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实验范文

时间:2023-11-14 20:52:39

海淀实验

海淀实验篇1

在北京市的《批复》中提到:希望海淀区和中关村海淀园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核心区创新资源优势,重点开展股权激励、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使用、政府采购和聚集创新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发展。

为全面推进核心区的建设,4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举行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动员大会。大会旨在提出核心区将重点做好两个“示范”,推进两个“试点”,即: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的示范、创新要素聚集的示范、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大会并对核心区的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苟仲文,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林抚生等领导均出席会议并做讲话,表达了全力推进自主创新核心区建设的强烈信念。

魅力海淀争做主导者

中关村科技园区2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区十园”的发展格局,海淀园作为其中的主体功能区,始终奉行创新理念,一直发挥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海淀成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在于它雄厚的科技实力、密集的大学校园、宽松的创业氛围,也因此成为我国高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相比较美国硅谷以斯坦福、伯克利理工几所大学为科技、教育辐射源,海淀园集中了北大、清华等为代表的70多所高等院校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00多家研究院所,无疑科技教育底蕴更深厚。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在中关村看见一个提布袋子不起眼的老头,没准不是教授就是院士。

据了解,海淀园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的创新资源聚集区、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沿北清路两侧的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聚集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4900亿左右,占中关村科技园区总收入近50%。每年技术交易额海淀区占全国的20%,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海淀园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的各类人才约60万人,高端领军型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海淀园。

伴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同创新成长,海淀园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试先行取得了宝贵经验。海淀园有条件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者、主导者。海淀园也将通过建设核心区,形成海淀区“科技成果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的品牌形象,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这既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完成国家推动自主创新任务的历史重托。

创新示范四方面表率

海淀园核心区的确定意味着海淀区对于创新产业新征程的开始,对于建设核心区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要求,着眼未来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试点”工作。核心区建设将在四方面打开创新示范的新局面。

完善创新体系,发挥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示范作用。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在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在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人才聚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产业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

整合创新要素,发挥创新要素的聚集示范作用。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专业机构,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专利和商标事务所、海外学人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入驻,建立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聚集。

改革科技金融,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推动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试点,支持设立相关交易机构和运营管理机构。支持商业银行率先在核心区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分支机构,扩大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的规模。支持培育壮大股权投资机构。继续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开展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将有关市级审批权下放到海淀区政府,取得试点经验后,逐步扩大到其他区县。《批复》同时要求,要加强建设核心区的组织领导,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协调各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核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此外,还要求海淀区会同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既定政策措施。

12项功能实施新战略

海淀园核心区的建设战略目标将分为两个阶段实现。重点突破阶段:在海淀园中关村西区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取得突破性效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全面推进阶段:在整个核心区全面落实中关村西区的建设经验和模式,扎实推进核心区建设,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

核心区12项主功能的发挥将在建设中起到主力推动作用,力图达到营造一流环境、聚集一流要素、形成一流机制、实现一流绩效的目标。12项主功能的有效运用将是核心区建设达到既定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这12项主要功能是:技术创新功能、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功能、创业孵化功能、产业聚集及产业化功能、科技金融服务功能、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功能、中介服务功能、政府公共服务及政策创新功能、信息化服务平台功能、国际化功能、创新创业文化产生与扩散功能、综合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

配合战略目标的既定,海淀区近期的主要工作有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关村西区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吸引中国技术交易所、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机构落户,建立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增强市场交易性、加强信息披露度、提高成果转化率。二是启动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壮大股权投资机构,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和探索开展离岸金融试点,打造科技金融的政府和中介服务平台。三是在中关村西区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厦和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为载体,实现高端创新型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市场关键要素服务功能。四是启动首都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试验区建设。在中关村西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企业提供 “一站式”和“一条龙式”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五是出台并落实《中共海淀区委、海淀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等政策措施,每年统筹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不少于8亿元财政资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海淀园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核心区最终将努力建设成为“两区、三中心”,即: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首都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试验区和全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首都创新人才发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

“1+20”政策助力核心区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批复,以及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海淀区委、区政府于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简称为《决定》)。随后,为将决定落到实处,海淀区又陆续出台了20项配套政策,形成“1+20”的政策体系。

“1+20”政策体系从支持创新企业持续发展、加强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促进中介机构服务提升到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从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扶持到鼓励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国际化发展直至挂牌上市,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

为适应当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调整的形势,海淀区出台了《关于落实的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海淀区创新企业的认定标准,凡是根据这个标准认定的企业都将享受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政策扶持。

为推进企业优化升级,推动企业上市,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海淀区配套出台了《海淀区促进重大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海淀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9个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办法。根据这9个《办法》,海淀区将重点扶持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和以经营、决策、研发为特征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积极引进适合区域资源条件和发展方向的高效益、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通过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及相关政策,推进企业优化升级,推动企业上市,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

