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08 05:36:53

桃花源诗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篇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区位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名胜向外国友人的介绍无疑要通过翻译。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受到重视。

1 翻译方法在旅游英语文献中应用

初探

旅游英语文献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方面涵盖历史、建筑、中医、宗教、戏曲、书法、茶酒、武术、气功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兼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景区景点介绍转换成旅游英语资料时翻译的介入成为必要。该文从专有名词,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书名,谐音文化及著名诗词的中文英译几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1 旅游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要理解文章内容,离不开翻译,在此过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旅游活动涉及食、宿、游、购、娱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名词的翻译是要注意提醒和强调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 音译:liulichang琉璃厂,tangzhuang唐装;

(2) 音译+意译:yuyuan bazaar豫园商城,huangpu river黄浦江;

(3) 意译: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译: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5) 音译和意译同时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译法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1.2 曲译在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这里特别提一下曲译,这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1) 中国传统节日名字的翻译。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宵节大家都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吉祥,西方却没有,因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一般音译做yuanxiao;但是元宵节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英语中有lantern即灯笼一词,所以元宵节通常翻译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这样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容易理解和记忆,不至于面对名字不知所以然。从这些知识点小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和交流。

(2) 饮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译。中国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诗意的元素,用英文实在无法体现出来,只好曲译,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译出来,故变得平白无味美感尽失。例如白云凤爪chicken leg(鸡脚),鸳鸯馒头shanghai buns(上海馒头)。

1.3 重要地名或书名的翻译方法

比如布达拉宫,英语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译即布达拉,是佛教中菩萨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发音相似。以上是关于名词名称的一些翻译法的剖析和介绍。

1.4 古建筑名称谐音文化如何经由翻译

体现

著名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在景区景点旅游英语中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把它准确的还原成汉语。

中华玉器文化涉及到汉语言的谐音文化,这是英语中没有的。例如旅游文献中有句话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汉语中“蝙蝠”之“蝠”与“福”谐音,而“葫芦”之“芦”与“禄”谐音;福禄是三喜中的两喜,有着“幸福美满,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芦多见于玉器的基本花样和图案,中国人一看即明白。而这句英语只以“good fortune(好运气)”泛泛的加以解释,外国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体会不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1.5 旅游英语中的诗歌翻译方法

旅游文献中介绍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时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这就涉及到诗歌翻译的问题。例如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时,来到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是英汉诗歌文体各有特色,文体并不对应,这句名诗的翻译保留了诗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译。

2 结语

桃花源诗翻译篇2

领导宣布桃花节开幕。

音乐声中,全场锣鼓喧天、群鸽飞翔、礼花飘舞。

百名桃花仙子手持气球涌上舞台欢呼“春来了”,放气球升空后,在舞台上摆成“春”字造型。

开场锣鼓止,节目锣鼓音乐起。

观众席里四只雄狮、两条巨龙穿行而出,跑上舞台表演,庆贺桃花节开幕。

锣鼓止,音乐起。

歌舞《春天的歌谣》。

歌舞尾声中,三位主持人上场。

连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张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 大家好!

王丹燕:(翻译)……

连连:第二届中国《连云港之春》桃花节,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市的海州区隆重开幕了。

张波:这届桃花节,由海州区人民政府、连云港市旅游局联全主办、江苏卫视和连云港电视台联合承办。

连连: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正通过连云港电视台影视综艺频道向全市观众现场直播。

王丹燕:(翻译)……

张波: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州,是桃花盛开的地方;连云港的春天,带着桃花的芬芳,从这里走向高山、平原和大海,走向我们744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

连连:勤劳智慧的海州人民,和全市465万人民一道,用开拓创新精神,唤来了海州大地山明水秀、莺歌燕舞,连云港市花红柳绿、无限春光!

张波:春天来了,请听春天的声音,春天的交响!

王丹燕:(翻译大意)……

一,歌曲组合《春来了》、《春之声》

张波:锦屏山郁郁郁葱葱,蔷薇河绿水长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州区委、区政府特别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连连:如今的海州大地,春光正好青山绿水,春风扑面鸟语花香。桃花涧里,游鱼戏水;孔望山上,白鹭飞翔。听,那是不是迎春的百鸟,在放声歌唱?

王丹燕:(翻译大意)……

二,口技《百鸟迎春》

张波:海州古城,历史悠久。秦代置朐县,东魏置海州。自古以来就是“东海名郡”、“六郡古都”。

连连:生活在海州古城里的老百姓,看见过徐福从秦东门东渡日本;看见过宋江与张叔夜在白虎山鏖战……

张波:看惯了秋月春风、世事桑沧的海州人民,如今创造了现代化的小康时光。

连连:但是,老百姓们忘不了“千年风霜千年雨”、好似“一本大书”的“老海州”!

