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01 11:46:16

天鹅的故事

天鹅的故事篇1

但终于有一天,当癞蛤蟆又对着天空大喊的时候,他居然分外激动,为什么呢,这时天上正飞着一只雪白的白天鹅,天鹅妹妹听了,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癞蛤蟆:你是在叫我吗?癞蛤蟆没反应过来,像是忽然从梦中醒来似的,癞蛤蟆擦擦眼睛,问白天鹅:我这是在做梦吗,白白?白天鹅大吃一惊,哇嚓!什么回事,我不叫什么(白白),我是天鹅,我的名字叫(菲菲),你认错鹅了吧!

癞蛤蟆一想,对啊,他不叫白白,我每天喊白白是因为我很想看见一只白天鹅,然后把她娶过来做我的妻子,现在真的有一只天鹅来到我身边,我可不要吓坏了他,就这样,癞蛤蟆想方设法要把天鹅菲菲留下来。

癞蛤蟆和白天鹅加上了深厚的友谊,一天,癞蛤蟆终于忍不住了,就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向菲菲求婚,癞蛤蟆想向菲菲求婚的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森林,最后传到了白天鹅菲菲的耳朵里,还没等癞蛤蟆行动,菲菲就已经气得闹翻了天,大骂了癞蛤蟆后说了一句:我一直把你当朋友,没想到你却一直在计划着,一直在骗我留下来,你太坏了,做白日梦吧你!说完就飞上了蓝天,看都不看一眼癞蛤蟆。

癞蛤蟆悲痛万分,他想娶白天鹅为妻的事从此便成为他的笑柄,因为他长得丑,白天鹅长得却很美,一正一反,被传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人们把那些爱慕虚荣的人称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天鹅的故事篇2

但即使是这部剧名如雷贯耳的剧目,在以往的宣传上,也仍不乏误区甚至误导,很多宣传仍将“一名演员分饰黑白天鹅”作为最大卖点,或者对“32圈”反复强调。殊不知,这些“亮点”早已随着《天鹅湖》在世界舞台上存在百年并且仍不断进步着。其实天鹅湖自1877年3月4日的历史第一场首演,便是由当时莫斯科大剧院的Karpakova一人扮演了黑白天鹅,而从那时起,虽然天鹅湖的版本几经修改,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几个著名版本里,女主演均要具备一人分饰两角的能力。可以说,只有在少数的几个特殊版本中,黑白天鹅会由两名演员担任,比如一些舞校演出,考虑到学生演员的体能和技术尚未成熟;或是一些特殊场合的群星版(如1992年马林斯基同莫斯科大剧院合演版,特意安排两大剧院各安排一名女主演分别负责黑白天鹅)一个小插曲是,如今被视作芭蕾艺术形象代言人的《天鹅湖》首演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失败的原因不同文献里记载很多,有人归罪于编导,有人认为是首演版音乐过度强调俄罗斯民族风格。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第三幕中性格舞部分,为人熟知的有西班牙舞、玛祖卡舞等,而俄罗斯舞却并不出名,甚至在现行的众多版本中并不采用。这个舞段的音乐,的确是柴可夫斯基创作完总谱之后,于首演之前受编导之托又单独添加的。因而这一性格舞如今保留在了莫斯科大剧院格里高洛维奇的版本里,却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谢尔盖耶夫版中不见踪影。

既然提到了首演失败,就不得不说佩季帕的妙手回春,的确,《天鹅湖》在芭蕾界能有如今的地位,和1895年佩季帕、伊万列夫对该剧的复排有很大关系,而如今绝大多数版本的《天鹅湖》都是在佩季帕版的基础之上的再创作。

同1895复排版一同被载入史册的,就是该版首演女主角,意大利芭蕾名伶Pierina Legnani,这里分饰黑白天鹅已经不再是噱头,更重要的是她就是史上32圈第一人,并且也是第一个将这个技术动作用到黑天鹅双人舞中的演员。

说来有趣,在俄罗斯第一个成功主演天鹅湖的女主演是来自西欧的意大利人,而第一个将天鹅湖带去西欧舞台的女主演则出身俄罗斯――1911年,Mathilde Kschessinska作为Legnani之后第一个掌握32圈技术的俄罗斯首席,同尼金斯基在伦敦上演了全本天鹅湖。

时至今日,芭蕾舞的技术动作在百年中日新月异,在现代化高清录制的DVD碟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今的芭蕾明星如Polina Semionova、Svetlana Zakharova、Gillian Murphy等人将双圈、变化手位甚至三圈的技术带入了黑天鹅双人舞的coda部分,旋转的周数甚至也不局限于32圈,如今,“32圈”已经成为了具有主演天鹅湖的能力技术前提。

天鹅的故事篇3

这个寓言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大体是因为它暗合了“人人都有机会”这样的市场主义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期待奇迹降临,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倒也无可厚非;而奇迹也时不时地被创造出来,让人以为下一个幸运儿就会是自己,只要继续坚持。

但是,在这个大家都乐于营造童话般梦幻气氛的岁末年初的美好时刻,我要说一句扫兴的话:大家都曲解了安徒生,根本没有“丑小鸭变天鹅”这回事,真实世界里不会有,安徒生自己也没有说过。

