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范文

时间:2023-11-19 22:50:22

总有一种力量篇1

4月以来,我县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杨善洲的热潮,在学英雄见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我们奋力前行。

杨善洲生前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60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退休后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一位离休的地委书记,本可以在大城市过安逸的生活,每天读读书,看看报,打打拳,跳跳舞,颐享天年,但他却没忘记对乡亲们的嘱托,毅然回到偏僻的山村,在荒山上种树,修路,引水,通电,让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面貌。我们无法想象,一位退休的地委书记带领着大家住窝棚的情景,我们无法想象他拖着伤腿爬也要爬到林场的情景,我们更无法想象用20年艰辛换来的5.6万亩山林、价值近三亿元的财产就被他轻松的献给了国家!

老书记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住自己的梦想。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用自己的实践兑现了对党的承诺。前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今有十里长街接书记。老书记走了,却留下了上亿元的林场,更留下了一份厚重的精神礼物。他用自己平凡的生命谱写出不平凡的人生,把生命酿造成一坛醇醇的好酒,为岁月留香,品后让人唇齿芬芳。

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仰望高山可以向上攀登,仰望天宇,可以纵观天文,仰望老书记,可以找到行为的典范。老书记用他的言和行提醒着我们:无论你处在任何位置,一定要为别人做点什么,才算真正的活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的思想也在快速变化。在他们眼里,位置很重要,票子不能少,房子越多越好,什么事情都是先替自己打算。什么无私啦,奉献啦,似乎都是陈词滥调。有些人甚至铤而走险,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成了百姓的公敌,法律的俘虏。当他们面对法律的严惩常常是后悔莫及。陈克杰,李嘉廷之流不是最好的例证吗?事实告诉我们,思想退化,不努力学习,不努力提高自己,往往就会腐化堕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种力量,让我们抛却困惑和犹疑,勇往直前——-那种力量是善良、是坚持、是快乐、是希望。同时,道德也是一种力量。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良好的道德氛围,文明社会的进步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需要道德力量的引领,道德的力量将激励我们奋然前行。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促进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以心无旁骛的执著、百折不挠的坚毅干事创业,争创新时期“一等工作”,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中有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工业强县、物流强县、旅游强县和文化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

笑铀

总有一种力量篇2

又到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候。当你唏嘘时光已逝、感叹冯唐易老之时,也会想起这一年的号角与争鸣,那些奋斗的日子,那些喧嚣的场景,那些徘徊的时刻。2016年,也是纸媒坚守使命和探索转型发展的一年。

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本刊的办刊宗旨,为教育信息化鼓而呼,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和展示园地,捍卫教师教学实践的权利。我们关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分享和传播有洞见、有价值的思想经验与实践案例,做教育信息化的好参谋、教育技术应用的好助手,加强学术前瞻性、理论指导性和实践应用性。

这一年,我们出版了12期杂志,编发了近500篇稿件,采写了几十篇行业报道。我们策划了11期专题报道和一本以定制化教育为主题的专刊。它们是:“‘互联网+教育’的北京行动”“北京数字学校: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数字化学习:开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新时代”“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东城在行动”“‘互联网+教育’之道:回归教育本质”“深度学习:从课程创新的原点出发”“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聚焦核心素养”“为什么要教孩子学编程”“教育遇见VR”“特级教师谈创新教育”。同时,我们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APP、新改版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将有价值的声音、优质的内容传递出去;通过微信群、QQ群,编辑与作者、读者即时互动,为好作品的作者搭建与读者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思想与洞见穿透时空,与读者“见面”。

回顾这一年,从课堂之内到校园之外,我们记录、反思着;从信息技术之器到教育之道,我们探索、追问着;从北京到全国,我们在教育的现场感受、呼吁着;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发起者到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作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二级分会,我们肩负起连接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和学校,分享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经验,引领我国创新教育实践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深知,不创新,就衰亡。身处巨大的时代转型变革时期,唯有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实践是创新的丰沃土壤。2016年,我们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和向教育服务转型上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6月,我们在上海嘉定举办了2016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创新课程研训会;11月,我们在北京昌平举办了Pad及创新教学实践观摩研讨论坛。让“创新”成为杂志的“基因”,我们不断挖掘和发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案例,给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总有一种力量篇3

今晚梅萍老师饱含深情地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从始至终老师一直是感情饱满,澎湃激昂的。课间她朗诵的《新好了歌》博得了我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今夜感动,今夜震撼,原来,在我们身边,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孔繁森曾经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这句话说得很在理,在我们身边,确实有数不清的这样的共产党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他的一生。既然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就一定要抵制糖衣炮弹的诱惑,抵制金钱,抵制权势,抵制荣耀,抵制美色等等的诱惑,这是共产党教给我们的。