王丹燕:(翻译大意)……

三,摇滚说唱《老海州》

张波:哎,连连,我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可觉得咱们海州三月里桃花怒放,风光最美。

连连:那是呀。连云港市山明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是,你知道海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桃树、这么美的桃花吗?

张波:你给介绍介绍?

连连:那还是宋代诗人石曼卿在海州做通判的时候,常到石棚山读书,他发现山地间没有花卉点缀,就让人们用黄泥裹着桃核,往山上扔。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描绘当时的景象时,说石曼卿“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大诗人欧阳修记载了这件事,说过了一两年呀,“花发满山,灿若锦秀”。

张波:古海州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海州大地就成了“桃花盛开的地方”!

王丹燕:(简要翻译大意)……

四,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张波:连云港的海州城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海州城外的桃花涧,三月里是春光最美的时候。

连连:是啊,三月里,海州春风飞桃花,随风飘香到天涯,桃花流水鳜(gui)鱼肥,春雨濛濛润万家!

王丹燕:(简要翻译大意)……

五,歌舞《桃花雨》

张波:邓小平理论和

开放!

王丹燕:(简要翻译大意)……

十,歌舞《在海一方》

连连:古老的海州城,从历史深处走来。她置县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设州也有一千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张波:青春焕发的海州区,向新的世纪走来。春风秋雨,春华秋实。看不够的蔷薇河畔杨柳依依,桃花灿烂;说不完的海州湾里“西游”“东渡”,“镜花”有“缘”!

王丹燕:(简要翻译大意)……

十一,歌曲《古城春秋》

张波:三月桃花,万山红遍,这是连云港市向神州大地发送的春的信息,春的请柬。

连连:三月大地,春意盎然,海州古城是永远是桃花的季节、桃花的世界!

王丹燕:(翻译大意)……

十二,歌曲《又见桃花开》、《公仆赞》

连连:有了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我们的生活会像三月的桃花一样,开出美丽的花,结出甜蜜的果。

张波:是啊,海州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赢得了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

连连:虽然“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但是丰收的果实需要我们用青春、用智慧、用汗水去换来!

王丹燕:(翻译大意)……

十三,三人组合《REAO》、《和平之歌》

连连:春天张开了神奇的翅膀,带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州城振翅翱翔;

张波:春天铺开了美丽的画卷,展现着勤劳智慧的海州人民走向富强的梦想。

王丹燕:(翻译)……

连连:春秋代序,沧海桑田,海州城正以历史巨人的姿态,大踏步走进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挥洒春天的畅想;

张波:太平洋上,长风浩荡,连云港人展开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巨轮,正鸣笛起锚,扬帆远航!

王丹燕:(翻译)……

十四,歌舞《春天的畅想》

尾声:在主题歌《又见桃花开》声中,主持人上台并与众演员谢幕。

连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张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第二届中国《连云港之春》桃花节大型文艺演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马上就要结束了。

王丹燕:(翻译)……

连连: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我们祝愿海州区经济腾飞、人民富足;

张波:祝连云港市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理想!

合: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王丹燕:(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篇3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文言文英译 古文观止

中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言文能够将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文化传递出来。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内涵,则需要一个媒介去进行探索。文言文,相对白话文而来,具有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语言富含修辞手法和文字形态,字里行间体现出文学美。它真实的将我国古代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情小事,周遭景致进行记录,生动的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古文观止》英译分析

罗经国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从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选译32篇,译文将原文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罗先生之译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现于译文的,从译文的字面含义体现出汉语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是可以在英译版本中展现出来的。

原文1:桃花林一直延伸到小溪的源头,来到一座山前,山脚下有一个洞,有阳光从洞中射出来。

译文1:The peach land extended far to the source of stream where there was a mountain with a hole at its foot and the sun shone through the hole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在文化这一宏观的研究范畴内置入翻译过程,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高度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研究视角。“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她将翻译单位从语篇转移到文化转换,即翻译己经不再满足于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字词句的对应。

此翻译案例的源语文本为《古文观止》中《桃花源记》选取的一部分。“桃花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桃花的林子,而是概指桃源一样的室外仙境,人们在那里隐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因此,“桃花林”的英译对此进行了文化还原,体现中国古代文化典故,译为“The peach land”。

原文2:出于好奇,渔夫下了船,进入山洞。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他继续往前走,山洞顿时豁然开朗。洞的尽头是一片原野,平坦宽阔,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一排排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房前屋后种着各种桑树和竹子。

译文2:Out of curiosity, he got off the boat and walked into the hole .The mouth of the hole was as narrrow as for only one person to pass through.As he walked on, he found that the hole became suddenly wide and bright. At the end of the hole appeared a vast and flat plain full of fertile soil, beautiful ponds and rows of tidy houses with various mulberries and bamboos growing here and there.

