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诗词范文

时间:2023-10-19 05:03:57

寒露诗词

寒露诗词篇1

一、隔江犹唱花

在古典诗词中,不少音乐意象是以古曲调的形式出现的,一如古曲调原来的主题,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固定的,往往带有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在古典诗词中,传达出来的往往是思乡之情。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人听到《梅花落》的笛曲,想象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诗人将《梅花落》巧妙拆分,一语双关,寄寓戍边将士的无限思情。《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穷奢极欲,沉湎声色,国势岌岌可危仍不念时局维艰,终致亡国。因此,《花》几乎成了“亡国之音”、“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这一名曲来讽谏当朝统治者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诗人借《花》表达对腐败世风和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关山月》,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诗句,汉代鼓吹曲中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多写征战离别之情。如“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李益《夜上西城》);“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诗人借呜呜咽咽的《关山月》笛曲,表现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此曲比喻世道的险恶,抒发诗人仕路坎坷的苦闷,同时也表现诗人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信心和抱负。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诗中借《行路难》曲调表现了将士们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行军的艰苦。《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常成为朋友依依惜别,互相酬答的歌曲,多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耿家歌》);“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谭用之《江馆秋夕》);“红绽缨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无题》)。

二、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古典诗词中,许多音乐意象是借助器乐来表现的。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宴饮归客,借“胡琴琵琶与羌笛”渲染惆怅情绪,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诗人借凄清悠扬的琴声抒写自己曲高和寡、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诗人借瑶瑟表达潇湘明月夜的哀怨和自己被贬的凄凉心境。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器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琴瑟,亦作“瑟琴”,源出《诗经・小雅・鹿呜》:“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人借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夫妻感情和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睢》);“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也有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的,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吹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渲染歌舞升平、繁华迷人的场景。如“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诗人借笙歌渲染西湖繁华迷人的景象,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冯延巳《抛球乐》);“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顾况《宫词》),表现笙歌漫舞,及时行乐的情景。鼓角,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壮军威,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鼓角表现战争场面和气氛。“(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表现金鼓震天,战旗飘飘的行军场面。“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弧。无限塞鸿飞不度,秋夜卷入小单于”(李益《听晓角》);“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人借“鼓”、“角”渲染战斗的酷烈,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三、杜鹃啼血猿哀鸣

在古典诗词中,不仅古曲调、古器乐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且一些动物的鸣叫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声声关情,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啼猿数泪行,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五少府贬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等,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杜鹃,又名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传说杜鹃暮春即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恻,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其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又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古人以蝉餐风饮露为高洁的象征,为诗人自比清高的喻体。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高洁的人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人以寒蝉高唱,抒发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一番秋雨之后,秋蝉命折旦夕,只剩下几声若渐若续的哀鸣,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借寒蝉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也表达了这种情感。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其叫声常常被人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因此,古典诗词中鹧鸪鸣叫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还常常借鹧鸪的叫声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赠歌者》),诗人借“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不愿游子远行的思念之情。

四、梧桐叶上三更雨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表现无尽愁思。梧桐叶落,秋风渐起,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敲打着梧桐的夜雨是离别的前奏,一声声,一下下,黯然消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勾起的是无尽的家国之痛和孀居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雨打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雨打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所以很自然地被赋予凄凉孤寂之情。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潇潇,碧纱窗外有芭蕉”(晁补之《浣溪沙》)。雨打梧桐、雨打芭蕉的声音本是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只因诗人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显得特别恼人。

五、断续寒砧断续风

砧声,即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杵捣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词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往往成为“思妇”主题下最常见的意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着他们的饥寒,捣衣声里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关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不辞捣衣倦,一寄寒砧深”(杜甫《捣衣》);“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戌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月下捣衣,阵阵砧声,不仅思妇为之动容,也最能触动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因此寒砧声也是思念家人、思念家乡主题的传统意象。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入首》之一),正是诗人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思乡之情,让他们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与思妇主题不同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如“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沧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等。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声不再是沉重单调的劳作声,而是爱的乐章,是一曲缠绵深情的亲情之歌。

寒露诗词篇2

一、阅读诗歌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1、语言障碍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再有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

