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范文

时间:2023-12-11 22:42:10

民风民俗篇1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风民俗篇2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北湖路小学六(2)班钱麟元

民风民俗篇3

七夕节的民风民俗纵观七夕杂俗,也多与七夕节俗两大主题“乞巧”、“婚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是从这两大习俗发展出的新的趣味和习俗。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自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书和衣裳的习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戴的一种首饰, 剪五色绸做成)

天河泪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七夕之节物风俗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

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情人节美丽的传说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命题。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是我国的七夕佳节,是诸多传统节日中最具罗曼蒂克主义的一天。有关七夕节由来的传说,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遥远的过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家贫穷的小农户。家里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为人忠厚老实,哥哥娶回了一个刻薄吝啬的妻子。这个嫂子怎么看牛郎不顺眼,便给了家中的一头老牛将他赶出了家门。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每天照顾老牛,起早贪黑地劳作。原来这头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后被贬下凡。老牛同情忠心于牛郎的朴拙善良,偷偷帮助他与下凡嬉戏的织女邂逅,两人一见倾心,织女自此嫁给了牛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奈何织女是天上神女,与凡人结合实是触犯天规,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爱的恋人两分离,老牛牺牲自我,让牛郎拿自己的皮制靴上天找回织女。牛女带着两个孩子上了天庭,却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一条无垠的天河阻隔了他与织女。后来,世间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成千上万只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自发飞来搭成鹊桥,有情人得以相会。这便是七夕节由来的大概了。

青岛七夕的习俗青岛《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1、磕巧果

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来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等。

据了解,人们在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诸如“福禄寿喜”形成一套。同时常用的还有寿桃模、莲子模等,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寓意连生贵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在锅里烙熟之后,用红线加秸草支撑串起,下缀彩穗。十几个巧果为一串,挂壁间或儿童脖子上,作为装饰或零食,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地方这天生豆芽,称“巧芽”.

2、乞巧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带有神秘色彩的习俗活动。每逢七月七夜,大人们都在仰望天河的时候,她们却秘密串联,背着自己的父母,带着野炊的工具和食物来到场院边、草垛后等隐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诚地向织女姐姐敬献,让织女姐姐赐给她们一双巧手。

平日,女孩不允许出门,尤其是夜间,但是七月七这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许女儿结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们最惬意的一天。

民风民俗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六年级:刺眼的温柔是我

民风民俗篇5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剧种、旷野、和睦、酷热、激昂”等40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3.体会中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二单元共有四篇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风民俗”单元,了解中华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读“单元导学”,明确阅读要求。

2.读课题,初步了解单元所写的内容。

三、根据“预学单”预习新课

预学单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标上记号,并请教同学或教师。

2.在不理解的词语旁打上“?”,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3.在文中进行批注,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以备小组讨论。

4.阅读《北京的春节》,完成下表。

5.阅读《藏戏》,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藏戏是如何形成的?

(2)藏戏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6.阅读《各具特色的民居》,完成下表。

7.阅读《和田的维吾尔人》,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l)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

(2)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维吾尔族风俗?

四、根据“预学单”,汇报交流

1.认读生字,并组词。

旬熬蒜醋饺翡拦榛栗筝鞭麦

寺逛缰噬琼獠哉葩僻掺夯卦

贮篾嘶渺吭馕曳邃豁

2.理解词语。

初旬:上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擦黑:方言,天快要黑的时候。

光景:境况、情景。

娴熟:熟练。

吞噬:吞食。

招徕:招揽。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朵。

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

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绘画。

豁达:性情开朗,气量大。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张灯结彩: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残灯末庙:指庙会结束。

哄堂大笑: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大笑。

青面獠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蜂拥而至:像成群的蜜蜂一样拥来,形容多而乱。

迎风引吭:迎着风放开喉咙高声唱歌。

3.了解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居》(略)

《藏戏》(略)

《和田的维吾尔人》(略)

五、小结预习方法

主题单元预习步骤:

1.读导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读课题,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3.借助工具书,或同学、老师,读准字音;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意思;

5.借助问题或表格,初步了解单元主要内容。

六、存疑结课

延学单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阅读(写作)像第二单元这类的文章(或说明类文章)。

2.想一想,课文是如何介绍这些民风民俗的。

民风民俗篇6

关键词:民俗;意象;环境;人物;审美意境

1960年,林海音在祖国台湾以回忆录的方式写下了儿童诗化小说《城南旧事》,清新质朴,意味深长,“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弥漫纸面。1983年,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将这本散文化的小说搬上了影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版的《城南旧事》虽对原著稍作修改,但是它简约写意化的叙述风格及含蓄空灵的审美意境与原著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缅怀童年的心情和悠久旷远的乡愁情思也更理想更诗意地表现了出来。

