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诗词范文

时间:2023-11-01 03:56:05

荷花诗词

荷花诗词篇1

荷花在古诗文里有很多别称,诸如菡萏、芙蕖、芙蓉、泽芝等。《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其本,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南朝梁江淹《莲花赋》:“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渠,亦曰泽芝。”由此看来,这些有关“荷”的名称里,虽然它们有时可以指代同一个物种,但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它们更多的是各自指代“荷”的不同部位。那么,李《浣溪纱》中的“菡萏”是否因这些名称指代不同而不可调换呢?我们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 诗词的意象

古诗文里,“芙蓉”意象的选用往往取其谐音,一般象征着“富”和“荣”,或引申为荣誉与显赫。如王维的《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诗中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芙蓉”又何尝不是“富贵”与“荣华”的象征呢?另外将“芙蓉”比作美丽的姑娘,也是最常见的意象。

“莲”与“联”、“连”同音,又与“怜”(怜爱、怜香惜玉)同音,因此,“莲”的意象常指爱慕、爱怜,是爱情的象征。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兼语意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纯洁的爱情。“莲”又称作“荷”,“荷”又与“和”、“合”同音,所以“莲荷”意象中又有“和睦相爱”之意。至于“芙蕖”,它是人们对“荷”这种水生植物的统称,少见特别的含义。

“菡萏”本指“荷花”未绽开的花苞,是“荷花”的别称而不是“荷”的别称,诗文中少见用其表现特定的意象,偶有用其表现一种珍贵的品质。此处,李尊崇文人选取意象的传统做法,没有选取“芙蓉”、“莲荷”、“芙蕖”等,而是选取“菡萏”嵌入词中,其用意容易被看出。

二、 词语对举及立意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写荷花落尽,香气销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使人发愁。“菡萏”与“翠叶”对举,既然“翠叶”指荷叶,那么,此处就应该用“花”的别称词“菡萏”对“翠叶”,而不用“芙蕖”、“莲荷”等统称词。就主题立意来看,李用花叶凋零来感叹朝代的没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与屈原的《离骚》取意大有相似之处,为词注入了个人和家国之感。

三、 诗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虽不像近体诗那样要求严整,但随着词的不断发展,其格律要求也逐渐得以固定与明确。《浣溪纱》有杂言、齐言二体,李的《浣溪纱》属杂言(亦称“摊破浣溪纱”),其在韵律方面的特点是:上阕三平韵(即下面加点处),下阕两平韵(即下面加点处),一韵到底;下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其韵律格式如下:

上阕:(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用括号标注处的格律是灵活的,平仄要求不严格;李《浣溪纱》句“还与韶光共憔悴”用的是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但一般都用“仄仄平平平仄仄”。)

由此格律发现,首句前两字处(即上面画线处)应为两个“仄”声字,至少第二字应为“仄”声。而在“荷”别称的“菡萏”、“芙蕖”、“芙蓉”、“泽芝”几个词语里,唯有“菡萏”在韵律上切合。

荷花诗词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能想象画面,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理解诗题

1.揭示课题。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可以看出。

生: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外。

生:送别的人是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

2.师: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位朋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3.师: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体验这首诗独特的送别情感做好铺垫。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感知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诗朗诵,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这么美的诗,想读吗?(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诗。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重点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等词句。

5.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韵律。

设计理念:“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见自得”。读书要求层层递进,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要求逐步提高。

三、述――感受画面,生动描述

1.同学们,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三、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 碧叶 映日 荷花。

3.同学们,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师:满池的叶,满眼的绿,远远伸向远方,与蓝天相接。

4.引导学生说说荷花在六月阳光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5.师:看啊,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着力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机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用大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意象的空白,用语言去再现优美的画面。

四、品――体味语言,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细细揣摩,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2.学生读诗,教师相机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交流。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然,但读者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领略到了西湖美景。

生: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既写出莲叶的无边,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生:映日又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4.师:在诗人的笔下,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嫣然微笑。诗题写送别友人,可诗中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而是描写了西湖的如画美景。现在同学们再吟诵这首诗,想象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感情。(生自由朗读,品味)

5.生交流。

生:高兴的心情。友人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明朗的心境。朋友的离去,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

生:诗人以美景送别,想让美好的回忆成为永久的珍藏。

6.师小结:我们同学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7.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学生背诵,诵读)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反复诵读,细细揣摩,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五、拓――拓展欣赏,丰富积累