2、语法障碍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展开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这里省略了个因果连词,并且把语序做了调整,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竹”“莲”两个高洁雅致的意象,倒装句也让人耳目一新。

3、诗歌用典所带来的阅读障碍

古诗很讲究用典,援引史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中的形象负载丰厚凝重的文化内蕴,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往往关注对这一考点涉及的各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却忽略了鉴赏诗歌最基本的前提:读懂诗歌。否则,一切鉴赏都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词,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结果也往往是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因此,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读懂的问题。

二、怎样才算读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研读题目

大多数的古诗词的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特别是感怀诗和怀古诗,标题的指向非常明确,抓住了这些信息,就能大体知道诗歌的主要内容。

例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例2:《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从题目看以知道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2、借助注释

古诗词中的注释往往包含了这些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作者写作的时间、地点和背景;

第二是诗词中比较难于理解的字词;

第三是作者写作此诗(词)时的心境。

杜牧的《初冬夜饮》①

淮阳②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释】①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②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

诗人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只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字里行间流露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3、抓住关键词(句)

(1)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由关键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知道作者当时旷达乐观、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

(2)关注诗歌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例: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以乐景写哀情,写思归之情。

4、关注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个个物象上。这些物象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的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表示美好的时光。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悲秋)

以上介绍的均为常见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这些常见意象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5、知人论世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寒露诗词篇3

【汉语拼音】lù chāo xǔe zuǎn

【近义词】:呕心沥血、 郑重其事、 兢兢业业、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竭尽全力

【反义词】:粗制滥造、马马虎虎、 偷工减料、 精妙绝伦、 敷衍了事

【成语出处】元·黄溍《题李氏白石山房》诗:“露钞雪纂久愈富,何啻邺侯三万轴。”

【成语解释】露、雪:象征一年四季的日日夜夜。钞:同“抄”,抄写。纂:编辑。指长年累月的抄写纂辑。形容不畏寒暑、艰苦不停地著述。

【露钞雪纂造句】专家们为了研究中国古代书画,露钞雪纂,几经寒暑,收录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露钞雪纂的成语故事】

寒露诗词篇4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静,沉烟熏翠袂。幽梦,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前言】

《花犯·水仙花》是宋代词人周密的作品,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借咏水仙花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上片融神话传说写水仙不同凡艳的清姿与高洁的人品,下片抒写对水仙的悼惜之情及赞美水仙耐寒的品性,寄寓着词人自己的主体人格。

【注释】

⑴花犯: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⑵楚江,楚地之江河,此处应指湘江。

⑶湄:河岸,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⑷湘娥:湘水女神湘妃,舜二妃娥皇、女英 。相传二妃没于湘水 ,遂为湘水之神。此处喻水仙花。

⑸乍见:忽然看见;猛一见。

⑹芳思:美好的情思。

⑺凌波:本指起伏的波浪,多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

⑻谩:徒,空。

⑼汉宫仙掌: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柱、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甘露。

⑽亭亭:直立的样子;独立的样子。

⑾冰弦 :指筝 。《长生殿·舞盘》;“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众管音飘荡 。”此处喻水仙。

⑿骚人:指屈原,其有《离骚》赞兰芷芬芳。后亦泛指诗人,文人。

⒀芷:草本植物,开白花,有香气。

⒁国香:指极香的花,一般指兰、梅等。亦用于赞扬人的品德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此指水仙。

⒂岁寒:指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⒃沉烟:指点燃的沉香。

⒄翠袂:喻水仙叶。

⒅幽梦:隐约的梦境。

⒆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翻译】

那清秀的水仙花高洁无比,仿佛是楚江江畔满含幽怨的湘妃,她默默无言洒下清泪点点,透出春意清新淡然。独自空倚春风,满怀心序芳情向谁托寄?又踏着水波盈盈走来,一路上秋色凄冷,茫茫无边。随着她那轻盈的步履,升腾起香云香气。我还依稀记得,她正像捧着承露盘的金铜仙女,在明月下亭亭玉立。