另外,为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海淀区还颁布了《海淀区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暂行办法》等3个办法,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实施标准化和专利战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措施。同时,海淀区有针对性地了《海淀区促进科技中介发展实施办法》等5个办法和《海淀园“一对一服务”创新型企业工作方案》,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和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这些政策,最近已陆续高调出台,受到了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1+20”政策体系基本覆盖了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全方位的支持,为启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海淀实验篇2

领导高度重视

上午,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鲁豫,副区长徐永全等领导及多位市、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应邀出席了“弘扬档案文化 践行北京精神”主题座谈会。代表、委员们肯定了档案工作围绕海淀区域发展,强化“四个服务”,为核心区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徐永全副区长在认真听取代表、委员的建言后指出:海淀区政府将会在代表、委员们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加快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丰富档案宣传与区情教育,使海淀档案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下午,北京市档案局(馆)长吕和顺,中共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李彦来等领导亲临海淀档案馆,出席了隆重的档案捐赠仪式及征集工作座谈会。吕和顺局(馆)长和隋振江书记亲自为捐赠档案的老领导、老同志颁发纪念奖杯,与他们进行亲切交流。隋振江书记强调了档案征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肯定档案捐赠者对推进海淀档案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吕和顺局(馆)长说:“深切感受到了海淀区领导重视档案工作,档案捐赠者信任海淀档案馆,以及海淀档案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建议海淀档案馆把档案工作融入政治、融入经济、融入文化,更好地宣传档案工作,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

突出海淀特色

海淀档案馆积极开发馆藏资源,在此之际推出“光耀一甲子 相承六十年”纪念海淀区成立60周年图片展,“海淀教育专题展”、“弘扬档案法制精神 深入开展依法治档展”、“捐赠材料实物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海淀橱窗展”等,生动真实地展现海淀的历史文化和档案的文化魅力。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档案展览,以及工作人员热情洋溢的专业讲解,得到了参观者的频频称赞。与展览同步进行的档案知识问答活动,更延伸了区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海淀档案馆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设置虚拟档案馆,播放档案专题片,尽可能为公众走近海淀档案馆、了解海淀档案文化创造条件。

贴近百姓生活

海淀档案馆努力营造人性化及轻松的大众休闲氛围,热情主动地为每一位来馆者提供亲和周到的服务。如:向参观者发放精心制作的活动路线图和纪念品;向公众细致介绍档案及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利用;反复演示档案修裱过程,展示档案修裱成果;现场免费为参观者拍摄、制作具有馆日主题的照片等,进一步拉近了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

海淀实验篇3

在北京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如何管理整个街道约60人的保洁队伍,确保他们维护好整个辖区18.59平方公里地域的整洁曾经是一件困扰街道办很久的事。在没有引入智能人脸识别项目之前,且不说一一到辖区现场检查具体的保洁情况,就连如何对这支保洁队伍进行考勤,都是一件头疼事。

智能人脸识别让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智能人脸识别,与通常的摄像头监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为摄像头装上了‘智慧的大脑’,后台计算机会运用程序对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异常现象及时自动提醒,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青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城市”在10年前,大抵只在电影中见过,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城市”的一些影子已经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现,而它的宏伟愿景更是我们可以预想到的。

城市是市民工作和生活的载体,“智慧城市”是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是政府决策办公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服务民生与智慧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的产物。

作为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海淀,在智慧城市的创建上无疑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今年3月,北京海淀科技中心智慧城市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囊括了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城市数字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智慧城市展厅是以未来信息化、数字内容、新应用、新产品、新服务为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和丰富的新一代声光电、动作识别技术等表现手段,将新兴的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神秘”领域以一种直观、生动形象、互动体验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体验者面前。北京市海淀科技中心主任张新路向记者阐释:“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展厅的体验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区域、城市形象,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其发展。”

一云、三网、三平台、N个系统

2013年,海淀区就成立了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旨在融合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促进海淀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引导企业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上不同位置企业的应用互联和应用合作,在海淀区开展示范应用,并向全国以及国际进行推广。

自此以来,海淀区积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优化城市运行模式,着力打造“1+3+3+N”体系,即“一云、三网、三平台、N个系统”,进一步加强智慧海淀建设,推动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

