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时间:2023-10-27 18:51:02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1

然而,这一切却不是置身于奥斯维辛的瞬间就能够感悟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它并非一座孤立的集中营,而是波兰西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  有历史学家说,德国人理解第三帝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不是诺曼底登陆,而是发现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那一刻。这一点,对于我们一行来自遥远中国的记者而言,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最重要的提示。

车窗外的田野,嗅不出丝毫肃杀的气味,即使我们早已了解那段人类历史的悲剧,然而在进人大屠杀纪念馆之前,我们仍只是普通的观光者,我们的说笑引来周围异样的目光。犹太导游的适时出现,结束了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不合时宜的举止。他一脸肃穆,平和而又术失威严:“你们是来看望一些死去的灵魂的,请保持安静。”  相信当时不少人都感到脸红了,尽管我们一直是压低着声音说话,但毫无疑问,我们从没有意识到这片土地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分量。

记不得在欧洲访问的过程中,有过多少次脸红的时刻了:坐地铁忘记刷卡,乘电动扶梯不知道靠右,在餐馆吃饭时压抑不住的大声喧哗……但这一次的脸红,最让我们感到惭愧。  惭愧的也许是突然发现历史的凝重,也许是导游所说的那里栖息的110万亡灵。空气在这里仿佛是不流动的,虔诚挂在每一个到访者的脸上,但那种虔诚分明不属于宗教。

集中营的建筑十分普通,一幢幢的红砖房,几棵瘦高的不知名的树。导游介绍说,因为后来要改造成波兰国家博物馆,所以建筑重新进行了修整。表面上,只有依然保留的高高的铁丝网,才让人依稀感到这里曾经渗出的恐怖。这种恐怖很快就被验证了。  鞋,童鞋、皮鞋、女式高跟鞋,甚至还有中国式的绣花鞋……数不清的鞋,堆积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一道玻璃幕墙横亘在我们与这些堆积如山的鞋之间,它隔开的或许不是鞋,而是无数双无助的、黑洞洞的眼睛。甚至没有惊恐,有多少人在脱下它们的那一刻,还不知道这只是走向焚尸炉的开始。

头发,黄色的、黑色的、棕色的……同样的堆积如山。格罗马茨基(下令冲进奥斯维辛的苏联军官)甚至从来不知道奥斯维辛的存在,在格罗马茨基的军事地图上,那里应该是一片树林。除了近7000名幸存者,在奥斯维辛,苏联的战利品还有7.7吨头发。发堆边上的地毯、麻袋,即使不用说明,已经验证了德国战时经济的这一发明。

毒气罐,扁平的、只有罐头盒大小的毒气罐,慵懒地堆放着……导游告诉我们,一罐毒气可以杀死1000人。

焚化炉,如今只剩下了面前的两个,岁月的流逝让现场已经闻不到一点异味了,然而想像却无法禁止,一天300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滑过这段阴森森的滑道。1944年的时候,奥斯维辛集中营平均每天焚化6000具尸体。

语言随着面前一个个凝固的画面而愈见生涩,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控诉。

如果说大屠杀遗迹让我们重新见证了恐怖,那随后看到的遇难者档案,则让人间样震惊于人类的坚忍:一个个小镜框,每个镜框里是一个遇难者的肖像照、生卒年岁及简单的生平,每个镜框都有编号。据导游说,这些整理的档案有几十万个,涉及的犹太人几乎遍布全世界。这究竟花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又是在怎样一种精神的支撑下完成的?

当年集中营的住宿地,如今已是绿草如茵。在经过这里时,导游特意叮嘱我们:“千万不要踩踏草地。当年焚化后的骨灰,都撒在这里的草地上。请沿着道路走,因为每棵小草下都有一个人的灵魂。”

在这里行走时,每个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谁又能忍心去惊扰一个冤死的灵魂?  在结束参观时,我们提议在大门口合影,导游没有阻止却拒绝入镜,他告诉我们:“对于你们来说。这只是一次参观,但对于我来说不是。”

在那阴暗的一天,气氛阴郁。为什么一个曾经涌现众多思想家和艺术家,社会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会制造这样的惨剧?焚尸炉滑道上那个新献的花环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2

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在16世纪末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之前,在北非和西亚被用作饮料已达几百年之久。但“咖啡馆”的出现,进而渐渐形成世界性“咖啡馆文化”,则是从欧洲开始的。据说意大利第一家、也是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于1645年开业,但并无确凿证据。业界公认,虽然意大利享有将咖啡馆带入欧洲的殊荣,然而咖啡馆在欧洲的蓬勃发展,法国和奥地利功不可没。

咖啡、咖啡馆在奥地利的引进和流行,更富传奇色彩。与一场关系帝国生死存亡的战争、与一位超级间谍密切相关。1683年7月,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丹对神圣罗马帝国发动圣战,率几十万大军,一路杀来,攻至维也纳城下。虽然奥皇利奥波德率一小支人马逃出城外,等待援军,但都城维也纳却被团团围住,水泄不通,与外界联系全被切断。一两个月下来,维也纳外城被攻破,城内弹尽粮绝,饮水都开始困难,准备投降。这时,一个小商人库辛斯基主动提出潜出城外,打探消息。库辛斯基出生于乌克兰西部,常年经商,东奔西跑,到过许多地方。他极有语言天赋,能说流利的乌克兰语、德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和波兰语。由于曾在土耳其经商多年,他不但能操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语,还通晓土耳其风俗习惯。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库辛斯基一副土耳其商人的模样,哼着土耳其小调,一路侦察土军布防,最后穿过土军阵地,混出包围圈。

这时,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率领一支近两万人的精兵和德意志各诸侯国的3万多人马已经赶到,在维也纳城北30余公里处会合,由约翰三世统一指挥,正在商量向土军进攻的方案。库辛斯基找到援军,告诉他们维也纳已危在旦夕。得此情报,约翰三世决定改变计划,提前发动进攻。库辛斯基立即冒险潜回维也纳,告诉守城军民援军已到,进攻在即。这个好消息使维也纳军民顿时士气大振,立即放弃投降献城的念头,决心咬牙坚持,殊死抵抗,等待援军解围。1683年9月12日清晨,约翰三世指挥波德联军打响维也纳解围之战,一次次向土军发起猛攻。到日落时分,几十万土耳其大军终于溃不成军,仓惶逃去。

溃败的土耳其大军留下堆积如山的辎重,胜利者用了近一个礼拜的时间才清点完毕。库辛斯基分得了一大笔金钱和一座房子作为奖赏,但在这些战利品中,有一麻袋一麻袋黑色的豆子,大家都不知道是何东西,无人问津。在土耳其生活多年的库辛斯基知道,这是土耳其人非常喜欢饮用的咖啡豆,自己当时也非常喜欢喝。于是提出把这些没人要的咖啡豆也分给他。拿到这一大批咖啡豆,库辛斯基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名为“蓝瓶下咖啡馆”。由于维也纳人开始喝不惯这种苦涩的饮料,库辛斯基开始在咖啡里加奶加糖加蜜。不久,各种咖啡馆在维也纳就“遍地开花”了。库辛斯基去世后,为了纪念他,维也纳每年10月有一个库辛斯基节,咖啡馆业主们把他的肖像贴在窗户上,对“祖师爷”表示感激、纪念。

咖啡在维也纳渐渐本土化,除了在咖啡里加奶加糖加蜜,还配有甜点。在维也纳喝咖啡,通常会配一份名为“Kipfel”的小酥饼。“Kipfel”是德语“新月”的意思,这种新月形的酥饼,据说最早是一位维也纳糕点师在1683年维也纳被土耳其围城时烘焙的。因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旗帜上有“新月”标志,吃掉“新月”,增强士气。传说奥国士兵还在城墙上一手举剑,一手拿着“新月”大嚼特嚼,向敌人示威。1770年,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巴黎的面包师为向这位来自奥地利的新王后表达欢迎致意,精心制作了她家乡的流行糕点“新月”。没想到“新月”就此在巴黎流行起来,此后巴黎的面包师就一直制作“新月”,越做越精,又由巴黎传到全世界。现在,这是公认的法式点心,在它的“老家”――奥地利,却鲜有人知。“新月”的法语是“croissant”,但汉语翻译时未取“新月”,而将其译作“牛角面包”或“羊角面包”,甚至干脆音译为“可颂”。

