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的英文范文

时间:2023-10-30 03:51:08

例子的英文

例子的英文篇1

关键词:试题;语料;剖析树;自然语言;机器翻译;TIMS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244?08

一、引言

国际教育学习成就调查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以下简称IEA)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各国学生数学及科学(含物?、化学、生物、及地球科学)方面学习成就、教育环境等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找出关联性,并在国际间相互作比较。自1970年起开始第一次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调查后,世界各国逐渐对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研究感到兴趣,IEA便在1995年开始每四年办?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研究一次,称为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以下简称TIMSS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1983年正式成为IEA的团体会员,并计划加入和引进TIMSS的调研活动,以期对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的台湾省于1999年加入TIMSS后,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相关工作,包括负责试题翻译及测验工作。本文在对国外和台湾的相关试题测试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对TIMSS试题翻译作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以往使用人工翻译虽然可以达到很高的翻译质量,但是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标准,相同的翻译者也可能在文章前后翻译方式不一致而产生语意上的混淆。因此此类语言转换导致的问题间接影响试题难易程度。若直接将英文词汇透过英汉字典翻译成相对的中文词汇,翻译的结果可能会不符合一般人的用词顺序。另外中文的自由度较高,很容易造成翻译上用词顺序的不同。例如:“下图显示某一个国家所种谷物的分布图”,也可翻译为“某一个国家所种谷物的分布图,如下图显示”。可能会影响到受测者的思绪,使作答时粗心的情形增加。因此,若能?用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的技术来辅助翻译以及调整词序,便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Dorr等学者[1]将现在机器翻译依据系统处?的方式来分类,分成以语言学为基础翻译(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例如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和基于规则(rule-based)等;以及非语言学为基础翻译(non- 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 ,例如基于统计(statistical- based)和基于范例(example-based)等。

以知识为基础的机器翻译(knowledg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系统是运用字典、语法规则或是语言学家的知识来帮助翻译。这种?用字典来帮助翻译的系统,会有一字多义的情形发生,一个词汇在字典中通常有一个以上的翻译。以英翻中为例“current”这个字在字典里就有十多种不同的翻译,即使专家也无法找出一个统一的规则,在何种情况下要用何种翻译,所以在翻译的质量和正确性上很难满足使用者的的需求。因此,翻译系统通常都会限定领域来减少一字多义,例如“current”在电子电机类的文章中出现,最常被翻译为电流,在文学类的文章中,最常被翻译为现代。

以范例为基础的机器翻译(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以下简称为EBMT)的相关研究已有相当多年历史,在1990年美国学者Brown和Pietra[2]所提出的EBMT是将翻译过程分为分解(decomposition)、转换(transfer)和合成(composition)三步骤。分解阶段是将来源句放到范例库中搜寻,将所搜寻到word- dependency tree当作来源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且形成来源句的表示式;转换阶段将来源句的表示式转换成目标句的表示式;合成阶段将目标句的表示式展开为目标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输出翻译结果。Al- Adhaileh等学者[3]将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SSTC)运用在英文翻译成马来西亚文的过程中,SSTC是一种能将英文对应马来西亚文的结构,但此结构并没有解决词序交换的问题。目前较完整的EBMT系统为tree-string correspondence (TSC)结构和统计式模型所组成的EBMT系统[4],在比对TSC结构的机制是计算来源句剖析树和TSC比对的分数,产生翻译的是由来源词汇翻译成目标词汇的机率和目标句的语言模型所组成。

我们提出双语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bilingual 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简称为BSSTC)是可以运用在多元剖析树上的,并且BSSTC可在翻译过程中当作词序交换的参考。根据我们实验结果,我们能有效的调动词序,以提升翻译的质量。完成词序交换后,再透过字典翻译成中文,最后运用统计式选词模型,产生初步翻译结果,但本系统尚属于半自动翻译系统,故需要人工加以修饰编辑。

二、系统架构

由于我们的目的在于?用中英互为翻译的句子找出词序关系,并且将英文句和中文句词序的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储存的格式是将中英文句的词序关系记录在英文剖析树的结构中,此结构将成为之后英文句的结构调整为适合中文的结构的参考。最后再将英文词汇翻译成中文词汇,并?用统计式选词选出最有可能翻译成的中文词汇,让翻译的结果更符合一般人的用词和顺序。

本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我们针对范例树产生的系统和英文句翻译系统这两部份分别简介如下。

范例树产生系统:这个系统?用中英平行语料作为基础,这里的中英平行语料必需要一句英文句对应一句中文句,且每一组中英文句都要是互为翻译的句子。中文句经过断词处?后,被断成数个中文词汇,以空白隔开;英文句则经过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树。将断词后的结果和英文剖析树经过剖析树对应字符串模块处?,建成英文剖析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树,此结构树称为范例树。再将每个范例树取出子树,并且判断是否有词序交换,将需要词序交换的范例树全部存入范例树数据库中方便搜寻。

英文句翻译系统:当输入英文句后,先将句子透过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树。有了英文剖析树就可以透过搜寻范例树模块,标记英文剖析树上需要调动词序的结构,并依照所标记的词序作调整。词序调整完成后再将英文结构树中的英文单字或词组透过翻译模块做翻译。其中翻译模块包含了大小写转换、断词处?和禁用词过滤等环节,之后将处?过的词汇透过字典文件做翻译[5]。每个英文单字或词组都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中文翻译,因此需要选词的机制来产生初步翻译结果,此翻译结果尚需要人工作后续的编修。

三、系统相关技术

根据上一节介绍,系统架构分为范例树产生系统和英文句翻译系统两大系统。范例树产生系统的执行流程为先处理中文句断词和剖析英文句,再将断词和剖析后的结果输入至剖析树对应字符串模块,并将处?后的范例树存入数据库中。英文句翻译系统的执行流程区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搜寻范例树模块,将英文剖析树跟范例树数据库作比对,并且将未比对到的子树做修剪;第二部分将修剪后的剖析树输入到翻译模块翻成中文;第三部分以中英词汇对?工具及bi-gram语言模型,计算出中英词汇间最有可能之翻译组合。

(一) 双语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BSSTC)

在建立BSSTC结构之前,我们必须将中英平行语料中的中英文句先作前处?,我们将英文句透过StanfordLexParser-1.6[6]建成剖析树,剖析树的每个叶子节点为一个英文单字,并以英文单字为单位由1开始标号。这里我们将树根定义为第0层,树根的子树是第1层,越往下层数越大,故叶子节点必定是英文单字,且不属于任何一层,如图2所示。中文句子断词后的单位由1开始标号。这里的中文句代表来源句;英文句则代表目标句。本结构都假设中英文对应是在词汇的对应或连续字符串的对应基础上。假设剖析树的节点集合N={N1, N2, …, Nm},m为剖析树上节点个数,对任一节点n∈N,n有三个参数分别是n[STREE//]、n[/STC/]和n[//ORDER];我们以n[STREE/STC/ORDER]来表示。为了方便说明,若节点n只有n[STREE//]和n[/STC/],则以n[STREE/STC/]表示。再假设nC(n)为节点n有1到C(n)个子节点。n[STREE//]为节点n所涵盖来源句的范围,层数最大节点的n[STREE//]必定对应到一个来源句单字,此参数的功用为当作每个节点的键值(primary key),故在同一棵剖析树中n[STREE//]不会重复。图3是一个BSSTC结构的例子,来源句为英文:“Our experiments were simple in concept”;目标句为中文:“我们的实验概念很简单”。首先英文句必须先建成剖析树,每个叶子节点为一个英文单字,并以英文单字为单位做标号,例如:“Our(1)”, “ex-periments(2)”, “were(3)”, “simple(4)”, “in(5)”,“concept(6)”。另外中文句经过断词的处?后,以断词后的单位做标号,例如:“我们(1)”, “的(2)”, “实验(3)”, “概念(4)”, “很(5)”, “简单(6)”。中英对应句都标号后,以标号为单位开始做词汇对准(word alignment),并标记在剖析树的节点上。剖析树是用文法结构来分层,不同层节点能对应到不同的范围的目标句字符串。n[STREE/STC/]若为VP[3-6/4-6/],则STREE代表节点VP对应来源句第三到第六个字 “were simple in concept”;STC代表“were simple in concept”对应目标句的第四到第六个字“概念很简单”。nC(n) [STREE/STC/ORDER]的兄弟节点(sibling node)若为JJ[4/6/2]和PP[5-6/4/1],我们可以观察到JJ的ORDER大于PP的ORDER,故PP[5-6/4/1]的中文对应「概念在JJ[4/6/2] 的中文对应「简单之前。

