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

时间:2023-10-29 00:11:24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1

--题记

曾经的我

无数次的徘徊着

家庭,学校

紧紧将我束缚

无法挣脱

后来的我

无数次的徘徊着

成绩,分数

紧紧的将我捆绑

无法动弹

现在的我

无数次的徘徊着

梦想,现实

紧紧的将我包围

难以抉择

是追求心中的梦想

还是承认现实的残酷

是否一定要失败后

才能获得成功?

每天,重复着徘徊

徘徊于人海之中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2

开设新课《孔雀东南飞》之前,我让学生先将其改编成话剧。作业收上来我却哭笑不得: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对经典进行了颠覆,将其改成了喜剧,闹剧。比如兰芝像当今小女孩一样用时髦的语言对焦仲卿撒娇做痴,比如兰芝娘拒绝媒人讲谁家养个闺女都不容易,她家的房子最近想来个小装修。那口气活脱脱《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想象固然丰富,但我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做法吗?在这个人人喜欢娱乐放松、恶搞风行的时代,难道悲剧真的无可立足了吗?作为语文老师,也许我该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来捍卫我们的经典,通过某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悲剧的价值,体会悲剧崇高的美感。于是,我“下水”自行改编,并在班里挑选演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最后在全年级进行公演。

演出那天,学生们本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去的,个个叽叽喳喳,喜气洋洋。但当我徐徐念出开场白:“欢乐趣,离别苦,就中多少痴儿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时,大厅里顿时安静下来.在第一幕“东风恶,欢情薄”里,焦母焦仲卿休掉兰芝,焦仲卿在刘兰芝含泪的目光里提笔时,我加入了画外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难挽离索,错!错!错!墨笔落,情难舍,山盟虽在,天涯相隔,莫!莫!莫!词改的并不十分贴切,但我读的很慢,很低沉,台上的演员一下子进入角色并沉浸在悲情中。当刘兰芝决然离开,小姑用带着哭腔的尖尖的声音喊出“嫂嫂,你不能走,不能走啊!”时,台上的兰芝果真“泪落连珠子”,而台下也传来了观众的唏嘘声。看着这一切我心情异常激动,曾经打动自己的经典同样打动了别人,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

《孔雀东南飞》最感动我的是兰芝和仲卿“生人作死别”的情景, 我尽最大努力使台词抒情化以便于朗诵,我选出的出演兰芝和仲卿的两名学生都有很好的朗诵功力,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很到位,发自肺腑地倾诉着那生死不渝的爱情:

焦仲卿: 对,我忘了,恭喜你攀上高枝了!我一个小小的府吏算得了什么啊?可我焦仲卿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我这块大石头还顶天立地稳稳当当的立在这!而你呢?说什么磐石无转移,蒲苇韧如丝,说什么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我祝你一天比一天幸福,荒凉的黄泉路就让我一个人去吧!

刘兰芝:想不到我日等夜等等来的是这样一句话,你知道我在娘家过的什么日子吗?我们都是被逼的,难道你不相信我的真心吗?准备扔下我一个人走吗?那好吧,既然活着我们不能在一起,那就九泉之下再相见吧,我在黄泉路上等你!

旁白:生人做死别,恨恨那可论。在一个寒风摧木的黄昏,盛装的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讯后整夜徘徊在院中,抬起头来,看那黎明的天空有只美丽的孔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焦仲卿:兰芝,黄泉路上很冷很寂寞吧,别怕,我来了!在地,不能做那连理的枝。那就在天,做那比翼的鸟吧!