二、咖啡馆与“公共知识分子”

《咖啡简史》的作者威廉・哈里森・尤克思在书中写道:就在第一代咖啡客的有生之年,许多咖啡馆纷纷开业,且赢得一定声誉。18世纪早期一位旅行者的记载,使我们得以窥见咖啡馆理念在维也纳的迅速发展。这位旅行者写道:“维也纳到处都是咖啡馆,文人学士和忙于报纸的人们很喜欢在咖啡馆碰头,阅读报纸、讨论报上的内容。有些咖啡馆名声超过其他咖啡馆,因为聚集在这些咖啡馆的报纸医生们(原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名称)对许多跨界的最重大事件毫不迟疑就做出判断,对政治事态的观察与考量得出的观点超过其他咖啡馆。”这些咖啡馆因此赢得人们尊重,许多人又因此而更喜欢在这些咖啡馆聚会。结果,这些聚会使大家的头脑充满了那些名人们的天才之论或愚蠢之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些闲言碎语八卦新闻竟能自由传播。言谈之间,他们对国家的将军们和大臣们的所作所为毫无敬意、毫不客气,仿佛他们就是皇帝本人。”或许,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雏型。因此,有种观点认为,土耳其人让咖啡流入欧洲,但让品尝咖啡变成文学,变成艺术,变成一种生活的,却是维也纳人。

咖啡馆的开放性、公共性,无疑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公众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即“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其关键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的形成,它们对于政治权力一方面具有批判性,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著名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地看,公共领域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公共领域、现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他分析了18世纪转型中的西方社会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展览会、图书馆、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场所、公共领域,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咖啡馆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尤其受到他的重视:“咖啡馆的繁华时期是在1680-1780年,无论何处,它们都首先是文学批评中心,其次是政治批评中心,在批评过程中,一个介于贵族社会和市民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有教养的中间阶层开始形成了。咖啡馆不仅向权威性的圈子自由开放,进入其中主要是广泛的中间阶层,乃至手工业者和小商人。”

三、中央咖啡馆

几百年来,咖啡馆成为与音乐、华尔兹并列的维也纳“三宝”,不少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但是,现在名声最大、游客最喜去的,还是开业于1860年的“中央咖啡馆”(Caf Central),除了咖啡点心确实好外,还因那里“故事”最多。

开业不久,“中央咖啡馆”就成为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知识阶层喜欢聚集的地方。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这里是奥地利许多诗歌、剧本、小说和重要学术著作的摇篮。走进中央咖啡馆,迎面就是奥地利作家阿登伯格的塑像,他坐在椅子上,手拿报纸。在常客中,他并非最出名者,但却是这家咖啡馆的最忠实的顾客。1859年出生的阿登伯格曾在距此咖啡馆不远的维也纳大学先后学习法律、医学,但他一心想当作家,未能完成学业。直到34岁以前,一直籍籍无名。虽然作品屡被退回,但仍每天来此勤奋写作。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一则新闻,突来灵感,随手在一张便笺上写诗数行,恰被在此的一位文坛宿将看到,大为赞赏推荐发表,一炮而红,由此登上文坛。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馆!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馆!你所得仅仅四百克郎,却愿意豪放地花五百,去咖啡馆!你是一个小小的官员,却总梦想当一个名医,去咖啡馆!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所愿,去咖啡馆!你内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去咖啡馆!你仇视周围,蔑视左右的人们,但又不能缺少他们,去咖啡馆!等到再也没有人信你、借贷给你的时候,还是去咖啡馆!”他自己就践行此道,此后终生在此写作,连通讯地址都改成了中央咖啡馆。有人玩笑地说,他与中央咖啡馆的关系是“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颇以此自豪。后来,此话广为传播,无形中成为世界所有咖啡馆的广告。只是有误传为茨威格所说,更有误传为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

信步走来,中央咖啡馆离维也纳大学不到一刻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维也纳大学为核心,维也纳的学者、知识分子、思想家们在许多领域都开始了“激动人心的革命”。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科学家、哲学家马赫、石里克、哥德尔、薛定谔、卡尔纳普,哲学家波普、维特根斯坦,经济学家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一连串辉煌的名字,都与此咖啡馆相联。精神分析学、逻辑经验主义、奥派经济学等等,直到现在,影响仍深。

《1913:寻找大战前的世界》一书的作者、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埃默森说:“咖啡文化和在咖啡馆举行辩论的概念是当年和今天的维也纳文化”。因为“维也纳的知识界其实很小,大家彼此都认识,这为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也对政治异见人士和在逃人士有利。”“对在逃的异见人士来说,维也纳是欧洲最好的藏身之处,因为可以结识很多有意思的人”。欧洲中部的维也纳,确是欧洲各国流亡者的聚集地之一。由于沙皇迫害严酷,俄国政治流亡者尤多,如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等,都曾来往于此。托洛茨基在维也纳时间最长,从1907年秋到1914年秋,他最喜欢中央咖啡馆是出了名的。

1907年10月,第二次流亡的托洛茨基到了维也纳,不久他的妻子也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托洛茨基的工作集中在总结1905年革命经验,并为他认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革命作理论准备。1908年10月,他创办了《真理报》。《真理报》每月两期,一共出版了三年半,在国外印好后,偷偷运回国内。由于党内派系林立,矛盾日益激烈,托洛茨基难以调解,1912年8月,维也纳《真理报》宣布停刊。几乎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圣彼德堡创办了另一份报纸,由于《真理报》在工运中已经名声响亮,新报依然叫《真理报》。对此,被排除在新《真理报》之外的托洛茨基愤怒异常,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谴责了列宁等人,认为是对自己报纸名字的公开篡夺。20年代初,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矛盾日益激烈,这封“恶毒攻击列宁同志”的私信被公开,成为他早就“反列宁”的证据。虽然《真理报》后来成为布尔什维克、再后几十年又一直是苏共中央的机关报,但随着托氏的“被肃”,苏共官方只承认1900-1903年的《火星报》、1912-1914年的《真理报》为后来的中央党报《真理报》的前身,托洛茨基才是《真理报》的最早创办者这一史实被掩盖了7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托洛茨基在维也纳创办《真理报》才被重新提起。无论怎样,《真理报》、托洛茨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共运,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维也纳,托洛茨基一直与国内秘密联络,经常会见前来的俄国革命者,了解国内情况,指导革命。列宁也曾来到维也纳,与托洛茨基商谈俄国革命问题。

1908年到1912年,俄国革命者越飞流亡维也纳,与托洛茨基一同编辑《真理报》。越飞家境富有,是《真理报》经费的主要资助者之一。越飞在十月革命后任苏维埃政府外交部副部长,1923年1月,他在中国上海与孙中山长谈,最后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由此,确立了“联俄、联共”方针,改变了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的命运。

1912年,理论家布哈林流亡维也纳,在俄国侨民中进行革命活动,学习欧洲各国语言,研究、参加奥地利工人运动。他还长期到维也纳大学去旁听政治经济学,撰写批判“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文章,认为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1914年,他写成了《食利者的经济学》一书。后来他回忆说,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补充了自己的基本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了几门外语,同时还获得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知识。无疑,布哈林认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其最终理想,但是他认为由于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如果计划的比例超出了客观经济水平所允许的限度,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同时他又强调市场关系是连接过渡时期各种经济成分的纽带,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布哈林认为列宁说过在市场关系中经常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论断应当是有时间和条件的: 在资产阶级下,市场关系必然造成小资产阶级分化,产生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下,如果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壮大了,社会主义经济最终将战胜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将从理想变为现实。这是他与“斯大林模式”的重大分歧。此处不必细论二人究竟谁对谁错,但反映出布哈林在批判“奥派经济学”时,或多或少还是受其影响。1914年8月一战爆发,奥地利警察把布哈林当作“外国间谍”拘禁起来, 经奥地利社会领袖作证后释放,被驱逐到瑞士。