安徒生写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天鹅蛋不知道为什么混进了鸭子窝,与其他鸭蛋一起被母鸭子孵化了出来。小天鹅跟其他伙伴模样不同,于是遭到讥笑和排挤,终日郁郁。她离家出走,历经艰难,直到有一天,她长大了,试着展翅一飞,竟然飞上了蓝天,在水中她看到自己的倒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这就是所谓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是这篇童话作品的文眼。可惜没什么人去细读,所以被欺骗了,或者说,人们乐于被这种曲解欺骗。

安徒生本人未必认同人们对这个故事的阐释。据说,安徒生写这篇童话的时候心情不太好。他可能只是写了一个宿命的故事,鸭子就是鸭子,天鹅就是天鹅,世间没有什么奇迹;另外一种可能,安徒生据说是一个私生子,生在寒门却有贵族血统,且相貌丑陋,他写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是为自己的身世感慨,他就是一只混在“鸭子”群里的“天鹅”。

那么,现实中有“丑小鸭变天鹅”的事情吗?市场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成功机会吗?不可否认,这样的事是有的,但不多。作为社会观察者,我们应该关注总体的状况,特例的意义不大。

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说过,一个人穷还是富,主要取决于“出身、运气和努力”,而最不重要的就是努力。如果你生在有钱人家,会更容易的赚到钱—想想当年的“小超人”李泽楷,大家都知道他爹是谁;如果你不幸生在穷人家,十有八九要认命,老老实实过你的穷日子,这个只要看看你的身边就知道了吧。这是奈特总结的“穷人恒穷”定律。

奈特还深刻地指出:竞争性制度最主要的缺点是,它基本上是根据世袭权和运气(努力只占很小的部分)来分配收入。于是,在竞争条件下,收入不平等日益累计。这就戳穿了那个跟鸭子变天鹅一般的另一个童话—所谓的机会平等。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就此悲观和宿命,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不要等着特例和偶然性极强的事件,不要祈祷好运的降临,不必期待丑小鸭“变”天鹅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头上。鸭子就是鸭子,天鹅就是天鹅。真正重要的是从结构性的角度争取改变,让鸭子有鸭子的活法,天鹅有天鹅的活法,各自有各自的尊严和人生意义。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是个靠劳动养活自己的人,那么你应该感觉光荣。不是非要成为剥削收入的占有者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是非要成为特例才成功,因为这样反而是在向这个不合理的体制屈服。

天鹅的故事篇4

你千万不要被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智性所迷惑,这个证券交易员、所谓的“随机科学”教授对业余写作有着天生的狂热。他的所长是“穿墙术”,像传说中的崂山道士,人们在理性与秩序的体系中安营扎寨,他穿越墙壁到外面去说:“看哪,黑天鹅!”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最大的贡献是从此你可以把“黑天鹅”挂在嘴边。别指望它能带给你什么结论,它充斥着不少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洋洋自得的各类小故事,但就是没有结论:黑天鹅出现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当然,作者同样会在样本选取上,选取那些听起来有说服力而且对书的论述有帮助的小故事,在这些小故事中,面对数学家、作家、出版商、聚会、学术研讨,作者本人都是获胜者,他成功打击了那些不懂黑天鹅原型的人类精英,认为他们陷入了错误的经验和盲目的思维误区。

这真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作者认为没有发现黑天鹅的原因是样本的选择有失误,比如他分析“所有的赌徒开始运气都好”,是因为运气不好的赌徒都没有坚持下去,这些样本没进入分析系统。但他自己在写书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只选择了有利于他的观点的样本来分析呢?因为没有哪个故事他提到过他的研究受挫的情况。我称之为“黑天鹅也有白内障”,假如你一辈子所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成立,那么,你同样在看到黑天鹅,对黑天鹅习以为常的时候,不要认为它就一定没有白内障,尽管白内障通常是在人体眼部发生的疾病所导致的失明。

照此类推,黑天鹅也可能有胰腺炎,甚至有脚气。这太匪夷所思了吧,但也许当有人以此写出文学蓝本的时候,能获得比“哈利・波特”系列更大的成功,也未尝不可知。这就是黑天鹅发生的规律:1.永远没有不可能的事;2.相信奇迹的存在;3.企盼或避免奇迹的发生;4.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进行预知(也就是胡思乱想);5.所有改变你人生轨迹乃至人类命运的重大变迁都是黑天鹅事件;6.不用安心工作,花更多时间思考财富怎么积累;7.扔掉钟形曲线;8.嘲笑股票分析师、循规蹈矩者,他们都是骗子和傻子;9.绞尽脑汁成为被随机抽中的人,被好的运气抽中;10.搞清楚哪些事物适用于平均斯坦,哪些则适于极端斯坦。

作者举了个火鸡的例子,颇具说服力:一只火鸡每天都能吃好睡好,但不能据此以为火鸡的生活是安全、温暖和无忧无虑的,到1000天的时候,它会在火鸡节上被杀掉。前999天的曲线都是平稳的,但到1000天,曲线直接下降为零值。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不在火鸡的预测之内,它也不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并逃脱命运,但人类可以,最起码可以用黑天鹅事件来解释它,使得灾难发生时,你可以从容说道:哦,又一只黑天鹅。除此之外,你干不了别的。