电影《城南旧事》以一个儿童的稚嫩的眼光,观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电影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惠安馆的秀珍,日日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和情人。因为未婚先育,为当时所有的人不耻。但在“我”的眼中,她是“我”的亲爱的朋友。空院子的小偷,善良忠厚,喜欢“我”信任“我”,但他因为贫困,偷别人的东西,人都骂他唾弃他。可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忠厚慈善的兄长。善良、能干的宋妈为了挣钱养家,撇下年幼的孩子,给英子家当奶妈。她满怀着对远方骨肉的深深的思念,可最后也没有逃脱儿死女散的不幸命运。

这一切在一个儿童的眼中都是不可理解的,正如她所说:“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分不清蓝天和大海。”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当初的一幕幕悲剧才是真的。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每个人都经历过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林海音的童年中那些离别悲伤的故事使童年那份情愫意味深长。移居台湾的她,思乡日切,童年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永远的回忆,而对大陆的传统文化的眷念成了她今后的归一。所以,当回忆过往的时候,她并无意评判事件的是是非非,而是以一颗宽容怜悯之心,寻找童年和生命的根。

文学用文字来描写,影视艺术用画面来表现。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民俗风情融入进影像语言,形成了一幅幅生动优美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的风俗画。它们不仅反映了20世纪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拓展了影视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在影片中,大片的风俗民情缓缓地映入眼帘,流露出温馨的生活气息。如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厢房的小油鸡、廊檐下的缸盖、墙上的胖娃娃、破旧的窗纸、跨院里的小屋、高大的骆驼、瘦小的毛驴等。这些饱含着历史神韵的风物本身就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心灵故事,传统的文化及一个民族的性情就生长在其中。

电影中发生的三个故事,很简单。但是三个故事的语言却非常丰富。导演用景象来说话,他在每一个故事中都安排了几个特别的物象。它们属于民俗生活的范畴,已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影片起始,高大魁梧的骆驼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分外地引人注目。它们大大的嘴巴,咀嚼着干草,引起英子的兴趣。骆驼大伙儿长着双峰,性格温顺,吃苦耐劳。在汉时通西域,唐时走丝绸都立过汗马功劳,留下它们的足迹。可那是在西北,在北京骆驼作为交通工具从元大都修建算起到上个世纪50年代骆驼从交通工具中退出,算来骆驼在北京工作了将近700年,可见劳苦功高。早年官家养骆驼是为了运输托物资,而在京南养骆驼户是为了靠骆驼搞运输拉脚挣钱养家糊口。城里人要建房,修房驼户就拉骆驼送石灰,木材,砖。要吃饭,取暖就送京西的煤炭,柴草。凡是城里需要的用品都要靠骆驼运到指定地界儿,运到城里满足销费。只有这样驼户才有第二年的生活来源。那时,北京城是城门早开晚闭。人们的习惯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上瞧着满载的驼队已早早来到城外等着进城送货,后半晌儿卸完货的驼队又在夕阳下出城沿着城墙,缓缓的踏上归途。这是一种何等的景象啊!那人,那驼是欢欣,是喜悦,还是艰辛,哀愁,喜、怒、爱、乐真是一言难尽。

秀珍门口的那口辘轳井,在影片中也是重要的一景。茅屋下,圆圆的井口,方方的石板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吃苦耐劳的人们推着吱吱呀呀的木车,哼着欢快的曲子,在井边聊着天,打出清冽的水。那时候有一句俗语:“有水必有井,胡同随井走。”可见,昔日的京城百姓与水井有着亲密的关系。井象征着财富,密切关系着百姓的生活。电影中,导演用空镜头指向了圆圆的井口,既是抒情,也是叙事,它指涉了一个意蕴深厚的空间,耐人寻味。童年时的英子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井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宋妈还教育她不要到井边贪玩。我们小的时候,大多也有过到井边玩的经历。我们怀着稚嫩的好奇,像神秘的井里投入几颗石子,然后竖着耳朵听石子落入井底的响声,然后一溜烟地跑走。这是多么令人怀念的情景啊!我想,调皮大胆的小英子也应该有过类似的经历吧。怎么不令人难忘呢!导演能抓住井以景语写情语,也就抓住了童年的心灵和记忆。