1.媒体出示杨万里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小池》,让学生结合生字注音自读。

2.让学生结合投影插图和注释,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4.引导归纳。冰清玉洁的荷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她。

设计理念:教师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度的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以荷花为吟咏对象的古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有关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抄下来,并附上阅读赏析,准备在班上交流。

设计理念:课外作业,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使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重视读与写结合,重视阅读积累,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荷花诗词篇3

荷花在唐长安城的种植范围极为广泛,其因素之一是唐代长安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越性。唐时关中地理条件优越,有、椤泾、渭、灞、骸沣、涝八水绕长安之说。而在长安城内,经修葺供生活和娱乐所修建的池、渠更是数不胜数,唐诗中对其描写更是屡见不鲜,著名的池、渠有: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兴庆池等等。荷花作为最重要、最具有观赏性的水性植物之一,自然在“多水”的长安城内,成为天性热爱生活的唐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文人墨客所欣赏赞美的对象。于是,在唐诗里皇家园林的描写中,自然少不了荷花的篇章。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涉及曲江的诗歌达到四百篇左右,是现存吟咏唐代长安城地标的诗歌中,所占数量最多的重要地标之一。曲江位于长安城东南部的贵族游赏享乐之地,这一称呼出现自秦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武帝)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辞曰:‘登陂e之长坂兮,坌入曾(一作层)宫之嵯峨。临曲江之B州,望南山之参差。’”此处的宜春宫,又名宜春苑,建于秦代,在汉宣帝时,更名为乐游苑,据《类编长安志》记载:“乐游苑。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长安东南杜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乐游庙,因为名,在唐京城内高处。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赏祓禊。”隋时,乐游苑更名为芙蓉苑,唐代沿用隋时这一称呼,依旧使用“芙蓉苑”或“芙蓉园”的称呼,同时,通过唐代的各类文献记载可以看到,在唐代,“苑”、“园”二词已经基本通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唐代,修建园林的目的已经由秦汉时期的豢养禽兽改为供帝王贵族游赏玩乐。

历代的各类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曲江这一地理概念有着差异较大的记载,造成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曲江和曲江池的地理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变迁。这一名词的演变线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清人徐松所撰的《唐两京城坊考》中,对“次南曲江”的记载是:“《长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考《太平寰宇记》,曲江与芙蓉园相连,则其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

对曲江的记载是:“龙华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剧谈录》曰:曲江池,本秦时陪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障。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周环,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即锡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唐代皇室对于曲江和周边景观的开发已然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每逢重要节日,泛舟曲江、曲水流觞显然成为贵族游乐的重要内容。

芙蓉苑位于曲江南,《通鉴》:“贞观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图。”胡三省注引《景龙文馆记》:“芙蓉园在京师罗城东南隅,本隋世之离宫也。青林重复,绿水弥漫,帝城胜景也。”在《增订两京城坊考》中记载,经过一系列探测,得出结论,曲江池在芙蓉苑内。曲江作为一条水道,是秦汉时期曲江的主体,而后世以曲江一称来替代原本的曲江池,唐代贵族的游玩圣地即以曲江池为主体的芙蓉苑。

唐诗中,含有曲江荷花意象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侍宴应制诗、文人游冶活动诗和咏物感怀诗。下面,依据类别对这三类荷诗逐一进行分析。

