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范文

时间:2023-10-27 18:47:24

马未都说篇1

“捡漏”成就大收藏

马未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就对新东西不感兴趣。小的时候,学校带着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马未都的印象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就是一个跟一个,但马未都就永远落在最后,就要看,看明白。马未都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1969年,他随家人到了黑龙江,在五七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回到北京,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安分的少年时代,他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18岁,马未都到京郊农村当老插,1975年回城当工人,在车间开机床,满手机油;此时的马未都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

马未都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未都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马未都收入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未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而且一开始买的速度比较缓慢。可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根本就不要钱。

大概1982、1983年那会儿,一个文物局的老头给马未都拿一个青花罐的时候,他告诉马未都一句话,马未都当时印象特别深刻,人家告诉他说这个青花,可以分出历史朝代,马未都当时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马未都认为青花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而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那位老先生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然后马未都就买了一个,现在说起来都是很可笑的事,就是搁在床上,床头有一个台灯,专门去买100瓦的电灯泡,特亮,不亮看不清楚,天天抱着看。一是“养眼”,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二是“琢磨”,熟悉不同年代、不同窑址、不同工艺的瓷器。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任何一个物体都能给人提供信息,任何一种信息都可能带有一种文化内涵,当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捕捉到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判断,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作到‘技高一筹’。

一个人如果热爱一些东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触它。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有一段时间,马未都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常常是陶瓷馆两个大院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他一个参观者,空空荡荡,阒然无声……

马未都看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他要把每个细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展室的光线不好,马未都每次去都带着手电筒,对每一件瓷器照着看。展室里就他一个参观者,他拿着手电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让工作人员起了疑心,后来,他们真以为他是个‘踩道儿的’,简直开了个大玩笑。

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国营文物收购点,每天早晨门没开,就有许多农民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老瓷器在那等着,排队的人足有500米长。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10元钱。马未都每天上班前总要先去那儿转一转,见着什么喜爱的,就省包烟钱买下来。总有人问他‘你当时一个月挣百八十块钱,哪儿来的钱买东西’?其实当时东西特便宜,花20元钱可以买3件。马未都认识的许多人,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无非就是想换一个冰箱、一台彩电,现在一想,当时人家卖的东西可以把一个冰箱厂给买下来。

当别人把自己家中“不值钱”的老玩艺儿卖掉、甚至扔掉的时候,老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当时普通人觉得收藏瓷器字画基本属于封建遗老遗少的丧志,而马未都却悄悄开始了他收藏老玩艺儿的生涯。

喜欢就到处找,到处买。马未都说,他的很多好东西都是跟朋友“交换”过来的,上朋友家看到有喜欢的东西就管人家要,朋友说你就买点什么东西交换吧,谁也不把老玩艺儿当回事。那时候真是收藏家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文物商店内销部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售10元钱,信托商店一对红木圆椅才卖15元钱。

马未都当时在出版社,手里常攥着稿费,看中一件收一件。老百姓家,地摊,文物商店,文物市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随着收藏日丰,在众人懵懂混沌中马未都悄然攒下上千件瓷器、玉器和古典家具,完成了原始积累。到了80年代末,他的藏品已经小有规模,成为京城新崛起的收藏名人。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是挪用了家里买彩电的钱。那东西原来是卖外国人的。就在现在王府井一带一个店里,最初马未都看到的时候标价2000外汇,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所以中国人能买。最后人家给打了一个八折1600卖给马未都了。那会儿,1600块钱还是个大数。当时一个四级工每月的工资不过五六十块,一个科长的工资也只有60、70块钱。关键问题是当时人们并没有什么收藏意识,能花1600块钱买四件挂屏,确实需要点儿眼力。想不到,这东西买到手没几年,香港举办的一个拍卖会上,跟他这件藏品相同的挂屏,卖到了14万港币。至于说现在这件四扇屏值多少钱,他说不好,反正有人开价一百万,他没卖。

“确实舍不得,因为它对我的收藏经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品。”马未都笑着说。

值得一说的是这件四扇屏还有过“历险记”。那是马未都把它买回家不久,有一天家里被人盗了。爱人给他打电话,惊出他一身冷汗,跑回来一看,电视让人抱走了,音响也让人盗去了,凡是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洗劫一空。惟有这个四扇屏被窃贼挪到了一边,而且完好无损。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收藏意识,贼更不懂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不值钱。所以走“空”了。八成是这四扇屏跟他真有缘。