在建设“一云”方面,海淀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了综合性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区基础设施资源的按需供给和统一管理,为大数据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网”即政务光缆专网、政务无线专网和无线网络服务。海淀区积极铺设区政务光缆专网和政务无线专网,已经实现了政务专网的统一建设管理、网络资源专享;据海淀区经信办介绍,南起白石新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总计7.2公里的范围,目前,已经实现“海淀无线网”全面覆盖。海淀区经信办充分利用街区已建的路灯杆和监控杆作为制高点,采用光纤网络+AP(无线访问接入点)方案,进行快速、高密的安装部署。人们漫步海淀,不用耗费任何流量,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连接“My-Haidian”,注册获取账号后就可以使用。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就可以看到集成了网络服务、4G基站、摄像头监控、灯光智能调节以及空气质量监测的“智慧灯杆”。

在“三平台”建设方面,海淀区建成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实现全区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建设了政务中心综合审批平台,实现了企业的多证联办、民政事项的同区通办三级联动,提高了政务审批效率;统筹建设协同办公云平台,实现了全区161家单位的线上收发文。

此外,海淀区还积极打造“N个系统”,已建成了区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区、街镇三级互通互联;建成了房屋全生命周期系统,实现各类房屋资源的整合以及拆迁、交易等全过程的分析管理;搭建区政府网站群,完成122家政府网站的统建工作;建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优质、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等;初步建成民生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婚姻事项管理、征地超转管理、优抚信息管理、养老院智能服务等管理系统,集中整合了海淀^民政系统相关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民政服务的统一平台管理;完成“食药安全监督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初步解决食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加强政府机构监管手段,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通过构建区食品安全数据中心,实现辅助决策管理。

直击医疗教育的民生痛点

优质教育资源可实现区域网络共享、电子病历实现网上互联……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区将区域内科技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益民服务、信息惠民方面的创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落地。“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也是海淀科技中心这次展览的重点。

海淀区经信办主任何建吾说,海淀区目前已建立了“卫生云”平台,以云平台打通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可让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医疗影像、检验检测、公共卫生等医疗数据实现共享,并且通过手机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

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65岁以上人口9409人,共有两家养老机构。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是根据辖区总服务人口数配备核定,只能满足日常的基本诊疗服务,很难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服务。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也缺乏医疗支持。如何走出一条适合社区医养结合的新途径?经多方调研与积极探索,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社会机构协作,共同研讨通过“福乐云”智慧养老平台的开发,探索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可行性方案。

云智慧平台客户端(养老机构或居家)可以提供很多在线的智能服务。一方面,平台可以提供在线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血氧、血糖、脉搏、心电、体温。另一方面,老人们还可以在平台上获得服药的提醒。针对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智慧平台提供智能药盒,每天定时提醒老年人服药,平台将老人的服药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避免漏服。此外,老人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智能呼叫。根据老年人需求,平台能够提供智能一键呼叫服务,分养老院内和居家。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平台的操作很简单。同时,数据实时上传至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护人员不必上门在办公室服务终端就可看到,有助于监测老人病情变化,解决因医护人员不足导致的服务不到位。

“优质、均衡、特色是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表示,教育既要关注当下,又要面向未来,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使教育更加公平、师生更加幸福。未来的海淀教育,应该是实体教育的均衡加上“互联网+”手段推送的智慧教育体系。

为响应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号召,海淀区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数据库和海淀区教育技术人才库,构建集互联网、云课堂、云订单、云评价、大数据等应用于一体的海淀教育云平台。通过巡查设备、终端设备、APP移动设备对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数据转化,在虚拟课堂、学科闯关游戏、3D创客实验室等个性化智能学习空间中生成满足学习需求的定制服务。

在“教育云”平台,海淀区内已有80余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接入该平台,可获得线上教育资源、慕课MOOC资源、社区互动教育等资源及个人教育记录等功能。比如中关村三小自新校区建成就得到了“北京魔法学校”的别号,从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开始,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蕴含其中;十一学校提出课程是最重要的产品,校长、教师是产品设计师,在校园信息化云平台的支撑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海淀是创新成果、创业企业活力迸发的区域,我们也鼓励更多创新成果加入到智慧城市构建中来,以此更好地提升信息惠民水平。”何建吾说。

“千里眼”助力京津冀人口调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紧密实施,北京市尤其是城六区人口调控形势更加严峻。然而,海淀区到底有多少人?随着调控进程的推进,海淀区人口是否会减少?拆迁腾退又对周边居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人口统计问题,依靠传统的监测手段显然难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

面对这样的困惑,海淀区经信办紧紧抓住大数据的浪潮,依托海淀区的科技资源优势,率先尝试采用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进行人口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这种“千里眼”的技术已初见成效。在智慧城市展厅的一角,有三块触摸屏,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查看海淀区人口大数据实时内容,比如现在哪里人多、有多少人、哪里的交通拥堵都可以准确、快速地显示出来,未来这些信息在每一个人的手机上就能方便查询。

