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迅范文

时间:2023-09-18 09:14:46

我眼中的鲁迅篇1

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总是穿在身上,短短的长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这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别人都说鲁迅是天才,但他却说:“哪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他还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常常是夜里不睡觉,一直写文章到天亮。虽然多病,第一次肋膜抽水就有200多毫升,要是欧洲人早在五年前就死了,但还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他认为,靠在轮椅上看书就是一次很好的休息了。

之所以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是因为他觉得时间是等价于生命的,不珍惜时间,就是不珍惜生命。就算在逝世前不久到逝世前一天,都抓紧时间,努力工作,拿着一支笔,同敌人做最后的战斗。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浪费过一点时间,这值得我们大家来学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善于去挣、去挤,他就有;蠢人、懒人,不去挣、不去挤,它就没有,而鲁迅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才是时间的支配者。

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一个把时间看成生命的大文豪。

我眼中的鲁迅篇2

在这之前,我已经学过许多鲁迅的文章,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诸多文章。而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地方——鲁迅故里。

跨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抽着一支烟,静静地写着文章的图像。咦,这不正是《藤野先生》一文中说到的“我于是点上一支烟,再写些使那些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吗?于是,我继续向前走去。过了一会儿,只见一块匾高高地屹立在房门前,上面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百草园”。走进百草园内,放眼望去,只见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尽收眼底;蹲下身来仔细聆听,我听见了蝉在枝头拉着小提琴的声音,悦耳动听;我闻到了桂花的芳香,清新扑鼻,真不愧是“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啊!一阵微风吹过,使我感到神清气爽,凉快极了。我闭上双眼,仿佛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在草丛中玩耍,爬上大树捉蝉的活泼、顽皮的鲁迅,这不禁使我深深的体味到了鲁迅童年时代的无限趣味。渐渐地,我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慢慢地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接着,我又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啊,读书就像是吃饭,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我从中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读书的方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的,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眼睛看着书上的文字,心里想着书中的内容,口中读着书中的文字。这样,才能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据说,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就是在三味书屋中按照这种读书的方法、习惯通读了许多文章,使他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后来,我又参观了鲁迅博物馆。在鲁迅的青少年时代,家庭由富有到贫穷这一转变,使得鲁迅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再加上那时他父亲得了重病,使鲁迅被迫每天去当铺把家中值钱的东西换成钱,买药来给父亲治病。这时,旁人向鲁迅及其一家人投来了鄙夷的目光。然而,鲁迅先生不畏他人的嘲讽,更加刻苦、努力地读书。终于,鲁迅先生来到日本学医,我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了解到,鲁迅先生在日本收到匿名信,看电影等事,在这些的强烈推压之下,使鲁迅先生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民麻木不仁的思想,从而使鲁迅先生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后来,他回到了中国,创作了许多文章。也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希望能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甘愿为人们奉献,不图回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会驻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褶褶生辉。就像巴金说过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是的,鲁迅先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给予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永垂不朽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祖国给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应该将鲁迅的精神——坚强不屈,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努力拼搏,永不放弃地前进……

后来,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鲁迅故居,结束了一天的绍兴之旅。

我眼中的鲁迅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鲁迅先生的挂图。

2.收集鲁迅先生生前韵资料。

3.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想来

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如果你认为还有补充,请说出来。(补充略。)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周晔眼中的伯父是怎样一个人。首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师: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哪件事让你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把这种感觉说出来?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好,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伯父”鲁迅,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要精品细读,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从这一件件的小事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自主调整以下顺序。)

(一)说《水浒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

2.在读书方面,作者听到了鲁迅先生说的什么话?(“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谈碰壁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怎样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三)救治车夫

1.情景表演。

2.鲁迅先生救治车夫后,为什么脸上“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四)帮助女仆

1.指名读。

2.女仆说的话表现出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人?

3.从女仆和车夫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师:现在大家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通过这些事,谁来总结一下,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请小组内的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小结。)

四、总结全文

我眼中的鲁迅篇4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悼鲁迅先Th(节选)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

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选自《小学教学研究》2014

年第

33

期)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

集——(

痛——(

2.“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句,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

的心情。

4.

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

要。

5.

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用“

”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参考答案】

1.

出生

分散

欢喜

2.

鲁迅先生逝世了

3.

比喻

悲痛

4.

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

5.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活在人类的心里(节选)

王鲁彦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

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

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秋夜》)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面孔

)的头发

)的胡须

)的工作

2.

我们。

3.

用“

”画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互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

又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4.短文第五自然段是对鲁迅的

描写。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苍白

粗长

浓密

伟大

2.