苏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译观方面指出:“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这个人的心脏―就像一名正在给心脏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不能对心脏周围的肌体熟视无睹一样,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不能只满足于语言的分析和文本之间的对照与转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存在。山洞的出口被作者描述为豁然开朗,实在是表达忽然间山洞变得宽而且明亮,这时候就需要将结合文化差异进行表达。“开朗”译文“wide and bright”《桃花源记》描述的是晋太元中,即晋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的事情,当时的生活区域和田地布置具备一定的时代特点,人们的生活区域具备生态农业的特点,二者相互包容,和谐共存。

原文3:一条条小路相互交错,村落间鸡犬相闻。人们正在田中忙于耕作,老人和小孩儿无忧无虑,看上去都十分幸福。

译文3:Little paths crisscrossed,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among the villages.The natives busied themselves plaining in the fields;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looked happy and carefree.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源语中“鸡犬相闻”是由于古代的乡间聚落相对规模较小,因此鸡犬的鸣叫在村落间回荡。所以译文将此译为“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总结

本文从我国优秀的文言文《古文观止》出发,结合其英译版本发现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英译能够传递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颠覆传统信息和语义为中心的翻译目的,促成更有意义的的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同时,进一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可以将文化翻译观做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翻译过程。

参考文献:

桃花源诗翻译篇4

    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年)是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文学评论家。在20世纪初叶的英美意象派诗歌创作者中,洛威尔是与埃兹拉·庞德齐名的诗人,并成为后期的美国意象诗坛的领袖。洛威尔身出名门,家学渊源、深厚,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在当时的美国“新诗运动”中,她的诗歌慢慢被世人所接受,并积极推动了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发展。从1912年第一首诗歌公开发表,到她逝世两年后的1927年,她共发行8部诗集:《五色缤纷的大厦》(1912年)、《锋剑与罂粟子》(1914年)、《男人、女人与鬼神》(1916年)、《格兰德巨宅》(1918年)、《浮世绘》(1919年)、《何时》(1925年)、《东风集》(1926年)与《待售歌谣》(1927年)。洛威尔的诗歌深受东亚、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诗学的影响,中国因素的渗透与融合使得她的诗歌“标新立异”。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洛威尔还翻译了大量汉诗。1921年,她与汉学家弗洛伦斯·埃斯库弗(Florence Ayscough,1878-1942年)合译出版了中国古诗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Poems From the Chinese)。该译诗集是“新诗运动”中继庞德所译《华夏集》之后的又一部广受欢迎的汉诗译本。该译本刊行后的数年间多次再版,直到1971年仍有重印本面世。

    因为洛威尔的过早辞世,加之新的一代诗人、诗作迅速超过了她及其意象诗,她逐渐被淹没在浩瀚的美国文学史中。但是她合译的《松花笺》与充满东方意趣的仿中国诗仍受到诗人、学者的垂青。美国著名诗人、诗歌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评论道:“如果洛威尔今日还有些诗可读,那便是她所译的中国诗与仿中国诗了。”[1]36

    1 异域的《松花笺》

    汉诗译集《松花笺》是20世纪初期美国汉诗译介高潮中的一部分。它的译介肇始与经历颇费周折,该译本的体例与命名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松花笺》译文兼具翻译“忠信”与“创新”的统一,堪称当时诸多汉诗英译的杰出之作。

    1.1 译介《松花笺》:过程、体例与得名

    艾米·洛威尔的长兄帕西瓦尔·洛威尔(Percival Lowell,1855-1916年)是位天文学家,他于1883-1893年居留日本10年。期间,他寄给胞妹的书信和日本、中国的艺术品引起了艾米·洛威尔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她对中国等东亚国家文化艺术的向往,而直接引领她领略汉诗艺术的人便是《松花笺》的合译者埃斯库弗女士。洛氏与埃斯库弗是儿时的伙伴,更是一生的朋友。洛氏在序言中称,1917年秋,身为汉学家的埃斯库弗返美准备进行一次大型中国书画展览。埃氏翻译了一些书法作品题诗及中国画的题跋,请求身为诗人的洛氏进行修改、润色,使之成为诗体。之后,她们二人相约以这种合作方式翻译汉诗。埃斯库弗回上海后,在储农(音译,Nung Chu)的帮助下初译汉诗,然后寄往美国让洛威尔进一步翻译成诗歌,继而寄回中国让埃氏对照汉语原文审定后再寄返美国。“某些诗歌‘跋山涉水’往返数次方得定稿;另一些诗歌的译文则幸运地往返一个回合便令人满意了”。[2]

