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西外传范文

时间:2023-12-11 15:40:11

鲁西西外传篇1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他们虽然一样机智、善良,却也有着天壤之别。哥哥皮皮鲁胆大逞能,是父母和老师心目中的淘气大王和差等生,妹妹鲁西西却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和优等生。

《皮皮鲁传》讲的都是发生在皮皮鲁身上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共有12个。

《皮皮鲁外传》是说皮皮鲁乘着“二踢脚”飞上了天,在云端里调皮地拨快了地球之钟,闯了大祸。使得地球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正常秩序:勤劳的人们整天酣睡;体育场里进行着荒诞的嗑瓜子、翻眼皮比赛;溜溜拍拍的人势利;一个国家的总统竟开会成瘾;真正的歌声被视为有碍社会安全……最后皮皮鲁历尽艰险,重新拨正地球之钟,才使一切恢复正常。

《世纪末危机》和《巴斯波和他的飞碟》讲的是皮皮鲁和外星人之间的故事……

《鲍尔历险记》是讲皮皮鲁和鲁西西给玩具熊猫鲍尔打针,没想到,鲍尔变成了真正的熊猫……

《鲁西西传》讲了7个小故事:

《鲁西西外传》讲的是鲁西西跟着桌子上的木纹小人儿团团来到了奇妙的零食王国,在这里,鲁西西改掉了许多坏毛病,比如爱吃零食、心胸狭窄、爱哭等,最后,鲁西西变成了一个真正美丽的女孩……

《罐头小人》讲的是鲁西西无意在一盒午餐肉罐头里发现了五个火柴大的小人,并且瞒着爸爸妈妈跟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这五个小人各有所长,最聪明的“博士”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擅长武术的“上尉”活脱脱一个绿林好汉,像夜莺一样的“歌唱家”唱歌、作曲手到擒来,“外国人”约翰精通四国语言,“艺术家”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皮皮鲁和鲁西西保护和帮助这些罐头小人,罐头小人们则帮助皮皮鲁和鲁西西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比如在外宾来访时,约翰帮助鲁西西和四国外宾对话。“艺术家”在芝麻上雕出一座摩天大厦,轰动了全市!“博士”帮助所有落后生提高成绩,掌握一套学习方法,到最后全体落后生向全体优秀生发出挑战书,考了不过二十分钟就交卷而且还是满分!

《龙珠风波》是讲鲁西西得到了一颗龙珠,并为了龙珠和坏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素质教育导读: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孩子”

皮皮鲁和鲁西西虽然是双胞胎,但两人的个性完全不同,一个在大人眼中是调皮捣蛋,经常做错事,学习成绩差,简直就是“坏孩子典范”的皮皮鲁;一个在大人眼中是品学兼优,懂事听话的鲁西西。

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皮皮鲁真的是坏孩子吗?

谁见过不犯错误的小孩?哪个小孩不幻想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和想象力?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男孩子都犯过错,都挨过大人的批评,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和灵感,虽然皮皮鲁做的事情自己永远不可能去做,但从皮皮鲁的身上,他们找回了自己的天性。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幻想和灵感吗?一个只知道一味服从父母和老师,却丧失了纯真天性的孩子,真的是你们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吗?

乖乖女鲁西西应该是多数大人眼里的好孩子了,可是当鲁西西偶然间经历了一个个奇遇之后:她发现了自己身上同样存在着不少缺点:软弱、自以为是、心胸狭窄……这些都是平时生活在父母和老师赞扬声中的鲁西西从来没有发现到的。假如鲁西西一直按照大人们的眼光来审视自己,那么她永远也无法改掉这些坏毛病。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判断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没有一个孩子是绝对的“好孩子”或“坏孩子”,所以我们根本不应该根据大人们的标准来看待自己,随意地把自己贴上“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签。对于我们来说,保持住自己纯真的天性、不做一味服从的“兔子”,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想象力,不断地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善良的孩子才会有“奇遇”

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总有千奇百怪的“奇遇”?虽然这只是故事,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充满同情心的善良孩子。善良的孩子,永远是受人欢迎的,也总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正因为皮皮鲁帮助了外星人巴斯波,才得到了外星人赠送的太空水,皮皮鲁才有了后来的经历;鲁西西和皮皮鲁帮助龙找水喝,又帮助龙找到了新家,于是才得到了一颗神奇的龙珠……

鲁西西外传篇2

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

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

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

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皮皮鲁正在自己的房间里漫不经心地做作业,只听“嗵"的一声,房门被撞开了,鲁西

西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哥哥的房间,脸色煞白。

“哥哥。……哥哥。……”鲁西西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怎么啦?”皮皮鲁满不在乎地问。

“去去。……看。……”鲁西西还是前言不搭后语。

“到底出了什么事?”皮皮鲁看见妹妹吓成这个样子,觉得好笑。

鲁西西拉着皮皮鲁朝她的房间走去。

皮皮鲁走进妹妹的房间,什么吓人的事也没有呀!鲁西西把皮皮鲁计到壁柜跟前,对他

说:“你拉开门看看。”皮皮鲁大模大样地拉开壁柜的门,不禁"啊"地叫了一声,紧接着倒

吸了一口凉气。

壁柜里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洞口是长方形的,洞里一阵阵地往外喷射着

寒气。

“这。……”现在轮到皮皮鲁吃惊了,他看着鲁西西。

“我在壁柜里找毛衣,忽然听到”哗啦”一阵响声,转眼功夫墙壁上就出现这么一个大洞

。”鲁西西心有余悸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皮皮鲁。

“暗室!”皮皮鲁肯定地说。他想起许多电影和小说里都有关于暗室的描述。

“一定是你无意中碰到了暗室门的开关,它就自动打开了!”皮皮鲁断定是这么回事,

“你仔细想想。”鲁西西回想着刚才自己都碰了哪些地方。

“想起来了,"鲁西西指着壁柜里的墙角说,"就是那儿!”“哪儿呀?”皮皮鲁弄不清

位置,"你走近点儿。”鲁西西不敢靠近壁柜。皮皮鲁找来一根竹竿,递给鲁西西。

“你指指是哪儿。”皮皮鲁说。

鲁西西用竹竿指给皮皮鲁看。果然,墙角处有一凸起的小块,一般情况下根本发现不了。

皮皮鲁壮着胆子走进壁柜,他用手按了一下那个小凸块。

只听"哐当"一声巨响,吓得皮皮鲁忙跳出壁柜。

当他俩再往壁柜里看时,洞不见了!墙壁上齐齐整整,根本就没有黑洞的一点儿影子。

“暗室!真正的暗室!!”皮皮鲁兴奋得大叫起来。在自己家里发现了一个谁也不知道

的暗室,对于皮皮鲁来说,意义不亚于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

“这暗室里有什么东西呢?”皮皮鲁开始发挥他的想象力了,"全是机关枪、手枪?还

是一个秘密通道?说不定能通到很远的地方呢?要是通到我的教室下边就好了,以后上学就

从秘密通道走。老师刚说皮皮鲁怎么还没来上课呀?我就从地底下冒出来了,嘿!”。

皮皮鲁越想越美,他钻进壁柜,按了一下墙角的小凸块,暗室的门打开叮他又按了一下

,暗室的门听话地关上了。

皮皮鲁高兴地拍了拍妹妹说:“鲁西西,你真伟大!我给你记功!不过,还得求你件事

,这暗室先别跟爸爸妈妈说,行吗?”皮皮鲁决不平白无故表扬妹妹,每次表扬后边都跟着

条件。

“为什么?”鲁西西恨不得马上就告诉爸爸妈妈。

“大人一知道就没劲了。说不定,这里边有好玩的地方呢!”皮皮鲁知道妹妹平时也发

愁没地方玩。

“行,我先不说。”鲁西西同意了。她开始觉得这个神秘的暗室有点儿意思。

“咱们得给这个暗室起个名字,叫。……”皮皮鲁说。

“就叫309暗室吧!!”鲁西西提议。因为他们家的门牌号码是309。

“行,就叫309暗室。”皮皮鲁同意了。他觉得暗室是鲁西西发现的,起名字的荣誉

应该归她。

“咱们现在就进去看看!”皮皮鲁一分钟也不想耽搁了,他急于想知道暗室的内幕。

“我可不敢进去。”鲁西西一贯勇于表明自己的胆怯。

“那我自己进去,你在外边接应我。”皮皮鲁不改变主意,"如果爸爸妈妈回来了,你

就快喊我。”鲁西西答应了。

皮皮鲁找来手电,又拿了一根木棍当自卫武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打开了309暗室

的门。

暗室里有一条很窄很陡的楼梯。皮皮鲁打着手电,顺着暗室的楼梯往下走。

“当心点儿!”鲁西西在外面嘱咐哥哥。

“没问题!”暗室里传出皮皮鲁的声音。鲁西西已经看不见哥哥了。

5分钟过去了。

10分钟过去了。

半个小时过去了。……

皮皮鲁还没有出来!