鲁迅逝世的时间;也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使天地为之动容。

3.

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鲁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同黑暗作斗争,为人民谋幸福,

所以人民群众欢笑;而鲁迅的逝世又使人民群众哀伤。

4.

外貌

5.

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以及对鲁迅逝去的悲痛。

我眼中的鲁迅篇5

我触摸了时光机上的一个键,顿时,我被吸入了机内。耳边响起了和蔼的声音:“请选择时间,地点。”1931,上海。我几乎想也没想就说出口。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想拜见鲁迅。

……

天色阴沉极了,天空中无力地漂浮着几朵黄云。路上的人少得可怜,只有几个金发碧眼的“贵人”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走过。“这难道是1931年的上海?”我惊诧地沿着一条石板路向前走。忽然,我看见了一所简朴的房子,匾写着“内山书店”。透过窗纸我看见两个人影在晃动,他们用日语说话,而且不时朗声笑着。我快步走进店里。柜台后,只见一个黑瘦的、穿着牙黄长衫的先生,用他犀利有神而又充满宽容慈爱的眼光看着我。他的头发那样短、那样直、那样倔强地立着;他的身子那样瘦,又那样硬朗,精神极了。

“啊,鲁迅先生!”我惊诧得轻轻叫了起来。他平淡而沉稳有力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小朋友,你买书吗?”我激动得有些发抖,“是的是的。”我快速回答着。走近书架,拿下那本印着八分体字封面的书——《铁流》,我特意回头望了一眼鲁迅先生。他轻轻点点头,投出赞许的目光。

如何让他知道我来自70年后呢?我思考了一会儿,未打开书便故作大声地背诵起来:“铁流啊,你向前奔流吧,血的海洋也阻止不了你的前行!”背完后,我紧张极了。这时,一双温暖的大手拍着我的肩,那个沉稳的声音又想了起来:“我兄弟,我们到屋里谈。”

鲁迅把我带进了书店后面的一间小屋子,屋子里只有两把椅子。这应该是鲁迅先生结识和隐蔽进步人士的地方吧!鲁迅先生和我面对面坐下了,我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来由。他听了,用高兴而又充满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不敢相信面前这位好奇得像小学生似的人是中国的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很急切的问我七十多年后的事,我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七十多年的变化用沧海桑田也无法形容啊!我之后想到什么说什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都是主人。我们国家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鲁迅先生不时插上一两句话,他如此认真的样子真让我感动。当我把从1931年到1978年的历史全过程告诉他时,他时而皱眉,时而微笑,时一脸悲哀,时而满脸兴奋,最后长叹一声道:“民国时期屠杀的是人的肉体,而‘文化大革命’残害的是人的灵魂啊!”我点点头。当我把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告诉他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说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他很有兴致地让我画下来,而当我讲到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归时,鲁迅先生夹烟的手抖着,眼里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面对这位伟大的反帝战士,中华民族的灵魂导师,我不禁讲起了美国的霸道主义行径,讲起了改革开放的阻力和困惑。鲁迅先生郑重地说:“你们走的道路是光辉的,要走下去!改革也是一场触及各阶级利益和灵魂的革命,要分辨真正的革命者,相信只要发动广大群众,斩除帝国主义的根源,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就能打败帝国主义。改革的路漫长而曲折,要做韧性的战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对帝国主义的最好反击!

室外暮色已浓,而鲁迅先生谈锋正健……这时,外面却传来一阵纷乱的脚步声,是巡警来了。鲁迅先生忙立起,说:“你快回去!”“你跟我一起走吧!”我说。“不,我还要坚持斗争,我走我的路,你走你的路。记住,路是人走出来的!”说完,便往外走去。

我自言自语:回去吧!耳边传来一阵风声,我又回到了现在。

……

我眼中的鲁迅篇6

一、“走近”鲁迅,让学生的阅读兴致倍增

鲁迅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应该“走近”鲁迅,即让他及其作品走下圣坛,用通俗的眼光解读鲁迅和他的经典文学。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往往是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他们坚持走“知人论世”的传统教学途径,在导入新课时特别注重“作者简介”的环节,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些教学环节是空洞的、“大而化之”的“简介作家”,可能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敬畏感;有些教师在介绍作者时,总是喋喋不休地“授予”鲁迅“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之类的“光环”,其神态与语气恰似孔乙己教店小二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显然,这样的“简介作者”对于解读文本的主旨是甚为“渺茫”的。以此,我们必须把鲁迅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介绍,可以适当地补充作者的轶事趣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活着的鲁迅就在身边,并自然的对阅读鲁迅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减少由于特别的“敬重”而“畏惧”甚至“疏离”鲁迅的现象了。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风筝》一课时,就结合《鲁迅自传》(初中语文所选的范文)介绍鲁迅的童年,特别是其父的早逝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以利学生轻松理解鲁迅为何希望弟弟要有“大出息”,不要“玩风筝”的“本心”了;同时,由于此文所在单元的主题也是“亲情”,我就着重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文本主旨,这完全学生的心智的。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的阅读活色生香

