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枫桥范文

时间:2023-11-15 02:37:33

夜泊枫桥篇1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最是江南采莲时

有些诗,需要在琵琶声里,缓缓念出。

这声音不能靠近,犹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灵的,娴静的,带着春意的欢喜泊在江南的绿韵中。

有些诗,需要伴着舞蹈而行。弦声切切,舞姿翩跹,有多少婉转缠绵,在水袖轻舞间,春去夏来。

江南的夏日,离不开一池池清荷。碧绿的荷叶,玉石翡翠般挤满荷塘。是怎样的一种繁茂和旺盛啊!

塘水清澈可鉴,那些调皮的小鱼儿,尾鳍轻摇,你的心中早已是涟漪四起。目光追随着小鱼儿,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恍惚间,如在梦中。

你听,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一群采莲的姑娘翩然而至。她们素衣罗裙,低眉含笑,婉转的姿态,如荷叶间散出的古典的沉香。

这些采莲的女子,任纤纤细指在荷叶间翻飞,粉粉的脸蛋如荷花盛开。在她们的船头,刚刚采下的莲蓬已经像小山一样堆起。

你听,有清凉的歌声响起。原来,快乐的不只是鱼,还有这些采莲的姑娘!原来,这首诗所表现的便是这份劳动生活的快乐。

这样的一份自然、纯粹和美好,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和向往?还好,我们可以以歌记之,以舞载之。

“乐府”便是这样一种很特殊的官署,主要任务就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汉乐府”当然是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为什么这样一首简单,甚至有些稚拙的诗歌能流传至今,并令每一个传唱它的人欢喜不已?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朴素明朗,犹如天籁。它是人类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并且,它的单纯、稚拙是不容模仿的。

原来——简单,最美!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霜满天泊枫桥

如果要我画一幅以《枫桥夜泊》为主题的画,我一定会把画面的背景确定为深蓝色。那像海一样深蓝色的忧郁,是这幅画弥散开来的无法抑止的气息。

远处:秋夜无言,残月似钩;秋霜如雪,寒气逼人;老树静立,寺宇若现。近处:江畔枫树,隐隐绰绰;渔舟灯火,闪闪烁烁;客船夜泊,清冷寂寞。此情此景,令人深感孤寂与落寞。而栖鸦的夜啼、古寺的钟声,使羁旅之情更加不堪。

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据《全唐诗》中记载,大约30篇左右。而让他声名远扬的便是这首《枫桥夜泊》。

诗的首句,只七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即诗人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受到的。诗人看到的是: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时分落山,这就交代了夜泊的时间。诗人听到的是:夜间乌鸦的啼叫。乌鸦夜间一般是不叫的,一定是受到了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是来了一条客船,也许是月亮落下时光线明暗发生的变化,惊动了这几只乌鸦。诗人感受到的是:寒霜满天,凉气浸骨。三种不同的感受组成了一个特定的景象。我们不难推测,这是在深秋,或者初冬,一个上弦月的子夜。

诗的第二句,“江枫”和“渔火”都是“暖色”,而第一句中的“霜天”和“残月”都是“冷色”。这样的一种冷暖交织,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孤寂、惆怅之情。

梁代是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描述就是这种情景。寒山寺建成于梁代,据说有一个叫寒山子的和尚在这个寺庙做过主持,故称“寒山寺”。自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之后,寒山寺就更加有名了。

那千古的钟声,旷远、悠长,每一下都敲打在诗人的心上,也敲打在我的心上。

夜泊枫桥篇2

此山子雕运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之道,吸收山水画散点透视之法来构图。玉雕下半部分表现张继绝句前两句的意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上半部分则是绝句后两句的内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下而上浏览,只见渔火闪烁的小舟之上,酣睡的童子旁,诗中主人公凝愁而立。稍远处,在枫叶的云彩掩映之下,枫江上的枫桥隐约而见。枫桥旁,一条小径蜿蜒而上,直通群山环抱中烟云缭绕的寒山寺的僧楼禅院,形成“曲径通幽处,弹房花木深”的诗境。整座玉雕展示之景就像一幅萧散闲淡的立体山水图。

