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

时间:2023-12-07 04:07:00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1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火烧圆明园》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有了情感,有了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朗读训练作了铺垫,这样,学生在朗读上更易读出真情实感。

二、培养默读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活动2”中,通过学生预习(自由阅读),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到学生初读文本和扫除障碍情况完成较好;“教学活动3”中,通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到学生再读文本的整体感知情况较好;“教学活动4”中,通过学生“勾画”和“交流”,了解学生精读文本的情况,当然,这一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将留待下一课时展示了。因此,从以上三个活动来看,本堂课的阅读时间还是充足的,只是比较隐性罢了。而且,作为九年级,我以为更要多多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及“一定的速度”。

三、观看影片也是语文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观看,除还原那一幕屈辱历史的视觉刺激外,除爱国主义感情的渗透外,更是一堂的声情并茂的精彩演讲,这,难道不是“注重情感体验”吗?难道不是文学欣赏和语文学习吗?从一堂课来看,似乎多了一些欣赏的内容,但从全篇课文来看,这个前奏就不多余而显得必要了。

四、根据教学时间段,调整教学内容

本堂课属下午第二节,学生听课相对比上午第一、二、三节更加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更短,因此,宜安排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入新课。那么,用什么资料呢?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火烧圆明园》就自然的成为本文的铺垫内容了。

这样来看,本堂课“教学活动1”中,花去了教学时间十多分钟,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当然,“教学活动3”中,设置的 “这封信,我们主要学什么” 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多种多样,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还望同行不吝赐教。

附:《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3.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和感情。

2.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活动

一、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大水法遗址》。

2.展示图片《西洋楼景区》。

3.观看视频《大水法复原》。

4.观看《圆明园全景》图。

5.展示课题《给巴特勒的信》。

6.学生简要介绍火烧圆明园情景。

7.观看视频《火烧圆明园》。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雨果为什么会给巴特勒写信?

2.这封信中主要写了什么?

3.这封信,我们主要学什么?

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1.雨果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又是怎样谴责侵略者的?在文中勾画出这些语句。

2.选出一句按下列方法说出它的表达效果。如:第___段,第___行,

___________(句子),写出了______。例如:第三段第一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写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标明课文的自然段。

四、朗读课文,感悟写法

1.雨果赞美圆明园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2.赞美圆明园的神奇壮美有什么作用?

3.雨果谴责侵略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内容,抒发感想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整合;策略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小学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五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三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四是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充分发挥融合的优势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虽然作者用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张家口地区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那我们就走进黄山区旅游。”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体现教学的高效性。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农村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三、促进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就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上网查询有关“水”的知识,通过网上搜索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当堂交流:“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工业生产离不开水,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就连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也是水,但是现在我们面临随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提倡合作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请学生为雄伟万里长城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长城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描述,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的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我们知道,广泛阅读是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如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小兴安岭,教学之前我专门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小兴安岭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小兴安岭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阅读了小兴安岭的传说,小兴安岭的概况,并欣赏了小兴安岭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3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于1840年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多媒体

一、什么是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先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再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这时我还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益处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五壮士那种对人民的满怀深情,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片断,使学生们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转而进入人机交互状态,最后展现给人们的是生生互动--排演、点评、再排演课本剧。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比如我在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总结课时,我将整单元内容通过多媒体投影,把所复习知识都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深沉的父母之爱。例如在复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 ,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把“父亲挖到孩子的过程及子的无私表现”声情并茂地解读出来后,带动了同学们积极地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用自己真切的童心去体验,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理解,充分地与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深入地领悟了人间最美丽的“亲情”。之后,老师用投影展示课文情景图的同时,播放了一曲歌颂父爱的插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再次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了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顿时,课堂上师生都沉浸在对父爱的真切感悟中,使课堂教学瞬间达到了升华,这一切也感动了听课的各位老师,就在教师眼泪即将流下的刹那间,老师用投影展出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改变结局,多思考。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5

[关键词]圆明园;历史文化特质;产业化

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中的佼佼者,是清代财富的象征,权力的体现,也是有清一代满族人的情结所在。在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破坏后,它一直以历史的见证者站在那里,之后也未被有效利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保护圆明园逐渐引起重视,21世纪的今天,圆明园需要我们将它的文化内涵与市场化接轨,实现产业化,再次创造它的价值。

一、圆明园的历史沿革

(一)圆明园的兴盛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G。雍正即位后,准备由畅春园转到圆明园园居理政,于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扩建圆明园的工程正式开始。

