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3 21:46:36

六月的诗句

六月的诗句篇1

关键词:《全唐诗》;中华点校本;扬州诗局本;勘误

清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是历代唐诗整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板问世,1960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曾多次重印。199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铎先生主持开发“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笔者曾参与这项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对中华书局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扬州诗局刻本进行互校,发现两书存在一些没有标示的异文。现整理出50则,首先指出它们在点校本中的卷数和页码,然后稍加考辨,供广大研究者及此书再版时参酌。

1.卷一太宗皇帝《秋日(一作夜)翠微宫》“秋日凝翠岭”(页14),扬州本“日”作“光”。案:“秋光”指秋月之光,与下文“鸿影”均为常见的夜晚诗歌意象,“光”是。唐徐坚《初学记》卷三、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收录此诗,均作“光”。

2.卷三明皇帝《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序云“披乐善之虞邸,坐忘忧之观。……畅众心之怡,欢归骑之逶迤。”(页35)扬州本作:“披乐善之邸,坐忘忧之观。……畅众心之怡虞,欢归骑之逶迤。”案:序乃骈文,扬州本上下句对仗工稳,是。张说《张燕公集》卷二收录此诗,序与扬州本同。

3.卷八韩王从善《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娇自态相窥”(页76),扬州本“自态”作“态自”。案:“娇态”指蔷薇妩媚可爱之态,“娇自”则义不可通。徐铉《骑省集》卷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卷十七《鼓吹曲辞》柳宗元《东蛮》“已言我异世”(页179),扬州本“已”作“自”。案:此句为东蛮谢氏自述口吻,“自”是。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5.卷三十长孙无忌《新曲二首》“侬阿家住朝歌下”(页433),扬州本“侬阿”作“阿侬”。案:“阿侬”为自称,吴地方言,是。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6.卷三十九庾抱《别蔡参军》“沟水易东西”(页499),扬州本“东西”作“西东”。案:“东”为东韵,与此诗其余韵脚“同”、“中”、“鸿”三字均为东韵,“西东”是。《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7.卷四十一卢照邻《怀仙引》“攀旧壁而无据”(页520),扬州本“旧”作“石”。案:下句云“泝泥溪而不前”,“石壁”“泥溪”对仗工稳,“石”是。卢照邻《卢升之集》卷二、《文苑英华》卷二百二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8.卷五十六王勃《重别薛华》“风飘濯锦川”(页675),扬州本“风飘”作“秋风”。案:上句云“明月沉珠浦”,“明月”“秋风”对仗工稳,是。王勃《王子安集》卷三、《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9.卷六十一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睿律九韵开”(页724),扬州本“韵”作“韶”。案:“九韶”为舜时乐曲名,与上句“宸心千载合”对仗工稳,“韶”是。《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0.卷七十二周彦昭《晦日宴高氏林亭》“高会偶龙池”(页787),扬州本“池”作“沙”。案:“沙”为麻韵,与此诗其余韵脚“华”、“霞”、“车”均为麻韵,是。唐高正臣《高氏三宴诗集》卷上、宋蒲积中《岁时杂咏》卷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1.卷八十六张说《夕宴房主簿舍》,序云“微月曰夜”(页926),扬州本“曰”作“白”。案:上文云“岩云暗山”,“暗”“白”对仗工稳,是。张说《张燕公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2.卷一百一寇泚《度涂山》“悠悠正旆远”(页1082),扬州本“正”作“征”。案:“征旆”为军旗,“正旆”则义不可通。《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3.卷一百一吴竞《小传》云“乃别撰名史”(页1082),扬州本“名”作“各”。案:此言“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名史”,结合上下文语义,“各”是。

14.卷一百五周利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山豫乘金节”(页1101),扬州本“山”作“出”。案:“出豫”指帝王出巡,且与下句“飞文”对仗工稳,“出”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二、明高(棅)《唐诗品汇》拾遗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5.卷一百八李元纮《小传》云“南州可移,此断不可摇”(页1114),扬州本“州”作“山”。案:《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李元纮本传载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山”是。