    《松花笺》没有现成的中国诗集底本,它包含的诗词创作年代跨度很大:上达先秦,下至清代。但译者不以诗人年代早晚为序,而以诗人诗名盛弱为先后,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先,其他诗人居后,全书收录诗歌计140余首。此外,译者出于对中国书画的热爱,于书中另辟一章——《书画》(Written Pictures)。其中译介明清文征明、梁同书等名家书法诗词、国画题跋诗文共记18则。第17首为《垂钓图》题诗,译者另附一页清代书法家笪重光草书作品“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为唐朝诗人杜甫《野老》中的诗句,英汉对照,相映成趣。《松花笺》虽为译诗集,但“汉诗由暗示与典故构成,所以,缺失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汉诗的意义与诗趣必然会流失。”[2]为便于国外读者精确理解,译本中附加了大量解释性文字。埃斯库弗故而撰写了长达数十页的引言。她在引言中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的概况,包括中国的地理、历史、神话、教育与科举取士、封建制度、建筑、著名诗人与诗风、诗歌分类与创作手法、常用诗词意象、字画等。书后附相关诗词注释166条。此外,译者在该书中另附标注古今地名的中国地图、上层社会家庭住房构建图例解析和中国朝代年表各一份。

    《松花笺》得名于古代中国的一种笺纸名——松花笺,又名薛涛笺或浣花笺。埃斯库弗写道:“早在9世纪的四川成都,有一位聪慧的名妓薛涛,擅作诗。做‘十色纸’浸入水,作诗其上。”[2]薛涛设计的松花笺纸,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笺。此笺原用作写诗作为诗笺,后来逐渐用作信笺。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送崔珏往西川》)女性意识颇强的两位女译者选取与中国女诗人薛涛相关的“松花笺”命名译诗集,表明了她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对女性文学创作的认同。她们译诗的过程中,译文依靠信笺往返中美大陆,取名“既可作诗,又可写信”的“松花笺”又暗含了她们的别样译诗历程,意味深远。该诗集初版封面以红色为底色,以黑色毛笔楷体书曰:“松花笺”,充满中国意绪。

    1.2 “信”与“新”:《松花笺》的英译策略

    凡翻译都以“忠实”或“信”为第一要义,即译文于意义层面“不悖原文”。18世纪的英国学者泰特勒(Tytler)在他所提出的“翻译原则”(Laws of Translation)中首先申明:翻译应完全传达原作之意。[3]9洛威尔不通中文,为了精确理解汉诗,她在埃斯库弗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深入读透一首诗,她称道“实有四条途径:其一,中文文本,为音律记;其二,词汇之词典意义;其三,汉字分析;其四,埃斯库弗女士的精心诠释,包括她认为我必须明了的典故、历史、传说、地理等。”[2]ix《松花笺》的译介体现了两位译者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她们“字斟句酌”地、“忠实”地再现着原诗的“意义”。如李白《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句,以此感叹岁月蹉跎、韶华流逝。 其英译为:

    Do you not see, in the clear mirror of the Guest Hall, the miserable white hair on my head?

    At dawn it is like shinning thread, but at sunset it is snow.[2]58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原文的关键信息无一遗漏地转译到译文中,如“高堂”(Guest Hall)、“明镜”(clear mirror)、“雪”(snow)等;原诗的修辞也被真实地传达到译诗中,如原诗的“君不见”反问,译者在译文中亦用反问修辞格代之。尤其是第二句“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中出现两个比喻修辞格,前者“朝如青丝”为明喻,后者“暮成雪”为暗喻。译者同样分别以明喻、暗喻进行翻译。从“词义”到修辞,译诗都忠实于原诗。

    《松花笺》既是“信”的译诗,更是“新”的译诗。两位译者在忠实“达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造性、甚至是对抗“忠实”的叛逆性英译,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4]137作为著名诗人的洛威尔必然会在翻译中充分融入其诗歌艺术修养,主动地对汉诗进行美国“语境”下的“操控”,她的诗学审美也必然映射在她的诗歌译介中。

