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的城市范文

时间:2023-11-28 21:00:48

天空下的城市

天空下的城市篇1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8.5%提高到2008年的45.7%(图1)。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其具有不可再生性而越发宝贵,现已成为城市开发的主要方向,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如何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

图1城市化率

Fig.1urbanization rates

2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必要条件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条件,一般有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地质状况、灾害程度、技术能力

等几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实力。从近代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过程看,地下空间开发的时机和规模,与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直接关系(图2)。

图2开发条件

Fig.2Develop conditions

从开展地下空间的国家来看,发达国家都是在人均3 000 美元(人均GDP)以上开展的;发展中国家是在2 000~3 000 美元(人均GDP)时开展的。目前国内的各直辖市、经济特区和经济发达的各省会城市基本具备了开发条件[1]。

3 推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措施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再生性,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国内成功的实践,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规划优先、防灾同步、突出重点、资源节约、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3.1开展地下空间资源普查,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地下空间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须做好统筹规划。为了科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应尽快开展地下空间资源普查,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深入调研城市性质、特点和规模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开发的重点、规模、层次和模式。唐山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网普查的同时,建立了管线信息系统,做到了系统的及时更新。天津已于2006年率先成立了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信息中心,该中心创建了符合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仅2010年1年就为天津市400多个建设单位共1 000 余项工程提供了地下管线信息查询服务,折合管线长度近5 000 公里,减少了大量重复性测绘,为建设单位既节约了资金,也赢得了报建和建设时间,推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

3.2统筹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化法制化管理。

为整合地下空间资源,务必抓紧制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出台规范管理地下空间的法律性文件,通过调整空间关系来协调和控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2]。杭州市2003、2004年分别制定实施了《杭州市人民防空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2005年出台了《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2008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2009年,天津市编制了《天津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制定了《天津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条例》、《天津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技术规程》和《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办法》;2010年四川省人防办制定了《四川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提出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筑物予以产权登记管理,促进城市“第二空间”快速增长。

3.3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管理运行机制。

地下空间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珠海市政府非常重视地下空间开发,专门成立了地下空间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其它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关联的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地下空间开发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审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作计划、发展规划、法规章程、优惠政策;审定近期和中远期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审定优惠地下空间开发投资市场和地下建筑交易市场的基本原则;协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目标是形成多元化投资市场,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格局,以点代面,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3.4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人防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防工程规模逐渐加大,因此,为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时既要考虑战时防空的需要,又考虑平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使其具有平战双重功能。许多大中型人防工程成为城市的重点工程,如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图3)、沈阳北新客站地下城、郑州火车站广场地下商场等,建成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3地下停车场

Fig.3Underground Garage

3.5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有序开发。

地下工程具有不可逆性,一次性投资大,安全及建造技术要求高,运营成本高,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造成城市空间的极大浪费,还有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城市问题。因此在开发地下空间时,应对规划和现有的地下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加强连接, 合理分类, 重点将地下公共空间、交通集散空间和地铁车站相互连通,提高使用效率[3]。应以地铁网络和连通地下环道为骨架,以交通站点为枢纽,以中心区为主体,综合部署,有序开发,把其他地下设施纳入整个系统之中,形成合理的城市地下空间体系。

4 结论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大、中城市务必针对各自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推动措施。相信,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客观条件[N].中国建设报, 2003-09-11.(Objective Conditions of developping urban underground space[N],CHINA CONSTRUCTION NEWS 2003-9-11.(in Chinese))

[2]束昱.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5-6.(Suyu, Developping and ussing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M]Shanghai Book concern of Tongji University 2002,4:5-6.(in Chinese))

[3]石晓冬.地下空间的科学利用与规划编制[R],江苏城市规划,2010年第1 期:22. (Shi Xiaodong,Planning of Urban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R],JIANGSU URBAN PLANNING,2010,1:22.(in Chinese))

天空下的城市篇2

关键词:烟台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格局

前言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是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人文、政策的产物。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是衡量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烟台市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通过对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的各项问题,优化城市整体布局。

文章利用GIS和R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与城市空间格局分析模型结合起来,综合研究烟台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1 工区概况

烟台市位于山东省东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7°14′~37°40′,东经121°02′~121°34′。工区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公里,以半岛类型的地貌特征为主,人类活动强烈,城市空间分布差异大。

2 基于RS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2.1 信息源

文章以遥感信息为主要信息源,包括航空遥感信息和航天遥感信息。

航空遥感信息采用的是国家测绘研究所提供的黑白航空像片,摄影时间为1998年12月10日,绝对航高6900m,最大畸变差为-0.005mm,焦距为214.84mm,采用1:3.2万的摄影比例尺,分辨率为0.1m,基本能满足城市空间格局分析的应用。航天遥感信息采用的是TM数字图像,图像为多中心投影,像元分辨率为30m,能综合分析地面空间格局特征。