张新路介绍,大数据技术通过协同定位算法模型、人口属性识别模型、人口流动分析模型等方法,能够详细掌握特定地区的人流量、瞬时人口、高峰和低谷时段人口情况、腾退后人口变动数量、人口流向地等动态信息。此外,通过一段时期的监测和计算,大数据同样能够分析并得到全海淀区和各街镇辖区居住人口总量等相对静态信息。

“相对于传统的人口监测手段而言,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在样本量上大大高于人工抽样调查的有限样本,而且这些在电信运营商移油ㄐ磐络基础上产生的海量业务数据,包含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可以及时对人口流向实行精确监测,提升区域人口管理及动态监测工作的效率,缩短人口调控决策的时间周期。”海淀区经信办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人口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目前,大数据监测已实现了移动信号在全海淀区范围内的实时监测,无论地处海淀任何地方,只要有人口监测需要,就能够迅速取得大数据技术的相应支持。

面对大数据技术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海淀区经信办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提供的监测数据是“脱敏”加密后的用户标识,是聚合后的统计数据,在数据后台有唯一代码,不涉及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隐私项目。

海淀实验篇4

今年3月,海淀区人民政府又了《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通过产业化、集约化,打造产业高端化,实现一个目标、抓好两个环节、构筑三大高地、突破四大产业、实施五大工程,实现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化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科技是手段、文化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产业化是方向。海淀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开始,就是把它放在一个突出的战略高度,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海淀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提升区域经济总量、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产业化,产业化程度的高低,产值的多少,产业拉动作用的发挥,是判断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文化创意形成不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就不能称为是文化创意产业。海淀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伊始,就以科技园区促进产业的方式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孵化器、产业联盟等方面结合海淀的实际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就要立足创意兴区,狠抓“原创和渠道”,在产业源头方面要重点抓住自主原创和自主产权,谋求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在产业经营环节上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获取原创品、关联品及衍生品的产权,谋取文化创意产品和衍生品的传播和经营优势。

两年多来,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2006年底全区文化创意企业已达2万多家。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320亿元,占全市的总增加值700.4亿的45.7%,2006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在全市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力争在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区的GDP超过30%。

集聚化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聚焦化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聚、企业集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形成创新和产生创意的环境,也会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使得集聚区内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存在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相互关联度高、对公共平台需求强等特点。

海淀区在决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初,就提出了加快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搭建各种产业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来加速产业的集聚。2007年,海淀区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调整了规划、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是在基于数字技术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出版和数字影音等,把重点产业与海淀的实际资源分布结合起来,规划出20个集聚区,其中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关村软件园被北京市命名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十一五”期间,海淀还要重点建设中关村创意园、清华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新园等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集聚区。现在,大部分聚集区内基础实施齐备,以一类或者几类产业形成高度集聚,去年以来,区政府在积聚区内建立了四个孵化器,逐步搭建一些公共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

目前几个主要产业集聚区集聚效果明显、龙头企业在产业集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集聚区内产业链的建设,优化了积聚区内的产业结构,促进了集聚区企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内的动漫游戏产业链建设更加完善,产业内从设计、创作、制作、经营和消费等各环节顺畅,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在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一些龙头企业,如新浪、腾讯、百度、华旗、中关村文化等的带动,基地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出版各集聚了数十家企业,2006年基地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超过了40亿元。在甘家口地区,也形成了从设计、中介、咨询和其他服务的189家城市建筑设计企业的集聚。现在,全区各创意产业集聚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大多数创意企业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同业竞争中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已经成为全区甚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和辐射中心。

今后,海淀还要继续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服务,在继续建设好现有的一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基于专业性产业组团,依托通信网络实施,构建更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素材库、开发工具库、软件构件库、源代码共享库、产品测试平台、质量检测和控制平台等技术支撑,构建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产业信息服务、产业金融服务、品牌推介、产品展示、版权评估和交易等平台。力争为集聚内各类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高端化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海淀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禀赋,应该在产业发展上有大的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有高有低,以数字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处于高端,海淀区要重点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挥自身优势,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做出大的贡献。

技术、人才和文化基础较好的海淀,应该重点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高端产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海淀的优势,创造更大的产值,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区县错位统筹,协调发展。据统计,2005年海淀区以12.7万人员创造了320亿的增加值,大大高于全市71.22万人创造700.4亿增加值的平均水平,海淀区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已经占据高端地位。2006年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有望占据全市的 50%。目前,海淀区从事创意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共有12.5万人,其中拥有高中级技术人员3.5万,研发人员与实验人员8.2万人。全区从事创意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比重达到99%,远远高于本市其他地区。

海淀区2007年提出了重点发展原创型、服务型、高端型、总部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要发展高端产业,增强产品的原创力,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海淀实验篇5