一、 侍宴诗歌中的荷花书写与政治思维

费正清在其著作《东亚文明: 传统与变革》中写到:“7世纪的中国巍峨雄踞在当时世界其他一切政体的顶峰!”而纵观中国历史,很难找到另一个时期能够与唐代的辉煌相提并论,作为这一发达帝国的都城,长安城无疑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形态的多重核心。廖道南的《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写道:“凡被命所有所述作则谓之应制”。唐代长安的应制诗是皇权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为我们探析唐代长安城皇帝与贵族的活动和文人侍宴心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阎朝隐的《三日曲水侍宴应制》写于上巳节,“三月重三日,千春续万春。圣泽如东海,天文似北辰。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这首诗记载了在唐代重要节日上巳节那天,帝王群臣共游曲江盛景。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创作要求下, 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长安之春,曲江池畔生机盎然的景象,“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和初绽的莲花,是气象万新的体现,在作品中作为重要的意象给皇帝的出游增加了天人合一的效果,最后一句“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画龙点睛,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本人对于圣上的英明统治的由衷赞叹和作为臣子的一片赤诚之心。《新唐书》本传记载:“(朝隐)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所赏”,《旧唐书》本传:“朝隐文章虽无《风》、《雅》之体,善构奇,甚为时人所赏。”这些对阎朝隐本人的记载加上诗人的创作风格,便不难看出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反之,对其应制诗的解读也有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是命题应制诗,宋之问和苏F的同名作品,同样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主题下,二位诗人对应制附和的政治需求与文学创作的大胆创新之间平衡点的探索。宋之问诗作如下:“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本诗中,作者并无像上文阎朝隐诗歌中对天子和皇权直抒胸臆的歌颂,但在主旨上仍然符合侍宴应制诗歌的要求。“芙蓉”出现在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地,暗指如今的大唐盛世完全可与昔日的大秦帝国所媲美。在宋之问笔下的应制诗与前人的相比,除了主旨与创作意图相同之外,宋之问更加注重诗歌的文学技巧,偏重于突出作品的文学色彩。这首诗内容丰富,有多处自然景色描写,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自然美来烘托出和乐盛世的平定与安宁,诗歌末尾以“瑶池”来比喻曲江池,用传说中的美好的意象和情景来暗暗比喻此时此刻的景象,更易赢得圣上欢心。

苏F的同名诗云:“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宁知穆天子,空赋白云秋”。苏F的应制诗大多创作于初盛唐过渡时期,苏F少年得志,深得中宗等皇帝的喜爱,其人本身经历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更易于在应制诗歌的创作中注入自己对这个时自内心的歌颂。而在后世的诗文评论里,苏F的应制诗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明人杨慎的《升庵诗话》卷八云:“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命题既同,体制复一......独苏F…… 迥出群英矣。”其中荷花意象出现在颈联,“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 作为应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它的作用是为主体服务,写作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诗语言简约婉丽,前三联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和乐美丽的芙蓉园景色图,“御道红旗出”暗指了皇帝出游活动,最后一联与前文宋之问的同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传说中的人物来暗指当今盛世。

对比阎朝隐、宋之问和苏F的这三首曲江侍宴应制诗,我们不难发现,三人的诗歌创作目的相同,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纵观作品本身,从立意、内容以及辞藻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荷花这一意象在诗歌中除了为作品的景物描写作为点缀以外,还作为芙蓉园的招牌式景物回应主体的地点,在诗歌中,透过诗人的创作内容与创作笔法,透露的是唐人贵族的积极心态和高雅情怀,有唐一代,并非完全是物质和军事实力的雄厚,王室贵族以文为乐亦是一种文化风尚,与后世一些歌功颂德的创作相比,唐人的侍宴应制诗对文学本身的重视程度也是文学史上仅有的,而在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到的是诗人们不仅对圣上和皇权有着一颗敬畏之心,同时也有一份有幸遇明君、逢盛世的纯粹情怀。

二、 文人游冶活动与赏荷深层心理

在曲江荷诗中另一类是文人群体在游吟活动中创作的,这类诗歌多为酬唱诗歌,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答元八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姚合《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

在众多唱和诗人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唱和诗歌数量极为庞大,亦是我国唱和中绕不开的重要研究对象。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写道:“白居易一生写得最动情的诗,除《长恨歌》和《琵琶行》之外,恐怕就要数他那些和元稹唱和的诗了。”元白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哀叹:“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还说:“死生挈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白诗全文如下:“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诗歌在最开始用世人的忙碌和自己与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交代了创作背景,出现荷花意象的一句是“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使用对偶的手法将曲江美景娓娓道来,不仅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同样动静结合使得诗歌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诗云:“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爱寥落境,相将偏此时。绵绵红蓼水,rr白鹭鹚。诗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诗歌同样表现了对二人友谊的珍惜和感概,荷花作为本诗出现的与白诗中相同的意象,在此处仍然起到了烘托和加强情感的作用,在诗歌的首尾处都表现了诗人的创作目的并且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韩愈的《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和《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都提到了朋友卢汀,这两首诗均篇幅较长,在前一首作品中提到荷花的一句是:“曲江荷花盖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缄。”与元白的唱和诗歌不同的是,韩愈更侧重在诗歌中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歌中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诗人以十里荷花的壮观之景反衬出自我内心的落寞。第二首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到是诗人收到卢汀的《曲江荷花行》一诗后的回赠,同时也寄给钱徽、张籍二人。但卢汀的《曲江荷花行》现已佚。韩愈的这首诗全文如下:“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大明宫中给事归,走马来看立不正。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我今官闲得婆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脚敲两舷叫吴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却不复来,曲江汀滢水平杯。我时相思不觉一回首,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这首诗提到的“昆明”是指唐长安城的昆明池,在本诗中的荷花含有诗人的牢骚之感,诗人说卢汀所描写的曲江荷花之景虽美,但不及昆明池,曲江这个重要地标的含义在上文已做说明,它已经不仅是贵族游乐之地,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王公贵族这个群体独立而排他的游乐场所,时逢韩愈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在诗中“官闲得婆娑”就是对此的说明和感慨。