16.卷一百八萧嵩《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文章礼一变”(页1116),扬州本“礼”作“体”。案:“礼”字在此不但义不可通,且与下句“礼乐道逾弘”重复,“体”是。张说《张燕公集》卷四、《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八、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四均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7.卷一百十一韩休《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东辕迟返旆”(页1133),扬州本作“东‘作’南”。案:张说《张燕公集》卷四、《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七、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五十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8.卷一百三十八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楼迟依水滨”(页1400),扬州本“楼”作“栖”。案:上句云“偃仰东城曲”,“偃仰”“栖迟”对仗工稳,“栖”是。《储光羲诗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9.卷一百七十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我窜三色九千里”(页1754),扬州本“色”作“巴”。案:“三巴”为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为贬谪之地,“巴”是。宋杨奇贤《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十一、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0.卷一百七十八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永路当日勖”(页1814),扬州本“日”作“自”。案:宋杨奇贤《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十九、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1.卷一百九十八岑参《暮秋山行》“疲马卧长坡”(页2045),扬州本“坡”作“坂”。案: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三、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四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2.卷二百十二高适《同韩四薛三东亭月》(页2206),扬州本作“《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案:高适《高常侍集》卷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八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3.卷二百二十九杜甫《奉汉中王手札》“水长注海奔”(页2491),扬州本“水”作“江”。案: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二十七、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4.卷二百三十二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鲁钝乃多病”(页2559),扬州本“乃”作“仍”。案: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三十四、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一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5.卷二百三十七钱起《新昌里言怀》“不望旧山薇”(页2631),扬州本“望”作“忘”。案:此诗表达怀念旧里之情,“忘”是。钱起《钱仲文集》卷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转贴于

26.卷二百三十九钱起《送张员外出牧岳州》“喜政多才宠寇恂”(页2669),扬州本“喜”作“善”。案:“喜政”于义不通,“善”是。钱起《钱仲文集》卷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7.卷二百三十九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之八“隐放扁舟去”(页2677),扬州本“隐”作“稳”。案:钱起《钱仲文集》卷十、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8.卷二百三十九钱起《田鹤》“单飞后片雪”(页2687),扬州本“雪”作“云”。案:钱起《钱仲文集》卷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9.卷二百四十一元结《舂陵行》“郭亭传急符”(页2704),扬州本“郭”作“邮”。案:“邮亭”为古代递送文书者投止之处,“邮”是。元结《次山集》卷四、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六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30.卷二百四十三韩翃《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金细正舞石榴裙”(页2734),扬州本“细”作“钿”。案:“金钿”指嵌有金花的首饰,“钿”是。《文苑英华》卷二百五十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31.卷二百四十三韩翃《寄哥舒仆射》“步义(一作又)抽箭大如笛”(页2734),扬州本“义”作“人”。案:“步义”于义不通,可能是“步叉”之误,“步叉”为盛箭之器具,《文苑英华》卷二百五十四作“步义”。“步人”指步兵,语义亦通,明高棅《唐诗品汇》作“步人”。

32.卷二百六十一任华小传“又与庚中丞书云”(页2902),扬州本“庚”作“庾”。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收录任华此书,题为“致庾中丞”,“庾”是。

33.卷二百七十一窦群《贞元末东院尝接事今西川武相公于兹三周谬领中宪徘徊厅宇多获文篇夏日即事因寄四韵》“弹冠驾迹近”(页3040),扬州本“驾”作“惊”。案:“驾”字于义不通,“惊”是。唐褚藏言《窦氏联珠集》卷三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4.卷二百八十二李益《置酒行》题下注“一本行字”(页3205),扬州本作“一本无行字”。案:《全唐诗》异文常用“一作某”或“一本无某字”表述,“一本行字”不符合此书表达习惯,且义不可通。