令人赞叹的是,顾大师在原诗意象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使山子雕更多了一层诗情画意。如在人物的塑造上,原诗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真在渔舟内雕一“躺着”的诗人,那就失去了雕塑艺术造型的姿态美。顾大师既未违背古诗原意,在诗人身旁塑一酣睡的童子,落实一“眠”字,而将主人公塑造成面对幽暗静谧的秋夜之景孤孑斜立、愁思难眠的羁旅者的身姿。再如寒山寺并非在深山之内,而山子雕却按照中国山水画“深山藏古寺”的技法,把寒山寺雕塑在群山环抱之中,烟雾袅袅,祥云飘飘,渗透着宗教的情思,酷似人间仙境。这样,山子雕就将枫桥的诗情画意点染上历史文化的色泽,使那幽谧之夜仿佛回荡着历史的钟声,“枫桥夜泊”之神韵得到最完美的体现。在这里,既是艺术的创新,更是艺术的真实,诗情画意更浓,体现出顾大师的大家之气。

同时,该山子雕还借鉴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之法,这体现任山子雕巧用俏色的技法中。山子雕为白玉仔料,具有暗红的桂花皮色,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适当地割舍了一些红皮,而在整个画面上按“S型”曲线的形态,将所剩红皮雕成巨石、云彩、枫叶及渔火。在暗红色“s型”曲线的衬托下,所剩白玉仔料部分更显洁白品苇,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便从四面八方逼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令人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月落乌啼霜满大”的意境也就表露无遗。再如玉雕右下方的圆形山石是深沉暗红的桂花皮色,更显江南秋意的浓重;而玉雕上半部分逐渐推远的绵延山峰,则是羊脂白玉莹润生辉的洁白原色,且以桂花皮色的云彩及枫叶衬之,越发晶莹澄澈。

巧妙地题写诗词、落款和加盖印章也加深了这件山子雕的诗情画意。玉雕背面是一幅由枫桥、枫叶、渔火及上弦月组成的涵水清悠的立体山水图,正上方用金字题写《枫桥夜泊》全诗,而左下方则是设计者及制作技师的落款及印鉴。顾永俊是中国15位工艺美术大师之一,这座品位高雅、幽深清远的玉雕杰作也使我们领略了海派玉雕艺术的非凡魅力。

夜泊枫桥篇3

笔者认为,《枫桥夜泊》意境的空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个意象都染上了诗人愁眠的心情

意象“月”正在下落,使久久难以入眠的诗人更加忧愁。因为天都快亮了,这一夜岂不是没法再睡了吗?天上的月亮独步中天,诗人这个离乡远游的愁眠者仰望着它,内心获得了一丝安慰,因为总算还有月亮伴着,月亮就像遥远的亲人心中的希望。但它开始下落了,就要消失了,这怎不令诗人更生孤寂和失意之感呢?这时漆黑的夜空传来乌鸦的叫声,刺耳之声反衬客船的寂静,令诗人更感孤寂;其声短促、沉重、响亮、悲伤,撕裂着诗人的耳膜和五脏六腑,乌鸦之声又给孤寂的心以强烈的恐怖感,诗人更加忧愁了,更睡不着了,心头焦急的程度难以言状,本来已愁煞人了,渴望安慰,却偏又生恐怖,心岂不凉若冰凌了?但老天且不理睬这些,偏在此时“霜满天”,岂不寒彻甚至冻裂诗人的心了?这已把诗人的忧愁、孤寂推向了极致。诗中之物因之罩上了诗人的愁绪,且铭心刻骨,故而全诗空灵之境顿出。

