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20 20:01:06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1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三个家庭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在家中倍受大人的关爱和呵护。像蜜一样生活着的孩子,集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从小就感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的对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3~6岁(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品德。《指南》其中对关爱情感的阐述是:“爱父母,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针对这一点,我们有机的将其整合,将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融入到主题活动之中,为他们创设视觉环境、心理环境,打造爱的环境氛围,为他们搭建平台,培养他们的关爱情感。让幼儿在欢快的节日中,学会感恩——感激父母、关心父母,让关爱的情感在幼儿心中升华。

1 “三八节”节日主题活动——“我爱妈妈”

三月,春回大地;三月,阳光和煦。为了让幼儿学会表达爱的情感,增进母子亲情。我们精心组织了“三八节”主题活动,让妈妈和孩子在说说、笑笑、玩玩中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主题活动以“我爱妈妈”展开—谈话活动:“介绍妈妈”、“我和妈妈的小故事”、美术手工:美丽的花仙妈妈”,邀请舞蹈:“我的好妈妈”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1.1谈话活动,感受母爱

谈话活动—“介绍妈妈”。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介绍妈妈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性格、爱好以及对妈妈的爱。孩子们声音洪亮、吐词清楚,词语丰富、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浓浓的爱意,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谈话活动——“我和妈妈的小故事”,孩子们都深情地讲述:妈妈在自己生病时、孤独时、学习时、对自己无私的爱。锐锐小朋友更是热泪盈眶的讲述了自己生病发高烧时,妈妈请假在家,熬夜照顾自己的小故事。望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凝视着孩子们充满渴望表达的眼神,我们的心里被感动着。这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爱,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也让妈妈们知道孩子对自己纯真的爱。看到孩子都其乐融融地积极参与着, 妈妈的心里被感动着、充实着,感动于孩子的进步,满足于活动带给自己节日的快乐。

1.2亲子手工,促进情感交流

亲子手工:“美丽的花仙妈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增进了亲子情感交流。妈妈折纸、孩子粘贴的方式,共同完成作品,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剪着、撕着、贴着……把对妈妈深深的爱都融入到这朵朵美丽的花朵中,整个场面温馨感动。看到和妈妈共同完成的作品被布置在教室主题墙上,孩子们既兴奋又开心,拉着妈妈的手,笑得很开心。

1.3邀请舞蹈,增进感情

欢快的音乐响起了,随着音乐的节拍,孩子们满脸微笑的走到自己的妈妈面前,邀请妈妈们跳舞。妈妈们在孩子的带领下,开心的舞动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喜悦,释放着快乐,妈妈们的笑容更灿烂了……

2 “清明节”节日主题活动——孝敬父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让孩子们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含义。主题活动以“孝敬父母”展开:《黄香扇枕温席》故事,理解“孝敬”的含义---设置情景:说说“如何孝敬父母”——“制作孝心卡”—舞蹈“我爱我家”,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学会孝敬父母。

2.1聆听《黄香扇枕温席》故事,理解孝敬的含义

出示多媒体课件,聆听故事《黄香扇枕温席》,了解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孩子们都很认真的聆听故事,回答老师的提问,感受黄香的孝心,知道黄香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并理解孝敬的含义,知道孝敬就是用自己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关心、爱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感到开心、感到快乐!

2.2设置情景,说说“如何孝敬父母”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设置情境: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的时候、父母生病的时候、当惹父母生气的时候、当父母过生日的时候,让幼儿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孝敬父母?有的说: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时,给父母拿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拖地、扫地等;有的说:父母生病时,给父母拿药、喂药、端水、一直守护在父母的身边;有的说:当父母生气时,及时的给父母说一声对不起,让父母知道自己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等;有的说:当父母过生日时,给父母唱生日歌、自制小礼物、给父母跳舞,献上真诚的祝福等。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要如何孝敬父母,看到孩子都地积极参与着, 笔者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2.3制作“孝心卡片”,感受儿女孝心

让孩子们将自己想为父母做的事情,用图加文的方式制作成“孝心卡”,送给自己的父母。小朋友在制作孝心卡时,都很认真地画出了自己的想法,仿佛将对父母的爱融入这张小小的孝心卡,要让父母感受他们的爱,感受儿女的一份孝心!

2.4“亲子活动”,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地走到自己的父母身边,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爱您,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我永远爱您爸爸妈妈”,“谢谢您们爸爸妈妈”等感恩的话;有的孩子“抱一抱,亲一亲”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给父母倒杯水”让父母感受儿女一片孝敬之心!

2.5温馨舞蹈,感受亲情

温馨抒情的音乐“我爱我家”响起了,随着感动舒缓的音乐,孩子们满脸微笑和手拿孝心卡的爸爸妈妈,开心地唱着跳着……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充满了爱、真希望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让我们感受无限的亲情。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2

论文摘要: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长准则,提 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以敬为判断标;住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完善 了孝道思想的 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子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据典籍记载,他在孔门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曾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孝道思想。其孝道作为孔子的孝道理论和后来孝治派之间的桥梁,在先秦思想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  曾子孝道思想及实践 

曾子孝道思想是继承孔子的孝以及更早的孝观念发展而来的。曾子以“身为亲之体”作为孝道确立的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新意,并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 

孔子认为孝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的真实情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曾子在孔子基础 f=.进一步提出对父母行孝的根据,认为孝道源于“身为亲之体”,即:子女身体是父母身体的延续,子女生命也是父母赋予的。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按照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新意。他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这些新意丰富了孔子孝道思想,也充实了曾子孝道体系的内涵,为后世孝道思想留下了宝贵财富。 

曾子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他注重“全身为孝”,引用孔子的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町谓全矣。” 认为子女要怀着敬父母的态度来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赋予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并让父母的身体通过自己及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 对于父母赋予自己的宝贵生命更要珍惜,“父母生之,子弗敢杀……”  平时要注意安全,不令父母为自己担忧,“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而且曾子认为孝子没有 自己的忧乐,要以父母之忧为忧,以父母之乐为乐,“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 

