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01 06:14:30

名句赏析篇1

――选自《礼记・曲礼上》。狎:亲密的意思。憎:嫌恶的意思

【译文】

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赏析】

这里向世人讲明了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反对那种只看到别人缺点,而不看重别人优点的小人,这种人其实自己本身就有许多缺点,为了掩饰自己,才大大贬低别人。强调对每一个人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全面认识,善于发现自己所亲近的人缺点,积极寻找所恶人的优点,这样就不至影响自己对人的判断,才能使自己正确把握与人交往尺度。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选自《礼记・曲礼上》让:歉让。怠:懈怠

【译文】

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赏析】

做一个高尚的人,不仅要学问高深,而且要品德高尚,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强调君子必须具备德才学识修养的同时,我们不妨从反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人,妄尊自大,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言行随心所欲,没有约束,他还能被社会接纳吗?不能,肯定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以君子只有博学识广,以礼制欲,循礼而行,才能称之为君子。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选自《礼记・王制》。论之:考察他

【译文】

凡是选用人材,须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后,才分派工作,胜任工作后才铨定爵位,然后给予相应的俸禄。

【赏析】

这是讲选拔人才的方法。这种选用人材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的聘用人才制度有相同点。聘用人才,首先要求德才兼备,经过多方面调查考核,确定德能的高下之后,才决定是否录用,再根据能力的大小,岗位的重要与否,最后给予相应的待遇。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选自《礼记・文王世子》

【译文】

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世,然后才能使唤他。

【赏析】

人的一生在不停变换着自己的位置,由最初的为人子到为人父,兼有双重身份。只有做了父亲之后,才体会到当初父亲的谆谆教导和良苦用心是多么的不容易。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儿子,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在督促自己为子女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培养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上的为人臣、知事人都是同样一个道理。所以说,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解不开的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可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选自《礼记・礼器》

【译文】

忠信是礼的精神基础,义理是制作形式的原则。

【赏析】

论述忠信与礼,义理与礼的关系。忠信是礼的根本,义理是礼的形式,没有忠信,礼就无法存在。没有义理,礼就无法施行。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选自《礼记・学记》。俗:风俗

【译文】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赏析】

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能使人民提高学问道德修养,明白事理,尊守道德。通过教育准则,有助于良好社会风俗的形成。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从古到今,教育都是人通向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催化剂。

名句赏析篇2

一、领悟感情

此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义及诗中景物形象的理解,调动联想及想象,将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整合,从而理解作者所抒之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心情?或: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方法指导: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看清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2 了解作者。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者的旨趣、作品的情感倾向。3 辨析题材。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及隐逸思想;分别诗,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或劝勉安慰;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乡诗,表达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4 借助意象。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表达较固定的情感。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子规、猿啼,常与悲伤之事联系在一起;鸿雁,常指书信,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例:(2011年凉山中考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题目: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之情。

二、品味字词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是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的,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

提问方式:句中加点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这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方法指导: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还要掌握一些术语,用来回答该字词的作用,如用典故的字词,采用“委婉”、“含蓄”等词语;描写性的字词,采用“准确”“生动”“清新”“质朴”“耐人寻味”等词语;动作性的词语,采用“生动”“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答题格式:含义+修辞+描写的景象+抒发的情感(如没有修辞手法就省去“修辞”这一点)。

例:(2011年衡阳中考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题目:“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参考答案:“悬”是端端正正高挂着的样子。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景表现出来,抒发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赏析诗句

诗中的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值得推敲玩味。

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儿?请赏析。诗中的名句是哪句?请赏析。

方法指导:欣赏诗句的妙处,先要整体把握,弄懂全诗的主要意思,再去赏析所给诗句。古诗的表现手法包括:用典、对比、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格式:修辞+描写的景象+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

例:(2011年德州中考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题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参考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描绘了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阔大景象,诗句动静结合,借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除此而外,做题时还要注意:1 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粗枝大叶,无故失分。2 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3 做表述题时,要结合实际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名句赏析篇3