(二) 建立BSSTC结构和产生范例树

建立BSSTC结构必需要有英文跟中文互为翻译的句子,建构的顺序是从最底层也就是层数最大的开始标记,再一层一层往上建置到第0层为止,标记参数顺序是先将所有节点的n[STREE//]和n[/STC/]标记完后,再标记n[//ORDER]。首先,标记最底层n[STREE//]的方法,是将最底层的节点n所对应叶子节点的编号标记在n[STREE//]。如图3节点NNS所对应来源句的“experiments”的编号为2,故NNS [STREE//]中的STREE标记为2。接着标记最底层n[/STC/]的方法是寻找中英对应句中互为翻译的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也就是词汇对准。词汇对准若采用人工方式,则相当耗时费力,其本身也是一项困难的研究。如图3来源句的“experiments”在字典中的翻译有“实验”、“经验”和“试验”,将这三个中文翻译到目标句去比对,此例子将会比对到目标句第三个词汇“实验”,接着将目标句“实验”的编号标记在NNS[2/STC/]中的STC上。最后将比对到的个数除以英文句单字的个数,称为对应率。最佳情况下是每个英文单字都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对应率为1;最差的情况下每个英文单字都没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对应率为0,所以对应率会落在0到1之间,值越大代表对应率越高。我们需要够大的对应率,才能认定为范例树。因此,需要定一个门坎值来筛选,根据实验结果当门坎值越高留下来的范例树越少,而门坎值越低会使翻译的质量下降。

(三) 搜寻相同范例树

根据搜寻范例树算法的流程,如图7。首先将来源句的剖析树加到数?(queue)里,从数?里面取出一棵剖析树到范例树数据库中,搜寻是否有相同结构的范例树;如为否,则将此棵树的下一层的子树加入数?,加入数?的顺序为左子树到右子树;如为是,则将该树的ORDER标记在来源句的剖析树上,继续取出数?内的剖析树,直到数?里没有剖析树为止。所以来源句的剖析树是由一个以上的匹配子树所组成。

图6为剖析树搜寻范例树的情形。来源句:“The graph shows the heights of four girls”,剖析树为“(S(NP(DT The)(NN graph))(VP(VBZ shows) (NP(NP(DT the)(NNS heights))(PP(IN of)(NP(CD four) (NNS girls)))))”。透过搜寻范例树算法找出匹配子树,首先以节点S为树根的剖析树到数据库作搜寻,搜寻时不包含叶子节点,此例子没搜寻到匹配子树,则将节点S的子树NP和VP加入数?中。接下来将从数?中取出的子树为NP,到范例树数据库搜寻匹配子树,但数据库中没有相同的范例树,此时NP的子树皆为叶子节点,所以并无子树在加入数?中。依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下一个从数?取出的是S的右子树VP,在范例树数据库中还是搜寻不到,因此要将VP的子树VBZ和NP加入数?中,但VBZ为叶子节点,故只有NP加入数?中。接下来是子树NP从数?中被取出来,子树NP在数据库中搜寻到相同的范例树,如图六的范例树就是所搜寻到的匹配子树,因此将范例树的ORDER标记上去,标记后的剖析树将如图8所示。此时数?中已经为空,搜寻范例树的流程到此为止。

标记完ORDER之后,将没有标记的子树作修剪,也就是将不用作词序交换的子树修剪到最小层树。如图8节点S的右子树、NP[2]和NP[1]的子树皆不需要作词序交换,因此修剪的结果为“(S(NP The graph) (VP(VBZ shows)(NP(NP[2] the heights)(PP[1](IN[2] of)(NP[1] four girls))))) ”,如图9所示。最后从层数最大的每个兄弟节点开始逐层往上依照优先权顺序调整剖析树的结构;调整后的结果将会输入到翻译模块产生翻译。若我们直接取来源句剖析树的叶子节点作翻译,将会成为单字式的翻译,我们将无法对词组或词组作翻译。翻译的部分会在下一节会作详细说明。

(四) 翻译处理

经过上一节处?最后得到修剪树,修剪树的叶子节点可能为英文单字(word)、词组(term)。词组即为数个单字结合的字符串,不一定为完整的句子,如“would be left on the floor”或词组(phrase,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 ,如“in order to”。在翻译处?上会遇到英文单字或词组,在英文单字的部分,直接查寻字典文件作翻译;词组的部分?用规则词典文件的词组,和词组进行字符串比对,以找出符合的词组及中文翻译。以下为字典文件及规则词典文件分项说明。

字典文件:字典文件部分我们使用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8](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收录39429个词汇),将前处?过后的英文单字或词组做翻译对等字搜寻的动作,找出所有和该英文单字的中文词组,作为翻译的候选名单。如无法在字典文件中搜寻到对应的中文翻译。如姓名和专有名词,则直接输出该英文字。

规则词典文件:为常用的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词组,以及试题翻译小组所决议之统一翻译词组以人工的方式建立的中英翻译对照档,如in order to(为了)。 分成单字和词组翻译是因为若在规则词典文件比对不到,则用空白来做一般字和字之间的断词,也就变成单字的翻译,因为词组较能完整表现出动作或叙述。如只用单字作翻译,会造成翻译上的错误。须注意的是比对的句型若有相似结构但不同长度的字符串样式,则取长度最长的为结果。如一英文句子为“…as shown in diagram…”,同时满足规则词典文件内的“as shown in diagram”和“in diagram”片语句型,则我们会选择长度较长的“as shown in diagram”而不是选择“in diagram”加上“as show”作为断词的结果。 在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有些英文单字不需要翻译或是无意义的情形,所以我们将这些单字过滤不翻译,这些单字称为stop word。例如:冠词the直接去除。介词for、to、of等,若前一单字为what、how、who、when、why等疑问词,则允许删除,另外,to出现在句首直接删除。助动词do、does等,判断方式与介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词干变化(如~ing、~ed等)和词性变化(如动词break,其过去式为broke,被动式为broken,以及名词单复数型态)。词干变化的部份,我们可以还原各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性变化的部分,有些是不规则的变化,较难用算法处?。

四、系统翻译效果评估

本节主要介绍?用本系统翻译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2010年考题,简称TIMSS2010,并将试题依照年龄别和科目别,分别比较翻译的质量。最后将与在线翻译以及已经研发在用的翻译系统作比较。评估方式为?用BLEU(IBM公司的机器翻译评测标准)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指标。

(一) 实验来源

用来翻译的来源为TIMSS2010试题, 所有实验语料句对数、中英词汇数、中英总词汇个数及平均句长,皆如表1所示。用来建立范例树的来源有中国教育科学院委托北京实验二小和北京第四中学语文学习教科书补充资料题库[7]及科学人杂志。补充数据题库以人工方式完成中英语句对?(sentence alignment),再经过范例树的筛选门坎值为0.6的情况下有565句。 用来训练选词机率模型的来源有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及科学人杂志。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从2009年2月14日至2011年10月31日,而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本身就已经作好中英语句对?。科学人杂志是从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110 篇为语料来源。

(二) 实验设计

首先,将TIMSS2010试题问句以逗号、问号或惊叹号作为断句的单位,每个诱答选项做为断句的单位,若一道题目为一句试题问句及四项诱答选项所组成,则一道题目可断出五句。经过人工断句处?TIMSS2010试题,小学数学领域有165句;小学科学领域有262句;中学数学领域有439句;中学科学领域有236句,并整?为文字文件。建立范例树数据库所使用的语料为中学补充数据题库,训练机率模型所使用的语料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加上科学人杂志,其中训练语言模型得到的bi-gram共有134435个。