曾子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在孔子那里所重的是仁,孝仅是众多德行之一,处于从属地位。但到了曾子这里,孝被无限地拔高,成为一切的根本,“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曾子极力扩大孝的应用范围,把家庭伦理中孝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在曾子看来,仁、义、礼、忠、信都与孝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曾子把孝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是无所不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并指出孝充盈于社会每个角落,几乎可以囊括个人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政治行为等方面的所有规范,将孝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人类行为规范的最高层次。孝包含庄、敬、忠、信、勇诸范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⑨值得注意的是,曾子认为不庄、不敬、不忠、不信、不勇是不孝,是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羞辱,从而辱及父母。因此,尽管曾子把孝抬高到天下之大经的高度,但孝的根源仍是“身者,亲之遗体也。”阮元注释说:“不庄、不忠、不敬、不信、无勇皆易致祸害。首刑罚,毁伤身体,辱及其亲。”  曾子的贡献,是对孝的理论凸显。为了更好地突出孝作为大经大法的根本性作用,曾子对孝划分了层次。

曾子把孝划分为三类:大孝、中孝、小孝,其划分依据是以 对父母孝的方式。他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大孝尊亲}”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这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 自己尊敬父母,终身无违,一种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大孝尊亲”一是尊敬父母 ,终身无违。曾子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 还认为养志之孝不仅要关心、尊敬父母,而且要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情,不要违背父母。“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与物质方面的养相比,精神方面令父母愉悦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而能否和颜悦色事父母就在于是否保持着一颗永远热爱父母之心。“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固如果父母有过,子女要和颜悦色地以尊敬父母的态度去进谏:“君子之孝也……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二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从积极方面说是扬名为孝。首先是不遗父母之恶名,“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其次是扬己之名,“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  扬己之名即扬父母之名,使父母受到人们的尊敬。对于“大孝尊亲”,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注日:“尊亲者,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如大舜以天下养,周公严父以配天,士大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曲而后来的《孝经》对曾子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扬名显父母是孝的最终形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辱为孝”是中孝。即:不要因自己不合乎礼的言行而连累父母受到侮辱。不辱,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保其身,不辱父母之遗体;一是慎其行,不辱父母的人格。侮辱,尤其是大辱,会给人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白虎通义 ·丧服篇》引《礼记 ·曾子记》日:“大辱加于身,肢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昭穆之域也。”如果子女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连累父母,令父母之人格受到侮辱,会给父母带来不愉快,则与孝道背道而驰。 

“其下能养”是小孝,能养就是赡养父母,父母赋予子女生命与身体,并且含辛茹苦地将其抚养成人,子女应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力孝养双亲,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做到“慈爱忘劳”。“慈”者,《礼记 ·内则》日:“慈 以旨甘”。“爱”,谓孝子之有深爱也。“忘劳”,忘己之劳苦,如孟子所说:“竭力耕田,共为子职”  。 

曾子也注意到了孝的等级化。在《大戴礼记 ·曾子本孝》中,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明显地把孝按照社会等级区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与君子、士、庶人、任善相对应。古代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指出其中的君子指卿大夫,任善指王者。 

而在《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中,曾子把孝划分为三个等级:“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魏源认为曾子以等级来划分孝,“此别记曾子论孝之等也。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行于四海。是为博施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是为备物。此既醉诗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盖美王者孝量无匮竭也,故为大孝。此言天子之孝也。尊爵莫如仁,而以此尊其亲……此士大夫之孝也……于父母之慈爱则思而不忘。于己之勤劳,则忘而不思,所谓竭力耕田,共为子职,故日用力。此庶人之孝也。或曰慈爱,如《内则》‘慈以旨甘’之慈,谓已慈爱其亲。” 而在《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论孝的三个层次中,曾子将诸侯、卿大夫、士视为一个阶层,与天子、庶人组成三个不同的阶层,分别以大孝、中孝、小孝作为对应。 

从以上几种孝道层次划分的标准上来看,其本义是以对父母之孝的方式为依据,因提升到孝道层面,被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并被应用到社会实践,显示出孝道层次划分的鲜明性。曾子讲孝道并非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非常重视孝道的践行,他本人就是孝道实践的典范。他的孝行实践不但具体地诠释了其孝道理论,说明孝道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也反映了其对孝道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可以把曾子的孝行实践看作其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子对践行孝道的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孝行中表现出来。 

其一,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孝养。曾子事亲至孝,在《孟子》等文献中有很多对曾子孝行的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目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蟹曾子事亲,能体察亲心,顺承亲意,无微不至。曾子行孝,孟子称为养志,可渭人子之行孝至矣。据《苟子》记载:“曾子食鱼,有余,日:‘泔之。’门人日:‘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日:‘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唧这是曾子笃于孝行的例子。《孟子》中还记载了其父曾皙生前嗜羊枣,曾皙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亲,遂不忍食的故事。曾子至孝之心忘己,其心中只知有父母,而己之好恶尽舍。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固,曾子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二,重视以礼事亲之孝行。曾子认为,无论父母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子女要按照礼的规定去侍奉双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固。这表现在对在世的父母要敬、爱结合:“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固曾子认为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就是礼终:“父母爱之,喜而不忘……如此,谓礼终矣。”固父母去世后,要以礼葬父母,并以礼祭祀父母。“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固曾子强调以礼葬亲,并注重丧亲之情,认为孝子居丧期间的哀戚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情感流露。他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以礼葬父母时,曾子非常悲哀,后来他对子思说:“仅,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按照礼的规定,“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这不是因为《丧礼》内容精深,而是由于曾子念及双亲的哺育之恩,感叹再没有机会奉养父母。 

其三,曾子提出子女要及时行孝。“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存亲也。”还说:“故人之生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固曾子认为子女安身处事应以如何奉养好双亲为基本价值尺度,从而提出一个人仕原则:父母在世时,不择官而仕。“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在曾子看来,官位虽低,但只要能供奉双亲,对父母奉养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实现,如果一定要等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时才想起奉养双亲,那是一种不孝行为。 