“江枫”、“渔火”这些事物呢?“江枫”不解人意,独自红着,对愁眠的诗人默默不语,没有一丝抚慰,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渔火”虽然说明有渔人掌灯,但渔人又怎能理解诗人失意的心情呢?所以只有“渔火”陪着不眠的诗人。但渔火毕竟是物,它并不懂得诗人的忧愁,只管自己燃着,独自发光,没有目的,没有用意,更无抚慰诗人之意。这些无不令在灯下船上辗转反侧的诗人忧愁不堪。更恼人的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竟也传到船上(实际上钟声是寺庙按常规敲响的),传进了诗人因愁眠而快要炸裂的头脑中,这时的诗人为排除忧愁而力争入眠,偏偏钟声又来打扰,更入不了眠,入不了眠就又更愁,真是愁断柔肠。在诗中,这“江枫”与“渔火”乃至“钟声”,又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诗人的愁眠之情相交融,使意境更显空灵深邃。

有谁能分清诗中哪些是描写景物哪些是表达思想感情呢,二者已物我合一了。这就使诗的诗境在情景交融中空灵凸显。

2.时间的跨度大

一方面,诗人在月落之前,或入夜时就已愁绪丛生,想早早入眠,忘却忧愁之事或失意之事,无论如何又挥之不去。到了半夜甚至下半夜,天快亮了,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刺激,受到“钟声”的刺激,枫叶红得耀眼,渔火亮得刺眼,使人根本不能入睡。因而随时间推移,诗人是愁上加愁。在诗中,愁绪的逐层加浓、加深及其与时间的推移相交融,又显出诗境的空灵。

另一方面,“枫桥夜泊”是在清秋之夜,这时令本就万物萧疏,百花凋零,冷清凄凉。加上是月色朦胧的夜晚,它们与诗人的愁绪正好相融合,也显出全诗诗境的空灵。

3.空间的博大、辽远凸显了诗境的悠远

诗人身处客船,上是深邃而苍茫的夜空,衬托出诗人在博大的自然面前的渺小。而天空的月、远处的乌鸦、满天的霜雪,它们谁能理解诗人的愁绪呢?没有。这就凸显出一个在博大自然面前渺小而孤寂的主人公形象,使诗境显得空阔而寂寞。在这样的境界里,横插了一足的是远在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由于远,其声一定是一浪一浪,由强至弱或时断时续的,它就像拉锯一样锯着诗人的心。诗中,在这笼罩着忧愁与孤寂的博大空间里,又有沉闷钟声破空而来或擦地而来,这境界更见空灵美妙。

4.虚实相生,实中寓虚

月也好,乌也好,它们或落它的,或啼它的,与诗人又有何相干?可那一“落”,使本就失意忧愁的诗人更生失落之感;可那一“啼”,使本就忧伤的诗人简直要哭,伤心透顶,“霜”还要来冷上加冷,岂不令人肝肠寸断吗?是的,那自然之物罩上了诗人的愁眠之情,就不再是实在之物,而是虚空痛心之物了。“江枫”、“渔火”本与诗人愁眠无关,由于诗人带着愁绪,便觉得它们是对自己默默不语,要么是同情,要么是无情,也显出了灵性。钟声本无意打扰诗人,只是诗人烦恼,刀一样割自己的心,所以钟声也虚化了,空灵了。在诗中,各个景物构成的意象群都在愁绪笼罩下变得虚空撩人,撩人愁绪,所以整个诗境也因之空灵。

夜泊枫桥篇4

关键词: 《枫桥夜泊》 “寒山寺” 音译

1. 引言

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常常为人称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科举考试落第失意后的郁闷和愁苦之情。整首诗原文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随着这首诗的名扬天下,寒山寺也逐渐成了一间有名的寺庙。而“寒山寺”的音译名却仍难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往往在音译名“Hanshan Temple”和“Cold Mountain Temple”中争论不休。而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证实译文“Cold Mountain Temple”的合理性。