“皮皮鲁--"鲁西西害怕了,对着暗室大声喊起来。

暗室里静得出奇,一点儿声响也没有。鲁西西慌了,她不知怎么办才好。

皮皮鲁到底怎样了呢?他顺着楼梯往下走,心里也挺害怕,但好奇心战胜了胆怯,他没

有往后退。况且妹妹在上边等着,逃回去没面子。

楼梯拐了一个弯,还是楼梯。暗室的墙壁很潮湿,有的地方还往下滴水。

皮皮鲁小心翼翼地往下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响声。

他猛一转身,用手电一照,立刻,全身的血液几乎都凝固了。

一条大蛇高高地昂着头,冲皮皮鲁吐着细细的红舌头,它的脖子是扁宽形的,头是三角

形的,还发出"咝咝"的响声。

皮皮鲁认出这是毒蛇。他想跑,但又忽然想起书上说过,碰到蛇是不能动的,你一动它

就起上来。

皮皮鲁就这么同毒蛇僵持着,双方谁也不动。这时,从上面洞口传来妹妹焦急的呼喊。

皮皮鲁听见了这喊声,可他不敢答应。

对峙了半个小时之久,皮皮鲁渐渐站不住了。他记起一个什么电影里说过,要是碰到蛇

可以把手里的东西扔过去引开它。

皮皮鲁试着把手里的木棍朝楼梯上方扔去,然后他撒腿就往下跑,连头都不敢回。

也不知下了多少层楼梯,一直到没路可走的时候,皮皮鲁才停下。他回身用手电照照,

谢天谢地,毒蛇没影了。

皮皮鲁松了一口气,他这才注意到自己站在一个正方形。

的厅里,厅的四面有四个门,每个门上印着奇怪的图案。图案中分别写着:金门,银门

,铜门,铁门。

皮皮鲁选择了金门,他走过去,推了推门,锁着。他敲敲门,没有动静。

皮皮鲁又依次推其它几个门,都紧紧地锁着。皮皮鲁用手电往上一照,才发现每扇门上

方都挂着一把大锁。可是他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也没发现有钥匙。

就在这时,皮皮鲁的手电不亮了,他使劲儿拍拍手电,还是不亮。整座暗室黑得伸手不

见五指,安静得令人毛骨悚然。

皮皮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他在黑暗中站了几分钟,没感觉到周围有什么异常,就开始用手在墙壁上摸,找楼梯口。

楼梯口找到了。皮皮鲁凭着感觉往上走。真黑,仿佛有一块黑色的大幕,遮盖着这阴森

神秘的暗室。皮皮鲁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恐怖。

他忽然站住了,想起了那条拦路的毒蛇。怎么办?往上走没有退路。皮皮鲁一咬牙,硬

着头皮继续往上走。

“啊!”皮皮鲁大叫一声,他踩到了一根圆圆的东西,一定是毒蛇!皮皮鲁撒腿就跑,

身后传来木棍滚下楼梯的撞击声。

皮皮鲁松了口气,原来是他刚才扔掉的木棍!一场虚惊。

不过也好,根据木棍的位置判断,他已经快到家了。

等候在上边的鲁西西早就急坏了,她从窗户里看见爸爸回来了,已经进了楼道。

“皮皮鲁,你快点儿上来!你听到了吗?爸爸回来了!”鲁西西冲着暗室里喊。鲁西西

的话音刚落,大门口已传来爸爸用钥匙开门锁的声音。

就在这时,皮皮鲁气喘吁吁地从暗室里跑出来,他听见了妹妹的呼唤。然而,关暗室的

门是来不及了,爸爸的脚步早已经到了鲁西西房间的门口。

皮皮鲁忙从壁柜里边把门关上,他自己也躲在壁柜里。

“作业做完了吗?”爸爸问女儿。

“做完了。……不,还没有。”鲁西西看了一眼摊在桌子上的书和练习本。

爸爸发觉女儿神色不大对:“你怎么了?身体不舒服?”“没有,挺好的。”鲁西西勉

强给了爸爸一个笑容。

爸爸看看屋里,没有什么异常现象,他脱下外衣,朝壁柜走去。爸爸的外衣是挂在壁柜

里的!

“爸爸,我来给你挂衣服。”鲁西西几乎是从爸爸手里抢过衣服。

“谢谢。”爸爸没有怀疑女儿的举动,他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面前这个壁柜里有一座被

命名为309的暗室。

爸爸站着不动。鲁西西傻眼了,她必须当着爸爸的面把衣服放进壁柜!

只好冒险了。鲁西西装着若无其事地把壁柜门拉开一道缝儿,可她够不着衣服架子,要

想拿到衣架子,必须把门全部打开!

正在这时,一个硬东西碰了碰鲁西西扶在壁柜门上的手。

她一看,是皮皮鲁从里边递出来的衣架子。

鲁西西把爸爸的衣服挂在衣架上,又递给壁柜里的皮皮鲁。

爸爸没发现什么,回自己房间去了。

皮皮鲁和鲁西西明白,必须在妈妈回家之前把暗室的门关上。妈妈是不会让鲁西西挂衣

服的,她每天都自己挂。

“把录音机打开,声音开大一点儿!”皮皮鲁从壁柜里探出头来说。

鲁西西打开录音机,把音量开得老大。

“鲁西西,轻点儿,爸爸看书呢。”爸爸抗议了。他话音刚落,就听"哐当"一声。爸爸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忙跑过来。只见女儿和儿子站在房间里。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爸爸没听见皮皮鲁回家的声音。

“刚进门。”皮皮鲁撒谎了。

“刚才是什么声音?”爸爸问女儿。

“没听见呀!”鲁西西说。

“没听见?”爸爸疑惑了。

“我也没听见。”皮皮鲁加油添醋。

爸爸纳闷了。如果皮皮鲁和鲁西西说听见声音但不知是怎么回事,爸爸不会怀疑。可他

俩硬说没听见,爸爸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儿!鲁西西的不正常表情,皮皮鲁的突然出现,再加

上一声奇怪的"哐当"声,爸爸认定儿子和女儿有瞒着他的事。爸爸想起了鲁西西帮他挂衣服

的细节。他拉开壁柜门,一切正常!