还有“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为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死而无憾。他说:“我要是能做好这件事,死了也值得。”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个人忍受寂寞,迎接挑战,战胜研究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到死,也还是默默无闻。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他为了党和人民而奉献的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丘吉尔曾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没有永恒的文凭,也没有永恒的地位,只有永恒的价值”。

在我国,每年都有无数“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涌现,如洪战辉,丛飞,丁小刚,王友顺等等,他们就是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最终感动了全中国。每每读到或听到他们的感人事迹,我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们是可佩可敬的中国人。

总有一种力量篇4

许多学者对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大量研究,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受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亚珍(2014)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业总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认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有显著影响。袁磊(2013)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化肥、农药使用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认为保持其它变量不变情况下,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5820%和0.1080%。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将多个变量引入模型,从而找出截面数据中农业总产出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问题。

二、实证分析

在农业生产当中,影响农业总产值Y变动的因素,大体上分为五大类:首先是农作物播种面积X1(资本要素K),其次是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X3(劳动力要素L),这两个因素构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除了这两者之外,化肥农药施用量X2和农用机械总动力X4(技术要素A),则是影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因素;最后,国家惠农政策D2也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引用以上五个解释变量,采用1978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用来解释其对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影响。

1.理论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相关关系,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情况和农用机械总动力与农业总产值均有较强线性关系;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与农业总产值存在明显的分段线形关系,所以对X3混合引入虚变量来进行分析。农业总产值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上一年度Y(-1)的影响。

模型设定为:

(1)

其中,D1代表引入的虚变量,μ代表随机扰动项。

(2)

(3)

2.模型估计结果

对(1)式的模型进行线性回归,模型的戈里瑟检验p值显示存在明显的异方差问题,而DW检验统计量、R2、LM二期检验以及RESET二期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性较好,且不存在序列相关和模型设定偏误。因此进行二阶最小二乘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R2=0.999998 R2=0.999998 F=18214.61 DW=1.430769

经过修正,新的模型消除了异方差性,且不存在模型设定偏误和序列相关性。

三、结论

首先,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次,由于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和农业产值不再是正向相关。因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减少,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通过观察我国农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渐降低,模型中第一产业人数对农业生产总值的系数为负也说明我国正在经历农业机械化进程。第三,农用机械总动力与农业总产值负相关。在农业生产中,因为气候原因,农用机械总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存在逆向选择。即灾年的收成本来就应该不好,但通过机械投入人为的使情况得以好转,虽然比普通年景差一点但比不使用大量农用机械的情况要好,因此β7小于零的经济意义是合理的。最后,政策不一定对农业有促进作用。政策是给农民一个激励,但农民对激励的反映是不确定的,收入是农民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我国自1996年起实施各种惠农政策,但此时恰逢改革开放,工业和进出口产业蓬勃发展。因此,许多农民会因为进城务工收入多于务农收入而放弃农业生产转向进城务工,这一观点很好的体现在现今中国农民工的数量上。

总有一种力量篇5

徐州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变动分析

从区域土地承载力变动情况来看,粮食产量是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关键。因此,提高区域土地承载力的关键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一)徐州地区粮食产量时间序列分析

针对徐州市2002—2009年的粮食产量作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利用Eviews6对粮食产量采用ADF方法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值和P值显示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存在单位根,需要进行差分处理(如表1)。对粮食产量进行差分后再行单位根检验,ADF和P值显示,一阶差分序列数据为平稳序列,因此,产量(CL)序列为一阶单整。说明进入21世纪后,徐州地区的粮食产量整体上是相对平稳的。但是,区域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密切相关。

1995年以来,徐州耕地面积始终保持在60万公顷(9,000,000亩)左右,相对比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自1995年至1998年间稳中有升,但1999年到2003年持续下降,2003年到达低谷,粮食播种面积为46.579万公顷(6,986,850亩),导致2003年粮食总产量仅210.44万吨,创历来最低水平;自2003年至2008年又大幅回升,粮食产量也开始又稳步上升(如图2)。究其原因,1999—2003年期间,受政府退耕还林工程、城市扩建和乡镇企业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影响,全国耕地面积减少0.1373亿公顷(2.06亿亩);与此同时,粮价低迷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对于徐州市来说,1999—2003年期间耕地面积也有所减少,但并不明显,粮食产量主要受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的大量减少是由于粮价低迷影响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大提高,因此,粮食产量大大减少至最低谷。

2004—2008年,区域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这与同期国家的政策直接相关。2004年开始,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粮食直补、增加农业财政支出、取消农业税等各项惠农政策,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回升。粮食产量也稳步增长,区域土地承载力也不断提高。