1912年底到1913年初,流亡中的斯大林来到维也纳住了短短的两三个月,在此认识了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此时他们是流亡中的同志,绝不会想到今后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虽只短短两三个月,但斯大林却基本完成了他最重要的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按照列宁的指点来到维也纳研究民族问题,但苦于不会德语,无法利用原始材料和有关重要著作。布哈林按照列宁的指示,帮助斯大林阅读有关文献,甚至在文章逻辑、结构上提出意见。《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是对苏联后来的民族制度设计的基石,也是新中国民族制度建立的理论、原则和基石。直到现在,仍无原则改变。或许,布、斯二人曾在中央咖啡馆详细讨论过这部重要的理论著述呢。

从1909年到1913的春天,希特勒也在维也纳流浪。他靠卖画、打零工、住鸡毛店、施粥棚讨食为生,同时,他拼命读书、观察、思考奥地利各政党的思想、理论、主张和策略,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开始萌芽。据说,他也喜欢到中央咖啡馆。在那里,他见过托洛茨基吗?1913年,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希特勒和正当汽车工人的铁托都在维也纳,他们可曾在街上擦肩而过?可曾在咖啡馆邻桌而坐?

当时,谁能想到,这都是些随后将深刻影响20世纪的重要人物?有个故事广为人知,一位奥地利政治家在探讨俄国发生革命的可能性时,非常瞧不起这些整天泡咖啡馆的革命家,不无讽刺地说:“谁会去发动革命?或许是中央咖啡馆的托洛茨基?”然而,正是这位“中央咖啡馆的托洛茨基”,后来成为十月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创建了苏维埃红军并亲自担任总司令!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3

俄罗斯女运动员伊辛巴耶娃是当今世界体坛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她是全球撑竿跳高女选手中唯一一个在室外比赛中跳过五米大关的人,她还曾二十八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室内十三次,室外十五次),赢得过两次奥运会和三次世锦赛冠军。在不久前结束的莫斯科卢日尼基世锦赛上,被誉为“撑竿跳高女皇”的伊辛巴耶娃用一枚金牌结束了自己堪称传奇的职业生涯。

“俄罗斯版灰姑娘”初学体操后改练撑竿跳高

格林童话里灰姑娘的故事广为人知,而伊辛巴耶娃的经历则被众多媒体认为是“俄罗斯版灰姑娘”的范例。

1982年6月3日,伊辛巴耶娃出生在俄罗斯西南部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母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人,父亲甘特里是伏尔加格勒一家工厂的管子工,母亲娜塔莉亚则是锅炉工,她在锅炉房里干了整整二十四年。

由于父母工资微薄,伊辛巴耶娃孩提时代过的是勉强可以满足温饱的生活。她和妹妹因为衣着简陋,经常要面对同学的嘲笑和羞辱。成名之后伊辛巴耶娃曾这样回忆以前贫寒的生活状况:“当时在学校里,我的许多同学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抹着口红,但是我却只能穿着有洞的破衣服。这不能怪我的父母,他们诚实而勤勉地工作,给予了我和妹妹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

伊辛巴耶娃之所以走上体育之路,与她的母亲娜塔莉亚的经历有关。娜塔丽亚年轻时曾是毕业于大学体育系的业余篮球运动员,她希望通过体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因此,女儿们出生后,娜塔莉亚便打算把她们培养成为运动员。伊辛巴耶娃四岁时,母亲就为她和比她小一岁的妹妹举行了一场家庭运动会。第二年,伊辛巴耶娃便被送到了体操学校。

此外,伊辛巴耶娃所处的环境也很有利。她的故乡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西南部的名城,原名察里津,又称斯大林格勒,二战期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全城有近百座纪念碑和雕像以及数十处供人们凭吊和瞻仰的纪念地。因为那段历史,伏尔加格勒的人们都相信,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大多是不可战胜的。伏尔加格勒又是俄罗斯体育的圣地,2004年的奥运会,有五名俄罗斯冠军是伏尔加格勒人。伊辛巴耶娃的童年时代在伏尔加格勒第五少年体校度过,少年时代则在伏尔加格勒中心区的奥林匹克后备学校度过。在整个伏尔加格勒,类似的体校有七十多家。伊辛巴耶娃始终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娜塔莉亚原本希望两个女儿都成为奥运会体操冠军,于是,伊辛巴耶娃和妹妹伊涅萨一开始都是学的体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伊辛巴耶娃年龄虽小,却能体谅父母的苦心,她在少年体校里学习训练都很自觉(成名之后,伊辛巴耶娃也没有忘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用获得的奖金给父母在伏尔加格勒买了公寓和轿车,并让父母退休,在家颐养天年)。除了上课之外,伊辛巴耶娃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体操馆里,下腰、倒立、跳跃、翻腾……训练非常刻苦。这种生活持续了十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酷爱运动的女孩从一个纤细瘦弱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十五岁时就已长到一米七。此时,恰逢负责培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教练特罗费莫夫前来选苗子,这位独具慧眼的著名田径教练一眼就看中了身体素质优良的伊辛巴耶娃。就此,已苦练体操十载的伊辛巴耶娃改换门庭,师从特罗费莫夫,改练撑竿跳高。当然,她的教练及她本人最初也不曾想到,这一练就练出了一位后来震惊世界田坛的撑竿跳高女皇。

恩师引路,雏鹰崭露头角

撑竿跳高项目素来被称作“田径之花”,它集合了运动员的爆发力、身体力量、柔韧性、舒展性、协调性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伊辛巴耶娃则堪称这朵田径之花中最艳丽的花蕊。不过,正如中国古语所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从十五岁才开始接触撑竿跳高运动的伊辛巴耶娃来说,其恩师特罗费莫夫的识才眼力和育才能力绝对功不可没。

纵观全球体坛的成功教练,除了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之外,还须有一套让“千里马”展示才华的手段。他们懂得,好苗子要想成为开创新纪录的尖子选手,必须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引导伊辛巴耶娃走上撑竿跳高之路的特罗费莫夫就是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教练。在特罗费莫夫看来,通过历时十年的体操运动训练,伊辛巴耶娃已经在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训练得法,自己的这个弟子用不了多久就能出成绩。所以,他在指导伊辛巴耶娃训练时,不是让她仅仅一次次重复单调的技术动作,而是千方百计激发她的潜能,锤炼她的意志,启发她认真体会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并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特罗费莫夫的教诲,伊辛巴耶娃懂得了让自己获得较长的运动寿命和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的方法。

伊辛巴耶娃在从撑竿跳高的“门外汉”成为佼佼者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一开始,伊辛巴耶娃连怎样握竿、怎样起跳都弄不清楚,往往撑竿还没有直立起来,人就重重地摔倒在垫子上。一次次的摔倒和失败让小姑娘十分伤心,泪流满面。这时候,特罗费莫夫教练既不训斥她,也不“同情”她,而是让她仔细回忆技术要领,重新投入训练。应该承认,这个倔强的女孩确实具备运动天赋,领悟能力极强,且不怕吃苦,所以进步十分迅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初始阶段一遇挫折就哭、最多只能跳二米八的新手很快入门,并逐渐熟练掌握了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而在改练撑竿跳六个月后,伊辛巴耶娃便从同她一起训练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秀――她初登赛场即崭露头角,夺得了全国青年冠军。回到学校,她发现人们向她投来尊敬和仰慕的眼光,这愈发增强了她继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在特罗费莫夫的调教下,伊辛巴耶娃一步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她所面对的第一个大赛是1998年法国阿内西的世界青年锦标赛。在这次赛会上,初出茅庐的伊辛巴耶娃一鸣惊人,越过四米大关,这一成绩让她登上了领奖台。1999年,伊辛巴耶娃在波兰比得哥什的世界青年运动会上,以四米一的成绩夺得了她国际舞台的首枚金牌。一年之后,在卢日尼基世界青年锦标赛上,伊辛巴耶娃又越过四米二,从而力压德国名将安妮卡・贝克尔,首次获得世锦赛女子撑竿跳冠军。此后,伊辛巴耶娃可谓顺风顺水,进步神速,并逐渐达到了个人的巅峰状态,这些成绩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恩师特罗费莫夫的栽培。