“你们怎么还没做完作业?”爸爸突然问。

这下皮皮鲁和鲁西西没话说了。他们赶紧回到各自的桌子旁做作业。

晚上趁爸爸和妈妈出去散步的机会,皮皮鲁把他在暗室里的历险记讲给鲁西西听。

“那四扇门里是什么?”尽管鲁西西觉得很可怕,但她还是止不住好奇心。这太神秘了。

“不知道,咱们得想办法把锁打开,"皮皮鲁说,"配把钥匙就行。”“你没有样子,怎

么配钥匙呀?”鲁西西问。

这难不倒皮皮鲁。他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泡泡糖嚼软了,塞进锁上的钥匙

孔里,再慢慢抽出来,就能弄到钥匙的大概形状了。”鲁西西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俩商定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实施这个计划。

第二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做好了进暗室的准备。在皮皮鲁的激将下,鲁西西决定和

哥哥一起去冒险,并且做好了进暗室的准备工作。

为了防止万一,皮皮鲁除了给手电换上一个新灯泡外,还在身上带了几个备用电池。

皮皮鲁和鲁西西进入了309暗室。鲁西西紧紧地跟在哥哥后面,拽着他的衣服。不一

会儿,他俩就顺利地来到了正方形的厅里。

鲁西西惊讶地张着嘴,她被这四扇神秘的门吸引住了。这些门后边是什么呢?鲁西西忘

记了害怕,她急于想知道门里边的奥秘。

“说不定一直能通进太平洋呢!”皮皮鲁一边把嘴里的泡泡糖吐出来往锁上的钥匙孔里

塞,一边说。

鲁西西掏出小本,把金门上锁的形状画了下来。他们决定先打开这扇门。

钥匙模型做好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离开暗室,回到房间里。

“咱们现在就去找锁匠配钥匙。”

“走!”鲁西西的迫切心情不亚于哥哥。

皮皮鲁兄妹在大街上找到了一家配钥匙的小骗子。一位戴老花镜的老锁匠正坐在骗子里

修锁。

“老大爷,请帮我们配把钥匙。”皮皮鲁说完把钥匙样子递上去。

老锁匠看了一眼泡泡糖做成的钥匙模型,问:“这是什么锁?”鲁西西把她画的锁的形

状拿给老锁匠看。

“哟,这种锁的年代很久了!”老锁匠眯着眼睛看看锁的形状图,又看了看皮皮鲁和鲁

西西。

“能帮我们配钥匙吗?”皮皮鲁问。

“当然可以,"老锁匠答应了,"现在就配。”皮皮鲁和鲁西西高兴极了,他们原来还怕

鲁西西外传篇3

早在四五百年前,华侨和华人就通过横亘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拉美,华侨华人不仅参与了拉美的建设,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习俗,农业生产技能和中华医术。在中拉交往中,华侨华人为中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筚路蓝缕的移民史

根据中外文献记载,中国文化对拉美文化的直接联系是自1573年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的。一些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达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

这些华侨和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和中国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时,把墨西哥银元“鹰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人食品结构的多样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到了19世纪初,英国和葡萄牙殖民者开始贩卖华工到拉美作苦力。首批华工147人于1806年抵达英属特立尼达(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808年至1810年,葡萄牙人从中国湖北招募了几百名茶农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种茶。

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约有三四十万名契约华工移入拉美,19世纪70年代苦力贸易被禁止,但华工依然不断移入拉美。华工主要分布在古巴和英国、荷兰、法国所属的拉美和加勒比产糖的殖民地,出产鸟粪的秘鲁,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巴拿马、墨西哥、智利等国。

由数十万华工组成的劳动大军,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同拉美各国人民一起,共同进行农、矿业开发和交通建设,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了拉美的沃野,对各侨居国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拉美的繁荣。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中美洲、古巴及加勒比地区其他国家的甘蔗、咖啡、棉花种植园的发展以及智利硝石和秘鲁鸟粪的开采,巴拿马、秘鲁和墨西哥等国铁路的修建,都凝聚着华工的血汗。在古巴等国的华侨还同当地人民并肩战斗,流血牺牲,为这些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墨西哥和秘鲁华侨人数众多

在拉美国家中,墨西哥和秘鲁是拉美华侨人数众多、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自19世纪70年代起,墨西哥开始输入契约华工,首批华人迁居墨西哥的时间是在1875年。1899年12月14日,中国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在华盛顿与墨西哥驻美公使阿斯庇罗斯正式签订了中墨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墨西哥和中国清政府正式建交。

1821年秘鲁独立。1851年卡斯蒂略将军在万卡约宣布废除奴隶制,同时鉴于当时秘鲁垦荒、筑路、开矿、建港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提出招募华工以代替黑奴。当时中国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动乱年代,民不聊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人为躲避清朝廷追捕,被迫背井离乡,远涉重洋来秘鲁谋生。

1849年10月,首批75名华工抵达秘鲁,开始了“契约华工”源源不断东渡秘鲁的历史,至1874年抵秘人数达9万之众,形成第一次中国移民高峰。

1856年秘鲁在香港设立领事馆。1874年6月26日,中秘代表在天津签订《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宣布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878年,清政府任命陈兰彬为驻美、西、秘三国首任公使,因秘鲁与智利正进行“太平洋战争”,陈兰彬未能抵秘鲁呈递国书。1881年光禄卿郑藻如被任命为第二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并于1884年6月赴秘鲁履新,中国驻秘鲁公使馆设立。

进入20世纪后,秘鲁政府采取限制政策,来秘鲁的中国人数逐渐减少。据北洋军阀政府驻秘鲁使馆统计,1925年华侨总数为4.5万人左右,1927年减少至1万余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秘鲁经济困难,华侨生计维艰,归国者居多,新来者少,总人数减少到七八千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居和返回秘鲁的华侨及其子女、亲属有所增多。此系第二次移民高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赴秘鲁探亲投友、投资经商、定居的人数又有明显上升。在秘鲁的华侨和华人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艰苦创业,逐渐与当地人民融合在一起,繁衍生息。如今的华裔已是第七或第八代。

促进了中拉文化交流

华侨和华工在为拉美建设流血、流汗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农业生产技能和中华医术等带到拉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在1974年11月访华时专门谈到19世纪华工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所做的贡献。他说:华工及其后裔“对文明加勒比地区人口的组成作过贡献”,并“在法律、医学、工商业、教育、体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积极地和具体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市一处V场上,耸立着一座约10米高的身穿彩裙、头扎发辩的年轻姑娘的塑像,人们称她为“普埃布拉的中国姑娘”。相传这位在普埃布拉大商人家当女仆的中国姑娘设计出一种丝料女装,为无袖长裙,加金色镶边,有红、白、绿色鲜艳夺目。后来,墨西哥妇女争相仿效她的裁剪方法,制成了“普埃布拉的中国姑娘”女装,流行至今。

中国人的烹调技艺在拉美各国享有盛名,许多拉美人都喜欢吃中国饭菜。时至今日,秘鲁利马的居民都还称中国饭馆为“契发”(chifa),即广东话“食饭”的译音。许多中国蔬菜(如豆芽、绿豆、白菜、芋头等)以及许多食品(如豆腐、馄饨、虾饺、叉烧包、春卷、蛋卷等)都被华侨引进拉美人的日常食谱。

除服装、饮食外,中国的其他一些风俗,如春节拜年,放烟火和鞭炮,舞狮舞龙灯,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等,通过华人在拉美许多国家保存了下来。而且,如今不仅是华人,许多拉美当地的居民也同华人一样遵循这些风俗习惯,使华夏文化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

拉美国家在19世纪前不种或很少种水稻,只有少数国家种少量旱稻。据张荫恒在《三洲日记》中记载,19世纪80年代,由于蔗糖生意不好,秘鲁甘蔗园主靠华工的技术和劳力改种水稻获得成功。

1808年葡萄牙王室迁到巴西后,葡萄牙总理大臣下令葡萄牙驻澳门总督招募中国茶农到巴西种茶。1808年至1810年间,数百名湖北茶农从澳门到巴西里约热内卢等地传授种茶的技术,至今那里还有一座为纪念中国茶农而修建的纪念亭。

华侨和华人还在侨居的拉美国家积极传授中华医术。他们中间有的原来就是医生,在所侨居的拉美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传授中华医术,治病救人,为发展拉美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

古巴历史学家胡安・希门尼斯・帕斯特拉纳在《古巴解放斗争中的华人》一书中提到,19世纪70年代古巴华工中有一位名叫詹伯弼的中医大夫享有盛名,他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分文不取。当时古巴人对他的医术和医德赞不绝口,认为再也没有比他更高明的大夫了。