二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子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大戴礼记 ·曾子十篇》中。其所反映出的曾子孝道思想,被后人发展为孝治思想。曾子孝道理论对儒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孝经》的影响上。《孝经》是关于儒家孝道思想的一部重要论著,是曾子后学所作,是曾子门人对先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尤其是对曾子孝道理论进行的系统、精辟、完整的总结。何异孙说:“《论语》是七十子门人所记,《孝经》只是曾子门人所记。”固《孝经》继承了曾子孝道思想并对其作了发挥,突出“孝治”的理念。《孝经》对曾子孝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孝经》之孝治是对《曾子》之孝道的丰富和发展比较《孝经》和《大戴礼记 ·曾子十篇》的异同发现,《孝经》主要讲“孝治”,涉及孝治的内容占全书的80%,而《曾子十篇》中主要讲孝道。《孝经》明显受曾子孝道思想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从孝道走向孝治。《孝经》提出的孝治思想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认为孝为“德之本”,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它“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四,忠君是至高无上的孝,不忠即是不孝,而不孝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是最大的恶行,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

孝治思想的提出,使孝道由原来的主要属于家庭伦理的学说变为社会政治学说。曾子所提出的孝为天下的大经大法的思想是建立在处理家庭内部父子关系基础之上的,并未提高到孝治的政治层面。《孝经》则认为父子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孝是上白天子、下自庶人都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统治者能够用以教化社会民众的至善之德,“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贤明的君主正是根据人们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教育人们相互爱敬,故所有道德教化都是从孝道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孝也就成为可以用来教化万民,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的至善之德。若“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正是基于此,《孝经》才将孝看作统治者可以用来平治天下的至德要道。因此,《孝经》认为孝具有治家和治国双重功能,以孝治家,则家庭亲爱和睦;以孝治国,则“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从而使天下太平,祸乱不生。由于《孝经》把孝道同伦理和政治揉为一体,适应了中国古代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社会的需要。 

其二,《孝经》是从孝道层次划分着手,改造孝道。《大戴礼记》中,曾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划分,把卿、大夫、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与天子、庶人并列为三个社会阶层。而《孝经》把孝按照社会地位分为五个层次,诸侯、卿大夫与士之孝已被严格划分,体现出遵守等级、严禁僭越、孝于君主等内容,孝已经表达出忠的内涵。《孝经》与曾子孝道理论的思想源流隐然可见,《孝经》继承、发展了《大戴礼记》中曾子孝道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损益。《孝经》与《大戴礼记 ·曾子十篇》关系密切,其中的某些内容显然是对《大戴礼记 ·曾子十篇》中孝行、孝道的发挥。《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重视“全身”,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孝经 ·开宗明义章》则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二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大戴礼记·子立孝》中,曾子日:“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与臣言,言事君”,具有调和事亲与事君,并有以孝统一两者的倾向,《孝经 ·开宗明义章》则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二者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孝经》源于曾子孝道思想,是对其的阐释与发展。而曾子孝道思想经由《孝经》的发挥,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注: 

①②⑥⑧⑨⑩⑥⑥③《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 

③④《吕氏春秋 ·孝行》。 

⑤《大戴礼记 ·曾子事父母》。 

⑦⑥《礼记 ·祭义》。 

⑩⑩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清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⑩⑩⑤《大戴礼记 ·曾子立孝》。 

⑩《礼记 ·内则》。 

⑩《大戴礼记 ·曾子立事》。 

①⑤《孝经 -开宗明义章》。 

⑧⑤《孟子 ·万章上》。 

② 魏源:《曾子章句》,清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①《孟子 ·离娄上》。 

③《苟子 ·大略》。 

③《孟子 ·滕文公上》。 

《大戴礼记 -曾子本孝》。 

④《论语 ·子张》。 

⑨《礼记 ·檀弓上》。 

③《礼记 ·曲礼下》。 

@《尸子》。 

④《韩诗外传》卷七。 

⑤《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 

⑤《韩诗外传》卷一。 

⑤王正己:《孝经今考》,见罗根泽《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出版社 1982年版,第 161~171页。 

④⑩《孝经 ·三才章》。 

⑩《孝经 ·五刑章》。 

⑧④《孝经 ·圣治章》。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3

【关键词】 德育孝心孝行“孝星”实践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和光荣。何为“孝”?从字形上看,“孝”字上老下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孝”就是对父母尽心侍奉并顺从。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父母亲百般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大多孩子接受了爱却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了索取,不懂感恩,不知回报。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长辈的亲情教育?我们开展“孝行养成”教育,即以“孝”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孝道,唤醒学生的孝敬之心,并引导学生把孝心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养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人的德行习惯。

一、由源及流:在亲子共读中传承“孝慈”美德

1.共读国学经典,感知“孝心”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价值的国之瑰宝。它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孝经》、《弟子规》等书籍,我们精选部分内容,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并讲解古人是如何行孝的。同时,要求家长配合,亲子共读“二十四孝”故事,如“亲尝汤药”、“鹿乳奉亲”、“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等。再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和家长畅谈共读国学经典《孝经》和《弟子规》的体会,抒发他们内心的孝心情感。

2.共读绘本故事,种植“孝心”

育人先育心。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制定了“感恩”主题阅读与实践活动。通过共读绘本《温情的狮子》、《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籍,讲讲孝心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种子能生根发芽。

有位家长说,孩子读了这些故事,做了一件让她深有感触的事。有一天,他爸爸上班回家,双手捶打着自己的腰和背。孩子看到了说:“爸爸,我帮你捶捶背,你太辛苦了。”孩子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贴心的动作都体现绘本故事的魅力。家长感言,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这些经典绘本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孝文化的熏陶,在心中深深地烙下感恩父母的印记。

通过亲子共读,不但让学生了解“孝”的内涵,领略古代孝子的风采,品味名人行孝的感人事迹,而且加强了亲子间的双向沟通,建立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的孝心感知,让孝心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田,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世代传承。

二、活化路径:在德育活动中弘扬“孝道”文化

1.学校活动营造“孝”的氛围

“百善孝为先”。将“孝”的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之中,既是民族的传统又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当前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这使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更不用说去尊敬别人的父母。本年段问卷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90%从没给父母盛过饭。在关于尊敬长者的调查显示,仅仅只有12%的小学生会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和整个社会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孝意识的淡薄有关,也和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德育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