然而,2005年11月,俄罗斯田径协会突然宣布,女子撑竿跳世界冠军伊辛巴耶娃与教导她八年的教练特罗费莫夫分手,她将前往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的布勃卡俱乐部训练。这个消息令世界田径界感到惊讶和突然。当然,此事在伊辛巴耶娃成长历程中已属于后话。

屡创佳绩铸造辉煌

自十七岁那年首次获得世界大赛女子撑竿跳高金牌之后,伊辛巴耶娃一发而不可收,在国际赛场上高歌猛进,其运动成绩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2002年伊辛巴耶娃以四米五五获得欧锦赛亚军;2003年7月13日在英国盖茨黑德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刚满二十一岁的伊辛巴耶娃以四米八二打破女子室外撑竿跳高世界纪录,这是她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从2004年开始,女子撑竿跳高真正进入了伊辛巴耶娃的垄断时代。2004年2月,她在乌克兰举行的第十五届撑竿跳高明星邀请赛上又创造了四米八三的室内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尽管这一记录随后被费奥法诺娃以四米八五的成绩刷新,但在2004年3月6日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上,伊辛巴耶娃再次以四米八六的成绩,成为该项目世界纪录的保持者。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伊辛巴耶娃以四米九一的成绩再次刷新女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并将金牌收入囊中。此外,她还保持着四点四七米的青少年室外世界纪录,成为女子撑竿跳高项目三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伊辛巴耶娃在二十二岁的年纪就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不过她前进的脚步还没有停止。2005年7月22日,撑竿跳高女皇在伦敦跳过高达五米的横杆,从而成为世界田径史上第一个飞越五米大关的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由于表现出色,伊辛巴耶娃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被国际田径联合会评选为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并且获得劳伦斯最佳运动员奖。直到三十一岁,伊辛巴耶娃仍是女子撑竿跳高领域的领军人物。

当时的每场比赛,最让伊辛巴耶娃烦恼的或许是第一跳和第二跳之间的漫长等待,作为这个项目头号强者的她这个阶段一直担当着看客角色。很多女选手都是在四米一到四米二左右开始试跳的,等这些对手一个个跳完,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伊辛巴耶娃曾经开玩笑说,这时候她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盹,即盖上毯子闭目养神。于是,小帐篷成为伊辛巴耶娃比赛时的必备品。

业内专家指出,伊辛巴耶娃之所以能够创造女子撑竿跳高奇迹,与多种因素皆有关联。高水平教练的点拨指导可谓引领她走上成功之路的外因,而她本身所具备的优异条件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长期、专业的体操训练带给伊辛巴耶娃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为她从事撑竿跳高在前期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和技术基础,同时也练就了她过人的胆量。值得注意的是,伊辛巴耶娃破纪录经常是在国际大赛上,其稳健的心理素质可见一斑。除了强有力的助跑和起跳,她身体上摆、过杆时的动作也一气呵成,展现了她出众的爆发力、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节奏感,这些均应归功于她早年的体操训练。此外,伊辛巴耶娃的身高条件非常好――一米七四的身高对于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来说是非常理想的。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布勃卡”

如同许多年轻人喜欢追星一样,伊辛巴耶娃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他就是被誉为“撑竿跳高沙皇”的著名运动员布勃卡。

早在伊辛巴耶娃十五岁那年特罗费莫夫将一根撑竿交到她手中时,就曾这样鼓励她:“好好跳,你会成为布勃卡的。”当时的布勃卡已是“统治”世界男子撑竿跳高十多年、三十五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传奇巨星,而伊辛巴耶娃只是一个刚刚站在撑竿跳高门口的小姑娘,但后来发生的故事却应验了老教练的预言――伊辛巴耶娃不仅在技术方面与她所崇拜的前辈人物布勃卡类似,而且同自己的偶像一样成为屡次打破世界纪录的田坛“大腕”,甚至让她得到了“穿裙子的布勃卡”和“女布勃卡”的称号。

其实,人们称伊辛巴耶娃为“女布勃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位体坛名将像她的偶像一样在比赛中不是单纯追求大的突破,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打破世界纪录。他们这样做的出发点也完全相同――因为每破一次纪录就能获得数万美元奖励。

让我们看一组具体的数据吧:2004年2月10日,在布勃卡牵头举办的乌克兰顿涅茨克“撑竿跳之星”比赛中,伊辛巴耶娃跳过了四米八七;六天后的英国伯明翰,她就跳到了四米八八;同年2月26日,法国列文国际室内田径赛,伊辛巴耶娃再破纪录,四米八九;3月在西班牙马德里欧洲室内田径赛上,她又创下四米九的新世界纪录,而这是她2003年以来连续第九次将世界纪录提高一厘米。作为她的赞助商,诺维奇联盟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付出了十七万美元的代价,这在田径界简直是绝无仅有的天文数字。难怪赛后,英伦老牌大报《卫报》也忍不住用“拜金女”这样的称号来揶揄伊辛巴耶娃。

伊辛巴耶娃对别人指责她贪财却不以为然,她也不忌讳别人说她模仿布勃卡。“布勃卡三十五次打破男子撑竿跳的世界纪录,我的梦想是将它改写为三十六次。当然,像他那样一厘米一厘米地赚钱也不错,毕竟钱永远是个好东西,越多越好。而且人们喜欢看见我这样去破纪录,因为我每一站都不会让他们失望。”

伊辛巴耶娃与布勃卡后来也确实有交往。2005年11月,俄罗斯田径协会宣布:伊辛巴耶娃与执教自己八年的教练特罗费莫夫以及经纪人沃隆尼科夫分手,前往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的布勃卡俱乐部训练,师从布勃卡昔日的教练维塔利・彼得洛夫,当时已经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及国际田联副主席的布勃卡还出面为伊辛巴耶娃在法国请了专门的经纪公司。

奥运会上有上佳表现

对于运动生涯中一直春风得意,甚至被称为“撑竿跳高沙皇”的布勃卡来说,也有自己的遗憾――他称雄田坛近二十年,历经五届奥运会,却出人意料地只取得过一枚奥运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金牌,而且这枚金牌的“含金量”对他来说不能算高,因为夺冠成绩只有五米九,与布勃卡创造的世界纪录相去甚远。相比之下,伊辛巴耶娃在这一点上就超过了自己的偶像,她历经四届奥运会并取得了两金一铜的优异成绩,而且两次夺冠均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作为新兴女子项目,女子撑竿跳高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才正式进入奥运会大家庭的,当时伊辛巴耶娃还属于刚刚冒头的后起之秀,风头正劲的美国名将斯特茜・德拉吉拉夺得了这一枚金牌,但时隔四年新秀的光芒就盖过了老将。

2004年8月26日进行的女子撑竿跳高是雅典奥运会田径场上最受人关注的赛事,尽管赛事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准,但在伊辛巴耶娃和她的同胞菲奥法诺娃这两位俄罗斯运动员之间的竞争还是使赛事显得非常富有激情。

由于实力超群,因此伊辛巴耶娃和菲奥法诺娃的起跳高度都直接从四点四零米开始,结果两人都轻松越过横杆,随后在四点五五米和四点六五米这两个高度上,两人也没有遇到麻烦。此时,包括上届冠军德拉吉拉在内的其他参赛选手均已被淘汰,金牌之争已成为俄罗斯选手之间的“内战”。

