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范文

时间:2023-09-27 22:40:51

幼儿园观察记录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1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有效记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36-04

记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幼儿用图表、绘画、照片、符号等方式来记录、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所见、所想、所知、所做,使探索过程具体化、可视化、操作化。我校在开展“院园合作的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课题研究中,重视记录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在与幼儿园的合作研究中采访、记录了大量幼儿园教师科学活动的案例,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学记录的实践研究,发现了科学记录中内容空洞而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单一缺乏年龄的适宜性、注重结果记录缺乏过程性的探究记录、注重对记录结果的个体交流缺乏集体展示、幼儿缺乏一定的科学记录能力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具体的活动个案与教学问题思考,追寻影响有效记录的元素,初步探析促进幼儿有效记录的策略。

一、因年龄而异,考虑记录的针对性

【问题思考】在一次科学领域的学科教研活动中,调研员向幼儿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都有“自然角”,都在自然区角种植了花、草等植物,饲养了金鱼、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都培育过玉米、小麦、黄豆等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并要求小朋友们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同年龄班的小朋友在观察记录上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显然,幼儿不同年龄的发展差异,要求在科学活动的记录内容、记录方式、记录工具及教师的记录指导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1.因年龄而异,明确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一般只对事物的明显特征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选择小班幼儿感兴趣事物的明显醒目的外在特征去记录。比如,教师可要求小班幼儿在观察了班级自然角的植物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中高度的变化和叶子、根茎、色泽等外形特征的改变。

中班幼儿对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感兴趣,能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因此,教师可让中班幼儿在对比中记录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特征。比如,教师引导幼儿对幼儿园“小菜园”中种植的青菜与萝卜在叶子形态、根茎状况、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观察记录。

大班幼儿已经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重要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师可针对性地引导大班幼儿去观察记录事物的重要特征,关注事物变化的一些主要原因,比如,水、土壤、温度、阳光对植物的影响。调研幼儿园教师曾指导大班幼儿追踪记录“冬季大蒜在户外和室内的生长”,帮助孩子获得“温度对植物生长影响”这一重要经验。

2.因年龄而异,使用不同的记录工具。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大班幼儿的初步抽象概括水平,这决定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记录工具、材料及方法一定要考虑和支持幼儿的不同年龄要求。例如,在“植物有多高”的活动中:小班幼儿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大象鼻标尺,刻度是形象生动的水果图案,下端画着的是长在地上的西瓜,中端画着长在矮树上的西红柿,上端画着长在高处的苹果。幼儿在记录黄豆苗的生长时,非常形象化地了解了黄豆苗从西瓜处长到了西红柿处,又长到了苹果处。对于中班幼儿,教师提供自制的测量标尺是按等距方式排列的卡通图案,他们在记录幼儿园小菜园中的植物时常常这样描述“萝卜菜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啦,小青菜的高度才达到二个小动物”。大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数概念和简单的计数能力,于是教师改进卡通标尺,在上面增加了数字刻度,这样大班幼儿在测量与记录事物时,常常这样描述“菜园中种植的黄豆苗长到10厘米小黄狗处了,旁边种植的茄子苗已长到15厘米大黄狗处了”。

3.因年龄而异,教师不同的介入程度。同年龄幼儿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小班幼儿离不开教师直接参与式的指导,这是因为小班幼儿持续并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缺乏观察与记录的经验,需要教师引领并不断示范与鼓励下进行观察记录。指导中班的老师可适当放手,采用间接参与的方式,当幼儿在探索与记录中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是因为中班幼儿不仅有一定的观察与记录的经验与技能,还有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需求,这样有利于鼓励与推动中班幼儿进行独立探究和记录,逐步培养独立探究的精神。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记录方法上也已具备一定的经验,为了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大班幼儿独立表现的机会,在他们进行独立探究与记录的同时,可通过经验分享活动,间接引导与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做到自主与引导的有效结合。

二、因内容而异,考虑记录的趣味性

【问题思考】在指导幼儿进行有效记录时,幼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以及如何开展不同科学活动的有效记录。由于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激发了孩子们对天文现象的浓厚兴趣,于是,调研幼儿园组织了“月亮变变变”的月相观察活动,要求家园配合,让孩子们每天晚上把观察到的月亮形状记录下来。问起组织这次科学活动的原因,教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和兴趣点,考虑对孩子适应生活有没有帮助,能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因此,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记录的内容应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爱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现象都能激起幼儿的遐想,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成为幼儿观察、探索、记录的良好素材。

1.记录植物生长,让幼儿趣味萌生。《纲要》与《指南》中明确把“亲近自然”作为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又是幼儿天性使然最喜欢探究和记录的对象。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区资源,科学规划幼儿观察记录内容。第一,“植物园”的秘密。紫薇是调研幼儿园的攀爬类植物中的一个部分。“紫薇架”上:紫薇叶、花的颜色、形状、气味各是什么?“百草园”里:有哪些种类的草?哪种野草长得快?草叶的形状怎样?“花果园”里:有哪些类鲜花、果树?第二,“种植园”的探密。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内可利用的场地与墙角开辟了各个探索的“种植与水生栽培区”。“种植区”:我们的小菜地里可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下最合适?怎样浇水施肥?“水生区”:铜钱草、菖蒲、水竹、吊兰为什么长在水里?它们吃什么?幼儿在“种植与水培园”里边劳动、边观察、边思考,收获着成功快乐的体验。