自我校低段展开《小学低段孝行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孝的资源”,开设德育课堂,大力营造“孝”的教育氛围。以双周三的班会课为主阵地,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和《名人故事》等书籍,先后开展了“文明之花”、“五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庭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家庭是学生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学生的人格、观念的养成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家长要培养孩子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应转变“只要你学习好,就是为我好”的错误观念和非爱心理,用自身的榜样进行“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给年迈的父母盛饭、陪老人聊天,说话的语气恭敬,经常嘘寒问暖等。长年累月耳闻目睹,家长的孝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的孝心培养起着导向作用。

3.公益活动加强“孝”的体验

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会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全面渗透孝文化教育。去年春夏之交,平阳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心四德”活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阳县“三心四德”系列公益活动之一――“弟子规”夏令营和冬令营,进一步深化“孝”的教育。

三、激励机制:创生新载体,呵护“孝文化”

1.培育孝心:“孝心”小银行

为奖励和促进学生孝老爱亲,长久关爱父母,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孝心存折”。班级还设有“孝心银行”,该银行为学生存放“孝行”服务,每个学期初,学生可凭积满孝行的“孝心存折”到班级的“孝心银行”升级,并领取第二本“孝心存折”。“小孝星”还有孝心宣言:“我坚信:孝,在我心,在于行;我坚持:一周一孝行,表达我孝心;我努力:争‘孝心奖章’、做‘文雅少年’。”

2.褒扬“孝行”:“孝行”足迹卡

我们认为,“孝”的教育最终应用行动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孝行养成”要通过操作、体验才深刻,才能成为习惯。因此,为了把“孝”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为学生设计“体验亲情――孝行足迹卡”,促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落实孝行。

3.传颂“孝星”:孝星小讲坛

为了与上述这项实践性作业相匹配,学校挖掘古今中外尊老爱老的事例,组织学生收集孝心格言,讲“孝敬故事”,评比“十佳孝星”、“班级孝星”。同时,开设“孝星”讲坛,让“班级孝星”自己讲自己的孝心故事,树立榜样作用;通过同伴评同伴,互相促进;师长分享“孝星之乐”……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4

论文摘要:曾子是孔门弟子中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曾子的思想以伦理为核心,除了他的“孝”的思想外,在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君子人格与豪杰气象,以及从贵义到仁义等方面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也都有着重要影响。

曾子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是得到了历代学者认可的对儒学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的学者之一。曾子的思想也以伦理为核心的,直接渊源于孔子,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思孟学派直接源于曾子,而且后世以“一贯之道”理解孔子思想,也是曾子首开其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曾子思想的研究与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有鉴于此,力图以《曾子》十篇为基本文本,从承志谕道的孝敬论、内省重行的修养论和宏毅守礼的人格论等三个方面论述曾子的伦理思想,揭示曾子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在历史上,曾子以孝称著于世。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孔子以恢复周礼为矢志,其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础之上,孝就成为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考《论语》论孝有17处,以孝梯为仁之本,表明孔子对孝的极大重视。作为孔门弟子,曾子的孝的思想直接源于孔子。

曾子论孝坚持了孔子的观点。孔子以“敬”为孝的核心内容,认为它是人养父母和养其他物的根本区别。曾子也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因此,曾子所论之孝,其涵义与孔子思想基本一致,而特别突出了和阐发了“敬”的涵义。

他说:“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投,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在此,他提出了孝德的这样几个基本要求:养、敬、安、久、卒。孔子讲“色难”、“不敬何以别乎”。曾子继承了这种观点,并在敬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孝应该做到养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大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尊亲、不辱、能养。尊亲者扬父母之名;不辱者,不陷父母于不义;能养者,克己奉亲,而“敬”则是其精神实质,无论尊亲、不辱还是能养,都必须贯穿一个敬字。“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曾子立孝》)由此,曾子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孝敬的基本内容,对孝的精神实质做出了较全面的发挥。

第一,敬养。勿庸置疑,孝敬父母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养其亲,但是,正如孔子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唯有敬才是对父母之孝。故曾子也认为,孝养父母不是简单的养,而是要养之以敬,要做到使父母感到安逸、舒心,长久如一,直到父母死后也应如此。敬养的实质是诚于心,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故孔子有“游必有方”之说。所以曾子认为父母在时应该不计较官职的高低“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韩诗外传》曾记载曾子的话说:“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初,攘题三围,车毅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庄子·寓言》也记载曾子说“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泊,吾心悲。”乐与不乐,就在于能否奉养、敬爱父母。若能,虽禄不过钟釜,犹欣欣而喜;若不能,在虽堂高九初、禄富三千钟,也无法有真正的快乐,因为父母既没,他们再也不能享受这种成果,自己纵有高官厚禄,也无法再对父母尽孝。

第二,敬志。在曾子思想中,养父母之养不仅仅是养其口体,更要养其心志。他说:“孝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日,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乐其心者,即要让父母心情偷悦,尊敬父母的意愿,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乐其耳目者,就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使他们的身心愉快。曾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一个“忠”字,是要以诚敬之心对待父母的意思。故曾子又说:“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曾子大孝》)孝的精神是敬,而敬则要求“先意承志”,即尊敬并且继承父母的意志。当然,他没有忘记承志的前提,那就是必须符合“道”。“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曾子大孝》),“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优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曾子事父母》)一言以蔽之,乐父母之所乐,忧父母之所忧,自己的喜怒哀乐唯父母的意志为转移。孝敬父母不是简单地为父母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也不等于是尽力供养父母,而是要守礼、要敬、要忠。礼的作用是使其力做到恰到好处,敬的意义是使对父母的孝敬发自本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让父母甘食安居、心情愉悦,这就是敬志。

第三,敬体。曾子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予的,是父母身体的延续,所以这里的“敬体”不仅是对父母身体的担忧和敬重,还包括了对自己身体的敬重,如果损残了自己的身体那等同于是对父母身体的损伤和不孝。《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也强调:“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曾子大孝》)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身体也是父母身体的延续,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起码的孝敬。曾子这一思想深受孔子的影响:“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曾子大孝》)要孝敬好父母首先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做冒险的事情,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举手投足间都时刻记得要保护自己身体的完整,“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埃命,不兴险行以徽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曾子本孝》)曾子直到老的时侯都在小心注意白己的身体不受毁伤,快要死的时候见自己的身体保存完好才放心。