在英子家门口的那个神秘的空草地里,她认识了那个小偷。它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脏兮兮的,无人踏入。然而,大胆的英子在替小伙伴捡球时,看见一个厚嘴唇的男人蹲在空院子里的一棵苍老的大槐树下。我和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无人置足的草地里。“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分不清大海和蓝天”,可我记住了那片空草地。草地无言,萧瑟的秋风讲述着欢乐和悲哀,无奈和希望。在那里,小偷和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故事从一个童年的单纯的眼光里透析出真正的生活的酸辛和悲哀。每一个观者再也无心像当年的街头的人们那样对小偷指责、谩骂,而是怀着同情怜悯之心看待这个善良贫穷的小伙子,这也正是林海音向观者传递出的宽容和博爱吧!

每个人的童年若离开了歌谣那该是多么乏味啊。轻快活泼、朗朗上口的歌谣,为儿童们喜欢。歌谣或民谣虽然很简单,却传载着童年的纯真快乐。林海音从童年的歌声中寻索着连绵的流年神韵。在影片中,歌谣民谣贯穿着一个个故事,它将童年的碎片串起,如串起粒粒珍珠,使童年的生活闪着五彩的光。英子多次得意地诵读《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多么自信光明,充满希望!在院子的槐树下,宋妈哼着串串民谣,欢喜地等待着丈夫把儿子带来:“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髻……”可结果等来的却是儿死女散的消息,这给宋妈带来了不尽的伤痛,使她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李叔同的《骊歌》在整个剧情中反复吟唱,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优美恬淡的诗词,配着哀婉的旋律,把离别的惆怅和无奈的氛围渲染的淋漓尽致。此外,街市上的叫卖声、走街串巷的“磨剪子菜刀”声等,具有纯正的京腔京韵,林海音从京城原汁原味的腔调中追寻那久逝了的文化况味,也流泻出对传统文化不胜今昔的惆怅和喟叹。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作家林海音的生命体验之初开掘的文化深蕴,一己悲欢和广袤时空的交融使悠久的文化触染上生命体温,使由民俗民风引发的文化乡愁与作家生命存在息息相关。

民俗化的文艺作品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上。环绕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和人物在审美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城南旧事》中,民俗的实境要大于人物主体意识的虚境,具体表现在主体意识力量难以超越民俗环境,人物的活动往往受到客观民俗环境的支配,进而成为适应民俗环境、沉湎于期间的民俗化的人。

《惠安馆》中美丽纯情的姑娘秀珍痴痴地思念着那个一去不复返的男人,刚出生的女儿被抛到城外,她因此成为疯子。然而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在纯真的孩子的眼里,她让“我”喜欢,但她却遭到父母和街邻谩骂和唾弃。秀珍所承受的不仅有不尽的思念的煎熬,还有压在她肩头的沉重的民俗观念。结果她只有逃避,可终究也得不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和宽恕。

《我们看海去》中,偷儿的遭遇也足以让人为之掬一捧同情的泪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无意分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世世代代痛恨偷东西的人。但是在一个社会动荡、秩序松弛的年代,贫困的百姓饥寒交迫,艰难处世。如果仍然固守封建道德伦理而缺乏必要的同情和怜悯,徒有虚表,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德贼”么?小偷儿不仅质朴善良,他还向英子传递着“忠悌”“孝义”的美德,他对上小学的弟弟的情谊和期望深深地打动了她,也鼓励着她。在小偷被捕时,英子捏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她的身后,看着小偷被警察捉去。小偷走过她身旁时,深深地忘了她一眼,然后离去。这两个交接的眼神,一个是尚未长成的天真聪明的小姑娘,一个是年纪轻轻却饱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的小伙子。导演在捕捉着一种怎样的意味,使这一场景如此地动人心魄?

《驴打滚儿》中宋妈在三部曲中都有出现。她是“我”亲爱的奶妈,在“我”家悉心照料着“我”的生活,她早已成为“我”家的不可缺少的一员。她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忠厚、勤劳,同时也喜欢看热闹、爱说别人闲话。她更是一个集妇女之大不幸于一身的苦难形象。她有着不幸的婚姻,经常被丈夫拳脚相向,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骨肉,到城里帮佣,谁知这一去却永远地作别了儿女。