我仿佛听到她弹奏起琴瑟冰弦,更多情地抒写着心中的哀怨,屈原抒发牢骚怨恨,徒劳地将芳香的兰草幽洁的白芷歌叹,竟忽略了多情的水仙。水仙含着悠远的春意芳意,谁来欣赏叹惜这天姿国色的风味?我将把水仙作为岁寒之友结成友伴。小窗儿明净,沉水香缕缕轻烟将她的翠袖熏染。从幽迷的梦境中醒来,只见一枝水仙沾着点点清露,独自立在灯影里。那情味,更令人意远神迷。

【赏析】

《花犯·水仙花》是一首咏物词。它所吟咏的是水仙花,突出其风神韵致。开头即以湘妃比喻水仙,来写水仙的芳魂玉魄。“凌波”、“香云”“仙掌”,极力状写水仙飘逸高洁的品性。由一“怨”字为水仙传神写态,借咏水仙寄托遗民之恨,其情无限缠绵,以淡语写深情,回味无穷。

上阕主要描写水仙的绰约风姿。起三句“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水仙种于布小鹅卵石的水盆中,叶丛中挺生花茎,上开白色带黄的伞状花。根茎色白如玉,茎叶初生含绿色,上面也渗些水,便使人觉得浴露凌波,为之神爽。水仙这冰清玉洁的样子,便如湘江边上,湘水女神娥皇、女英凌波现身一样,仿佛还在无言地落泪。下句说“淡然春意”。水仙花生于冬春之交,含有淡淡的春意,淡然也就是不粘滞于尘事,不着意于色相。

“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作问语,是从鉴赏者角度写的。水仙独临东风而立,美好的情思寄托给谁呢 ?自然是无所寄托的;拟人则是高洁难有知音。“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湘娥凌波微步,带起香云 ,描写水仙在水中的倩影。《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虽然不是秋天但凌波的水仙散出无限轻冷的寒意,在春天气氛中给人以秋感。高观国《金人捧露盘·水仙花》:“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却嫌着色相。上阕结尾两句:“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看她凌波微步,观者的思绪不禁随之飘远,想起汉宫前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在明月下的亭亭玉影。

下阕暂离水仙本身,主要抒写由水仙引发的联想,赞美水仙国色多情甘受寂寞的高洁 。水仙如冰弦,弹来怨情更多。以有声的冷弦比无声的水仙,此种通感手法可收到奇效。赵闻礼《水龙吟·水仙》:“乍声沈素瑟”,又“含香有恨,招魂无路,瑶琴写怨。幽韵姜凉,暮江空渺,数峰清远”,比较这句写的辞繁,意思是一样的。张炎《西江月·题墨水仙》:“独将兰蕙入《离骚》 ,不识山中瑶草”,与此处用意相似接下三句:“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水仙春思悠远,韵味深长,但很少有人赏识这种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尽管无人赏识水仙的国香风味但水仙并不由此改变心态,仍保持高洁心态 ,可与松 、竹 、梅岁寒三友媲美。“小窗净、沈烟熏翠袂”,水仙摆在明净小窗前,沈香的烟缭绕着水仙抽出的绿叶。结尾两句别写一种意境:“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当人一觉幽梦醒来时,只见灯影中有一支一身上带有点点露珠的水仙花。如此清简隽永的画卷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寒露诗词篇5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中说:“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苹遮住了远去的征帆,和鹧鸪的啼鸣静动相应,深深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中说:“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路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地啼鸣,更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怅惘。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的《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男欢女爱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鹧鸪”有时是乐曲的名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指当时流行的乐曲《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写的词,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如唐代郑谷的《席上贻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撩动,如果歌者再唱《鹧鸪曲》,诗人会更加不能自已,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另一种指歌唱男女爱情的《鹧鸪词》,如宋代周紫芝的《鹧鸪天》(下阕):“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昔日欢聚的回忆,一个调弦抚瑟,一个拨动炉香。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又同唱欢快的鹧鸪词。可是这个和谐的生活场景已成为过去,更加衬托出今日的孤栖寂寞。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原诗是“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首联概写鹧鸪的形貌流品习性。颔联是诗眼所在,“雨昏”、“花落”的春暮,鹧鸪声繁而凄切,这样的气氛描写为后面游子佳人的心理感受作了烘托。颈联写游子闻鹧鸪之啼而伤心落泪,并由此而想象佳人独居,也会因唱罢鹧鸪曲而愁眉不展。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上加以渲染,在那辽阔的湘江边、寂寞的苦竹丛中、日暮黄昏之时,令人不堪再听的鹧鸪声偏是你一声我一声相呼相应,这就更加重悲凉情绪。郑谷这首诗善于运用气氛渲染和环境烘托,创造了一个鹧鸪声啼客子愁的迷茫境界。他也以此诗而闻名,并被誉为“郑鹧鸪”。