这样说很可悲,但事实如此,面对地震、洪水,你无法避免它的发生,而地震更无法用科学预测,即便你知道这是一只不好的黑天鹅,又能怎样呢。你的确无能为力,“它不是你所能改变的”,除了坦然接受这种黑天鹅的意外,实在别无良策,包括作者本人,也只是以“黑天鹅”为这些事件总体命名,并未能给出面对黑天鹅的解决之道。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倾向于忽略黑天鹅的缘故,不是作者的智力比人们的智力更高,能够发现黑天鹅,而是人们早已深知,你只能控制你能控制的事物,对于不能控制的事物,就只能靠运气了。包括暴富、一夜成名、被好莱坞青睐、获得美丽的情人这类好的黑天鹅事件,不是没有钻营者,想一劳永逸,但事实上,这真的是个小概率事件,假如你去等待黑天鹅,而不付出努力、坚忍、信念等等人类优秀品质的话(这些被作者挖苦),可能会在你死去的第100年,黑天鹅降临在另外一个人头上。

天鹅的故事篇5

[关键词]电影《黑天鹅》;悲剧美学;欲望

美国电影《黑天鹅》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库妮丝等联袂出演,2010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一经放映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黑天鹅》讲述一位纽约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悲剧人生,她的全部生活重心都放在芭蕾舞上,妮娜成为新一季《天鹅湖》的主演候选人,可她仅仅能胜任优雅纯洁的白天鹅,对狡诈性感的黑天鹅的把握却不如其竞争对手莉莉。妮娜陷入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中,并最终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变成了一只黑天鹅,并最终滑入悲剧的人生。影片《黑天鹅》是悲剧美学影片中的翘楚之作,其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和结局安排都透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样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探究。

一、欲望挣扎――悲剧的主题构建

影片《黑天鹅》看似描述了一个女芭蕾舞演员的挣扎与沦陷,实际其主题却在诠释着人类内心欲望的暗涌。影片涉及暴力、阴郁、血腥、欲望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压抑与不安的情绪。这不仅是妮娜在挣扎,更深层次地影射了现实中的年轻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对自我的严苛要求下苟延残喘的悲哀。影片给人一种压抑和亚健康的状态,向我们剖析了隐匿在表面之下的人望。妮娜是一个悲哀的内向者,是一个在束缚下成长的人,她一直在“我”与“完美”,“我”与“理想”之间痛苦挣扎,最终,为了“完美”与“理想”,终于失去了“我”。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将人与世界的冲突无限扩大后展现在人们面前,总是在求之不得和得之必毁之间徘徊,将人性中和社会上的苦难与伤痛隐含在故事之中,以期得到同样无奈的人群的共鸣与理解。《黑天鹅》在主题构建上充满了悲剧色彩,妮娜将悲剧演绎到极致,她以死亡为代价成全了自己心中的完美,以毁灭为牺牲俘获了我们心中的震撼。影片中许多元素充满了象征色彩,例如衣服的颜色和配饰,天鹅的意象,妮娜的指甲与身上的抓痕,莉莉身上的文身等,每一个细节都深藏着无限的思考,影片创作者匠心独运,以悲剧色彩成就了影片的主题诉求。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说中提到,每个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影片中的妮娜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案例,白天鹅是妮娜表面的形象,纯洁无辜。而黑天鹅才是她内心的欲望,是长久压抑在心底的“本我”。她在生活中唯唯诺诺,只有在舞蹈中才能宣泄自己的灵魂,最终机缘巧合之下,她被外表的白天鹅和内心的黑天鹅所迷惑,只能用肉体的死亡来解脱自己。这样的人格分裂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命题,《黑天鹅》的故事仿佛在给我们警示,在面对表象的自我和内心的欲望之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二、呼应《天鹅湖》――悲剧的故事架构

影片《黑天鹅》的故事架构和叙事顺序与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相同,我们甚至可以说,《天鹅湖》是影片《黑天鹅》的灵魂。在芭蕾舞剧《天鹅湖》里有两个女性角色,奥杰塔和奥吉莉娅,分别是白天鹅和黑天鹅的形象,而白天鹅和黑天鹅需要由同一个人出演。《天鹅湖》先是白天鹅出场,而后是黑天鹅出场诱惑王子齐格弗里德,最后依然是白天鹅出场澄清一切,并为了救王子而死。

而在影片《黑天鹅》中,基本的故事架构与《天鹅湖》异曲同工。女主角妮娜首先是一只“白天鹅”,她是一个单纯的少女,内向而怯懦,她能将白天鹅的纯洁无辜拿捏得恰到好处,可以说是“本色出演”。而当妮娜发现自己对于黑天鹅的把握不足,而且很可能会因此输给莉莉,失去主演的机会时,她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对于舞蹈,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她不能接受自己表现得不完美。妮娜开始尝试领悟黑天鹅的精髓。无奈她的欲望经过长久的压抑,再次迸发之时已经不足以维持她的理智。妮娜开始厌恶自己如同修女一样的形象,她严谨刻板,苍白羸弱,胆怯如她几乎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她向往如同莉莉一样能够散发出强烈女性荷尔蒙的人,却找不到正确的路让自己变成她的样子。公演迫在眉睫,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妮娜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她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之中,走向酒吧,学会了,她的激情被彻底唤醒。在去找托马斯的时候,她散开了发髻,象征她要解放出自己的风情,她被无处安放的欲望折磨,此时的妮娜,真正变成了一只野性娇艳的黑天鹅。然而,这样的自己,很快被妮娜所厌恶,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幻觉,她总是见到血、抓痕等恐怖的景象。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妮娜决定在舞台上放下这一切。在最后一段独舞中,妮娜臆想自己长出了黑色的羽翼,黑天鹅旋转挥舞着,一圈又一圈,嚣张忘我,恣意唯美。此时妮娜终于实现自己完美演绎黑天鹅的梦想,她与黑天鹅融为一体,她心灵的渴求和肉体的欲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满足。而舞蹈结束之后,妮娜的眼眸再次清澈起来,黑天鹅在刚才绝美的舞蹈中“死去”,妮娜又变回了白天鹅。而经历过黑天鹅时期的白天鹅已不再是最初的白天鹅,妮娜在一波又一波的幻觉中看到了死去的黑天鹅,她惶然无助,绝望愧疚,不知如何是好。最终,她选择了逃脱这一切,既然黑天鹅已经死在舞台上,那么就让白天鹅也和她一起死去吧。在最后的一跃中,妮娜笑着死去,她一身雪白,可心中却带着白天鹅和黑天鹅的所有伤痛,倒在白色的海绵垫子上,回归了原本属于她的纯白世界。这样的结局与芭蕾舞剧《天鹅湖》一样,白天鹅走向了死亡,故事已悲剧结尾。妮娜美好而年轻的生命最终消逝在她最为看重的舞台上,在她成功地完成了白天鹅与黑天鹅的表演之后,在她尝试了黑天鹅的放纵和欲望之后,死在了她倾慕并引导了她的托马斯面前。