35.卷三百十四袁高《茶山诗》“走挺糜鹿均”(页3537),扬州本“糜”作“麋”。案:“糜鹿”义不可通,“麋鹿”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6.卷三百五十五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余纷笼疏理”(页3986),扬州本“纷”作“粉”。案:“余纷”义不可通,且上句言“新青排故叶”,“余粉”“新青”对仗工稳,“粉”是。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三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7.卷三百五十九刘禹锡《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风飘掌下紫游缰”(页4052),扬州本“下”作“上”。案: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8.卷四百二十二元稹《刘阮妻二首》之一“仙洞千年一度闲”(页4640),扬州本“闲”作“开”。案:“闲”义不可通,“开”是。唐韦縠《才调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9.卷四百三十九白居易《彭蠡湖晚归》“何来临此望”(页4894),扬州本作“何”作“但”。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六、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0.卷四百四十五白居易《知足吟》“同歌知足曲”(页4992),扬州本“同”作“因”。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二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1.卷四百五十四白居易《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闲吟工部新来句”(页5146),扬州本“闲”作“闷”。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2.卷四百五十七白居易《自题酒库》“此翁何处当”(页5187),扬州本“当”作“富”。案:下句云“酒库不曾空(自注云:刘仁轨诗云:天将富此翁,以一醉为富也)”,结合语义,“富”是。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四、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八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3.卷四百九十八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之十三“月出方能起”(页5657),扬州本“月”作“日”。案:日出起床常用来表现闲适之情,“日”是。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五、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六、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七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4.卷五百十张祜《塞下》“闲看行近远”(页5816),扬州本“闲”作“问”。案:此诗为五言仄起平收律诗,此句为第七句,第一字应为仄声,“问”是。《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七同扬州本、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三作“问看行远近”。

45.卷五百五十八薛能《题逃户》“几界瞢(一作事)农桑”(页6473),扬州本“界”作“世”。案:此言逃户几代人务农,作“世”妥。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十八收录此诗,作“几世葺农桑”。

46.卷五百九十三曹邺《送友人入塞》“如何恨路长”(页6880),扬州本“恨”作“怨”。案:曹邺《曹祠部集》卷二此句作“如何怨路远”、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四同扬州本。

47.卷六百九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伟哉泂上隐”(页7023),扬州本“泂”作“洞”。案:皮日休、陆龟蒙《松陵集》卷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8.卷六百十八陆龟蒙《包山祠》“中坐箫鼓重”(页7124),扬州本“坐”作“堂”。案:陆龟蒙《甫里集》卷二、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9.卷六百三十三司空图《华(一作花)上二首》(页7260),扬州本“上”作“下”。案: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六月的诗句篇2

《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的吟咏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往往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吟同一首诗,由于处境与情绪的不同,所吟咏出来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既然吟诗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因此吟诗并没有所谓固定的套谱,乃是依照诗句文字的平上去入自然发挥,使其产生抑扬顿挫的声调。

每个人声音禀赋有所差异,吟诗不妨各依其性发挥,首先,咬字要准确,然后要能掌握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再按照诗句平仄抑扬的特性自然吟出。只要能正确读出文字的声调以及掌握吟唱时的节奏与情绪,相信每个人都一定更能体会,诗的吟唱是一种近乎天籁的音乐。

平仄抑扬

传统诗原本就是具有音乐性的文学,吟诗时要依照字声的平仄,自然表现出诗的节奏感。所以吟诗者不仅要领会诗中的情境与意涵,也要了解字声的平仄,吟诗时才能充分流露出传统诗的韵味。

不论吟唱近体诗或古体诗,大体而言:凡遇平声字则声音拉长,展现悠扬之美;若遇仄声字则声音较短,展现顿挫之美。值得留意的是,遇平声字拉长声音时,以自然悠扬为原则,切忌花俏矫饰,倘使吟诗者中气不足以延续长久,则勿以断续缀连的声音来延长,一气嗬成才能表现吟诗的韵味。

呼吸调整

吟诗时,气自丹田发出,切勿强用喉咙放大声量。吟出起句之前,先作深呼吸,然后吐出声音。吟诗时一面吟诗,一面调整气息。遇到诗句的情境转为高亢激昂之前,先作深呼吸换气,再将声音迸出!试以魏武帝《短歌行》为例说明: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起句「对酒当歌吟出之前,先作深呼吸,以凝聚起句的力量。吟诗时一面调整气息,例如可在「惟有杜康之后换气,再徐缓吟出「青青子衿一段。

「月明星稀以下八句应是全诗最为慷慨激昂之处,所以在吟罢「心念旧恩一句后应作深呼吸,然后冲出「月明星稀以下四句。吟至「何枝可依之后,气息又已将尽,因此在「山不厌高之前再深呼吸,以推出下一个高潮!