主要评估的对象有Google在线翻译、Yahoo在线翻译及本系统互相做比较,并且评估翻译系统在不同年级的试题内容上,翻译质量是否会按照越低年级其翻译质量越好的趋势。因此,我们将实验组别分为中学生段和小学生段;数学领域以M为代号,科学领域以S为代号,当作实验组别的名称。可以TIMSS2010分为中学段2010 M组、中学段2010 S组、小学段2010 M组及以小学段2010 S组四组;在加上TIMSS 2010数学及科学领域之中学段试题,和TIMSS 2010数学及科学领域之小学段试题,分别为中学段2010MS组及小学段2010MS组,总共六组,如表2所示。

(三) 实验结果

从表3可观察到,中学段2010 M组NIST分数以Yahoo!最高分,但BLEU分数与本系统相近,可知Yahoo对中学段2010 M组所翻译的词汇跟参考翻译较相同,但Yahoo和本系统翻译后词序的正确性是差不多的。小学段2010 M组试题中有较多特殊符号,例如和等,Yahoo及Google在线翻译系统会将这些特殊符号处?成乱码,但本系统可以将特殊符号保留下来,故小学段和中学段2010 M组与最高分系统的差距较小。先前我们假设翻译质量是否会按照越低年级其翻译质量越好的趋势,观察中学段2010MS组及小学段MS组,可发现与假设相反,各系统在中学段2010 MS组的表现都比小学段2010 MS组要好。可推测出本系统其中一种语料为中学补充数据题库较符合TIMSS中学段2010的试题。

我们将中学段2010M组和中学段2010S组作比较,小学段2010 M组和小学段2010 S组作比较,可以发现各系统除了Google之外,在M组上表现都比S组好,因为M组的试题内容包含较多的数字,对于翻译系统较容易处?,而S组则包含较多专有名词,对于翻译系统较为困难。

五、结论

本论文提出BSSTC结构,此结构能够记录来源句词汇的位置、目标句词汇的位置及来源句与目标句词汇对应的关系;并且将BSSTC结构运用在我们实作的翻译系统上。本系统是?用BSSTC结构建立范例树,将来源句经过搜寻范例树算法,来达到修正词序的目的。最后,在依据修正后的词序进行翻译,翻译时再?用中英词汇对?工具及bi-gram语言模型,选出最适合的中文翻译,产生建议的翻译,此翻译还需要人工修整。 TIMSS的试题为数学及科学类,应该要用大量数学及科学类的语料,但实际上我们并无法找到够多的数学及科学类语料,尤其以中英对应的语料最少,所以我们选用新闻及补充数据题库来拟补语料的不足。不过训练量还是不够多,在选词上会有许多机率为0的情况,造成选词错误。未来将尽量找寻相关领域的语料,来建立范例树和训练语言模型,就能针对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翻译,使翻译的结果更为精确。 训练语料中的断词是使用国外的系统,而我们翻译使用的字典为牛津字典,两者所使用的字典并不相同,会使断词后的词汇可能无法在牛津字典中找到,造成选词错误。未来可将翻译后的词汇,找出同义词来扩充词汇数,便能增加被找到的可能性。

英文的语言特性上并没有量词,而中文句中运用了很多的量词,如缺少量词也会使中文的流畅度下将。本系统的翻译结果也缺少中文的量词。未来若能将翻译结果填补上缺少的量词,便可达到更好的质量,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B. J. Dorr, P. W. Jordan and J. W. Benoit. “A Survey of Current Paradigm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Advances in Computers [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1?8.

[2] P. F. Brown, J. Cocke, S. A. D. Pietra, V. J. D. Pietra, F. Jelinek, J. D. Lafferty, R. L. Mercer and P. S. Roossi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12(6): 79?85.

[3] M. H. Al-Adhaileh, T. E. Kong and Y. Zaharin, A synchronization structure of SSTC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2 Post- Conference Workshop on Machine Translation in Asia. 2002: 1?8.

[4] Z. Liu, H. Wang and H. Wu. 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Based on TSC and Statistical Gener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Machine Translation Summit, 2005: 25?32.

[5] 桂诗春. 标准化考试一理论、原则与方法[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6] R.L.桑代克E.P.哈根. 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7] 藏忠恒. 心理与教育测量[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敝社, 1987.

例子的英文篇2

[关键词] 语言;翻译;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75-1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两大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代表着中西不同的两种文化。在语言、文化、习惯、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说话习惯、行为看法有所不同。所以英汉互译时,一定要对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准确地把握英汉的语言特点及精神风貌,尽量把这种“特点”和“风貌”真实地反映到译文中。

二、语言特征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许多情况之下成了英汉互译的极大障碍。认真研究语言差异和翻译对策,对提高翻译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的重点放在“实用性”上,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语的差异

英语注重句子的形式,强调每个句子都要有主语(祈使句等有时可以省略)。汉语强调句子的内在逻辑,不强调句子有无主语,只要能将主题说清楚即可。

【例1】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the present era.

[译文] 在当今时代,学好英语极其重要。

[分析] 英语句用到了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结构;汉语显然是一个无主句。

【例2】We should keep increasing and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so as to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译文]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分析]汉语句译为了无主句,意思表达很清楚。

(二)语态的差异

英语重物称,常采用无生命词汇作主语,所以英语中被动语态出现频繁,特别是信息性和理论性的文体使用被动结构的概率更高;汉语重人称,习惯用表示人或物的词汇作主语,大都采用主动语态的形式出现,被动形式用得很少,有时还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因此,在汉英互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态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自然。

【例1】The peace talks were being held in Washington.

[译文] 和谈那时正在华盛顿举行。

[分析] 有些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必须译成主动形式。

【例2】Misunderstandings can be reduced through more exchanges

[译文]多交流可以减少误解。

[分析]被动句译成汉语时译成主动形式,符合语言的特点。

(三)重点信息位置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主次分明,先把主要信息以“主谓宾”或“主系表”的基本结构突出地表达出来,而后再运用动词不定式、分词短语、从句、独立主格结构或其它语法手段来表现次要信息。因此,一般而言,英语句子的重点信息位于句子前半部分。汉语句子因汉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后半部分,所以,一般而言,汉语句子的重点信息位于句子的后半部分。

【例1】We should be casual when we stay with these students.

[译文] 和这些同学在一起我们应随便一些。。

【例2】We cannot accept his findings without tangible evidence.

[译文]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接受他的发现。

[分析]以上两个例句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重点信息的位置存在差异。

(四)静态与动态的差异

英语中动词使用频率低于汉语。英语在表达意义时,喜欢使用静态词汇因而叙述呈静态倾向,如名词(抽象名词)、介词短语、形容词等来表示动作意义;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因而叙述呈动态倾向。

【例1】That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

[译文] 这将证明它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分析] 以上两个例句的翻译很好地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性选择上的这一特点。

【例2】Mr.Smith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

[译文]史密斯先生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分析]英译汉时常需要把英语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转化成汉语动词。

(五)句法结构简单与复杂的差异

在句法结构上,英语讲究语法外形的完整,而汉语则侧重于表意,不追求外形的完整性。我们在汉译英时,常常要将汉语的几个意义片段用不同的关联词按照英语的语法关系将它们连结为并列句或复合句;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从属或修饰关系的英语句子,再根据时间的先后、逻辑的顺序、意思的主次把长句分切成若干个意义片段,用结构紧凑的汉语短句,层次清楚地依次译出。

【例】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Asian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

[译文]我同样认为,亚洲应该更加团结,应该用共同的声音说话,这是符合全世界利益的。

三、结语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异。为了做好翻译,关键在于要不断探索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把握两种语言不同的用语习惯,从而避免产生误解,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天锡.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5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例子的英文篇3

从相同的动物、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同一动物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缺位,不同的动物习语而相同的英汉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比较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从直译、套译、意译和增译翻译法四个方面研究了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动物类习语;英汉动物类习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7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动物词汇在这些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含义,人们认为动物能够表示某些征兆。因此,有些动物含有特定的象征。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审美观,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也会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理解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的区别对于习语的翻译至关重要。