三、扭曲的灵魂――悲剧的人物设定

影片《黑天鹅》中的女主角妮娜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设定,无论结局如何,故事主线如何,妮娜的人生本就是一个注定的悲剧。妮娜的悲剧性格与她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妮娜的母亲永远是一袭压抑的黑衣,长着一张神秘的面孔,她有一个诡异的爱好,总是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画画,描绘着自己年轻时候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庞。她曾说正是因为妮娜才毁了她作为舞者的人生,我们揣测她在年轻时也曾有过辉煌的艺术生命,也许是因为所致,她生下了私生女妮娜,也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而对女儿有着超乎正常母女的控制欲和畸形爱的她,毁了妮娜。

28岁的妮娜还时常被要求在母亲面前衣服,没有出门和交友的自利,妮娜在母亲的严苛要求下,对于这个年龄女性该面对的情爱依然充满恐惧和厌恶。她有许多象征少女的粉色服饰,房间摆满了许多幼稚的玩偶,妮娜的灵魂并没有随着她的身体而生长。在面对女儿的堕落之时,母亲非但没有给予心理疏导,反而带给她更大的心理压力。妮娜清冷孤傲,却自卑又胆怯,变态的家庭和畸形的生长让她变得内向自闭,因此,在面对后面的诸多压力与变故的时候,她无法理智地去处理,只得陷入精神分裂和抑郁之中。

风流的导演托马斯试图引导并唤醒妮娜女性的风情与欲望,也许这真如他说的一样是为了艺术,或许只是因为他本就风流。可面对托马斯的“引导”,妮娜首先表现出的是恐惧与排斥,她内心分明对托马斯充满爱慕,却因为长久地压抑自己,而不知该如何表达。当看到托马斯与莉莉在后台的角落肆意欢好之时,她更加不知该怎么处理,除了带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之外,仿佛想不到任何可以改变现状的方法。妮娜除了拼命练习舞步以外,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爱情的迷惘都无力处置,这也注定了她以后悲剧的人生。

极端的妮娜最终选择了用黑色邪恶的方式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欲望,用一种毁灭的态度将自己从幼年时期一直压抑的本我挥发出来。本就有些神经质的妮娜陷入了恐怖的幻觉之中,她的欲望总是在幻觉中屡屡出现,她为了保住自己主演的地位,释放了灵魂深处被束缚多年的叛逆与野性。妮娜是极端的,极端呆板或是极端放纵,她不懂得该如何在善与恶之间权衡。这样的性格设定注定了妮娜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假如她没有这样一个畸形的家庭和童年,也许状况会有所改变,然而假如毕竟是假如,最后的妮娜依然在高度紧绷的压力中放弃了自我,除了死亡,她想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她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再凄美终究是死亡,终究是悲剧!

四、天鹅之死――悲剧的结局安排

影片《黑天鹅》的结局安排符合西方悲剧审美的特点,忠实于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原著。妮娜虽然塑造了舞台上完美的白天鹅与黑天鹅,可最终走向了毁灭和死亡。从西方审美的角度看,悲剧是严肃的,只有破碎和毁灭才能击痛人心,反映真理,更深层次地引发人们的理解和共鸣。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要比他的喜剧更加著名。

影片的悲剧收尾让黑天鹅与白天鹅这组对立的意象共同走向了毁灭,这种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共同毁灭,符合悲剧哲学的主旨。影片的最后,伴随着悲壮的音乐《天鹅湖》舞曲,妮娜用高超的舞蹈技术完成了最后一舞,并站在高处,深深地看了一眼母亲之后,纵身一跃,解脱了自己纠结不安的灵魂。这充满悲剧美的一幕掀起了影片的高潮,诡异凄美的气氛更是让人在热血沸腾中穿插着几分恐惧。最终,只留下妮娜的一句呓语。“I feel it perfect.That is perfect.”妮娜用生命祭奠了完美,以死亡解脱了困苦。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在影片落幕的唏嘘中,妮娜的执著与无助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悲剧分为两大类:美好的灭亡和丑陋的存续。妮娜的悲惨结局便是美好的灭亡。妮娜在生理上死亡了,可却在灵魂深处获得了解脱,达成了心中幻想的完美。这令我们既遗憾又欣慰,这样的结局也是唯一能刺痛我们的结局,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悲剧总是用一种严肃和悲凉的结局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可每个凄美毁灭的表面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灵魂深处的执著,用死亡来祭奠内心的欲望,也用肉体的死亡让灵魂深处的追寻得到永生。《黑天鹅》用悲剧美学技巧,诠释了妮娜意料之中的结局,也诠释了依然在挣扎着的人们的苦难。