(二)影响土地人口承载的因素分析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是通过粮食产量来反映的。因此,对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分析,主要是对粮食产量的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考虑其中的客观因素,影响因素主要有劳动力(LD)、化肥施用量(HF)、机械总动力(JX)、播种面积(BZ)、有效灌溉面积(GM)、农业产值(NC)。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因素不仅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同时他们之间也还存在着相互影响。按照统计分析理论,当相关系数小于0.3时非常弱相关或不相关;介于0.3和0.5之间为低度相关;0.5和0.8之间中度相关;大于0.8时具有高度相关。据此,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高度相关;与化肥施用量、劳动力、农业产值中度相关,其中与劳动力呈负相关;与有效灌溉面积低度相关。因此,可以将有效灌溉面积剔除。同时,为了分析粮食产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的长期影响关系,在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如表3)。协整关系检验表明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之间关系平稳,可以建立协整关系。以徐州地区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可以利用Eviews6建立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x1为播种面积,x2为机械总动力,x3为劳动力;E为计算残差。

为保证关系的严密性,对函数关系中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4)。单位根检验表明,在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的函数关系中,残差E1、E2平稳,而E3不平稳。因此在上述关系中,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正相关,而与劳动力的关系偏差不稳定。说明对粮食产量影响最直接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和机械化总动力。因此,徐州地区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最直接的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机械化程度。推动徐州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确保耕地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

提高徐州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建议

总有一种力量篇6

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极,被称为“双头鹰”:一头盯着东方,一头盯着西

>> 俄罗斯决定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俄罗斯联邦媒体诽谤法简论 浅析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历史演变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兴衰 俄罗斯联邦国家地籍法启示 邮票上的汽车(79)――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联邦请求引渡案开审 俄罗斯联邦公民建议制度研究 俄罗斯联邦的增值税制度简介 当下俄罗斯联邦书业发展概况 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战略解析 俄罗斯联邦移民政策论析 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我国 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访问我国 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访问我国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访问我国 俄罗斯联邦议会代表的选举\组成\权利\义务和保障(下)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兴衰及其当前政策走向分析 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等6则 浅析俄罗斯联邦税收管理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体介绍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体介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系列

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极,被称为“双头鹰”:一头盯着东方,一头盯着西方。从建国伊始,俄罗斯领土一直在不断地扩张,成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国,有赖于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建立于1992年5月7日,继承了彼得大帝俄罗斯帝国军队的血脉,保留了冷战时期苏联军队的基因。成立20余年来,俄罗斯武装力量顺应新军事革命的需求,不断地进行着自我革新,俄罗斯军队的改革步伐从建军之始就从未停止过,理顺指挥体制,完善军事学说,优化院校体系,2015年又成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空天军,恢复了其他国家所未有的近卫坦克军。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前进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但又极其实用。总统普京经常对各军区实施战备突击检查,两次车臣战争、抢占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机场、收复克里米亚、介入叙利亚等军事行动无不显示俄军的战斗力。

为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我们推出了系列文章,将对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军兵种组成、主要将领、院校建设、部队训练、经典军事行动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前身为苏联军队,在卫国战争时期,这支军队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法西斯德国,为世人所瞩目与尊重。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继承了苏联军队的光荣传统,经历了自我革新,不断地设置与增加新军兵种力量,收复克里米亚,出兵叙利亚,向世人展现出其不俗的战斗力。 武装力量领导及机构

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员额约为85万人,其中指挥机构总人数约为2万人,陆军人数约25万人,海军约15万人,空天军约21万人,战略火箭兵约10万人,空降兵约4万人,院校及学员约8万人。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国防部与总参谋部是两大主要指挥机构。

总统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俄罗斯法律规定,在俄罗斯遭受侵略及与他国发生武装冲突时,总统通过指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及国防体系击退敌人。在和平时期,总统主要签署武装力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总统同时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签署《俄罗斯军事学说》,任命或罢免军队高层指挥员,从顶层指导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建设,审定武装力量动员方案、经济动员方案、国家防御计划等军事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总统还负责审定合同作战条令、国防部及总参谋部章程,签署国际军事协作方案以及年度征兵和退役文件等。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主要领导机构为国防部和总参谋部,2004年6月,俄国家杜马通过《国防法》修正案,规定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对武装力量实施直接指挥,并删除“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是实施作战指挥的主要机关”条款,同时明确《总参谋部条例》由国防部长批准。这一修正,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防部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地位,使得国防部长成为俄罗斯军队最高统帅,直接对总统负责,进而理顺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的关系。

