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11-15 05:42:42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1

课程改革强调初中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为基本任务,如何提高学生审美情感成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难以提高。文章分析情感启发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利用情感启发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情感启发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除了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如何通过古诗词学习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审美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传统教育方法对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不利。因此,如何利用情感启发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是当下语文教学需思考的问题。

1.情感启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提高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可以快速有效的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者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需不断交流总结,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如诗词《西江月》教学,在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对诗词情境进行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明月清风,疏星稀雨,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样一幅祥和之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通过情感启发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1]。利用情感启发教学,可以避免古诗词死记硬背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目标,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情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情感启发式教学不仅包括古诗景物的描绘鉴赏,也是对作者创作心境的剖析,融于景、赋予情,进而理解作者所之景的意图和内涵。如古诗《钱塘湖春行》教学,映入眼帘的是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但这种单纯的理解无法领悟景致的内涵和作者创作心境。利用情感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的鉴赏心境与作者创作心境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领悟作者创作时的闲情雅致,领略西湖美景。

2.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使用情感启发教学

2.1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审美情境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把古诗所描绘的场景转化为鲜活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诗词描绘场景,体会诗词内在情感。如古诗《江南春》教学,教师在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会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形成一幅千里江南、莺歌燕舞、绿叶红花、生机昂然的图画。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关于江南水乡美丽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江南美景,领会作者创作心境。

2.2反复诵读古诗,升华审美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逐渐品味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很多古诗是借景抒情之作,作者通过某一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或看法。鉴赏古诗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自身经历、创作背景,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使学生把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词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反复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古诗情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2.3仔细推敲字句,提高审美意识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关键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推敲。诗词的本质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推敲,引起情感共鸣,领悟诗词内涵。学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关键字词或诗句含义,很容易出现曲解诗词内涵的现象。如古诗《玉楼春. 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中的“闹”,把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眼前景致的喜爱和向往。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在此句中不仅是一个名词,给人春天将至的感觉,满目绿色、春气逼人,春风吹过江南就变绿了,生动而形象。若把 “绿”换成其他的字,如“到”“过”“满”,表达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由此看来,字句推敲对古诗鉴赏意义重大。

【结 语】

情感启发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审美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感启发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孝文.浅析新课标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读书文摘,2014(10)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2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大多以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词句、简单的几个词就涵盖了多层内涵和深意。学习古诗词,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写作手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谈谈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感悟语言之美丽,提高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写作水平的作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古诗词语言之美

从小学一年级起,语文教材中每册中必定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单元就是古诗词的内容。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相比,从文化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学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以词句优美见长,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观念。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形象地描绘出了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总有一种独特的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闭了眼睛,去感受诗句中所讲到的西湖美景,体验到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培养想象力,发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共有的特点就是语言看似简练,却在几字之间就藏有丰富的内涵,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折射出来的想象力。如,在《咏柳》一诗中,作者为了表达春天来时的悄无声息,用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春天就像一把剪刀,认真将每一片柳叶裁剪得整整齐齐的,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在这首诗的课堂教学之余,让学生都根据对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给本诗配上一幅插画,学生画的各有不同,但通过此课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每一首古诗词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首流动的歌。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让他们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语言的美,培养他们审美观念和美好情操。

参考文献:

[1]于丽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1,33(34):25-28.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3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2011年高考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成为命题热点,全国有8套试卷直接考查。笔者选取相关试题解析如下:

全国Ⅰ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傍远村。③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从诗歌题目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交代了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内容――怀古。怀古诗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诗歌前两联写近景,后两联写远景,融情于景。作者选择了诸多带有伤感意味的意象来抒发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全国Ⅱ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解析】词的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晴渐向暝”一句点明了词人羁旅在外的季节是秋季,傍晚时天气时晴时阴,满庭的凄凉,这几句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这寒声秋意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云深无雁影”一句,让人想到,词人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信的鸿雁,然而只闻哀鸿长鸣,不见孤鸿形影。这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下片写深夜的羁愁,“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时间的推移。地点也由庭院转入室内,夜深只身独处室内,与孤灯形影相吊。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作者主要笔墨是写环境, 却意在写心情,上阕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下阕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3.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春天到来,冰雪消融,山谷中的溪水暴涨,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游客们纷纷乘兴渡过琅琊溪,穿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去欣赏美景。第三句作者展开想象:不知这琅琊溪的源头出自哪里?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呢?末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令人想象山中繁花盛开的美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4.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第三联写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春天树”和“日暮云”也带上思念的色彩。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⑵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解析】首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山泉来表达个人的胸怀心志。接着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整体解读:山中有一股泉水,无人知道它的名字,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诗人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最是一年春好处”直接抒发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抒发珍惜春光、不能虚度年华的感慨。

【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根据以上对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解题策略:

一、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思想情感指向。(初步感知)

诗歌题目包含了最丰富的信息,往往包含创作诗歌时间、地点、题材等要素。

诗歌题材体现一定感情倾向,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类型,如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等。

二、细读注释,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辅助理解)

在注意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关键把握)

要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要抒发怎样的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要特别注意扣紧议论抒情的句子。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是高考命题热点,也是学生得分难点。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考题,好好总结解题规律,在这个考点上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4

关键词 古诗词 诗境 诵读 特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说:“不读诗,无以言。”诵读经典古诗词就是直抵孩子内心的歌唱,它可以雕琢孩子的心灵,感化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的志趣,开阔孩子的胸襟,端正孩子的言行,塑造孩子的人格,陶冶孩子的情操。近年来,我在班级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诗意环境: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我在班级开展诗香班级建设,将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有古诗词的影子,墙上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的标题,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栏目则粘贴着孩子们自制的读书卡,读书心得。桌子上摆放的小组组牌中亦见古诗,用“花之君子——兰花”“花中清友——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佳友——”等花中十友给小组命名,正面写组名,背面写相关的诗句,学生说他们班是在用和“花语诗情”相关的诗句来装扮教室,以花之精神怡情养性,以花之品格感染激励。“花中之王——牡丹”小组的同学在搜集研读了众多牡丹的诗句之后,竟然从资料中发现,洛阳牡丹原来是始于隋,成名于唐,甲天下于宋。教室的墙壁上的诗句,我们年级确定选用吟咏“黄河”的诗句,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一名洛阳人,我们更是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黄河水哺育着我们,黄河精神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些诗句更能引起学生共鸣,领悟到浓浓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和学生们一起精选了许多吟咏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博大情怀。此外,我们班和本年级其他四个班的班级诗词布置主题也各有特点,分别是“花语诗情”“日月星辰”“上善若水”“山川锦绣”,加上各班墙上粘贴的“黄河精神”诗句,归纳到一起,我们年级的诗词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自然之道”。

这些,都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一份份收获;这些,不仅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欣赏、诵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词的陶冶、影响。古诗词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

二、经典诵读:情趣课堂,融合所长

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课堂是古诗词诵读的主阵地,为了使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课堂上,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和诗词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学生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教师们通过吟、诵、唱、舞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古诗课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不禁令人感悟到: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念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浓缩和提炼;唐诗宋词凝聚了中国人的自然知识和人生智慧;唐诗宋词寄托着中国人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唐诗宋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

每月一个主题吟诵古诗,让学生在不同的时节积累、吟诵不同的诗词。三月我们以“春天”为主题,四月以“牡丹”为主题,五月以“夏天”为主题,六月以“励志”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春游芳草地,夏观绿荷池;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文化、品味生活。一路走来,琅琅童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特色活动:品味诗韵,体验成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对教师来说,在古诗文的世界里,无论李杜,无论韩柳、无论苏黄,随便哪一位,都是古今中外绝世无双的奇才。教读经典诗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诵读经典诗词,更是一种永远的传承。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手捧诗卷,神游天下,神交古人,于广袤大漠中静观日落,于清风明月处可见闲情,于百花争艳处独嗅芬芳,于芭蕉梧桐处坐听风雨;手捧诗卷,思载千接,视通万里,春看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夏观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天高云淡,南可畅游于江南看鱼戏莲叶间。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读诗使人聪慧”,还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养高雅的情趣。学生的文化积淀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厚重。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5