押韵变化

吟诗时以押吟唱平声韵的作品较好表现,遇平声韵脚处即予拉长,表现出悠扬的韵味;若遇仄声韵脚,仍然不宜将韵脚拉长,为避免呆板,可在仄韵韵脚前的平声字加以变化。试以柳宗元《江雪》为例说明: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首句「千山鸟飞绝韵脚的「绝字不宜拉长,所以「飞字特意延长,以求变化;同理,次句韵脚「灭字不宜拉长,所以特意延长「踪字;转句「孤舟簑笠翁的「翁字虽非韵脚,却仍延长吟唱;结句的「雪字也不拉长,所以在「雪前面的「江字来变化。

近体诗吟唱举例说明

绝句与律诗平仄格律整齐,尤其能表现出传统诗的音乐特性,所以尤须体会诗句中平仄交叠的特性,所以要先认清这首诗是平起或仄起,然后才能掌握平仄抑扬顿挫。(由于近体诗各句的首字的平仄往往有所变化,所以平起仄起,以首句第二字为准。)。一般而言,吟诗时平声较长而仄声较短,但是平声之中长短亦有区别,以在节奏点以及韵脚处较为延长。平起、仄起二式各有其节奏点,在此以各举一首绝句为例,说明其吟诗要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为平起,第一句起头「朝辞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辞字处拉长。第六字「云字也是节奏点,应该拉长。「间是韵脚,宜悠远绵长。

第二句首字「千字平声,放在原来仄声的位置,所以不须太过延长。「江陵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陵字处延长。「还字韵脚,特意拉长。

第三句「猿声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声字处延长。第五字「啼也是平声,也要延长讽诵。末尾「住字仄声,不宜拉长。

第四句开始「轻舟二字都是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舟字处拉长。第六字「重字也在节奏点,应该拉长。「山是韵脚,宜特意延长。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为仄起,第一句「桥边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边字处延长。「花字韵脚,特意拉长。

第二句起头「乌衣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衣字处拉长。第六字「阳字也是节奏点,应该拉长。「斜是韵脚,宜绵长。

第三句第二字「时字处应予延长。第五六字俱是平声,但仅在「前字延长。末尾「燕字仄声,不宜拉长。

第四句「寻常二字都是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常字处拉长。第七字「家是韵脚,宜特意延长。

个人所吟唱的李白《清平调》三首,虽为入律的绝句,但是带有乐府诗的性质,所以吟诗时,另有特殊变化之处,特别举第一首首句加以说明。

清平调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字特意拉长,表现绵长的韵味;「想字稍作短暂停顿;「衣裳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裳字拉长;第五字「花字平声,再拉长;第六字「想字,再一次短暂停顿;末字「容字为韵脚,因此再度延长吟唱。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隔着两个「想字暂顿,分为三段讽诵。

结语

六月的诗句篇3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有七个特点:

1.鼓励立功报国,从军边塞,英勇杀敌;2.反映边塞的艰苦生活,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辛劳、英勇战斗的精神;3.表现边地战事紧迫,表达作者对边境安全的忧患;4.表达作者抗敌建功的愿望和安定边塞的主张;5.描写将士和亲人互相思念的心情;6.表现军中的黑暗、战争的不义,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7.歌颂战争的胜利。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朝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从唐朝边塞诗的创作特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边塞诗在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一些共性,从而帮助我们读懂边塞诗,做到高效答题。

高适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风格雄浑,气势奔放,语言整饬,讲求韵律。他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描写景物或刻画人物,多从大处落笔,以浓彩重墨的粗犷笔调作概括而洗练的勾勒。为了深化主题,他常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

岑参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反映了唐朝的强盛,描绘了边疆的山川名胜、自然风貌和民情风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他善于摄取边塞的新奇事物,写景新奇秀拔,抒情豪放奔腾,善写难写之景,善言难言之情。他的不少诗篇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加之语言清奇流畅,大大开拓了初唐以来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