1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众所周知,中西含动物词汇习语的内涵是不同,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比较英汉含动物词汇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能为英汉习语翻译时考虑文化的差异而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1.1相同的动物、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英国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相同动物方面的知识,因此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fox狐狸 ”可以用来描述欺诈和狡猾的人,如习语“as sly as a fox如狡猾的狐狸”。因此,如果一个英国人说 “He is a fox他是一只狐狸”,中国人可以完全理解它。中西文化中“pigeon鸽子”通常象征着“和平”;“bee 蜜蜂”可以用来描述人勤劳、勤奋,例如习语“as busy as a bee如蜜蜂一样勤劳”;“snake蛇”代表危害,习语“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表示“养虎为患”、“a snake in the grass”表示“潜伏的危险”。在中国,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民族图腾,象征祥瑞、幸运;习语“凤凰涅”代表“复苏和重生”,英语习语“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也表示“复苏和重生”,有相同的含义。

1.2同一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为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一些相同的动物词汇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1)在英语国家,一些含有动物词汇习语是褒义词,但是在中国却是贬义词,例如含有“dog狗”词汇的习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dog狗代表“忠诚、真诚”,是人类的好朋友,例如英语习语“to let sleeping dog lie”的意思是“不要自找麻烦、别惹事生非”;“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人人都有得意之时”。“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爱我的狗”相当于汉语习语“爱屋及乌”,所有这些习语包含赞赏的意思。但是在中国,“狗”含有贬义色彩,例如“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腿子、狗血淋头、狗眼看人低、狐群狗党、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等。

(2)在汉语中,一些含有动物词汇习语是褒义,而在英语中却是贬义词。例如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龙是神圣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后裔,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皇权,吉祥”。这也反映在中国成语中,例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然而,在西方龙是一种神秘和以喷火的邪恶怪物或邪恶的人,是“邪恶”的象征,例如习语“the old dragon (魔鬼)”、 “dragon’s teeth (相互斗争的根源)”等。例如:鱼有很不同的中西文化内涵,在英语中,鱼指“坏事、坏人”的意思,含有贬损的色彩,例如 “a poor fish可怜的鱼”、“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A fine kettle of fish乱七八糟、很令人不愉快的事”、“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在中国,汉字“鱼”和“余”同音,所以中国人会使用这个词来象征“丰富”,例如“年年有余”。

1.3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缺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含有动物词汇的习语没有对应的英汉表达语。例如,“cat猫”这个词,在英语中可以指人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肤色,如 “She is a cat”中国人很容易以为“她是一个馋猫”,但英语国家以此说明“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英语习语如“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漏秘密”。但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很难理解这些表达。在中国,猫用作隐喻意义,例如“馋猫、夜猫子”。此外,在中国,鹤和乌龟都是用来象征“长寿”,如“鹤年”。在英语中没有这种联想意义。

1.4不同的动物习语、相同的英汉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在英语和汉语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人们使用含有不同的动物词汇习语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例如,表达“胆小”的意思,英国人喜欢使用含有“rabbit兔子, chicken鸡, pigeon、鸽子”等词的习语,就像“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hearted”。但是中国人会说“胆小如鼠”。再如,英语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表示“很紧急”的意思,但是中国人会说“热锅上的蚂蚁”。在中国,人们用“猫哭老鼠”来表达“虚伪”。在英语里,有类似的表达“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的眼泪”来表示“假慈悲”。如果要表达“吹牛”,中国人会说“吹牛”,而英国人会说“talk horse”。再如要表达“固执”,在英语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倔得像头骡子”;在中国用“犟的像头牛”。中国人使用“老虎”来表示“野兽之王”,而英国人则使用“lion狮子”。例如,习语“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

2英汉动物类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是语言的结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动物习语有民族特性, 英汉动物习语呈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或价值标准(欧忆,贾德江,2001:52)。习语成语孕育丰富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研究,习语翻译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Gentzler, E., 2014:44)“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65)动态对等是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金,1998:14)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2.1直译翻译法

直译是翻译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译要求译文保持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保持与原文文体一致的翻译方法。由于英汉生活环境的相似性,一些动物习语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和联想,这为直译提供了可能。如果直译没有给目标读者造成误解或理解困难,译者可以采用直译为主导的方法翻译,这样还能在译文中保留原动物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文化色彩,实现译文和原文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例如:英语习语“A cat has nine lives”可以译成“猫有九条命”,因为在英汉这两种文化,人们都认为猫有很多生命,因此英语习语直译之后的意思,中国人容易理解。英语习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可以翻译成中国谚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直译为盲人国里,独眼为王效果更好,不仅可以保持生动的表达,也成功向中国读者传达了同样的原文信息。同样,相当多的中国谚语通过直译成功地引入到英语,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的心”可直译为“By a long road we know a horse’s strength, so length of time shows a man’s heart”;习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译为“You can’t get a tiger’s cubs without entering his den”;“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可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crocodile’s tears”可直译为“鳄鱼的眼泪”等等。

2.2套译翻译法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隐喻,人们常赋予一些特殊的动物一些特性来喻指人或事,在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习语中动物形象不同,但他们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内涵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套用英汉语中相似的动物习语来互译。虽然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是对等的,因此实现了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如英语习语“to set fox to keep your goose引狼入室”、“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等。再如汉语习语“对牛弹琴”译为“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害群之马”译为“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等。

2.3意译翻译法

尽管直译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但有自己的局限性。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相当多的英汉习语通过直译不好理解。由于同一种动物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相差甚远,两种语言中没有相似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其他动物习语。在翻译此类习语时,直译和套译方法是不合适的,译者只能用意译的方法。意译牺牲了原习语中生动的动物形象和字面意思,但准确向读者传达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实现了功能等效。例如,英语习语“I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些人可能从字面意思上会把它翻译为“我还有一条鱼要炸”, 但“鱼”这个词不是指真正可以吃的,它指的是“一个需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我有别的事要做”。 再如习语“Eagles don’t breed doves. ”中“eagle (鹰)”和“dove”(鸽子)” 译为“虎”和“犬”,整句译为“虎父无犬子”,这符合目标语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最好采取意译翻译方法。例如习语“The donkey means one thing, the driver another.”译为“见仁见智”;“Who has never tasted the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译为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

在意译中,可能会改变句子结构或修辞,但不能做任何添加或遗漏原始意义,为了增加译文的理解性,原文中一些生动的动物形象和表达必须改变,例如:

英语习语a poor fish可怜虫

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

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

汉语习语四不像(非驴非马)neither fish nor fowl

狗急跳墙even a worm will turn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never too late to mend

鸡鸣狗盗small tricks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动物词汇习语在译文中没有保留,译文只传达了他们的文化内涵。动物习语因其喻义而有生命力,因此翻译时抓住其喻义就能抓住其文化内涵。

2.4增译翻译法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些动物习语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的动物习语和文化内涵,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其原文准确意思。原文动物习语直译成译文后,目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如果对其进行意译,译文虽然能可读,但会失去其原有的动物形象性。对于此种动物习语,可采用增译法,如加注法,也就是可先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增加喻意,点出深层意义,这样能使译文内容准确、形象生动,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最大对等。如英语习语“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译为“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译为“猫哭老鼠,假慈悲”。再如汉语习语“黄鼠狼给鸡拜年”可译为“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best of intentions”;“盲人骑马”可译为“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等。

综上所述,英汉动物习语是英语国家和中国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诞生和传承下来的,是英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英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Revised Secod Edi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44.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6567.

[3]金.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

[4]廖兴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 .外国语,2000,(5) :17 26.