鲁西西外传篇4

关键词:连城鲁土司 流传现状 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7-02

永登连城鲁土司历经明、清、民国,自1370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归流”,世袭十九世共二十一位土司,历代土司地位显赫,品级很高,多位土司因战功而升任驻守西北的重要将领,官至一品。鲁土司系蒙古族,信奉喇嘛教,是西北地区权势较大的一个集政治、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特殊政权,有生杀大权,拥有土军千余人。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历代土司苦心经营,治理此地,为明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西北边陲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连城古镇概述

永登县连城镇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总面积423.1平方公里,与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连城村,距离县城65公里,连城水磨沟口有宋代古城,明初,其城东又修城堡,连城古城堡众多,有十二连城之说,故名连城。

连城所处的八宝川腹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的马家窑文化。这里有众多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形态独特的陶器为彩陶之中的珍品。这里是汉代的重要军事之地,连城地区为羌人世居之地,西汉元狩二年纳入汉帝国版图,连城为浩门县属地。这里是北宋与西夏抗衡的军事要冲,曾是西夏、北宋、吐蕃相峙的三角地带。这里是明清时期西北最有影响的土司政权驻地,连城为鲁土司衙署所在地,连城鲁土司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土司政权之一。

这里有着秀绝西域的自然风光,连城地区地貌复杂,气候湿润,景象万千,有吐鲁幽景、石壁泻洙、浩门雪浪、石屏叠翠等省市知名的景观。位于连城西北五华里处的石屏山,早在唐代就是佛教胜地,有第二五台山之称。南宋时,法王萨迦.贡嘎坚赞携其侄八思巴赴凉州与元太子阔端进行著名的凉州会盟时,途经此地,驻息讲经,弘扬佛法。历代藏传佛教大师先后在此修行传教,山寺香火极盛,一度成为藏传佛教圣地。

二、连城鲁土司

连城鲁土司的始祖脱欢,为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的四世孙,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是元朝宗室,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明洪武三年脱欢投降明朝,被安置于连城,为一世土司。脱欢降明,正是明初残元势力盘踞西北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之时,加之西北少数民族屡屡起事,动荡不安。鲁土司系蒙古族,本属元裔,熟悉残元势力情况,作战勇敢,为明王朝安定西陲立下了卓越功勋。土司势力日益显赫,管辖永登、天祝、红古、青海民和、乐都等地区达9000平方公里。三世土司失伽在永乐年间,被明朝皇帝赐姓为鲁,拜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其子四世鲁鉴,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与西犯庄浪(今永登)的鞑靼作战,因功升都指挥事,后升任左副总兵,协守甘肃。《明史・鲁鉴传》“公为先锋,每战先登突阵,横刀大呼,所向披靡,贼师之猛鸷矫健者,尝跃马斩之万众之中,军中号为飞将军”。后世鲁麟、鲁经、鲁东皆为明朝重将,镇守西陲,战功卓著。清代鲁土司继续世袭,仍被重用,在西北边陲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土司出身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属格鲁派。明朝为其敕建了大通寺(妙因寺)、感恩寺、海德寺等知名寺院,他还管理着属地的众多寺院。连城为鲁土司世代政权驻地,在县城有鲁府,部分地方有官邸。鲁土司是西北影响较大的土司。

目前,鲁土司曾经的治地连城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鲁土司衙门旧址为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宏大的古代土司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清嘉庆年间十五世鲁纪勋做大量修建,现存建筑是清代按工部营造法式建造。衙门西面为妙因寺,带有藏民族色彩,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衙门前不远为显教寺,现仅存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大殿一座,是湟水流域修建年代较早、影响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衙门建筑群西北侧的雷坛,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为祀道教龙门派雷部尊神而建。在红城镇有明孝宗为鲁土司敕建的感恩寺。鲁土司衙门、妙因寺、显教寺、雷坛、感恩寺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鲁土司传奇故事的传承情况

连城古镇有着神奇而丰富的故事,有着独特的信仰,有着极为丰富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重大事件、精彩人生、民族交融等。鲁土司的历史故事就是永登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鲁土司蕴藏的神奇传说与丰富的历史故事,是正史中咸有的,但在民间传播的栩栩如生、神乎其神,研究、传承这些故事,对丰富土司文化和连城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鲁氏世谱》《连城鲁土司》《末代土司》《连城史话》以及雄浑的鲁土司衙门建筑群、大量珍贵文物鲁土司的传奇故事在永登流传广泛,其家谱中也多有记载,但民间传说更丰富更精彩,多在其家庭成员中口口相传。连城现有鲁氏后裔600多人,组织开展家族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传奇故事的整理,举办家族祭祀仪式。近年来鲁土司文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进行专门研究。

鲁土司衙门博物馆通过陈展工程将鲁土司重大事件以展览形式呈现,并由讲解员生动讲述,很好地传承和传播了鲁土司的传奇故事和历史文化。

现在鲁土司流传的传奇故事主要局限于连城,搜集、研究的也注重的是正史,民间大量故事尚未深入调查,连城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进行搜集、调查。鲁氏后裔的调查尽限个人对祖上的荣耀,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严谨性。地方史和民间文化人对其开展田野调查研究的较少,因此鲁土司的传奇故事尚有大量精彩的东西散布于民间,随着记事老人的去世,这些民间的口头传承的东西濒临失传,亟需开展田野调查,进行搜集、整理。

四、鲁土司传奇故事的重要特征

1.鲁土司是西北地区影响非常大的土司,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2.鲁土司的风云历史丰富而精彩。

3.鲁土司统治时期是多民族的融合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殊时期,其特殊性值得研究。

4.鲁土司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家族本身十分丰富,值得研究。

5.鲁土司在其统治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其本身所蕴含的故事就很丰富。文化遗产本体也值得开发利用和研究,并需赋予文化内涵。

五、鲁土司传奇故事的重要价值

1.对研究中国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土司制度、民族统治具有重要价值。

2.对研究甘肃、青海等地土司文化、民族融合、重要历史、商贸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3.对研究明清时期蒙古族历史文化、、人口迁徙具有重要价值。

4.对研究永登地区土司政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特性具有重要价值。

5.对研究永登民俗、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六、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连城镇申报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对这一历史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挖掘。

2.成立了鲁土司衙门博物馆,进行专门的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土司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工作。

3.邀请故宫博物院、首都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土司文化的深入研究后在永登召开了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

4.对鲁土司衙门旧址及妙因寺、显教寺、雷坛进行了保护和修缮。

5.编制了连城鲁土司衙门保护、建设方案和连城历史文化名镇文化保护、旅游建设方案。

6.编印了有关鲁土司的一些书籍。

7.兰州知名作家缪树德出版了《鲁土司与大明王朝》、《鲁土司与清朝惊天案》二部小说,张月玲出版了《末代土司》小说,这些关于鲁土司的小说很好地传播了土司文化,也收录进了大量有关鲁土司的民间传说、传奇故事。

8.县文化馆通过整理,编写申报书,将鲁土司传奇故事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七、对策与建议

鲁土司传奇故事以鲁土司衙门为源渊地,辐射周边广大地区。历代鲁土司南征北战,在广大土地上留下了传奇故事,如今佚散在各地。通过田野调查、艺术呈现、传承、保护,让这一故事成为文学、艺术的富矿,成为土司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好传奇故事的搜集、调查、保护传承,经笔者研究、分析,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鲁土司的传奇故事丰富、精彩,期望资深作家进行研究,创作优秀作品,并通过影视进行艺术再现。

2.通过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保护、研究整理,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相关历史故事片、影视纪录片。

3.建立传习所,建立、健全传承保护队伍,开展搜集调查工作,整理资料、完善内容。

4.随着西南地区土司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将连城鲁土司文化遗产逐步纳入,开展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出版书籍,拍摄影视片和资料片,形成土司文化保护中心、陈列展览和宣传,影视片向社会发行,对连城古镇的旅游和土司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5.通过文学、诗歌、舞蹈、音乐等形式对鲁土司传奇故事进行艺术升华,让其传承、传播的更好。