    就“忠实”的“词义”翻译而言,她们也做了些许创造性翻译。例如大部分的诗歌题目的翻译都体现了“信”,但有一些却是译者的一种主动改译。李白诗题《夜坐吟》并未译成“Night-sitting Song”而是译为“A Woman Sings to the Air:‘Sitting at Night’”。译者的“增译”更能表现原诗的主题,体现出少妇(A Woman)满心苦楚,深夜独坐,寂寥悲唱(Sings to the Air)的内容。

    中国诗词注重外在形式与韵律,是为诗歌的“形美”与“音美”。《松花笺》的译诗采取了洛威尔的“自由体诗”创作方式,不追求与原诗相应的严格诗行安排与韵脚呼应。并非她们不懂汉诗的这一特征,而是认为“与‘形’、‘韵’相比,更重要的是译出原诗的‘诗味’,翻译中二者得兼实属艰难。”[2]在她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努力下,杨贵妃诗《赠张云容舞》的英译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诗味”与“形”、“韵”。

    赠张云容舞(原诗)Dancing(译诗)

    罗袖动香香不已,Wide sleeves sway.

    Scents,

    Sweet scents

    Incessantly coming.

    红蕖袅袅秋烟里。It is red lilies,

    Lotus lilies,

    Floating up,

    And up,

    Out of Autumn mist.

    轻云岭上乍摇风,Thin clouds,

    Puffed,

    Fluttered,

    Blown on a rippling wind

    Through a mountains pass.

    嫩柳池边初拂水。Young willow shoots

    Touching,

    Brushing,

    The water

    Of the garden pool.129洛威尔在成功转译“诗味”的同时发挥了英语的优势,以“异样”的方式重塑了“形”与“韵”,使得译诗“诗味”与“形”、“韵”兼备、相得益彰。

    《松花笺》译集的最大特色、译者创造性译法的最好例证便是“拆字法”(Split-up)的使用。译者将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含义英译在译诗中,使之与整首诗歌的意境相吻合。“正因为汉字在组成上有描绘性的暗指,全诗才从字的结构的意义潜流中丰富了其意义。”114译者将“飘” 字析出“风”的字义,具体描绘出诗人李白的“思绪超然若风中高飞”,深化了原诗的意境。

    又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诗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译为:

    A dog,

    A dog barking,

    And the sound of rushing water.

    How dark and rich the peach-flowers after the rain.[2]68

    “吠”字从“口”从“犬”,译者将原诗第一句析出三个意象分别置于译诗中的三个诗行,是为三个意象的罗列:狗/狗叫声/湍急的水声。英国批评家A. E.格雷厄姆认为该译法“破坏了原诗的句法,造成一个毫无意义的重复。……反而显得特别罗嗦。”[7]224笔者则认为该译诗节奏紧凑、急迫,恰如声声狗吠间杂湍急的流水之声,突出了动态意象与“桃花”句的静态意象对比,兼具声像、视像美,富有创造性与整体美感。

    2 艾米·洛威尔诗歌中的中国诗元素

    艾米·洛威尔对汉诗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她对汉诗的译介中,更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与洛威尔交往颇多的闻一多曾说:“罗艾尔女士对中国诗有极大的敬仰,她的创造往往模仿中国诗,具有特异的风味。”[8]73汉诗元素被异国诗歌所吸纳、融合,便成为具有中国风的异域本土诗歌,称之为“仿中国诗”或“汉风诗”(Chinoseries)。成书于1919年,亦即创作于《松花笺》译介过程中的《浮世绘》标志着洛威尔的“仿中国诗”创作到达顶峰。此时她对汉诗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汉诗意象的借鉴愈加娴熟、自然。洛威尔所作的“仿中国诗”中充满了大量汉诗元素,如汉诗意象、中国事物等。此外,她还模拟汉诗的创作手法,甚至将汉语诗句“据为己有”,融汇于自己的诗歌中。

    洛威尔对中国“诗仙”李白推崇有加,在《松花笺》中超过半数即选译李白诗,共计83首。在诗集《浮世绘》中,她直接将李白作为创作主题入诗,如《致李白》(LI T‘AO PO)。诗中交替使用主语“I”、“You”,洛威尔将自己置于跨越时空的语境,与李白面对面,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拜与怜悯。洛威尔将李白的形象描绘地栩栩如生,如该诗开篇为“So, Master, the wine gave you something,/I suppose”34,歌颂李白的旷世诗才与酒的不解之缘。

    作为“意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在汉诗中发现了她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最佳例证。汉诗意象的简练与精确、新颖与含蓄深深地吸引着她。汉诗的丰富营养滋润、充实着她的创作实践。一些精悍、简短,而意味含蓄的小诗成为洛威尔的创作重点,其风格也一反英美诗歌的传统范式。如《霜》(HOARFROST):

    In the cloud-grey mornings

    I heard the herons flying;

    And when I came into my garden,

    My silken outer-garment

    Trailed over withered leaves.