五、结 语

通过模拟获得怜悯和同情的情感体验,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亚里士多德这样定义悲剧的意义。妮娜用死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完美是不存在的,妮娜执意追求完美,她的人生注定是悲剧。如同妮娜一样,每个人都是白天鹅与黑天鹅的综合体,我们表面要维持一个符合社会审美的正面形象,可在灵魂深处,每个人都压抑着一份黑色的欲望。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作用程度时,灵魂深处的黑天鹅便展翅飞出,让我们完全变了另一个自己。如果我们不想有一个如同妮娜一样悲惨的结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平衡地对待黑天鹅与白天鹅。我们应当知道如何疏散迎面而来的压力,也应当知道如何正视心底的欲求,不要因过度的苛求和执著将自己逼入死胡同。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经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再到白天鹅的蜕变,我们都有内心的追求,我们也应尽力追求完美,却不能苛求一定能达到完美。完美只是彼岸之花,过犹不及,在追求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在获得结果时乐观面对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孟雯.浅析电影《黑天鹅》的悲剧美学意味[J].电影文学,2013(21).

[2]单艳红.《永恒》悲剧美学思考[J].电影文学,2012(24).

[3]吴红英,杨春睿.解读影片《洛丽塔》的悲剧意蕴[J].电影文学,2013(23).

[4]周丹.论尤金・奥尼尔悲剧主题的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论坛,2015(05).

[5]孙乾蕙.影片《可可西里》中的悲剧美学[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

天鹅的故事篇6

今天已匆匆走过,等待我们的是明天,今天的事不会再重复,明天的事的事也没人预知,但我们要知道,只要今天我们努力了,明天会更好。

我从<<读者>>上读了一个故事,我把它讲给你们听;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猎人,一个带了猎枪,没有子弹,两个没带枪。他们看见天上飞来一群天鹅,带了枪没子弹的那个人,对着天鹅旁边的天空打了一枪,有三只天鹅落了下来,然后 ,他们拿着那几只天鹅,来到了一个没门没窗的房子里,问里面的人借了一个锅,里面的人说:‘‘我有三个锅,三个都没底。’’猎人问他借了一个锅。把天鹅放在上面,用几根没烧的木头,煮熟天鹅。一个教授看了这篇文章,很奇怪,就决定投诉,这样的文章,小孩看得懂么?没过几天,有一个人到他家,对他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我这样写是为了教孩子们有个充足想像空间,现在正是开启孩子想像力的时候。要叫他么相信,这个故事不是胡编乱造。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呢?叫孩子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什么意思呢?是叫我们想信自己,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一分一秒,走好脚下的路,成功就在眼前。

天鹅的故事篇7

[关键词] 格雷马斯 行动元模式 语义方阵 符号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4

2010年,由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指导,女明星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一举获得美国电影高票房,揽括奥斯卡几项大奖。无论是其商业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都让人叹为观止。影片讲述了芭蕾舞演员Nina,美丽、单纯、娇弱,为了在大型演出中成功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尝试改变原本的样子而接近黑天鹅的本质。在经历了一系列身心变化后,终于在最后的演出中成功的诠释了两个角色,完成了对《黑天鹅》最完美的解读。影片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隐喻,象征和符号意象表现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一部无论在情节还是细节上都极其优秀的心理惊悚片。

笔者尝试用法国结构主义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挖掘影片的深层结构和意蕴,从而对影片解码识读,拓展其内在价值。

一、“行动元”:《黑天鹅》的叙事策略

法国人格雷马斯是“巴黎符号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学领域。他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在进行结构语义探讨以及文本例证分析过程中搭建起一种可供人们操作的文本形式化叙事分析理论。

格雷马斯将一个叙事文本划分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表现结构三个层次,认为从语义的潜在性到含义的表现性要经过三个阶段。在谈论表层结构时,格雷马斯引入行动元的概念[1]。在他之前,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在《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了英雄叙事的七种角色:反面角色、施与者、助手、被寻者和她父亲、送信者、英雄、假英雄,并总结出31种功能[2]。在普洛普的七种角色基础上,格雷马斯加进了句子里主谓成分的相应观念,尤其是依据二元对立的原则,提出了六种角色的分类方法:发送者、接受者、主体、客体、协助者和反对者[3]。从叙事观点看,这些角色又构成了基本故事的各种内在关系。这六个行动元之间构成相互对立的三组关系:第一,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确立文本的意识形态,并且设立行动命令的准则和价值。接受者听从发送者的行动命令,并根据发送者的指示接受行动命令的结果。第二,主体和客体。主体在叙事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完成行动命令的主角。客体为行动的对象,是主体行动的目的。第三,协助者与敌手。故事中的主体在执行行动命令的过程中,需要和阻碍自己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敌手发生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往往有协助者出现[4]。

