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枫桥夜泊》的几点辨析

时间:2022-08-14 11:49:05

内容摘要:本文对唐诗《枫桥夜泊》赏析中几处歧义进行了辨析,厘清了常见的几种错误的解释,并对该诗表达的意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诗人的心路历程从悲苦到顿悟,全诗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关键词:《枫桥夜泊》 辨析 正能量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而唐代诗歌艺术达到了顶峰,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吟诵,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因此,江苏省的小学教材选编了唐诗作为教学内容,以期望在诗词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并进行文学教育,其中五年级教材就有唐人张继的代表作品《枫桥夜泊》,该诗使得枫桥镇、寒山寺名重江南、声播海外,被学者喻为创造一个新世界。关于该诗,已经有不少同行设计了非常好的教案,特别是王崧舟老师的课,获得了极大的好评。作为语文教师,正确地解读唐诗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基于对该诗的文意理解不同,对该诗的赏析也就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对于鉴赏能力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多种版本的解译容易造成思维混乱。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一家之言能够引来同行多提意见。唐人的诗,有不少写实的作品,如老杜的三吏三别,但是不可否认,写意境的也很多,我以为,对枫桥夜泊,应该从意境上来赏析;另一方面,面对一诗多译,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的兼收并蓄,而是要在训诂基础上,挑选正确的释义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为师者的基本义务。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对该句的理解争论很多。其一,这里的月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从下文夜半钟声看,可以理解为夜半钟声传来时,月已经落了,由此可以推测该诗描写的情景时间应该发生在上弦月的夜晚,又因为夜半时分月亮已经落了,所以可以推测是农历初八以前,而不是下弦月,江南地区霜降时节多半在农历十月底、十一月初,结合上弦月,可以推断诗人描述的季节不是深秋,而是孟冬,很欣慰有同行赞同。其次,这里的“乌”究竟是“乌鸦”还是协助渔夫捕鱼的“鸬鹚”呢?有人说是“鸬鹚”,依据是下文中有“江枫渔火对愁眠”,因为有“渔火”,就想到了“鸬鹚”,这是缺乏生活经验的人的臆想:鸬鹚工作时脖子被细绳捆绑,如何发声音?何况鸬鹚的声音像鸭子,怎么可能传播很远呢?再说,张继是北方人,对鸬鹚并不熟悉,而对乌鸦应该很熟,因此这里的“乌”应该是“乌鸦”,这种鸟夜间活动,在受到惊扰时会发出很大声的啼叫。其三,关于乌啼,到底是看到乌在啼叫还是听到的?因为是夜泊,就是在船上过夜,所以月落后,是不可能看到“乌”的,只能听到“啼”声。其四,关于“霜满天”的解释,从字面上看,霜满天是不合理的,但是从文学角度看就很好,因为这是诗人的“感觉”而已,是一种情绪,试想,江南的深秋,夜宿一叶扁舟中,从冰冷的水面发出的这种阴森湿冷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这种阴冷的天气,更加使人难以入眠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的一句话中,既有实写“月落乌啼”,又有虚写“霜满天”,既有景色,又有声音,还有感觉,诗人采用的是通感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此时的心情,真是妙文了,古诗中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不应拘泥于严格的科学原理来理解它到底是霜还是冰雾,甚至于把霜满天解释成满天朦胧、晦自如霜,这种考据,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首先,此句中的“江枫”到底是江边的枫树呢?还是某个地名或者桥名?笔者认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的是全景、远景,而这一句是描写近景和细节,渔火是明亮的,也是动态的(摇曳不定),与之形成映衬的,就是江边的迷迷糊糊的枫树的形象,结合上文,明亮的渔火与阴沉的霜天映衬,而“江枫”则为“乌啼”提供了落脚点,一静一动,一明一暗,相互映衬,至此,这两句诗文严丝合缝,地名之说,可以休矣。有人会问,既然看不清,凭什么说是枫树?请注意:夜泊,难道泊在河道中间?只要是岸边,还是能够辨认出是枫树的,实际上江南之地,枫树实在是很平常的树。如果把枫桥、愁眠理解成地名,“渔火”两字夹在中间,岂不过于突兀?在情绪上如何与上文相连呢?其次,“对愁眠”三字非常有意思,江枫也好,渔火也罢,都是物,如何“对愁眠”?显然,这里是写意境了,诗人根本就没有“眠”,真正的眠,对周围环境没有感觉的,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本诗中,诗人眼睛看得见枫树、渔火,耳朵听得见乌啼、钟声,因为“愁”而无法入睡,那又为什么说“眠”了?因为他躺着,是“眠”的姿势和准备,但是睡不着,朦朦胧的看着远方的渔火映衬着江边枫树,在水面上散出点点细碎的光影,耳听着乌鸦的啼叫,心绪起伏,辗转反侧,羁旅之苦,跃然纸上。这种由全景、远景转到近景和细节描写、由景而情的表达方式,在唐诗里比比皆是,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前一句是远景、全景,后一句是近景,以“江船火独明”映衬“云俱黑”,与枫桥夜泊中用“渔火”映衬“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笔锋如同镜头,把我们的视线从“西岭”迅速转到门前的码头,并继续延伸到万里之外的东吴,这种大处起笔、小处着眼的手法,不仅在文学中常见,电影艺术中应用也相当广泛。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句仅仅交代了地点吗?不是,其重点落在“寺”上,唐代,不少士子对佛学着迷,从佛经中寻找人生的精神安慰,著名的如白居易,死后葬龙门东山,与尹河对面的佛陀们日日谈禅,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因此,寺是一种精神象征,是安慰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甚至慢慢人生的良药。姑苏城周边的庙宇很多,寒山寺只是其一,为什么提到寒山寺呢?一是因为距离枫桥较近,二是该寺一直有夜半撞钟的习俗。