2.记录动物生活,让幼儿趣味无限。调研幼儿园创造条件,利用多种途径让幼儿参与饲养多种小动物,在亲身体验中探究记录动物的特点习性以及积累动物成长知识。第一,园部饲养的观察记录。园部利用一定空间统筹饲养了多种小动物,树上是各种鸟和昆虫的家,池里是各种鱼和虾的家,园角是各种兔和鸡鸭等家禽的家,园部老师规划观察主题,带领幼儿进行“小鸟的世界”、“小兔的一日生活”、“会游泳的金鱼”等主题研究记录。第二,班级饲养的观察记录。每班自主确定特色饲养区,由老师和幼儿一起商讨饲养什么,怎么饲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并对确定的观察主题进行连续完整的观察和记录。例,“小蝌蚪的成长”、“小乌龟的睡眠”等。第三,日常动物的观察记录。家园配合,结合幼儿的爱好特点,选择观察对象,例:小金鱼、小乌龟、小蝌蚪、小仓鼠、小兔子、蚕宝宝、小蚂蚁等进行持续探究记录。

3.记录周围事物,让幼儿乐趣无穷。“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达成的活动目标之一。因此,周围事物也成为幼儿探究记录的重要内容。第一,感知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及季节的变化,事物间的沉与浮、斜坡与速度、植物与阳光、光与影等潜藏着丰富的探究记录价值。例如,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内植物的变化开展“感知春、夏、秋、冬”的活动,让幼儿比较记录四季变化中园内植物的变化过程。第二,关注生活经验。生活中各种经验与常识隐含有丰富的知识,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老师要巧妙利用日常生活去渗透和激发幼儿对其了解与掌握,要鼓励幼儿去了解感受身边熟悉的科技成就对生活的影响。例如,“生活中的垃圾”就是利用活动让幼儿了解与记录生活中的垃圾种类,并学会分类回收,做到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三、因方式而异,考虑记录的适宜性

【案例探析】教师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先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落下的情景。孩子们纷纷向教师报告:“餐巾纸飘来飘去慢慢地落下来”、“沙包是快快地落下来”、“纸片是转着圈儿落下来”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填写记录表,当教师发现孩子在记录时发生困难不知如何记录时,教师及时指导与启发,用准备好的三种物体的图片取出,与幼儿一起边交流边贴在记录表空格中,并与幼儿共同探讨用“直线落下”的符号“”帮助幼儿记录沙包快快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的符号“酢奔锹疾徒碇铰慢飘落的过程,用“螺旋线型”的符号“S”记录“丫”字形纸片转着圈儿飘落的过程。

这次记录活动获得了成功,在活动中教师考虑到小班幼儿独立的个体记录能力欠缺,采用了师幼共同记录。记录中教师指导幼儿用三种物体的图片代替,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记录中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直直快快;纸巾落下,摇摇摆摆;丫型纸片落下,转着圈儿”来帮助幼儿提炼整理经验,为幼儿学习用符号记录提供了榜样。因此,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有效的原则,科学地设计规划适宜的记录活动。

1.恰当运用适宜的记录方法。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把实物或实物的图片粘贴到记录表上用于代表记录对象,可以用连线或绘画的方式代表记录对象或记录的现象,更可以用符号、数字或图像表征的方式对观察对象加以记录;按记录时对结果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另外记录表分全封闭式记录表、半封闭式记录表和全开放式记录表;不仅有单人使用的记录表,还有两人、多人合用的记录表,还可以添加“观察记录汇总表”;记录中可只要求记录结果,也可记录过程与结果,更可以先预测再记录过程与结果;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目标采用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记录方式和内容,充分考虑记录表的针对性,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2.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结合。科学活动的记录形式有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集体记录。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表现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体现了团队的合作与配合。幼儿的集体记录既可以在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也可能在个人或小组记录之前,因为有些探究记录不适合以个别或小组记录方式进行,尤其是在幼儿较难自主记录的情况下,主张由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集体记录。这三种方法,性质和功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观察类型及观察要求,灵活机动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发挥记录的真正效用,从而促进观察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3.关注记录的个性化。科学活动的记录虽然有严谨规范的一面,但是也要体现和追求个性化的一面。这是因为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个性、发展水平的差异,记录活动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在科学活动的记录过程中,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满足幼儿个性化记录的需求与表现。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记录每次吹出的泡泡个数。教师有意识地提醒与鼓励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记录,很快孩子们的记录百花齐放、个性十足,有的用圆点,有的用图画,有的用数字,有的甚至每次画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泡泡的个数。这种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为每个幼儿搭建起自主创造的舞台,构建起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了大胆表现的机会,彰显了幼儿个性魅力。