首先,讴歌创造生活。生活、实践、创造是同一系列的概念。火热的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艺术家们创作、创业的源泉和舞台,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年来,刚才汉青(海淀文联主席)同志给我们列举了海淀艺术家、海淀文联以及各个协会取得的新的成果,特别是一些新的活动、新的载体、新的优秀作品在涌现,我这里不重复了。我刚才一进门,就看到了军事科学院刘培恩大校的一个摄影作品,放大到二十米长,是海淀建设的真实记载。去年在珍明主席的主持下,诸多的艺术家创作了《海淀盛景图》,50米长。今天是摄影作品,把海淀生机勃勃的发展通过摄影的方式将它记载下来,这又是一个“海淀盛景图”,这个作品非常优秀。同样今天各位艺术家带到咱们这个会上还有很多的作品,这是创造劳动,可以大歌大颂。

第二,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这一个时期北京市从上到下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是我们未来要主攻的一个方向。创意跟我们艺术家们走得最近,艺术家们搞作品,首先应该有创意。创意最近市里刘淇书记、岐山市长反复在讲,创意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推动发展的动力。海淀最近在认真研究发展创意产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我们在这方面有基础、有资源、有潜力,也有决心在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走在前头,我们的艺术家应该积极踊跃地投身到创意文化产业当中去。我们的艺术家不乏创意,创意大量体现在文联各个协会各位艺术家的劳动上头。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海淀至高美术馆的林青先生策划搞了《百幅长城迎奥运》,在全国政协礼堂展览展出,受到中央领导、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好评,获得了奥组委的贡献奖,大家也可以欣赏一下。这就是一个创意,而且这个创意正在向产品化、产业化、商品化的方向迈进。我们现在正在汇集一些文化人、企业家,正在调动党和政府各个方面的力量,咱们一起推进海淀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造就创作人才。在座的各位都是文化艺术界的精英,精英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人才的概念,是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但是要靠在座的各位,在海淀这么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身手,建设文化,远远不够。海淀的文化、艺术这方面的人才不是多了,是少了。我们面向未来,应该大力规划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包括文化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个方面的人才,还要大力吸引区外、海内外、国内外各个方面的人才。

第四,优化创业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不仅吸引不了人才,而且现有的人才也未必留得住,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因此,摆在海淀区委区政府面前一个使命,也是一个难题,如何优化各个方面的人才,包括文联和各个协会在海淀发展创业、成长壮大的环境,不仅是人才,老百姓在海淀都能够安居乐业,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工作、发展的环境。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过努力,为文联和各个协会还是力所能及积极推动解决一些困难,某些方面也有了进展,比如说财政的投入、办公的场所,都在积极地协商协调推动解决当中,已经初步了有了成果。当然这方面还远远不够,我们今年继续努力,大家同心同德,排忧解难,创造一个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海淀实验篇6

位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内的中关村创业大厦,是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海淀留创园”)所在地。经过17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众多留学生创业者开启梦想之旅的风水宝地。

这里诞生了国内留创园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奥瑞金种业;有参与反病毒与防黑客两大领域标准制定的信息安全领域重要企业――启明星辰;有率先把景观设计的理念引入中国、并在国内外完成大量规划设计项目的土人景观;以及深交所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神州泰岳等。

在新政治和经济常态下,海淀留创园创新发展模式,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孵化服务。

集聚各路高端人才

赵新良是海淀留创园主任,来这里工作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他已成为创业者的良师益友。“以企业为中心,全身心为企业服务,企业有什么需求尽量满足,为企业的成长做贡献。”这看似口号式的话语,却是留创园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真实写照。赵新良强调,现在中关村的孵化器很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不跟风不模仿,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孵化模式。

海淀留创园与其他留创园或孵化器相比,有哪些自身的优势呢?赵新良总结出四点:一是只专注做留创园,在规模上面是投入最大,吸引创业企业的数量也是最多的。第二是人才质量高,留创园自己培养出的“”入选者就有26位,“海聚工程”入选者有36位,“高聚工程”入选者有18位。其中,仅2013年就有3名创业者入选中央“”,1名创业者入选北京“海聚工程”。这些数字在全国孵化器中是最多的。第三是品牌优势,高端人才和优秀企业聚集,已有11家上市企业。第四是地理位置优势,这点毋庸置疑,上地离清华、北大、科学院都很近,很多知名大公司都在周围,这里是创业的聚集地。

虽然海淀留创园有很多优势,但近几年企业外溢的情况也会经常发生,对此,赵新良有自己的理解。中关村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企业研发选择在这里是正确的,但海淀的地价很贵,租金也不便宜,把企业的生产放在这里确实不划算。“虽然我们这里5块钱的房租相对北京其他地方已经很便宜了,但和外地的租金比还是要贵很多。所以企业做大后搬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研发和生产都要,没那么大地方。”