6.通过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组织申报保,民间参与,鲁氏家族传承,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吸引社会机构参和经费支持,让这一特色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

结束语

连城鲁土司在西北地区曾产生了重要影响,时间跨度长、覆盖面积大、民族交叉多,与中原王朝、地方各级政权关系密切,鲁土司本身社会地位高、屡立战功,因此其传奇故事耐人寻味,也是那个时期的真实记录。通过搜集、保护、传承,并进行艺术呈现,将会为研究和丰富土司文化、地方史、民族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会推动连城古镇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古镇的知名度。特别是随着我国西南地区土司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连城鲁土司在永登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会越来越重要,将会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奇故事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的尤为重要,做好鲁土司传奇故事的搜集、研究、保护、传承和艺术加工就更为重要。

鲁西西外传篇5

皮皮鲁,生于1981年2月10日。第一次出场时12岁。他学习不好,喜欢当着女孩子的面逞能,上课接老师下茬儿,背着爸爸妈妈养狗,总之不像孪生妹妹鲁西西那样被老师父母喜爱。他的各种奇遇让人羡慕,他的“差生”身份让很多人找到共鸣。实际上,他只是作家郑渊洁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已。

在皮皮鲁30岁生日前,郑渊洁曾在微博上发动“郑在寻找”行动。他选择了当年的10封读者来信,通过网络寻找这10位小读者。当年的孩子们如今分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记者、电脑程序员、市长秘书、广播电台主持人、医生、工程监理、企业老板……30年里,这些读者和皮皮鲁一起成长。

如果在现实中,这个叛逆的男孩儿到了而立之年会是什么样呢?“30岁,应该当爸爸了。现在在供楼,他应该是不啃老的。由于得供楼,他可能很在意和老板的关系,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学校,可能也会帮孩子写作业。他骨子里不妥协,可也要养家糊口,每天要挤公共汽车,也挺可怜的。”在北京SOHO现代城“皮皮鲁大讲堂”里,“皮皮鲁之父”郑渊洁背对着窗户,扫了一眼窗外的写字楼,这样形容皮皮鲁的而立生活。

皮皮鲁出生了

1981年2月10日,皮皮鲁在山西太原郑渊洁父母家一张普通的写字台上诞生了。

郑渊洁小时候也不是“好学生”。“由于成绩不太好,我从小在学校就不太受老师重视。”上小学时,有一次郑渊洁上课走神儿,老师罚他站到教室前面说100遍“郑渊洁没有出息”。在郑渊洁看来,皮皮鲁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差生’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能塑造出这样一个形象,就可以为这些孩子说话。”郑渊洁说。

郑渊洁给男孩儿选定了“皮皮鲁”这个特别的名字,还给他创造出了孪生妹妹鲁西西。5天后,3万字的《皮皮鲁外传》完成了。此后,“差生”皮皮鲁拥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3代读者在不同时期和皮皮鲁一起成长。

“我觉得全世界令人羡慕的事情都发生在皮皮鲁和鲁西西家了。”80后白小帆说。那时,她和很多孩子一样,跟随着皮皮鲁和鲁西西的脚步,撬开家里的罐头,看看里面是不是也有小人;给毛绒玩具打橘子水针,期待它们能像熊猫鲍尔一样变活;或者涂上妈妈的高级面霜,试试能不能变脸……

皮皮鲁这个形象,也让许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生”找到了共鸣。24岁的任陆圻就曾像皮皮鲁一样,是个学习不好、课堂纪律差、不招老师待见的“差生”。老师对待好学生和“差生”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班长上课打盹儿,老师关切地问:“怎么了?”任陆圻换牙时说话漏风,老师却说她吹“流氓哨”,让她罚站。那时,皮皮鲁是任陆圻的偶像,她很能理解皮皮鲁的“差生心理”:虽然不招老师待见,但心里却很想讨好老师;明明很尊重老师,但因总被老师忽视而故意添乱,希望因此而被注意。

让任陆圻印象最深刻的是《驯兔记》这个故事。在皮皮鲁上的小学,老师以把学生训练成听话温顺的兔子而骄傲。所有学生中,只有皮皮鲁反抗变成兔子。他不愿意失去自我,却又不想让老师和家长失望。最后,他去订制了一套兔子演出服,不分春夏秋冬地穿在身上,实现了班主任“全兔班”的目标。而他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能有一天脱掉这套兔衣。

任陆圻很怕自己变不成兔子。“我就是属兔的,所以我觉得自己能变成兔子。但我又跟皮皮鲁太像了,要是我变不成兔子怎么办?”

白小帆却不想变成兔子,学习成绩不错的她因为上课传纸条吃零食没有被归入“好学生”的行列。有时和父母吵架或者被老师批评,她觉得自己就像兔子,“老师家长总让我听话,我就想,他们那么喜欢听话的,干吗不去养兔子?”

无论是扮成兔子的皮皮鲁还是骑着“二踢脚”飞上天的皮皮鲁,他的故事总能让“差生”宽心,也令好学生了解到“差生”的另一面。这个“差生”成了全国小读者的偶像。

皮皮鲁成人了

皮皮鲁和鲁西西也在故事中长大,他们不再仅仅是童话里那个爱欺负女生的皮皮鲁和爱吃零食的鲁西西了。2001年的一个早上,皮皮鲁起床后发现自己遗精了,他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告诉他,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时的皮皮鲁,如果按照他第一次出场时12岁的年龄来算,已经有32岁了,即使仅以这个形象诞生的时间来计算,他也有20岁,早就成年了。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对我进行过性教育。”郑渊洁说,“我有过皮皮鲁这种经历。当时我在部队里,我跟指导员报告说要去看病,这件事在整个部队传为笑谈,他们给我取外号,觉得你竟然连这个都不懂。所以,男孩儿女孩儿的生理现象一定要在发生之前告诉他,有这么多孩子喜欢看我的书,我想可不可以‘搂草打兔子’――爸爸妈妈不好意思告诉他们的,由我来告诉他们。”

而在一些人看来,涉及生理以及性的内容并不适宜孩子阅读,比如《杀人蚁》故事中出现的“姘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在节目中称郑渊洁的童话“少儿不宜”,学者方舟子也在微博中质疑郑渊洁“很黄很暴力很无知”。“生活当中孩子不可能完全不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包括电视上,你不能阻止他看到,为什么不能在书里正面地告诉他?”郑渊洁说。

寻找皮皮鲁

2011年,皮皮鲁30岁了。跟随他一起长大的第一代读者已经当上了爸爸妈妈。40岁的杨洁初中时就开始看皮皮鲁的故事,是郑渊洁的第一代粉丝。在女儿焦若阳还不识字时,她就读郑渊洁的童话给女儿听。如今,这个11岁的小姑娘最喜欢鲁西西。

焦若阳像鲁西西一样,是个好学生,但母亲杨洁却希望她能学学皮皮鲁身上的冒险精神。“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要屈服于老师的权威。现在的孩子太乖、太墨守成规了。我老说分数没什么用,只能增强你的傲慢心理,她的傲慢心理就是被我打压下去的。”杨洁说。

杨洁还让女儿去上了由郑渊洁主讲的“皮皮鲁大讲堂”。这间位于北京SOHO现代城的讲堂开设于2006年,学员中有“好学生”也有“差生”,在这里,他们被鼓励上课“接下茬儿”、说话不用举手,可以指出郑渊洁的任何错误。教室墙壁上贴着“打开人生成功大门的万能钥匙”,郑渊洁对这些孩子说,他们未来能成为大画家、拿诺贝尔奖甚至当上国家领导,这是他对于成功的部分理解。

在任陆圻的设想中,现实中的皮皮鲁到了30岁,可能就像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正准备娶媳妇装修房子,工作认真,挺招人待见,有可能被坏人挤对。