马未都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审视的阶段。从官窑值两块钱时开始买,直到它值20万,马未都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只是因为比别人多看了半步,早走了半步。

收藏人生有传奇

马未都的收藏生涯中故事很多,最有感触的一件是1998年的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给马未都说很想见他:“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古董想处理了不想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那天马未都下午有事,说我要出去,要么你早点,要么4点以后,李翰祥说那我4点以后来吧。结果中午马未都吃饭的时候李翰祥又给马未都打了一个电话,说在路上了,要马未都等一下。李翰祥到的时候是12点多了,李翰祥说自己剩下的这些东西都不想要了。李翰祥就给了马未都一个清单,还有价钱,马未都说行,咱们谈谈价钱就行,李翰祥很高兴就走了。这时是一点一刻,因为马未都计划一点要走还拖了15分钟。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来说李翰祥猝死,当时马未都就奇怪: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我昨天还看到他了,他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就直奔拍摄场地了,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死了?死后他儿子找到马未都,说既然李先生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就是这些东西跟你有缘了。马未都想这就是缘份吧。

马未都在自己的收藏之路上,虽然没有栽过大跟头,却时常栽小跟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农民手中的碗,却没想到被这个农民给骗了。马未都印象特深,马未都看了他有个东西,这个东西马未都当时也是认识不清,但觉得那个东西特别像个老的。然后他就卖给马未都。那时候不兴在餐馆里请人吃饭,马未都就赶紧回家做饭,吃饭,还去楼底下买了一瓶劣质的红葡萄酒,那老乡就喝,特能喝,一会儿就喝糊涂了,最后就告诉马未都了,说你对我太好了,我出来这么久,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我告诉你,我不忍心了,告诉你,那东西是个假的,拜拜了,说完撒腿就跑了。

在马未都四处收藏古董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没什么兴趣,让马未都苦恼的不是东西看走了眼,而是找不到知音。当他淘到一样喜欢的瓷器,回到单位就拿出来让同事欣赏。别人一听是花10多块钱买的,都笑他当了冤大头。甚至有人讥笑他“丧志”。

现在的马未都,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很少看走眼,甚至看到瓷器正面的图案马上就能说出另一面的花纹,这是因为在他器物上琢磨出了信息,读出了文化。

万物皆有灵性,把玩古玩也需要灵气和悟性。马未都说,这和其他艺术一样,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画了一辈子的画也不一定能成为世界大画家,天赋至关重要。“我个人悟性很好,触类旁通能力比较强,又长期接触文物采买第一线,一般作伪的人就骗不了我。”

“我祖上既没人写字,也没人玩古物,我这就叫旱地拔葱。”马未都颇为得意地说。

靠文学作品一举成名

在马未都对收藏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的另一方面的才华,开始展露出来。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文学爱好者马未都的小说《今夜月儿圆》,他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看上,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十余年间以“瘦马”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上百篇。随后又和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火了好一阵子。写完了《海马歌舞厅》,马未都觉得非常累,非常浮躁,再也不想写了;1995年,他辞了职,全身心投入一直喜爱的古玩收藏,人生从此转弯。从不知收藏为何物的车间工人,到今日坐拥宝物的文物收藏大家,马未都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马未都的名声在文化圈人尽皆知,2004年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再现了民国初年至解放初北京琉璃厂古玩商们的兴衰往事。为了确保古玩不“露怯”,特意请来马未都把关,专门负责文物的鉴定,把穿帮的硬伤一个不漏地枪毙。

道具不可能全部用古董,但是剧中仿制品都经马未都过目,就连铺子里放置古玩的架子也力求写实,剧组找到一知名家具厂打造了一批红木紫檀的家具。一部戏不可能没有硬伤,但是有马未都把关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地尊重观众,不糊弄观众。

马未都说,张国立找他就是为了在专业性上提高一个台阶,不至于贻笑大方。于是,古玩字画怎么捧、怎么“过手”、怎么卷、怎么品都是按照行内规矩来。

拍片风险大,马未都可不敢冒险把珍贵古玩搬到片场,但是他也随身携带着一些小道具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玉佩,男人、女人佩带的玉佩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时代变迁,样式和戴法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马未都携带的这些小玉佩也起到了大作用。

