王冕夜读 第36期

时间:2022-08-13 05:16:18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②。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⑤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②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③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④执策:拿着书。⑤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事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他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便将他收为学生,(王冕)最后成了博学的儒生。

感悟:夜晚读书,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境界,读的是一种享受。佛像面目狰狞浑然物外,书中乾坤天地了然于胸,读书是为了长知识,读书更是为了长精神。王冕夜读,终成千古美谈;我辈学子,必当仿而效之。

读后小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冕因去________________

(2)恬若不见 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已而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二、三版中缝)

本期参考答案

一版

《优等生的自卑》

1.原因:因为太过渴求完美,觉得“自己除了会读书,考试成绩好之外一无所长”。表现:(1)羡慕同学的长处,厌恨自己的平庸;(2)对能冲击自己的人感到胆怯。

2.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点明文章主旨,人无完人,不管优等生还是“差生”都不必太过自卑,人生处处有考场,深化了文章中心。

3.“我”是一个成绩优秀而又能认识到自身不足、渴求完美、积极向上的人。

二版

《听听那冷雨》

1.A D(A项分析欠妥,内在“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项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

2.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这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3.①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②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着城市”③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④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4.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写出了“雨”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写出雨对人想象力的影响,表达了一种触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三版

《一曲悲歌唱尽艰难人生路》

“一任”两字,用语恰当,用字传神,暗点词人此时的心境: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这是听雨人的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了深化的痛苦,对人生的渐悟。随着这两个字的出现,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普遍性的意义终致耐人寻味之妙。

《史上的标点故事》

C(A项,“一个迷字”中“迷”应加引号。B项,第一句没有疑问语气,应将问号改为逗号。D项,第二处破折号应改为逗号。)

四版

《王冕夜读》

1.(1)离开(2)安详的样子

2.(1)不久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2)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3.示例:勤奋刻苦,孝敬父母。

上一篇:孔雀翎 第37期 下一篇:我的读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