乾隆时期,又相继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并完成圆明园四十景的修建,至此,圆明园的规模达到极盛。

(二)圆明园的罹难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在1860年10月6日,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在抢劫之余,英军还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续燃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北京城,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劫难。

(三)圆明园的彻底毁灭

同治年间,同治帝和慈禧都曾准备修复圆明园,但开工不久,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完全失去了控制,除洋人外,八旗兵丁、土匪地痞也趁火打劫园内的珍贵树木,这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

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至此,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二、圆明园的历史文化特质

(一)皇权文化

圆明园从雍正开始便有了园居理政的功能,所以无论从建筑的布局还是功能应用以及官员的配置等方面都可以凸显皇权的威严,折射着森严的皇权文化。

首先从圆明园建筑布局来说。据文献资料记载:圆明园同皇宫一样,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区在园的南部,前为大宫门,门前为左右朝房。其后,东为宗人府、内阁、吏部、礼部、兵部、都察院等,西为内务府、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等;大宫门内为出入贤良门,又称为二宫门,门内正中为“正大光明殿”,是为雍正帝坐朝听政的殿堂,其东侧为“勤政亲贤殿”(又称“勤政殿”)。雍正帝日常上午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处理政务。[1]这些衙署的配套都是围绕皇权展开的,保证了皇权的有效运行。

除了建筑布局外,每个宫殿的功能都是围绕政治功能而赋予的。譬如接见蒙古使节、六世班禅等时,可以充分按照其民族习俗来举行,清朝帝王在这座园林中,将政治权术寓于国家命运中,尝试将不同文化有机融合,巩固国家统一。[2]

再次,由于清帝长期的园居生活,为了上朝方便,朝廷官员在海淀即圆明园的附近建造自己的府邸园林,这成为当时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以皇帝位核心,以此为半径四周扩散的政治局面,所谓帝王政治距离影响政治中心。

北方皇家园林较之南方,多了一份庄重,原因就在于它的“天”性――皇权之凝重。每一方建筑、每一处痕迹都遗留着皇家文化,这是其最独特之处。

(二)宫廷礼仪

皇帝的离宫,自然少不了相应的随行人员。整个庞大的人群构成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围绕“皇家”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制度,形成约定俗称的文化。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规范着每一个等级的人们。满族入关后,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中原王朝的制度,这种严谨的等级制度,已成为朝中每一个官员遵循的制度。

为了处理政事的方便,皇帝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左右设立了相应的衙署部门,上朝时,清朝的官员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而且,由于皇帝在北京西郊园居理政,住的远的官员们从凌晨三点就得起床赶路,如遇特殊天气还得耽搁。在朝堂之上也规定要讲满语……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上朝礼仪。

其次便是皇帝会定期在圆明园举行宗亲宴、节日宴、上元节、中秋节等庆典活动,皇会邀请王公大臣在圆明园相聚,通过民族特色的舞蹈,满蒙汉藏的民族情谊和不可逾越的君臣之礼,体现与民同乐,围绕其而产生的一系列礼仪就成了圆明园一个特定的特质了。

(三)民俗文化

皇家,让人敬畏的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是整个社会、国家的组织者,他的行为举止也遵循社会一般的规律、遵守社会约定的规则,所以可以看到在圆明园里也有龙王庙、关帝庙等民间信仰祭祀的地方,或许应该说,他们比普通民众更需要这种民俗信仰,“受命于天”让他们敬畏神灵,祈求庇佑。

另一个民俗的体现就是圆明园十二兽首的设计,在西洋楼里依然不乏中国本土的设计。十二天干地支与生肖结合的运用,给予我们亲切的熟悉感。

(四)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

圆明园经两次侵略者的破坏,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是西洋楼遗址。西洋楼是由传教士郎世宁为主进行设计的,据说,乾隆帝在1747年翻阅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画册,见到喷水池的图片,感觉新奇有趣,于是命郎世宁物色人选建造,于是郎世宁找来蒋友仁和王致诚两位传教士花了十二年时间建造完了西洋楼建筑群。

这些传教士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他们中有些人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东西文化的融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过:“在文化交流史上,看来没有一件事足以和17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那样一批欧洲人入华相比,因为他们既充满了宗教热情,同时又精通那些随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科学。”[3]

