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范文

时间:2023-11-19 20:08:04

春夜洛城闻笛篇1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门外踱着脚步,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我喝着酒,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笛声。我惊奇、兴奋,更感到无比的高兴。听着悦耳动听的笛声,我的脑海中出现家乡的一切事物。真的,这声音多么像家乡的乐士吹的声音。他的脸,他的手,还有那只漂亮的笛子。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吹着吹着。许多人坐在那里,听着那优美的乐声,人们欢呼雀跃……我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情景。于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着洛阳城去听笛声。我走在路上,听着笛声,我不禁起疑思“着笛声从何而至”?我看着城边那些房屋,城里的那些铺子大都关了门,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尔有一两声鸟叫。这感觉真是冷淡。渐渐地走了一圈,总有笛子的声音。我不解,疑惑,这声音是从何而至呢?于是我又沿着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有些冷。我慢慢地倾听着。走了一会儿,笛声突然停了一下,接着又吹了起来,哇!这声音好熟。是《折杨柳曲》?对,就是,我的心更加兴奋。我猛地想起了自己家里门前那棵很大的柳树。当春天一到,柳叶翠绿欲滴,一群群鸟儿栖息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当我离家至京之时,亲人、朋友们来到那棵柳树下送我。我看到他们在哭,我想说什么,可怎么也说不出来。真有“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景……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汪伦,情不自禁地吟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吟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独,回忆起在家中生活的温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艰难,回忆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惨境;回忆起家乡人民的热心。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笑容,听到了家乡人民热切的话语,更感受到了家乡人民那一份爱。我继续走着,伴着那优美的笛声,不知不觉,回到了自己那一座小屋中。端起那杯酒,猛饮两口,来到桌旁,铺开纸,快速地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篇2

1、此夜曲中闻折枝的下一句是何人不起故园情。

2、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春夜洛城闻笛篇3

敬爱的同学:

大家好!谢谢大家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古诗是瑰宝》。

是谁家的庭院里飞出了这么美妙的玉笛声,这声音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这让诗人李白听见了。他就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常年在外的游子李白写的,你看,诗人李白在自己的国家中都思念故乡,别说远离祖国了。

庭院里泛着银白色的月光,树上栖息着夜归的鸦雀,冷冷的露水浸湿了桂花树。这个夜晚人们都在赏月。作者就写下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作者王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写下的也是因为自己思念家乡时而写下的。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陆游的《示儿》、《金错刀行》、文天祥的《扬子江》、《过零丁洋》``````

这些爱国诗句让我们感到中国的古诗不仅是给人欣赏,还是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表达作者为国尽力的心情。古代人都每时每刻的想着如何为国尽忠,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的想着如何建设祖国,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另外,我们要将古诗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祖国;让以前破坏过自己祖国的人,让他改过自新,将功补过。我们还要让少年多读古诗,因为民族英雄文天祥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春夜洛城闻笛篇4

古诗鉴赏应赏标题,或者说不可忽略标题,因为从诗题中可以读取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了时间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讲了地点与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时间与地点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贺知章《咏柳》,或景或物,从而表明写作的对象。大凡出现于诗题中的都是一些关键字词,有的表明相关物事,有的则是相关事由。因而抓住标题,对内容有一种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顾名思义,是写鼙高的所见所感。诗中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则抒发登高所感。全诗境界阔大而又感慨遥深。再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诗中所写,是听到邻家吹笙的乐声,从而引发联想。

诗题中,还有题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的“闻笛”便是题眼。写因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喜”是题眼。诗中虽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有“喜”。欣赏中,对照着题目,更便于领会诗的内涵。比如郑谷这首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题为《鹧鸪》,但诗中未出现鹧鸪。若不联系题目来看,可能难以确认。但若与题目关联,则可知此种烘托的笔法之妙。题目除了标明内容外,还可见作者的感情态度。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诗句来看多指劳作艰辛及收获不易,因而有爱惜粮食之义。但此诗的题目是《悯农》,则可见诗人的感情态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标题中又可点明写诗的动机或目的。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是听说王昌龄被贬,从而表达问候。古诗中有一类无题诗最难索解,就因为没有标题。虽说无题也是一种题。但那只是变通的做法。实则题之有无,在读解上是有区别的。