    A dried leaf crumbles at a touch,

    But I have seen many Autumns

    With herons blowing like smoke

    Across the sky.[9]28

    该诗第一句写清晨灰云、苍鹭远去,点明了静态时间与动态事物。“灰云”道出诗人的“灰暗”心情与“苍鹭”飞去的“离愁”,加之清寒的晨曦,直白的汉诗手法令人想起李清照词《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与悲楚。第二、三句写诗人入花园,“裙裾”摇曳在“枯叶”上,“残叶”一触即“碎”,内心的寂寥在外部“落叶萧瑟”的环境衬托下,使得诗人的孤独感无以复加。如同中国古诗:“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孔绍安《落叶》)的悲凉。末句写诗人见过多个秋日里,苍鹭恰如一缕烟,消失天际。汉诗中“秋”的意象最能传达悲伤之感,诗人用“烟”喻一行“苍鹭”,刻画出似“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中“烟”代表孤寂的意象。全诗无一词描写题目“霜”,却处处以“灰云”、“苍鹭”、“秋”、“枯叶”、“烟”等中国化的意象写孤苦、悲伤,而这恰恰契合了“霜”在汉诗中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的创作惯例: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纳兰性德《采桑子》)等。该诗意象布局巧妙、用词简洁、意味含蓄、内敛,不着一词写“寂”,却满诗是“孤”。这首诗是洛威尔仿中国诗中的佳作,颇得汉诗风韵。

    3 结语

    艾米·洛威尔以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满腔热忱译介了大量汉诗,并从汉诗中汲取了诗歌艺术的“种子”,“移植”在不同的文化场的美国,并能使之在她的仿中国诗中得以“重生”,被美国乃至其他英语国家读者所接受,对汉诗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洛威尔与埃斯库弗在译介汉诗时详细探讨了汉语诗歌的创作技巧、用词、用韵,以及在英译时候采取某些翻译手法的得失,她们的研究于东西诗歌比较与文化交流大有裨益。因此,“艾米·洛厄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文学比较研究方面的一位先锋人物。”[10]123

桃花源诗翻译篇5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翻译: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翻译: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送别 / 山中送别》唐代: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翻译: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5、《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唐代: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6、《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译: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7、《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宋代:苏轼。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翻译: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8、《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翻译: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9、《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翻译: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10、《沙丘城下寄杜甫》唐代:李白。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翻译: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桃花源诗翻译篇6

随着社会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电影的国际交流也变得丰富多样。然而,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的影片,片名在翻译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异域和本土文化之间的碰撞。一方面,电影片名翻译要保持原片的文化意义、主题特色和信息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符合目的语文化特征,能够吸引观众,符合观众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

一、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错位

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多面临海,这种海洋文明带给人们的是开放的社会模式,勇敢、进取的民族特征。因此西方人喜欢挑战、冒险、标新立异。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河文明带给人们的是坚忍、保守、谦虚谨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不同的文化价值在电影片名中的体现,需要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必须要应对不同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尊重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诠释它,才能缩短两国的文化差异。

然而在现阶段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却出现了文化错位的现象。例如,Rambo: First 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而“first blood”在英语中是“首战告捷”的意思。另一部电影Pumpkin Eater,一个译名是《吃南瓜的人》,另一个译名是《太太的苦闷》。实际上,电影片名来自一首歌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说的是,彼得――一个吃南瓜的人,娶了老婆不养活她。结合电影故事和片名出处,后者更适合。

我国的影片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时候,也出现了片名翻译不当的情况。《霸王别姬》是借用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描写师兄弟之间感情纠葛,最后酿成悲剧的故事。翻译成Farewell My Concubine(情妇、姘妇),不但没有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底蕴,与剧情也有差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电影片名不可避免地反映它所属的文化特征。

二、翻译理论与策略

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在翻译策略层面则出现了直译、意译、加译、减译以及归化和异化翻译。