由于西周以来宗法制度的确立,孝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孝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礼记·祭义》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经》更是将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曾子的伦理思想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曾子大孝》)在曾子看来孝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世界上最普遍、最永恒的道德,也是其他一切道德的基础。他把孝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东西,突出了孝在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把孝作为统领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个人道德行为的价值准则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这就是不仅认为孝具有真理价值上的绝对性,而且还具有行为规范上的极大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这种观点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血缘家庭的基础之上、传统伦理道德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础之上的基本特点。

由于曾子将孝看作是诸德之本,因此,践行孝德,就不仅仅是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子女,更是要做一个遵守社会道德的好人。如何做一个有德的好人?曾子阐述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他的道德修养理论中有很多观点和方法,都被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内省”、“慎独”、和“忠信”。

曾子秉承了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始终把道德完善看做是一个学者的终极追求,因此,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时时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这就形成了他道德修养的第一个重要思想,即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论语·学而》记载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谓三省只是一种例举,并非说是仅仅对这三件事进行反省。但是,在此,至少说明曾子认为这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特别例举。忠是对人尽职尽责,信是对人诚实不欺,习是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一个人而言,这是三种重要的德行。故曾子经常对自己这三个方面的行为进行反省。“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立事》)他将这种反省的方法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程,旦夕惕警,终生持之以恒。

曾子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很高,《荀子·法行》篇中记载了曾子“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原则,“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总得概括起来是“三不”原则。一是不要疏远自己的亲人而亲近外人。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珍重只顾着亲近、馅媚于他人,那就是亲疏、里外不分了。二是不要因为自身没有做好而埋怨别人,不要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就想者埋怨和怪罪他人,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的只会使事情更糟还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感情。三是平常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招致刑罚时再哭天喊地后悔。

曾子要求一个人应该勇于自己承担责任,认为人要不断的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要与人为善,不要轻易怀疑别人,不要说他人的过错,要成他人之美,宽容待人。“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曾子本孝》)

曾子道德修养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慎独”。他指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身处人群之中,时刻受到他人的监督,好像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好多双手指着自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但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脱离了他人的监督,思想上就容易松懈,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另外,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或者面对重大的事情往往不难把握住自己,根据道德的要求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却通常不能将自己信奉的道德贯彻到底。因此,他强调在道德修养上要谨微慎独。他谨微慎独的自律方式可以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先思后行。曾子认为平时做事应该小心谨慎,不要武断、鲁莽行事,在做任何决断之前要先对做此事的过程及后果考虑周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思想与行为一致才能尽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曾子本孝》)在曾子看来,谨慎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冲动,不能意气用事,而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对可行性的严密论证,凡做事无不能对人言,不仅胸怀坦荡,而且不授人以柄。

第二,博学无患。曾子每天都要检查自己当天所学的内容加以复习,以求更好的掌握。只有博学多知才会在处理问题时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储备,会因为无知而做错误或不妥的决策。谨微慎独不等于谨小慎微,后者通常表现为胆小怕事、目光如鼠,而前者则是在对道德原则有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严格自律。所以,谨微慎独必须以对道德原则的把握为前提,这就需要努力学习包括学习道德知识。“君子博学而屏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恺恺。”(《曾子本孝》)人只有在认知到足够的事物基础上才能尽量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有了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才能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才能更好的使自己更好的把握好白己。

第三,不越于度。谨微慎独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或者纯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而是对道德原则的坚守,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一个人独处,无论是面对重大的事情还是细微的小事,都要做到坚持道德原则,不越于度。曾子时刻注意自己不做有违自己身份的事情,他甚至在临死前发现白己睡的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仍坚决要求换掉。曾子的自律非常严格,几近苛刻的地步,他认为君子要时刻注意把守君子之度,高度要求自己做到“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馅,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曾子本孝》)

曾子要求君子修养上的“慎独”并不是清高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只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好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曾子制言上》)所以,“与君子游,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人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曾子疾病》)因此说,曾子讲的慎独不是要独善其身,谨微不是临事不决,而是无论大事小事、不管同游还是独居,都要严守道德的原则与要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曾子道德修养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忠信。和孔子一样,曾子也非常重视道德实践,主张言行一致,言信于行,行重于言。他认为语言可以通过行为得以检验和体现,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说不切实际的话语,不做与自己身份相违背的事情。“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曾子疾病》)他说:“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曾子立事》)要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有这样几层要求,一是要讲真话,不能坑蒙拐骗、必须实事求是;二是要说到做到,不说自己做不到的空话、大话、假话。

所以,曾子认为,检验言行一致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言论是否与自己的行为相符合,言信于行,行是检验言语是否真诚的关键。他说:“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曾子本孝》)语言的可信度是通过行为来检验的,而行为的可信不是仅仅看某个偶然的举动,而是要看其一贯的行为,因此,能够在行为中始终践履自己的言语(实则是思想),这才称得上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杀氨的故事就说明来曾子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

言信于行就是要坚持“言之必可行”,所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和道德素质的高低关键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是在于他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曾子认识到,行比言更加重要,更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因此,曾子不但要求说话要实事求是,做事脚踏实地,还要求说话要有主次,做事要有目标和分寸“言必有主,行必有法”,更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曾子制言上》)行动是思想的实践,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加以强调,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活动而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所以说话要少,做起来要扎实;行动要比别人早,说话要比别人晚。他认为君子如果能做到言而有信,后人则会赞赏他,效仿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必须从这些小事做起。“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曾子本孝》)

从根本上说,语言和行为都是内在道德品质的外在表达,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有矛盾,那么,语言反映的就不是他的真实的品质,反而说明这个人的虚伪。道德既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又是人的内在素质,还是人的现实的活动,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故曾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言行一致、言信于行、行重于言,符合道德修养的本质要求。

曾子伦理思想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孔子是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在曾子的言论中,“君子”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仅《曾子十篇》这5699字的篇幅中,“君子”一词即出现71次;《论语》引曾子之言中的“君子”一词出现了5次。曾子对君子的道德要求极高,他认为这是个人修养的极限,也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人格。