环境塑造着人物,促使着人物去行动,人也可以改变环境,挣脱环境的压抑和束缚,掌握自身的命运。但在本片中三个悲剧性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无力抗拒造成他们悲剧性命运的环境,无论在民俗观念、道德伦理或社会的经济条件上,他们唯有顺服忍受,才不至于被抛弃,否则唯有悲剧发生。而若一味地承受容忍,则又极易造成那种奴性。旷世的悠久和绵长让我们在熟悉的悲剧面前叹息、沉思!英子童年的亲人朋友一个个地离她而去,最后慈祥的爸爸也和她永别了。从此英子也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开始面对生活的艰辛。

散文化电影《城南旧事》是纪实和美的结合。导演在选取景物和生活片段时都是围绕着“离别”和“乡愁”这两个总意识为核心的。影片不仅真实,具有较强的纪实风格,而且如画般的画面又赋予了本片如诗般的意境。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写意美学,中国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写意性,超出象外,得其环中,情景交融,气韵流动。电影《城南旧事》就是一部写意的影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里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人物心境的投射和物化。此外,这部影片在展示老北京的民俗风情的时候,在叙事和视听上都努力地营造一种对童年往事的怀恋、对朦胧成长的感伤追忆的情调和情绪。片中展现的城墙、骆驼、辘轳井、水车、秋千、小油鸡、雨中的屋檐、校园都是浸过童年生活的情感意象,也许唯有童年的生活最富有诗意。影片的视听形象的构成是舒缓的,较少出现跳跃和近景,而较多地采用长镜头、重复镜头与停顿镜头,以营造一唱三叹的抒情意味。如影片的前半部分,秀珍对英子讲自己的故事、英子与妞儿一起荡秋千、喂小鸡等段落,镜头不动声色地表现人物之间自然的情愫和故事中蕴含的淡淡哀伤。影片多次借用长镜头后的大停顿来造成一种节奏上的重复,比如秀珍给英子染指甲一节的结尾镜头;小偷被抓后英子在教室里发呆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以及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等等。影片以此构成了情节之外的统一的节奏感,使观众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之中。

民风民俗篇7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民风民俗篇8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满节气的民间风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满节气的民间风俗1、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2、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3、吃苦菜

《周书》曰:小满之日苦菜秀。做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苦菜遍布全国,在虽然在各地的称呼有所不同,但其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却是一致的。

苦菜的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并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久服可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来治疗热症,古时人们还用苦菜醒酒。

所以,在小满时节吃人们喜欢吃苦菜,将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的苦菜,用各种烹饪方法处理,或凉拌、或腌制、或热炒,调剂口味的同时,也对夏季的热症有一定的应对作用。

4、卖新丝

小满时节等蚕丝都线制完毕,各家将其背到城里,卖给收丝的客商。吴地一般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买卖蚕丝的集市,到晚市建立后方散,称之为卖新丝。江南各地,大多如此。

5、祭三神

小满有“动三车”之说,这三车指的是叫水车、牛车、丝车。“祭三神”则指的是,在小满时节,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相传,“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要举行祭祀仪式。在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供品祭拜,而且还要特地准备白水一杯作为祭品,祭时将水泼入田中,祝水源涌旺。

6、夏忙会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夏忙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购买生产工其、买卖牧畜、集杂粮食等,会期一般3-5天,届时还会唱大戏以助兴。

7、抢水

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南北方都一样。除非是天然条件所限没有灌溉的条件,农人不得已才只能靠天吃饭。

而只要江河、湖泊的地方,可以灌溉,农人是一定会充分利用水源,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条件。夏季气温升高、日晒时间长,水分消耗大,又是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所以灌溉的重要性也就显着超过其他季节。

8、看麦梢黄

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极富诗意。女婿、女儿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模、黄杏、黄瓜等。去慰问娘家人。

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愈为更忙前,女儿去询问娘家的麦收准备情况,而忙罢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而小满叫起来,也像极了一个乡村女孩的名字。

每年小满之后,麦子逐渐成熟。在陕西的广大农村中,出嫁的女儿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忙的准备情况。有的地方,把它定为一个节日,叫“看忙罢”。

届时,女婿、女儿携带礼品:油旋膜、油糕、绿豆糕、猪肉、黄杏、蒜蔓等食品或蔬菜水果,去丈人家慰问,并受其热情款待。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拨枷,娘看冤家。“意思是说,夏忙前女儿过问娘家的麦收准备工作;麦收后母亲又去看望女儿,关心女儿家的收成和在麦收中的操劳情况。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心心相连,母女情长。在关中地区。

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女儿同女婿要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摸、黄杏、黄瓜去探望娘家人,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等娘家的麦收忙完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

小满时节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小满节气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上一篇:芭蕉和香蕉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千年梦圆在今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