2.选择音译名“Cold Mountain Temple”的五大理由

2.1根据内涵对等原则:“寒山寺”的由来

“哲学家使用与外延相对的内涵来意指单词所指实体的特性。例如,人类的外延指任何人,如约翰和玛丽,它的内涵则是‘两足动物’,‘没有羽毛’,‘理性的’等等”(胡壮麟,2006)。另外,“词语内涵中的联想意义相当重要,联想即指由于某人、某事物或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人、事物或概念。读到‘半坡人’的最直接简单的联想可能就是‘数千年前西安半坡村的古人’;听到‘人妖’的联想可能会精彩纷呈:见过的自然不在话下,略知一二的起码会想到泰国(的芭/帕塔亚;芭堤雅),知之甚少的可能会动用他/她现有的只是进行联翩的浮想”(陈刚,2004:198)。而当人们相互交谈时,只有当他们明白对方话语中所含的内涵意义时,才能成功地交流信息,而理解其中的联想意义也同等重要,否则对事物的理解和领略将归于单薄。“专有名词的翻译,尤其是景名的翻译,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强调内涵意义(包括联想意义)的翻译,让外国人获得有关该名词起码的了解、感受、联想等,否则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陈刚,2004:198)。因此,当翻译专有名词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这些方面,这样目标读者才有能力感受并理解我们试图向他们传达的意思。

而诗中的“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根据这一传说,我们可以假定“寒山寺”中的“寒山”两字为此寒山和尚的名讳。由于人名通常音译较多,据此我们可以直接把“寒山”音译为“Hanshan”,然而,很多学者都不曾深刻探究过寒山和尚姓名的由来。作为译者,我们需要探究原文的内涵及其联想意义。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讲,寒山和尚曾隐居于浙江天台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北七十里处的翠屏山(属天台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寒山”的由来及其内涵意义。基于内涵对等思想,“寒山寺”译为“Cold Mountain Temple”较为恰当。

2.2“寒山寺”在诗中并非特指

诗中的“寒山寺”历来被指认为是如今苏州寒山寺。然而,很多学者考证后均倾向于认为寒山寺并非因寒山来此而得名,而且与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寒山毫无瓜葛。连晓鸣、周琦(1994)指出,根据记载,唐代没有寒山寺,最早称枫桥寺为寒山寺已在元末。孙昌武教授(1997:252)也认为,“寒山”一词在晚唐本是常用的诗语,但只是普通的语词,不是专有名词。因此,诗中的“寒”指天气,即诗人作此诗时寒冷的冬天,而“寒山”即指寒冷天气下的山,所以诗中的“寒山寺”并非特指苏州寒山寺,而仅仅为一常用词语,泛指那里普通的寺庙而已。而寒冷天气下的山必定寒冷,因此“寒山寺”作为名词,简译为“Cold Mountain Temple”比较合适。

2.3诗歌的特性

众所周知,文本通常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而诗歌属于第二种类型。“表达型文本中信息成分受制于美学成分。作者所做的文体选择作用于文本的意义,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学影响。译文中需重视这种影响”(Christiane Nord,2001:38)。因此,诗歌注重的是整首诗的意境和美学特征而非具体信息的传达。这首诗以冬季萧瑟冰冷的气候为背景,尤其是其中的“寒山寺”更是衬托出了诗人科举考试落第后凄冷的心境,为落第之愁绪雪上加霜,凸显了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此诗亦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同情;古代僧人生活贫穷,极度缺少睡眠,又极度禁制,稍有疏漏,便是犯戒。因此,为了凸显这种效果,应将“寒山”译为“Cold Mountain”而非“Hanshan”来渲染这种萧瑟和悲凉之情,情景交融,如此我们便能直接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2.4汉学家的“寒山寺”英译版本

事实上,中译英的读者群多为母语为英语者,因此母语非中文者所译版本显得更为可靠。在西方国家,很多汉学家历来喜欢研究中文诗歌及其翻译。这首“枫桥夜泊”自然成为了其中一首。以下为此诗的英文版本。这里我们只取诗中有“寒山寺”的诗句。

a.And I hear,from beyond Su-chou,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ringing for me,here in my boat,the midnight bell.(Witter Bynner & Kiang Kang-hu)

b.Beyond the walls of Suzhou from Cold Mountain temple the midnight bell sounds reach my boat.(Gary Snyder)

c.The midnight bell on Cold Mountain reaches as far as my little boat.(Kenneth Rexroth)

d.Outside Ku-su city,Cold Mountain Temple――late at night the sound of its bell reaches a traveler’s boat.(Burton Watson)

e.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at the midnight bell, 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Yunte Huang)

f.Beyond Su-cho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rings its midnight bell,reaching this visitor’s boat.(Yip,Wai-Lim)