《五月槐花香》集结了一批“名人玩家”,主演王刚精通瓷器,张铁林喜欢名人手札,张国立入行不久,偏爱古玩,而编剧邹静之也是圈中小有名气的“古家具玩家”。

谈到马未都,邹静之称其为“带有文学气息的收藏家”。邹静之说,“《五月槐花香》一剧深得马先生帮助,开机之前他经常到现场去看看,他非常注意细节,有一次剧务把对联挂反了,平仄颠倒,还是马先生及时指出错误,可见他有多么用心。”

性格直爽的马未都坦言目前很多电视剧制作比较粗糙,常常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尤其古装戏里,就算经典电视剧《红楼梦》也留有硬伤,比如贾母房里摆设了一件唐三彩,马未都认为这完全是用后世的思维臆断古人的生活。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世人才重新发现了唐三彩的价值,而之前,人物俑、牛、马、骆驼等三彩制品一直都是古人坟墓里的陪葬品,如此晦气不吉利的东西,怎么可能在康乾年间作为装饰品摆放在贾母的房中呢?

倾心打造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从90年代初开始想做一家私人博物馆,当时做过几次展览,感觉不错。那时候生活开始得到改观了,就想国家没有私立博物馆,自己何不办个私立博物馆呢。可1992年打的报告被枪毙了,到了1996年才算批下来,名字叫“观复”。“观复”两字取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坐,无以观复”一句,也表露出他对收藏的一种态度。马未都觉得博物馆的教化是对全民族的,会有一种长期的作用。从博物馆注册以后,马未都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这个博物馆对社会有用,而且一定要完整有效,不能因个人的情况变化而消亡。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除长年展出的古家具之外,还定期地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馆内的布置温馨而典雅,客厅、书房、卧室、茶室的布置,打破了人们成见里的冷冰冰的博物馆形象。整个馆内只有十多个玻璃展室,不断地更换着新的展览。

博物馆自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已举办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辽金元古瓷展、观复小品展、海上怀旧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盘展、锤錾工巧――中国古代金属工艺展、中国古代门窗展、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等十多个展览。

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精美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设计给20万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瑞环主席在开幕时也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3年10月应文化部要求,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法国外交部长多米尼克・加卢佐・德维尔潘,文化部长让一・阿亚贡,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油画家赵无极等各界要人均莅临参观,为之赞叹不已,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道展出盛况。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改为理事会制,新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6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其中书画馆500平方米;古代家具馆450平方米;古代器物馆350平方米。在2004年6月18日揭晓的“首届中国收藏年度排行榜”中,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入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分别在杭州、厦门和山西建有分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人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等海内外研究机构的专家同行曾专程前来交流切磋。不少国家政要、名人、多国公使以及许多驻京外事机构的有关人士成为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座上嘉宾。

但有件事让马未都难过至今:有一女青年,参观完博物馆里精心摆设的明清家具后说了句:“这些烂椅子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店里的电镀椅子呢。”他在边上听着,半天没缓过劲来。

《百家讲坛》来了草根藏家

马未都说自己是一个重视生活乐趣的人,而生活的乐趣是由一个个细节堆积成的。从一件老东西的细节中感悟历史、触摸文化,是马未都最大的生活乐趣和个人享受。作为大玩家,他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不是藏品的数量也不是眼力的高低,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领悟,以及‘再创造’的能力,除了出版了多部文物研究、鉴赏专著以外,他还经常应邀到大学和不同单位演讲,生动有效地把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传播给听者,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这么多的乐趣。

2008年1月2日,马未都作为第一位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收藏家,开始了他的收藏专题。没有显赫的学术背景,却在民间藏家心目中地位甚高――这或许是《百家讲坛》看中马未都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颇具传奇色彩的收藏经历,也让这个走上讲坛的草根藏家没开讲便已经吸引了众多眼球。