但是,清朝时期中西文化的初次碰撞也发生在圆明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英国王派遣出使中国,乾隆曾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安放他带来的礼物,并招待他在宏雅堂住宿。但当马嘎尔尼在热河觐见乾隆皇帝时,双方对接见礼仪产生了分歧:清政府要求马嘎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嘎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终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以英国使团行单腿下跪之礼草草收场。当时马嘎尔尼提出希望开放部分通商口岸,双方互通有无,乾隆以天朝物产资源丰富的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也埋下了后世中国被外国强行打开大门的伏笔。

(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满族人原先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入关以前过着游牧生活,一望无际的草原不仅使得他们视眼开阔,而且在性格上极为粗狂豁达,不受拘束;另一方面,黑龙江流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呈现冷湿的特征。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同时又觉得紫禁城里呆板憋闷,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清朝皇帝有些厌倦枯燥的宫廷生活。

范镇之《幽州赋》说:“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一句话道出了北京的地形状况,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部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样,山水资源丰富。除去紫禁城外,皇帝想要在此寻找一块政治上安全、地形开阔、水源充足的地方另辟居所,只能在北京的西郊选择。

圆明园本身的建造就是利用北京西山的山水地貌进行设计修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黑格尔美学的解释为对大自然的第二次创造。它的建筑,无论从名字的由来上,还是建造理念看,都是体现了皇帝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诸如“四宜书屋”,利用圆明园西边西山,借景入园,北远山村,西峰秀色湖光山水来建,“四宜”取意“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一年四季,宜于居住。雍正帝常休憩于此,他的诗集名《四宜堂集》。另外,还有“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杏花春馆”、“鱼跃鸢飞”、“平湖秋月”、“万方安和”等景区,[5]无一不是如此体现着。

三、圆明园文化的产业化价值

(一)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首先,除去前文论述的圆明园在有清一代特有的文化特质外,经过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圆明园就多了一层爱国教育的意义。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对遗址的重视也是其文化价值重要性的体现。

经过前后论述,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建筑恢弘代表性,在于它的时代性,在于它的功能多样性,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教育性,在于它的历史见证性,在于它的转型性……

然而,圆明园遗址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她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大清帝国政治文化的缩影。对圆明园文化价值的认识,不仅有利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更有利于研究大清帝国的政治思想。圆明园是中华文化集大成的精神家园,正确认识和在心中重建这个被外掳毁坏的家园,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振奋和重新塑造的精神需求。[6]

(二)产业化的途径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圆明园的产业化有两条出路:一是重建,但不是原址上的重建,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新媒体方式重新呈现;另一条为原址保护,今天的遗址公园也是遵循了侯仁之先生曾经提出的“以木为本以水为纲”的原则进行修建的,利用好这块大本营的基地,将无形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有形的社会、经济、文化财富。

1.以新媒体传播,科技手段重现圆明园的繁华盛景

提起以科技手段重现圆明园,这个观点并非今天才展露头脚的,早在4年前,侯仁之从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金字塔晶体建筑的案例中得到启示,提出在圆明园遗址以北,修建圆明园模型展览区,利用“声与光”的先进技术,重现历史上圆明园的胜景。[7]清华大学是把科技手段利用到圆明园的先行者,2009年圆明园管理处就已经开始和其合作,通过计算机全景三维虚拟技术“重建”圆明园,并对大量圆明园研究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建立了一个权威的圆明园基础史料数据库。目前已完成了圆明园22个景区的复原设计,包括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和长春园含经堂等。[8]我认为,今后圆明园的传播和发展更多的还是借助于新媒体。

其一,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平台是网络,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相对感兴趣的资料,诸如文人学者关注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利用百度文库、豆瓣、网易、学术网站等平台为其上传一些资料,供其了解圆明园的始末;诸如旅游、摄影爱好者可以利用百度图片、携程、途牛等平台为其提供旅游攻略,风景欣赏;诸如大众可以通过普通的网页浏览查询所感兴趣的一些奇闻异事,这些都是我们产业化的途径。

其二,手机传播也是新媒体的另一个传播平台,如今手机已成为大众最普通的学习、生活、娱乐工具。因此,将开发的产品利用手机进行传播不失为一个最直接最广泛的途径。充分利用微信、APP、新闻等平台,如今,已有单位用三山五园为公众账号进行项目的详细推介。而我们一方面除了定期传播知识、故事外,还应该开发以圆明园为主题的游戏、电影等产品。手机游戏在当下一定是最受欢迎的项目,开发一款类似探险类的游戏,以圆明园地图为导向,每闯关成功可前进一个地方,而探险题目可以以知识竞答为主;也可以以一个历史事件为主,进行单项开发。