国防部 国防部是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指挥机构。国防部直接或通过参谋部、军区、军兵种职能部门对部队实施指挥与建设指导。国防部的职能任务主要是负责俄罗斯联邦国防政策的研究与武装力量的建设指导,确保武装力量保持规定的战备水平,筹划俄军的对外军事合作及协调相关力量参与同其他国家的联演联训,拟制俄罗斯国防领域相关法规制度。

俄罗斯国防部长是武装力量的首脑,受俄罗斯联邦总统领导。国防部长具有较大的自,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副部长、国防部各部门领导、军兵种指挥员进行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并具有人事任免建议权力。现任国防部长是被授予“俄罗斯英雄”荣誉称号的谢尔盖・绍伊古大将,他出生于1955年5月,1996年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2000年曾担任政府的副总理,2012年11月起由莫斯科州州长转任国防部长,接替被免除职务的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绍伊古的个人特点是严谨细致、工作认真,并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任期内他将俄罗斯军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是军事指挥中心与俄罗斯联邦战役指挥机构。主要职能是执行总统和国防部长的作战指令,贯彻落实总统及国防部制定的俄罗斯武装力量建设战略方针,确保部队处于高水平训练与战备状态,分析国际安全形势、判断俄罗斯面临的军事威胁,制定反击侵略的战争方案和军队使用计划,在战时指挥战役方向,按作战预案组织军队举行战役演习和训练等。同时,总参谋部还负责开展军事科学的研究。

俄军总参谋长通常由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任,现任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希莫夫大将是在国防部长绍伊古就任3天后,接到担任俄罗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俄军总参谋长的命令的。格拉希莫夫出生于1955年12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坦克团团长、摩步师参谋长、近卫坦克集团军副司令员、合成军参谋长、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区司令员等职。

在被任命为总参谋长时,格拉希莫夫表示:“俄军总参谋部的职能目的只有一个――确保部队保持高水平战斗力并能够完成所赋予的各项任务。这同样也是我在任上的最主要目的。” 武装力量分类构成及划分

俄罗斯武装力量划分为三大军种与两个独立兵种。三大军种为陆军、空天军、海军;两大兵种为战略导弹兵、空降兵。

陆军 陆军是俄军中规模最大的军种,其职能任务是歼灭敌方作战集团,夺占敌方占据的领土、某一区域或防线,火力打击敌方防御纵深,击退敌方纵深发展的进攻及实施的大规模空降。俄罗斯陆军主要由以下兵种组成。

摩托化步兵是陆军中数量最多的兵种,主要由步兵、步战车、装甲运兵车组成,摩托化步兵兵团中通常配有炮兵、坦克兵等力量。

坦克兵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与抗核打击能力,是陆军的主要打击力量,通常用来完成纵深突破与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地形能力,坦克兵兵团中通常配有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导弹兵、炮兵等力量。

陆军防空兵承担摧毁敌方来袭空中兵力兵器、保障陆军地面作战力量空中安全的任务。

支援及保障兵种是陆军支援及保障力量的统称,其职能是保障陆军主战兵种作战行动的顺利完成,由电子对抗兵、核生化防护(又称“三防”)、工程兵、铁道兵、汽车兵等组成。

俄罗斯陆军总司令员――奥列格・列阿尼达维奇・萨留科夫上将,生于1955年5月21日,2014年5月2日担任现职。萨留科夫基层任职经历丰富,历任排长、连长、营参谋长、装甲教练团副团长、装甲团团长、炮兵师师长、近卫摩步师师长、军参谋长、陆军副司令、陆军参谋长等职。

空天军 2015年8月1日,空天军由普京总统宣布组建 ,成立时间虽短,却在世界军事舞台上举足轻重。俄罗斯空天军的司令员是被授予"俄罗斯英雄"荣誉称号的维克多・尼古拉耶维奇・鲍恩达耶夫上将,他生于1959年12月7日,2015年8月任现职,是俄罗斯首任空天兵司令员。鲍恩达耶夫先后毕业行学校、加加林空军学院、总参军事学院,并历任飞行教官、航空团团长、师长、军长、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等职。鲍恩达耶夫上将先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第一次车臣战争、第二次车臣战争以及出兵叙利亚的作战行动。俄罗斯空天军由空军、防空反导军、天军三部分组成。