开启免费孵化新模式

海淀留创园位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内,所入驻的企业也以IT公司为主,占到了园区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占两成左右。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之际,园区内已聚集行业企业五六十家,集中在中关村创业大厦10层的移动互联网孵化器;此外,赵新良还透露,围绕着医疗器械行业,海淀留创园还建立了一个公共实验室,这些企业可以低成本使用。下一步,园区还要考虑建一个智能硬件的平台,以吸引相关企业进驻。

“对这些平台和实验室,我们全部采用低成本运作的方式,让企业自己协商共同管理,也就是自治吧,降低园区的管理成本。收费只覆盖基础的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水电费和耗材,比外面的公共实验室要便宜很多,关键是实验室和企业都在一栋楼里,很方便。”赵新良介绍。

除为企业提供实验室外,为扶持小微企业,海淀留创园去年还开设了金种子创业谷。“这是一个零成本创业的苗圃,即创业者到这来创业,园区提供免费的物理空间,上网、茶水、创业辅导服务、培训等全免费,还有提供互相交流的环境,比如创业沙龙,投融资讲座,几乎天天有投资者过来对接,有入驻项目刚刚拿到千万美元的投资。”

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资金意味着企业发展的希望。截止2014年10月,成立还不到一年的金种子创业谷,已经帮助32个项目顺利拿到了12800万元的投资。成功的背后,是金种子创业谷独到的创投孵化模式――入孵低门槛、创业零成本、孵化全链条。

初创企业除了可以享受半年全程免费的苗圃期孵化外,优秀项目还有机会进入海淀创业园,进行三年期的企业孵化,3年后,还可以进入中关村发展大厦进行加速孵化,甚至成功上市。

据记者了解,海淀留创园原来只有孵化器和加速器,现在加上这个创业苗圃,这里的创业孵化链条就更完整了。赵新良说,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孵化器相比,创业谷最大的特点就是办公不用花一分钱,吃饭有食堂,10块钱吃饱,茶水免费,连杯子都会给每人发一个。

企业产品园区第一个使用

在园区企业人才培养上,海淀留创园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为企业提供了很多贴心的服务。

从习惯于紧张、忙碌工作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回归到课桌前的好学生,总裁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都倍加珍惜海淀留创园提供的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没有及时转变身份吃的亏,我可是深有体会。”北京黔龙泰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张春成说,创业初期埋头研发,忽略了市场建设,产品一度处于滞销的状态。“通过参加总裁高级研修班,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团队建设和员工管理,聘请了专业人才来开拓市场,生意越来越好。”

赵新良介绍:“我们对创业者开展创业导师辅导,从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提供创业辅导、培训。常规创业培训之外,为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创业中心还联合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开设了2期总裁班,每期3个月,共计培训87人次。为的就是把企业老板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融洽的合作气氛,彼此间互相合作,开班的目的就达到了。”

此外,为了提升企业的实战能力,留创园还开设了实战班,会针对创业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的不同的企业做企业诊断,并做出分析报告,园区花钱请专家帮助企业找问题;第三,在园区实施应用企业产品示范工程,为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找落地的地方。如一入园企业研发的蝠翼节能灯具,在创业大厦全楼安装,可节电50%。

赵新良表示,“企业研发的产品,园区第一个使用,这么做可以在企业初创时期给他带来收入,也能为企业的新产品提供示范地,让客户来公司时直观感受到产品的应用。”

为给入园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海淀留创园集合30余家企业众筹了一个咖啡厅,即将开业。看项目,谈投资,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说到投融资,赵新良希望把海淀留创园做成高端、共赢的孵化器。高端是指创业环境、创业气氛、创业服务最好,能够吸引最优质的创业项目进驻;共赢是指通过投资,让园区与企业实现共赢发展,留创园发展得越好,越能孵化出更多的好企业。

海淀实验篇7

20年业绩硕果累累

海淀园在今年进入了其发展的第20个年头,园区在这20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跨越式发展。截止2007年底,海淀园累计高新技术企业20000余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6314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突破500家。2007年海淀园实现总收入4077.4亿元(同比增长27.8%),利润总额333.8亿元(同比增长39.1%)。目前海淀园在创新环境建设、创新资源整合、创新集群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AVS、闪联和IPV6等等一批技术及标准组织和技术产业联盟。

在20年中,海淀园在国际化发展与“走出去”战略设计及实施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领域内海淀园从最初的外事服务到今天的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目前,园区管委会与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IEEE)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了与葡萄牙的SP!框架合作,实施了中、法“CTIBO”合作项目,与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部门实施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信息通信技术”项目,开展了中国荷兰关于区域创新的研讨,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产学合作教席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等项目的合作关系,并正式开通了iBridge网络工作平台。