关键词: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一、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怎样去领略文人骚客诗词的意境,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去领略诗仙李白酒杯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去感受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离愁别绪、去悲叹李煜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亡国之痛,会读诗、能懂诗尤为重要。品鉴诗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以及诗人是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抒发胸臆的。掌握诗歌鉴赏中重要的手法技巧可以迅速有效达到鉴赏目的。掌握必要的表现手法是我们打开诗歌大门,走进诗歌的有效途径。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需要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主要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1.巧用典故

用典主要是指引用前人的经典名句或者是历史典故、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等来表达诗歌中的语境和意境。古典诗歌讲究用典故来丰富内容,往往能达到既生动又含蓄的效果,增加可读性,又耐人寻味。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典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典故使诗句简洁凝练,含蓄而婉转,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借助对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暗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状态和变化,是将感情寄托于外在景观的表现手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境交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候鸟,冬天南飞是大雁的天性使然,诗人借用雁南飞的情境,来表达动物尚且知道回到故乡,人却在边关塞外苦寒之地思念故乡,让人情何以堪。对这一情景的描写既突出了边关的困苦生活,也凸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内心世界。千嶂里,落日孤烟,霜满地,都描写了边陲苦寒之地,烘托出征战在外的将士,离家万里,抛家舍业,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此意象烘托出边塞苍凉、壮阔的意境,写出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2.借古喻今

借古喻今是指诗人通过对古代人物、事迹的描写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比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断魂,径水萦纤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园。”诗人借古喻今,遥想当年秦王朝一统天下,国力鼎盛,看如今眺望泾水河畔,除了古碑和满目的黄沙,连春草也没有,令人感到无边的萧瑟,暗含了对当时唐王朝山河日下的悲叹。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咏一人一事。杜甫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追思和点评,借题抒发自己空有报国志志,却无法施展才华的漂泊之感。如《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觉得不需要贿赂画师就能获得帝王宠幸,结果画师将她画丑,最终远嫁匈奴,终老异乡,令人叹息。很显然,诗人借描写王昭君的美貌和高洁品质来比喻自己不屑于投机钻营而不能施展才华的境遇。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诗词中较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既可以作为表达技巧,也可以是写景手法。“虚”是指虚幻梦境、想象和回忆,也指设想之境。“实”指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的好处则在于“虚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如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柳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之前,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实事,写的是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设想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手法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4.动静结合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有动静之分,写动写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看它,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变化关系。湖中流水,时而流动,时而静止,这是客体在变动;观湖之人,时而走动,时而静坐,主体也在活动,诗人的心境更是不断变化。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则意境全出。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诗人乘舟途经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诗人躺在船中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感觉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离太远,观者觉未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描摹景物,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扩大诗的意境,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5.托物言志

诗人习惯于借某一特定的物象及其蕴含的品质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或寄予某种精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北破杏花》,“一破春水绕花身,华英妖烧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笔下的北坡杏花竞相开放,风姿绰约,争奇斗艳,光彩照人。虽生长在远离尘嚣的坡北,即便是飘零飞落,也好过闹市中任人折取碾做尘泥的南陌杏花。诗人借北坡杏花的清高、不卑不亢、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感。

三、结语

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加之诗词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要读懂古典诗词的内涵和意蕴,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需要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只有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抓住表现手法,进行大量的阅读鉴赏实践,才能够领略到诗词的美,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考文献:

[1]李旭.对于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些思考[J].课外语文,2015(24).