作为俄罗斯空天军中不可替代的力量,空军的主要职能是对敌军部署实施侦察、空中打击、摧毁重要目标、为陆海军提供空中支援、实施空降运输等任务,包括以下兵种。

战略空军,主要承担打击陆军、海军、空军重兵集团及重要战略目标,威胁敌方战略、战役纵深,同时担负对敌方实施战略侦察及封锁任务。

战役空军,主要承担在合同、联合战役行动中对敌方陆上、海上的有生力量及战役目标实施打击,同时承担战役侦察及布雷任务。

战术空军,主要由直升机组成,承担对敌方战术前沿及纵深运动的装甲目标实施攻击,同时担负支援合同战术部队行动,实施战术空降、侦察任务。

空中输送力量,主要担负作战人员及武器装备的输送任务,同时担负空降作战人员的输送任务,在和平时期担负应对突况运送人员及装备任务。空中输送力量的主要职能是保持俄罗斯武装力量战时的战略机动能力,保证其可以迅速投送至需要的地方。

地空导弹兵,主要担负俄罗斯重要经济及战略目标的对空防御,免遭敌方空中目标空袭的任务。

电子侦察兵,主要担负电子侦察任务,为空军及对空防御力量提供信息支撑。

防空反导部队主要由指挥所、无线电部队、地空导弹部队、战术空军、电子对抗部队等组成。其主要装备为地空防御系统S-400、S-300及铠甲系列防空系统等。最新型地空导弹防御系统S-500有望于于2017年装备俄罗斯空天军。

天军由天军指挥部、反导预警中心、太空侦察中心、太空装备研发中心、加加林试飞员中心、太空发射场等部门组成。俄罗斯天军力量主要集中于第3独立导弹太空防御军。

海军 俄罗斯海军分为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四大舰队,同时还设有独立的里海舰队。

现任俄罗斯海军司令员为维克多・维克多维奇・契尔科夫海军上将,生于1959年12月8日,2012年5月5日任现职,同样有着丰富的海军基层任职经历。

海军的主要职能是守护重要目标,展开海上军事行动捍卫海疆,使用海军装备对敌实施核打击,保障作战力量实施登陆作战。有以下主要力量。

水面舰艇部队,主要保证水下潜艇部队隐蔽进出大洋及展开,输送登陆部队,布设及清除海上障碍,破坏敌方海上补给线并有效防护己方补给线。

水下潜艇部队,是海军的主要打击力量,其主要职能是隐蔽进入海上作战区域,接近敌方海上作战力量编队并发动突然的常规力量或核力量的攻击。

海军航空兵,主要职能是对敌方海上作战及岸上保障基地实施轰炸、精确打击,对敌方海域实施电子侦察,搜索水下潜艇并予以歼灭。海洋航空兵可以区分为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与海基航空兵。

岸防部队,主要职能是防护海军基础及重要战略目标、港口,抵抗敌方从海上方向的登陆,其主要装备为岸基导弹系统、岸炮、防空装备等,同时拥有实施岸防的船艇。岸防部队区分为海防部队与岸基导弹部队。

海军陆战队,是俄罗斯海军下属的作战兵团、部队及分队,其主要职能任务是对敌方海军基地及重要目标实施侦察、袭扰、破坏。

战略火箭兵 战略火箭兵是俄罗斯武装力量的直接组成兵种之一,也是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在遭受敌方入侵和核打击时,对敌方重要目标和战略据点实施常规或核反制。其主要组成力量如下:3个导弹军,指挥所分别位于弗拉基米尔、奥姆斯克、奥廖尔布尔克。1个核导弹基地位于阿斯特拉罕区的西北部。

战略火箭兵司令员为谢尔盖伊・维克多维奇・克拉卡耶夫上将,生于1961年6月4日,2010年6月任现职,他一直在战略导弹部队任职。

空降兵 空降兵是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独立兵种。世界上第一支空降兵产生于苏联,其主要职能是在敌方纵深实施战役空降,夺占战略战役纵深的重要据点,配合其他方向作战力量行动。空降兵被称为“两翼步兵”与“蓝色贝雷帽”。

空降兵由空降师或旅及其他独立部分队组成。俄罗斯空降兵有4个独立空降师,分别是获得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勋章的第7近卫红旗空降师,获得库图佐夫勋章的第76近卫红旗空降师,获得库图佐夫和伟大十月革命70年勋章的第98近卫红旗空降师,获得库图佐夫勋章的第106近卫红旗空降师;另外有6个空降旅,分别是第11独立空降旅、第31独立空中突击旅、第56独立空中突击旅、第83独立空中突击旅、第38独立通信旅、第45独立特种旅。