国际市场开拓加速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海淀园更是确定了迈向全球新兴创新中心的远景目标,并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体系的工作定位,将逐步建立一种“政府支持引导、中外协会对接互动、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交流合作体制。这次与美国华美资讯协会等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及共同组织的活动,就是这个工作方针的一次成功推进。

本次签署的协议是继2008年5月6日中关村电脑节组委会办公室、北京市百脑汇电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及美国华美资讯协会三方,在美国洛杉矶签署的合作意向书之后一次实质性的合作,签约各方就未来的海外市场拓展、多渠道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等合作项目达成一致意见,并将在此次合作协议签署及研讨会举办后开展一系列活动。

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华美资讯协会(CAlTA)是美国南加州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华人电子信息行业协会,该协会此次组织十多家成员企业组成合作及招商访问团,希望与海淀园内高科技企业展开技术和商业交流合作,为园区企业进入中北美洲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同时与海淀园科技企业商讨面对全球市场展开技术产品的协同研发创新活动。

海淀实验篇8

:陆主任,您好。海淀区是北京市教育强区,海淀区的教育、科研在全国都具有领先地位。您如何理解海淀区的教育教学特色和优势?

:海淀区是一个教育大区,教育形态多样。形态的多样体现在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从教育结构来看,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的和国际合作的学校,公办学校里面有教委办的还有大学办的。我们的职业教育学校由原来的三所整合为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这所学校是部级的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办学质量、招生、就业情况都非常好。我们的特殊教育门类也是最全的,从特殊教育领域来讲,海淀的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现在,我们把海淀区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第三聋人学校和培智中心学校合并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并更名为北京市健翔学校,健翔就是健康飞翔的意思。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现在特殊教育主要提倡融入,要平等对待这些特殊孩子,不给他们贴标签。因此,在起校名时,我们尽量回避带有生理障碍的词汇。我们认为这些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要通过教育让他们重新展翅飞翔。海淀区以前还有工读学校,主要是行为上有问题但还没到触犯法律程度的未成年人就读的学校。现在我们把它改名为海淀寄读学校,是为了避免给这些孩子打上一个不好的烙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会走弯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全纳的教育,帮助这些孩子成长、成才。

海淀区丰富的教育生态,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供给。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海淀区的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是北京市最多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幼儿园和学前,我们的在校生人数超过了31万,占北京市的1/5,可以说,海淀是教育大区,我们在基础教育上做到了全覆盖。海淀区有最优秀的学校,也有相对需要提升的学校,或者叫后发优势学校。从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来看,我们努力保持海淀区教育生态的差异化,但是教育品质是没有差距的。我们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允许学校提供多元的教育供给,换句话说,学校应该有不同特色。今年在八一学校讲的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学校要办出特色,教师要教出风格。”学校和教师都要有不同的样子,要提供多元的教育供学生和家长选择,所以我们特别倡导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尝试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倡导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可以有差异,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好的教育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我们也特别强调在基本的原则和框架之下,校长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赋予校长自。海淀区这几年各类学校的发展都非常快。名校、大校的发展自不待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特别可喜的是,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从今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达到600分的学校有90%多,绝大多数学校都有高分段的学生,本科上线率已经突破了90%,是历年来最好的。这个数据说明,原来基础薄弱的学校有所提升了,从分母变成分子了。总体而言,海淀区的教育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教研氛围、科研氛围都比较浓厚,校长都有力争上游的想法和冲劲,学校能够给每个孩子都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海淀区区域大、学生数量多、南北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海淀区促进地区教育资源均衡的策略是什么?

:为了消除南北差异,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利用北部开发的契机,加大对北部地区新建校的建设,比如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一零一中学的温泉校区。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建成后能够提供近3000个优质学位。我们通过建设新学校来改善和提升北部地区的教育质量,这些新学校都是由南部的优质校来承办的。优质校和承办校的教师队伍是流动的,课程评价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相同,这样,就增加了北部地区的优质校,增加了优质学位的供给。

第二项措施是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我们通过“校安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使北部校区的硬件建设能够跟南部地区同步。现在,北部地区一些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超过了南部的一些学校。

第三项措施是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支持,提升北部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成立了北部教师研修中心,通过这个研修中心加强对北部教师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名师指导团,由海淀区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名师指导团送课上门,帮助北部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增加北部教师的培训经费,提高北部教师待遇,以此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当然,海淀区南北部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短期内想达到一致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一直在不断融合。

:2015年年底,海淀区正式公布新学区的划片,将原来的12个学区调整为17个。“学区”调整背后有怎样的深意?