“长大之后,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有神奇的经历了,一切都回归现实,他可能庸庸碌碌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并不可悲,因为‘差生’在小时候被家长和老师说‘你没救了’‘你以后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但他过上了和大家一样的日子。我们小时候是被大家预言,长大了和大家不一样,但是我们长大了和大家一样,这就已经证明了成功。”任陆圻说。她决定,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让他看看皮皮鲁和鲁西西,“让那些总是得不到关注和表扬的小孩儿,也能感觉到有人为他们说话。”

2011年2月10日,皮皮鲁和鲁西西真的30岁了。不管按照郑渊洁还是任陆圻的理解,“差生”皮皮鲁都成功了。

鲁西西外传篇6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鲁西西外传篇7

关键词:鲁迅、明治维新、医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在上海图书馆调查柳亚子的资料时,本人发现了一份《鲁迅自叙传略》。这是最早的关于鲁迅生平的真实记载,写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刊登在《语丝》(一九二四年创刊,周刊)杂志上。后又与柳亚子、茅盾、王独清、白薇、洪琛、章衣萍、许钦文、钟敬文几位中国现代作家的自传合于一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发行(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主编柳亚子。收入其中的这份《鲁迅自叙传略》反映了一九二五年之前的鲁迅生平思想轨迹。之后,鲁迅先生又在此基础上两次修订了他的《自传》,一是于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所撰的鲁迅《自传》,另外则是在他故去的前二年,一九三四年增补的《自传》(后者参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这两种《自传》对于其二五年之后的活动与创作情况作了增补、修订。

《叙略》中涉及到鲁迅先生早期几次人生道路的转折,皆无不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思潮相关。如曰其在路矿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关于鲁迅学医的原因,许寿长《年谱》略而未及,仅记曰:“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四年)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肆业。”历来的鲁迅研究对于其早期学医的因由亦未作进一步探究。本文认为,鲁迅当时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一八六八年。十九世纪中叶西医在日本的势力大盛,与汉方医学冲突迭起。明治六年(1874)日本颁布《医制》,明治八年(1876)颁布《医师职业考试法》,使中医逐渐式微,终被西医取代。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完成了由传统医学向西方医学的转变,推动了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的发展。其时的“扶洋抑汉”政策,即是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步骤,是明治维新从医学革命迈向现代化的成功。它使青年鲁迅看到了改革社会的一线希望,于是鲁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日本明治维新时掀起了废止汉医的思潮,而彼时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青年鲁迅笃信新医学——西医。他认为:“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热风·随感录》四十九)由于早期在思想方面主要受进化论所支配,鲁迅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看成是新生的东西,误以为这些东西可以解救二十世纪的欧洲文明,也可以突破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重压。“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故而他相信,新医学取代旧医学亦应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欧美和日本医学的发展,明治维新的巨大影响,使国人思想为之大变。二十世纪开始,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医学。这场运动也给近代中国医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深入而又旷日持久的论争。(参见拙文《近代中西医学观的碰撞与交融》,《中医药学刊》2002年6期)这场论争主要围绕着中医存废、中西会通、废医存药等方面而展开。当时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他于1916年发表《灵素商兑》,否定《内经》等中医理论,率先向中医基础理论宣战。论争涉及阴阳、五行、运气等内容。其后二十年间,中西医日趋对立,论争日益激烈,卷入者也越来越多。其间中西医界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西医界人士多是应和余云岫的主张;中医界则以恽铁憔、杨则民等人为代表,主张“宜以哲学的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之见解批评中医”。中医药界当时兴起的旨在保存中医药学、反对废止的抗争运动呼声很大,导致后来北洋政府和政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限制、取缔中医。他们在医药领域采取了“扶洋抑汉”,独尊西医的政策。应当认识到,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也是与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其前提是帝国主义把持着中国的命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即是对这种历史环境的一种反应。

这场医界革命不仅震动了医学界,亦引起了学界的深切关注。一些留学于西方、东瀛国家的医学家和知识分子,因而大力否定、批评传统中医,倡导医学革命。他们主张发展新的医学。学术界对于中西医的态度与认识不仅受到当时医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亦与当时学界的思想革命运动密切相关。1915年后,复辟、尊孔的浪潮甚嚣尘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意识到批判孔教、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性,认为中医药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大变革的年代,一些革命者为了彻底否定旧政治、旧传统、旧文化,把中医也当作封建文化一并否定。陈独秀把伦理的觉悟,称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论吾人最后之觉悟》,《新青年》第一卷第六期1916年2月)认为封建伦理观念正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重新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致使中西医的学术之争带上强烈的政治色彩,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经》五行学说等,也因而受到了冲击。

早在1900年前后,学术界已出现否定中医五行说的思潮。当时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学者如严复、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把传统的中医药归于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认为是纯属臆造的虚玄话语:“中国九流之学,如堪舆、如医药、如星卜,若从其绪而观之,莫不顺序;第若穷其最初之所据,若五行支干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凶之各有主,则虽极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无他,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会通故也。”(严译《穆勒名学》严复按语)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极力呼唤民主与科学,声讨专制与蒙昧,其中就有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批判:“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梁启超1923年5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其文开篇便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1926年章太炎在《医界春秋》上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弃“五行”说。由于他与中医界保持相当密切关系,在中医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时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鲁迅也笃信新医学——西医,他针对医学革命中文人的鼓噪,亦曾撰文提出过批评:“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起;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芪欤?有什么病何不吃鹿茸欤?但西医的病院里却也常有死尸抬出。我曾经忠告过G先生:你要开医院,万不可收留些看来无法挽回的病人;治好了走出,没有人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轰动一时了,尤其是死掉的如果是‘名流’。”(《马上日记》,《华盖集续篇》)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于传统的中医学说多持否定的态度。他们意识到,并十分强调医学革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如严复所论:“中国与西方观念上最相背的是,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论世变之亟》)这种批判传统,力主西化的观念,反映了其所推崇的以进化论为根本的西方文化的立场。

概言之,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政府在医药领域采取“扶洋抑汉”,独尊西医,压制排斥汉医的政策;从民国建元到抗战爆发之间的20余年间,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五行”、“阴阳”及“运气”说被排斥和挑战;在社会政治大变革的年代,一些革命者为了彻底否定旧政治、旧传统、旧文化,将中医当作封建文化一并否定,冲击了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经》学说等;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于传统的中医学说的批判,尤其是一些留学于西方、东瀛国家的医学家和知识分子的极力否定、批判传统中医,倡导医学革命,主张发展新的医学,致使中医被当作封建文化一并否定。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青年鲁迅医学思想的形成并且决意选择学医的主要原因。

此外,鲁迅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榜样,更是为了通过新医学的发展来拯救民族的衰亡和解除人民的痛苦。同时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然而,残酷的战争终于使鲁迅改变了初衷。“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尔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还应该先提倡新文艺。”