在格雷马斯的观念里,主体是充满向往的存在物,是主人公所渴望的东西,客体是被人向往的存在物,《黑天鹅》中,主人公Nina就是主体。Nina柔弱,美丽,但却勤奋,她渴望当大型芭蕾舞演出中的领舞,并且极度希望诠释好黑天鹅这个和她性格完全相悖的角色。她的愿望——诠释好黑天鹅就是客体,影片展现的就是Nina如何突破自我最终完美演绎黑天鹅的故事。

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虚拟文本中,主体和客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发送者/接受者”这对行动元关系到客体存在方式和最后的归宿,如果缺少这两个行动元,在行动元系统中,客体就成了“无源之水” [5]。在《黑天鹅》中,主体实现客体也就是发送者发送客体从而被接受者接受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发送者和接受者并不绝对是一个实体的概念,它们更有可能是精神层面上的所指,如精神,意志,勇气等等。如在《黑天鹅》中,故事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就都不是实体。发送者是Nina的不断成长和蜕变,接受者是Nina本人。在Nina成功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磨难和很多阻碍。妈妈的约束和管制,莉莉想取而代之的欲望,贝丝带来的远虑和近忧。而最大的磨难是Nina本身。因为从小在单亲妈妈的束缚下生活,Nina本身是一个听话,娇弱,美丽的“sweet girl",但是因为天生骨子里藏有一种野性和不屈服(这点从托马斯强吻她时,她咬了托马斯可以看出来),让Nina渴望完美的诠释黑天鹅这个原本她根本做不好的角色。于是,蜕变成黑天鹅的过程充满了艰辛,Nina在这个过程中和妈妈反抗,被托马斯诱惑,为贝丝的遭遇自责又担忧,还不断被莉莉想取而代之的欲望所干扰。

最大的阻碍也是来自Nina自身,她入戏太深,总是有幻觉自己背后长出了黑色的羽翼,总是看见自己的手指在流血,自己的脚指连在一起变成了脚蹼。她在幻觉中看到妈妈的画在说话,看到托马斯和莉莉在私通,看到自己和莉莉在。但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想演好黑天鹅的强烈愿望使得Nina在精神极度分裂后的演出中大放异彩,完美的诠释了黑天鹅,得到了所有人的惊叹和肯定。所以说,在这个故事中,也就是主体实现客体的过程中,一直持续的就是Nina为了演好黑天鹅而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蜕变的过程。故事的发送者是Nina的不断成长和蜕变,接受者是Nina自己。最终Nina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客体,完美演绎了黑天鹅。

辅助者/反对者这一二元对立项对于叙事文本觉有很大的作用。格雷马斯认为辅助者的功能在于“有助于主体欲望的实现”、“利于交流”,而反对者的功能在于“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 [6]。于是,在影片中,辅助者是Nina的教练,她倾慕已久的老师托马斯,他发现了Nina性格中黑天鹅的羽翼,并让她担任《天鹅湖》的领舞。最初Nina能很优秀的出演白天鹅,但是却一直放不开去准确的诠释黑天鹅,是托马斯教她如何诱惑观众,让她以取得激情,告诉她黑天鹅不需要完美而需要魅惑和释放。当Nina最终完美出师后对老师的一吻,更是让他意乱神迷,他看Nina的眼神,似乎在看自己打造出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而反对者,即“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我们可以理解是Nina的妈妈、莉莉以及贝丝。Nina的妈妈永远一袭黑衣,有一张严肃的禁欲者的面孔。她曾应该是该剧团的舞者,只是小角色,但是仍有人脉,Nina在剧团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以掌握。母亲也许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而断送了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和是毁灭性的,她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生活之中,时时监视Nina,不允许她晚归,不允许她有夜生活和。她强迫Nina做“sweet girl”,如果稍不和她意就大发雷霆。所以说,Nina母亲一直在阻止Nina向黑天鹅的蜕变。

而贝丝和莉莉,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贝丝象征的是Nina对未来的忧虑和恐惧,她怕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贝丝一样变成过气的芭蕾舞演员,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而莉莉,她的身上有着Nina没有的那种野性和张扬放纵的表演天赋。作为Nina的竞争对手,莉莉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而托马斯的不断失望也让Nina越来越陷入恐惧,怕莉莉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莉莉成为了她最大的假想敌。一个远虑,一个近忧,二者同时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

于是,《黑天鹅》中的角色分析模式就变成了如下图:

二、“矩形方阵”:《黑天鹅》的符号结构

在对深层结构的研究中,格雷马斯引入了符号学矩阵概念,这也是叙事符号学理论最常用到的结果。格雷马斯将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扩充发展为四元,形成矩形图示[7]。

在这个矩阵中,S1与S2是故事中相对立的两项,随着事件的发展,在叙述中又引入了-S1和-S2,-S1是S1的矛盾项,-S2是S2的矛盾项,他们之间互为矛盾但不一定是对立关系[8]。这个矩阵图示包涵三对关系:对立:原始的S1和S2存在预设对立关系;矛盾:S1与-S1,S2与-S2之间互为矛盾但不对立的关系;蕴含或互补:-S1与S2,-S2与S1。在文本中,假定S1是主体,那么S1的对立项S2即时客体,故事就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斗争关系。相对于这两项,则有协助者(-S2)和反对者(-S1)的矛盾关系出现[9]。