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现状与发展

1.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一共三十首。

1.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综合性考虑,确定全诗的宗旨。

2.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在古代的诗人世界,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近年来,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就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大漠沧海,古道老树,夕阳明月,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分别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景,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再看诗歌的全文,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来赞美伟大的爱情,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考点很多,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在我国,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韵律整齐,讲究对仗公正,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想象着月光的美好,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名句,都有着共同点,或是一个字,或是一句话,用在了奇妙的地方,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就像家喻户晓“推敲”,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之眼,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巧用一个敲字,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响中寓静,出乎人的预料,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由此可见,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刘全国,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2003.

\[5\]2004~2011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苏教版.

名句赏析篇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答案:(1)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 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比如第2题“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的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情感角度。其次应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请看生丁:(1) 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 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答案就非常棒。首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能得满分。

二、 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1分)综上所述,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 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与陶渊明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该答案的表述过于笼统宽泛:与陶渊明哪些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质?点出来了吗?没有!因此,这样的答案很难得分,至多得1分填诗句的分数。而下面这个学生的答案:“该句化用了‘采菊东篱下’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就非常规范地回答了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要牢牢记住: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笼统宽泛,不要含糊不清!

名句赏析篇5

下面主要以2012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策略。

一、 明辨修辞,鉴赏语言

古典诗词讲究语意含蓄,所以常会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修辞手法的鉴赏,不仅要明确识别和判断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还要会分析其对于塑造形象、表情达意和体现主旨的作用,比较其在语言表达上增添的风采、内涵、情趣等效果。

答题思路:(1) 指出该诗句中某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 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3) 点明该手法的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比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化静为动,赋予人的情感,化无情为有情等。

【典例展示】(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二、 推敲字词,品味意蕴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分析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分析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或分析对诗人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题思路:(1)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乃至在全诗中的含义,包括其表层意义、潜在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2) 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3) 点明该字的作用: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

【典例展示】(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三、 体会情感,分析意象

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或者使用一些与作者情感相近的词语,从而贴切地传情达意。所以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

答题思路:(1) 指出作者所选用的意象。(2) 辨析作者情感,尤其是抓住诗词中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如“愁”、“悲”、“独”等。(3) 指出景情关系。

【典例展示】(2012年四川卷)见上例。

(2)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1)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2) 贪夫,意指在外贪求功名利禄者,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二者不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3) 锦水春残,花瓣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了思乡难归的惆怅。(4)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四、 借助风格,感知语言

在诗歌史上,很多名家各有其风格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辛弃疾的雄浑悲慨,苏轼的豪放旷达等。借助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答题思路:(1) 明确作者的典型风格或诗歌的题材体例。(2) 结合诗词中的具体语句辨析本诗词的语言特色。(3) 点明运用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等。

【典例展示】(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 破讷沙:沙漠名。② 䴙鹈泉:泉水名。

(1)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2分)

(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名句赏析篇6

下面我结合《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自身实践从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谈谈观点。

一、文言文阅读要紧扣一个“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说明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能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理解能力上,能够:(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分析综合能力上能够: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中不难看出,此部分考查的能力等级多为相对简单的A、B、C三个层次。①且自2009至2013年考点分布相对稳定,都是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无论是考查哪些知识点,不变的是文言文考查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具体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即词义、句义和文章意义。如果说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面”的话,那么,“义”就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在学习和复习中,应当重视和强调一点并做到点面结合。比如,实词数量众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词和句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这样既积累了实词义和名句,又增强了语感。虚词虽然近5年江苏高考没涉及具体的题目,但它在阅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反复体会它的作用,可以用“减法”体会,即把学生已经理解意思的语句中的虚词去掉,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以此体会和总结虚词的作用、意义。