鲁迅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澜不惊的,既没有莫泊桑小说情节上的波澜起伏,也没有契诃夫小说那种不动声色进行讽刺的冷幽默,鲁迅作品的背景是凝重的、灰色的,语言隽永、凌厉。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沿着学生学习的思路去引导,不仅自身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理想。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首先要求阅读范文至少两遍,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勾画出来。然后,让他们结合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下问题:刘和珍到底属于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称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并要求学生从文本中选择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一一回答上述问题,结果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小儿科”。但是,我的理由有两个:其一,学生能理解这些足够了,若把那些高深的学术研究成果“告诉”学生则是画蛇添足;其二,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反复阅读,特别是经典作品更需要“重读”。假如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重读”,或许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个性化。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的阅读理性攀升

教材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金钥匙,目前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而定鲁迅作品,本身就是思想美、语言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有比较突出的思想意义导向,即尊重生命、关注自然、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带领学生走入其中,让他们感悟鲁迅对信念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切身感悟其中的历史的厚重、世事的沧桑,催人泪下的奋争、感天动地的悲壮……师生互动合作,一起吸收仁义、诚信、和谐、自省、谦让等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得到理性攀升。诸如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由之态和自在之趣,能激发他们呵护生命、探索自然的美好感情。

鲁迅作品的思想光芒能点亮读者的心灯,能让黑暗中的人看到点点火苗和行进的路标,能使寒冷中的人感受到心窝里的无比温暖,如此的思想高度是其他作家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在帮助学生赏析鲁迅作品之时,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在对作品中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剖析的基础上,逐步由感性阅读进入到理性阅读的层面。在鲁迅作品中,往往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眼睛,从其不同的眼神中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以及社会的黑暗。诸如“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是鲁迅《伤逝》中对子君的眼睛的勾勒,不仅表现了她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却又缺乏社会阅历,而且让学生感悟到那个事情男女的平等的艰难、解放女性之路的漫长;同时,学生的爱憎分明之情油然而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进一步感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眼中的鲁迅篇7

关键词:鲁迅 美术 怡倦眼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自1981年彭定安先生首倡“鲁迅学”以来,鲁迅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鲁迅研究中,偏偏以此领域的研究最为薄弱。在彭定安先生的《鲁迅学导论》中,竟未涉猎到“鲁迅与美术”研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学与美术毕竟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绘画之于鲁迅不仅仅限于审美层面,那里存在着不是宗教的宗教,不是诗的诗,不是哲学的哲学。另外,鲁迅自己也没有那种详细而且专门的文字来论述,所有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鲁迅与美术”研究的难度。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指出的:“他身浸在其中,却又没有言词的边界。四面是耀人的光,可却捕捉不到。渺乎而不知其形,是神异的。也因此,诱人的闪烁也成了智慧的星,它璀璨,却无语。”[1]已有评论者指出:“几十年来,虽然谈论‘鲁迅与美术’研究的文章林林总总,但绝大多数停留在对事实的追忆、对现象的描述和对资料整理汇编的平面上。一些专门的研究著述也往往局限于对鲁迅美术思想、美术活动的分类和介绍,难以见到有深度和力度的分析。”[2]“文革”以后的新时期, “鲁迅与美术”研究的这种现状得以改变,一些论文试图从绘画技法、绘画语言、色彩运用、色彩意象等视角对鲁迅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因此,从鲁迅与美术之间内在的精神关联视角出发,通过线条、笔触、色彩等绘画语言对鲁迅文本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作为艺术家的鲁迅——鲁迅自我的还原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注重于鲁迅的思想方面和文学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形象。鲁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方面,还在于他与整个二十世纪现代文化艺术所发生的密切关系。正如画家孙福熙先生所指出的:“鲁迅这名字,应该大书在艺术史上的,却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功绩,遮掩了艺术上的记录。”[3]文学与美术作为两条线并行存在于鲁迅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鲁迅文本是有绘画因素的,陈老莲式的写意,珂勒惠支式的遒劲,徐渭式的泼墨感,等等。他与当时的陶元庆、司徒乔、林凤眠等等融入一体,一起构成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的底色。鲁迅的艺术家气质不仅仅表现在鲁迅扶植了中国大众美术运动,提倡版画,介绍西方美术理论,推荐西方木刻家,评论绘画作品,举办木刻讲习会,更是表现在鲁迅艺术家气质渗透于文本之中,即用文字画山水、写人心。