姚合的《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相比以上的应和酬唱诗歌则增加了对荷花的叙述,诗歌的前几句都是作者对荷花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湛的描写:“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乍见神应骇,频来眼尚颠。光凝珠有蒂,焰起火无烟。粉腻黄丝蕊,心重碧玉钱。日浮秋转丽,雨洒晚弥鲜。醉艳酣千朵,愁红思一川。绿茎扶萼正,翠满房圆。淡晕还殊众,繁英得自然。”在这几句诗歌中,不难看出诗人对荷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不仅是作者在观赏时极其用心的体现,同时这些华美的辞藻也透露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这样的喜爱之情同样延续到诗歌的后半部分,在前半部分用多笔描写荷花之后,诗歌的后文沿用这样轻快的笔法展开,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文人情怀。

三、 咏物书写和文人心性展示传统

除了应制诗和唱和诗之外,文人独游曲江的荷诗亦占有一定的数量。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写道:“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本诗以荷叶来代表整个荷花意象,这里的荷叶除了作者本身苦闷悲伤的情感之外,还被深深打上了时空的烙印,从春时荷叶出生到暮秋荷叶枯萎,在荷叶一季的生长也伴随着诗人内心的悲苦,这样的情感伴随着从春到秋未曾停歇。最后一句“身在情长在”暗指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同样有三首秋游曲江荷诗:“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怀》),“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曲江感秋二首》),“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曲江感秋》)。这几首诗均属于诗人创作生涯的中后期作品,秋天是季节上的暗示,荷花已然不再春夏时的亭亭玉立,荷花已经是“半成子”、“莲落”、“晚荷复离披”人到暮年,又逢萧瑟寂寥的光景,看到这样的荷花,很难不与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进行类比,为之动容。

韩 “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曲江夜思》),“斜烟缕缕鹭鸶栖,藕叶枯香折野泥。有个高僧入图画,把经吟立水塘西。”(《曲江秋日》)这两首诗歌中荷花的意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第一首诗中出现的形态是“红莲”,第二首诗出现的是“藕叶枯香”,但两者虽然形态不同,却能够以各自的形态为全诗服务。

杜甫有《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作者再访曲江,经历那场浩劫之后曲江昔日辉煌不再,首联和颈联写景,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在第三联中表达当年玄宗皇帝游芙蓉苑的盛景已不复存在,尾脸使用想象的手法,诗人幻想出君臣同乐、歌舞升平的美好画面实则更加体现出现实的悲凉寂寥,同时,也隐含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也创作于这一时期,“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同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就显得更加悲切,枯败的“菱荷”只能随着波涛江水远去,“哀鸿”寻不到自己的同类只能悲伤地鸣叫,无论是菱荷还是哀鸿在此处都暗指作者对个人坎坷的感慨,对于国家遭受重创的扼腕叹息。

四、结语:荷花书写中的文化内涵

荷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故而在我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较为典型的荷花题材。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唐诗宋词以及后代诸多文学作品,荷花相比较其他植物在诗歌中占据了比重相当大的题材分量。在荷花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多重思想共同影响的作家赋予荷花多重内涵,比如以亭亭玉立的荷花比喻美丽多姿的少女,同时,常常将荷花与采莲女两种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充满民间趣味的图画;再如荷花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特点,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之态,符合我国传统文人对于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内心纯净这一理想的追求,从而赢得了各代文人的青睐。