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他们的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岑参的诗更多地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但缺乏高适那种对士卒的同情;从艺术特色来看,岑参的诗表现为气势雄浑、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等浪漫主义特色,而高适的诗却在豪迈奔放中含有苍凉悲壮的意味,并侧重于写真,因而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像高适、岑参那样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来写紧张的征戍生活或描绘奇丽的边塞风光,而是用语言精练、形式短小的绝句,把深刻的思想压缩在一个生动的画面或一种独特的境界之中。他写景,力求勾画出明朗、清晰的画面;他抒情,力求温柔缠绵,委婉动人。他善于融情入景,也善于借景抒情,而且能做到情景交融,饶有余韵。在思想内容上,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能准确地表达出他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一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古诗文中数字有“实数”与“虚数”之分,颜色有“实色”与“虚色”之别,写景有“虚景”与“实景”之分,试就高适这首诗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是否完全相同?请比较赏析。

阅读训练二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赠别诗一般都写得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得别具一格,其特点是什么?

2.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训练三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①行军

岑参

火山②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④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太白:星名。凌晨在东方出现,称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称长庚星。太白西,指极西的地带。④角:古代军乐器,声音高亢激越,常用来传达号令,报告时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使用了语带双关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对唐军将士的边塞生活和精神风貌作了怎样的描绘?

阅读训练四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④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祁连城:在今甘肃掖县西南。④轮台:指汉置古轮台县(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句说“火山六月应更热”,为什么说“应更热”?它和下一句中的“行人绝”都意在说明什么?

2.第七句说“功名只向马上取”是什么意思?“功名”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这样说表明了什么意思?

3.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与一般送别诗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从这里你会对“盛唐气象”有什么更具体的认识?

阅读训练五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写了一次失败的战斗过程,找出能表现这个过程的语句并说明这是怎样一个过程?诗中揭示战斗失败的句子有哪些?

2.有人认为诗的五六句描写行军的情景就已经暗示出战斗必然会失败,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其中的道理。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两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用是什么?

4.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这一段话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5.“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诗人说“至今犹忆李将军”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6.找出诗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说它们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

阅读训练六

闺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题为“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这样写妙在何处?

2.为什么闺中见到“杨柳色”后会有后悔让丈夫“觅封侯”的心理变化?

阅读训练七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关山月

徐陵①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②映疏勒,云阵上祁连③。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徐陵:南朝梁陈间诗人。②星旗:即星辰,是说星形如旗。疏勒:汉代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疏勒县。③祁连:即天山。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北部。汉初刘邦率兵与匈奴作战,在这里被围困七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古题。《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这两首诗的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一主题?

2.徐陵诗中“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是什么意思?李白诗的有关描写与此有何差别?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边塞诗》

阅读训练一:

1.高适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实景,第三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的花瓣,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溢满了关山。战士们由听“梅花”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花开花落。

2.高适和李白这两首诗都含有思乡的内容,但高适诗中的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从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可以看出;在表现手法上,李白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高适诗除夸张外,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阅读训练二:

1.这首诗一反送别诗的哀愁伤感,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豪气的安慰,体现出一种豪放的色彩。

2.景物描写是苍茫雄浑的,大雪纷飞,日落黄昏,只见遥空断雁,恰与离别的情景相吻合。

阅读训练三:

1.“角声一动胡天晓”,说的是听到高亢激越的号角报晓之声,西域一带即见天明,而读者又似乎感到这是岑参在表达对唐军将士迅速平定叛乱的强烈愿望与祝福:征战的号角一旦吹响,西边的叛乱就会被平息,言近而旨远。

2.炎夏五月,刘判官一行骑着快马疾赴战争前线。路途艰险遥远而参战的将士豪情满怀,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阅读训练四:

1.“应更热”是和“火山五月行人少”对比而言。它和“行人绝”都在说明赴碛西所遇到的恶劣气候。

2.“功名”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的,这里强调“只向马上取”,即通过从军作战立下战功来取得功名,这表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以征战沙场来报国的高昂斗志。

3.送别诗一般都写留恋和悲愁,这首诗则是激励和赞扬,从中可见盛唐时期文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训练五:

1.“汉将辞家”说出发;“下榆关”“逶迤碣石间”是说行军经过;“猎火照狼山”是说战斗开始;“半死生”“斗兵稀”是说战斗过程的惨烈;“未解围”是说失败被围;“一夜传刁斗”是说被围之后的困守。揭示战斗失败原因的句子有:“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这些句子揭露了将帅的生活腐化、盲目轻敌、不恤士卒的罪恶。