现任空降兵司令是获得“俄罗斯英雄”荣誉称号、绰号“空降兵沙皇”的弗拉基米尔・安那多利耶维奇・萨马诺夫上将,他出生于1957年2月,2009年5月任现职。1978年,萨马诺夫自梁赞空降兵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军王牌第76空降师担任基层指挥官。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因为作战英勇,1995年10月,萨马诺夫被任命为俄军车臣集群司令员特洛舍夫的副手,并晋升为少将军衔。1996年,萨马诺夫又取代特洛舍夫,成为负责车臣作战的俄军集群司令。上任后,他立即宣布必须实施特种战役以解决车臣危机,由于作战风格犀利而彪悍,在俄罗斯军队中获得“屠夫”称号。 经费保障

俄军依据国家防御文件制定联邦国防预算,军事力量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处于发展的低谷期,俄罗斯军队建设经费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军队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在军队建设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多,军队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在五日战争、收复克里米亚、介入叙利亚局势中的军队表现,充分展现了战斗力。 参加“西部”一2013演习的陆军坦克排

总有一种力量篇7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土地面积为16.7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73%;河南又是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2007年全省总人口9 869万人,耕地面积790万hm2,人均耕地0.081 hm2。全省仍有330多万hm2的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田面积为396万hm2,仅相当于耕地面积的一半,因而仍具有明显的粮食增产潜力。目前,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在于,不仅解决了第一人口大省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要外调大约100亿kg粮食支援外省。因此,河南省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直接关系到全国粮食总产水平,加强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潜力开发,成为新形势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1 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分析

1.1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6―200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出现了三个拐点:一是1999年粮食产量达到第一个高峰,年产量达4 253.3万t;而是在1999年之后粮食产量下滑,直到2002年粮食产量逐渐恢复,年产量达4 210万t,但仍比1999年低43.3万t;三是在2003年,与全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类似,粮食产量出现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年产量为3 569.5万t。随后,粮食产量开始稳步上升,到2007年增加了1 675.5万t,4年间粮食产量年均增加418.88万t。

2000―200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200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粮食生产问题又重新凸现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又恢复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实施了“一免三补”(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促使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到2007年粮食产量增至5 245万t,已连续4年创出新高(见图1)。

1.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1996―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波动性较大。1998年之后粮食播种面积趋于下降,到2001年开始上升,2005年恢复并达到高位(见图2)。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15.34万hm2,比1998年多5.14万hm2,而比2001年最低点高出33.06万hm2。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946.8万hm2。

1996―200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波动变化主要受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显著影响。1998年粮食生产达到历史高峰之后,以“压粮扩经”为主要特征的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勃然兴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开始进入下降期,2004年之后受国家农业新政策的刺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受政策波动的影响更深、范围更广。因此,河南省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如何利用好中央支农惠农政策,防止耕地资源非农化和耕地利用非粮化,全面建设部级商品粮基地,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2 河南省粮食产量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2.1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一定时期的区域农业生产主要受耕地资源禀赋条件、质量水平、利用程度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粮食产量增长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的数量(即面积)、质量(其最终体现为耕地单产水平)及其利用状况(包括耕地复种指数、粮食种植比例,以及农业物质与技术投入等)。数学表达式为:

Yt=At×Im×Rs×u(1)

式中,Yt为粮食总产量(t),At为耕地面积(hm2),Im为复种指数(%),Rs为粮播比例(%),Yu为粮食平均单产(t/hm2)。区域粮食总产量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及粮食年平均单产成正比关系,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2.2耕地变化态势及对粮食生产影响

对粮食生产影响最为深刻的土地利用变化应该是耕地面积的变化。因为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到粮食播种的面积与总产。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及变更数据:1996―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即从1996年的811.03万hm2减至2005年的792.53万hm2,耕地面积净减少18.50万hm2,年均减少2.06万hm2。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1年),耕地减少的趋势较缓,5年间耕地面积年均减少0.64万hm2;第二阶段(2001―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迅速、落差较大,2年间耕地面积减少14.22万hm2,年均减少7.11万hm2;第三阶段(2003―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又趋于平缓,年均减少耕地面积0.54万hm2。

1996―200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随着耕地面积减少和粮播比例下降而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05年较1996年增加了742.1万t,反映了河南省耕地面积减少尚未影响到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粮食产量增长主要受到非耕地因素的深刻影响。1996―2005年,河南省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1 046.89 kg/hm2,年均增加116.32 kg/hm2。粮食单产提高更多的是依靠科技的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化肥、

农药施用的增长,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

2.3复种指数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河南省的复种指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即从1996年的151.13%到2005年的175.67%,增加了24.54%,平均每年增加2.73%。若以复种指数为自变量(x),以粮食总产量为因变量(y),通过分析河南省1996―2005年复种指数和粮食总产量的关系(剔除1999年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和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等造成产量大幅减产两项不正常指标),则有如下关系式:

y=23.433x+319.66(R2=0.89)

(2)