运用格雷马斯的理论,我们发现,在《黑天鹅》中,主人公Nina和与她有关的人或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单位。

影片的主体S1是主人公Nina,而S1的对立项S2是Nina想要完美演绎的黑天鹅。客体S2,是主体S1希望达到的愿望,是主人公所向往的存在物。因此,我们将影片中Nina和黑天鹅的演绎作为相互对立的主要矛盾。相互对立,是因为,Nina是一个天生勤奋,娇弱,美丽的女孩,在芭蕾舞剧团中一直兢兢业业的练习,苛求任何一个动作的完美。她善良、敏感、忧郁,能将白天鹅这一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新的芭蕾舞剧需要一人担任两个角色,白天鹅和黑天鹅。而黑天鹅,是与Nina性格完全相悖的角色,它野性、奔放、魅惑、性感,带有一些黑暗的元素。这恰恰是Nina所不具有的。影片就是主人公Nina如何突破自我演绎黑天鹅的过程,这也是故事的主要矛盾。

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矩阵中,存在对立和矛盾两种命题。两者的区别在于,对立是和原物体彻底的相对,是两个极端;而矛盾只是和原物体不同。例如,黑的对立面是白,而矛盾面是非黑[10]。

这影片里,-S1作为S1的矛盾面指代的是莉莉,莉莉是黑天鹅的最佳人选,她漂亮、野性、诱惑,并且带有一点点的放荡。这些都是Nina不具备的特征,而且莉莉也一直想取代Nina的位置。所以,Nina认为莉莉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威胁,并一直将莉莉看成自己的假想敌。而同时,莉莉确实符合黑天鹅的特质,她在跳舞时容易达到高潮并释放自己的感情。当Nina第一次在车厢里见到莉莉时,就发现了她身上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并且羡慕莉莉的奔放和激情。也可以说,有莉莉做参照物,Nina成功演绎了黑天鹅(-S1对S2)。

作为S2的矛盾面-S2指代的是托马斯,托马斯是舞蹈教练,他清楚黑天鹅这个角色需要什么样的特质,他也知道演员应该如何去诠释。但他却在黑天鹅的人选上一再动摇。从一开始托马斯就知道Nina并不适合演黑天鹅,但却在偶然间发现了她野性的一面,于是定下主角。随着一次次的排练,Nina的表现让托马斯一次次的失望,而这时莉莉放松并富有激情的表演让托马斯眼前一亮,开始动摇。他选了莉莉做Nina的替补,并总是暗示Nina莉莉更符合黑天鹅的特质,这让Nina变得焦虑,敏感并导致了精神分裂。但同时,也是因为托马斯的伯乐慧眼,才让Nina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亮眼的“天鹅王后”;也是托马斯不断的教导,才会使Nina最终成功演绎黑天鹅。从这一方面,托马斯是也Nina的辅助者。(-S2对S1)

于是,矩形模式变为下图:

通过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和符号矩阵理论,影片在角色关系和结构层面就变得清晰可见,矛盾对立关系也能一目了然。宏观层面的故事框架综上所述。

三、结语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理论基本点在于二元对立的观念, 运用相互关联或对立行动元素间的组合,分析《黑天鹅》的人物功能和结构特色, 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能清晰的展现出来。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虽不是一个万能公式,却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我们明白了,意义的存在是以关系基础为前提的,通过关系的对立联系来寻找内在的语义。

注释

[1]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4页。

[2]普洛普:《故事形态学》[M], 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74页。

[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5页。

[4]胡牧:《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等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49-53页。

[5]任先 薛华:《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期,第32页。

[6]刘浥泓:《从叙事符号学角度分析剧情文本》[J],经济师,2010年12期,第118-119 页。

[7]谷莹:《的结构主义阐释》[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1期,第44-47页。

[8]毕青 程爱民:《中的符号矩形方阵》[J],2002年第2期,第62-66页。

[9]刘浥泓:《从叙事符号学角度分析剧情文本》[J],经济师,2010年12期,第118-119页。

[10]温庆航:《从电影符号学视域解读》[J],青年记者, 2011年32期,第55-56页。

作者简介

天鹅的故事篇8

[关键词]隐喻;《黑天鹅》;主题;多重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0254)。

电影《黑天鹅》是导演戴伦・艾洛诺夫斯基2010年上映的一部心理惊悚片。影片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妮娜为了能够同时演好黑白天鹅两个角色,因为压力过大,最终陷入两个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无法自拔,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最终一步步的走向自我毁灭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大量的运用了隐喻手法,来进行故事的阐述。大量的隐喻加上色彩背景和镜头的不断变化,给观众带来的心理以及视觉上的强大震撼,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一、《黑天鹅》故事简介

《黑天鹅》是著名导演戴伦・艾洛诺夫斯基的新作,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妮娜芭蕾舞演员,想要实现自己在表演《天鹅湖》时能够担任领舞这个过程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妮娜本身是一个能够非常小心翼翼控制自己情绪的懦弱而善良的女孩子,这样的性格决定了她只能演好善良的白天鹅,而无法演绎,邪恶,诱惑的黑天鹅。