乐府诗中有《鹧鸪词》的题目,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愁苦之情,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如唐代李益的《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斑竹与鹧鸪构成了一幅有静有动的画面,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远方情郎的愁绪,含蓄而有韵致。宋词中有“鹧鸪天”词牌,首见于宋祁的词集中,抒写的是哀怨愁苦的情感。后来的词人们在创作时把范围扩展到很多方面。

古诗里的昆虫

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唐代以后题咏蟋蟀的诗歌越发多起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文人雅士对蟋蟀的鸣声又有着独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织,不识穷檐机轴空”,杨万里的“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陆游的“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读来令人悲愤。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的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有鸣蝉和寒蝉。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蝉始鸣”、“五月鸣蜩”等诗句。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特别是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蒋廷锡《螽斯》),诗人在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对贪官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明宫史》中就有记载,以螽斯命名宫门,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

莎鸡,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称络纬。最早见于《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和蟋蟀一样,也是寄托人们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情绪的悲秋之虫。“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表达了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之情。“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悲啼的络纬、井阑、秋霜、竹簟、孤灯、窗帏、月亮等意象组合起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寒露诗词篇6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便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鸿雁:书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了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深入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高洁品格的象征。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月亮:抒发了思想怀远之情。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思念之情。

不过,不少诗歌的意象不止一个。为了找准“象”解准“意”,有必要对意象组合的方式有所了解。因为把握规律,方能以简驭繁,举重若轻。诗歌意象组合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意象按照一定的构思意图并列组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新的图画的意象组合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两个对比关系的意象“酒肉臭”、“冻死骨”并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唐王朝潜伏的危机。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组相隔甚远的四个的意象联系起来,反映了昔日火热、豪迈的战斗生活,从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晏殊《踏莎行》,此诗以“春风不解”、“一场愁梦酒醒时”两句“黏结”“稀疏的红花、绿草、杨花、莺、燕、炉香游丝、斜阳”七个意象,流露出无尽的春愁。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舒婷的《思念》(首节)也属此列。

(二)叠加式

所谓叠加式,指将两个(或多个)、两组(或多组)不同时空的意象叠合的组合方式。庞德所谓的“意象叠加”,旨在将丰富的含义包孕、诞生在彼此映照渗透的意象中,以及叠加后的艺术图景里,即“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赫尔姆)。需指出的,意象彼此不能独立,只有叠加成为整体,意象才有存在的价值。

如臧克家的《三代》将“孩子、爸爸、爷爷”三个意象叠加一起,才构成中国农民这一意象,全诗也才成为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高度概括。诗人正是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叠加,表达了对中国农民的同情。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三节))

此诗第一节有“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昔日的祖国艰难前行;第三节有“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今日的祖国走出“左”的阴影,以崭新的面貌前行。将有对比关系的这两组意象叠加,我们便明白诗人的意旨:祖国虽饱经忧患劫难,却正焕发新生的活力。于是,“祖国”这一新的意象诞生。

(三)辐辏式

所谓辐辏式,就是诗中数个意象与主导意象之间存在着如车轮的辐条与车毂之间一样的关系。在多个意象之间,存在向心凝聚的美学结构,彼此是主宰与从属的关系。其表现方式有以下两种。

1.范围上由大到小

柳宗元的《江雪》有三个意象:千山、万径、孤舟。从视野上看,三个意象的范围由大到小。诗歌的“焦点”是“孤舟”上的“蓑笠翁”。“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风雪中的“孤舟”所构成的凄凉孤苦画面正烘托着“蓑笠翁”的心情。据此,我们便根据这一“焦点”所承载的美学信息,把握被贬永州的诗人此时孤寂、失落的心绪。

2.结构上由外向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此诗以“莲叶”作为意象构思的中心,戏于莲之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鱼作为分意象,都一齐向“莲叶”这一主导意象聚集,从而构成江南水乡叶秀鱼戏的生动画面,让人顿感江南的美丽可爱。

