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去的背影范文

时间:2023-11-17 02:11:14

离去的背影篇1

摘要:安妮・泰勒在《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灵活运用了多重式内视角的叙事方式,并针对贝克离家这件对全家人的命运都产生转折性影响的事件,分别从波尔、考迪和贝克的角度进行不同阐述,故事通过他们各自的视角呈现给读者以全景,完成了对人物精神世界多维度的探索,让读者对间隔的人物形象最终有了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安妮・泰勒 《思家饭店的晚餐》 叙事 多重式内视角

安妮・泰勒(AnneTyler,1941-)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已发表十多部长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及多篇书评。她擅长以家庭为背景,细致地描写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展开道德、感情、责任、伦理的论战,凸显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1982年出版的《思家饭店的晚餐》(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被《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时代》杂志评为当年美国五部最佳小说之一,还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并获得福克纳文学奖。

1 叙事与多重式内视角

离去的背影篇2

??团县委、教育局、民政局的领导、虞城高中全体校委会领导,张曼莉同学的父亲与母亲,她生前的数千名学友,被救的学生及其家长和闻讯赶来的社会各界群众个个胸前佩戴白花、热泪盈眶,怀着沉重的心情来为这位文静而勇敢的姑娘送行。主持追悼会的教育局副局长卢启印同志多次掩面垂泣,泪洒台上,恸哭失声,巨大的丧女之痛也使张曼莉的坚强的母亲几度昏厥。

??在这一时刻,真情为她凝结,岁月之神为其驻足;在这一时刻,苗圃里的月季与玫瑰向她致敬,办公楼前的鸢尾花、红花酢浆草也朝她悲歌。

??张曼莉,一位名字如茉莉花一样美的姑娘,带着父母的沉痛,带着亲友的忧伤,带着师生的悲凄,带着虞城百万父老哀戚的泪水,在如花一样的年龄,在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悄然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韶华之年而至于斯,哀痛已使人无法禁受;何况其舍生赴义,则更惊天地泣鬼神,风云因而变色,草木为之含悲。

??她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朴素学生,朴素得就像豫东大平原上的一棵草,一株玉米,一株迎风而立的亭亭的白杨,我们无法用绚丽的词语来描写她,只能用朴实的语言向每一个人叙说她伟大的举动,一任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我们轻轻地祈祷,生怕会惊动她安息着的圣洁的灵魂。

??公元2007年4月29日,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不平凡的一天,当天下午5点许,随打工的父母来县实验小学上学的房瑞丽、房苗苗姐妹俩,放学后出学校南门往东走,她们越过人民路走到红旗河边,在坡度很陡河岸的西南角看到一个破鱼网,姐妹俩便拎起鱼网捞鱼玩,姐妹两人玩得正高兴时,一不小心,七岁大的妹妹掉进了河里,十三岁大的姐姐吓得一边大声喊“救命”,一边用木棍勾住妹妹的身体,但是妹妹越滑越远,河水很快就淹到妹妹的脖子,姐姐房瑞丽也因脚下滑动,被妹妹带进了河里,水已浸没了她的腰,急切之际,她只有绝望地拼命叫喊,以期寻求帮助。

??也是在这时,张曼莉同学正在红旗河边散步,忽然,她听到了急切的呼救声——情势千钧一发,挣扎中的房苗苗已经喝了好几口河水,但张曼莉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顾虑,本不识水性的她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纵身跳进红旗河的深水中,想去抱起房苗苗,要把这个幼小的姑娘推向岸边。但是,红旗河陡峭的岸壁让张曼莉滑倒在水里,她努力地立起身子,奋力地扒开水,前去拽住那小姑娘的胳膊,用力往岸边推去,脚底很滑,张曼莉再次跌倒在水中,那个小姑娘仍然身处险境,张曼莉使劲地往岸边托她,一次又一次,不识水性的她已经精疲力竭了,这时岸边来了几个学生,他们费力地递给房瑞丽一根竹竿,但竹竿离房苗苗仍差了那么一截,房苗苗仍然无法顺利地抓住竹竿,姐姐急得哭起来,这个时候,近乎虚脱的张曼莉用尽所有的力气,猛地一托,房苗苗抓住了竹竿………在最艰难的时刻,整整五分钟的顶托,不识水性的张曼莉不知用什么样的意志坚持下来,终于将小姑娘推回岸边,但死神却拖住了她,她的脚已滑向更深的水域,无情的河水很快吞没了她最后的一丝头发,虚脱的她沉入幽深的水底。这一刻,时钟停留在18:40分。