2.诗的五六句描写部队行军的情况,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很明显看出将军们不可一世的骄态,怀着这种精神状态与敌作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3.描写了塞外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情景,用以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4.这八句重点写兵败困守中,战士们内心的痛苦和处境的危险。写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谴责那些骄傲轻敌、不恤士卒的将帅。因为正是这些将帅造成了士卒今日的困苦。

5.借李广的爱护士卒来鞭挞将军的骄横和不恤士卒。

6.诗中除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具体对比外,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守凄哭是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等都是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地揭露了将帅的罪过。

阅读训练六:

1.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2.看到杨柳可能联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相送的情景,看到杨柳易衰,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而丈夫又久去未归,顿时强烈的孤寂之感涌上心头,所以会有悔意。

阅读训练七:

1.诗歌没有正面具体描写西北边境连年征战的情景,而是通过对当时塞下风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达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2.表达了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倦和对被弃尸沙场者的深切同情。

阅读训练八:

1.徐陵诗的前四句,李白诗的后四句,表达的都是戍守西北边关的战士思家这一主题,构思和意境基本相同。

六月的诗句篇4

一、咀嚼诗眼,辨析含义

古诗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而诗眼是诗歌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在古诗教学时,教者需要引导学生从理解诗眼的词义入手,善于抽丝剥茧,层层抽纱,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眼的含义。如《清平乐 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之“醉”字,表面看来是指老夫妻俩在门前小酌,微带醉意;细细品味,还有对眼前美好、恬静的农村生活画面的陶醉以及诗人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

汉语词汇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很多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体会诗眼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诗眼词语的含义以及古汉语词义变迁的认识。例如《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一词,今义一般是指使人怜悯,如“这小女孩真可怜!”在诗句中,“可怜”却是“可爱”的意思,学生很不容易理解,教师可借助初月及月下图来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眼前画面的美丽,帮助理解“可怜”。最后再引导学生辨析两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与“可怜身上衣正单”中“可怜”的区别,达到巩固内化的目的。

二、挖掘诗眼,解读背景

诗眼的含义精炼,不仅仅在于其丰富多变的深邃含义,有时还隐蕴着古诗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透过诗眼,还原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有利于学生对于诗歌作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历史背景审视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在古乐府《十五从军征》首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教者扣住诗眼“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展开教学:

师:这两个数字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1:这“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直接告诉我们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

生2:从“十五”到“八十”这六十五年间,主人公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以及具体的生活经历怎样,诗中也未作任何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许多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老军多年的“从军征”,是出于频繁的战事,而这一去就是几十年之久!

生3: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看出:本诗主人公已经80岁了。“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不但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还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的不幸和时代的动乱。

师:是啊!这“十五”与“八十”两个数字,还隐隐暗示着主人公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纵横,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三、品味诗眼,入境悟情

诗眼是一首古诗的灵魂所在,是诗人千锤百炼、呕心沥血推敲而来。诗眼不仅隐藏着丰富的含义,往往还蕴含着优美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是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诗眼的含义,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学生入境悟情勾勒鲜活的画面。诗眼词语突破了,诗歌意境感悟到了,诗句的含义亦迎刃而解。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绿”字,是诗坛炼字的千古佳话。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用得巧妙,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相传王安石曾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同学们,请你细细品味,这“绿”字妙在何处?

生1:透过“绿”字,我好像看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万物苏醒,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多美的景色,多美的画面!

生2:这“绿”字使人感觉到随着春风的到来,江南水乡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师:“绿”字本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它不仅在意境上显得气势恢宏,而且还实中带虚,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大家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3:我觉得这“绿”还隐藏着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离乡多年,回首南望,春风轻拂,绿意盎然,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又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呢?