诗题中,多见题材类别,诸如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赠别诗、闺怨诗、唱和诗等。比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与《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等,诗题中就有送别之义。古诗中多有唱和之作,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和对方写的《早春游望》一诗的。再如苏轼的《水龙吟》便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依原作之韵来写本不无束缚,但写来却胜过原作,于此可见才力。为人熟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一种生机活力,因而成了名句。但白居易此诗的标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其实就是命题写作。题目为“古原草送别”,即要从原野上的春草写起,再关联到送别之义上来。但作者不仅未被题目束住,还写出了名句,于此也可见作者的诗情才思。

从题目中。又可见出诗歌体裁。比如杜甫这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题目就叫《绝句》。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是民歌体,即吸收了民歌的写法。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为歌行体。歌行体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类,与乐府不无关联。至如乐府的题目。诗人有借用旧题的,题目却与内容多不对应。但白居易又有新题乐府,用来指陈时事,如《卖炭翁》等。众所周知。词牌大都不对应于内容,但词往往另有标题。同样要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诗词有序言,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相关背景,这就等于题记了。比如姜夔的词,就多有小序,且自成有条理的小品文字,大可与词作对读。古诗鉴赏中,题目往往有引导作用,也可谓解开诗意的一把钥匙。

春夜洛城闻笛篇5

一、赋愁以形

愁本是郁结于胸中的块垒,别人无从得知。自从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问世后,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景物写法越来越受到诗人们的关注与效法。在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离愁具体化,用剪刀去剪,用手去梳理,可是离愁太多,根本剪不断也理不好,故而给读者呈现在眼前可触可剪的物象。“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女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愁用双溪中的蚱蜢舟来装,可是这愁太多了,用船根本承载不起,这就化无形的愁为有重量的物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这里的闲愁到底有多少呢?原来这闲愁就像是满川的烟草无边无际,就像满城飘飞的柳絮飞扬,就像梅雨季节飘飞的细雨密麻,这闲愁转化为烟草柳絮和梅雨,成了可触可见可感的物象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都是把愁比作迢迢不断的春水,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二、赋声以形

古典诗词中,描写声音的篇目并不多,把这种抽象的、无形的听觉转化为眼睛看得见的物象确实较为困难。这种绝妙的比喻在《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赤壁赋》《听颖师弹琴》《夜上受降城闻笛》对乐音的描绘可谓淋漓尽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时分,周围静穆,士卒侧目倾听着这随着东风散满整个洛阳城的玉笛之声,诗人此处用“散”旨在表明这笛声仿佛一点一点吹散在洛阳城中,难怪士卒们会彻夜难眠,眺望故乡了。《赤壁赋》中洞箫之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吹洞箫之人忘情地吹着,引出听者哀怨思慕,哭泣倾诉,乐音如千丝万缕牵动听者之心。《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本是箜篌的悦耳动听,诗人为传达出这种乐声的精妙,用声写声,用形比声。带露珠的芙蓉娇艳欲滴,楚楚动人,香兰绽放出笑脸来体现出这箜篌之声的清丽动人。声音是听觉,可诗人把它描绘成我们眼前实实在在的场面,以至于汉皇唐皇被打动,女娲忘其职责,神仙佩服,老鱼跃波,瘦蛟起舞,吴质不眠,寒兔沉醉。这都源于那乐声如昆山玉碎如凤凰啼叫,如芙蓉哭泣如香兰微笑的精妙展现。《琵琶行》中,更把以形写声发挥到极致:大弦之声像急雨气势盛大,风雨泻城,小弦之声仿佛人在说着悄悄话。一会儿又如莺儿立于花下轻啼,一会儿又如泉水潺潺作响。可诗人笔锋一转,声音立即高亢,如银瓶突破水飞而出,如铁骑踏过,刀枪呜鸣。这里的琵琶之声让我们看到了变化无常的天气,春暖花开的温馨,情深意浓的密谈,刀光剑影的沙场。由抽象的琵琶之声化为有形的画面。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琴声仿佛勇士奔赴战场,仿佛柳絮浮云,接着又是一个百鸟喧闹的场景中,凤凰孤出,这些音乐形象都是一幅幅具体的可视可触的精美画面。

三、赋梦以形

梦境常常是瑰丽却又虚幻的,要把无形之梦写成有形之物却是非常难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晚唐,唐温如《题龙阴县青草湖》)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极为精彩:船在天上与船在水中正相吻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本无形,作者却赋梦以形,说满船清梦;梦本无重量,却赋梦以重量,用“压”字来表现梦的重量,把无形之梦写得如此真切。再如“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唐刘慎虚《句》)中,作者思归心切,日思夜想,以致成梦。这种思归之梦实在太多太多了,就像漫江的春水绵延不绝,又如漫江春水那么多情动人,蜿蜒围绕故乡,把归梦写得如此温婉多情且无穷无尽。当然,梦境中的内容与这表现手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为做梦时,可能上天入地,什么都能梦见,而梦见的客体与化无形之梦为有形之景的表现手法并不是同一概念。