也正因为这样,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比同时代画家更加丰富多彩、幽玄深邃的绘画意象。相较于同时代画家们,他所描绘的文字画面里多了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新颖别致的绘画意象。这使其作品既带有传统木刻式的黑白分明的特点,同时又兼具西方油画丰富多彩的色调。看他的一部部作品,就像是欣赏一幅幅画: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药》)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天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

“石绿色的浮云”,“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的太阳”,“已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补天》)

钱家的粉墙上映出了蓝色的虹形的影子。(《阿Q正传》) 转贴于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秋夜》)

这些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线条勾勒,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幅木刻;而这些丰富多彩、变幻多姿的色彩描绘又像莫奈等印象派表现主义大师们笔下的象征性绘画那样,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独到鲜明的“瞬间印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鲁迅相较于同时代画家与作家们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其文本里独特的绘画意象,绘画意象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文字之上的直观性和视觉表现力。正是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和色彩的成功运用,使其作品成为了最最独特的存在。

二、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怡倦眼

鲁迅在《赠画师》中写到:“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奔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而在1934年又写了《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一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两首诗点明了美术在鲁迅一生之中的重要作用——怡倦眼。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摩罗诗力说》中便提出了美术的功能:“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4]他把美术视为非娱乐性的非功利的存在,这与古希腊朴素的美学观有逻辑上的联系。这一时期,他与许寿裳等人讨论了拯救国民性的问题,指出中国国民魂灵最缺少的是“诚与爱”,于是,他想到了文学与艺术,并于1907年提出了“致人性之全”的功能,想以此来拯救国民的纯白之心。因此,他在回国之后的1913年所著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到:“美术可以表见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可以救援经济。”[5]由此发生了他美学观上的由无用到用,由非功利到功利的一大转变。用文学与艺术启蒙国民精神,这一命题最早的提出者是日本留学期间的梁启超,而发展到鲁迅这里,文学与艺术启蒙国民精神这一命题从理论到艺术实践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阐释。相较于王国维先生的“无用之用”重在“无用”,鲁迅的“无用之用”重在“用”。他认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呼唤进步的美术家的出世:“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是‘针砭社会的痼疾’的美术。”[6]所以,他重视美术具有拯救国民灵魂的作用——以悲壮的力之美来拯救国民魂灵,用纯白之心来呼唤诚与爱。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他过分夸大了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所以在日本期间遭受了创办《希望》杂志的失败,回到国内更是面临着一系列的打击。这种功利的美学观一直贯穿到了30年代,更是直接影响了他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思维方式。他收集木刻、版画,喜爱画作,支持美术运动等,都是希图以美术来“致人性之全”,实现其“白心之说”。

但是现实政治的动荡和文化的黑暗等一系列事件使鲁迅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美术功利作用的夸大;加上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的打击,诸如外有论敌的打击、朋友的反目、学生的背叛,内有家庭亲情的破裂,所有这一切给他造成的最大创伤就是逼他看清楚了自己灵魂深处的鬼气与虚无都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这一段时间,他连写作《野草》、解剖自己灵魂黑暗的勇气都没有了,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虚无之中,以致到了晚年在上海的十年时期,他基本上停止了小说写作,只创作一些杂文与短篇。他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美术活动之中,转为纯粹的美术的欣赏:“怡倦眼。”所以,在这一阶段,他收集和出版的画册及木刻集由原来二十年代的单一转为多样化。他不仅介绍出版了梅斐尔德、珂勒惠支的饱含“力之美”的木刻,另外,诸如路谷虹儿等纯粹唯美性灵的艺术家也得到了他的广泛介绍,同时出版了《路谷虹儿画集》。总的来说,鲁迅艺术上的审美观是有倾向性选择的:于自然美,他喜欢的是与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于动物,他喜欢的是狮、虎、鹰,喜欢战斗悲壮的美;于美术,他喜欢的是刚健清新的“力之美”。他欣赏的木刻乃是“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7]的饱含“力之美”的木刻。他的审美观带一点灵动、悲壮的气息,而贯穿他一生的则是美术的“怡倦眼”功能。尤其是晚年在上海的十年,在当时政局的高压和文坛的种种不快之中,慰藉他疲惫而痛苦的心灵的,就只有绘画欣赏一件事了。作为铁屋子中首先醒来的、梦醒后无路可走者,他直面着现实的无物之阵中绝望抗战的精神界战士和国民公敌,饱尝内心鬼气缠绕,陷于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之中。他一生嬉笑怒骂,命运多舛,内心苦闷至极以致疯癫,尤其是在1924年《野草》写作期间,鲁迅灵魂的自剖与自审让他看清了内心虚无的鬼气已经到了不能碰触的临界点的地步。笔者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广平是鲁迅生命中的那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如果没有她的出现,不知中国文学史上会不会出现另一个梵高。从这一点上来说,鲁迅又是幸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他连自己都憎恨自己的时候,许广平站在了他的面前,对他说,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不合适,可是,神未必这么想。这又会是怎样的一份感动?迟来的爱情让所有的虚无和绝望都得到了暂时的转移和补偿。作为一个黑白分明的矛盾综合体,灵魂遭受着粗暴风沙的打击,但是,他在美术上却自始至终一以贯之,从年少时的纯粹喜爱到晚年对文学苦闷的补偿。许广平表示:鲁迅先生死后,哭的最痛的是美术家和木刻青年。他逝世前最后看的还是木刻小页,他一生与美术有着血肉至深的联系。