鲁西西外传篇8

【关键词】 亚鲁王;信仰;传承;苗族;史诗

一、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迟来的发现

《亚鲁王》是近几年发现的一部流传在西部苗族中间的被视为民族根骨的史诗作品,整体规模超过两万行,这样一部古老叙事的新近发现,比它本应面世的时间表晚了许多。20世纪40年代从内地迁往大西南的社会学、民族学者们所做的民间文学调查与研究,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开了田野调查的先河,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界曾两度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文学调查,西南地区多民族的史诗作品得以揭开面纱,如纳西族的《创世纪》、布努瑶的《密洛陀》、凉山彝族的《勒俄特依》、黔东南苗族的《苗族古歌》、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佤族的《司岗里》等等,其中一部分经记录、翻译、整理后出版。规模达上万行的苗族口传史诗英雄《亚鲁王》却始终未引起足够重视,进入全面搜集的队列,仅有个别亚鲁故事散见于民间文学集册当中。首先,这一现象与苗族的支系众多、发展不均衡有很大关系。贾芝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成文的《谈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当中这样写道,“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广东、湖北七省,现在贵州负责编写的《苗族文学史》,还只作了贵州苗族文学的调查和一部分湘西苗族文学的调查,还没来得及进行更广泛的调查”[1]。一直以来,有关贵州苗族的考察主要集中于黔东南地区的中部苗族,湘西苗族则是东部方言文化区的代表。西部苗族散居于贵州中、西部,云南、四川、广西,乃至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与布依族、瑶族、彝族、壮族等兄弟民族杂居一处,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经济落后的西部苗族地区未被列为重点调查地,在当年的民间文学搜集浪潮中失去了“话语权”。而英雄史诗《亚鲁王》正是在西部苗族的几个次方言中广泛流传的。其次,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与地方民族学者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文本的搜集和翻译非本民族文化人无法完成。西部苗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整体落后,我国的苗族学者群中至今鲜有西部苗族学者,而苗语方言之间语音差异大,中部、东部苗族与操西部方言的苗族无法对话,地方文化人的缺失是《亚鲁王》几十年来未能面世的另一要因。然而不得不承认,教育事业的落后同时成为《亚鲁王》史诗传承至今的积极因素之一。第三,由于史诗《亚鲁王》具有浓重的信仰和宗教色彩,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被压制、“偷学”、“偷唱”状态,直至今天的史诗搜集,歌师仍有思想负担,怕日后招致灾难,这便难怪《亚鲁王》藏在深闺了。

21世纪初,一方面是全国范围自上而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一方面是地方知识分子的自觉搜集,两方力量最终在县级文化部门相遇,史诗《亚鲁王》得以现身。文物越是发掘得晚近,考古技术越是成熟,越容易得到完善的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脆弱的口头传统是否适应相似的原理?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交通、录音、录像等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不言而喻的,这使得“忠实记录”成为可能。20世纪的民间文学整理工作,尤其是50年代西南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学搜集,几乎免不了“去糟粕、取精华”的步骤,民间文学作品“整理过度”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今天的政治、文化环境尤其宽松,那么在“忠实”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优势是显然的,然而当下也有当下的困顿之处。首先是史诗内容的相对萎缩。歌师陈兴华遗憾地说,“如果我十年前能遇到杨正江(史诗搜集者)就好了,现在好多内容都记不全了。”经过期间的禁唱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风习的渐变,史诗的演唱传统和内容比建国前均有所削弱,这便增加了搜集的难度。从开始对部分故事段落的了解,到对史诗全貌的把握,花费了搜集者近一年的时间,拜访几十位歌师方才完成。同时,讲唱人的配合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十分重要。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史诗的唱诵受到严酷镇压,许多歌师因此被批斗、游街、强制做苦工,这对当时中年青一代的歌师影响深刻,至今仍心有余悸。越是资历老、史诗掌握扎实的歌师,越不容易打开心防向外人道“祖先的故事”。曾经一位歌师被邀请到县里采录史诗,住了十几天后,家人十分担心,特意从山里来到县城看看歌师“是不是被抓进监狱”。虽已远去,但在闭塞的麻山苗族山区,历史遗留的思想负担仍旧成为搜集工作的绊脚石。恐惧是有的,同时恐惧当中又包含了歌师对民族文化遗产朴素的自觉的维护,民族的“家底”怎可随便讲述?所以,搜集者大多是以苗族后生的身份,按照传统仪式通过先拜师后学艺的方式来进行搜集工作的。

一路磕磕绊绊,篇幅宏大的《亚鲁王》史诗第一部终于完成了搜集、翻译、整理工作。经过20世纪两轮全国范围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搜集之后,《亚鲁王》的新发现应当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事业令人振奋的大事件。这说明,我们田野当中大部头的口头文学仍然未被搜集穷尽,可能还有大量作品有待发掘,随着交通的改善,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触须伸得更深更远,进一步的发现充满可能。除了《亚鲁王》本身的史诗文本价值,这一发现的最可贵之处,还在于她的原生形态,即仍在鲜活的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史诗整体仅由歌师在葬礼当中演唱,部分片段在仪礼、节日、巫术当中频繁使用,这是一部活史诗,不仅活在歌师口头,而是几十万苗族用生命来演绎的活形态。这种活形态史诗在我国北方地区几乎已经消迹,西南地区的部分民族中间仍有演述,传承状况不容乐观。苗族史诗《亚鲁王》保存较为完整的文本和语境,是我国现存口头传统当中不可多得的案例和研究着眼点。

《亚鲁王》当下的发现与搜集,对西部苗族族群来说是急需和必要的。史诗搜集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苗族群众却因经济和教育水平的落后,加之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受制于布依族势力,整体社会地位较低,甚至一个苗族乡镇的政府工作人员中无一苗族。在当地,明显感觉到一个族群的信心受到挑战。尤其苗族青年一代,苗族社区经济和物质生活的滞后引发对民族文化的自卑感。许多青年人对被贴上封建迷信标签的史诗《亚鲁王》及演唱者歌师,是持轻视态度的,仿佛那便是落后的根源。一个民族的“根骨”被质疑,那么民族的精神便需要医治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麻山地区的史诗演唱传统和民间信仰被政治外力猛烈摧残,有的歌师甚至被强迫在和亚鲁中间做出选择。此后,一切有关活动转入地下,史诗演述的形式和内容均大大简化。歌师陈兴华说,自从“破四旧”禁唱亚鲁之后,葬礼及史诗唱诵都是偷摸进行的,虽然后来政府不再强制干涉,但是并未、提倡,因此社会主流观念依然是轻视的,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亚鲁王》的搜集和保护的意义,不啻于另外一场文化革命。史诗的搜集工作,我们期望它能够对西部苗族族群认同的强化、凝聚力的提升,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亚鲁王”与麻山苗族

苗族活态口传史诗《亚鲁王》是仅在苗族葬礼中对亡灵唱诵的古老叙事,意在告知亡灵民族的、家族的历史,要求亡灵牢记并循着祖先的来路归往祖宗之地。在麻山苗族的现实生活中,史诗是具有这样鲜明的实用功能的。对于史诗《亚鲁王》内容及演述形态的介绍,请参考拙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二期的《贵州麻山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考察报告》。此处笔者尝试讨论史诗《亚鲁王》与搜集地麻山苗族的深层关系。

1.亚鲁是麻山苗族社区原生宗教的信仰崇拜对象。无论我国南方或北方地区,史诗最初的演唱活动与先民的原始思维、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联。《亚鲁王》是麻山苗族认可的口传历史,从远古洪荒、造天造地唱至今天的麻山苗族分支谱系。亚鲁作为史诗的中心人物,被麻山苗族视作“祖先”、“王”、“领袖”、“皇帝”,经过多次战争、迁徙,带领族众艰难求生,一步步辗转到麻山地区,驻扎、繁衍发展至今。麻山苗族,自称为亚鲁的“子孙”、“子民”,生来便带着“延续和繁荣亚鲁的村庄与血脉”的使命。歌师陈兴华回忆说,从小的时候,老的就讲一定要继承亚鲁王,做哪样大事小事,一定不能违背亚鲁王的精神。办丧事也好,红喜事也好,样样都要来祭奠亚鲁王。时候亚鲁已经定位牛鬼蛇神、封建迷信,跟直接是冲突的。拉歌师去批斗,要他承认背叛亚鲁王,宁死也不会,不然好像自己觉得不得良心,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要了,就是这个样。(1)另以当地打三朝(苗族诞生礼)取名字风俗为例,巫师念到,孩子出生在亚鲁王的土地上,这一辈子不管他以后活多少年,一百年还是几天,现在先给他起个好名字。用鸡蛋放到一个竹制圆桌上,抓几粒米放在鸡蛋上面,口中念念有词:亚鲁啊亚鲁,我现在给我的小孩取名字,叫某某,如果你同意的话,就让它在上面立吧。如果有三粒至五粒立起来,就说明这个名字经过亚鲁同意,是成立的。可以说,对亚鲁的崇信构成麻山苗族精神信仰的中心。超越了灵物及图腾崇拜进入神灵及祖先崇拜阶段的信仰形式,亚鲁崇信作为民族精神维系的力量,使麻山苗人结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御自然的和社会的压力,体现了鲜明的地缘性特征,巩固了麻山苗族社群的团结稳定和发展。