2.2 遥感图像处理

2.2.1 数字图像校正

数字图像校正包括卫星图像几何校正、航空像片正射校正、多元信息复合、数字图像增强处理等。

2.2.2 信息融合

信息融合是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中,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新的信息或图像的过程。

2.3 城市信息的分类提取

根据烟台市的实际情况,参照常用的城市格局研究分类方法,对烟台市进行空间类型进行划分:

(1)旱地,主要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2)林地,指天然或人工林地;

(3)城镇用地,包括人类居住用地、工矿企业用地等;

(4)水域,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体用地。

3 基于GIS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3.1 数据库构建

遥感图像、航空像片通过预处理,提取信息后录入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属性数据包括三类:(1)系统属性数据;(2)根据系统生成的属性数据经过计算而得出的数据;(3)用户属性数据。

3.2 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对比分析烟台市1998年和2008年的城市数据变化,见表1和图1。

从图1可知,城镇用地、林地和水域的总面积有所增加,而旱地面积有所减少,反映在平均面积上可以看出,旱地同样减少。从周长数据来看,城镇用地、林地、旱地的总周长都降低,而平均周长相对增加。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烟台市的各项用地面积比例向着面积较大的优势方向推进。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烟台市1998年和2008年的城市格局分析,可以发现该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城市绿化空间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稳定性降低。

(2)由于土地被长期闲置,地表植被被破坏,城市周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3)城市结构单一,城市结构组分的不断减少,造成城市的自然单元类型简单,缺乏空间层次感和生态美学。

(4)城市通达性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生态连通性的降低和视觉通达性受阻。

4 结束语

文章将烟台市的城市空间类型分为城镇用地、林地、旱地和水域,并根据空间结构原理分析烟台市的空间结构,并采用数量化方法分析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基本思路是利用遥感(RS)技术获取不同时段的城市单元信息,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支持下,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和模拟烟台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从而提示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以及格局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该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不仅提取了各种信息数据,而且对烟台市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单元类型分布现状进行了虚拟再现,提高了实用性和可视性。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修文群,池天河.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M]. 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社,1999.

[3]吴泉源,鲍文东,张祖陆,等.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研究[M].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40~43.

天空下的城市篇3

城市公共空间,就是指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从狭义与广义,这两个概念理解。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具体的概念,什么是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它首先是属于整个城市系统中的外部空间,其次它是为全体市民公共使用的。它包括,由多个单一的空间形成的复合结构,如绿地、广场和街道这些,称为单一的空间。它构成了城市中公共空间概念的核心部分,其概念上的界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格的。另外一个概念,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首先,它是可以容纳多种公共活动的场所。其次,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1)城市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为人民公共使用而服务的空间体系,没有任何的限定,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人们营造更为舒心的活动空间,并充分地体现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的意义所在。可以自由地出入其中,欣然共享其设计目的,基本上是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群。(2)从形态上,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一个只有底,没有顶的四方体空间,它是整个城市的外部空间的形式之一,而且具有开放性空间的特性。对于城市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而言,主要的设计对象,也是城市的外部空间这部分。我们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城市规划的整体情况,帮助城市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从而更好地,规划出合理的空间范畴。

在不妨碍城市合理发展的条件下,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表现的类型,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居住区的小区里面,专门为居民活动身体设计的公共设施的空间,就是属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公共使用空间。其中还包括一些权利范围内的使用,但是开放的情况不是那么明确的场所,我们把这种空间称之为公共性的私有空间。例如,在国外的一些城市调查研究中,由于他们本国的区划条例的规定,属于私人机构的,高层建筑底部架空形成的公共空间和一些城市中成立政府与私人联合机构开发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些是城市委托给私人公司管理的,公共公园和一些可以进行多样性公共活动的比较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多种类型的公共活动的空间场所。但是相比之下,城市的重要特征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体现在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比较多,因为其范围比较小,针对的人群比较集中所以可以更有效的反映出市民的需求点,通过设计可以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区域。设计上也更为独立一些,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而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时间和内容上一般都是一些特定的,人群服务比较多,在空间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受商业利益的影响比较多,形成了潜在的消费文化,在设计上显得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强,限定的范围比较多。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丰富城市的空间内容,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的。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狭义的公共空间承担了更多休闲娱乐和交往活动等功能,在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场地的归属地形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二者之间要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在整个城市的社会组织和形成空间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归属感的形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除了考虑其物质实体特性构成的美学特征以外,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城市中公共空间人们的需求点和活动的类型,还有各个空间所代表的实际的意义等现实问题。