从以上各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都选择“Cold Mountain”或“Cold Mountain Temple”来翻译“寒山寺”。这并非巧合,而是充分证明了这个译本更为人们所青睐。以下是另一证明。

1997年,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出版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Cold Mountain”。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深受好评,继而被拍成同名电影,一时风靡北美大陆。弗雷泽在该书卷首安排了两段“献给凯瑟琳和安妮”的话,其中一段就是寒山子的“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弗雷泽此处所引寒山诗在项楚《寒山诗注》里列为第九首,全文如下: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子规,2004)。此诗所指的寒山,就是寒山和尚所在的“当暑有雪”的寒岩。而“美国作家弗雷泽笔下的Cold Mountain乃是他生长并隐居的北卡罗来纳州蓝岭南部山脉的一座山,虽不高(1838米),可在冬天也是大雪弥漫,寒气逼人”(子规,2004)。弗雷泽对诗人寒山子甚是敬佩,对寒山诗也有其独到的领悟,故此“Cold Mountain”与寒山子笔下的“寒山”可谓异曲同工,内涵对等。因此,将“寒山”译为“Cold Mountain”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2.5读者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落第之后郁闷和愁苦的心情。这种感受加上严寒的气候更加显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国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也能理解“寒山寺”的确切内涵,而如果“寒山寺”译成“Hanshan Temple”,在母语非英语的读者眼里并没有具体的意义,仅仅是一个名叫“Hanshan”的普通寺院罢了,却无法像中国读者那样感受这份寒气。而如果将“寒山寺”译成“Cold Mountain Temple”,他们便能立刻感知,抓住其真谛,并同情诗人的悲惨遭遇。因此,在翻译中,音译中国的一些人名、地名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或容易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找寻合适的方式来传达其中的内涵以使其更易接受英译版本。

3.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将“寒山寺”译成“Cold Mountain Temple”最为合适。在翻译一些特定的专有名词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其内涵及其他有利因素来得到最恰当的译文。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连晓鸣,周琦.试论寒山子的生活年代[J].东南文化,1994:208-209,205,210.

[5]孙昌武.禅诗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夜泊枫桥篇5

关键词:《枫桥夜泊》;张继;江村桥;枫桥;半夜钟

中图分类号:H319

唐代诗人张继,是唐代诗人中的及普通的一个诗人。诗作流传也不多,由于一首诗的缘故,张继享有极大的声誉,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把我对这首诗的点滴体会介绍给大家。

这首诗写的景物都很平常:一座桥,一条水经过诗人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也是我们想不到的。

一,张继此诗流传以后,到了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此诗:“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半夜不是大钟时。”欧阳修以为诗是好诗,但半夜三更,却不是打钟的时候,这不符合事实。他的引文,把“城外”说成“台下”,“夜半”说为“半夜”,不知是记忆之误,还是欧阳修所见为别的版本。对于这样一种说法,许多人都表示了异议。《王直方诗话》引于鹄诗:“定知别往宫中半,遥听维山半夜钟。”又有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复斋漫録》引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些都是唐代不同的诗人写到不同的地方都有敲钟的习惯。其实,唐代还有许多诗人都写到了半夜钟。可能是张继也感觉到了这一习俗很特别,特地写入诗中。欧阳修作为一大诗人偶一发问,引来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来讨论。特别是南宋诗人宋觌专门写了一组诗,就叫《枫桥三绝》,其一云:二十年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依枕犹闻半夜钟。”则表明到南宋时寒山寺还有半夜打钟的习俗。