四、记录与探索同步,考虑记录的真实性

【案例探析】中班科学活动“漂浮的蛋”,幼儿将鹌鹑蛋、鸡蛋和鸭蛋分别放入水杯里,然后往水杯里放盐,数一数一共加了几勺盐分别使蛋漂浮起来。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中只关注几勺盐的数量,一直忽略蛋在水中的细微变化,记录表上也只是单调的几个数字。经过调整后新设计的记录表,注重引导幼儿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于是,记录表上是若干盛水杯子的图案,要求幼儿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每增加一勺盐,蛋在水杯里的位置。

幼儿的科学记录活动往往与探索发现同步进行,幼儿边探索、边发现、边思考、边记录,这时记录为幼儿的观察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那种没有及时记录,过后补记,或者是回忆记录,都会与具体的活动情境有很大偏差,成为实践探索的一个符号与摆设。因此,强调记录活动与操作活动同时进行,是保证记录活动真实与有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记录活动往往只强调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与保留,忽略对科学活动中现象的变化过程作观察记录,正如上述案例,第一次的记录无意中引导幼儿只对盐的数量加以关注,忽略了实验要重点关注的是盐的数量与蛋的漂浮程度的关系。因此,作为科学记录活动设计者的老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精准的把握能力,设计有效的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与探索同步、记录为探索服务。

五、记录为交流提供支架,考虑记录的有效性

【案例探析】大班的科学活动“吸管的测量”,幼儿学习用吸管来测量自己坐的桌子和椅子的长度与高度,目的是让幼儿感知用同一测量工具,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就越少;长度越长,测量的次数就多。凯凯用吸管在桌面上随便比画了几下,就开始在自己的记录纸上歪歪扭扭地随意写了几个数字,然后开始这边摸摸,那边弄弄,一副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样子。在评讲环节中,凯凯也没被老师请出来发言,最后那张错误的记录单还被小组长收走了。

在科学活动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讲评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老师只能听取部分幼儿的代表性发言,无法充分展示和讨论每个幼儿记录的情况与想法,怎样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呢?

1.交流分享,发挥记录价值。记录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交流、分享提供支架。教师应创设条件,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幼儿小组记录的过程中,调研幼儿园改变了过去只能静悄悄地记,不能进行轻声地小组商讨的惯例,允许幼儿在小组商讨中形成一致的观点,解决了记录的初步交流与分享。同时在评讲展示环节,为了给每个小组、每个幼儿的记录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大纸,尽量把每个幼儿、每个小组的记录结果粘贴在上面,供全班幼儿进行集体交流,也有利于活动后的继续交流、互相纠正和提高。在评讲的时候,老师的评讲要短小精练,节省更多的时间让更多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和展示,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学习与提高,使观察记录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数字、一个有限的结论,充分发挥记录的潜在价值。

2.及时展示,提升交流经验。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表,除了记录观察结果、提升记录能力、加强同伴交流外,我们还可以延伸记录功能,可以将孩子们的记录表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既巧妙布置和丰富了班级环境,还方便了学生比较、概括和相互学习。每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总会三五成群围绕在一起,向别人介绍陈述自己记录的内容,拓展了幼儿学习时间和空间。调研幼儿园还特意在幼儿的记录表上贴上幼儿个体或小组的个性化标签,让学生有荣誉感、自主感与自信感,每当孩子自信满满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记录内容时,那种满足与成功油然而生。

六、单次记录与系统记录结合,考虑记录的系统性

【问题思考】科学的探究是个持续的过程,科学记录也应追随整个探究过程,科学活动的记录怎样随主题探索不断深化?区域活动中的记录又怎样配合、延展主题探索活动?调研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围绕磁铁分别开展了“磁铁走迷宫”、“磁铁能和谁交朋友”、“看看磁铁的力量有多大”等系列主题活动。老师不仅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甚至在科学区域也设计与安排了相应学具,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观察记录。

记录应追随幼儿整个探究过程,本身一项科学探究不是一次两次就完成的,有些科学探究还要进行反复的验证性探究,因此,要考虑单次记录与多次记录、多次记录与系统记录之间的系统规划与比较。有些教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会围绕主题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科学记录也会随着探究的深化而深化;有些教师会在科学教学活动完成后,又将记录单投放到区域里作为活动的延伸,这样把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中的记录有效连贯起来,可以帮助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持续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因为老师知道,单次记录只显示了一次的探究结论而不是全部,单次记录的结果也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结论或能从这次记录结果中发现和找到事物的规律,而系统记录可以弥补单次记录的缺陷,成为延续、提升探索兴趣的动力。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合作幼儿园的教师更加明确: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合理有效的记录将是自主与个性的,参与记录的幼儿将是投入与愉快的,幼儿的记录虽有方法、技巧可循,但教师对于幼儿的记录指导并非在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在于科学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去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大胆发现科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左茹.开展幼儿观察记录活动的价值与实施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2]金波.记录,让科学探究更有效[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1).