2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历史息息相关

城市中的建筑,在形式上强调积极向上、美观和实用。如果把美观与经济和实用割裂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单纯地把美限制于“观”,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误解。但是当意大利的进口石材,欧洲的新古典柱廊和雕塑还有美国进口草坪和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装饰图案,越来越多的作为一种流行的设计符号,出现在我们的建筑中时,这些都是越来越空洞的空间的形式美的体现,说明人们把注意力完全都放在了经济和使用功能上面,甚至于将其作为一种的社会进步的评判标准。

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人们所耗费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为了把城市建造得更符合君主和权贵们的意愿。君主和权贵们的占有欲望和炫耀的欲望大多数情况下,都反映在了城市的建设上,如我们熟悉的紫禁城,在过去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代表作,还有下面各个州的办公衙门。罗马再建计划诞生的意大利、墨索里尼和以希特勒作为统治者的城市柏林、英国、法国等统治者。在亚洲、非洲建立的新城市一直到工业革命时期,城市景观才因城市设计观念的转变产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机器,它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并主宰了整个城市。从英国的格拉斯柯到美国的纽约、洛杉矶、底特律,再到中国的北京、上海,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达到高效、快速的设计目标。绝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是围绕着的以机器设计作为主题。这种模式,曾经是柯布西埃想建造的理想城市,人们建造很多厂房也是为了更多的生产机器,以及工人们的居住区,也是围绕着厂房建设的。为了方便汽车的行驶畅通,人们建立立交桥,同时扩宽街道的面积。以至于夏天没有更多遮阴避阳的位置,在雨天或者冬天也要顶着风寒,漫长地等待。这都是为了更方便汽车在路面上更为畅通无阻。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工作、居住、休闲、娱乐,被解剖成一个个独立功能的零件。城市设计的过程即是将这些功能零件加以装配、组合的过程。

天空下的城市篇4

关键词:屋顶 绿化 环境 气候调节

Abstract: Our cities used unknowingly reinforced concrete isolated from man and nature, the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urban green space, deteriorating air quality, urban “ heat island effect ”has increased. The main form of the modern residential district green ground greening, the vast space of the roof become exposed in the sun’s natural heat-absorbing plate. Green roofs in urban landscaping, environmental reform, climate regulation, and many other beneficial. In the case of l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carce, the green roof will certainly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will be the best stage of development as the city building a large base of civil new residential.

Key words: roof, greening, environment, climate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 S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的大型城市,其地理优势不容小视,同时在教育上拥有雄厚的实力,是我国三大教育基地之一。但是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赶不上沿海小型城市的发展,当然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包括长江运输的不便以及政策问题,另外,武汉还有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特色,就是它的火热,由于是内陆城市,周边地形较高,使得武汉气候在先天上就不具备优势,不如沿海城市在海风调节。再加上武汉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多家大型工业场所的存在使得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之城市开发忽视绿色植物的重要性而肆意砍伐“退绿建房”,所以城市自我调节的条件被一一瓦解,最终使得城市成为“闷罐子”名副其实的“捂汗”。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后,“退绿建房”已不同当初砍绿那般自如,成本变的越来越高,对于市民有异议的还要召开现场听证会,以决定绿化的去留。

城市已建成区域尤其是繁华的市中心,可供开发绿地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而据统计城市中屋面的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面积的30%左右,而这样一个广阔的地方确是未被开发的地方。屋顶绿化长远上看无论是环保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以下以武汉为例讲述一下屋顶在城市美化,环境改造,气候调节等方面带来的益处:

1美化城市

城市发展矗立起鳞次栉比的高楼,人们的活动空间也由于建筑的高度增加而增高,人们欣赏窗外的景色不再仅仅只是靠近地面的街道,树木。更多的是远近不一高高低低的建筑以及这些建筑的屋顶。从高空俯视城市,除了阡陌交通就是这些光秃秃的灰暗屋顶。有时候还有肆意堆放的建筑垃圾,高空抛洒下的废弃物活或者用简易材料例如破旧石棉瓦塑料帆布随意搭建的歪歪扭扭的“碉堡”。屋顶绿化可以多样的美化原本僵硬的材料,使其转化一种软环境,绿色植物还可以缓解眼疲劳,放松身心。相对于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理功能方面外,在心理上也是有益的影响。

2环境改造

2.1节能阻耗

武汉的夏天,由于降温需要产生的“电荒”逐年加剧,作为城市中的人,除了忍受酷暑的煎熬外还要支付高额的电费以及其他相关降温消费,而阴冷的冬天又带来取暖消费。屋顶绿化一个天然的绿色隔热层,保持楼体温度热量均衡,可谓“天然空调系统”。

2.2净化空气

在缓解热岛效应中介绍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由于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及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活废气,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环流处于有利条件的时候可以自行扩散,胆量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只有笼罩在城市上空,大量吸收红外线提高城市温度,部分硫化物还会在空中形成酸雨。屋顶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吸附城市高空的悬浮物,同时吸收分解这些滞留在城市上空的有害气体,吸收二氧化碳产生人们需要的氧气,从而净化空气。空气质量达标有利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身体健康。