在接连没有跳过四点七米和四点七五米后,伊辛巴耶娃果敢地选择冲击四米八并且成功,而菲奥法诺娃在跳过四米七五又冲击四米八时则试跳失败,用去了第一次试跳(失败)的机会。随即伊辛巴耶娃又成功越过了四米八五的高度,而菲奥法诺娃试跳再次失败。菲奥法诺娃最后一次试跳选择了四米九这个原世界纪录的高度,结果仍是失败,最终菲奥法诺娃的成绩停留在了四米七五上。当所有人都以为已经稳获冠军的伊辛巴耶娃将会停止比赛时,她选择了更高的标准――挑战世界纪录。看台上伊辛巴耶娃的朋友不太理解她的行为,因为奥运会并没有设立破纪录奖金,还是她的偶像兼好友布勃卡了解这位俄罗斯美女内心的想法――“伊娃肯定会这么做的,因为她现在代表的不只是她自己,而且是整个俄罗斯”。最终,伊辛巴耶娃以四米九一的成绩再次刷新女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并将金牌收入囊中。

伊辛巴耶娃的选择一点儿也没有错,她不仅成功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而且本届奥运会后,她的爱国行为让她又大赚了一笔:五万美元(俄罗斯政府冠军奖励)、十万美元(俄罗斯奥运获胜运动员专项奖金)、六万美元(专项奖金)、四万美元(打破世界纪录奖)。二十五万美元再加上当年俄国的“最佳运动员”称号以及一个上尉军衔荣誉,伊辛巴耶娃可谓名利双收。

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比上届奥运会更为优异。

女子撑竿跳高决赛于2008年8月18日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伊辛巴耶娃直接从四米七的高度起跳,结果轻松地一跃而过。随后在四米八这一高度上俄罗斯双姝费奥法诺娃(上届奥运会亚军)和戈卢布奇科娃均是三次试跳失败,而2008年室内世锦赛撑竿跳亚军美国人斯图钦斯基则征服了四米八的高度,此时场上只剩下伊辛巴耶娃和斯图钦斯基两人。接下来,伊辛巴耶娃跳过了四米八五的高度,斯图钦斯基则避开四米八五直接冲击四米九的高度,结果三次均未跳过,只能以四米八的成绩摘得银牌。在确定卫冕后,伊辛巴耶娃面带微笑与观众打招呼,随后开始试跳四米九五的高度,如果能够跳过,那么她将刷新由自己在雅典奥运会上创造的四米九一的奥运会纪录。不过由于伊辛巴耶娃的助跑出现了问题,直到第三次试跳才获成功。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伊辛巴耶娃要了五米零五的高度!全场观众拍着巴掌为她加油,撑竿跳高的传奇人物布勃卡也在观众席上为她助威,第一次,失败;第二次,仍是失败。伊辛巴耶娃把自己埋在毛毯中调整了片刻,开始第三次起跳,观众们的掌声更大了,撑竿跳高女皇在掌声中跃过了横杆!她又一次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急流勇退,未来尚难预测

自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卫冕女子撑竿跳高冠军之后,伊辛巴耶娃在新的奥运周期曾一度陷入低谷――2009年8月,她在柏林田径世锦赛女子撑竿跳高决赛中意外失手,不但没能成功夺牌,甚至出现了三次试跳全部失败的罕见情况,没有获得任何名次;2010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上,伊辛巴耶娃仍然表现平平,仅仅获得第四名,与奖牌擦肩而过。

伊辛巴耶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半归隐”状态后,依旧没有走出困境,2011年大邱田径世锦赛,她仅仅取得第六名的成绩,这与她巅峰时期的状态相比相差实在太大。当时,曾有传闻说已经年近三十的伊辛巴耶娃准备退役。

不过,对胜利的渴望让伊辛巴耶娃重新回到了赛场上。经过艰苦的训练,她的比赛成绩开始逐渐回升,但状态也有起伏。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撑竿跳高决赛中,伊辛巴耶娃表现一般,最终以四米七的成绩获得了第三名。

进入2013年后,伊辛巴耶娃对外宣称,本年度的世锦赛将是她退役前参加的最后一个正式比赛。

2013年8月中旬,田径世锦赛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卢日尼基体育场举行。该体育场可以说是伊辛巴耶娃梦开始的地方,而且因为是主场作战,这位俄罗斯偶像得到了现场数万人的高声欢呼。也许是家乡父老的支持激励了这位撑竿跳高女皇,在14日进行的撑竿跳高决赛中,伊辛巴耶娃顺利冲击四米八九成功,并摘得金牌,她用完美的表现拿到了自己的第三个世锦赛冠军,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代撑竿跳高女皇是否真的会就此告别赛场?她未来会有怎样的生活安排?热爱伊娃的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

有人猜测伊辛巴耶娃将安心相夫教子。作为体坛鲜见的“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明星,伊辛巴耶娃的感情生活一直备受媒体及粉丝关注,而如今已年过三十的伊辛巴耶娃早就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曾表示会在莫斯科世锦赛后完成生子大事。在2013年的莫斯科全国锦标赛上,人们惊奇地发现,一枚漂亮的戒指已经戴在了伊娃的无名指上,但“白马王子”是谁伊辛巴耶娃却不肯透露,很明显她是十分在意保护家人隐私的。人们不禁猜测,伊辛巴耶娃在结婚生子以后,很有可能选择不再抛头露面。

有人猜测伊辛巴耶娃将向政坛进军。霍尔金娜、卡巴耶娃等俄罗斯体坛女星在退役之后都选择了进军政坛,曾获得过上尉军衔的伊辛巴耶娃会不会步她们的后尘?

有人猜测伊辛巴耶娃将执掌教鞭或任职田联。以她的经验、水平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到时在伊辛巴耶娃手上培养出新一代撑竿跳高女皇,相信也不会有人感到意外。如果伊辛巴耶娃真的不舍田径场,她还可以去国际田联甚至国际奥委会工作,以她的影响力来看,做到这一点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4

开展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来进行政治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初中政治的学习性质、规律以及各个环节教学知识的联系进行探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预习目标,了解自己疑惑的知识点。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清晰明确地看到他们的预习效果,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更有效地通过发现问题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以及批注的良好习惯

初中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通过阅读以及写批注等方式实现学有所获。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课外政治书籍、时政报纸时,标注出能够运用初中政治知识进行分析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及交流中

初中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同学间的交流活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谐交流等学习品质。让学生在自主表达以及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对政治知识点的讲解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概括以及总结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文章主旨进行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初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以及表达的良好习惯

听、说、读、写是初中生通过政治学习所须掌握的技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政治教师都只对具体的政治知识点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我学习态度,学会倾听和表达。其次让学生学习各种听说技能,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及课外采访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关于政治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初中学生大都天性好动,要想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倾听以及表达的好习惯,就要让他们发现政治教学内容的有趣之处。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尽可能运用时展所产生的主流词汇以及新潮词汇,将复杂、枯燥的政治教学知识点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从而保证他们对各个阶段的政治教学内容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五、对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组织

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状况,组织各种与学习主题以及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研究和讨论,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政治教学课堂可以开展的活动有很多,包括模拟法庭、课本剧、辩论赛以及其他活动。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政治教师在教授“依法治国”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

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不断带动教学课堂氛围。通过这种系统、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提升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刘艳捕捉有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故事10月22日上午,高一(8)班,笔者借班试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用图片导入课文,黑白的色彩、冷峻的画面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的表情沉重。紧接着笔者开始了第一个课堂提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半分钟之后,有学生举手)生1: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感受。师:好,还有补充或者不同的说法吗?生2: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感受、反省师:很好,他把作者的感受更具体化了。还有其他补充吗?生3: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感师:好,你补充了所见,只有所见、所感吗?生3:还有所闻。师:很好,就是作者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在参观奥斯维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闻非常少,全文只有两处,找到了吗?一处是“小的”,一处是结尾处的“够了”。后面的教学环节按着正常的教学设计展开,一切顺利。课后,笔者回想,这个问题并不难,却需要三个人才能回答完整。可能作者行文中的所闻很少,学生不容易发现。随着思考的深入,笔者再一次翻开教材,课文里的一幕一幕就像黑白默片,有一种古老、陈旧、压抑之感。由于无声,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膨胀起来,不仅真实再现了参观时压抑、恐怖、沉重的氛围,