2.以圆明园本身的文化特质为主,打造有价值的产品

产业化的受众群体是大众,因此在过程中迎合他们的心理,比如利用圆明园的代表十二生肖兽首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现在市场上以其为设计元素的多是十二生肖镀金条,十二兽首玉酒杯,这些产品价格高,适合收藏;而十二生肖兽首铁壶伴侣虽然价格不高却几乎无人问津,大概是实用性的群体不广所致。因此在设计中要迎合游客兴趣来生产。

第一,设计十二生肖吊坠、手链,这种微型的产品既方便携带又有纪念意义,相信会有很多游客会喜欢;第二,十二生肖兽首为元素的书签,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会是很好的选择;第三,定期推出活动,比如来一次圆明园的游客可以收集一枚十二生肖铜币,集齐十二个之后可与参与园内组织的活动。

另外,以十二生肖为主的产品还可以开发一款魔方,四面四种动物四种同样颜色的小方块组成。这会是中小学生喜欢的一款产品,这打破了传统魔方的概念,一样是有意义的益智玩具。

四、结语

产业化是适应新型旅游市场的一个新方向,不仅会让圆明园生机再现,实现其社会文化效应,也可以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

(一)社会文化效应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首先让人们接受圆明园的历史内涵,是要实现让人铭记历史的效果,同时也迎合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新要求,有助于打造海淀区三山五园新文化名片,使其代表海淀区乃至北京的新形象。产业化就是这样一种助力,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文化的创造力本来就是可持续的,产业化也只是一种途径而已。

(二)经济效益

产业化与经济收入,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公式,我们把握好这一个等式,不失为文化创造了一条活路。

参考文献:

[1]阎崇年:《雍正帝与圆明园》,中华遗产,2006,9.

[2]王晓晶:《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

[3]方裕谨:《圆明园与英使马嘎尔尼来华》,《圆明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4]董雁:《浅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文化价值》,《圆明园》学刊第十四期,2013,3.

[5]鲁佳:《关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建筑史论文集,2000,10.

[6]王道成:《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圆明园》学刊第九期,2009,6.

[7]吴越:《圆明园:历史记忆将遭遇高端旅游?》,文汇报,2010,7.

[8]傅莎莎:《圆明园首批数字复原3D实景图面世再现繁华盛景》,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9.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6

1.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2.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3.1 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 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 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 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3.2 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 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景观;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 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捧月”的理解, 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 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 要不要重建圆明园? 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 便于理解, 突破了难点, 感悟也能水到渠成。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7

一、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图片认知与文字概括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中图片类题目在材料论述题中占了不小的分量,这类题目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干图片为树枝的形式出现。学生在作答时往往存在这些问题:找不出题目与课本内容的联系,概括不出文字的中心内容,回答严重偏离题目的要求。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课本、地图册中的图片的辨别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将图片与课本相关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并以往年历史高考典型的图片题为例,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寻找解答的切入点、思考与课本内容的联系和组织文字的解题技巧,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解答图片类材料论述题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字资料性题目的解读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中,文字资料性题目在材料论述题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题目符合学生的总体阅读水平,所提供的资料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它要求学生具有懂得解读文字资料并从中寻找到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有时还要求学生从所获取的历史信息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而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往往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或者因文字功底比较差而读不懂材料;或者基本了解材料的意思,但因为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无法有效地将材料与课本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或者不会组织答案内容,答不到要点;或者不会利用题目所提供的资料为自己的作答服务。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重视,多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有效组织答案。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论述题中出现了“不定论”的新题型,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所提供的资料与教材内容不相吻合,很难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观和思考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史学新动态,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看待历史问题是个动态的过程,提高关注历史的兴趣。比如在介绍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应注意将最近史学界对圆明园问题的研究动态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同时对圆明园的修复问题作系统的讲解。这样可以增强历史问题的现代感,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帮助。

四、通过开展研究性历史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成为历史高考论述题考查的一个趋势,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组织答案,这种题型的主观性很强,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考生的得分率往往不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适合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题目给学生试着自己去思考、探究,然后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作客观的评价,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逐渐摸索出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是终身学习能力中的重要内容。

五、注重加强学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对考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这种题型的时候不至于发怵。比如可由17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等国的爆发,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思想启蒙运动等问题一起考虑,锻炼学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重视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篇8

一、活动目的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节日的快乐。

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二、活动时间

x月xx日/xx日

三、活动形式

班级集体活动

四、活动内容

中秋月饼圆又圆(小班)