2.3缓解内涝

武汉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使得其气候特征上夏天强对流天气频繁,暴雨常常造成局部内涝交通瘫痪,严重破坏城市生活节奏。屋顶绿化的滞水功能不但为屋顶植物储备足够的水分以方便在干燥时期供给生长,同时也减缓雨水的排放速度,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另外降低水循环的速度通过径流减少污水处理的成本,据统计,屋顶绿化可以滞纳大约80%的雨水。

3气候调节

的钢筋混凝土,逐渐减少的绿色植被,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武汉作为著名的“火炉城市”每年夏天都是酷暑难耐,武汉的夏天最为难耐的是夏天的夜晚,最低温度高达30摄氏度就是热岛效应加剧的结果。高层建筑太多,建筑材料吸热强散热缓慢,再加上废气产生的温室效应,夜间的城市温度难以降低。屋顶绿化位于远离地面的高楼顶部,不但可以将建筑包裹起来减少白天热量的吸收,同时可以吸收由于热岛效应的暖气流上升带到城市高空无法扩散的废气及有害气体,例如硫化物,氮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等。

目前,成都市拥有各类屋顶绿化面积已经超过8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极大缓解了城区的热岛效应。据成都市园林局绿化处工作人员介绍,观测表明,成都市“热岛”的平均强度为2摄氏度至4摄氏度。但在成都屋顶绿化的集中区,楼房内气温在冬天能提高2摄氏度,在夏天则可降低3摄氏度。

4经济利益

早期开发的房地产工程,在房屋售价分等级的阶段,往往是靠近中间的楼层标价最高,而底层由于其安全性,卫生情况,噪音干扰等情况相对较差价格偏低,而屋顶的房屋由于屋面日照强弱变化而导致室内温度差较大的现象而不受消费者的喜爱,房价也偏低。屋顶绿化的建造可以极大的缓解甚至解决“冬冷夏热”的问题。将屋顶住宅的劣势消除的同时增加其吸引力和卖点,提高房屋销售价格,现在武汉带屋顶花园的顶层都是售价最高的。由于现代屋顶绿化无论是技术相较以前有了长足进步,同时栽种的植被也更加能够适应屋顶环境。所以如果护理得当,对屋顶绿化的投资将是一件相对“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房屋处于规定寿命之间可以一直存在。同时屋顶绿化本身就可以保护屋顶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5结语

对住宅区进行屋顶绿化是美化城市环境,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有力措施。如果从空中向下俯视武汉,大都是“素面朝天”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很少见绿。这样的屋顶对光热日储夜放,不仅使江城夏季燥热难当,而且空中俯瞰,更是有碍观瞻。武汉市2005年为了鼓励做屋顶绿化,在绿地计算办法中按屋顶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计入到绿地面积中,但开发企业建屋顶绿化的积极性不高,武汉市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鼓励相关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设业主单位绿化建筑屋顶。让武汉的上空绿起来,美起来。

参考文献:

[1]何晓华.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规划与景观设计适用手册[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宝鑫.城市立体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董卫.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金经元.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问题[J].城市规划,2001,25(01):11-15.

天空下的城市篇5

【关键词】天安;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分区设计

1 城市综合体发展概况

在现代都市中,快节奏的人们需要有一个方便、快捷、经济及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来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城市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的城市空间形式。天安数码城集团是中国城市产业地产的引领者。城市产业综合体是天安数码城继工业园、工贸园和科技产业园之后的第四代产品,以办公业为主,融合产业、交流、生活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天安数码城还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打造了城市产业园、生态型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等三种各具特色的产品线。

城市综合体以超大的空间尺度、地标式的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等为主要特征,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的面貌。景观设计在开发的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1]。天安数码城的前三代产品在规划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近年开发的城市产业综合体多处于建设阶段,根据已建成情况来看,景观效果宜人,社会反应良好,如天津、重庆、青岛天安数码城等项目,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计方法。

2 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分析

2.1 城市综合体景观特征

(1)现代、时尚、标志性

城市综合体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面貌。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当代艺术逐渐摆脱博物馆的束缚,走向了开放的城市空间,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而地标性的建筑再加上公司的文化、主题,也很容易形成景观的标志性,打造区域特色。

(2)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城市综合体的灵魂。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则是真正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这样以来,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特点也适用于城市综合体中的景观设计。下图是天津天安数码城空间布置图,不难看出,开放空间、沿街开放空间在整个综合体中占据了大量比例。

(3)丰富多变的空间景观层次。

城市综合体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或建筑本身的造型特点,以及地下空间、中庭空间、屋顶空间,形成若干节点性的广场,并大量采用天桥、峡谷、巷道等形式进行空间的过渡和衔接,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与城市的步行公共空间自然融合在一起[2]。