:学区制改革以后,原来的12个学区调整为17个,这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教育不单单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还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来办的。因此,我们把学区内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科研院校、大专院校等资源聚集在一起。每个学区都成立了一个30人左右的学区委员会,学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当地政府的一把手来担任,学区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内热爱教育的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组成,共同商讨地区教育发展。学区整合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羊坊店学区,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都在这个学区,所以学校经常与这些单位一起合作举办活动,这些单位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通过学区组建,整合了社会资源,扩展了教育空间。教育办好了,当地居民自然也会受益,现在在海淀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家都愿意为教育做贡献。

其次,学区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以往,教委要管理那么多孩子的入学问题,现在幼升小在学区内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发现成立学区以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更加有序,同时也更具有前瞻性,能够预测到未来这个学区的学位匹配情况。

再次,我们在学区委员会下面设有常驻管理机构―学区管理中心,学区管理中心的职能类似于学区委员会的秘书处。学区管理中心,可以协调和促进学区内各学段学校之间的交流,推动建立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今后,我们打算进一步促进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水平和质量均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学区制改革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这是学区制改革的深意,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均等的措施。现在海淀区是教育大区,但我们不敢说我们是教育强区,因为还有南北教育差异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步伐,将海淀区建设成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强区。

:海淀区名校星罗棋布、教育人才聚集,如何盘活这些资源,保持海淀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海淀区应该说是教育资源最丰厚的区,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从海淀区来讲,驻区高校有33所,科研院所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0多家,这都是我们的资源。为了盘活这些资源,除了通过学区制整合教育资源以外,我们还通过项目推进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名校教育集团,实行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的整合,比如,我们和首都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联盟,联盟校包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小、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等7所学校。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把人才聚集在一起研究基础教育。

教育和科技是海淀的两张名片,我们也在尝试把教育和科技进行整合,把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一些产品变成中小学生的实践项目。我们下一步打算在北部建立一个海淀区中小学STEAM教育实践学校,由海淀区的高科技企业来承办,提供科技方面的支持。中小学生可以在这个基地进行实践,开展创新教育。我们的设想是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STEAM实验基地,学生可以在实验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最新的科技成果。

:2016年3月,海淀区启动了“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这对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建设具有哪些重要价值和

作用?

:“十三五”开局,我们就启动了三大工程。第一个大工程是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办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

第二大工程是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主要定位在义务教育。“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建成了44所素质教育优质校,但这个比例还是不够。海淀区学生在优质校就读的比率才70%,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在优质校就读的学生比率提升到90%,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新的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的建设工程,有的是学校自己来报名,我们前期也经历了专家的评审,给学校把握方向,然后实行集群化。因为这些参与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学校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校,都是普通校。我们为这些学校提供专家资源,对每个学校的办学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通过集群式的优质校建设工程,带动一批普通校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新优质校。我们对新优质学校的定义是,教育观念是新的,通过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把学校品质提高,让老百姓满意。

第三大工程是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主要定位在高中,我们要把一批高中建成新的品牌校。海淀区有一批名校,比如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等,这些品牌学校是老百姓认可的。我们有一些学校老百姓还不完全认可,比如说五十七中、玉渊潭中学、海淀实验中学,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学校,我们要把这些学校变成老百姓认可的新品牌学校。

这三大工程实际上是在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行动方式,我们帮助学校,一起进行集群式发展。原来是校长一个人带领学校的团队在走,现在是若干个学校并肩行走。学校在教委的帮助下,整合社会资源、专家资源,一起把我们的学校办成老百姓更认可的好学校。

:人才是海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师资队伍建设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如何促进优秀教师、校长的流动,使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有一些优秀教师。从结构上来说,海淀区的特级教师数量是全北京市最多的,在职的特级教师差不多占到1/5;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也是最多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名师队伍的建设,我们成立了名师工作站、名校长工作室。我们认为教育家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通过研讨会的引领,带领一批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骨干教师,来实现教育家办学。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也加大了力度。将几个部门整合,由海淀区教委的人力资源科和教委直属事业单位―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一起牵头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由于涉及教师编制的问题、进京指标的问题,许多非京籍优秀教师没有进京指标。我们现在进行的一项改革是,建立海淀教委的人才库。人才库的教师除了没有编制以外,享受在编教师的同等待遇,不同的人才不同的奖励,高不封顶。这些人才由海淀区统一管理,评价也是由教委人才中心的人才库统一评定。用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撬动教师队伍建设,而且这些人才完全是流动的。今后,优秀校长也会逐步实现流动。我们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逐步均衡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其实也是供给侧的改革。

:您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您一直坚守的教育信念或理想是什么?

上一篇:学风建设主题班会范文 下一篇:父亲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