文学是一脉相传的,古人的开拓与尝试让我们的现代诗及歌词都极为注重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如“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周杰伦《东风破》)中,明明是灯才用一盏,而这里却用一盏修饰离愁,使这种离愁具体化了,还有“一壶漂泊”,壶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容器,可在这里盛放的是漂泊,一个抽象的“漂泊”成了具体的可用来盛放的东西了。可见,经过对苏轼词《东风破》改编后的歌词虽然大为不同,但是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却使这首曲子打动了万千听众的心。

总之,这种用比喻的方式来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春夜洛城闻笛篇6

关键词:竹笛;佛教音乐;音乐形式;自然性;不可言传

一、竹笛

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九千多年前河南贾湖出土的贾湖骨笛。笛子在这九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的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竹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慢慢地在中国形成两个大的流派:南派和北派。从曲风上来说,北派多快节奏的吐音,音调激昂,代表曲目多以梆笛演奏;南派旋律延绵悠长,少吐音多连音,多以曲笛演奏。竹笛各地的风格不一,但是它的发展渗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我国民乐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乐器。

二、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最早只是僧徒们念经的声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成为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念唱。佛教音乐的内容一开始只是歌颂菩萨的功德,后来成了佛教仪式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本土的佛教音乐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就是模仿印度佛教的音调,用汉语来演唱。佛教音乐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演唱,在各种法事例如忏摩、布萨、放生等中比较正规的演唱。第二种是注重音乐的美感,要求旋律性和佛教的空灵性相统一,旋律简单但是意境犹存。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与中国的思想和音乐相碰撞,并深深地扎根在此,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

三、竹笛与佛教音乐

1.独特的音乐形态

竹笛的结构比较简单,属于单旋律乐器,不像有些乐器可以演奏非常辉煌和复杂的乐曲。但是竹笛清脆嘹亮的音色使得它即使只能演奏单旋律却同样能够打动人心。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在夜间听闻笛声,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音却能演奏出"折柳",让诗人有感而发,可见这笛声是多么的婉转悠扬。

佛教音乐最开始是用来赞颂菩萨的功德,它的旋律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几个单音放慢来演唱,佛教音乐是从"梵呗"发展而来,梵音是佛教音乐的原声。"梵,即清净之义;呗,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赞叹。"梵音本就是清净的音乐,佛教音乐也是如此。

2.自然本性

谈起竹笛,首先想到的一幅画面就是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放着牛羊。而这也就体现了竹笛的本性:生于自然,描写自然。有太多的曲目能够说明竹笛与自然的联系,比如《鹧鸪飞》,就是南派竹笛大师陆春龄描写鹧鸪飞起飞远的过程;《荫中鸟》是北派竹笛演奏家刘管乐描写鸟儿的鸣叫跳跃的曲子。在这一点上竹笛的自然性与佛教所要求的,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自然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是一致的。更有禅宗大师用一句"春来草自青"来解释"了悟禅境"。 佛教音乐是佛教精华的体现,更是与自然密不可分。因此,两者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通之处。

3.价值与意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竹笛和佛教音乐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首先从礼乐文化中,我们便看出竹笛的地位非同小可。从最早出土的贾湖骨笛,竹笛作为一种礼器被放入群葬中,便足以体现竹笛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中,笛箫声部配合其他声部并起到带领的作用。在中国的诗词文化中,竹笛就如一颗闪亮的星在空中绽放。

佛教音乐也是一样的。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形成三个主要的支流,并对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思想上它的进入对儒家和道家学说进行了冲击,使这些学者更好的完善了自己的学说;在音乐上也对中国的音乐做出了贡献,《霓裳羽衣舞》就是最好的例子。几千年来它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

两者在于音乐方面的意义也是一样的。它们不仅仅是旋律上的悦耳动听,也在于与人心的交流。自古以来闻笛而感的诗句数不胜数。王之涣的《出塞》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通过笛声与人心的相通。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韦庄的《村笛》中,一声牛笛便让人碎了心。

箫韶九奏韵凄锵,曲度虽高调不伤。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

佛教音乐在音乐上的意义也是如此。它的旋律简单,绵长,从而使听者在音乐中体悟人生处世之道,最后谛及天道、宇宙真理。佛教音乐与古琴有着很大的关联,在《禅心抚琴》中,便能深刻的体会出这一点。