生4:这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在春风的抚慰下,江南的原野、山水绿了;江南岸上的江南人,也显示出充满“绿”意的生气。

生5:浓浓的江南“绿”中,是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紧扣诗眼展开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探究的内容,促使师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和品析;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审美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而提高,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六月的诗句篇5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名家赏析”中,遴选了《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杜维沫先生的赏析文章,其中有句云:

这里我们不妨把诗的中间两联四句按文意的逻辑顺序作一梳理:昭君远嫁匈奴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乃是由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画图省识春风面),她身死异域,遗恨无穷(独留青冢向黄昏),即便能魂归故土,又于事何补呢(环佩空归夜月魂)!(2007年6月版第63页)。

无独有偶。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2001年12月版)《杜甫律诗五首》之《咏怀古迹(其三)》中,诗句作“环佩空归月夜魂”;而在高中《语文》第六册王力《语言与文学》一文中,却又明确写道:

诗人们还把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等,用一小类相对,叫做工对。上面所引白居易诗的例子(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笔者注),就是工对的典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为什么不说成“……月夜魂”了。(2002年10月版第34页,2005年10月版第33页)

由此看来,“月夜魂”还是“夜月魂”,还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呢!

翻检相关的唐诗选集及杜诗注本,笔者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普及性的唐诗选本多为“月夜魂”,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2月版)、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80年2月版)及各种“三百首新注”等;而专门性的杜诗注本则多作“夜月魂”,如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浦起龙《读杜新解》(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版)、傅庚生《杜诗散绎》(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3月版)等。语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专攻“杜诗”者,似更具有权威性!又,“杜诗注本太多,仇、杨为胜”(张之洞《书目答问》),仇兆鳌《杜诗详注》之所以为学界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它成书年代较早(康熙年间),还由于它依据的是宋代所编的杜诗定本,能真实地反映杜诗原貌,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而《唐诗三百首》之类,当为“流”中之“流”的“三手货”“四手货”,它们在传抄过程中如出现文字出入自然是极有可能!

撇开版本不说,就律诗对仗而言,亦应以“夜月魂”为优。“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两句,“夜”与“春”属时令类,“月”与“风”属天文类,“夜月”与“春风”正好可构成上引王力先生所说的工对。杜甫写诗苦心孤诣、精于格律,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当不会出现“月夜”对“春风”这样的瑕疵!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联系内容来看,似更应选取“夜月魂”。第一,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认为,“夜月”一词本自庾信《昭君辞应诏》:“……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便入胡笳声。”笔者深以为然。“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一)》)、“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自不难看出杜甫对庾信的推崇;如此,袭用其诗中“夜月”这一意象可谓情理之中。第二,“春风面”指昭君的美丽容貌,已为所有注家所认同,可谓不争之事实;这便意味着“春风”是用以修饰“面”的,“春风面”意即“春风”一般的“面(容)”;据此,则“夜月魂”也应是偏正结构,亦即“夜月”也是用来修饰“魂”的,“夜月魂”意即“夜月”一般的“魂(灵)”――“夜月”重在“月”,皎洁的明月正如昭君那纯洁的灵魂,可谓妥帖;若为“月夜”,则重在“夜”,既无法与其后之“魂”产生意义上的联系,又不能与上句“春风面”构成工对!

故而,笔者以为,较之于“月夜魂”,“夜月魂”当更为可取,更吻合杜甫之本意!一孔之见,亦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六月的诗句篇6

该句出自《春江花月夜》,原句为:“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翻译为: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该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来源:文章屋网 )

六月的诗句篇7

关键词:《南州六月荔技丹》 引用手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79-01

《南州六月荔技丹》全文引用故事、史料、诗文共二余条,指名的作者近20余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而于今。正是因为作者引用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篇介绍荔技形态结构及裁培等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

1 引用充分体F了形象性文章的开头,就开门见山

引用白居易的《荔技图序》的一段话:“尤绾扃眨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由表及里和人们认识事物由外到内的顺序,通过“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准确写出荔枝外拥暮煅蓿壳膜质地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液甘甜。可谓描形摩状,细致入微。在描写荔枝颜色时作者引用了郭明章《荔枝》诗中的“飞焰如天”。作者又引用了北宋邓C《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一句。两句引用,以全景的镜头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整片荔技的整体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技膜时,作者引用了明代徐渤的《咏荔技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两句诗,“花瓣”、“桃花”比喻颜色,“风前落”描写其动态,“雨后娇”写出了它的鲜艳。诗句的引用使文章诗意葱郁,趣味盎然。