句式是个难点,尤其是倒装句。对此,我们应该先理解已经积累的名句名篇中的典型句子含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译文将文言原句调成与其相对应的顺序。如:《秋水》②中这样一个句子:……以为莫己若者……这句话的翻译是:认为没有能比得上自己的人。根据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原句调成以为莫若己者,这样就跟现代汉语相对应了。如此,经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掌握了词义和句义,文义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当然,仅仅抓住“点”是不够的,这个“点”只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切入口,积累的点多了才能形成知识面,但给学生一个“点”,才能让其在浩瀚的知识中有个方向,不至于迷失。

二、诗词鉴赏的“两点论”——“巧”与“情”

如果说古诗文阅读部分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点部分的话,那么,古诗词鉴赏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其专业性和文学性,学生很难找到途径赏析实词,往往是读完诗词一头雾水,或者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讲解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因此,这一部分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很难,怎样把握和复习这一难点呢?

首先看《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考查鉴赏和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10年的江苏考题来看,考查内容没有变化,内容理解、结构思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这部分的问题都有涉及,没有侧重。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制这样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平面:鉴赏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炼字;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毫无成效。其实,从这些内容和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是语言、形象都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巧”字,技巧的巧。内容、思想和情感可以概况为“情”字,这样,诗歌就变成了感情和技穷的结合,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采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抒发。

实际上,诗歌确实是一个整体,一个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结晶抒情达意的整体。我们没办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种技巧表达感情,更不可能断定哪种方式方法最好,甚至用同样的表达技巧表达同样的感情却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笔端而风格迥异,更不用说还有读者的自身感悟在里面。要想深入、详尽地弄清楚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能抓住“情”这个中心点,分析诗人是如何“巧”言之的呢?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③这一题既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又有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说很“综合”地考查。实际上,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感情本就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否则也无法形成特殊的意境,简言之,正是“情”和“巧”的结合。就此题而言,正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无需多言,如果能够化繁为简,守住一个中心点,把握两个基本点,就能给学生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部分的内容博大精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应该让学生尽量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翻译的信达雅,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地球是可以撬动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支点,学习古代文学,正需要这样的支点。只有有了点的存在,才能构成完美的面,才能为以后更多元更立体打下基础。

注释:

①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三.

名句赏析篇7

(百色市西林县西林民族高中 广西 百色533599)

【摘要】高考为了体现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的传承,设置了诗歌语言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的能力。学生如果不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得到好分数的。本文就高考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考;诗歌;语言;答题模式

语文高考设古代诗歌鉴赏题从1994年就开始了,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且要求学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灵活性。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普通读者尤其是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仍有一定的困难。从每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古代诗歌鉴赏得分不高。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怎样找到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规律,真正走进其意境中呢?

今天,我就从近几年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历年各地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试题为例,通过问与答的分析,探寻诗歌语言鉴赏隐藏的规律,以便考生在考试时参照。规范答题模式,准确解答。

一、分析炼字型

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1.”炼字”题解题技巧。

解答诗歌中的”分析炼字型”题目应注意的几个的问题: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2.“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字进行赏析。

④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例](2008。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解释”孤”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孤”在句中是指作者自己比较孤单。(步骤一)②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二)③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步骤三)

二、分析炼句型

1.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①简析句意②结合文意赏析③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诗歌例析]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2.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①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例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

三、分析语言风格型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2.考查方式

①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提问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牢记语言风格术语及效果词。

[例]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步骤三)

名句赏析篇8

关键词:语文学习;读书笔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88-01

做读书笔记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呢?