(四)流动式

诗的意象采用顺移推进的手法,表现出层次上的演进,有较强的叙述性、情节性和旋律进行感。这种意象组合形式就是流动式。

王昌龄《采莲词》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花脸两边开。撑入横塘君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此诗中与荷叶“一色”的“罗裙”、如“芙蓉花”的“脸”、“歌”三个意象在采莲图中,呈现出顺时性流劫感特征来,生动展现了一幅鲜活的劳动画面,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

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把握分析诗词意象呢?首先要领会诗词意象的内容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特别强调“诗言志”及“缘情而发”的创作原则。

诗人外感于物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并将这种情思寄寓于意象或意象群,达到抒怀言志的目的。例如屈原笔下的凤凰美人犹言贤臣、明君,申椒兰桂指代高洁品行。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政的渴慕。又如古诗词中的“燕子”,因具有眷恋旧巢,春去秋归的习性,故又成为人事代谢、兴亡盛衰故国之思的寄托:“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再如月亮代表乡愁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情感的孤独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其次,分析诗歌意象,还应把握意象的审美结构特征——整体性。

一首有神韵的好诗,往往意象逼真,栩栩欲动,并且这些意象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例如,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采用了九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一组意象群。它们依靠诗歌内在“血脉”及诗人情思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哀愁、寂寞、荒寒、怅惘无边的诗境。这些意象从整体上成为了诗人抒写羁旅愁思的媒介。

再次,分析诗歌意象还应结合诗人创作情感背景、缘由和风格情调,用比较的眼光来审视。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如“木叶”),而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例如,同是梅花,在李商隐、王安石、陆游、笔下,诗境诗情却迥然不同。李商隐的诗“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中,非时而早秀的梅花,成了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怨嗟、伤悲溢于言表。王安石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以凌寒独放的梅自况不屈从世俗的品质。陆游《卜算子·咏梅》却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清高。的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却成为坚定、达观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充满壮美、豪放、乐观的情调。

最后,分析诗歌意象还要把握好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意象由两个字组成,即“意”+“象”。这就告诉我们,直抒胸臆不能构成意象,而是需要作者的情感必须呈现为“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意象。而这里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我们把意象定义为: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如“柳”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柳”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离别的色彩,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诗经》)。

但是,即使是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有所不同。同样是“柳”,“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懒的意味。而“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中的“柳”带着诗人早起时的肃穆感。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寒露诗词篇7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寒露诗词篇8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七言绝句。诗人既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浓浓乡愁,也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全诗交织着诗人凄情暖意、欢怀忧心的复杂心境。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辗转难寐,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们夜捉蟋蟀。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此情此景令他倍感亲切,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

首先,初步来看,《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其次,具体来看,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最后,深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饶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有一种地方,当你身临其境,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思念便像迷迭清香,轻轻揉碎,弥散开来。这个地方便叫故乡。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民俗乡情,总会深深地渗透在人的心窝,并怀念着、向往着、回味着。而随时光的流逝,那乡愁便愈加浓烈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彭邦桢这首《月之故乡》,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咫尺天涯,无法触摸,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天涯咫尺,遥不可及,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展露无遗。

一个怀有乡愁的人,会不安,会感到寂寥,心中会时刻挂念家乡的消息,哪怕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听到家乡的名字都会激动不已。在异乡,如果碰到老乡,亲切的方言拉近了感情,而乡愁同时却被放大了很多倍,仿佛所有人的乡愁都叠加在一起,让每一个人想起家乡如坐针毡,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回去。乡愁可以写成诗歌,谱成歌曲,画成画卷,但都解不了乡愁带来的苦,只能让更多人陷入乡愁里,加入到想家的行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情感、精练的语言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古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孕育着他们热爱古诗文化的兴趣,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入情入境,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融教师之情和诗人之情于一体,以浓郁真挚的感情去熏染学生之心,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把自己当作“意中人”去推想、思忖、玩味、鉴赏,与诗人情脉相通,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正体会到诗人的真情实意,并与之共鸣,拨动心弦,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上一篇:青青河畔草范文 下一篇:软柿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