2.2 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理念

(1)创造具有文化品格的外部空间

文化是一个园区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气质,也是一个园区吸引力之所在。天安数码城一直倡导“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运营文化,使园区由聚集(要素空间集中)走向聚合(产生有机联系),而最终发生聚变(形成创新集群)。城市综台体以其巨大的形体和复杂的功能而具有创造标志性的先天优势。标志形象的形成.有赖于准确理解把握和提炼地域文化,依托于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抽象意义的具象化。

(2)尊重场地、注重生态

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①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②解决问题。对问题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后,基地的功能和设计的内容也自然明了了。而如今席卷全球的生态设计的理念,也必须以场地分析为基础,针对场地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保。如重庆天安数码城根据用地山地的特点,提出“绿谷”的设计主题,并以此展开,根据已建成几期的情况来看,景观效果宜人。

(3)与城市密切联系,形成连续性、一体化的城市空间

城市综合体通常与城市的主要交通保持着密切而便利的联系,这也使城市综合体拥有了更高的开放性与可达性,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综合体景观的营造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完整性,更应融入城市的大环境中,对城市整体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城市综合体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关注与周边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平台,同时人的活动也为城市综合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4)基于行为特点的空间设计

城市综合体是一种功能符合型的城市集聚空间,来这里的人目的各异、行为特点各异,环境景观的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特点给予合理的功能设计,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做好空间的引导作用,使空间功能合理,景观合宜[3]。

3 城市综合体景观分区设计

3.1 办公区

(1)总部楼区

总部楼是天安数码城的特色,是办公楼中的“别墅”,对于景观的要求较高。对于现代化的总部楼外部整体景观设计应该给人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而不应该是庄严肃穆;作为总部办公区,应该安静,景观要有高品质感;又是天安数码城的特色核心部分,景观设计要有艺术感,体现现代美学。另外景观要具有很强的标示性,根据不同的总部楼,创造不同的景观。

对于总部楼围合的中庭以及入口空间等,还要根据不同公司来进行设计,将企业的文化、理念等融入景观之中,创造特色的景观。如下图所示,为重庆天安数码城总部楼区景观效果图。

(2)产业楼区

产业楼作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的基地,在这里工作的多是高科技技术研发人员,工作相对单调而又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创意、创新能力,景观设计应力求大胆,现代感与视觉冲击力是这里景观设计的重点。使工作人员能在工作之余,感受到景观的魅力,为工作增添乐趣。根据天安数码的规划情况,产业楼的底层多为商业配套区,所以产业楼的景观多为屋顶花园形式,景观设计力还要注意屋顶花园的特殊要求。

(3)商业配套区

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区多位于沿街开放空间,多数呈现狭长的直线带状空间形态。商业业态也多以购物为主,兼顾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由于地块的限制以及步行人流量大的原因,使这里的景观呈现出硬质铺装面积过大,绿化空间偏少的情况。基于此,首先可以通过垂直绿化的方式增加绿化面积,使场地因有更多的绿色植物而更具生机。其次可以将坐凳等休闲设施与当代艺术(雕塑艺术)、花箱、树池等结合,使场地更具现代时尚感。对于大面积的铺装也可以融入不少设计元素、当地文化,这样就使商业区的景观设计实现宜人的景观效果。

3.2 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综合体中部分员工以及其他城市居民生活休息的地方,其景观设计必须营造一种安静、舒适的景观空间。住宅区景观设计可以从普通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借鉴经验。这里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植物材料为主体,以山石、水体、建筑小品为辅构成的游憩生活空间,创建富有生机、充满趣味、归属感强烈、生态健全的田园般的居住环境。

3.3 配套酒店公寓区

(1)酒店式公寓

酒店式公寓是一种提供酒店式管理服务的公寓,集住宅、酒店、会所多功能于一体,概括地说,就是将星级酒店的高标准服务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应该与整个城市综合体的文化、景观面貌保持一致。具体设计也可以和其它酒店、住宅区借鉴,注重生态,以人为本,打造用户满意,环境友好的公寓景观。

(2)五星级酒店

该项目中,景观设计要讲究设计风格,通过硬景、软景及配套设计来烘托建筑物,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入口部分的景观设计,并不是设计一个城市广场,而是要体现酒店的品牌。首先在酒店主入口区域造势,要有一个景观中心,在城市道路与建筑主体的空间轴线上;同时可以依据酒店建筑的特点,在设计上给人视线上的引导,以满足道路、交通、遮蔽、围护等功能要求。

4 结语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手法尚未成熟。天安数码城集团积极实践总结,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计必须紧抓自身现代、时尚、开放、景观空间多变的特点,从创造文化品格、生态设计、注重与城市的密切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同时不同的功能区还要给予不同的对应处理,这样才能设计出景观效果宜人、功能合理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毅.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王琳.城市综合体一一新的商业地产模式[J].城市开发,2008,(03)