除了传统思想中荷花这一符号背后具有多重含义之外,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文化也与荷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禅宗有佛祖“拈花示众”一说,佛教将对智慧的获得途径置于对自然的体会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王维《荐福寺光师房华药诗序》中就提出类似观点,从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出发,山水花鸟即是空虚,但其作为一种幻想则与人的密不可分,而佛家所阐释的真理则就蕴含在这所谓的自然形态中。在佛教的典籍中,荷花占有重要地位。《释迦如来成道记》中记载,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头白象嘴里衔着一朵莲花在她的身边转圈,后钻进她的肚子。悉达多太子一出生,百花盛开,他步步生莲。莲花在佛教中常常以其清净美好的内外在特征代表着佛的精神品格。《华严经》:“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在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诞生于我国本土的道教,其文化思想中也带有浓重的荷花印记。由于道教最初的主题构架在民间诞生,所以它的基本内涵与民间文化、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荷花在我国的民间民俗中拥有着多重美好的含义,荷花绽放在水中姿态亭亭玉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荷花的根部,藕和荷花的果实,莲子,自古就具有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与此同时,莲子在我国的民俗中象征着生殖崇拜,有着绵延子嗣,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道教特有的生态观和我国古代民俗的双重作用下,荷花在道教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教徒认为荷花以其独特的姿态和其他特征,成了众多花卉植物最具有仙风道骨的花,故而推崇荷花为道教的仙花。在道教中,也有着很多关于荷花的故事传说,如全真七子的传说,还有“八仙”中的何仙姑的化身也是荷花,在道教的理念中,荷花具有赋予人死后获得新生的巨大神奇力量,是脱离肉体的凡胎,得道成仙的体现。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之物与本心结合,借自然界中的花木鸟兽中的某些特征来抒发自我内心诸多情怀,而这些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的审美特征,为我国古人的性格塑造和文学素材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焦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动植物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人而服务的,从情感抒发到主题表达都能够起到加强和升华的作用。作者常常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植物的某种特征,从而进行联想或拟人化增加文学作品表达效果。

在《全唐诗》中的荷诗数量可观,种类齐全。和其他地方的荷花相比,由于它所在地理地标的特殊性,使得这里的荷花被赋予了更多层的含义,在初盛唐时期,皇帝出游的应制诗中,荷花的出现,是诗人们向皇权表示忠诚的催化剂,此时的文学作品与应制诗歌相结合后沾染着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诗人们结伴游乐至此,唱和创作时,荷花又在诗人之间的倾诉中起到了升华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辉煌繁盛开始走下坡路时,皇帝群臣享乐之景不再,唯有忧国忧民的诗人再来这曲江池畔感受到的才是那今非昔比的苍凉,此时的荷花亦不再娇艳,风姿绰约之感殆尽只剩凋谢的花和枯败的叶。在以曲江芙蓉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里,荷花超越了传统咏物诗歌中的托物言志,它盛开衰败的样态早已在文学中与一个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为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论文,项目编号:201310697048。)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李浩, 王书艳. 被遮蔽的幽境: 唐代园林诗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6-100.

5. 李浩. 微型自然, 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J]. 文学评论, 2008 (6): 118-122.

6. 曹菊枝.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D].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荷花诗词篇4

关键词:《诗经》;莲;意象;内涵

     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集芙蓉以为裳”,到曹植的《洛神赋》中“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绿波。”李白的《古风》中“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意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 作品。在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莲”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而“莲”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则是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当中。可以说,《诗经》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本文就《诗经》中“荷”的内涵展开探讨,进而发掘作为文学作品中“荷”意象的源头的意蕴。

一、《诗经》中的“莲”

     《诗经》中提到“荷”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篇都是表现爱情的诗歌,并且都是用“莲”来比喻女性。《邺风·简兮》是一个女子赞美似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 (“苓”古“莲”字)来起兴。《郑风·山有扶苏》也是写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了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来起兴,“荷 华”就是荷花。《陈风·泽陂》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莲与蒲草并提。这三首诗中“莲”均出 现在表现爱情的诗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二、《诗经》中“莲”的象征内涵

2.1荷花象征着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

《诗经》中花的种类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等。当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郑风·山有扶苏》中,“隰有荷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代评论者也误解此句的真正含义,皆以 为郑诗淫。《毛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将其定为“淫”诗。其实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不过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诗。 这首诗中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华”喻男性和女性,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时的欢快心情,与情人调笑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浅水处,叶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为莲的别称。其中,“茼”特 指莲蓬。“蒲”和“荷”同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辉映。此诗是一首发生在水边的恋歌。闻一多以为这是一首“女词”,以女性的口吻咏唱的情歌,以 “蒲”和“荷”来比喻男女双方。《郑笺》中认为:“蒲以喻说男之性,荷以喻说女之容体也”。②荷花作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为义, 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③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从《尔雅》对“莲"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对荷花的各个部分区分 很细,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诗经》很多的篇章里流露着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丰 腴、艳丽。在以描绘美人而著称的《硕人》中有“硕人其颀”,《泽陂》中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的诗句,均以“硕”来形容人的美 丽。可见,先民对美人的判断来源于其外形的硕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见,“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丽的特点。