旁白: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红尘外,不会再有断肠的泪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就是我们为您讲述的一段爱情。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我们还是希望,真的有情人能够终成了眷属,相亲相爱,相偕到老!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3

又一个轮回

百年的修行

换来

今生的擦肩转眸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千年的思念

等待此刻共枕同眠

奈何桥畔

再一次孟婆相劝

执着的守候

期盼后院梅下相见

墓中化蝶

翻绕一片天

千言万语的誓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4

“五岁入小学,十岁进省重,十五留哈佛,廿五博士生,此人条件好,工作不愁找。美国条件好,外企薪金高,朋友相祝愿,父母乐开怀。”好事传千里,传遍大中国。

父母心头乐:“我儿是块宝,人人都想要。我儿样样好,成绩特别棒,奖状没处放。工作不愁找,名车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犟,其志壮凌云,书信告父母:“儿子学历高,技术又过硬。美国条件好,外企佣金高,若为心志故,两者皆可抛。儿乃男子汉,能屈亦能伸,男儿当自强,自立在今朝。”

父母心大惊,朋友亦称奇,“外人”都相疑,国人在关注。父母无奈何,只得告儿书:“我儿已长成,早已当自立,自强也可以,不出美国门。”

小子不乐意,再次告父母:“儿长在中国,留学在哈佛。现在学已成,理当报祖国。如今政策好,改革已成风,建设现代化,人才不可缺。”

“出国又回国”,父母两相议,老大不乐意:“如今这世道,人人想出国。多少好父母,卖车卖房地,送儿出国去。我儿条件好,早已出国去,如今要回国,这可怎么好?”

东家找大爷,西家招大娘,南家叫二叔,北家请大婶,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大爷开尊口:“美国啥不好?回国有啥好?这里环境差,想要搞建设,困难一重重。工作十几年,两袖仍清风,小子莫太傻,后悔来不及。”

大娘也帮腔:“大爷说的对,隔壁有一囡,是个研究生,工作好几年,连房都还没。小子样样好,回来太可惜,还是美国好。”

此生不理睬,任凭你费舌,就是不改变。

不是此生笨,只是太爱国,他对大伙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兄弟姐妹们,美国条件好,外企薪酬高,小子并不爱。祖国在建设,急需要人才。我想回国去,本来就应该,学成报祖国,更更是应该。美国在发展,我国不可差,差距若太大,就会被人欺。改用鲁迅话:‘我不建祖国,谁来建设它。’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中华要建设,人才不可缺;建设要人才,我就是人才。外面条件好,小子并不需。孩儿只希望,为国做贡献,建设现代化,有我一份力。万望从我意,了却此生愿。”

众人听此言,心底深震撼,此生之选择,真令人叹服,此生之爱国,更感人肺腑,众人支持他,回国来建设。

大伙又问他,想要去哪儿。此生微微道:“想去大西北。”

父母忙劝道:“我儿莫胡说,那里环境差,大漠风沙急,水源又贫乏,工作最受罪,你想要建设,就建设家乡。”

小子忙辩道:“爸妈心莫焦,孩儿已长成。虽说体质弱,终究是男儿,男人大丈夫,更需要锻造。此去大西北,更能锤炼儿。就是环境差,狂风卷黄沙,孩儿也不怕,套用古人话:‘英雄多磨难,纨绔少伟男。’东边环境好,故乡安乐窝,经济发展快,工作不难找,人才不缺少,少了我一个,还有千千万。西部经济弱,要问是为啥,一曰环境差,二曰人太少,三曰科技弱,此三子者中,科技最重要,所以我去好,更能展抱负,为国做贡献。国家政策好,西部大开发,发展全中国,团结大中华。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同在地球上,正因为如此,我才要去那。小子意已决,长辈壮我行。”

此生意志坚,众人不作声,举杯饯其行,祝一路顺风。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作者系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中学绿帆文学社社员】

作者仿照我国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新编孔雀东南飞》语言通俗易懂,题材新颖,显示出了小作者非凡的写作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此生脾气犟”最好改为“此生有志向”,因为毕竟是评论的语言,不是其父母所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5

一、比和兴

按朱熹的说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实际上,比就是比喻、比拟,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诗歌后面要说的内容。从古诗鉴赏看,比和兴在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作用也很大。例如《诗经・氓》,就采用了比兴的表达技巧。诗中三、四章的开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以女主人公常见之物起兴,桑叶由光鲜到黄落比喻女子青春逐渐消逝,或是爱情由盛而衰,可以说起兴自然、比喻贴切。由此可见,比运用在诗歌中,可以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如此,形象的比喻还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如屈原的《离骚》,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作者拿“蕙”、“峨眉”、“芙蓉”来比,具体形象。用“鸷鸟之不群”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用“众女嫉余之峨眉”比喻许多小人对君子的造谣、诽谤,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兴在诗歌中,有的是先言他物,引起下文;有的是先言他物,起比喻、烘托的作用。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托物起兴,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为全诗奠定了徘徊顾恋的感情基调。