1.活动准备:月饼、橡皮泥、玩橡皮泥的工具(瓶盖、圆盒等)、月饼盒(或漂亮的小纸盒)、小卡片

2.活动过程:

听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者儿歌,了解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品尝月饼。先观察月饼的形状、颜色,再观察切开后的月饼,之后大家一同分享月饼。

利用工具用橡皮泥制作月饼。引导幼儿将橡皮泥变圆、压扁做成月饼的形状,能力强的幼儿可尝试包馅、或做简单的装饰。

将幼儿的作品装入月饼盒和小卡片一起带回家。

卡片文字内容参考:

3.注意事项:

小班幼儿刚入园,情绪还不稳定,如不能开展集体活动,可分小组进行。活动过程中不强调幼儿的作品有多精致,能够完成就好。

幼儿的作品最好能装到月饼盒里带回家,小卡片用彩卡纸自制即可,小卡片内容由老师手写效果更好。

建议把孩子制作月饼的过程录像或拍照,传到网上或手机发送给家长看。

爱满中秋情意浓(中班)

1.活动准备:心形彩色卡纸、水彩笔、油画棒,漂亮的信封。

2.活动过程:

通过故事、歌曲等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可以互送贺卡,说节日祝福的话。

为爸爸妈妈制作中秋节贺卡,引导幼儿在心形彩色卡纸上画上月亮、月饼、灯笼、兔子等体现中秋节的物品。

讨论“中秋节送贺卡时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祝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谢谢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中秋”“爸爸妈妈辛苦了,中秋节快乐”、亲亲或抱抱爸爸妈妈,给爸爸妈妈唱歌、背儿歌等)

将贺卡装在信封里由孩子送给爸爸妈妈,老师在封面写上“中秋节快乐”。

3.注意事项:

老师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在开学的第一周开展这个主题活动。

送贺卡可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作品,也可以作为小型的节日亲子活动。装入漂亮的信封里送给家长,能提升幼儿园的品质感,老师自己手工折的信封也可以。

建议把孩子制作贺卡的过程录像或拍照,传到网上或手机发送给家长看。

月儿圆人团圆(大班)

1.活动准备:彩色卡纸、水彩笔、剪刀、胶水、彩带等制作卡片的材料。

2.活动过程:

通过故事、图片等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丰收节、团圆节。

利用视频等帮助幼儿回忆,讨论应该怎样过中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水果,看月亮,玩花灯,猜灯谜等,团团圆圆过中秋)

制作邀请卡,邀请爸爸妈妈和其他家人一起过中秋。老师引导幼儿在邀请卡上体现出中秋的元素,并帮忙写上要表达的文字。

将邀请卡带回家,送给家人。

3.注意事项:

对刚升入大班的幼儿要求不要太高,卡片不求精美,主要是为了体现幼儿渴望和家人一起过节的情感。所以老师要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话,并把孩子的话写在卡片上,如“爸爸,我最爱你了,所以中秋节一定要和我一起哦”“妈妈,希望你能陪我过中秋,拜托拜托!”“爷爷,中秋节和我一起过吧,我会让你很开心的”

“姥姥,你最辛苦了,我邀请你和我一起过中秋”……

提醒幼儿一定将卡片送给被邀请的人,并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大家都答应了邀请,中秋节那天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呢?(准备月饼、水果、零食等食物;唱歌、讲故事、跳舞、表演节目;给家人端水、捶背等)

建议把孩子制作邀请卡的过程录像或拍照,传到网上或手机发送给家长看。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2019(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制作材料的准备,表演节目的准备

三、活动形式

全园集体活动

四、活动流程

介绍节日-园长致辞-欣赏故事-制作月饼-师生节目表演-亲子分享月饼。

五、活动过程

(一)介绍节日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

(二)园长致辞

(三)欣赏故事

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四)制作月饼

1、中秋节吃什么?

2、老师示范做月饼。

3、幼儿动手做月饼。

六、师生表演

学前班-大班-中班-蒙式班

七、亲子分享

人员安排:根据情况自行拟定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2019(三)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通过幼儿品尝月饼、和家长一起制作灯笼、学习和欣赏歌曲、手工制作,绘现等形式,体验过节的快乐,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

二、活动形式

班级集体活动、幼儿园集体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环境创设:

1、各班和幼儿一起布置教室、公共活动场所,其中有月亮的变化、灯笼等。

2、各班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幼儿在节日前观察月亮,绘制月亮的变化图。(各班事先发起记录表)

(二)艺术:

1、绘画:中班提供图片或实物水果,供幼儿画水果。小、托班涂色练习:好吃的水果

2、泥工:供幼儿制作月饼。

3、制作灯笼:用空瓶、彩带、色纸、粘贴素材等做灯笼。

4、唱有关月亮的歌曲。《小白船》、《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三)语言:

1、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嫦娥奔月(小、中、大班,小小班视情况定)

2、儿歌《中国的点心真不少》

过节啦,吃点心,吃点心,吃些啥?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块糕,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中国的节日多,中国的点心真不少!