例子的英文篇4

一、技术性错误

1.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第一,学生受汉语的影响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一“逗”到底,或者一“点”到底,长此以往,形成了错误的写作习惯。第二,英语和汉语的句子在结构和断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中经常使用逗号的地方在英语中是不能使用逗号的,英语中常用的标点符号是点、分号或者逗号加连词。原因是英语和汉语在语系上是不同的,它们虽存在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学生写作过程中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在使用标点符号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例如:

In my opinion.most problem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ould be solved by joint efforts of both sides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应改成:In my opinion,most problem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ould be solved by joint efforts of both sides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2.大小写不能正确区分

在英语写作中大小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往往被很多学生忽视。大小写区分原则是:直接引语的句子在开始一定要首字母大写,遇到国家名、人名、地名、组织名、书名等词的时候首字母要大写;在标题中,一般都要对词的首字母进行大写,当然要除了介词和连词,但介词连词超过了一定的字母数首字母也要大写。而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忽视这些情况,把这些内容看成是无关紧要的事情,经常这样写作,最后养成习惯,在使用大小写的时候经常出错。其实英语写作是个系统的工作,就像画家画画一样,多一笔或者少一笔,都会给画的整体带来缺憾。在写作中出现这些情况是不可怕的,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课中经常提醒指正学生的错误,督促他们改正,是可以避免的。例如:

What is defeat?nothing but the first step to something better.

应改成:What is defeat?Nothing but the first step to something better.

二、语法错误

1.动词使用错误

第一,单复数使用错误。在汉语写作中,我们不用担心主谓不一致的现象,因为汉语中主谓不存在数的关系。而在英语中就不同了,英语中存在谓语动词的单复数问题,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错用。学生在写作中常常跟着汉语写作的思路走,从而使得英语写作中出现谓语动词单复数的使用错误。例如:

Linda often do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but this evening she is watching TV.(应把do改成does)

第二,时态使用错误。时态使用错误是英语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也是最令学习者头疼的事。英语中根据不同时间、方式发生的动作和状态要使用不同的谓语动词的动词时态表示。动词的时有现在、过去、将来和过去将来四种,体有一般、进行、完成和完成进行四种方式。例如:

We learned five hundred words up to the present.(应改为have learned)

第三,语态错误。在英语写作中语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语态,另一种是被动语态,以此表现主谓的关系。而且在英语中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动词可以有被动语态,不及物动词没有被动语态,还有主动表被动动词和动词短语。所以在应用上很难把握,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语态的错误。汉语中在被动和主动上很好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学生就懵了,所以写作中经常是错误百出。例如:

When we got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The sun had already been risen.(应改为had already risen)

2.句子逻辑关系混乱,结构不符合规范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同学是按照汉语思维进行写作的,因为多年的汉语学习已经给学生的写作思维造成了思维定势,在英语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所以就经常出现汉语式英语。下面就介绍一个典型的例子。

His Englis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他的英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应改为:H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

逻辑错误。汉语中的用语在变换位置上可能不影响句子意思,但是英语的句子意思往往和词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英语写作中要十分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例如:

Having worked hard for many years,his English has improved a lot.应改为:Having worked hard for many years,he has improved his English a lot.

三、词汇错误

1.搭配不当

在英语写作中词语的搭配要得当,使用词语要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文化习惯和其他一些搭配原则。英语中搭配是经常使用的,例如一些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搭配是容易出错误的,一不小心就会在写作中应用错误。例如: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support you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极:无supportto do这一结构,故此处可把support改为help)

2.词类混淆

英语中把词类分为十种,分别是:动、名、副、代、冠、介、连、数、感叹词,但是在英语写作中学生经常把动词、名词、以及副词和形容词弄混,以致出现很多错误的用法。

第一,词性不同的混用。例如: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应改为: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第二,词性相同词义相近词的误用。例如:

With friends,we’ll feel less alone.(应改为lonely)

第三,单复数使用错误。例如:

The passenger has left two baggages in the train.(应改为two pieces of baggage)

3.词汇量狭小和拼写错误

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单词量掌握不多而影响写作的内容,写作的时候明明知道用哪个单词,却不会拼写,只能找出一个相近意思的词来代替,这样就使得文章的表述不够贴切。

四、语篇错误

英语的语篇是指由英语句子或者段落组成的篇章。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对英语语言的表达问题,在谋篇布局、造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句子衔接不当、词语搭配不当、语义不连贯等现象,使得整篇文章不能构成结构严谨的语篇。

1.句与句之间的语篇错误

句子间的语篇错误是指两个句子之间在关联上、逻辑上存在不和谐现象,但是如果把两个句子单独分开却是两个准确无误的句子。例如:

When we fail in exams,we shouldn’t lose confidence.Moreover,we can ask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help.(这两句话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故应把Moreover改为Instead)

2.段与段之间的语篇错误

段与段之间的语篇错误指的是段与段之间没有使其段意能连贯衔接的关联词,影响整篇文章的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造成结构散乱,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最常见且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词、关联词,往往只是根据写作要求和中文意思,把需要的句子进行简单的堆砌,即使每个句子都写得很好,但是整篇文章读起来很不连贯。

参考文献

[1] 王立非.作文语篇知识与课外非命题写作:影响英语写作水平因素的研究.外语界,2002(5).

[2] 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 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外语教学,2001(2).

[4] 乌永志.英语写作常见问题分析与训练.外语教学,2000(3).

例子的英文篇5

分析比较句,探究错在哪儿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英文句子。

1. His work is the least among his colleagues.

相信很多英语学习者看到这个句子,都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句子,可以理解为“他的工作在他同事当中是最少的”。然而,你若要问老外例1要表达什么意思,他多半会回答你:“It does not make sense to describe ‘work’ as being ‘least among his colleagues’.”也就是说,在老外看来,这句话根本就是一个逻辑不通、语法错误的句子。那么老外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逻辑不通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英文的逻辑比较结构。根据英文逻辑比较结构的规则要求,上面这个英文句子存在两大致命错误:一是比较对象不一致,二是比较对象的适用范围错误。下面笔者来进行详细解析。

比较对象不一致

对于含有比较结构的英文句子,其比较对象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被比较的两个对象必须属于同一个范畴,这样两者才具有可比性。(注:关于英语中比较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读者可参阅本刊2011年9月号《英语中比较对象的一致性问题(1)》一文)。

例1中出现的两个比较对象分别是his work与his colleagues,其中前者指的是事物,后者指的是人,两者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可比性,因而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如果要确保比较对象一致,应将例1改写成以下形式:

2. He has the least work among his colleagues.

解析:改后句子中的两个比较对象he与his colleagues都指代人,属于同一范畴,具有可比性,保持了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然而,这句话却存在另一个致命错误――比较对象的适用范围错误。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比较对象的适用范围错误

所谓比较对象的适用范围错误,是指两个比较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适用于句子所使用的比较结构。在分析例2的致命错误之前,笔者先讲述一下比较级和最高级的逻辑比较结构对两个比较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何要求。为讲解方便,下面笔者用better来代表比较级、用best代表最高级来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比较级和最高级结构的基本句型可以写成下面两种句子形式:

A is better than B.

A is the best of B.

这里第一个句子使用的是比较级,第二个句子使用的是最高级。在这两个句子中,A与B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在比较级句子中,B不能包含A,A与B是并列关系;在最高级句子中,B必须包含A,即A与B是包含关系。换句话说,如果A与B是并列关系,则适用于比较级句型;如果A与B是包含关系,则适用于最高级句型。下面笔者通过一组例句来具体讲解。

3. a. He is taller than all the students in his class.

b. He is tallest of his classmates.

解析:这里a句和b句都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比较对象的适用范围不正确。首先,a句使用的是比较级结构,但是句中的两个比较对象he和all the students却是包含关系(all the students in his class包含了he)。其次,b句使用的是最高级结构,但是句中的两个比较对象he与his classmates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最高级所要求的包含关系。

分析至此,读者就能明白例2的错误所在了。上面我们提到,为了保证例1中比较对象的一致性,我们将例1改为例2:“He has the least work among his colleagues.”这个句子使用的是最高级结构,但两个比较对象he与his colleagues之间却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因而这个句子在比较对象的适用范围方面是错误的。若要修改这个句子,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不改变比较对象,将例2的句子改为比较级的句型:“He has less work to do than his colleagues.”第二种是改变比较对象,写成最高级形式:“He has the least work of all the employees.”