[3]应晓玲.大班幼儿科学活动中有效记录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7).

[4]党刘强.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5).

Effective Use Effective Value

―The Analysis of Children's Effective Records in Scientific Activities

HUANG Mei-rong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xi,Jiangsu 214000,China)

Abstract:The essa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hildren's records in scientific activities,such as the record contents,record form,method and process,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records strategies. The scientific records vary in the age;vary in the different contents because of the target and vary in the different way because of the interesting records. The essay suggests that the scientific records should explore the synchronization because of the suitability,should provide support for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authenticity;should combine the single record with the whole records because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should consider the systemic records.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2

一、多样观察、全方位关注儿童

幼儿是活动中的主体,具有动态性发展的特点。我们需要及时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表达进行观察并记录,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是客观评价幼儿发展,并指导幼儿更好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观察工具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观察情况和需求,进行不断更新、丰富、完善,如以便签条为主体的即时性观察工具,以照相机与手机、微信与QQ等新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观察工具;以及根据不同观察目标设置的开放性记录表,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观察工具。

例如我们每个班级现都有“观察便签墙”,对孩子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记录。起初我们对于记录的内容、方式,没有专业要求。重点就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记录让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逐步养成观察记录习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便签的记录,老师们研究的关注点从数量走向质量,观察的视角从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同伴、幼儿与规则三方面,在记录的时候呈现两块,先是观察信息,从评语式记录转变为白描实录,并标注与《指南》相对应的具体发展目标,再从预定的一个领域分析转从五大领域分析。老师们在保证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逐渐把教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转移到儿童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专向关注幼儿。

二、 集体分享、优化反思视角

我们以录像观察记录为手段,设计一份随机观察表,要求老师用录像的方式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接着学会用白描的手法客观记录孩子的行为。但从教师观察记录中看出教师观察的内容零散,缺乏观察点。为帮助教师学习有目的观察,我们还拟定了一日生活、游戏环节中教师的观察要点,要求大家参考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对幼儿行为对照指南作出分析、反思,提出支持性策略。

我们每两周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视频,供全园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在教研活动中,首先由同伴对照指南,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不同角度分析幼儿的行为,观察儿正在发生的学习;观察施加了教育影响后发生改变的部分,由此为依据,思考我们到底能为孩子做什么?其他老师指出不足,寻找亮点,最后由分享者反馈思考与收获。这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研模式,有效地利用了骨干教师的经验资源,促进了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积极实践,往深处思考。,从随机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实施一段时间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分级要求、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我们根据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水平,分层指导:成长型教师用图片、一句话文字形式记录,成熟型教师用白描的形式记录,骨干型教师直接写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从白描做起。刚开始老师大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描述幼儿的行为,主观臆断居多。经过学习,我们通过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与他人的互动等要素,用客观、具体、直接的语言进行白描。教师学会观察幼儿后,我们进入第二阶段:对幼儿进行白描后,熟悉、对照《指南》,提炼出观察目的和目标,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身体、心理、语言、动作的发展,对幼儿进行策略性指导。我们发现教师的观察点和切入点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关注的是孩子们活动中的快乐和经验的习得,有的关注的是幼儿的挑战和冒险,有的是幼儿间的互助或矛盾的解决等。到第三阶段:带着目的去观察幼儿,关注每一个孩子。教师针对一个或多个案例分年级组“沙龙式”的讨论交流,发现个案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指导策略,结合各班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既可以提升孩子的游戏水平,也可以使教师在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理论学习、为观察寻找支点

为了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水平,我们为老师们搭建了诸多学习的平台。推荐老师们阅读观察指导类书籍,通过“每周好书分享会”,学习更多观察分析的方法。组织全体老师进行了《观察与童心解读》单元课程的学习,从理念上逐步转变,从行动上不断深入。教师们学会了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孩子,读懂孩子需要,在积极实践中实现教育即发展的愿景,推动项目建设向纵深发展。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3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4

关键词:自然资源;劳动能力;观察能力;创造力;环保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当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农村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木、庄稼、动物等。我们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农村优势,让农村资源融入幼儿课程,给幼儿以“活”的知识教育,让幼儿在充满探索与快乐的自然环境中发展综合能力。

一、利用种植园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

农村幼儿园空地比较多,我们就在园舍的空地上开辟一块种植园地,让孩子们走进属于自己的小菜地去学习播种、浇水、锄草、采摘等劳动技能。

在播种季节,带领幼儿在种植园地里开展“种瓜点豆”的活动,种下黄豆、蚕豆、玉米、花生等各种种子;栽下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丝瓜等各种秧苗。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掌握了使用铲子技能,知道点豆子时要先挖一个坑,然后要在每个坑里撒下三至五粒种子,栽秧苗时要及时浇水等一些种植方法。

种子播下后,带领孩子们时常来照料它们,在照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区分杂草与玉米;知道了要及时的为蔬菜锄草、浇水;浇水时要适量。