??县高中二(20)班的高方同学目睹了这场惨剧。她当时并不认识张曼莉这位小师妹,说只看见一位身穿红色上衣的女孩,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去救那两个落水的女孩……

离去的背影篇3

从那时起,我捕捉到了你的背影,在那一瞬间,我的每根神经便立即接上旷日未有的惊喜。

在寻找你的背影时,我忘记了自己,只是走向你的背影,你却犹如雨后彩虹悄然离去,踪影难觅,让我独守那份美丽,在无人处空自叹息。

就在我漫不经心的时候,你的背影却又映入我的眼帘,我忽然觉得眼前的景色无限美好。那不是陨落的美,那是出自于内心的感叹,一股热力,吸引了我的视线,更吸引了我的心!

我的心陶醉于你的背影,我的精神与你的背影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

我安静地伫立在某个角落里,凝望着你那远去的背影,陷入深深地沉思!

也许你从来没有察觉到,我在你身旁走过时,步子放那么慢,那么轻·

你的背影,来去匆匆,无影无踪,难觅难寻,但却勾起了我一连串的遐想!

我知道,你的背影终会匆匆离去,甚至会烟消云散。但我控制不住我那脆弱的心灵,竟情不自禁地迷恋上你那令人深思的背影!

你的背影,在每天的人群中,我都感觉得到你的存在,感觉得到你那温暖的气息——好像我的母亲。这都是你的背影带给我的灵感。

不管是远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九霄云外,你的背影都在我的视线里,我的身影都在你的航程上。

离去的背影篇4

胡艺琳 杭州市文晖中学

目送,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让其早早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题记

每天早上走路上学,使我每天都能看到路边不同的风景。这天,天空飘起了蒙蒙小雨,我拿出一直放在包里的伞,默默感叹父母的英明。路过A小区门口,一个跟我一般大的男孩正从家门口出来,手上却没拿伞。他的妈妈在阳台上大喊:"儿子,等等,伞!""这么小的雨,不要了。""小心着凉,妈妈给你拿下来!"只见母亲匆匆地跑下楼,赶到门口时,儿子的背影早已远去。母亲身躯一震,向前走了几步,痴痴地望着男孩,目送着儿子渐渐消失。离得好近,我看到她低低垂下的眼帘,还有,掩不住的失落。

此情此景,我不禁念出《目送》中的这句话——"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跟那个男孩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会为父母一些举动感到尴尬,会冷静的分析父母人性中的弱点,会与父母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想法……看了这本《目送》,渐渐地我开始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龙应台的文字,她的经历,她的感情,让我从前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变化——叛逆不一定是青春的必然,独立不一定是离开父母、拒绝关心的结果。如果你想展翅高飞,必定要先感谢给你翅膀的父母。

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角色。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她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有些人,目送后还能再见,有些人,离开视线后便再也见不到了

一辈子,不知道要目送多少个背影远去,看多少人离开。这本书,写父亲的逝世,写母亲的老去,写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离去的背影篇5

父爱,无疑是深沉含蓄的,并且“爱”本身便是无可触及的抽象事物。化无形为有形,如何将“父爱”变为具体可感知的物象呢?朱自清先生巧妙地选择了普通得令常人忽视的“背影”。

“背影”无疑是共性与个性结合最为宽泛的物象,人的相貌各异,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容貌也许很难唤起读者心目中“父亲”的形象,而“背影”则是人与人之间共性最强,同时又突现个人风貌的绝佳形象。抛开具体的容颜,只在我们眼前描绘出一个艰难爬过月台的穿着朴素的中年发福的男子的背影,这“背影”中包含的浓浓质感已经不再是朱自清的父亲了,而成为所有读者心中父亲的形象,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背影”呼唤出我们对于自己父亲的一份理解,一份思念,一份感恩,一份伤感,这正是文章感动千万读者的根本所在。

“背影”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因为“背影”只有在转身的前提下方才可见,而转身之际就是正式辞别之时。“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道出的离别之苦,恰可以注释“背影”出现时的心境。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可见“背影”包涵的深情,那种一声“道别”便分道扬镳者,是只见前程,不见背影的。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才能“目送故人青山去”,才能写出“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动人诗句,才能体味到渐行渐远迷蒙在人海中的背影所包藏的催人泪下的意蕴。

背影愈远,情感愈浓,直到背影消逝,方知心已破碎。但仅仅只是见到“背影”的离别,未免司空见惯,“前人之述备矣”。然而衬上家道中落、父亲赋闲、祖母亡故的萧然背景之下的离别,自然更为揪人心疼,离别便添一份悲愁,背影也自多了些许沉重。