二、委婉和直抒

委婉的主要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言外之意仍得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触发。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词人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加入了自己浓重的感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读者可由此想象到词人的寂寞伤情。而词人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启发读者的想象,来表达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的。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三、想象和夸张

艺术想象和夸张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个常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人通过大胆、奇特、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夸张,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瑰丽多姿、意义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景物、幻觉感受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夸张的手法予以描绘,构成了奇异美妙的梦幻仙境。再如《蜀道难》中,通篇使用恣肆的夸张,不仅把蜀道的险峻艰难和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形象地呈现出来,而且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和强烈的艺术气氛,读之使人惊心动魄。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的想象和夸张真正做到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四、渲染和烘托

渲染和烘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们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描写送别的环境: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边,寒蝉一声低一声地鸣叫。作者通过这些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严妆”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不惜笔墨,精雕细绘,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口、至步态,渲染了刘兰芝被逐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谴责。可见,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和琵琶的美妙动听。

五、虚和实

虚和实在古代诗歌中使用,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庐山瀑布,为虚写。

六、用典

古代诗歌中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借助这些典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6

关键词 悲剧 外因 内因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厮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爱情神话。

我们究竟应怎样认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呢?一般认为,这部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揭露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罪恶,这是悲剧产生的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从而使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有情人终难白头偕老。但女子被遣、再嫁,这在当时是再稀松平常的事,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将其往火坑里推。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认识《孔》诗的悲剧成因呢?《孔》诗中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造成的,或者说,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仅仅是悲剧形成的外因,而刘、焦的性格因素则是悲剧形成的内因。

诗中所反映的刘兰芝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是刚烈、专情;其次是易绝望、易轻生。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刘兰芝性格中的刚烈和用情专一、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因素,才使得她在爱情无法挽回时容易产生绝望情绪而轻生,这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女人遭遣和再嫁,就去选择自杀,却偏偏是刘兰芝选择了自杀,而引得“时人伤之”,性格使然。从诗中来看,刘兰芝骨子里就是一个刚烈的性格,所以她不甘忍受公婆的白眼而自请遣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自请遣归又正中焦母下怀:好啊,我责怪了你几句,你竟然在我儿子面前告我黑状,这可是你自己说出来的,现在不休了你还更待何时?然而兰芝对焦仲卿却是情有独钟、用情专一,而且焦仲卿又当面对她发出了“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的爱情誓言。因此,她把破镜重圆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焦仲卿身上,期望他能改变现状。可是,拘谨懦弱的焦仲卿“一去不复返”,迟迟不见动静,这让自己太失望了。刘兰芝又经不住家兄催自己再嫁的谆谆语气,那就先答应吧,也许只有这样,让自己再嫁的消息也震动一下这个拘谨懦弱、再不见谋面的负心汉急一把,好让他赶快来见自己,想办法呀。这里之所以说“催”而不说“逼”,是因为从“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话语中实在看不出其兄有强“逼”她的味道。小序中虽说是“其家逼之”,但我认为,这个“逼”字,主要是“时间紧”的意思,没有给兰芝以充分的时间来考虑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催”。这也是由诗中描写实际得出的结论。先是“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才刚县令家的“媒人去数日”,又寻“遣丞为媒人”、“直说太守家”,没有给兰芝一点考虑和思想转弯的时间。所以,“其家逼之”,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暴如雷”的父兄用家长的强行逼嫁。阐明这点很关键,它关系到矛盾的主次方面。正如兰芝所料,“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可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当自己向心爱的人诉说了自己不得已的情势时,不但得不到他的理解,反而遭到了他无情的挖苦:“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可以说,这时她才真正看清了仲卿一味屈服的懦弱无能的真面目,心爱的人不能挽回自己再嫁的局面,还不被理解竟说出这样伤人心的话,那还有什么再留恋的呢?前述的那种失望情绪进而发展到绝望的地步:好,既然你说出了这样绝情的话来,那咱们就“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发出这样的毒誓后,刘兰芝其实还有一丝留恋,还是希望焦仲卿能做最后的努力,这也是她为什么把自杀的时间定在新婚这天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之时,因为直到这时,一切才已成定局,毫无挽回了。焦仲卿确实也做了最后的努力,在母亲面前说出“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这种以死抗争的话来,然而,焦母的确真是个死性子,愣没给儿子松口,这焦仲卿再也无计可施,“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他连再去见刘兰芝说明情况的最后一点勇气都没有了,其听天由命的懦弱性格跃然纸上。退一万步讲,事情即使是这样了,如果不是刘兰芝性格里“易轻生”的因素作祟,她也绝不会选择“举身赴清池”的方式去自杀了,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诗中,双方都发出了要赴黄泉的誓言,且焦仲卿先发出这种毒誓,结果却是刘兰芝义无反顾地先走一步。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刘兰芝是那种性格刚烈的女子,在爱情方面又用情专一,在自己的爱情理想不能实现之时,又很容易产生绝望、轻生的情绪,并把这种情绪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的奇女子。正因为其奇,所以“时人伤之”;正因为其奇,所以文末才有“戒之慎勿忘”的告诫。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7