二,地名的改动,枫桥原来并不叫枫桥,而是叫做封桥。自从张继做了《枫桥夜泊》诗以后,于是世人改封桥为枫桥。至于张继为何改“封”为“枫”,可能不是因为有枫桥而这样做了,可能是枫字没有枫字有诗意啊什么的。但人们不管这些,由于《枫桥夜泊》的广泛流传,人们也就以讹传讹,不深究是封桥还是枫桥了。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另一种解释。诗人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是孤寂愁苦的心情。首句“月落”点明时间是在夜半,在满天浓霜的深秋,漆黑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次句写伴着不能入睡的诗人的是那死寂如坟丘的江村桥、枫桥和暗淡的渔火,三、四句写诗人愁绪万端,难以入睡,直到夜半寒山寺的钟声响了,仍然不能成眠,这首诗入选各种唐诗选本,但各种选本都把江枫解作“江边的枫树”。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认为:“江枫,江边的枫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新版《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先生为《枫桥夜泊》写得该诗的词条中的见解和金先生也一样。其中喻先生《详析》中把“霜满”、“江枫”注为隐指时令为秋也含有“江枫叶满之意”。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云:“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这一句本来并不难解只是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其实,这是人们想当然理解的大误会。从诗题来看,《枫桥夜泊》明言“枫桥”,实则可以看出“江枫”之“枫”是指“枫桥”,并不是指枫树或枫叶。“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字已点明时令为秋,不必要再用“江枫”来点明时令为秋,可以知道到“江枫”二字是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张继写这首诗时题目就叫做《枫桥夜泊》,枫桥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江村桥有没有呢?江村桥的始建代无从查考。但据寒山寺的创建年代(南北朝代天监年间)大略可以推知此桥不会比寒山寺晚的太多,至迟到隋代就应该存在,隋炀帝开运河是人所共知的有河就应该有桥,江村桥正对寒山寺,若无桥僧人和道士、善男和信女来往一定不便。故张继写这首诗时江村桥是应该存在的。寒山寺里有张继诗碑,碑侧有陈夔龙识语说:“------中关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可是“江”乃江村桥无疑“江桥”并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江桥和枫桥的合称。

四,与此诗有关的几个人。北宋时的王珪是宋仁宗时的宰相,写了《枫桥夜泊》并刻在碑上。有一种宋人的笔记说王珪写诗刻碑时,正在丧服中,所以没有署名。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有一段说:“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已,张继有晚泊一绝------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到了明代王珪所写的那块碑大约已经看不见了,固此苏州书家文征明再写一遍,亦刻于石上,这块碑到了清代已漫迷不清,更由于“江下一字不可辨”,是江枫还是江村不可知,于是由俞樾又写刻了一块石碑,正面是张继诗,后附跋文三行,碑附记八行,俞樾虽然在附记中说:“千金一字是江村”,但在原文中还写作江枫,于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成为定本。寒山寺因为张继的诗而成为名胜古迹,俞樾的书法又为当世所重,拓本流传甚广,而俞樾先生在写完备碑的十二月就去世了。到了一九三六年苏州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先生请也是诗人的张溥全也写了一块《枫桥夜泊》的诗碑,恰好张溥全先生的大名也是继,穿越千年今天的张继给唐代的张继诗写碑,自然是艺林佳话。但吴湖帆和张溥泉不认识,乃托濮一乘代请。不久,吴见报载张公逝去,甚恨请之已晚,不意过了几天,濮一乘以张公写本寄来,附函云:“此乃张公逝世前一天所写。”湖帆悲喜交集,即嘱黄怀觉选石刻之,立于寺中。这三个人从宋代到现代,都和这首诗有些关系(郑逸梅《文苑花絮》),除文征明外,王珪写此诗时在丧服中,俞樾当年下世,张继(此张继为现代张继)写完《枫桥夜泊》的第二天逝世,事属巧合,还是书寒山寺碑不吉利,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夜泊枫桥篇6

关键词:颜文;枫桥夜泊;毕沙罗;塞纳河和卢浮宫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35-01