家境破落未若由盛而衰更显凋残,中年失业未若由官而民更添炎凉,再加慈母故去,儿子孤傲自为,作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连可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实在凄惨万分。纵观全文,父亲只说了短短五句话,未有一句提及心中所虑和生活之艰难,可是再联系文中的“情郁于中”,便可知心力交瘁的中年父亲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朱自清先生在行文时,藏而不发,文章内蕴隽永深蓄,令人读罢掩卷,回味之余,仍觉心酸。

可是当我们读了《春》《荷塘月色》之后,再读《背影》,又会生出疑惑。朱自清先生不是不善于驾驭浓情的文字的,为什么《背影》中几乎无修辞、无华丽的词句呢?为什么文章中简单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如果想让带有普遍意味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凸显出来,那么文中就不能出现任何抢夺“背影”的浓色和描写,甚至连父亲的外貌都省去不写。《背影》一文,像极了黑白底色的影片,通篇简单浅色调地叙写,让这“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由生活中的不显眼,变成文章中的极醒目。倘若,通篇以彩笔勾描,这“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无论如何也不会留深刻的印象给我们了。

此外,《背影》一文中还有两处颜色,“紫毛大衣、朱红的橘子”。在朱自清黑白影像的构图中,这“紫色”、“朱红”无疑也是因为凝着父爱,而作为凸显的意象着意加了修饰。

古人语“佳句伤意”,如果心中郁结百转深情,提笔写情时,却偏要分出情绪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去遣词造句,文句也许美了,这情也许就假了,好多读者为煽情文章而落泪,其实很多眼泪是献给文字本身的,而不是文字传递的感情;更要须知,太过华美的句子出现在写父子情深的文中,让读者记住了佳句,也许便忘了深意。正如老舍所说,优秀的作家是极不喜欢修辞的。

朱自清先生将附着于文字本身一切惑人眼的东西统统摒弃,干干净净地用最本色的语言真味去打动读者。你不会产生这个形容词用得妥贴,那个比喻句妙不可言这样的感受,因为浓烈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使一切语言的形式已经不再是一种形式,看不到丝毫雕琢的痕迹。文末所传达的不再是“句”,而是“篇”,这也正应了古人论文极贬“有句无篇”一说,《背影》的浑然天成大概也在于此。

情浓之处往往归于平淡,所言所叙就是直抒胸臆,文字不加雕饰,以最原始的状态表达最纯正的情感。这里的“不加雕饰”是建立在文字的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倘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这种“不加雕饰”便容易成为“流水账”了。

朱自清的“不加雕饰”的语言艺术,兴许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至高境界了,也必然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高度自觉状态。

离去的背影篇6

人家的孩子通常看到的是妈妈那灿烂的笑容,而我经常看到的是妈妈的背影。那消瘦的肩膀,修长的身材……

妈妈是医生。早上我还没起床,妈妈已经去上班了,背影消失在门外。晚上,妈妈去进修时,我在阳台上看见的仍然是那朦胧的背影,那是个从早到晚匆匆忙忙的背影。

使我不忘的的在我四年级下学期英语考了87分,这对于我这个上学期因为没基础而不及格的学生是无比大的惊喜。一放学我便跑回家,走到路口时一个身影在我眼前一亮。我刚开口,准备把消息告诉她时,妈妈倒先开口说:“乖,有个病人等着妈妈,有话等我回来再说啊!”还没等我说出口,她就走了,只留给我一个匆匆离去的背影。

回到家,我赌气不告诉任何人,妈妈一夜没回来。

离去的背影篇7

文/吴淡如

有位朋友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工作,星期五下班前一个半钟头,他被总裁叫进办公室里,总裁以温和的口气告诉他:这是你工作的最后一天。我们必须要裁员,才能度过不景气的寒冬,相信你可以体谅。

公司只给他一个半钟头收拾所有的东西,没多久,公司已经派了一个“助手”来帮他搬东西了,那是公司请来的保安,美其名曰帮忙,其实是要监督他有没有带走不该带走的档案或数据。他强忍住眼中的泪水,默默地把东西搬进了车里。

这意味着,他得离开香港。两年前,他拿到了很优渥的薪资,才离开熟悉的家乡到这里来,一年前,他把妻子和孩子也接到这里来,公司还付钱为他们租了一间可以看到海的房子。

太太和孩子才刚刚适应这里的生活……他如何告诉他们,他失业了,房子车子都不再属于他们呢?一个半钟头之内,他掉入了地狱。

我在某个聚会中碰到他,他说,虽然金融业不景气,但他正努力想要为自己找个工作。闲谈间,大家开玩笑地说,应该趁过年前去算算命,我不经意地说:“唉,这一年,我也觉得我自己背透了!”