众所周知,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尽善尽美的完善的理想人格,君子则是现实生活中有德之人的范型。孔子就从未以圣人许人,而积极鼓励人们做一个有德的君子。曾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把君子做为理想的道德人格。但是,他的君子人格形象和孔子提倡的君子有许多差别,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宜扬的是谦谦君子,而从在曾子言论中可以看出曾子是十分主张君子应时刻秉持正义,弘扬大义,要有坚毅的责任心能担当起大任。这是曾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他提倡不以贫富论英雄,要有强烈的道义感,要坚持正义于天下。“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贵兴道者与?贫贱,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贫贱兴道者与?富贵,吾恐其赢骄也。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曾子制言上》)君子坚守和追求的不是富贵与贫贱,而是道义。若道因富贵而兴,则君子耻于贫贱;若因坚守贫贱而兴道,则君子耻于富贵。君子所安者不是富贵后者贫贱,而是道,若不符合道,则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为君子所不耻。曾子的这种义取天下的精神是无条件的,无论在任何困难的境况中都应该坚持的“义”。

曾子的思想直接源于孔子,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他提倡的君子人格,仍然有鲜明的孔子思想的痕迹。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恭敬谦让、诚信守礼的人格形象,在曾子思想中,君子也有这种特点。

第一,与人为善。君子虽然有鲜明的善恶是非观念,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更不以此骄人,而有一种宽容的胸襟和善良的情怀。他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曾子在此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以欢欣的态度对待他人之胜于己,而绝不心怀妒忌。他又说:“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矣。”(《曾子立事》)“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曾子立事》)曾子要求君子与人为善,不先人之恶,不说人之过,只要改正了,就是好的。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5

忠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关于忠孝故事的读后感都有哪些,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孝亲敬老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孝亲敬老读后感1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如今想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一天,我吃完晚饭,便拿起《孝亲敬老》这本书来读。在“古人孝亲篇”中看到了《亲尝汤药》一文。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汉文帝刘恒,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可他仍然孝顺父母,对他们始终竭力奉养,从来没有丝毫怠慢。在母亲长达三年的患病期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陪在母亲床边,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直到母亲病情转好为止。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有几个能汉文帝那样孝顺父母呢?他们唯我独尊:家里的饭菜不合口味,要哭要闹,硬要父母重新做;自己的衣服不好看,硬要父母重新买;更甚至,连自己的鞋带散了,也要父母系……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奴隶,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我,不也同样存在着不理解父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吗?早晨,父母起晚点,我会在家唠唠叨叨上好半天,以示不满;中午回家,见菜没有烧好,便硬要父母拿钱到外面去吃;父母的生日时,我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相反,我的生活中,却处处充满父母之爱:夜深人静时,他们总要起床我的被子是否盖好;遇到下雨天时,总能看到他们手持雨伞,站在校门口耐心等候的身影;我生病时,总会见到他们跑东家医院,奔西家药店,为我求医问药的情景……

的确,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无私的爱,是世间最真诚的爱。有了这爱,那手无缚鸡之力的老麻雀也会吓走庞大的猎狗;有了这爱,那《1、5公斤水的故事》里的老母牛才会将以死争得来的水让给小牛喝;有了这爱,那瞒着母亲远赴巴格达采访报道战事的我国记者冀慧彦,在“连线巴格达”时,面对电视镜头,他深情地说:“是母爱,促使我圆满完成我的工作。”

是啊,“家和国昌盛,百善孝为先。”只要我们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孝亲敬老读后感2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国家,有多少美德在这里传承,孝思不匮·黄香温席等等成语,都在时时刻刻教导着我们要孝亲敬老。

其实,孝敬老人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的,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尊敬老人·不和老人吵架·陪伴老人游玩·递上一杯水……都是我们孝顺老人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孝亲敬老的事情,那就是我的祖姥姥也就是我妈妈的奶奶她的一生既悲惨又幸福,为什么说悲惨呢?因为她经历了人生最悲惨最心酸的事情那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祖姥姥的4个孩子都是相继离开她包括她的丈夫,她曾经想到死,因为她觉得她的生活不再有意义,人生活着也是痛苦的,就在她绝望的时候,她想起了她还有一群可怜又可爱的孙子孙女,两个好儿媳妇,孩子们还小媳妇们怎么办呢,所以她选择了坚强的活下去,因为这个选择现在的她是幸福的,也让她相信她的选择没有错。

在以后的生活里祖姥姥活得很开心,因为孙子孙女们都很懂事很孝顺她,媳妇也很孝顺,而在妈妈生活的这个村庄里,也就是现在祖姥姥生活的这个村子里,无人不知·无人比晓有这样的疑问老人,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孙子孙女们有好吃的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祖姥姥,总是争先恐后的帮奶奶打饭·夹菜,添衣让她感觉爱永不断。

当孙子孙女们长大了,出门在外工作啦,虽然外面的生活不容易,挣钱也很难,但是他们省吃俭用的,常常寄钱·寄衣服回家,就是想让家里的祖姥姥可以生活好点,每当放假回到家里总是第一时间去看祖姥姥,陪她聊聊天,说说他们在外面遇到看到有趣的事情,而在祖姥姥生病的时候都是这些孙子孙女陪伴在身边没日没夜的照顾着祖姥姥,还记得小姨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件在祖姥姥生病住院时发生的事情,那就是有一次祖姥姥生病啦要住院可是当送到医院时医生和很多病人家属都觉得奇怪怎么在姥姥住院期间照顾祖姥姥的都是那么年轻的年轻人,后来有些人就忍不住问小姨啦,当这些人知道后都很感动,都说祖姥姥虽然命苦可是也很幸福,因为她有着一群爱她的孙子孙女。而就从这样一件件看似平常而不值一提的小事中才能体现出其实爱很简单但又很伟大。长年累月的坚持才能见真情呢。孙子孙女就是祖姥姥的幸福之一,也是她生命里最大的安慰和支持。

祖姥姥的幸福之二就是祖姥姥的两个好媳妇啦,在这我就简单说说我的外婆吧,说到我的外婆,那也是祖姥姥的好媳妇之一,也是特好的一个人,从祖姥姥的起居饮食到生病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刮风下雨时不怕风吹雨打的跑到老人屋子里看看,叮嘱要注意添衣注意安全,每天一大早就煮好饭送到老人面前,百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老人生病了亲自熬药,亲自喂药给老人吃,亲如女儿呀!祖姥姥逢人就说她有一群好孙子·好孙女·好媳妇。