在收获的季节里,带领孩子们来到种植园地,让孩子们亲手把自己种出来的蚕豆、西红柿采摘回来,亲手剥开豆荚,取出豆粒,做出可口的菜肴,品尝劳动成果,享受劳动的快乐。在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采摘豆荚,如何剥蚕豆等劳动技能,知道了生熟西红柿的区别。

农村特殊的环境,特有的资源,让农村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既认识了各种蔬菜又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

二、利用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为了满足幼儿观察与探索的欲望,我们每个班还设置了生机盎然的“自然角”。花盆里种着各种蔬菜花草,瓶瓶罐罐里养着各种小动物。这些动植物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小菜园,门前屋后都有小河。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挖来各种蔬菜的小苗,捉来小鱼小虾把它们带到自然角来。孩子们都喜欢动植物,自由活动时他们会三五成群的围在那里观察着议论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乌龟怎样进食,小鱼怎样游泳,田螺怎样伸出触角。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种子怎样发芽、开花、结果,知道谁是土壤的好朋友,知道了不同种子长出来的植物各不相同,知道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

在孩子们观察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学习正确观察的方法。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在确定观察对象之后,鼓励幼儿要坚持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其次要有顺序有步骤的观察,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最后要注重不同动植物之间的观察比较。如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叶子,孩子们知道了玉米的叶子细而长,辣椒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等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腿,知道了乌龟有四条腿,它的腿会缩到壳里去;螃蟹有八条腿,是靠腿来横着走路的;小蝌蚪的腿是慢慢长出来的。

我们还为幼儿设计了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在不同时间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如“小鸡生长记录表”、“小蝌蚪生长记录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看谁长得壮记录表”、“谁是土壤的好朋友记录表”。

在自然角通过观察记录,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学会了如何做好观察记录。

三、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特别是美工活动很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可是老师有时却要为美工活动的开展准备很多操作材料,费时又费力。但在我们农村幼儿园只要你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就会发现许多取之不尽的美工材料,如野花、野草、树叶、稻麦草、种子等。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收集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拼贴,就能创造出一幅一幅美丽的美工作品来。如:在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春天,把幼儿带到幼儿园周边的田野中、马路旁,采摘野花野草,回来经过擦洗、压平、修剪、拼贴后一幅一幅的“花草名信片”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让幼儿准备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如菜子、豆类、瓜果的种子,巧妙的运用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少的不同,粘贴到在卡纸上画出各种物体的轮廓上,这样一幅一幅的种子贴画就做出来了。用稻草编草绳、蛇,扎小人、动物等。看着这些运用农村常见的自然材料创造出来的作品,你会情不自禁的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而感到惊叹!

在操作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剪、粘、贴、画、构图等技能,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利用周边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现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了。因此当春回大地,秋叶缤纷,我们总会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在幼儿时期就帮他们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到水、空气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春天,草色青青,野花飘香。可是幼儿园附近的一条小河边,河面漂浮着垃圾、树叶,河水散发出一阵阵恶臭味。孩子刚来到小河边就喊起来了:“臭死了”“脏死了”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引导孩子们围绕“河水为什么这么脏”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原因:是人们往河里乱仍垃圾、排放污水造成的。我接着让孩子们在现场将观察到情景画出来,很多小朋友都选择黑色笔画出了黑黑的河水。回园后我又组织幼儿围绕:“变脏的河水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不便?给环境造成哪些污染?怎样让河水变清?”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有了实地观察的经验和感受,因此讨论得很激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在秋收的季节里,农田里到处都在燃烧秸秆,给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于这件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环境事件,我及时的抓住时机组织幼儿讨论秸秆燃烧后给环境造成了什么破坏?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秸秆该不该燃烧?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秸秆?通过集体讨论幼儿明白了燃烧秸秆会给空气造成污染,让人们得呼吸道疾病,农民不应该在田里燃烧秸秆等一些道理,纷纷表示要回家劝阻爷爷奶奶不在田里燃烧秸秆。

这样我们利用农村常见的一条小河和一次燃烧秸秆的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亲身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和环保的重要性,知道了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5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学法 园本化 幼儿教育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有两个要素:一是环境(包括教具与练习),二是预备这个环境的教师。

对于教室环境,必须具备六个子要素:

(1)自由的理念;

(2)结构与秩序;

(3)真实与自然;

(4)美感与气氛;

(5)蒙台梭利教具;

(6)能使儿童拥有的生命内在发展模式充分地发挥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被称为“启导员”,其所做的工作是为儿童准备环境,具体讲是:

(1)确保儿童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2)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有秩序的教具;

(3)为儿童提供帮助,引导教具操作和活动展开的示范与说明。

二、园本化的含义及意义

1.什么是园本化。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根据本园特点、幼儿需要、教师特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幼儿园中实施的课程。在幼儿园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2.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意义。

(1)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遵循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2)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本土、适应时代。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实践