这反映了提高复种指数对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复种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增加343.09万t。大约相当于增加了6.7万hm2的耕地面积。从假如河南省的复种指数接近200%,那么粮食总产量将有望增加8 347.38万t。

2.4农业物质、技术投人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农业物质、技术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不仅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

进一步以粮食总产量为因变量,设为y。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等农业现代化指标为自变量,分别设为x1、x2、x3、x4,并基于河南省1996―2005年相关数据,模拟得出多元回归方程:

y=348.028-0.267x1+3.194x2+15.140x3+0.417x4(3)

该方程复相关系数达0.977,这表明自变量x1、x2、x3、x4与因变量y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各项指标每增加一个点粮食产量将增加364.512万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现代化水平。

3 河南省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化

3.1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态势

统计分析表明,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受到粮食生产效益较好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但是,各种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小麦产量总体呈“增一减一增”波动型增长趋势。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 372.4万t)之后开始下降,1999年开始恢复,到2003年仅恢复到2 292.5万t,2006年达到2 822.7万t;玉米产量呈减一增一减一增波浪型发展态势。1997年下降至807.7万t,后又逐渐恢复,2003年又再次下降至766.31万t,2004年以来玉米产量大幅上升;水稻、薯类及豆类产量则呈现“增一减一增”基本态势(见图3)。

3.2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1)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各地相继展开了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减少粮食生产,增加经济作物种植。1998―2003年小麦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但1996―2006年小麦播种面积的总体变化不大;而玉米的播种面积除1997年有所下降,从1998年开始逐渐呈上升态势,到2006年达到257.9万hm2,较1996年增加42.81万hm2。

(2)近10年来河南省小麦的播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甚至有下降态势,但小麦的产量却在波动中上升,这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良种推广、科学施肥和机械化耕作促进了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玉米产量在1997年受播种面积下降的影响产量有所回落,在接下来的5年中虽然播种面积略有上升,但产量一直处于徘徊状态。2002年以后在畜牧业、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玉米消费快速增长,缺口不断增大,价格持续攀升,带动了玉米产业的发展。播种面积和单产的提高保障了玉米产量的不断上升。

(3)小麦、玉米作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打品种,对于稳定河南省粮食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着力推进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下,河南应抢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遵循地区差异性和市场导向原则,创新商品粮基地建设与粮食生产机制,全面优化粮食品种与品质结构,促进小麦、玉米生产的优质化和基地化,稳定提高全省粮食总产水平。

4 河南省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_6J。然而,当前河南省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其地位不相称。破解难题、迎接挑战,河南农业发展亟需在深化改革中创新体制机制,在政策扶持中强化利益引导,率先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品种优质化和经营产业化。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本。考虑到耕地面积下降将是影响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在一定时期粮食开发潜力的提高可以弥补面积减少的损失,但当耕地面积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将会最终导致粮食产量的停滞不前或持续下滑。因此,河南省粮食生产潜力的开发,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和合理的粮播比例为前提,重点围绕“保播面、攻单产、增效益”的战略目标,优化协调影响粮食生产的各类因素,稳定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特别是优质高产粮田。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用足用好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紧抓国家优庾根工程建设机遇,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开发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提高全省耕地质量水平。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区域性粮食产业化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让农用地尽其用,让耕种者得其利。

(2)全面提升农业保护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权益,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等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粮食生产,但经济发展比较效益差距的加大,势必影响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而需充分发挥“粮食直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粮食主产省的稳定投入和补贴力度,重点向产粮大县、产粮大户倾斜,逐步理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根据年度收成和非农就业收入,适时浮动补贴标准和价格水平,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总有一种力量篇8

关键词:农产品(种植业) 总产量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1、问题的提出

197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业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农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农业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三产业的繁荣兴盛。可见,农业是“母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出台政策支持农村的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和流通体制,然后到农村市场经济的改革,然后到取消农业税,在各个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业总产值一直持续增加。

其中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和农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包含着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粮食,所以对影响种植业农产品产量的因素分析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将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农产品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来揭示我国农业中种植业现存的一些问题,力求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2、理论综述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动力,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总产值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学术界历来十分重视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林毅夫(1994)、黄少安(2005)等,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问题,认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农业总支出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郝利等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对北京市1990-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是1999-2007年北京科技农业贡献率为78.32%。