国人读英语的“错误两部曲”

分析到此,有些读者不禁要问:“对于例1这样的句子,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英语学习者意识不到其中存在逻辑错误呢?”原因就在于,在理解和运用英语时,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都会本能地按照汉语的思维逻辑来理解英语句子。在理解例1时,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经历了下面两步思考。

第一步,词义替换。学习者首先将所有的英文单词都对应着翻译成它们的汉语意思(his-他的;work-工作;is-是;the least-最少的;among-在……当中;his colleagues-他的同事们)。翻译完后,例1的句子大致呈现出这样一个意思:“他的工作是最少的在他的同事们当中。”显然,学习者会立刻意识到这个表达不符合汉语表达的思维习惯,于是本能地开始进行理解英语句子的第二步。

第二步,按照汉语思维调整语序。学习者会把第一步翻译得来的句子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语序,最终将例句1理解为:“他的工作在他的同事们当中是最少的。”这个汉语句子逻辑通顺、表达正确,因而蒙蔽了学习者的双眼,使之错误地相信原来的英语句子是正确无误的。

养成英语思维,做好英语料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国学习者在理解和运用英语时,很容易陷入汉语思维习惯的误区,而很少思考英语表达的思维习惯。但事实上,如果英语学习者不懂得英语的逻辑思维,就无法正确、灵活地使用英语,中国人的汉译英水平远低于英译汉水平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英译汉时,我们理解英语原文后,只要按照汉语的思维逻辑来组词造句就可以了;但在汉译英时,我们理解汉语原文后,必须按照英语的思维逻辑来选词造句,如果我们没有养成英语思维习惯,自然就无法翻译出地道的英文。

通俗地说,学英语就像是学做一道名为“英语”的料理。它的原料是单词和短语,菜谱是语法,而英语学习者要做的料理就是英语句子和篇章。这道名为“英语”的料理,其制作过程就是根据语法规则,将单词和短语有机地组合起来,然后构成句子,组成篇章。

中国人学做“英语”这道料理时,一般是先“照猫画虎”,按照现成的语法菜谱做出“英语句子”这道料理。但是如果想达到技巧娴熟、炉火纯青的程度,我们还需要长时间地反复琢磨和练习。最后我们要达到的程度是不仅会按照现成的语法菜谱做料理,而且还要自己写菜谱,即深刻、理性地学习和运用英文,掌握英语表达的本质。

就拿上面分析的比较结构来说,读者要想做“比较句”这道英语料理,就应该在自己的菜谱上至少写下这么两条:①比较对象A与B要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②在比较级结构中,A与B是并列关系,而在最高级结构中,A与B是包含关系。如果读者心中没有这样的菜谱,那么遇到像例1这样的句子时,就看不出它的逻辑错误,闹出笑话来:我们竟不知道这道菜的配料全错,还煞有其事地吃出味道来(说出了中文意思)。

与我们不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好比是一个生来就会烧英语料理的厨师。他们做这道料理时,完全不需要照搬语言学家整理出来的语法菜谱,就能手到擒来地做出纯正的英语料理。也就是说,老外运用英语时已经本能地形成了英语表达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运用比较句时,他们不需要知道比较对象应保持一致这样的理性规则,也不需要知道比较对象的使用范围规则。对于老外来说,即使没有上面这样的菜谱,他们也能够感觉到英语料理的味道纯不纯正,一般不会造出不符合英文逻辑的比较句。

作为英语的学习者,我们自然应当正视这种天生的差距,就像正视黑色人种与黄色人种在运动天赋上的鸿沟一样。但是我们也不能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甚至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笔者的建议是,在熟练掌握了理性的语法规则之后,在能够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之后,尝试在英语逻辑思维、表达习惯、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英语的话语语境、英语文体、交际对象和场合以及社会文化等等方面进行思考,真正弄明白语法规则背后的英语逻辑思维。那时,你就不只是能造出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而是可以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英语进行地道的交际表达,真正成为英语料理的高手。

Divorce?

An elderly man in Phoenix calls his son in New York and says, “I hate to ruin your day, but I have to tell you that your mother and I are divorcing; forty-five years of misery is enough.”

“Pop,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 son screams.

“We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each other any longer,” the old man says. “We’re sick of each other, and I’m sick of talking about this, so you call your sister in Chicago and tell her,” and he hangs up.

Frantic, the son calls his sister, who explodes on the phone. “They’re not getting divorced if I have anything to do about it,” she shouts. “I’ll take care of this.”

She calls Phoenix immediately, and screams at the old man, “You are NOT getting divorced. Don’t do a single thing until I get there. I’m calling my brother back, and we’ll both be there tomorrow. Until then, don’t do a thing. DO YOU HEAR ME?” and she hangs up.

The old man hangs up his phone and turns to his wife.

“Okay,” he says, “they’re coming for Thanksgiving and paying their own fares.... Now what do we tell them for Christmas? ”

Old Records

My friend’s husband,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closing of a military base, was reviewing voluminous (大量的) files. He found some old records that were of no possible value and sent a letter to Washington requesting permission to destroy them.

例子的英文篇6

作者:鲁艳辉郭铭伟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

笔者对本校2009级药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初步分析,对在读学生英语摘要中出现的问题,作如下探讨。语言表达冗长、复杂、句型单一学术论文写作应力求语言简短,尽量避免长句。学生摘要中英语语言表达中涉及的固定表达和习惯用法少且不能正确使用英语句型结构。其语言表达中,生搬硬套,把中文逐字翻译成英文。例(1)Inthispaper,anoperationwassuggestedbythedoctorandwasdeclinedbythepatients.Anoperationwassuggestedandwasdeclined.避免段落过长。为清楚地表达观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语言复杂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词出现,行文中句子的长度最好控制在20词左右,太长、太短的句子都不好。如用单词代替词组,这样句子结构简洁,而且比较易懂。例(1)inthispaper可省略。bythedoctor,bythepatient都是多余的,应删除。例(2)Polyphenolsextractedfromthebananaskinisusedintheinvitroexperimentsandanimalcarriertestinordertostudywhetherthepolyphenolinbananaskincouldinhibitthefungi.例(2)句中存在句子表达时语言太冗长,不符合学术论文中英语书写要求。句子表达中,为吸引读者的兴趣,要注意句子的多变性。句子的长度、复杂性都有助于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当表达的内容太长时,写作者要善于使用连接词或把要表达的意思分解成独立的句子,以确保所表述的句子不会太长而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通常句子结构按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为使句子的句式具有多变性,在书写英语句子时可采用不同的语序、句型结构,如以非谓语动词组句、把状语部分放在句首、采用从句等。动词时态使用错误学术论文中介绍研究的主题或内容、陈述已发表的事实、在文中表不受时间限制的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时使用一般现在时。在叙述研究过程中的一切动作或状态,包括所使用的方法以及作者述及本文的目的、结果时采用一般过去时。在陈述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有时用过去完成时)。如表示在研究者研究之前就有人进行过工作,即“过去的过去”,或表示已经存在的状态。结论部分一般用现在时。针对所收集的37篇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分析,发现动词时态使用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英语动词有16种时态,但学术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只有4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其中最为常用的主要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表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在摘要中介绍研究背景时一般用一般现在时。例(3)Coffeehasseveralmetaboliceffectsthatcouldreducetheriskofgallstoneformation.咖啡具有几种可降低胆石形成的代谢作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但与现在有关,或过去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在报道性文摘中,介绍研究背景时也应用现在完成时。

语态不当及代词使用错误被动语态常用于科技英语写作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被动语态。为使表达清晰明了,英文表达中“尽量多采用主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有力地表达。”学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代词使用错误主要表现在两种类型的错误,一是在使用代词或修饰词时,没有考虑到这些代词是否明确指代前面出现的名词;二是发表个人观点时的代词选择性不当,其主要表现又体现在发表观点时的突然性或不合逻辑性的突然转换代词,例如在使用第一人称时不能正确地、一直使用,而是中途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句子表达上出现不一致性的错误。例(4)a.Wehavereachedthepointwhereoneshoulddofurtherexperiments.b.Wehavereachedthepointwhereweshoulddofurtherexperiments.当并非唯一作者时,发表观点和意见一般要求使用we,而非I。此外,国际标准也强调,“除非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语句结构繁琐而更易于理解,一般应采用第三人称。”