蒙台梭利教学法正式引入我园已有4年时间,我们在实践中经历了迷茫、困惑、感悟等过程,但也总结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园尝试将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蒙台梭利教具”、“如何开展蒙氏亲子教育”、“如何实施蒙氏幼儿评价”、“主题活动与蒙氏活动互补”等活动。

1.蒙台梭利教具的园本化。

(1)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具。

传统教具多为木制,且操作方法有着严格的规定,幼儿操作时难免出现兴趣降低、操作不够标准等情况。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及操作情况,丰富传统教具内容,增强趣味性、情境性,以便更吸引幼儿,如:在粉红塔、嵌板的操作中,增加图案图片,这样,幼儿操作时既有错误控制,又可提高兴趣。

(2)教具的开发。

蒙氏教学活动中,难以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成自制教具有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自制教具也可成为教学活动内容的准备或复习阶段,成为教学活动的补充。

2.蒙氏亲子教育园本化。

(1)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学习了解蒙氏理论能够促进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也能够帮助家长改变应试教育的教育观,推进素质教育。

(2)组织“蒙氏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3)开展“周末好家长教室活动”,即根据孩子在园表现,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供蒙氏教育信息及家庭蒙氏工作内容。

(4)走进家庭,和家长共同探讨居家蒙氏教育。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表现是不同的,及时走进幼儿家庭,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也更好地指导幼儿。

3.蒙氏幼儿评价园本化。

蒙台梭利教育活动方式与集体教学活动方式不同,是主要以自作教具为主的个别化教育活动,而对幼儿工作情况的评价要针对不同幼儿,采用不同教具进行。

(1)建立“幼儿档案夹”。在评价活动中,“幼儿档案夹”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收集了幼儿在班级工作中的作品、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幼儿活动游戏的照片等,是一本幼儿成长记录册。

(2)《蒙台梭利教育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评价表》。

此表格为观察幼儿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情况,教师给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帮助幼儿纠正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填写时重点注意,教师要真实地记录幼儿工作情况,不要加入个人情感。如:“幼儿填写表格用时3分钟”,而不应是“幼儿很快地填完表格”。

(3)《蒙台梭利各教育领域教具使用情况综合能力评价表》。

此表为每月幼儿完成班级教具情况的记录表,按月制作并收入幼儿档案夹。可加入幼儿社会性活动内容,如:与人交往情况、合作活动情况等。还可加入教师对家长进行的教育建议和家长的反馈。在记录中,教师可使用一些符号表示幼儿工作情况。如:V+:工作情况好;V:幼儿较好;N:幼儿未选择;H:需教师指导完成等。

(4)《蒙台梭利工作室观察记录表(自由工作部分·教具卷)》。

由于蒙台梭利教学法所遵循的幼儿活动法为自由选择法则、重复练习法则等,教师观察幼儿时就要针对不同教具进行,哪些教具、哪些区域是幼儿特别喜爱的,哪些教具是幼儿没有兴趣,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师在记录时可在相应教具名称上记录幼儿名字,或可打出班级幼儿名字,记录教具名称。此表为每日记录表。

(5)《蒙台梭利工作室观察记录表(自由工作部分·幼儿卷)》。

此表格为针对班级幼儿在进行区域选择时的表现,教师在记录时可用符号。如:==代表幼儿等待;≈代表时间流逝,☉☉观望,等等。但要注意的是此表为每天观察记录。

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活动时,2、3的表格留存幼儿档案中,这样家长能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指导。

4.主题活动与蒙氏活动互补。

蒙台梭利教学法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借助幼儿个别操作蒙氏教具进行,而幼儿主题活动较欠缺。将两者相结合相补充,如:借鉴主题课程教材、结合季节、节日进行相关主题活动,以便帮助幼儿更好发展。

5.启示与反思。

(1)关于蒙氏教具创造性使用与开发。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具,教师自制教具的开发都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考验。

(2)关于蒙氏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对家长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不断提高素质,也对“独生子女”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3)关于蒙氏幼儿评价研究。在对幼儿的观察中,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善于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

(4)主题课程与蒙氏工作的“互惠互利”性。主题课程应是蒙氏工作有益的补充,而不应影响蒙氏工作的正常进行。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6

论文摘要:教育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劝发展”,强调“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因此,我们创建了幼儿成长记录档案。

幼儿成长记录档案内容有友映幼儿生长发育、操作能力、语言发展、认知发展;艺术发展等材料。描述了幼儿成长和发展林过程,丰富了幼儿课程资源,动态地评估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发展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我们:教育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强调“教育应当符合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快乐教学”的思想已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切切实实地因人、因材施教,使“以人为本,快乐教学”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我园从幼)L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本园的实际出发,为幼儿创建了成长记录档案两年来,收到了良好的较果,幼儿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下面是我们在创建幼儿成长档案过程中一些做法和成效。

一、幼儿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幼儿生长发育的材料

这部分材料主要反映幼儿身体各方面的成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视力、牙齿、动作、血色素等方面的指数。其来源主要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身体健康状况测查以及家长在孩子人园前填写的资料。