六、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教学活动,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督促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初中生今后的政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现代初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探究、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作为初中政治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政治教学活动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5

“国家叙事”:新中国成立前后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只有三次,分别是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与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由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内忧外患不断,体育水平低下,因此参加奥运会的意义至多是一个国家存在的象征意义,而这也成为当时媒体报道的主要叙事主题。例如,1932年奥运会,当时的《申报》刊登的一系列消息,就是围绕着刘长春究竟是代表中国还是洲国而展开报道,如《参加世界运动会 伪国藉此宣传》《体育史上新纪元 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刘长春负国旗赴美 出席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等,对中国出席奥运会的意义进行了着力的叙说。①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届奥运会,是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但是由于国际奥委会中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的干扰,中国代表团直到开幕前一天才收到邀请,虽然克服了千辛万苦,赶到赛场时还是“迟到”了,运动员中只有一人参加了比赛,成绩也不理想。但是,这次参赛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比赛成绩。当时的媒体报道也延续了国家求存图强的叙事主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综合性大报都刊发了新华社关于此次奥运会参赛过程的报道,如《爱德斯特隆拒绝我国参加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等提出抗议》《赫尔辛基集会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 中苏两国代表团的参加使本届运动会有了新的意义》等,②对敌对势力的阴谋及中国政府的立场进行报道,报道的主导话语是争取新中国在奥运会的合法地位,和用体育向外界展示新中国的形象和风貌。

这届奥运会之后,由于美国带头在国际奥委会内搞“两个中国”,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断,中国离开奥运赛场长达32年之久,奥运会共有7届没有见到中国选手。而这也意味着当时中国参加与离开奥运会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国家和尊严,国家叙事成为报纸上报道奥运会时面临的第一主题和话语。

“民族英雄叙事”:从洛杉矶到雅典

中国百姓对于奥运会的记忆多始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重返赛场的中国人用出人意料的比赛成绩震惊了世界。中国媒体则派出了近80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团队,见证和记录中国重返奥运赛场并创造辉煌的一个个瞬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开始让中国百姓有了亲临奥运赛场的真切感受,宋世雄慷慨激昂、生动细致的解说与报纸上的大幅照片和报道一起把获得金牌的奥运健儿塑造成为“民族英雄”和全民偶像,全国迅速掀起了向“奥运健儿”学习的热潮。

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由于国际奥委会制定了不准抵制的措施,成为参赛国家较为整齐的全球性大赛。这次中国派出了由32家新闻单位126名体育记者组成的记者团,在奥运会的“第二战场”上崭露头角。但是,由于美国和前苏联等强队的参赛,中国队的真正实力得以暴露,仅获得5枚金牌,给国内热盼的公众一个措手不及,更使中国体育记者们茫然不知所措,③不知道除了本国运动员的金牌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报道,暴露出民族英雄主导的叙事框架遭遇挫折后的幼稚和尴尬。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媒体的市场化改革,媒体的技术、资金实力大大增强,对奥运会的报道规模也逐步扩大。金牌榜上的领先地位,让中国记者在异国他乡的采访活动感到“很有面子”,体验到正在发展壮大中的祖国带给自己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记者们将带给他们荣耀的“夺冠”过程塑造成一个个的英雄传奇。如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勇夺团体冠军,各媒体刊出《众志成城――中国体操男队夺冠侧记》《“这条腿断了也值”――中国体操男团夺魁纪实》等稿,着力突出金牌的来之不易,赞扬了运动员们不畏强手、团结协作、敢于发挥的精神。“民族英雄叙事”的另一面,就是对外国运动员比赛情况有意无意的忽略。在悉尼奥运会17天的报道中,没有一位国外运动员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被给以重要位置,即使是在本届奥运会上拿了五块奖牌的美国运动员琼斯,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也仅仅屈居中间位置。④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媒体的报道虽然呈现出一定的人文色彩,但由“民族英雄叙事”主导的新闻报道仍然占据相当的比重,并且开始呈现出一种浮躁的状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媒体对比赛胜负所表现出的急功近利、以成败论英雄的潜意识,让许多报道呈现出“急速变脸”的可笑现象。如中国男篮8月15日首场失利之后,某媒体便以《不该选择NBA风格》《列数哈里斯六宗罪》等文章对男篮的主教练人选、主教练的用人、技战术打法进行全面抨击;而在17日战胜新西兰队之后,便以《陈可骂教练反被夸》等文章对男篮及其队员大加赞扬;20日、21日男篮接连失利后,该媒体又以《男篮找不着北》《输球之后矛盾爆发》等标题对男篮进行大肆批评;而在23日战胜塞黑队进入八强完成赛前目标后,该报又用《男篮争气掀翻世界冠军挺进奥运八强》《致命打击只需一分》等文章赞扬男篮的表现。⑤媒体的这种“拜金主义”心理,既违背了体育比赛的起码常识,背离了奥运精神和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感性大于理性、以主观代替客观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普遍性思想。

“人本主义叙事”:北京奥运报道的人文之光

2008年,奥运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使媒体的报道第一次从客场转向主场。这种角色的转换,使中国媒体的这次报道具有了与历次奥运会报道所不同的非常意义。这其中,“人文奥运”的理念也开始影响到关于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开始成为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主流叙事话语。

从关注金牌到关注人。在北京奥运报道中,我们看到许多媒体应用了人文报道的理念,体现出较浓的人文关怀。如央视在关注金牌项目、金牌运动员时,也同样关注没有夺金实力的项目和运动员,关注比赛失利的运动员。在刘翔意外退赛、全国一片对刘翔的质疑时,央视立即做出反应,客观负责地报道评论此事,白岩松、韩乔生、刘建宏等主持人在各自的节目中纷纷表达对刘翔的理解和支持,引导观众正确看待刘翔退赛。

从关注结果到关注细节。北京奥运报道中,许多媒体开始学会从细节的捕捉中体现奥运中的体育精神。如央视记者柴静做的一期《奥运瞬间》节目,就捕捉到了德国举重运动员施泰纳站在领奖台上握着一张照片的细节,挖掘出施泰纳与去世的妻子苏姗动人的爱情故事:“妻子说好一起来北京看他比赛,为他助威加油。然而妻子因车祸去世,施泰纳带着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夺取金牌的诺言在比赛场上奋力一搏,举起了超过自己实力的重量。他说,这是一场献给苏姗的胜利。”这样的细节报道带给观众的,远胜于比赛结果给人留下的印象。

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上,许多媒体在姿态上开始有了一种摆脱金牌至上和民族英雄叙事的主观努力,对外国运动员也同样投入了关注的目光。如对巴勒斯坦女游泳运动员扎基娅为参加奥运会所克服的重重困难的关注,对德国籍奥地利体操女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为了拯救儿子而参赛的伟大母爱力量的关注,对伊拉克女子百米运动员达娜穿越战火、穿越贫穷,千辛万苦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曲折故事的关注等等,体现了我国媒体对这些特殊的、没有可能夺冠的运动员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主办国媒体应有的气度和责任。

奥运报道叙事话语嬗变的深层意蕴

60年来,中国媒体的奥运报道完成了由国家叙事、民族英雄叙事向人本主义叙事的转变,这中间蕴含着媒体与国家形象、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意义关联。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进步与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奥运报道叙事话语嬗变的背景和基础。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再也不像以往那样,需要用体育赛场上的胜利来证明实力或价值。另外,每次奥运会我国金牌榜上地位的稳定,也让国人多少对金牌的渴望和热情淡化了许多。人们开始希望在奥运会上看到更多的金牌以外的东西,促使奥运会报道的视野从狭窄走向宽广、从断面走向立体、从局部走向全面。