天空下的城市篇6

在武汉从事家纺行业的吴女士,春节期间离开雾气蒙蒙的武汉,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珠海看房。她说,武汉天气状况越来越糟,早就听说珠海近山近海,环境不错,就特地来看看。她说自己从事家纺行业太久,自身的呼吸系统不是很好,几年之后打算退休,想与老伴一起到个空气好的地方养老。据吴女士介绍,因为武汉流动人口多,加上本身的气候和环境不太好,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雾霾天气急剧增多,有不少武汉人都有这种考虑。与武汉相比,珠海的地形地貌却不一样,同时这个城市人很少,环境幽雅,她和朋友打算一起在珠海置业,这样退休以后大家还可以常常走动。

不只是武汉等中原地区的市民想南下,许多长三角地区的市民也正向珠海走来。去年,范先生一家从加拿大回到家乡杭州,由于已经习惯了加拿大的空气,回国之后非常不适应,而范先生一家也不约而同地患上了呼吸道感染。经过对多个城市的考察,范先生于去年3月举家迁往珠海。

根据珠海市环境保护局的历史数据,珠海市空气质量级别优级的天数连续多年都在200天以上,其余天数质量都为良,空气质量同比其他城市优势明显。比如2月24日,珠海市PM2.5指数为75,而在同一天,北京指数达225,已是中度污染。由此也可以看出,珠海多年来重视保护环境、打造适宜人居城市的定位已经非常明显,并成为向往健康生活的人们的选择。

除了珠海,海口也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选择之地。春节期间,记者前往海口度假,顺便将“当地天气”添加到了手机上的“天气通”。此后,海口的天气情况和PM2.5指数每天都会显示出来。一个多月以来,海口的PM2.5指数基本每天都是良,而郑州显示良的日子则寥寥无几。

珠海、海口,之所以有这样的良好天气,除了大环境外,关键还在于城市的绿化功能良好,通俗地说,是这些城市的“肺”功能好。漫步在海口街头,枝繁叶茂的椰子树随处可见,哪怕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也会种上树木,而且树下不见一点泥土,都是茂盛的青草和鲜艳的花木。

可别小看了它们,树木花草在城市里的作用大着呢。树林能抗击风沙的侵袭。分布合理的树林和灌木丛,能大大减弱噪音,有显著的隔音效果。它们还有助于保护土壤和建筑物,使它们免受阳光暴晒。在炎热的夏天,小花园或树阴下的气温比空旷处的气温低。医生调查证明,常到公园散步的病人,他们的心肺功能往往有明显好转。

在郑州市东风路上,从南阳路到丰庆路之间,两边茂盛的梧桐树遮天蔽日。炎热的夏季,每当行走在那里,都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好似冰火两重天。

这便是参天大树的功劳。由此可见,城市也要呼吸。因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太需要园林绿地来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达到空气的自然平衡。

现实情况是,城市一直在扩张,绿化却没有跟上,致使城市“憋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憋屈”。

1月中旬,北京等城市的一场大范围雾霾天气触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交通受限、航班延误、病患增加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西等地多条高速公路只得采取临时交通管制。1月11日凌晨起,天津港水域持续能见度不良,截至当天下午,天津港海上能见度约1000米,临港港区船舶航行动态暂停。

此外,石家庄机场因能见度低致使多趟航班延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部分航班受影响,青岛流亭国际机场60余架次进出港航班延误或取消,近5000名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而医院的呼吸科和儿科病患也明显增多。国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雾霾天气中携带的细小颗粒物对人体伤害极大,其中,PM2.5可直接进入肺部和血液。据报道,近一周时间,北京儿童医院的日均门诊量都接近一万人次,其中3成是呼吸道疾病。

童话作家郑渊洁曾在个人微博上发起“北京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在6000多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89%的人认为北京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空气质量不好,自然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影响,对健康危害最大的是细粒子。科学家研究证明,由于细粒子绝大部分能通过人体支气管,直达人体肺部,所以当灰霾天气出现时,细粒子所携带的污染物,不仅可能损伤支气管黏膜,引发感染,而且还会加重慢性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诱发动脉硬化、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细粒子甚至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这是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2006年前后,广东省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吴兑在研究灰霾之余,也着手关注细粒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他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认为细粒子污染与肺癌死亡率上升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与显著的7年时间滞后相关。

在广州召开的一次大气环境高端论坛上,广州呼吸病专家钟南山更公开声称:通过对年龄超过50岁的广州病人进行肺部检查,发现无一不是“黑肺”。

“我国大城市的区域空气污染类型,在短短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从粉尘污染时代,到粉尘污染+硫酸盐污染,再到现在的粉尘污染+硫酸盐+硝酸盐的有光化学烟雾参与的复合污染时代,25年前在粉尘污染时代建立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描述复合污染类型,尤其是细粒子污染状况了。”广东气象科研人员称。