“比兴”是古代诗歌中的常用技巧,是需要初中生熟悉并学会分析运用的常见表现手法。那么,同学们如何掌握好“比兴”呢?

一、明确“比兴”的概念及作用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比”的运用,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更生动,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硕鼠》中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作者用贪婪的老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一比,剥削者贪婪可恶的本性就跃然于纸上。

朱熹还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例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雎鸠是鸟,洲是河中小片陆地,鸟儿在洲中鸣叫,心旌随着叫声摇动。这里写雎鸠就是起兴,把读者引到女子采荇菜的境界中

去。“兴”的运用,虽只是破题开头,但它往往可以发挥寓意,起到联想、象征或烘托气氛、确定感情基调等多种作用。

“比”和“兴”的共同之处都是借助他物来寓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单独运用,有时并用。

二、借助他物,融入意境,把握“比兴”

由于“比”和“兴”的共同之处都是借助他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想要真正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和思想内容之妙,就必须把握他物的特征。通过体察诗人所展示的“他物”的特点,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艺术手法之妙,把握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例如杜甫的名作《新婚别》的开头:“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开头用“兔丝”“蓬麻”的彼此不能长久的特征引出“女子”与“征夫”相处不长久的特征,奠定了一种悲哀沉痛的感情氛围,颇具张力地笼罩全诗,引出下文;同时这又是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女子嫁给征夫,将终身得不到依靠的主题。

三、运用合理联想与想象,读懂“比兴”

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其创作思路往往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因此,同学们阅读时要注意在对诗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对诗歌的形象感知和对诗歌精神内核的思考结合起来。例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创造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统摄全诗,引出下文的悲剧故事。

【诗歌展示】

落日怅望

[唐朝]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达标练习】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8

关键词:爱情悲剧 相异性 悲剧概念 审美 根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爱情悲剧,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莎士比亚笔下以文艺复兴为背景的著名爱情悲剧。虽然同为爱情悲剧,但由于悲剧发生的时空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要求的不同,《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显现出了深刻的差异性。笔者将以这两者为例,对中西爱情悲剧的相异性进行比较,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一、悲剧概念之异

对于中国是否有悲剧,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中国的悲剧概念乃是内化的:由于受中国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未旗帜鲜明地提出悲剧的概念,然而,依然存在内含悲剧思想与要旨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隋唐五代时期,我国悲剧理论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悲慨”,这一理论观点见于司空图的文论专著《二十四诗品》。文中对“悲慨”的陈述为: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二十四诗品・悲慨》)[1]