注释:

[1][3]孙郁:《鲁迅藏画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第1页。

[2]王颖:《美术视野中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期。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页。

[5]金宏达:《鲁迅文化思想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6]鲁迅:《随感录四十三》,《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4-405页。

我眼中的鲁迅篇8

一、 细审题,析画意

看图作文所提供的图画一般由标题、画面、注释三部分构成,审题时要重点审读这三个组成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透视画面本意。如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800字。(2011年江西卷)

(一) 看标题

标题往往告知人们图画的主题思想,是图画的“眼睛”。透过这“眼睛”,我们可洞察图画的主题。所以审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图画的寓意所在。如通过对标题“鲁迅先生的画像”的审视,考生了解了要通过对鲁迅外貌的描绘来刻画鲁迅伟大的形象。

(二) 观画面

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分析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画图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读图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

(三) 读注释

图画是一门艺术,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注释文字。这注释是弄清图画寓意的一把金钥匙,考生必须仔细品味,思考其所隐含的信息和观点。如这篇作文的注释设置很巧妙:“巧”在把“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换”“修辞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考察;“妙”在“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在人称上严格限定为第二人称“你”,如同对鲁迅先生娓娓述说,更容易抒发对鲁迅的敬爱之情;最后,“侧重肖像描写”对于纠正以往只注重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 辨褒贬,明角度

看图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判断图画的褒贬色彩。所谓“褒贬色彩”,指的是图画本身的褒贬性质,即是属于夸张褒扬还是属于批评讽喻。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绘,考生要对鲁迅的“倔强性格、傲骨精神”进行赞颂。这篇作文正是对“真善美”有力的倡导。

三、 联生活,确主旨

图画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解读时必须展开想象,跳出画面,联系现实,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结合画旨和作者的用意,确立文章的观点或主题。如范文:

你身材矮小、面容清瘦,是个瘦骨嶙峋的老头儿;你脸色黄里带白,气色叫人为你担心,像个大病初愈的老人。但是,你精神矍铄,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你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你的胡须微微向嘴角两边展开,像隶体“一”字,刚劲有力;尤其是你的眼睛,炯炯有神,使人想起耀眼的闪电。那目光,令敌人见之丧胆。这就是你――敬爱的鲁迅先生!你是一棵独立的大树,你是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你是中国的脊梁,你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你是我心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这篇范文中鲁迅“身材矮小、面容清瘦、脸色黄里带白”与“头发精神抖擞、胡须刚劲有力、眼睛炯炯有神”是由表及里的描绘,他孱弱的身形与坚韧不屈的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的感情已不可遏止,用豪壮的排比句抒发对鲁迅的敬仰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常见失误

1. 观察图画不仔细,不能准确抓住画面的主体。如将上述图画的主体描绘为成熟稳重的鲁迅,着重刻画鲁迅晚年的苍老、病弱等。

2. 不以画面为根据,不从画面的实际出发。文章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节外生枝,捕风捉影。如有的考生看到画面的主体颜色是黑色,就想当然地认为是以浓重的冷色调,刻画了一位彷徨、无助、绝望的鲁迅形象。这样的文章远远偏离了出题者的初衷。

上一篇:纪念九一八范文 下一篇:与梦同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