由此可见,城市空气质量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有媒体甚至将其称为“城市黑肺”。该媒体是这样描述的:

加热,烧杯中一小团绵软的小白鼠的肺逐渐升温,燃烧,直到有机物消耗不见。此时,烧杯底部剩下的一小堆无机物,用肉眼都能看见,它们是吸附在肺里面的空气颗粒物。改变受污染空气浓度,重新让小白鼠“染毒”,重复燃烧,称重,不同的染毒程度,肺的重量和燃烧剩下的颗粒物的重量并不一样。

这是20年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在德国的实验室里用实验证明,颗粒物真的能随着空气进入体内,而且,空气污染程度越高,颗粒物在肺内残留越多。

如今,很多大都市仿佛成了一个个小白鼠笼子,多数茫然无知的人从专家钟南山的一声断喝中得知,城市除了供给居住的环境,每日的饮食,还给了人们慢慢变黑的肺。而罪魁祸首是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却日益受到污染的空气。

人们要生存,城市要呼吸,绿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家介绍,在城市中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把一定的地面(空间)覆盖或者是装点起来,这就是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还原组织,具有受到外来干扰和破坏而恢复原状的能力。

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轻污染,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城市中的园林绿地,具有吸碳制氧、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死细菌、降低温度、调节湿度、消减噪音等多种功能的作用,被称为城市的“市肺”。城市中人们的呼吸、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净化空气,达到空气的自然平衡。同时,它还可以给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提供良好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场所,使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更重要的是,绿地和林带不但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改善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的生态平衡。

为此,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各界也为城市绿化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2004年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1.66%,绿地率为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3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一番。到了2010年,全国城市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22%,绿地率为34.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66平方米。

数字看起来每年都是增长的,但现实中人们并没有看见增加了多少树木花草,这一方面与城市的扩张速度太快有关,还有许多人为的对城市绿地的侵占。

生活中,对城市绿地的侵占可谓多如牛毛,有的是改为商业用地,有的是改为住宅或挪作他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公共绿地面积。几年前,郑州市在紫荆山像后面建设的街心花园,让市民们拍手叫好,就反映出了人们对绿地的期待。

该地块即原河南博物馆地块,面积33亩,原为商业用地。作为当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承诺的为民办的“十大实事”之一,政府出资拿下了这块地,建设成了人民广场。一侧种有绿色的竹林,一侧则是成群的雪松。知情人士透露,这块绿地看起来不大,政府付出的代价却不小,这里是中心城区商业用地,寸土寸金,光买地就花了不少钱。

建设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树木花草。一棵榆树,生长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长在城市里,它的寿命却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树,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里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想想这些本可以存活几百年的树木,到了城市里,为了人类,却只能存活几十年,我们怎么还能对自己的伙伴、人类的朋友、生命的卫士下毒手呢?

种一棵树,种一枝花,世界会更美好;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段情,万物皆有灵,“绿色城市”是人们共同的期待。

“绿色城市”的内涵可以用“绿、净、美、雅、活”5个字进行概括,其中绿就是充满绿色,净就是要干干净净,美就是环境优美,雅就是要有一种文化品质,在市容市貌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活就是充满活力、具有创新性,一切都是和谐、有序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城市”应该是产业是绿色的、行业是绿色的、城市建筑物和民宅是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是绿色和谐的。简而言之,绿色城市既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绿色经济发展中心,同时又是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天空下的城市篇7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

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多摩新城

天空下的城市篇8

关键词:滨水区 公共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the current focus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ud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urs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fro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a’s urban waterfront experience status quo, drawn from the success stories and trying to problems, suggests improvements.Key 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for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基本定义

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承载,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文明发展历程以及城市发展历史,大多数国家人民都是“沿水而居”直至繁衍生息,由城,镇,聚落逐渐发展成一个城市,中国古代更是有“靠水傍山”的城市选址原则。这样,这些城市便慢慢形成了滨水区。

1.1滨水区

滨水区,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1991年版牛津英语词典)。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滨水区。城市滨水区则是在城市中陆地与水体接壤的区域,“空间范围包括200m~300m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诱至距离为1km~2km,相当于步行15分钟~20分钟”的路程。

1.1.1城市滨水区的重要作用

城市滨水区是一种担任着多重角色的空间领域,是自然水域和城市空间双向渗透,相互作用的区域。首先,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其次,从景观价值来看,它又是一个城市的形象突显的重要节点甚至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名片。再次,它也是外来旅游者开展观光活动的场所。

1.2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又译公众场所、公众地方、公共场所;英文:public space或public place)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

1.2.1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有多种表述。从空间功能上来讲,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的表现之处。从人为因素上来讲,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如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游憩绿地、滨水绿地等。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