其次,奥运传播本身的理念进步,是奥运报道叙事话语嬗变的内在逻辑力量。每参加一次奥运会,都是中国人学习和理解奥运精神的契机。中国媒体在历届奥运报道过程中,通过与众多运动员和外国同行的交流,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也在不断走向全面。在民族英雄叙事中,他们强调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后来他们理解了“重在参与”的可贵,懂得了奥运会作为人类交流方式、倡导世界和平的文化价值,以及奥运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

第三,中国人精神的成熟和自信,是奥运报道叙事话语嬗变的必然呈现方式。新中国60年的发展和进步,让今天的中国人走过了在世界上争取民族尊严和国家地位的冲动阶段,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变得从容、淡定而谦和,这种大国心态也影响到媒体奥运报道中的话语倾向,不再纠缠于某块金牌的得失,不再对本国运动员的赛场失利而耿耿于怀,甚至不再关心金牌榜上的排名,使媒体能够有精力和心思去探究更多能体现奥运精神的故事和细节。因此,关心别人、关心弱小国家的运动员、关心每个运动员的个人命运和心理世界,就成为心智成熟的媒体的自然选择。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注释:

①王大龙:《奥运会与1949年前的中国传媒界》,《博览群书》 2008(8)。

②薛文婷:《一步一个脚印:新中国奥运报道之报刊篇》,《新闻与写作》,2008(5)。

③秦风冰,张宏伟:《我国对第2 6~2 8届奥运会电视报道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④高金萍:《就与的悉尼奥运报道论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6

从哥本哈根出发

北欧邮轮之旅的起始点在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丹麦语中意为“商人之港”。也号称北欧的“巴黎”。体验着这童话般的神秘风光,仿佛又看见了美人鱼,畅游在传统与现代海洋之间。

人们流传着这种说法: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美人鱼铜像已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美人鱼铜像位于丹麦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海滨公园附近的海滩上。是丹麦名胜。由丹麦雕刻家埃德华·埃里克森于1912年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雕铸。

在丹麦,除却人鱼雕塑,还有一个地方是要必去的。那就是位于哥本哈根市区东部欧尔松海峡之滨的阿美琳堡王宫这里是丹麦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每年多半时光在这里度过。现在,每当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住在王宫时,其所在的建筑物上便会升起丹麦国旗。

位于阿美琳堡王宫广场东西轴线西端的是大理石教堂。它正式的名字应该是弗里德里克教堂,是丹麦最大的圆顶教堂。建造这座大教堂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奥尔登堡皇族统治丹麦300周年。然而这项工程1779年奠基后,因资金不足,到一百多年后的1894年才得以竣工。屋内巨大的圆顶,圆顶直径30米,上面绘有耶稣的12个使徒的画像。这座教堂与阿美琳堡王宫混为一体,互相衬托,给哥本哈根增色不少。

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步行街的另一头,与国王新广场遥遥相对。这里是丹麦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心,广场上有0公里的起点,表示所有距哥本哈根的距离都从这里开始测量。市政厅广场也是哥本哈根最古老的商业市场,拥有800年的历史。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尔摩

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典雅又繁华的城市,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蓝厅是评定诺贝尔奖后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参观皇宫时候,幸运的话还可观看到皇宫卫队换岗仪式。瓦萨沉船博物馆是绝对不可错过的观光地,馆内展示着从海底捞起的17世纪的战舰瓦萨号,亲眼目睹这艘17世纪的战舰,300年前海盗的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瑞典王宫位于斯德哥尔摩中央广场旁。皇宫建于公元17世纪,是一座方形小城堡,在正门前有两只石狮,两名头戴一尺多高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军服的卫兵持枪而立。这里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也是斯德哥尔摩主要旅游景点。最让游人开眼界的是夏季每日中午在王宫前举行的卫队换岗仪式。换岗卫兵身着华丽服饰严肃而庄严地履行着古老传统的换岗程式。

市政厅是瑞典建筑中最重要的作品。建筑两边临水,一座巍然矗立着的塔楼,与沿水面展开的裙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之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整个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伟壮丽。瑞典人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当作是自己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每年举行诺贝尔晚宴的地方。

瓦萨沉船博物馆位于斯德哥尔摩动物园岛上。它是瑞典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一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瓦萨号船建于1625年,以当时瑞典瓦萨王朝第一位国王的名字命名。1628年8月,瑞典的皇家船舰瓦萨号(Vasa)战舰展开了他的处女航。然而,船还未完全驶离斯德哥尔摩的港口,就已沉入波罗的海中。

峡湾之旅开始的地方—奥斯陆

挪威首都奥斯陆,座落在奥斯陆峡湾北端的山丘上。奥斯陆是欧洲著名的历史古城,始建于公元1050年,从1814年起成为挪威首都,昔日曾称为“克里斯蒂安尼亚”,后改为现名。据传说,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也有说意为“山麓平原”的,这两种说法皆因与奥斯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维格兰雕塑公园位于奥斯陆西部的维格兰雕塑公园,是古斯塔夫维格兰花费40年心血的结晶。据介绍,公园内有用石、铜、铁、木雕塑成的150组群雕像,散布在公园455亩的范围内。反映的都是同一题材“人生”。

市政厅是一座古堡式的建筑。1950年为纪念奥斯陆建城 900周年而建,是奥斯陆最有名的建筑物。内部有现代挪威艺术家以挪威历史为题材绘制的巨幅壁画。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此举行。

漫步挪威自然纯净的峡湾,特别安排乘坐游轮,游览挪威境内最壮丽、全世界最深也是最长的峡湾——松恩峡湾,两岸峡光水色,飞瀑溪流、无比壮阔,这里最深处可深达一千三百多公尺。

松恩峡湾的观光据点弗洛姆,将海拔2米处与海拔867米的米达尔连接起来。“弗洛姆”在挪威语中是“险峻山中的小平原”。这里也和她的名称一样,民房散布在山谷间。在弗洛姆站有咖啡屋和小卖部,当然也有向导处和饭店。这里最有名的要数1940年开通的弗洛姆铁路,被称为挪威国铁的最高杰作。虽然只有弗洛姆到米达尔之间一段20公里的铁路,因左右两旁都是令人惊叹的美景而闻名于世,途中将穿过164米的廖安内弗森瀑布,还会在肖斯弗森瀑布停车5分钟以便游客观赏。

松恩峡湾之美,美在群峰竞秀,美在碧水蓝天,美在飞瀑万千。两岸山峦起伏,层林叠翠,忽而云雾缭绕,虚无缥缈,忽而白雪皑皑,寒气逼人。峡湾的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镜。海水即使风高浪急地咆哮而来,到了峡湾内,也只好乖乖地向高山峻岭低头,收起烦躁的心潮,变得风平浪静了。在没有游船经过时,峡湾的水面几乎没有任何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海面泛起粼粼的波光。

极地风光—赫尔辛基

芬兰是全球版图中除冰岛以外世界最北的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北极圈之内,更是圣诞老人Santa Clause的故乡。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素有“波罗的海的女儿”之称。在赫尔辛基的海港市场上,有一尊名叫“波罗的海的女儿”的铜像,是赫尔辛基的象征。古朴淡雅的建筑风格和每年五个月银妆素裹的冬日风情,又为赫尔辛基赢得了“北欧白都”的美称。

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位于国会广场不远处的东方山丘,建于1868年,为洋葱头顶为红砖绿顶,所有尖塔上的十字架面向东方,共有十三个尖塔,象征耶稣加上十二使徒。深红色俄式外貌,里面布满金壁辉煌的传统装饰,是北欧最大的东正教堂。芬兰人又称它为“俄罗斯教堂”。

岩石教堂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教堂利用住宅街的岩石高地建造而成,为了不损及自然景观,将岩石部分往下挖掘,而教堂就巧妙的设计在其中。

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国会大厦建于1931年,是以高大台阶作基础的一座6层建筑,大厦外墙用红花岗岩建成,十四根灰色花岗岩柱子装点着肃穆的外表,气势宏伟壮观,令人瞩目,是具有独特的芬兰民族艺术风格建筑。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7

北京时间4月14日,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巴黎揭晓各大单元的参赛片,在主竞赛单元,19部影片将角逐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华语影片集体无缘大奖之争,仅陈可辛的《武侠》入围“午夜特别展映单元”。