2.2《诗经》中“荷”的生殖崇拜内涵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学遗产,有大量诗歌描写了古代先民对爱情和幸福的大胆追求,把爱情生活与优美的自 然环境或劳动生活结合起来,感情真挚朴实、生动活泼。所以,《诗经》所体现的内容和情感的民间性与真实性是我们探讨“莲”意象生殖崇拜意义的重要前提。

2.2.1“莲”象征着男女情爱

上面提到过,《诗经》中的“莲”意象都出现在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之中。都是以“莲”来起兴。“兴”是《诗经》三大表现手法之一,“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经集传·关雎注》),实际是“象思维”的一种显现,属于联想法,借着鸟兽花草、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来兴和抒发作者内 心的情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者对兴之物即意象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一时性起的,而是选择那些与托兴之物的特点有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意象。如《周南· 关雎》借鸣春求偶、相依相恋的水鸟起兴,表达了君子对“伊人”的爱慕思恋,欲与之相思相守的热烈情怀;《齐风·敝笱》以“敝笱”即破旧的渔网象征没有贞操 的女性等。所以,《诗经》中的“莲”意象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爱情诗当中,表明了“莲”与男女情爱有必然的联系。

  2.2.2“莲”象征女阴

对于“莲”象征女阴,其实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像比如“鱼戏莲”的剪纸画等。

另外,《国风》当中的起兴句式几乎没有相同的,唯有“山有xx,隰有xx”这种句型共出现了5次:《邶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郑风· 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唐风·山有枢》中的“山有枢,隰有榆”;《秦风·车邻》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风·晨风》中的“山有苞 栎,隰有六駮”。令人惊奇的是,“山有xx,隰有xx”均出现在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当中,《诗经译注》对此解释为“一般是以‘山有x’喻男,‘隰有x’喻 女”④。选择“山”与“隰”作为区分男女两性的意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维中生殖崇拜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 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类生长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生产力低下的 上古时期,人口的繁衍意义非凡,因此产生了对生殖的极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 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⑥这种崇拜直接体现在对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两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殖器 的差异,从当今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图腾,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的动物、 植物被先民用来作为男根、女阴的象征。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用来作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样。在我国远古时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维”的影 响,我国先民总是以外在事物为参照来认识自己的身体,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体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国先民常以花喻女阴,瓜喻子宫,除了两者形 状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华秋实还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义。以花卉象征女阴,表达了先民们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样果实累累的朴素心愿。所以, 以上五首诗歌同时选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况且,“山”的突起之状与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为“低湿的洼地”,其凹陷之 形与女性阴部相似,这些足以证明以“山”和“隰”作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宾语部分,如“榛”、“扶苏”、“枢”、“苞栎” 等树木同样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宾语部分,如“荷花”、“苓”,理所应当是女阴的象征了。

     2.3“荷”象征了女性的阴柔特点

《诗经》中情诗以植物喻人时多是成对出现,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苏》中的句式“山有xx,隰有xx”,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对出现使用。上面 提到的这种句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阴阳”的角度。《诗经》中常常以具有阳刚意味的植物来喻男性,以阴柔的植物来喻女性。女性在爱情中是以柔 美、较弱的形象出现,一阳刚、一阴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成对的出现的意象体现着先秦时代“阴阳"理论。在《易经》和相传产于伏羲时代的八卦图都是以阴阳 两种符号代表万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 物”。先秦时期的文学和哲学在《诗经》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学思维以文学的形式得到了体现。假如我们把《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对称句子以《易经》中阴 阳两种符号来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峤松,隰有游龙”,“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为比兴的句子都是以“—”和“— —”的形式交替出现,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阴阳理论吻合。这种产生于上古的朴素辨证思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保留下来。所以说“荷”代表了女性阴柔的特 点。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

《诗经》中虽然是以简单的形式,用植物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响着诗的意境传达。这与“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谋而合。

《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荷花没有形体、颜色、姿态的描写,甚至仅仅是名称的罗列,和魏晋以后诗歌中对事物的繁缛描写相比近于简单。很多人将这种 方式的产生仅仅归为先民语言的匮乏和思维的原始,没有足够的词语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简单却也自有特点,简单的形式所蕴含的 诗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缛是精雕细刻的工笔之作,这种简单却是一种写意的白描。两种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种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两句历来被人称颂,仅是十种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两字之外,全无修饰之词语。与其说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还不如说和《诗经》神韵相 通。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样的景色描写中不著一字,而水边美景,荷花娇艳,荷花与扶苏、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诗经》中荷花之美尽在它的“自然”之美。《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庄子·外篇田子方》