相关表达中词汇使用错误对所搜集的聊个语料库进行的对比,对照组的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地道性和用词多样性明显好于实验组。在连贯性、逻辑行和完整性方面也比实验组好。由于对照组的语料来自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有较强学术能力的学者,对所研究的领域也有很好的语言积累,他们的语言表达更符合英语习惯。而实验组(在读本科生语料),不但用词比较单一,而且中国式英语较多,学生的词汇表达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欠缺。学术论文讲求语言表达精确,因此,在对词的选择及词序上都要格外慎重。要识别和区分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词,选择正确的词。如在学术论文写作中,significant仅用于表统计结果的差异显著性,其反义表达为nonsignificant而非insignificant。且显著性一般用于指差异,而非结果。专业学术英语表达在选择词汇时,既考虑其专业性,又考虑确保学术论文表达中语言准确简洁性要求。相对于复杂词汇,通常主张使用简单化的词并使用具体词和例子。同时避免使用不同的短语或词来重复同一意思,从而避免词义上的不必要的重叠、语义重复现象。为达到语言简洁清楚的目的,在表达时可使用分词、其他动词形式、复合词形式,或是直接用形容词来代替介词性结构等策略。为保证科学性,科技写作中根本不用或很少使用最高级。学术论文必须清晰、简明,不能模棱两可,所以语言表达中可以删去very,quite,rather,somewhat之类的词。同时,表达中要避免使用可能隐含双重否定意义的表达。例如:不使用itwouldthusappearthat…,而是直接使用apparently;文中表达itseemsthattherecanbelittledoubtthat可以省略。此外,句子表达不完整而出现的语法错误、词性错误、短语搭配错误也是学生表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例5InordertoexploretheexperimentalBulohPseudoephedrinetabletinthegranulationprocessofaddingmethodsofdisintegrants,wettingagentchoice,choiceofscreenmesh.例6Tosynthesisofapigenin''''sdifluoromethyleneandbromidederivatives,andtoexploreandoptimizeitssynthesismethods.例7Inthepresentstudy,weexaminedwhethertheprotectionofrutaecarpine(RUT)againstethanol-inducedgastricmucosainjury,isrelationtoincreaseNOlevel.例5句表现为句子不完整,存在语法错误。句中Inorderto表目的,但缺主句。例6句,synthesis为名词,句中应使用其动词表达。例7句中,固定短语搭配berelatedto使用错误。ES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本科学生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中主要涉及词汇的乱用、语法问题、句法问题等问题。尽管医药类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英语表达中能够较好地使用语块,但相对于高级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而言,在使用语块方面,他们错误更多。为提高学生的进一步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学习者的意识和语块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在读本科学生英语摘要常用的语块特点及最常用的语块结构特点,在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扩大词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网络语料库资源能得以充分的运用,因此,第二阶段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可建议采用语料库索引检索工具方法,提取专门英语语料库高频率使用的相关专业词块,以语块教学为主线,通过输入、吸收和输出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探索语块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性。

例子的英文篇7

英语写作是高中学生感到很困难的一件事。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其实如果学生平时养成一种正确使用和模仿的意识,这些错误是很容易减少或者避免的。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际对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两种错误进行仔细分析并提出改正方法,再提供一些配套练习加以巩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问题的描述和分析

1.不间断句子(Run-on Sentences)  不间断句子是指几个独立的句子放在一起,没有用正确的标点符号或者连词分开的句子(To continue asentence without a punctuation mark where it should be.)。请看下面两个例句:例句1:Jim's a photographer he's going t0 the ballparkto take pictures.例句2:I aln going to school,if I don't get there ontime,1 will be late,my teacher will punish me,1 will have to stay afterclass.

以上两个例句就是典型的不间断句子。有时候本族语写作者也有可能犯这种写作错误,在中国高中学生的作文中,这种错误更是屡见不鲜,这主要是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结构和思维不同造成的:中文长句是由逗号隔开,而英文句子应该用句号分隔或者使用合适的连词。这种中文思维在英语写作的时候,学生不自觉地就迁移到所写的文章中去了。比如学生想用英文表达这样一个句子:太阳很烈,涂一些防晒霜吧。大部分学生的英文会是这样:  The sun is higll,put on some sunblock.这样,一个不问断句子就产生了。2.排比修辞错误(parallelism)排比是一种修辞方式,它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用以增强语势,使内容得到强调(Tousethe samepattern 0fwords to show that two or more ideas have the same level 0fimportance.)。排比修辞错误主要是指使用排比修辞的时候,处于同等地位的词、词组或者句子结构不一致。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个判断正误的句子:

例句3:She is arI adult'married and had a young boy.按照出题人的思路,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错句,它所犯的错误就是排比修辞错误。英文排比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谓语+A和B,或者是:主语+谓语+A,B和C。这里的A、B、C的修辞格应该一致,不一致就会出现排比修辞错误。另外,排比中的并列成分如果涉及到顺序或者大小先后关系,英文中应该按照由小到大、由不重要到重要这样一个顺序排列,犹如日期的表达:中文是年月日,而英文是日月年。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怎么用英文来表达:我们将为全世界,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的家庭而奋斗。如果我们用"We will dedicate our ef-forttotheworld,ournationand ourfamiliy'’来表达的话,就犯了一个排比修辞错误。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e willdedicate our effort to our family,our nation and the world.我们再来看一个有排比修辞错误的句子:

例句4:She likes to sing and dancing.

三、问题的解决

1.不间断句子的解决方法

(1)使用句号来分隔每个句子。请看下面例句:

Human nature is seldom as simple as it appears,hastyjudgments are therefore often wrong.

这个不问断句子可以通过把逗号改成句号来解决:  Human nature is seldom as simple as it appears.Hastyjudgments aretherefore oftenwrong.

(2)使用分号把不间断句子变成独立分句。

(3)用连词来连接两个独立分句,这些连词有and,0r,after,although,before,unless,as,because,even though,if,since,until,when,while.如上文提到的句子可以这样来修正:

Jim's a photographer,and he's going to the ballpark t0takepictures.  另外一个句子可以这样来修正:  The sun is high,soputon sunblock.

再来看一个例句:  The night was cold we forgot t0 bring our coats.司以这样来修正:  The night waft cold.and we~rgot to bring OUYcoats.

2.排比修辞错误的解决方法  (1)别混淆形式。排比成分是-ing形式的都用一ing形式,是todo形式的都用t0 d0形式,是副词的都用副词。请看下面例句:  Mary likes hiking.swimming,and t0 ride a bicycle.应该修改成:  Mary likes hiking,swimming,and riding a bicycle.  The production manager WaS asked to write his re-port quickly,accurateIy,and in a detailed manner.  应该修改成:  The production manager Was asked t0 write his re-portquickly,accurately,and thorougllly.

而上文提到的例句:She likes t0 sing and dane-ing.可以修改成:She likes t0 sing and to dance.另一个句子Sheis aIladult,marriedand had ayoungboy.可以修改成She is an adult,a married woman,and a mother0fayoungboy.

(2)排比句子如果是从句,要全部使用从句。请看下面例句:

The coachtoldthe playersthatthey should get a10tof sleep。that they should not eat too much,and t0 d080me warm-up exercises before the game.应该改成:The coach told the players that they should get a 10t 0fsleep,that they should not eat too much,and that they should do some warm-up exercises before the game.

(3)冒号后面的排比在形式上应该保持一致。请看下面例句:

The dictionary Can be used flor these purposes:tofind word meanings,pronunciations,correct spellings,and looking up irregular verbs.应该改成:The dictionary Can be used f10r these purposes:t0 find word meanings,pronunciations,correct speUings,andirregularverbs.