1.3形态

形态(morphology)一词来源两个希腊词根:morph就是外形和结构,logos意思是逻辑、道。因此,形态就是形式和结构的逻辑。《辞海》中对“形态”的解释是“形状和神态”。从字的解释上看,形者,“见”也;态者,“势”也。指事物的外在显露形式,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2 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在整个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当中的重要性时,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也慢慢被各位专家学者所重视。纵观外国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兴旺繁荣到逐渐衰退再到再开发的过程。(1)20世纪20年代之前,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滨水的城市自然而然的将水作为可以依赖的生活资源。发展水运交通,滨水空间成了城市物资与信息的集散地,逐渐成为商业贸易活动的中心。(2)20世纪30一60年代,经历了工业革命,城市人口增加。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向水域,造成水域的污染。加上工业技术的发展,火车汽车等等交通工具纷纷被制造,水运交通渐渐被替代。(3)20世纪60一70年代,人类迈向信息化时代,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的渴求日益提升,加上对于防污治污的技术日益成熟,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自然,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相态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其再开发也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讨论直至实现。

3 我国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形态发展的现状

3.1现阶段取得的成绩

我国各位学者积极努力研究,并借鉴外国学者经验与技术,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南京秦淮河及周边地区的整治与更新。秦淮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文化大河,“桨声灯影”可以说是体现秦淮水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秦淮河风韵的真实写照。如今,保存了明城墙,中华门城堡,孙楚酒楼等历史文化遗址,建设了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广场、街道、河道,恢复了具有浓郁民族与乡土气息的秦淮风光带,并成为南京重要的旅游胜地。让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随季节层次生动变化,使之成为满足城市人群休闲、审美、陶冶情操的天然氧吧。

上海外滩通过对外滩历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进行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并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进行外滩新景观带的建设,改善外滩的交通、解决城市防洪问题、塑造了新的城市景观,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促进上海旅游业的发展,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将外滩沿岸繁忙的过境交通引入了地下,地面道路改为双向四车道已释放地面的城市空间。重新引入了自行车道,加强了人与外部公共空间更亲近的联系。设计一系列的草坡,桥,坡道,给人更多样化的对于滨水公共空间的体验。

海河是天津的血脉,也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海河的沿岸治理,将海河打造成一条景观型河道,以旅游,景观为主,兼有供水,排沥,航运等功能。在海河的中心区,设计开敞的亲水空间,比如滨河步道,亲水平台,踏步台阶等等,提高沿岸地区的可达性,以此来提高吸引力。保护海河两岸的文化古迹和风貌建筑,向充分体现有天津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图1秦淮河风貌图2 外滩景观

图3海河风光

3.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形态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

3.2.1 缺乏整体规划的开发观念,缺乏系统性研究。规划内容单一,形式程序化,缺少统一和谐的地方色彩,没有与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衔接,造成整个滨水区的公共空间突兀,与整个城市肌理不相符。或者是分段开发,每一段的公共空间形态各不相同,之间的关联甚微,衔接十分生硬。

3.2.2 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或条例来对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进行统一规范。停留在借鉴成功经验或成功个案的层面,没有实践性的指导方法,可行性指导措施。

3.3.3 缺乏对公众城市生活行为的关注与研究,即不能“以人为本”,将人的行为活动与规划设计分开,许多内容形同虚设,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与使用,最后导致了部分公共空间“形同虚设”,造成不小的损失。

4 针对问题,对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形态的展望形态的

鉴于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以上不足,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中国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

4.1对于系统性的研究以及统筹规划要对进行加强。站在宏观开发规划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统筹。并且从社会学,统筹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艺术设计等等科学角度融合,系统性的指导,加上地方色彩,与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衔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化以及有性格的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天津制订了一个10~15年的发展海河经济的战略部署,将海河的规划纳入到整个天津是的宏观发展蓝图。将天津的历史文脉融入到海河的整体开发当中去,保存沿岸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风貌,是以海河为中心的滨水去公共空间形态具有天津自己的风味。

4.2最好能从国内外大量的经验教训以及个案中,能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性意义,能够有可行性措施的指导手册,大纲或者法规,并且者建立良好的参与和监督机制,让公众和政府一道参与到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讨论和决策当中去。

4.3改变一些所谓的做“面子工程”的想法,避免出现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做到“以人为本”,将人的行为与研究联系起来,做到人与自然的真正结合,让人能够真正的融入参与到滨水区的公共空间里去。

参考文献

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3

李麟学.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的整合,时代建筑,1999,3

沈磊,赵国裕,袁栋.塑造滨水名城—宁波实践.城市规划,2006,(3):15216

陈业伟.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4. (5)

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廉永哲,天津市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中国环境报》2005—12—9

上一篇:三字经儿歌朗诵范文 下一篇:伍星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