庄子以为万物皆有“自然”之法,本来的特性,无须刻意为之,《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犹如庄子的“自然”观一样,荷花之美本是天然有之,又何须人的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诗经》中“荷花“的最好赞美。

综合上述,《诗经》作为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代表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透露出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并且,《诗经》运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第240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第382页。

③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11页。

④袁梅,《诗经译注》,山东:齐鲁书社,1985年第一版,第309页。

⑤⑥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第40页。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宝龙,于衍存.诗经论稿[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4]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5]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2):67-75.

[6]孟修祥.论中国文学中的莲意象[J].柳州师专学报,1997(4):36-39.

[7]杨怡.诗经中的莲与生殖崇拜[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7):5-6.

[8]牛芳.诗经中莲意象的生殖崇拜意义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4(10):69-70.

[9]唐湖湘.中国莲文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9-32.

[10]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于春海.易经译评[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3]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On the Image of "Lotus"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As the first poetry anthology in China, the Book of Songs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image -- “lotus” in literary works. Symbolizing women, lotus highlights their beauty and contains the connotation of worship to the original reproduction. Meanwhile, the use of “lotus out of clean water”, the naturalism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enables the Book of Songs to posse a eternal artistic charm

荷花诗词篇5

古漪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漪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洗炼的气韵。

大暑时节的池塘里,荷花正开放着。加上古漪园有大缸育栽的荷花,盛开灿烂绚丽,风情万般。天越热,荷花开的越茂盛。微风吹来,荷叶摇动,花姿美丽,很招人喜爱。荷花的花瓣粉红晰白,晶莹剔透,润嫩婀娜。睡莲也是乳黄的、紫红的,蜜蜂飞翔其中。太阳虽高升,光线直射,照透薄薄的花瓣,反而多姿多彩,别具风采。只要拍摄时,把握好角度,悉心注意光线的照射方向,感觉红花绿叶的色彩韵调,能拍摄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好照片。摄影爱好者拍照,拍起来很过瘾,也顾不得烈日当头,汗流如注。对着荷花,拍下许多丽姿美色。据我的经验,从北方的齐齐哈尔,到南方的澳门,都拍到过荷花,不仅仅是“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

每年荷花开,总是惹人爱。大概与关于荷花的美丽传说有联系吧。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到人间男耕女织,十分羡慕。于是,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荷花又称为莲花。宋朝的周敦颐所著的《爱莲说》是赞美莲花的名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成为君子品格的写照。

中华文化泱泱博大,抒写荷花的诗歌就不计其数。在这里,仅摘几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句。

阅读这些诗词,欣赏新荷之丽姿美色,品味人生之甘甜炎凉,是极为惬意的事情。读到宋朝诗人刘挚的一首《湖上口号》,却写得别具一格:“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这里的细葩:是荷的小花蕾,有的尖尖的,比鸡蛋还小。未烂:是指花儿还没有盛开得灿烂样子、还未光彩鲜艳之风貌。笔锋一转,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一句好诗:“叶香原是胜花香”。花好一时艳,而绿色的荷叶满池连片,虽淡泊而不鲜艳,却表达了默默无闻、光合养分、烘托花朵、培育莲藕的情怀。叶香原是胜花香,还正是一种自信、一种境界的真切写照呢。宋朝大名鼎鼎的苏轼写的《莲》:“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更加夸张了。花也折下了,莲籽儿也剥出了,倒使夜露带上了荷花的风味,月光也带有荷花的香气。不写花,却写得更加的浪漫,而更富有诗意。唐朝大诗人杜牧写的《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他表达的离愁别恨,也是西风中摇曳的绿色荷叶。中国文化的意境,常常营造在描写对象的具体形象之外,饱含着人的情感。坡真是大家,夜露有荷味,月光也荷香,亏他想的出来。这可给我们摄影的出了难题,怎么拍得出来?