在农业总产出方面的研究,不乏学者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董梅生(2009)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农业产出主要受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和化肥使用量的影响,受播种面积的影响不大;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数越多,农业产出反而越小。廖翼等(2011)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86-2008年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用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和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上升1.17%、0.83%和0.40%,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湖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漆文萍(2005)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970-1998年间,江西农业总产值的科技含量偏低,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最为显著,化肥使用量其次,而政府对农业生产和事业财政支持的影响最小。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角度下,农业总产出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比如,在董梅生的研究中,农业总产出受播种面积影响不大,而漆文萍的研究则将农作物播种面积列为最显著的变量。同时,在廖翼等学者的研究中,机耕面积每增加1%可以带来农业总产值0.83%的增加;另一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却对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乡村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从业人员等9个变量引入模型,首先构建回归方程,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并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修正时间序列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从而找到时间序列数据中对农业总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3、模型的设定

研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衡量

对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用农产品总产量去衡量,因为农产品总产量的多少能够直接反映出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规避了若选择农产品总产值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首先是多数局限在使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上,其次是局限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

3.2、数据性质的选择

由于研究的目的是反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因此本项目选用的是1978年至2011年为期3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这样更能反映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3.3、影响因素的分析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模型中引入九个变量: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②有效灌溉面积,农田灌溉面积的增加,会相应地增加产量;③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化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总产量;④乡村人口,乡村人口为依靠农业生产性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因此也是影响总产量的一个因素;⑤受灾面积,干旱、洪涝、虫灾等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段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价格的变动会通过影响供求关系从而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⑦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反映在农业生产中物质资料投入价格的变动状况,也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⑧农业机械总动力,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的高低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⑨乡村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为乡村人口中经常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和从事家庭经营生产劳动的整、半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的高低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劳动力的多少,从而影响农产品总产量。

4、模型的设计、估计与调整

综合以上的分析,初步将模型设定如下:

之前,我们就利用OLS方法对模型初步设定形式中参数进行估计

最终经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到回归方程:

模型通过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在经济意义检验上,X3(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及X6(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上升会导致Y(农产品总产量)的增加,而灾害会使农作物减产,故X5(受灾面积)与Y(农产品总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经济意义相符合。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下检验显著,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X3(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X5(受灾面积)、X6(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三个变量与Y(农产品总产量)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它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将短期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化的影响与长期变化联合起来。于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终得到修正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农产品总产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它们与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估计的系数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均衡水平片里的越远,本期对其修正就越大。

5、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分析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乡村人口,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从业人员九个解释变量对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的影响当中,仅有三个变量即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模型可知,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万吨的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则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增加9.579913万吨,每增加1千公顷的受灾面积,则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减少0.113536万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增加12。73588万吨。我们就这三个解释变量进行相应的阐释:

5.1、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

农业化肥施用量是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来计算数量。而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的增加离不开化肥这项生产资料的投入。化肥的使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营养,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直接的影响,经济意义上也符合增加投入成本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增加产出的经济学原理。但是,长期实践证明,化肥的使用也会使土壤以及水源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化肥的使用存在明显的边际效用的递减倾向,为维持同等产出,必须要施用越来越多的化肥,从而消耗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

5.2、受灾面积

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受到受灾面积的显著影响,表明我国农业自然经济特征明显,农产品总产量不稳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小,“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大量的投入,属于“粗放型”产业,才会让自然灾害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大问题。可见,在农业产业经营向“集约型”过渡的过程当中,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5.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根据经济意义上的供需理论可知,即解释为,当上一期出售某一农产品的价格高,得到的收益多时,农业从业人员就会倾向于多种植多投入在这一农产品身上,从而增加该农产品的产量。但在市场上,这种产量的增加往往是市场滞后性和盲目性的表现,形成供大于求,造成农产品的积压,而农产品往往保质时间短,从而造成农产品的亏损。

基于上面所分析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的解决办法:

(1)化肥的使用虽然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农产品总产量的增加过分依靠化肥的投入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无法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因此要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提高化肥的使用率,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诸如化肥农药等投入对环境的副作用。

(2)加强天气预报、地址检测等方式,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同时投入大棚,温室,较少灾害天气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还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如“转基因水稻”这一类抗虫抗旱等对抗灾害的优良品种,从而减少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大规模的提高农产品产量。

(3)关注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知识水平不仅仅包含在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上的提高,或畜牧业喂养技术的提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市场规律,了解市场的风险和预期,从而更好地使产量的增加转化为产值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吕银娥,刘俊清.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友.2011-01-25.

[2]郑婷婷.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检验[J].经营管理者.2010-06-05.

[3]漆文萍.农业总产值指数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25.

[4]郝利,韩孟华,周连第.1990-2007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技术经济.2010-03.

[5]董梅生.中国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分析[J].技术经济.2009-01.

[6]廖翼,周发明.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4.

[7]张代谦.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与稳定提高农民收入[J].理论导刊.2008-04-10.

[8]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01-26.

[9]费佳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2-12-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范文 下一篇:古诗文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