(二)反映幼儿操作能力的材料

在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要求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因此,幼儿成长档案中的这部分材料是最容易收集的。我们把幼儿不同时期的操作活动的作品有选择地进行拍照,然后归人每个幼儿的档案袋。

(三)反映幼儿语言发展的材料

由于口语是幼儿即时性说出的话,如果不能有效地记录下来,就很难对不同时期幼儿的口语发展作出比较和评价。因此,我们的保教人员会及时地将幼儿的幽默对话、稚气语言记录下来,存人幼儿的档案袋。同时我们也有效地利用音像资料,记录幼儿语言发展情况。

(四)反映幼儿认知发展的材料

在幼儿的生活中,涉及认知发展的材料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我们在收集这方面的内容时,选择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如幼儿对数、物体形状、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知,幼儿户外的自然探索等可以代表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资料;体现幼儿值日、同伴之间合作、互助、协商等可以代表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资料。

(五)反映幼儿艺术发展的材料

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具体,主要包括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手工活动作品,如绘画、纸工、泥工等作品,唱歌、跳舞以及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再现活动的资料等。

我们在收集幼儿成长档案材料时,要注意家园达成共识,实事求是地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并让幼儿乐于参与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在收集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过程,以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并以一人一袋的形式保存下来。

二、建立幼儿成长记录档案后的主要成效

幼儿成长记录档案的建立在对发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的潜能,使教育评价科学化、准确化,并达到家园共育,促进家园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幼儿成长记录档案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丰富信息

幼儿成长记录描述了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成长档案中收集了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幼儿不同时期的作品、照片、影像资料等,这些资料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丰富信息。

(二)幼儿成长记录档案成为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和素材之一,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幼儿对档案中自己以前的和现在的材料进行比较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建议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这将是非常生动和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成长记录档案的有效使用能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和策略,能有效的进行个别指导。

(三)幼儿成长记录档案能动态地评佑幼儿的发展水平

我们将幼儿的各种作品、相关资料收集和积累起来,为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教师通过成长档案积累的各种作品特点及记录来评估幼儿,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另外,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增强成就感和责任感,享受成长的乐趣。

(四)幼儿成长记录档案帮助家长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便于建立经常性的家园联系

在档案材料连续不断的制作、添加的过程中,不但促进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家长可以通过幼儿档案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进步。能使家长更客观地了解幼儿园教育、孩子的情况及各方面的发展,家长反馈很好。

(五)幼儿成长记录档案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经过两年的成长档案创建工作,教师们的观察能力、撰写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们对孩子的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细微的关注,将幼儿的一举一动收人眼底。观察孩子已成了教师的工作习惯。

在观察的基础上,师幼互动的行为通过撰写后存人档案之中。由于记录孩子作品的时间、地点、背景、发生的原由以及不定期的观察记录,来反映孩子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针对个体进行描述与分析,为此,教师的撰写水平得到了提高。

此外,幼儿的每件作品都代表着他们的愿望和心声,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更深人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状况、兴趣特点、特殊需要等,从而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指导,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因此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7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 指导策略 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活动的过程。但教师在游戏指导过程中存在着指导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确,观察方法、重点不清晰、主导意识过强,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如何提高教师游戏指导策略呢?

一.游戏指导的8个要点

以一次游戏为一个单元,分析游戏过程教师所需要进行指导要点的梳理,选择适当的时机合理使用,是我们在进行理论层面梳理之后的实践运用。(1)巡回观察。游戏开始初,教师先以巡回方式观察了解角色选择、主题开设、材料投放等情况。(2)游戏预计情况。在对游戏开展后有总体的把握基础上,预计需要定点和重点观察的内容,是否需要选择介入。(3)定点观察。在确定要细致观察的某个区域后,带着问题或目的进行观察。观察孩子动作,倾听幼儿对话或了解幼儿之间产生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情景,以捕捉新问题或新经验。(4)二次巡回。这次的巡回观察重点在于获得信息,判断一次与二次观察点哪个更有价值,通过再思考,进行要点调整。(5)重点观察。对判断更有价值的观察点进行重点进入,选择点对点的策略方式进行指导。(6)决策判断。这个过程要对游戏状况做情况分析,如孩子的游戏经验是否缺失或超前;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与有效;并对规则、场地等进行观察判断,整理出需要调整的思路。(7)三次巡回,确定讲评要点,做记录准备。(8)分析讲评。对观察、介入、决策后的问题进行讲评,优化游戏,提升经验。

二.游戏时间

1.经验再现,分组寻找各时段指导要点。将游戏时段按进程进行切分,分成游戏开始的5分钟、过程中的30分钟和结束的5分钟三个时段。根据教师日常游戏过程中的积累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经验再现,对观察、指导、干预策略进行细化讨论,分组介绍各时段的指导要点,以协助教师选取各时段适宜的指导策略。