一、目的要明确

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汲取文章精华,积累有用素材,学习作文技法,提高阅读质量,最大限度的将他人的东西化为己有,从而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成绩。所以,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扎扎实实把读书笔记做好。

二、内容要充实

读书笔记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1、故事梗概类,或内容提要类

主要对象是故事性极强的作品或者长篇小说。可以分章节概述,也可以综述全文,也可用“关键词”来勾联全文脉络与要点。要注意弄清故事的人物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情节的巧妙安排,要达到“写后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的目的。

2、材料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旦缺失,文章必然苍白无力,所以要着重积累小故事类的素材和论据类的素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要积累。要明白,“有价值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来说,有价值的材料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合乎情理,有一定的思想性;二是生动形象,有一定的艺术性;三是新鲜新颖,有一定的时代性;四是丰富多姿,有一定的多样性。

3、格言警句类

包括名人名言、警句箴言、谚语俗语、座右铭、歇后语等,这些都是最精粹的语言,极富哲理性,要多方收集,多多益善。

4、精美句段类

要及时摘记与自己心灵最契合的精美句段,以后可以随时细细欣赏、慢慢玩味,用心模仿。这类句段是提高作文语言表达水平最重要的范本,这些句段要么直接引用入文,要么巧妙化用,巧妙入文,都势必大大提高作文的档次和水平。

三、对象要清晰

做读书笔记讲求实效,针对读书笔记的目的和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有意识选择那些“实用”的书目。根据实践经验,特别推荐以下书目:一是辞书类,如《中华妙语大辞典》、《常用谚语词典》、《中华智慧话语宝典》、《世界名言博引词典》、《唐宋诗词典故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词典》;二是精品类。如《读者》、《文摘周报》、《时文选粹》、《思维与智慧》、《心灵鸡汤》、《资料卡片》、《萤窗小语》、《余秋雨文集》、《林清玄文集》、《刘墉文集》等。

四、格式要规范

做读书笔记最好要条理清晰、格式规范,以便以后审核、查阅和引用。

首先要注明原文题目、作者、出处(书刊名、版本、期号、出版日期、页码)。

然后是正文,注意摘录时,要准确无误,当充分尊重原著,不改动不误引,最好在摘记之后,认真校对。

最后,要对那些优美精彩的片段写出赏析文字。“赏”就是要写出自己阅读时的体验感觉。“析”就是分析并写出文章“亮点”文字优美的成因,如诗化语言、意境化语言(立体、动态画面)、细节描写(特写镜头、聚焦法)、悬念(设悬、解悬)、对比衬托、炼字、善用修辞、旁征博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一段优美的文字为人喜爱,总有某些独到的技巧手法。对这些手法的分析与学习,必将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之后还要针对这则文字仿写一则文字。大量实践证明,赏析和仿写是提升作文水平的最佳捷径。

五、数量要达标

做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必须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限内搜集到不同类别的素材若干个,才能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量化目标(一个学期内)大致如下:第一类10则,第二、三类各100个,第四类50则。可以再具体些,材料类:成语故事30个,寓言30个,童话10个,神话10个,其他20个;名言警句类:名句50句,谚语30、歇后语20个。精美句段每周至少三则,每则必须包括赏析和仿写。量化目标确定后,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及时清点整理,查漏补缺,争取早日完成任务。

六、整理要及时

及时整理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最后关键一环。整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复习回顾的过程。可以一月一小整理,一学期一大整理。整理首先要检查自己的量化目标是否完成,格式是否规范。其次编写好目录,可以分页码编写,也可以分类编写,即把同类素材所在的不同页码放在一起,比如精美句段,可再细分为细节传神类、细腻情思类、哲理禅悟类等。再者可以请他人或者亲自编写序、跋,记录下做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等。还有可以进行美术编辑,可以在笔记的空白处加入剪贴画或插图,或者在文字周围加上花边等进行修饰。最后,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一个好名字,如“美丽心园”、“闲情偶记”等。这样自己的一部作品便诞生了。

七、补充

其他要注意的事项还有:一是要先消化后摘抄,在理解基础上有重点地做笔记,不可胡乱抄书;

再者,不要一见到优美句子就停止阅读去抄记,可以在旁边轻轻用铅笔点一个小点,在全文看完后再“按图索骥”,把那些小点边的好句子抄好,以免打破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上一篇:个人先进事迹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有趣的小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