其实很多时候小孩是看着大人做的,而我觉得祖姥姥的孙子孙女们能那么孝顺那么的爱她,是因为我的外婆对祖姥姥的不离不弃的爱。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应该的,是责任,但是我却觉得更多的是爱的延续。因为有爱,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把爱延续下去,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让我们都去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开心快乐。这样,世界上才会和睦·才会和平。请大家一起孝亲敬老吧!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让爱围绕在我们身边,让爱充满阳光洒满幸福,让爱永不间断。

孝亲敬老读后感3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据传,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尽忠报国”,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且喜欢看《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勇聚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1120--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

母病,“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亡,赤脚扶棺近千里。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在家里尚且不能孝顺父母,又岂能忠君报国?)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孝亲敬老读后感4近日,在党支部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下,我阅读了《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之一的《忠孝立人》篇,被书中辑录的《忠经》和《孝经》的四十七个忠孝古典故事所深深感染,特别是对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领悟。

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孝经》中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而大家更为熟知的,便是“百善孝为先”这五个大字。常存仁孝之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故孝居百行之先,孝道是道德的首要核心。我国著名的国学应用学家翟鸿燊教授曾经说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不仅仅是在家对父母的敬养之孝、不辱之孝,也是对国家的奉献之孝、报国之孝。穷则善修其身,富则济达天下。忠孝做人,业有所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是对父母的孝之至也。

自古以来,以孝道感天动地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不禁令我想起了董永。相传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千乘人,年幼时丧母,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安陆。后来董永的父亲亡故,董永为换取丧葬费用,卖身至一富人家为奴。一日,董永在槐荫之地偶遇一个女子,其自言无家可归,二人遂结为夫妇。女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在回家途中,又行至槐荫,女子告知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下凡助董永还债。言毕即凌空而去。后来,槐荫便改名为孝感,以纪念董永卖身葬父之孝,董永也成了从古至今人们所称道的大孝子,孝感这地方也因为董永的孝之所为而闻名遐迩。

再来看看我们党的好干部陈毅元帅,他也是一位大大的孝子。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身为人民公仆的他始终感到心中的愧疚。一九六二年陈毅出访,在途径成都时探望病重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面有难色,但是陈毅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有如此孝心的人,也一定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负责任的好干部。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他、爱国家呢!《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给予我们一切。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无私伟大的爱,伴着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照顾,托起我们的光明未来。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人又怎么能不孝呢!

从本质上看,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和赡养老人,能够让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可以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之风,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从而极大地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弟子规》有云:“首孝悌,次谨信。”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完善自身,践行传统美德。特别是作为百善之首的孝道,我们更是要继续发扬光大,让孝之江河源远流长,愈久弥香。

孝亲敬老读后感5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6

“孝道”重点是养老吗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提出了一个关于“孝道”的问题,赞成者认为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政府在推卸责任。

从世界文明这个大范围来看,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生活,讲求伦理道德。所以,中国古代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以家族为单元而建立起来的宗法氏族社会。起码从周朝开始,已明确提出了“家天下”的概念。“家天下”最重要的内容是重视“孝道”。古人说“百行孝为先”,提倡“孝道”,与养老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由于重视家庭生活,所以,养老育幼的责任都由家庭承担。古代的政府并不承担多少养老的责任,它只需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提倡“孝道”就可以了。但在古人的观念中,所谓“孝”,不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即不仅是一个供养年迈的父母吃穿的问题,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感情需求。所以,“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仅是孝的一个方面,孝还有其他内容。如古人说“三不孝”,其中之一是“家贫亲老而不为仕禄”,这里所谓的“仕禄”,在古代是指谋求做官领取俸禄。在今天,就是指青壮年人应当外出努力工作以养父母。可以说,青壮年人外出工作就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但它又引出“空巢老人”无人关照的问题。“三不孝”的另一内容,是指儿女对父母慈爱恭敬,但若父母犯了过错,却不去纠正,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在社会上落一个“坏名声”,这也是不孝的表现。所以,单纯的“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三不孝”中以“无后为大”,即不愿意养育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可见,古人所谓的“孝”,不仅要给父母衣食温饱,更重要的是要让父母生活得有尊严,要使他们在感情和精神上得到快乐和安慰。

提倡“孝道”是复兴封建道德吗

提倡“孝道”,不仅是为了解决养老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对行孝者本身也有益处。古人认为,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孝”能使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心性,“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就不会有厌恶之情;一个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会对别人的父母有敬重之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对于一个人培养美好的品德至关重要,“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说到底,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孝道”的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离不开对“孝道”的提倡。

孝敬父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却关乎社会风尚和政治的安定,所以古人认为,只要大力提倡“孝道”,就可做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因此,古代很早就有《孝经》这本专门论述“孝道”的书。汉代就曾把“孝”作为治天下最根本的要义。汉代选举官员,有两个标准,就是“孝”和“廉”。当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居家孝敬父母,为人清廉不贪。而“孝”又居其首。西汉的皇帝谥号前都冠以“孝”字,也是对“孝道”的大力提倡。清代的康熙皇帝干脆将《孝经》列为儒家“六经”之一,使其成为士子科举应试的必读书,都充分体现了对“孝道”的极度重视。

由此可见,“孝”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它与所谓的封建道德没有任何关系。“孝道”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需要提倡的一种美德。今天,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决非只追求物质生活的进步,现代化更应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更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而对“孝道”的提倡,无疑应是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规定吗

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论。在我看来,“常回家看看”这一条,对保障老年人权益来说,不是法,不过是提醒常年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晚辈多关心自己家中的老人,这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的孝心,但仅“常回家看看”对于老人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对子女孝敬父母提出行动要求,是值得赞赏的。但以此与古代《二十四孝》相对应,则有点不搭界。因为古代的《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尽孝故事,那是用故事感动人,是对“孝道”的宣扬,它没有具体的行为规定。而“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则是规定了二十四种行动。那么,如果超出这些行动呢?要说“孝”的具体行动,也许可以列到一百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这个“新二十四孝”就不免拘泥。况且,这二十四种行动中,有些是否与“孝”有关或者合理,也值得商榷,如第13条“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如果父母有不好的业余爱好,也要支持?而第18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条“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与“孝”是否有关,也值得商榷。所以,个人认为,孝敬父母,不必做具体的行动规定,只需加以引导和提倡,使大家“尽心尽情,量力而为”已经足够。

