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寒露?霜降

时间:2022-10-28 11:36:52

重阳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几乎妇孺皆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古人将“九”看作阳数,《周易》“以阳爻为九”。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月初九,月份和日期皆为“九”,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重九节”。

有人考证重阳节或许最早发源于战国时期,但无直接证据。到了汉代,重阳节已经形成节日。《西京杂记》中就曾记载了西汉皇宫里“佩茱萸、食蓬饵、饮酒”的重阳节活动。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活动之一,重阳节也因此被称为“登高节”。南朝文史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曾经记录过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难的故事:“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登高未必就要爬山。在唐代,长安城的大雁塔和乐游原都是人们登高的好去处。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名为《登乐游原》的诗歌,也被今人所熟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分糕”,是重阳节的另一重要习俗。因为“糕”与“高”谐音,所以重阳糕成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重阳糕在汉代名叫“蓬饵”。到了唐朝,人们在重阳节吃米锦糕和麻葛糕。宋朝人重阳吃糕。明清时,人们吃花糕,尤其是大城市,有各式各样的花糕。《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重阳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赏菊。宋代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了宫廷的赏菊活动:“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人们还用酿酒,在九月九日这天饮用。

农历九月初九还是壮族的祝寿节。根据壮族的传统习俗,家中老人年满六十岁时,儿孙们要杀鸡宰鸭为其庆祝,并在家中准备一个寿缸。今后每年的九月初九,后辈都要往寿缸里填粮,直到装满,称之为“寿米”。平日里寿米是不能吃的,只有当家中老人生病时,才能用寿米煮饭给老人吃。寿米象征着健康,有延年益寿的寓意,所以寿米不能吃完,这样老人才能一直长寿下去。

寒露

寒露,指的就是即将凝结的寒凉露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白天温暖,夜晚凉快,北方的一些地区甚至可以见到初霜。寒露时节,天气渐渐凉爽,正是秋收的好时候,俗语有“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也有“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的说法。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也无处寻踪,这时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与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雀入大水为蛤”。也在此时开始开放,因此第三候为“菊有黄华”。

霜降

霜降,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的意思就是天气变冷,露水结成霜。俗语说,“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因此人们相信,如果霜降这天有霜,来年就会有个好收成。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关于霜降的第一候,一种说法是,人们在这个节气中捕获猎物,以兽祭天;另一种说法是,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之后再食用。随后,在黄河流域,树叶开始枯黄掉落,蛰虫也开始伏在洞穴中,准备进入冬眠。

迎霜降是传统的节令习俗。在霜降前一天以及霜降这天,官府会组织将士披挂操练,祭旗纛神。清朝嘉庆十六年《雷州府志》记载:“霜降前一日,武弁披挂,操军器,绕城以迎‘霜降’。至其时,导迎出教场。礼毕,放枪炮,曰‘打霜降’。”

上一篇:罗马《关于搜刮钱财罪的阿基利乌斯法》涉陪审... 下一篇:学长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