此时,他轻敲我的头说:“也许你今年也有些事很不顺利,但在我看来,还有跟大多数人比起来,你一点也不背!不要有受害者思想!真的背的人是我啦,我也曾经消极了一整个月,后来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一直自怜自艾并不好受,想想,我并没有比古代被拉去修万里长城或金字塔的人背,也不会比无端遭遇世界大战妻离子散的人背!我没有资格说背!历史上,有很多真的背的人当我们的垫背,千万别说自己背!”遇到金融风暴或事业上的不顺利,并不是最糟的事情。

有一位有趣的美国作家查尔斯・赛克斯曾说:“想当受害者,你还差得远呢!”他要人写下人生中遇过最糟的事情,再告诉你一些历史上的灾难。你就会发现你不会比碰到大屠杀的犹太人、被莫名其妙掉下的原子弹炸死的牺牲者,还有在恐怖攻击中丧生的无辜者惨……

只要你还可以翻身,你就不是受害者。你只是还没有找到你所要的未来。只有放弃受害者心态,你才会看到那一把开门的钥匙。

亲 情

文/龙应台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离去的背影篇8

——题词

爷爷的身影,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不曾消失。我好想念那个身影,但它却离我而去。如今,我只能靠模糊的点点记忆,去体味爷爷给我那一份深切的爱。

小时的我,可是家中的“娇娇女”,特别是爷爷对我是恩宠有佳。

上学了,是爷爷每次背我去上学。不管是万里晴空,还是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我趴在爷爷的背上,觉得好温暖,好舒服。爷爷的背真宽厚呀!

每次,爷爷把我送到校门口,总让我先进去,他就在门外微笑着,朝我挥手,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视线中。我真的觉得自己好幸福噢!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自认为独立了,上学已经不需要爷爷接送了,可爷爷却还想亲自送我去学校。一天,爷爷笑容满面地对我说“欢欢,今天爷爷带你去学校好不好……”而我却一脸不情愿地说:“爷爷,我不要您送,我自己能去。”爷爷刚才还笑眯眯的脸一下子暗沉下来,少了光彩,失去了笑容,仿佛受了很大的打击。爷爷失落地点点头说:“那好吧,今天你就自己去吧。可能会下雨,带把伞去,小心着凉……”“好了啦,您烦不烦,外面的天气这么好,怎么会下雨?我才懒得带伞去,好麻烦噢,我就先走了。”说完,还没等爷爷开口,我便拿起书包往外跑,而留下爷爷孤独地站在那儿,看着我远去的身影。我心里想:我都已经长大了,还要让同学们看见了,多不好意思呀,毕竟面子最重嘛!

眼看到了要放学的时间,刚才还阳光明媚的天空,顿时变了脸,下起了瓢泼大雨。六月的天真是“喜怒无常”!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都陆续被家长接走了,而我却还孤独地站在校门口。这怎么办呀?没有伞,就这样回去,我还不成“落汤鸡”!我想等雨小些,可天公不作美,一点没有停下的意思,肆意发出它的威力。爷爷他肯定不会来接我了,唉,我好后悔,早上真该听爷爷的话,不该跟他闹别扭。

正在我无聊之际,突然透过朦胧的雨帘,我模糊看见一个人影,撑着一把黑色的大伞,往学校走来。慢慢地,人影近了,呀!是爷爷。爷爷在大雨中艰难行走着,那是怎样的身影啊!迈着蹒跚的步伐,一步一步缓缓地前进着。虽然爷爷的背已有点弯曲,可是依旧是那么高大。看着爷爷独自一人寂寞地在雨中前行,我的心不由地颤抖了一下。我长大了,爷爷却变老了。人瘦了,背也不再那么挺拔。时光真的改变了很多,可是爷爷对我那深深的爱却从未改变!不知什么时候,我脸上已满是泪水。爷爷过来了,我连忙擦干泪水,他微笑着递把伞给我,关心地问寒问暖,我的心又一次颤抖了。我们一起撑着伞,慢慢消失在朦胧的烟雨中。

现在,爷爷却因疾病已经永远离开了我。我再也不能趴在爷爷的背上,去听爷爷给我讲故事;也不能再向爷爷撒娇;再也不能看见爷爷雨中身影,再也不能……

爷爷,您在天堂快乐吗?我好想好想您!

我闭上眼,仿佛又看见那个在大雨中蹒跚的身影……

上一篇:现代科技发明范文 下一篇:词语搭配练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