2 引用充分体F了条理性《南州六月荔技丹》的引用不仅使说明更具形象性,同时作者又借引用体现了文章清晰的条理性

文章开头引述白居易《荔技图序》中的“尤绾扃眨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话,实际上是把它作为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文章主次分明、有实有虚地说明了荔技的生态结构和荔技生产的一些问题。其中介绍荔技的生态结构是本文的重点,共用十个自然节,占用大部分篇幅;而介绍生产情r只用了四个自然节。重点部分的介绍,作者采用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而《荔技图序》中的四句话则成为了文章分项说明的总纲。

“尤绾扃铡笔导释沉2节至5节。2节至3节介细荔技的构造和颜色;4至5节介绍荔技的形状和大小,接下来第6节写“膜如紫绡”,第7节写“瓤肉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最后附Ы橄噶艘幌吕蠹嫉闹运和花期。四句话真正起到说明总纲的作用。另外文章最店又引用了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又是针文章第二部分荔技生产问题的,作用是强调了要大力发展荔技生产。这样就全文而言,文章首尾引文与引r相照应,充分体现了结构完整条理性强的特点。

3 引用充分体F了科学性

作者在说明中引用了一些资料。在说明荔枝原产于我国时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事,从而证明了当时广东已有荔技了,它是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已有二千年以上了。又引用了成书1059年蔡襄的《荔技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裁。又如引“三峡”的记裁,引用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部在准确证明“成部、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这些引用,既扩大了读者知识面,使有关荔技裁培的说明有了充依据,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

4 引用还体现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极深刻的思想性

一般说明文,也都十分注意思想性。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死海不死》等,但象《南州六月荔技丹》这样通过引用诗文来感染读者的笔法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在说明荔技不耐贮藏这一特点时,作者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七言绝句,绝句为“长安回望乡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的后两句既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指出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表现也作者对统治者的无限憎恶。文末作者又引用了苏轼的四句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说明了现今应大力发展荔技生产,应该该能够遂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骑远送荔枝与社会主义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这样写不仅使人了解了有关荔枝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5 标题不仅明白醒目,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充满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标题“南州六月荔技丹”本身就是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它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这个标题不仅明白醒目,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技的有关知识,也正体F了贾祖璋科普作品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自然界奇妙的生物为描写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恩M性、料学性、艺术性。《南州六月荔技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炼,文笔新而朴实,读了之后,令人神往,余味无穷。

六月的诗句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能想象画面,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理解诗题

1.揭示课题。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可以看出。

生: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外。

生:送别的人是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

2.师: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位朋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3.师: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体验这首诗独特的送别情感做好铺垫。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感知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诗朗诵,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这么美的诗,想读吗?(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诗。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重点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等词句。

5.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韵律。

设计理念:“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见自得”。读书要求层层递进,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要求逐步提高。

三、述――感受画面,生动描述

1.同学们,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三、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 碧叶 映日 荷花。

3.同学们,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师:满池的叶,满眼的绿,远远伸向远方,与蓝天相接。

4.引导学生说说荷花在六月阳光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5.师:看啊,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着力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机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用大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意象的空白,用语言去再现优美的画面。

四、品――体味语言,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细细揣摩,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2.学生读诗,教师相机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交流。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然,但读者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领略到了西湖美景。

生: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既写出莲叶的无边,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生:映日又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4.师:在诗人的笔下,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嫣然微笑。诗题写送别友人,可诗中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而是描写了西湖的如画美景。现在同学们再吟诵这首诗,想象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感情。(生自由朗读,品味)

5.生交流。

生:高兴的心情。友人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明朗的心境。朋友的离去,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

生:诗人以美景送别,想让美好的回忆成为永久的珍藏。

6.师小结:我们同学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7.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学生背诵,诵读)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反复诵读,细细揣摩,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五、拓――拓展欣赏,丰富积累

1.媒体出示杨万里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小池》,让学生结合生字注音自读。

2.让学生结合投影插图和注释,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4.引导归纳。冰清玉洁的荷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她。

设计理念:教师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度的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以荷花为吟咏对象的古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有关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抄下来,并附上阅读赏析,准备在班上交流。

设计理念:课外作业,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使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重视读与写结合,重视阅读积累,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父母儿子一家乱全文阅读范文 下一篇:法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