3、小班:古诗《静夜思》

中班:吟唱《枫桥夜泊》《泊船瓜洲》(有关中秋节诗词自选一到二首,附后)

(四)社会:

1、中秋节是什么时候成为固定节日?(唐朝初年)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2、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3、了解有关月亮的传说、神话故事的名称。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彰月饼起义、唐明皇夜游月宫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小玉兔、桂花树

(五)科学:

1、了解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是哪个国家的什么计划的一部分?(“阿波罗计划”)我们中国是谁第一个乘坐载人航天飞船登上太空?(杨利伟叔叔)这个航天飞船叫什么名字?

(六)猜灯迷游园活动:

各班按分工悬挂灯笼并贴上迷面。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2019(四)

一、活动来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选择这一主题活动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已经有中秋节庆祝的体验,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开展中秋节庆祝活动,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各时各地不同的庆祝习俗,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如中秋节的歌曲、贺卡、动画、精美的月饼盒等。

二、活动目标

小班: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初步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听中秋节的故事,学习跟读中秋节的儿歌。

3、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民俗,懂得好东西应与大家分享,萌发对家人的亲情。

4、以"快乐"为中心点,带领孩子开展中秋节前的系列活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幼儿园这个小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他们乐意上幼儿园、爱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中班: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美食及习俗。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察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灯笼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猜想和画"月亮上有什么?"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并让幼儿讲述自己图画的内容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以及我国人民过中秋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验亲情、友情以及与家人团圆的幸福感。

3、引发幼儿观察月亮的兴趣,培养细心、持久的观察态度。

4、欣赏不同的月饼盒、袋作品,能用多种材料和使用。

三、开展时间

x月xx日至xx日为期一个周的"快乐中秋节"活动。

四、活动类型

1、听一听:听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天狗吃月》、《中秋节的由来》

2、做一做:用橡皮泥做一个月饼。

3、画一画:"小手画月饼","月亮婆婆",鼓励幼儿以绘画的方式设计月饼图案。

4、读一读:学习朗读一首中秋节的古诗或者宋词。例如:唐诗《静夜思》、《中秋夜》、宋词《明月几时有》等。

五、环境的创设

1、中秋节前,各班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及渲染以"快乐中秋"为主题气氛的环境。例如"团团圆圆庆中秋"图文并茂的主题环境创设,或者是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故事"的图文并茂资料或者"中秋诗词"等等。(x月xx日检查各班环境创设)

2、"情意浓浓,爱满中秋"贺卡展。(适合大班)

3、"庆中秋灯笼大汇演"亲子制作比赛。(适合中班)

4、"庆中秋灯笼大汇演"作品展示。(适合小小班、小班)

5、举办小小作品展示"我设计的月饼图案"。(适合大班)

六、家园共育

1、建议家长给幼儿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节的古诗。

2、鼓励家长帮助收集各种各样的月饼盒、月饼礼品袋、中秋节贺卡、图片、灯笼等资料创设班级环境。

七、分散活动的配合

1、参观月饼街

2、班级组自助餐--月饼品尝大会(小、中班级组)

3、创意月饼比赛、亲子"情意浓浓,爱满中秋"贺卡展--(大班级组)

4、亲子花灯制作大赛。--(中班级组)

八、活动内容建议

(结合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来展开)

1、社会:《节日的街道》、《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大家一起吃月饼》、《一起过中秋》

2、语言:《月亮的遐想》、儿歌:《我与月亮的对话》、《漂亮的月饼盒》、《月亮船》

《各种各样的月饼》、古诗《静夜思》《月饼的味道》、《嫦娥奔月》、《明月几时有》

3、科学:《会变的月亮》、《月亮上面有点啥?》

4、美术:《欣赏各种各样的月饼盒包装》、《设计月饼图案》、《我为妈妈做灯笼》

5、音乐: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月亮婆婆喜欢我》

上一篇:募捐通知范文 下一篇:在春天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