[2]黄德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初探[J].中学语文,2009(24).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诗词 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也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社会元素。以我国的古诗词为例,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怀,讴歌大自然。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善于整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展开教学,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在教学环节中对古诗词进行巧妙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

有时运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名句,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在研究“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再也恰当不过。

运用古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词提问,为什么在相同的季节出现了不同的花期?学生很容易知道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发育就慢,开花较缓。

在创新性的教学环节中设置悬念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内容时,可运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也相当不错。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地球也只有一个,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2、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在细胞的结构一节教学中,讲到液泡时,引述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提问:“为什么枫叶会红,莲叶是绿,荷花又是红呢?”学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时,也领略到枫叶似火,莲叶如碧,荷花如日的景色,深刻体会到一种灿烂的色彩美。

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绿水,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鹅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引用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细雨,鸟鸣雀噪,香甜好睡的生命活力。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人、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山洪瀑发、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人炸和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究竟该怎样与自然相处呢?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好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好美的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远离人类的掠夺和破坏,这就是自然美,生态美!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会强烈的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珍爱生命,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在学习“两栖动物―青蛙”时,可引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千古鸣唱”。蛙何其可爱,何等有益,不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吗?

3、巧借生物言诗之志,巧析诗词中情感因素,渗透人文精神,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可运用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诗中关注着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有许多诗词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人在自然中的恬淡心态。例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提倡学生多与自然亲近,可以更好地领悟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在大自然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山河的壮丽,花朵的鲜艳,林木的葱茏,聆听生命体与生存环境合奏的美妙旋律,真正体味出“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蝉噪林愈近,鸟鸣山更幽”的强烈美感。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7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

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篇8

一、在吟诵中寓于情趣

1.故事导入,调动兴趣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以及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古诗,皆是情理交融的经典作品,每一首诗歌或讲述着一个生动的古诗,或蕴含着古今相通的人生哲理。基于此,我在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古诗趣话或故事之类的资料,在讲授诗歌之前,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与诗情画意相融的故事情境。例如,在教学《赠汪伦》这课前,我通过网络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讲述他俩之间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通过故事导入,很快把学生吟诵古诗的兴趣调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读出情感

在教学经典诗文中,我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诗文相适应的音乐、图片等来配合朗读,用优美生动的情境来感染、熏陶学生,促使学生读出诗文的情感来。例如,我在执教《渔歌子》时,播放多媒体课件: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溪水潺潺流着,白鹭在自由翱翔,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山,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课件中精美的画面、委婉动人的歌声,一下子把孩子带进了诗歌的境界里,此时,我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有些语言无法述说、描摹的内容,通过画面、音乐淋漓尽致地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境界,让师生流连忘返,让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情感。

3.生活实践,诵出情趣

古诗词学习应该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根据古诗描绘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就按照春、夏、秋、冬顺序,教学生吟诵古诗。春暖花开时,教学生诵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烈日炎炎时,教学生诵读夏天风光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习习秋风时,教学生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白雪皑皑时,教学生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学生踏着诗人的脚步,走过了五彩缤纷的四季。

二、在活动中激趣

1.诗文与书法――写中学

硬笔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它可以表现出我国汉字书写的笔画美、结构美和章法美。我们把古诗文经典诵读与写字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不断书写古诗文,一方面提高写字水平,增强学习书法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也全面调动学生的练习书法热情。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书写古诗词书法比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认真书写,每班评选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装裱起来,在“元旦”“六一儿童节”进行书法作品展览。

2.诗文与绘画――画中学

画画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画画可以锻炼孩子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特征的好方法,把画画和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学生根据诗词内容用自己的小手来创作绘画作品,体验绘画乐趣。在经典中,因为作者的推敲琢磨,使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这些诗句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引发了学生给古诗文配图的兴致,我让学生在认真诵读的基础上,给古诗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

诗歌是感情的种子,是智慧的语言,古诗更是如此,它语言精辟含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相信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理论研究和指导水平的基础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想办法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校园充满“情趣”,一定能让古诗词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能使我国古典文化不断地传承

下去。

参考文献:

[1]黄菊梅.古诗教学方法与艺术[J].新课程(综合版),2016(8).

上一篇:小猫杜威范文 下一篇:美丽女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