当然,在提倡“孝道”的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秩序,并且将养老市场化加以推进,才能较好地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这个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责编/徐艳红 美编/石玉

延伸阅读

古时“二十四孝”

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出自元代,元朝人郭居敬编录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下令人感动的孝行,用训童蒙,从而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旧《二十四孝》中自上古至唐宋的二十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为亲负米、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为母弃儿、涌泉跃鲤、拾椹供亲、刻木事亲、怀橘遗亲、行佣供母、扇枕温衾、闻雷泣墓、恣蚊饱血、卧冰求鲤、扼虎救父、哭竹生笱、尝粪忧心、乳姑不怠、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它借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人物与故事为载体,形象而朴素地倡导“孝道”。

如,亲尝汤药,是说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7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右旗一完小六(1)班马驰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之中占第一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还应该关心其他年幼的孩子。

从古到今,中国古代有许多尊老敬老的故事,如子路负米孝双亲、岳飞敬师孝母、邓小平几十年如一日赡养父母……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而我们的同龄人黄香更是对父母孝敬有加,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来临之时,他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加凉快清爽,把苍蝇和蚊子扇走,让父母安心入睡;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床焐热,让父母睡得舒服。后来他的事迹流传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还没到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年龄,但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义不容辞的,为老人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梳一次头、买一次菜、做一顿饭……也许这些对我们来说只是轻而易举的小事情,不过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会眉开眼笑的。

六年级:马驰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8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孝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文明传承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诸多典籍中都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孝”这个字本身就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其最早出现在典籍《尚书·尧典》中:“岳曰:‘以孝,又不格奸’”,指舜能以孝行美德感化父母兄弟,从而使家庭和睦。在说文解字中,孝,会意字,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的下半部分,故而意为子背着父母,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即为“孝者,善事父母者也”。由此观之,孝的本意是指家族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由衷感情,其出发点在于维系血缘情感,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

然而《论语》中“孝”却似乎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涵义,并据此分为了几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一、“孝”的第一个层次:养

众所周知,“孝”的最基本方面就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长辈,这也是在上古时期就有的关于“孝”的基本含义,今之孝者,首位能养,这是子女回报父母的抚育之恩,进而去表达反哺之情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1]

故而,孔子首先就用简单易懂的语句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以达到最初的“孝”,例如要“能养”,还有“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2]。

与此同时,这一层次还要求我们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3]

然而,是不是做到了“有所养”,就达到了“孝”的要求呢?很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在孔老夫子看来,这仅仅只是“孝”的最初一个层次,侍奉父母,需要做到能养且敬。

二、“孝”的第二个层次:敬

孔子认为侍奉父母要做到敬养,所谓敬即是指为人子女对父母始终保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

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4]又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5]

故而要满足“孝”的要求,除了满足父母适当的物质需求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要让父母身心愉悦,即要有“愉色”。“孝”应该首先是体现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上,换言之,实行孝道,最重要的是培养对父母的孝敬之感情,不仅要懂得应该怎样做,更要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培养“孝”的情感,使这些行为规范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要求,而不仅仅流于形式或仅仅成为一种经济领域中的赡养行为,否则就“与犬马同”了。

三、“孝”的第三个层次:少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7]在这里,笔者认为其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求学、工作在外,一定要让父母少担心。即做子女的要做到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为子女的所作所为整日担惊受怕,这样也就做到了“孝”。[8]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永远是最无私的,发生在子女身上的任何事情都会深深的牵动着父母的心。故而,为人子女者一方面要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的身体发肤有所毁伤,以令父母担心;另一方面则要时时小心,事事谨慎,不做有违法理之事,不让父母有除了疾病之外的担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做到了这些,也就算的上是尽了“孝道”了。

四、“孝”的第四个层次:守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就是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9]而在《论语》中,“孝”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不违礼”。

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10]这一章的两个“无违”就充分体现了孔子“无违”谓之“孝”的思想。至于“无违”,宋学家朱熹解释为“谓不背于理”[11]。

“生,事之以礼”使父母在世时开心愉快;而“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则体现了对于父母身后的孝道,丧尽其哀,祭尽其诚。孔子“礼”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展现了相对强大的正面力量。其一方面教育了人民;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民心,培养了人民的感恩之心,使得人民更加了解道德,更加敦厚。

五、“孝”的第五个层次:不怨

“孝”的标准是否是指作为子女的一定要无条件的服从父母的任何要求呢?也不尽然。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12]这句话说明身为人子,在对待父母时并不一定只是一味的顺从,在必要的时候,还应当对于父母所存在的问题有所谏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行事之时,一定要服从“礼”的要求,即便意见不被采纳,也不能“有怨”。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13]故而我们理应做到既不愚孝,也有自己的处世智慧。

六、“孝”的第六个层次:传承

这是“孝”的一个较高的表现层次。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将“孝”仅仅停留在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及守丧之上,在孔子看来,“孝”在一定层次上是超越于“父”与“子”的自然血缘关系层面的,它还体现在“子”对“父”的文化生命甚至价值生命的传承之上。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先进》)[14]愚认为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种文化之传承,而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种传承,我们的家庭文化与氛围才能薪火相传,我们民族的文化与氛围才能够绵延不绝。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家庭一直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家庭既是生活的单位,也是生产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家庭还是中国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根基。而“孝”则是维系这些根基的一个基础。

正如论语中所提到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进》)[15]

“孝”一方面成为构建“仁”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成功地型塑了各个家庭的价值观与整个民族的品格,使得百姓亲人爱人,且由家庭中对于亲属的爱推广至对大众的爱,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天下万民的安居乐业,故而始终值得为我们所借鉴。

注释:

[1]张元:《中的“孝”思想解读》,大众文艺,2011年,第23期。

[2][3][4][5][6][7][10][12][13][14][15]杨伯峻:《论语释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8]韩高良:《析《论语》中的“孝”》,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9]田占峰:《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中“孝”的解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上一篇:这也是课堂作文范文 下一篇: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