2.《亚鲁王》与麻山苗族巫术根源的密切联系。由于延续传统和医疗体制并不健全,麻山苗人身体不适多请巫师来看。巫师,当地称“老摩公”,他们大多也是唱诵《亚鲁王》的歌师,除开路外还为苗民行巫事解虞除惑,如解鬼、冲傩神、搭桥等等。《亚鲁王》歌师与巫师多是重合角色。巫师诊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看蛋。取病人家鸡蛋一只,用火炭涂画,打破,观察蛋清、蛋黄的颜色、状态,以及气泡的位置,由此解读病人情况。看蛋之前,巫师要将鸡蛋与病人用过的衣物放在一起,手持鸡蛋念念有词,其中阐释了病人与鸡蛋的关联。巫师说,人是亚鲁王的蛋,是亚鲁王的后代,对鸡蛋说,你也是亚鲁王的蛋,也是亚鲁王的后代。由此人与蛋便有了互通,两个个体相融合,依据巫术的相似律,使蛋成为人的化身。在形式上,所有的巫事均要提“亚鲁”的名,在亚鲁的土地上,在亚鲁的子民中,巫术需在亚鲁的见证下方才有效。在巫术的内容上,解鬼(包括看鬼和送鬼)是最常见的巫术。麻山苗人视解鬼为与鬼之间做平等交易,某种鬼需有某种献牲来送,巫师便是这一交易的媒介。在当地巫文化体系中,鬼有上百种之多,鬼的根生(2)均来源于《亚鲁王》史诗的开天辟地、万物起源部分。以此为根源与依据所进行的巫事是当地苗人必不可少的肉身与精神的医生,至少能够给人心灵的满足和慰藉。因此,当地苗族巫术的根源与形式,是由《亚鲁王》史诗所奠定的,至今在麻山苗人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亚鲁王》是麻山苗族日常礼俗、行为规范的来源。史诗《亚鲁王》渗透在麻山苗人的常规生活,表现在礼俗场合及日常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我国民间信仰的弥散性和实用性。麻山苗人的生活当中,办丧事、办喜事、立房子、打三朝、过节日,都需要祭告亚鲁王,认为“是亚鲁子孙,就要行亚鲁礼规”。虽然史诗在葬礼中完整唱诵,但是在生活细节的渗透更能体现史诗对麻山苗人的意义所在。在不同的礼俗场合,麻山苗人需要切取史诗中的不同片段拿来使用,如同对症下药。这时不使用葬礼中的哀调,采用叙述的形式。通常要说,生活是亚鲁给我们的,日子是亚鲁的,人也是亚鲁的。亚鲁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亚鲁王所做下来的事,我们现在要继承。以丧葬为例,史诗中这样描述亚鲁母亲死后的情形:

羊鲁回来到门前

亚鲁回来到家

亚鲁来制棺材给它

亚鲁来制棺木给它

亚鲁来做灵房给它

亚鲁来做木马给它

杀鸡供它

杀猪给它

砍牛给它

杀猪供它

亚鲁带信他的七个女儿吹七队唢呐从七个地方来到

亚鲁带信他的七个女儿做了七队礼仪来到

七队唢呐送来了七碗白米饭

七队礼仪带来了七碗糯米饭

拿来给那些制棺材的木匠吃

拿来给那些魔公吃(3)

一切礼俗的原由都因亚鲁而起,麻山苗族许多风俗现象解释的根源都来自史诗《亚鲁王》。可以说,亚鲁崇信在麻山苗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其促进部落、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对于保护麻山苗族传统文化资源,抵制外来文化的吞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多样性受到极大挑战的今天,更应该珍视和发掘亚鲁信仰的在麻山苗族社区的现代价值。

三、《亚鲁王》文本和“亚鲁王”文化的传承

2009年底,紫云县文化局在县境麻山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苗族歌师普查,结果显示,当地尚有一千五百位歌师。笔者在考察报告中曾经提到,现今歌师的数量可观,而良莠不齐,质量堪忧。麻山山区由于生境恶劣,水土承载力差,麻山苗族必须分散居住,一二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十分普遍。鉴于歌师在苗民日常生活中担当的重要角色,每个自然村寨几乎都有一位或几位歌师(通常相互间有师承关系),没有歌师的村寨村民时常需要到外村去请,不甚方便。麻山苗族歌师的绝对数量虽多,但多年以来,至少在后的师徒传授中,基本是递减式传承的状况,即史诗文本随着传承层级一层层遗漏。期间学唱的一代歌师,虽然信仰的氛围还在,但是学习过程是在不完善的应急状态下进行的,譬如夜里隐蔽在山洞中学习,思想压力和时间紧迫的状况下师傅来不及对史诗做充分解释是必然的,由此造成了史诗传承质量的折扣,此后在此基础上反复折扣。现今歌师对史诗掌握情况的不理想,一方面表现为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对史诗涵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史诗的能力。尤其年轻歌师的记忆和把握,远不及中老年歌师。

麻山苗族歌师的学艺过程,没有“神授”一说,需要记忆的天赋和后天的潜心努力。千百年来,史诗《亚鲁王》就是这样口耳相传。现今青年一代的打工生活,影响到年轻歌师的学习状态。选择打工,进入都市的嘈杂,远离家乡,无法用心记忆和领会;选择家乡宁静的生活,却备尝生活的压力,史诗传承的这一矛盾在当地已十分突出。如果生活的方式和境况是无法即刻改变的,那么传承方式有无更改的可能?许多年轻歌师抱怨对于史诗的学习没有行之有效的记录方法,如不能反复温习,便会很快忘记。在苗寨生活的歌师时常参加葬礼的史诗唱诵,这不仅是史诗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不定期的记忆强化,而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歌师必然失去这样的机会,学成又忘记的情况十分普遍。苗族本身没有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的拉丁字母苗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真正推广开来。这种苗文有26个字母,声调用辅音字母在音节末尾表示。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在掌握语言的前提下易写、易记、易认,经几个月的训练便可使用。现今的状况是,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歌师用汉语记录苗音或苗意用以辅助史诗学习,由于苗汉语音差异大,而且汉语中不包含苗语的部分词汇涵义,歌师往往记录过后连自己都难以辨认。为了配合史诗的挖掘工作,搜集者在小范围内教授苗文,颇受苗族青年尤其是年轻歌师的欢迎。如果苗文能够走进课堂得以普及,成为苗族青年的基本技能,用来辅助史诗的文本传承是大有帮助的。这种辅助表现在帮助记录结构梗概、复杂拗口的人名地名,以及不得有误差的先后次序等。从培训效果和民间的呼声来看,苗文的普及推广是可行和必要的。如果使用苗文记录整部史诗,脱离口头而完全依赖书面传承,不可行也是过犹不及的,至少当下还不需要。苗文课堂普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亚鲁王》传承的帮助,对于该族群的口头传统乃至族群文化整体,也将是巨大的推动。

在史诗《亚鲁王》成功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史诗的保护与开发自然而然提上地方工作议程。在我国许多基层单位,申遗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产业开发,而不是促进其传承和延续,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的名义遭到破坏。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开发“亚鲁”这一品牌资源,底线是不应当对麻山苗族的史诗演唱传统造成破坏和影响。英雄史诗《亚鲁王》是庄严的丧葬祭祀仪式中祭辞的核心内容,带有神圣经典的性质,演述传统包含种种禁忌,如若被直接移入景点或舞台消遣游客,那便是史诗和族群之大不幸了。当地政府在史诗尚未搜集完整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大搞旅游文化节和产业开发研讨会,这不免让人担忧。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对于基层文化部门是亟需养成的。然而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这种过度的夸张的宣传客观上成为医治麻山苗人文化自卑的一剂猛药。

上一篇:怎样学好初中数学范文 下一篇:个性宣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