从小深受固执而特立独行的母亲艾瑞卡的影响的妮娜,她为了自己的母亲以及自己的理想,非常努力的争取女一号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也是妮娜事业蒸蒸日上的开始,因此妮娜特别重视这次机会,她想要牢牢的把握这次机会。然而导演托马斯却要求女一号不但要有白天鹅的高尚、纯洁和善良,同时还必须要兼具黑天鹅的狡诈、邪恶和。在女一号的竞争中,妮娜不出意外地表现出了白天鹅的美貌和品质,但是作为妮娜的对手莉莉也同样地表现出了对于黑天鹅的完美演绎,妮娜和莉莉都同时赢得导演的赞叹,他们彼此都成了对方最强劲的对手。在双方的竞争中,一次次的上演着人物的纠结和精神的扭曲,心里的互斗以及身体上的自残等等,结果在竞争中,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走入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无法自拔,在黑白天鹅之间无法认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在这场战争之后,也使得妮娜一步步的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黑天鹅》在一个看似平静的表象中,却是在进行着一场恐惧与梦想决斗。光荣与黑暗,强力与热情充斥在平静却又暴力剧情中。虽然如此,影片却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芭蕾舞步般的端庄和优雅。在色彩和情节的不断变化中,《黑天鹅》不知不觉地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轻佻而黑暗的斗争中,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思绪起伏。

二、《黑天鹅》剧情中的隐喻

1.色彩中的隐喻

当电影画面切换到一片阴暗、恐怖、低沉的色彩时,一个身穿黑色风衣的男人出现在镜头前,人们通常都会低呼一声“杀手来了”,这就是色彩在人物角色塑造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性格,再配以指定色彩进行修饰和强调,使人物性格更突出,不同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更能让观众深刻记忆。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塑造人物不同的性格类型,也是作者对角色寄予的情感表达,更是使观众产生共鸣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电影中,通过色彩来进行隐喻是最常见也最明显的一种手法。在电影《黑天鹅》中,白色和粉色象征着妮娜和白天鹅,而黑色象征着黑天鹅,妮娜的母亲,妮娜的对手莉莉。影片中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她的围巾是雪白色毛茸茸的,貌似白色天鹅的羽毛一样,象征着善良和纯洁,在影片开场,妮娜的母亲在清晨为女儿端来早餐,妮娜小孩般的说到“粉色,多漂亮”。白色和粉色隐喻了妮娜善良而纯真性格特征。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莉莉那耀眼的黑色,也隐喻了莉莉内心性感,妖艳以及阴暗的特征。

2.天鹅的隐喻

天鹅是一个非常奇怪而复杂的意象,它既可以代表善良和纯洁,也可以代表诗意和唯美。而电影《黑天鹅》中,天鹅来进行隐喻也是无处不在,整部影片中贯穿着天鹅湖的音乐,妮娜的手机铃声以及带有天鹅湖伴奏的八音盒,都表现出了妮娜第一阶段善良本性,而在片中有很多女子也带有黑天鹅的特质,莉莉、贝丝以及妮娜最后的另一个自己都是黑天鹅的代表人物,黑天鹅所代表的并不是邪恶,在影片中黑天鹅所隐喻的是欲望、挣扎、不掩饰和不压抑一切渴求。在影片第27分钟时,有一位穿着黑色舞蹈衣的教师教授妮娜如何演好黑天鹅,当镜头凝视到老女人露出的肩胛时,蝴蝶骨在衰老而皱缩的皮肤下滑动,让人们隐约感受到了她曾经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而此时却再也不能飞起。

3.莉莉的隐喻

莉莉肩胛处有黑色文身,粗看像是铺开的羽翼,有张牙舞爪之势,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善与恶的并蒂。 莉莉出现的这天傍晚,妮娜在归途中首次与遍体黑衣、长发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见。这是她潜意识中的“黑天鹅”首次出现,暗示妮娜其实对风情迷人的莉莉十分钦羡。 莉莉把妮娜带到酒吧作乐,在从酒吧回去后,妮娜最严重的一次幻象出现了。在影片一小时零六分时,在镜子中妮娜的身影后闪出了莉莉的身影,她蹑手蹑脚地走开,这就隐喻出了莉莉其实是从妮娜的脑中分裂出来的,莉莉其实就是妮娜脑中另外一个自己。

4.指甲与抓痕的隐喻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5.天鹅之死的隐喻

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迷茫时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对音乐的下意识依赖),双眸再次变为血红――黑天鹅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灵与肉。 妮娜化身黑天鹅之后的一段舞蹈,音乐节奏急促,时时伴有翅膀扇动之声、喘息呢喃之声。 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三、结语

隐喻是一种比喻,是在彼类事务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务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透过《黑天鹅》中的多重隐喻,我们可以直接由剧情,台词,人物,场景,等等一系列直观因素,联想到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影片中的一系列隐喻让观众更加直接而真切地分清楚正面和反面。通过以上对电影《黑天鹅》几处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真切的了解到影片强大的隐喻意象,以及其所产生的多重阐释体系,同时,还可以使观众在隐喻中,实现心理以及视觉上的强大震撼,给观众清晰而美好的观影享受。

[参考文献]

[1] 朱宏达.破茧之舞――《黑天鹅》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2] 徐晔,王轶文.《黑天鹅》中的虚幻与现实[J].电影文学,2011(14).

[3] 周翎,游越.电影《黑天鹅》的符号象征意蕴[J].电影文学,2012(01).

[4] 吴艳,陈杰.尼娜的精神分裂探析――论《黑天鹅》中主人公人格的对抗[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 方艳.在自我矛盾中寻找生命平衡的支点――试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的自我传播[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

上一篇:七年级周记范文 下一篇:咏柳的意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