老牌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今年携新作《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兑现了“戛纳之约”。该片早在去年便有意出征戛纳,但最终拖到今年才正式参赛。影片由好莱坞当红男星布拉德・皮特和西恩・潘主演。西恩・潘主演的另一部意大利、美国合拍片《为父寻仇》(This Must Be the Place)也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双管齐下”让他成为今年影帝的头号热门。 亚洲电影人方面,今年共有河濑直美和三池崇史两位日本导演入围,前者曾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今年她将凭借《朱花之月》(Hanezu No Tsuki)角逐“金棕榈”。相当于终身成就奖的“荣誉金棕榈大奖”大奖今年将颁发给曾执导《末代皇帝》《偷香》及《戏梦巴黎》的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今年5月11日至22日举行,开幕片已定为伍迪・艾伦执导的《午夜巴黎》。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为罗伯特・德尼罗。

节目供应商乱战迭起 时代华纳遭集体诉讼

美国第二大有线电视公司时代华纳公司日前遇到了针对其iPad应用的集体诉讼。最终,时代华纳有线公司从其iPad应用程序中撤下12个频道。

近期,时代华纳有线推出一款针对iPad的电视直播视频应用。该应用可以使用户在家中利用无线网络在iPad上收看32个电视直播节目。对此,维亚康姆集团、DCI公司和新闻集团三大主要媒体公司提起集体诉讼称,此应用违反了该公司与其他有线网络公司签订的电视节目合同。同时,维亚康姆集团和新闻集团已经向时代华纳电视公司发出了终止合作的信件。

虽有此前车之鉴,但其他电视运营商并没有减缓将电视频道推向平板电脑的脚步。纽约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ablevision Systems Corp近日宣布,将面向用户一款iPad程序,用户可以在家中通过iPad观赏所有Cablevision Systems Corp电视直播节目。

《美国偶像》主持人当选真人秀最具权威人物

《好莱坞报道》近日评选出真人秀权威人物榜,《美国偶像》主持人瑞安・西克莱斯特(Ryan Seacrest)战胜曾经的同事、去年的冠军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位列头名。

《好莱坞报道》此项评比的标准主要包括:“在电视真人秀界要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节目中能起到执行监督或者制作人的重要作用;对流行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力;还要有善于制造戏剧化、喜剧性和不能错过的电视时刻的能力。”36岁的瑞安・西克莱斯特不但是《美国偶像》的金牌主持,还有一档收听率不俗的电台节目。他的主持风格幽默,极具亲和力。

福斯米高梅再续前缘 重掌家庭影视娱乐发行

继与索尼达成一致、双方共同负责“007”系列电影第23集的发行之后,4月15日米高梅公司又与二十世纪福斯续签了一份协议――在2016年之前,福斯都将负责米高梅影视作品的DVD、蓝光等家庭娱乐多媒体的发行,这其中包括确认由索尼负责院线发行的007电影第23集。此外,该协议还允许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继续管理使用米高梅的影视作品库。

米高梅公司CEO加里.巴伯(Gary Barber)及联合主席罗杰.比恩鲍(Roger Birnbaum)表示: “二十世纪福斯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曾经为米高梅缔造了无数辉煌,也将是今后公司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将会有更多更深远的合作。”

斯匹尔伯格新片

《林肯》今秋开机

导演史蒂文・斯匹尔伯格执导的新片《林肯》预计今年秋天开机拍摄,初步定于2012年第四季度期间公映。该片由《慕尼黑惨案》编剧托尼・库什纳操刀剧本。斯匹尔伯格目前正在忙于新片《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与《战马》的制作,两部影片将在2011年的圣诞档期登陆北美院线。

查理.辛有望与华纳和解

据美国媒体消息,美剧男星查理・辛(Charlie Sheen)透露,他已经和CBS喜剧《好汉两个半》(Two and aHalfMen)剧组进行初步谈判,很有可能重返剧组拍摄。现年45岁的查理・辛2月份由于和《好汉两个半》执行制作人查克・劳瑞(Chuck Lorre)在媒体上打嘴仗而惹怒华纳兄弟和CBS电视台,被开除出剧组。此后,《好汉两个半》第八季余下剧集宣布夭折,华纳和CBS开始寻找查理・辛接班人,筹拍第九季。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去世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篇8

法国几家报纸声称,奥巴马婚姻正面临巨大危机,因为总统先生跟碧昂斯的地下恋情曝光了!跟法国前第一夫人布吕尼私交很好的某摄影师也爆料说,我们不应该忘记梦露和莱温斯基,碧昂斯就是下一个。《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媒奋起反击,大劝法国同行还是多关心点自家总统奥朗德劈腿的事儿吧。

凯文・史派西过河拆桥

凯文・史派西在《纸牌屋》第二季开拍前跟共和党钢鞭凯文・麦卡锡学习了一阵子,甚至还很难得地参加了真正的党鞭会议,其结果是很多粉丝对他的表演点一万个赞。不过说起自己体验生活的感想,凯文・史派西只有一句话:“每天看着他们简直像看行为艺术一样,而且大部分人是非常差的演员。”

布莱德利・库珀见总统时没穿内裤

布莱德利・库珀因为健身过度,在要出门参加白宫晚宴的十分钟前发现金球奖上穿过的礼服裤子提不上去了。

库珀只好脱下内裤,

只穿长裤去见了奥巴马总统,并且由于担心裤子崩开,在那场名流汇聚的晚宴上一直保持半蹲姿势。

第一夫人心情好着呢

第一绯闻似乎没影响米歇尔・奥巴马的心情。吉米・法伦接手《今夜秀》之后,第一夫人跑去捧场,跟穿吊带裙梳少女头的肥伦和威尔・法莱尔一起演闺蜜,短片里嘟嘴飙娃娃音装可爱,还被身旁两位“少女”嫌弃太过野蛮。

像奥巴马的撒旦?戏份全剪!

美国历史频道的迷你剧《圣经故事》,最近要剪成两小时的电影上映,不过摩洛哥籍演员迈赫迪・奥瓦扎尼的戏要全被剪掉了。他在剧集中扮演的是恶魔的角色,这倒没什么,问题是他长得太像奥巴马了。制作人拍胸脯保证:“所有像奥巴马的撒旦的戏份,现在已经全部剪掉扔在剪辑师的地板上了。”

选角

没有最不靠谱只有更不靠谱

一直跟DC针尖对麦芒的漫威,在谁能给漫画角色选出最不靠谱的演员这件事上,也不甘人后。在《超人大战蝙蝠侠》一系列引发漫画迷抗议的演员名单出炉之后,漫威放出了大招,让《弗鲁特维尔车站》里倒霉的黑哥们迈克尔・B・乔丹扮演霹雳火,让凯特・玛拉扮演隐形女―如果你知道隐形女和霹雳火是亲姐弟俩,就知道事情有多大条了。

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北京爱情故事》以首日1.02亿票房成绩,破了华语2D影片单日票房纪录。从《泰》到《致青春》《小时代》……最后到《北爱》,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华语电影单日票房屡被刷新,曾经的高峰都最终变成电影市场大繁荣下后来者的踏脚石。

求婚成功,未婚妻还结着婚?

没错,这个知音体标题说的是件真事。今年查理・辛在情人节向其身为AV女优的女友罗西求婚成功。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未婚妻手上还戴着别人的婚戒。罗西现任老公去年7月提出离婚,罗西至今未给出回应,而且这事儿查理・辛从头到尾都知道。

乔治・克鲁尼

开始报复了蒂娜・菲和艾米・波勒最近收到一封“来自马特・达蒙”的信,声称自己被两位大婶在金球奖上的言论深深伤害了。呆萌直到收到蒂娜和艾米的回信,才想明白这是损友乔治・克鲁尼在捣蛋。乔治・克鲁尼确实开始报复了。

一辈子做女孩

上一篇:十一月你好范文 下一篇:网络经典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