“悲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所提出的近乎悲剧概念的代表性文论观点。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悲剧观点的提出则宣告了中国古代悲剧理论的最终确立。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元剧之文章》中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2]在他看来,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关汉卿的《西蜀梦》、狄君厚的《火烧介子推》等等,都在悲剧之列。而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则被认为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原因就在于:“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2]通过对元杂剧的考察,王国维肯定了中国悲剧的存在。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悲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悲剧概念始终是内化的,而不是明确的、系统化的。

与之相反,西方的悲剧概念则是明确的、理论化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悲剧下了定义,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3]它以语言为媒介,被使用在剧的各部分,传递“各种悦耳之音”;不借助叙述而是借人物的动作进行摹仿;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从而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

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他的悲剧观,他认为日神所代表的造型艺术与酒神所代表的音乐艺术所产生的二元冲动是产生悲剧的根源。尼采认为,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经过长期斗争,达成和解,“终于在一个既是安提戈涅、又是卡珊德拉的孩子身上庆祝其神秘的婚盟”,[4]希腊悲剧就此诞生。

可见,西方悲剧的产生和发展与悲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西方悲剧的实践也是在其悲剧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悲剧审美之异

就审美而言,中国的悲剧明显地呈现出含蓄、内敛的特点。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悲剧结尾处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在这里,《孔雀东南飞》并未直言爱情的破灭和主人公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而是采用了含蓄的手法,以男女主人公墓旁树上的一对鸳鸯来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许多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曲终奏雅的大团圆结局,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动物尚可相依枝头,而人却不能与心目中的伴侣相伴到老,这岂非更显出了人的悲剧性?郭玉生在其《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中说:“人死无法复生,他的不幸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所以,尽管有了和解团圆的结局,他的遭遇依然是悲剧。”[5]笔者认为,这种含蓄的悲剧审美观点实则不仅体现了对人的怜悯,更加深化了人的悲剧性。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悲剧则显示出外向的审美特点。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主人公显示出了顽强的执著,不惜冲破家族仇恨也要成全彼此之间的爱情,而在重重的阻挠与巧合之下,朱丽叶为逃开家族安排的婚姻而服下假死药,赶到墓茔的罗密欧信以为真,服毒自杀,当朱丽叶醒来的时候发现情人已死,也以匕首自尽。最终,故事以主人公双双死亡为结局,整个悲剧都显现出一种外向的审美特点,是全然的悲剧。

三、悲剧根源之异

究其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庸、礼仪思想、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影响外,还是一出性格悲剧。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焦母重重刁难,刘兰芝为了守护自己的婚姻、爱情,一味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直到被逼离开焦家,也未曾为自己做过一丝辩解,可知性格柔弱;然而,她最后为爱情决然赴死则体现了她的外柔内刚。而相比之下,焦仲卿则显得懦弱非常,妻子受到焦母的责骂、侮辱,他虽为之辩护,但在遭到焦母的呵斥后,“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虽心有不愿,也只是听凭焦母的处置,休了刘兰芝。而后刘兰芝被逼嫁,二人相见时,她许下“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承诺,并在结婚当日“举身赴清池”,为爱情慷慨赴死。即使知道爱人已死,焦仲卿依然“徘徊庭树下”,而后才“自挂东南枝”,其性格之懦弱可见一斑。总的来说,如果说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道德伦常是二人爱情悲剧产生的外在原因,那么,性格缺陷则是其内在原因。

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家族仇恨,而一系列的巧合,如朱丽叶为逃避家族安排的婚姻而服药假死,期间罗密欧出现并以为爱人已死而选择服毒自杀,再到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因误会而自杀,她选择了以匕首自杀为爱殉情,这一系列的巧合无疑是二人双双死亡的悲剧结局发生的导火线。

综上所述,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代表的中西爱情悲剧在悲剧概念、悲剧审美、悲剧根源等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大的相异性,这种相异性正是中西历史文化和思想源流方面差异的缩影,同时也是二者吸引无数目光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57.

[2] 周锡山.王国维集(第三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9.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

[4]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0.

上一篇:文言文虚词范文 下一篇:新鲜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