看来赏花、摄花,也该多多关注碧荷绿叶。因此,我把镜头对准荷叶,果然风情万般,风味也很浓,也能看到很多淡雅清新的美。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次红芳年。

红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婧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绿池落尽红蕖却,叶犹开最小钱。

红蕖:红荷花。却:开尽。

最小钱:形容新出水的小荷叶。

《踏莎行》

宋・贺铸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芳心苦:莲心味苦。此处为双关语。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荷花诗词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统治者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的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荷花诗词篇7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荷花诗词篇8

一、音韵之美

读季先生《清塘荷韵》最适合在一个窗明几净的房子里,泡一杯香茗,随着轻音乐(如肖邦的《小夜曲》)静静地吟读。此时,你似乎在谛听一位老者向你娓娓讲述他与荷花的故事,如聆听一首舒缓的生命之歌。这首生命之曲,可分四个乐章,首尾是“荷之孕育”,中间是“荷之初长”、“荷之盛开”,乐曲从平缓渐趋高亢又转为平缓,最后以绵长的余音作结,演奏出生命的全过程。文章长短句自然组合,使文章节奏富有变化,舒缓却不显沉闷。

二、绘画之美

有人评价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季先生的这篇散文,每个片段都是一幅精美的“荷画”。季先生已为每幅“荷画”作了精当的题字,起到了“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表达效果。请看季先生所题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此诗句用来描绘“荷之初长”那浮在水面五六个细弱单薄的圆圆的绿叶最贴切不过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明是“荷之盛开”的画卷题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则描绘了莲瓣堕入水中的全过程,如此画意只有静心参悟的画家方能捕捉的到;“留得残荷‘做’”则是对“荷之孕育”的写意之画,让人浮思连连,感悟颇深。

三、浓情之美

季先生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张中行给季先生散文集《清塘荷韵》作序时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才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季先生多情敏感,在这篇散文中一览无余。清塘无荷时不掩失望之情:“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种荷盼荷时悲喜交加:“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赏荷之时不忘感激之情:“……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残荷将逝时深情祝福:“我为我的‘季荷’祝福。”另外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季先生纯朴平和的情怀(如请求校外农民捞水草时手下留情)和生活的情趣(如对“波斯猫捞月”这个富有乐趣的场面的描写)。

四、意蕴之美

“荷花”是国人最为喜看乐赏的花卉之一,被誉为“凌波仙子”、“花中君子”;“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审美符号,人们以荷花暗喻君子风范。读罢《清塘荷韵》,你会在清韵的诗境中回味那香溢塘畔的“季荷”,油然想到如荷的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的季先生人间春色阅尽,沧桑世事历练,自然对“生命”有独特的感受。在这篇散文中我们读到了“生命的孕育之美”、“生命的勃发之美”、“生命的热闹之美”和“生命的宁静之美”;读到了生命的轮回、生命的永恒。更让我们领悟了老人那份对生命追求的执著精神,对生命永恒的感激之情。季先生是一个文化老人,我们分明读到了先生那份儒家的执著、道家的淡泊、佛家的宁静。先生在文章中说自己喜爱荷花的“香远溢清”,难道这不正是先生高洁人格的写照吗?

五、艺术之美

散文创作至老乃善,以平淡最为难得。清雅的文字传达浓浓真情,意蕴深远已无需赘言。单就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可谓浑然天成,摇曳生姿。其一,情景交融。季先生这篇散文叙事娓娓道来,描写生动形象,几乎在每个自然段末都向读者敞开心胸,或悲或喜,一片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季先生在叙述、描绘之中似乎不经意地用一些语句表达心中之情。例如在“盼荷”部分,他就用“大概”、“又”等副词写出失望和希望并存时的微妙心理;连用两个“忽然”、一个“突然”、一个“竟然”写出自己的惊喜之情。在“赏荷”部分,一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文章结尾两句“它们的梦一定能圆的”、“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老人对生命的执著、感激、隽永之情尽现无余。其二,动静结合。文章描写荷花的生长过程,在“孕育之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为静景描写;到了第四年,荷花处于“生命勃发”时期,一下子绿透了半个池塘,染红了半边天,为动景描写。这一动一静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生命力量。另外在“赏荷”部分,“池花对影落”着重渲染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波斯猫下水捞月又打破这份宁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其三,表达手法多样。这篇散文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娓娓讲述荷花生长的过程为记叙手法;讲述时描写、抒情手法的运用丰满了文章的血肉;对洪湖莲子的介绍以及对“季荷”同别的荷花的比较用了说明手法,表明了“季荷”的与众不同;一句“天地萌生万物……”用议论手法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主旨。

上一篇:生产计划单范文 下一篇:七月的天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