指抚苍翠意润弦,音言亘古声语岚。汝本性觉圆究竟,灵山师前礼佛妍。

中正和谐的佛乐能带给众生心灵的享受,使人们内心归于平静,从而减少人们的贪欲,抑制五毒的产生而成为善者。

在近现代竹笛作品的创作中,竹笛大部分是来演奏一些热闹或者悲伤的曲调,古代诗人耳中那种深沉到人心的旋律越来越少。随着中国的信仰自由和高速发展,研究和演奏佛教音乐的学者越来越多,佛教音乐的流传也就变得越来越广。尽管竹笛和佛教禅乐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形式,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两者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田青.禅与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田青.捡起金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4]王亚丽.民族音乐概论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4).

[5]论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圈和文化丛特征[J].中国音乐学,1999,(4).

[6]赫乃凤.浅析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J].黄河之声,2007,(2).

[7]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商务印书馆,2010.

[9]祁志祥.中国美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8.

[10]王敬宜.中国佛教音乐史考略[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3).

[11]项阳.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J].文艺研究,2003,(5).

[12]孙雪秋.古琴与禅[M].电影评介,2007,(5).

[13]程明.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J].大舞台,2012,(10).

[14]尹青珍.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3).

[15]邹燕玲.伦佛教音乐的宗教功能[J].求索,2006,(2).

春夜洛城闻笛篇7

那天早晨到来的前一夜,我做了个梦,梦中狂风暴雨无休无止,在半夜醒来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狂风暴雨意味着什么呢?是为我们的分离悲伤万分幔壳宄科鹄慈捶⑾郑没有狂风暴雨,只是蒙蒙细雨。

走出家门,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抬头一望,往日路边灰蒙蒙的树,今天都变得清新。再吸一口气,空气里都是绿色的味道,柳芽儿的味道,桃花的味道。眼前的道路,闪着一道道银光,似乎每一道光都有着若雨的影子在里面。

“若雨,你真的要走了吗?”嘴里喃喃着,我往若雨家的方向走去。

我和若雨一起长大,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一个班,一直到现在。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手抄报,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绘画一起吹笛子,一起外出踏青,一起去菜市场帮妈妈们买菜,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如今,若雨的爸爸工作调动,要带着一家人离开了。

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么多年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真像春雨一样连绵不断。若雨,以后你生病了,谁给你安慰?你取得成功了,谁和你一起分享?你心情低落了,谁又会给你以鼓励?

若雨怕我感伤的眼泪无法停止,不让我来送。可我还是固执地来了,在若雨的家门口,我看到若雨的爸爸在细雨中把一家人的行李搬上车,然后发动车子,慢慢地驶向远方。

不知不觉,我的眼泪流了出来,和眼前的细雨一起,交织在我的脸上。若雨,让我的祝福化作春雨, 一路陪伴着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稳稳行走。

佳作点评

这篇文字令人动容。姜雨辰同学的送别,和诗人一样,也定格在一场春雨中。我们发现,这场雨一直延续在行文中,从开头到中间再到结尾,雨是一直存在着的。这不仅仅是离别的环境,更是离别的感伤心情的呈现呀!

这样借助环境来渲染人物情绪的写法,小作者运用得如此精彩,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佳句锦囊

柳树常常出现于唐诗宋词中,下面几句诗歌中的“柳”,都有什么意涵呢?请你想一想、查一查、背一背。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文化链接

灞桥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篇8

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以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独特的技巧演奏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本文从笛子的发展史、技巧、派别阐述南北派笛子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笛子形制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笛子 发展史 派别 技巧 现状

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步发生与发展,由于它的悠久性、广泛性、群众性,几千年来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可以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它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声、律、美等等诸多学科。它已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音色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笛身上面各开有吹孔和膜孔1个,按指孔6个,笛尾有上出音孔两个下出音孔两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常见的笛子分两类,就是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广泛运用。曲笛善于表现悠扬温婉细腻的情致,有浓厚的江南韵味。而梆笛要比曲笛短小,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李白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笛子艺术的魅力。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骨笛与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近,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子,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我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笛子,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样了。由于地方戏曲的大范围发展,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音孔和两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共有6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就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主要以C、D调笛子为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温婉、清新而圆润,广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它适于合奏与独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笛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主。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伴奏,也多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几年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笛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等。在笛子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比如:大G调、大A调、大C调、大降B调等。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名家众多,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上一篇:小太阳范文 下一篇:寒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