例子的英文篇8

关键词:中式英语;负迁移;翻译教学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中国人渴望了解世界尤其是让世界更多的了解真实的中国的愿望也愈来愈强烈,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其国际沟通桥梁的作用也愈来愈显着,这种趋势可以从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现状中得到翔实的印证。然而,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和传递汉语思想汉语文化的操作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我们看到,受各种因素,如思维习惯、句法结构等的影响,学生给出的译文中错译误译频频出现。这些失误往往使目的语读者作为受众困惑迷茫。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试图对大学生汉译英当中出现的典型的中式英语略作探析,并寻求可行的教学改良方案。

一、中式英语及其在文字翻译中的突出性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其成因

中式英语(Chinglish), 顾名思义,指有汉语痕迹的不符合英语语法及其他规则的英语。[1]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中式英语有很多,如“休息室”译为“restroom”(厕所),“天桥”译为“sky bridge” (钢缆吊桥名称或运输方式名称),“小心滑倒”译为“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小心地滑倒),“欢迎你到……”译为“welcome you to”,“车载安全带”译为“safety belt”(飞行、高空作业或进行技艺表演时,为保障安全所用带子)。(以上译例正确译法分别为:lounge, overhead walkway, Wet Floor, welcome to, seat belt)

关于中式英语的成因,大家普遍认为是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导致的。迁移(transfer) 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2]中式英语就是在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正如奥苏伯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外语的学习中竭力回避母语的中介作用和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3]在外语学习的初期,我们往往利用母语和外语的相似性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词汇的初期,我们会用标注拼音的方式记忆英语单词。但是英语和汉语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形合语言,依仗内在的逻辑意义组织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依仗形式,将个体的单词组织成词组及至语篇。这一根深蒂固的区别是促成中式英语的根本原因。

(二)中式英语在文字翻译中的突出性

中式英语在英语学习的各个层面(如口语、写作、翻译)都有体现。如写作中用到的“不要睡得太晚。”,错译为“Don’t sleep too late.”; “他不假思索,把我背了起来”, 表达为“Without thinking, he put me on his back.”(以上例子正确表达为:“Don’t go to bed too late.”; “Without hesitation, he put me on his back.”) 口语中也经常听到中式英语,如涉及到一些色彩时,有了以下表达:red sugar, purple in the face, red with envy, yellow video, 正确的表达为:brown sugar, black in the face, green with envy, blue video(以上表达的汉语意思分别为:红糖;脸色发紫;嫉妒,眼红;黄色录像)。这些表达的差异恰恰显示了中英色彩偏向上的不同或者文化取向上的不同。

其实,无论是口语、写作还是翻译,他们都是第二外语学习者母语思维文化的反应。口语和写作都是在隐性的母语思维文化作用下完成的,而文字翻译中却多了一个显性的因素,即书面文字。书面文字的出现强化了学习者原有的母语思维,同时强化了学习者对母语文字内涵及结构的认识。我们知道,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内涵范畴的确定方式及句式结构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以上这种强化使得中式英语在文字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有时在口语写作中出现可能性不大的中式英语在翻译中就会出现。

二、学生作业实例分析

在学生的翻译作业中,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都有所体现。词汇层面主要体现在标记项方面,句法方面主要体现在句序、句子结构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等方面。下面通过实例来对这些中式英语进行分析。

(一)词汇层面

语言中词的形式表现为有标记项(the marked form)和无标记项(the unmarked form),但是在不同语言中这种表现形式并不一致。如英语中有标记形式比较多,例如,名词的大小写形式、单复数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动词的语气形式、句子的词序变化引起的功能与意义的变化等等。汉语中以上有标记的形式相对较少而且不明显。这在英汉互译中就有一个一种有标记形式在另一种语言中该如何表达的问题。[4]当学生把汉语译成英语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英语当中本该有的标记。如:

例一: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处境艰难时支持我的人。(新视野 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13)

译文:My thanks go to those who stick by me when I fell on hard days.

例二: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环保措施,由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公园和公共绿地。(NCE, Book 2: 41)

译文:The government took a series of new environmental measures, so many parks and public green lands sprang up everywhere around the country.

例三:前几天当我沿着大街走的时候,钱包被人偷了。

(NCE, Book1: 156)

译文:My wallet is stolen when I am walking on the street several days ago.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汉语的动词是没有时态标记的,而英语是有这个标记项的。汉语对于不同时间动作的表达,主要是借助时间词或表示时间的句子以及“了”之类的词完成的。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欠缺较好的英语语感。

除了时态标记外,还有一些标记差异学生在翻译时没有注意到,如:

例四:你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就取得了会员资格,它可以使你在买东西时享受打折的优惠。(NCE, Book4:70)

译文:You need only to fill in a form to apply for the quality of membership, which will enable you to enjoy a favor of discount when you are buying.

在汉语原句中,“资格”,“优惠”这样的词叫范畴词。英语名词中本身就包含了概念范畴,所以在汉译英时没必要添加。“会员资格”和“打折的优惠”直接翻译成 “membership”和 “discount”就可以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出勤率(attendance, 误译:attendance rate), 自制力(discipline, 误译:the ability of discipline), 爱国主义精神(patriotism, 误译: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例五: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是非常有益的体验,从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NCE, Book1: 9)

译文:Talk to someone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is a good experience. We can get a lot from it.

我们知道,在汉语当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动词做主语,这个主语是没有标记的。但是在英语当中动词的原形是不允许做主语的,需要添加-ing 标记或不定式标记。

(二)句法层面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语言结构错综复杂,从属关系立体交叉,多长句、复合句和被动句,形成特有的多维性;汉语语言结构简单,论理叙事按时间逻辑等顺序依次排列,呈单向性特征。这种差异干扰了学生的翻译。如:

例六:这幅画展示了一个神色严肃的男子,旁边站了一位女子,身后是农舍,他们的原型分别是画家的牙科医生和姐姐。(NCE, Book3:103)

译文:This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 A woman stands alongside him. A farmhouse is behind them. And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 and sister.

以上原文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句子,它由多个独立的短句构成,单向呈现,逐一描写,结构比较松散。受原文的影响,学生给出了以上译文。这样的译文跟原文结构逐一对应,但是不符合英语句子紧凑有序、呈叠状共核的特征。了解到区别后可以做出修改:The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 and a woman alongside him in front of a farmhouse.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 and sister.

句子结构问题对于中国学生来讲还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练习,但是有的差异只要留意就可以习得。如:

例七:他企图以滔滔不绝的谈话来拖延时间。(NCE, Book 2:70)

译文:He tried with a lot of talking to buy time.

在汉语中介词短语的位置比较灵活,但是在英语中介词结构往往出现在宾语之后,所以以上译文可以修改为:He tried to buy time with a lot of talking.

汉语中一些句式的表达是有固定句式的,如:

例八:学校强调这一思想: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是值得的。(NCE, Book3: 73)

译文:The school emphasizes this idea: the parents’ taking part in school’s activities together with their own children is worthwhile.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句式“做……是值得的”,可以直接对应英语中的句式It is worthwhile f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这是英语中It is + adj. f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这一句式的具体应用。

三、可行的教学策略

中国学生学英语是在汉语环境里学的,汉译英过程中除了在视觉上受文字的影响外,无意识中都在将汉语词汇句式的特征套用到英语中,当这些特征相同或相似时,可以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相反则会影响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翻译理论知识,避免或减少词不达意或句子支离破碎的现象,用理论来指导实际练习。

再者,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汉语和英语的差异进行对照讲解,让学生明确二者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通过比较强化认识。

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堂讲解翻译理论技巧时或比较汉语和英语的异同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翻译实例进行阐述。除课后的作业外还应该针对性的加大练习量,通过大面积长时间的接触提高学生的语感,适应英语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而把对英语独有特征的认识内化。相信通过长时间有针对性的努力,学生也可以将英语变成一种习惯性语言(a language of habitual use)。

参考文献:

[1]Pinkham Joh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

[2]王初明.应用心理学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3.

[3]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96.

[4]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7.

[5]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156.

[6]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41,71.

[7]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73,103.

上一篇:杜甫草堂简介范文 下一篇:俨然造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