在跨文化翻译中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虽然没有明确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名称,但在翻译途径中曾经提到。是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归化(adaption),简言之,是用和源语(source language)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又带有某些译文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文字。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他认为,在世界各国语言和文化中,文化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占90%,相异性占10%。因此,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他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提倡译文的自然流畅,避免读者遇到语言文化障碍。归化以读者的阅读需求为中心,翻译时要尽量减少源语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转换的差异。可以说,归化是把源语本土化,我国也称为汉化(sinicization)。归化的特点就是使译文读来比较地道生动。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与归化相反,异化(alienation), 就是尽量使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体现“洋味”。正如施莱尔马赫所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他认为,归化翻译抹煞了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异域文化价值观被藏匿在本国的文化价值观中,是一种巩固目的语文化的手段。因此,他提出抵抗翻译策略(resistant strategies),反对通顺的翻译(fluency translation)。这种策略,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目的是打破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表达语言和文化差异,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The garden of Eden伊甸园,等等。

三、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

为了避免两种语言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差别,使观众在已有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影片的主题内容,根据剧情的需要,译者会对片名进行适当的改写,这种做法是通过归化翻译来完成的。

美国电影Lolita,讲述了一个中年男性与未成年女子洛丽塔之间的恋情。在大学里教授法文赖以谋生的亨勃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第一次恋爱女孩死亡以后,心里总藏着一个温柔而淫亵的噩梦。那些十几岁的年轻女子们对他有着不可以抵抗的魔法般引吸力。如果把片名译成《洛丽塔》,人们无法从片名直接看出这是关于老少恋的影片。译者根据我国宋代诗人苏轼的一句诗作,把它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是苏轼曾写给一位老来纳妾的朋友,“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发,海棠是红颜。虽然在名称上与原名有一定的偏离,但观众一眼便能领会影片意义。

电影Notorious,描述的是1946年,佛罗里达法庭审判德国间谍约翰?赫伯曼20年徒刑。约翰迷人、热情、开朗的女儿对父亲的罪恶既反感又痛苦,从法庭回家后找来朋友以小型舞会驱除烦恼,这时一个不速之客出现了。后来得知,这个陌生人是为美国情报部门工作的官员迪普。艾丽西亚在迪普的说服下,答应为国家效力。Notorious,原意是臭名昭著,声名狼藉。根据剧情,译者把它译为《美人计》。美人计,出自《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意思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人,要先从意志上打败他,用美人来迷惑他,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

另外,还有很多影片都是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例如,Love with My Father译成《天伦乐》。天伦之乐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符合电影寓意。The Wedding Night译成《洞房花烛夜》。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中写道:“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这样的翻译使人们容易把外来影片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感觉亲切。

四、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异化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与渗透,现今,人们越来越渴望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从片名就能直接了解影片大意的做法已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异化的翻译方法,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比如,在电影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lambs出自《圣经》,指上帝的臣民,在影片中是指那些受到伤害却沉默不语的任人宰割的弱小者。结合这种文化背景,片名翻译成了《沉默的羔羊》。观众看到片名会感到很新奇,有观赏的强烈愿望,并在观影前后也会思考这部电影呈现的内容和片名之间的关系。

电影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描述了从布兰德船长的幽灵到杰克?巴里斯特的财宝,一幕幕趣味横生、惊心动魄的故事。译成《加勒比海盗》,使人们能够充分想象加勒比海盗的气魄和勇士的传奇,观者充满好奇,希望一睹为快。

五、电影片名异化翻译趋势

归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用自身文化中已有的概念来传达异域文化。这样的译文可读性强,没有翻译的痕迹。而异化翻译则认为归化法使得原文中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被掩盖,源语文化没有凸显出来。现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变得开放而有渗透力,人们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翻译作品应该在语言、文化上保存原文的差异性,才能显现它的异国韵味和文化魅力,激发观者的兴趣。

比如电影Hard Candy,片名本意是指未成年的少女,已经直接译成《水果硬糖》。电影Babel描写发生在短短11天中的不幸故事,而所有的不幸几乎源于沟通不畅。在《圣经》中babel是指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们修建通天塔,让人们语言不同,难以沟通,从而无法实现计划。直接译成《巴别塔》,不仅保留了异国情调,还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从归化逐渐转为异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桃花源诗翻译篇7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桃花源诗翻译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因此,本着这样的思想,本课以翻译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为训练重点,课文内容与情感分析择其要而讲。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并在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最终学会独立阅读。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前半部分采用“自主-合作-发现-交流-巩固强化”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积累文言词汇和独立翻译课文的能力。后半部分采用“学生生成问题,教师追问”的形式水到渠成的完成文章内容分析与对主旨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此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将课堂变成学生需要的课堂,而不是教师假想的学生需要的课堂。

3.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能准确地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③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④了解晋代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4.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本课重点研读课文2至5段,掌握重要词语,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并整理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熟读成诵。

5.教学重点:掌握方法,准确译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实录

1.激趣入课

屏幕显示谜面如下:

“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日日夜夜供血忙,时时刻刻咚咚跳”――打一器官

“日日开箱子,夜夜关箱子,箱里一面小镜子,镜里一个小影子”――打一器官

“右有,左无;后有,前无;哭有,笑无;高有,矮无”――打一器官

教师逐个出示谜面,学生抢答。(心、眼、口)

师:这三个器官在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朱熹就曾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屏幕)

生:齐读“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2.复习提问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的梦想家园,学习《桃花源记》(板书标题)“源”怎么写?(生描述),由本文衍生出一个成语是――(生齐答“世外桃源”)(师板书)。本文作者是谁?(生答)朝代(生答)名(生答)字(生答)世称(生答)自号(生答)

师:上一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分析了第一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的段落。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生:读准字音和节奏,熟练地背诵

生:解词,翻译句子

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到位,老师也这样认为。

3.读文知意

(1)朗读课文2至5段

师:读是一切的基础。关于朗读,朱熹给我们一点建议,谁为大家服务读一下?

生:读(朱熹的话:“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师:下面让我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2至5段

生:自由读

(2)以自主合作式学习2、3段

师:先独立解词、翻译,有疑惑的小组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

生活动、师巡视

师:(在屏幕上打出文言文翻译方法)当大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保留、加字、替换、补充、调序、删除)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还有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吗?

生:“设酒杀鸡作食”中“设”如何理解,“作食”是“作为食物”还是“做饭”

师:问题表述非常清楚。

师:谁能帮助解答一下?

生:这里的“设”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摆”替换,“摆了酒杀鸡做饭”。鸡杀了就是要吃的,所以没有必要说“作为食物”,而且承前面的意思也应该是“做饭”。

师:解释得非常透彻。你们小组理解了吗?

生:点头

师: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没有。

师: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

师:我有几个重点词想特别强化一下,熟练掌握这些词对我们学习文言文非常有帮助。下面对照学案,快速解词。

生:组长提问,组员齐答。组员遇到不熟悉的词,同组人帮他弄会。

师:下面让我们在翻译句子中再次检测词句的掌握情况。

生:翻译学案的六句话。

师:适当强调翻译方法。

(3)以发现交流式学习4、5段

师:经过合作我们高效地完成了2、3段的翻译工作,4、5段我们换个学习方式。看屏幕:

找出翻译有错误的地方并改正(四处)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立即出来,找到他的船,便顺着向前的路(划回去),处处做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儿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寻找以前所做标记,终于还是迷路了,没有再找到(去桃花源的)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的刘子骥,品德高尚, 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病逝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师: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一处错误举起一根手指,发现两处举两根。

生:(看屏幕,参照书下注释,思考判断。)

师:根据学生举手指情况叫停。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错误并改正。

生:交流

师:你们举起了四根手指,老师要为你们举起一根手指,(竖起大拇指)你们是最棒的!

师:看学案,采用刚才的方式,识记解词。

生:组长组织识记重点词。

4.主题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师:我们已通译一遍文章,下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生:概括、完善

师:板书(发现 进入 访问 辞别 再寻)

师:我可否在这些词之间画箭头?

生:可以。

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这叫做渔人的(生补充)行踪。本文即以什么为线索?

生:渔人的行踪。

(2)理解作者的情感

师:在记叙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内容?

师:详写了这些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你觉得这个社会美在哪?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生:这里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幸福,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

生:这里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

师:在学生回答时摘重要词语板书。

师: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完善板书)

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可以看出,他已经作了详细的标记,但还是没有找到去的路。这就暗示读者这个社会是作者虚构的。

师: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个社会?

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生:其实,这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战乱剥削,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师:陶渊明勾勒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想我们心目中也有自己的理想生活,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5.作业及寄语

师:回顾文言文学习重点,我们还有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

生:背诵。

师:熟能生其巧,精能通其妙,课后作业,背诵全文。最后以两句诗作为本课结语: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以书为伴!

三.课后反思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真正去读、去思考、去交换意见。

(2)把问题的提出权及处理权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给予学生时间再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找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不做出直接的解释。鼓励学生质疑,并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环节简洁不拖沓,问题的生成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提高了本课的效率。

3.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4.恰当运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评价语。如“问题表述非常清楚”、“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恰当的评价语言,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认可,同时指明好在哪,今后要怎样做。

但作为施教者,我觉得本课在以下两方面还应多下一点工夫:

1.预习。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果。预习做得好与不好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指导学生预习做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好,完成好。

2.多关注学困生。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帮助或引导同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要及时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让他们获得自信。

上一篇:关于感恩老师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介绍信样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