《枫桥夜泊》(图1,布上油画,25×51cm,1980年,家藏),是颜文晚期的代表作。画面精心刻画了月色微凉、水波微澜的枫桥夜色。

平静的水面上,小船游过,水上的小桥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岸边的房屋与水上的小舟遥相呼应,屋内和船内的灯火显示着人生活的足迹。铅白堆厚的朗月挂在空中,霜重月冷,水天一色。最左边有作者的题名和落款,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诗画印的结合。画家强调了月色的冷和灯火的暖,在整体中追求变化,笔触间常留下空隙,让人感到运笔的活泼与画家内在激情的颤动,将既有题材化为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自古以来,月亮就有思乡的含义;《枫桥夜泊》,难免会联想到诗人张继诗中的姑苏城,苏州亦是颜文先生的故乡。1980年,是颜文先生创作的晚期,他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和自己对家乡苏州的深厚情感,创作了《枫桥夜泊》。在这幅画中,突显了画家对西画光色与东方意蕴完美的结合,营造了诗的感觉和梦的意境,体现了中国油画家的创造性。

颜文(1893―1988),字栋臣,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和现代美术教育实践者,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并列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四大奠基人”。1954年,根据自己的绘画实践,他总结出“油画八法”授课。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论著,有《颜文梁画册》、《油画小辑》等。1988年5月,离开人世,享年96岁。

在此可将颜文的艺术生涯分为五个时期,1、国画熏陶期1900―1905,临摹《芥子园画谱》。2、油画探索期1906―1927,初步接触西画,创作《厨房》色粉画。3、留学海外期1928―1934,受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绘画影响,重视描绘外光和色彩的变化,有《罗马古迹》系列等;4、积极求新期1935―1966,苏联现实主义明晰了他大半生的审美追求“须表现自然与社会中之真实和美,能使人民看了获得快乐并益于身心,而促使人类社会进步。”注重特殊光色氛围下富有诗意的追求,强调富有叙事性的质感表现。有《孙女清诚七岁时》等作品。5、艺术全盛期1967―1987,更加注重诗境和意象的表达,《枫桥夜泊》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塞纳河和卢浮宫》(图2),作于1903年,作者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作品的景象并不出奇,高大的树旁行人在散步,货船在河上行驶,远处朦胧的卢浮宫,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年迈的画家试图通过灰紫色调,灵活轻快的笔触,来描绘充满整个画面的天空、市内空气中弥漫着的冬季的晨雾和光线的颤动。画面的构成是从行人、大树、卢浮宫、货船,经过桥和天空,随着这股韵律再回到雅绿园的,因此使画面有一种完整的旋律。

对比《枫桥夜泊》和《塞纳河和卢浮宫》,可看出颜文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小笔触捕捉光色的闪烁感、空气感,色彩丰富但又统一,逐渐接近“气韵生动”;对景写生;构图上,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所不同的是,颜文的中国文人特质,也表现在画面上,诗画印结合,印象派却无此特点;颜文曾说:“我画了一幅油画《枫桥夜泊》,此画描绘的是唐朝的事,我根本没有看到过唐朝的船,画上的船也是以现在的船为依据,加以想象而成的。”这与《塞纳河和卢浮宫》也是略有不同的。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颜文先生的作品以写实为创作原则,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表现西方绘画语言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体现了中国油画家的创造性。重新研读颜文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理论著作,对我们学习油画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颜文.学林出版社,1982年版.

[2]尚辉著.颜文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夜泊枫桥篇7

流连·枫桥

一座石拱桥往往只能是石拱桥一座。

只因枫桥坚持一种虔诚的企盼姿态,才来了一位诗人的夜泊,而且触景行吟。

这一行吟,居然渔火不灭,乌啼不息,乃至一弯明月夜半钟声随同诗韵不再落去。

一道彩虹从此横空出世瑰丽于此岸与彼岸;

一支旋律从此飞翔于悠悠岁月,

以致桥下的流水淙淙,尽是五湖四海共鸣的心声……

夜泊终于不止是夜泊。

石拱桥终于不止是石拱桥。

这就无法不让我流连于此,直至此刻21世纪初年的风和日丽。

我惊喜,我一转身,居然相遇这位半坐半躺的千古诗人——

夜泊枫桥篇8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6、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____范成大《车遥遥篇》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____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上一篇:元日王安石范文 下一篇:做游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