第四局: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全诗的精华了,这一点无人质疑,但是寒山寺半夜是否有撞钟的习惯呢?同样是宋代人,欧阳修就认为夜半钟声不靠谱,事实证明欧阳修是错的,这从反面证明了宋人对于唐代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未必都是准确的。夜半钟声,不仅仅是报时用的,寺庙中的钟声,还伴随着法事,还代表着修行人的功课。试想一下:时间已是夜深沉,天空一片阴霾,寒冷、潮湿、乡愁,诗人夜不能寐,想想人生有多少烦恼事、不如意之事,使得诗人辗转反侧,时至夜半依然不能成眠,说到底,心处于迷茫中。忽然,从这茫茫的夜空中,传来佛家的悠长的钟声,仿佛黑夜中迷路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盏灯,何其喜悦!这钟声,代表超脱,代表着救赎,至此,诗人不再为种种俗世的事情而烦恼,精神得到暂时的安慰,可以安然入睡了,因此有的老师认为,这夜半钟声是对尘劳人生的棒喝,同样说到了点子上。因此本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诗人断然摆脱了愁苦的氛围,从羁旅的惨淡心情中走了出来,所以把此诗作为羁旅愁苦的代表来解读是欠妥当的。

因此,笔者认为,全诗主要是描写诗人心旅历程的:孤旅之人,夜泊枫桥,寒冷漆黑之夜,面对点点渔火,耳闻声声乌啼,顿时想起了家事、国事、个人事,感慨系之焉,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这种逆旅的愁情,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但是诗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是,没有一直消沉(不像某些人,一觉醒来,但见“杨柳岸晓风残月”,愁了一夜,还要继续愁下去),从寒山寺的钟声中感悟人生,同样的天,同样的夜,僧人为了信仰,依然在做功课,我有什么好愁苦的呢?今夜可以安然入睡,明朝醒来继续赶路。这样的意境,明显的具有向上的力量,愁苦中看到希望,催人奋进,使得该诗的格调有了巨大的提高,因此,千百年来,才引得无数人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参透人生的悲喜,《枫桥夜泊》才成为千古吟唱,才会被借景生情为涛声依旧,改编为音乐作品,至于有人把夜半钟声理解为僧人与诗人的“孤独分享”,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参考文献

1.唐毓秀,在古诗鉴赏中获得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2009,9:20

2.高建新,李树新,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5

3.郁虹,品读“不眠的夜”,感悟“不尽的愁”―枫桥夜泊教学难点的突破[J],小学教学研究,2012,6:16

4.马甲,结构让课堂旋律婉转如歌―评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J],四川教育,2012,4:33

5.叶刚,对话经典:聆听千年遥远的绝响--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2009,25:32

6.王秀明,让诗意语文彰显文化的力量[J],新课程.小学,2011,11:109

7.容沧,古诗赏析不可轻训诂―谈谈《诗经・蒹葭》的一篇译文[J],文史杂志,2012,6:55

8.许定富,刘雅芹,从地理角度赏析暮江吟和枫桥夜泊[J],地理教育2007,1:37

9.李金坤,《枫桥夜泊》“江枫”指称及意境探新[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14

10.江建高,“夜半钟声”的千年公案[J],中华诗词,2010,10:54

11.朱庆和,清迥神远的多元人生--张继《枫桥夜泊》新解[J],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2:125

12.王彦铭,枫桥夜泊、暮江吟对比赏析[J],教师之友,1996,8:10

13.胡建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J],音乐创作,2012,9:190

14.封兰,分享孤独--浅析《枫桥夜泊》的人生意蕴美[J],文学界.理论版,2011,9:130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桃园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现代秘书处理信息的高效模式探索 下一篇:越南新诗运动的革新成就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