2.汇总表格,分段记录各时段指导情况。根据前期的游戏指导方法和时间段切分,归纳形成“教师游戏观察记录表”。表格需要记录的是对“不同时间段”主配班教师观察”、“观察指导要点预设”、“每个游戏阶段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的选择”,使游戏记录表成为教师在自主性游戏中有效的观察工具。

3.一表三改,不断完善表格服务。(1)观察量表先期试水、提困惑。只有真正使用方能使表格具有实践操作性。如提出对表格中“幼儿游戏情况的记录“中增加指导性提示,以帮助教师有效记录游戏现状。(2)观察量表总结共性、纳心得。首先,时间段切分后,不同年龄段需关注自己年龄段的黄金关注点。其次,帮助老师理性观察指导。第三,游戏评价时加入幼儿发展评价及教师指导反思,提高游戏情况分析价值,科学客观审视游戏。(3)观察量表检核教师、作旁观。即作记录工具,也可作为评价教师游戏指导水平的检核工具。学会自检,也从他检中了解自身在游戏指导中的问题。

三.指导方法

1.望:观察是基础,定点观察+巡回观察。游戏中,教师应切实站在观察的角度,对游戏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在作出任何指导行为前,一定需基于对游戏过程全面、客观的观察后作出的判断。

2.闻:倾听是学问,倾听矛盾+感受氛围。游戏中,教师常常会充当救火员对矛盾实施干预,但教师在游戏中,更要学会静心倾听与观察,听一听角色间的对话,听一听游戏情节的发生,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很多问题就在理解的基础上迎刃而解了。

3.问:询问是手段,及时介入+分析原因。对发生冲突的游戏状况,教师更多的应该以倾听者的身份介入,询问清楚再判断和干预,引导幼儿自己拿出方法解决是最理想的,学会尊重和理解幼儿,这能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切:诊断是结果,及时指导+生成情节。教师应客观的面对游戏中发生的问题或矛盾冲突,有效的游戏是在不断的新难题的产生和新矛盾冲突中推进的,教师应主动迎接并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推动游戏的进程,生成新的游戏情节,使游戏不断深化。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可以把儿童的思维从具体经验中解放出来,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总是高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教师应该也必须重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通过适宜的环境,细致的观察,有效的指导,为幼儿营造游戏的最佳状态,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由愉快地再现、提升他的经验,在师幼互动间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幼儿园观察记录篇8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如果将陈先生昔日所提倡的“标准”放至当下来理解,即今日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的出台,无疑为幼儿发展状况评估找到了更为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

经过多年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我园逐步形成了园本化的幼儿发展评价方案。教师通过日常评价、观察记录、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学期综合发展评价、幼儿评语、学期抽测等方法对幼儿发展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估,为幼儿建立客观丰富的个性发展评价档案。

一、评价目标的制定

1.以年龄为抓手。幼儿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不同学段,即使是幼儿阶段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处于连续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通常说,幼儿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那么,评价目标的制定也应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单是语言类的讲述活动,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也是既循序渐进又各不相同。比如小班语言讲述活动的目标为:能有兴趣地运用各种感官,按照要求去感知讲述内容。理解内容简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景。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主要事件。能安静地听老师或同伴讲述,并用眼睛注视讲述者;中班讲述活动目标则为逐步学会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内容。能积极倾听别人的讲述内容,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到了大班则变成了通过观察,理解图片、情景中蕴含的主要人物事件关系和思想情感倾向。能有重点地讲述,突出讲述的中心内容。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场合的需要调节自己讲述的音量和语速,用词用句较为准确。

2.以领域为核心。纵观整个《指南》的内容结构,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分别阐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那么我园对幼儿的评价则以领域为核心,每个年龄段都制定了详实的评价表。除此之外,还结合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四大版块,参考扬州市幼儿成长手册、南师大出版的五大领域丛书、上海《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第三版中的内容对幼儿进行评价。

二、多元的评价方法

1.观察记录与分析:教师收集大量真实的通过自然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提供丰富的反映幼儿发展状况的事实依据。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表格式,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如个案分析、观察记录、教育随笔等。

2.调查与访谈:根据需要设计问卷,了解幼儿在园内和园外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广泛收集幼儿发展的信息。问卷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保教人员和家长等,也可以直接询问幼儿,由成人填写。教师要经常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交流,以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

3.发展评价:根据《指南》精神,在期中期末对幼儿各进行一次体智德美方面的测试,观察幼儿能力发展状况及与同年龄幼儿的差异所在。其中包括游戏评价和主题评价。

4.评语评价:全面性与个性化的评价。评价的过程可以体现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化关注和指导,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孩子发展的全面性。表现形式为文字评价与符号评价相结合。

5.幼儿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兼容了多种具体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法,自我评价法、作品分析法等。档案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幼儿的活动表现,它代表了每个幼儿努力的程度与有形的成就,反映了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教师评价记录的方式主要有:实录分析评价、照片掠影、作品解读等;幼儿以图标、涂色、符号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家长则对孩子的在家表现进行符号评价与文字交流。

上一篇:遥控汽车范文 下一篇:浪漫情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