在第二集讲座中,马未都抛出一个观点: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古称“胡床”。他的理由是,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光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上糊上纸的时候。马未都的新观点引起外界一片哗然,有观众表示赞同,但也引来了众多反驳。1月6日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在博客中公开批驳马未都。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未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抛出这个观点前,我就知道会有反对意见产生。”马未都称,他已经看过张华立的博客,也收集了一些反驳的意见。但是他目前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评论做出回应。马未都表示,他希望等到外界的观点都充分明确了,他才会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马未都甚至表示,研究历史根本不能依赖文献,因为文献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和不真实性,“我觉得探究历史真相要依靠文物,真实的文物才是铁证如山”。

自从走了易中天和于丹,《百家讲坛》似乎已沉寂太久,马未都的出现,为一度低迷的百家讲坛,带来新的人气。相比于易中天调侃式的品三国,马未都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收藏经历,以及文物本身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显然更有吸引力。

马未都说篇2

荷兰老头是个心理医生,已经70多岁。在荷兰,心理医生是个很赚钱的职业,可这个老头却没有车,也不会开车,居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里。马未都一猜就知道,老头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马未都不关心藏品资料,反而关心藏品主人的生活状况,其实大有原因。原来,荷兰老头要转让藏书票的消息一出,想要收购的人就排成了长龙。不少财大气粗的藏家找上门,出高价想收购一部分藏书票,荷兰老头都没点头。很多人笑老头傻,因为分开售卖比一次性售卖全部藏书票,价格要高出很多。

老头会将藏书票转让给自己吗?马未都其实也没信心,可他分析,老头宁肯价钱上受损失,也要整体出让,因为那些藏书票是他毕生收藏,他想把它们完整地托付给一个会珍惜它们的人。为此,马未都见到荷兰老头第一面就先说了一句话:“我会购下全部藏书票。”紧接着,他又做下承诺:“未来,我将建一个专门的藏书票馆,用来存放这些藏书票。”

就是这两句话,马未都征服了荷兰老头。荷兰老头很快就与马未都进行谈判、签署相关文件。老头对马未都说:“我这一辈子业余爱好只有一个,就是收藏这些藏书票。每次收藏,我都会拿出铅笔,记录收藏当时的种种故事。”马未都随手翻了翻几张藏书票,一看,背面果真写满了荷兰文。

当时,马未都感动极了。他说:“十二万多藏书票呢!老头的一生,都记录在这些藏书票的背面了。这些记录,也许才是这批藏品最大的价值。今后,我一定会找一个荷兰文好的人翻译出这些文字,然后展现给世人。”

那一次荷兰之行,马未都成功购得整套藏书票。新闻一出,许多人评价马未都捡了一个大漏。马未都说:“的确是大漏,我既捡到了宝贝,也捡回了感动。但这个大漏,我捡时不是凭运气。我得到荷兰老头信赖的根本原因,是我从未把那些藏书票当成商品收购,而是打内心把它们当成是有生命的藏品。”的确如此。完成转让后,荷兰老头对马未都说了一句话:“你真心爱惜,我才放心托付。谢谢!”

马未都说篇3

5月8日《收藏马未都》节目在广西卫视开播,纵观全国各地卫视节目,这种以文化名人为收视亮点,无论是节目的环节设置还是节目内容,全部围绕一个人,完全为一个人量身订制的节目倒是头一回。细看两周的节目,且不去评论节目的好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收藏马未都”这个颇有意思的节目名称。以人物名字来命名,不禁让人怀疑“马未都”是在利用电视媒体做广告。

首先,“马未都”本人就是最大的广告。对马未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不知道马未都的人看完节目自然也知道马未都是个收藏行家,想了解收藏可以看马未都的书,想欣赏藏品可以到观复博物馆,想鉴定藏品找马未都也是条相当不错的路子,不管电视观众从哪个角度欣赏广西卫视这一档节目,笔者认为,马未都带火栏目的同时,也在45分钟的节目中做足了“马未都”这一品牌的广告宣传。

其次,“三大环节”都有做广告的嫌疑。《收藏马未都》节目有三大环节:《宝物传奇》、《观复学堂》、《古玩门诊》,这三大环节都难逃给观复博物馆“做广告”的嫌疑。先说《宝物传奇》,这一环节中讲述的收藏宝物背后故事,就宝物本身而言就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大胆推想,藏友也好,普通观众也罢,听完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宝物,隔着电视屏幕多少不过瘾,总有人心痒难耐,想亲眼一睹其芳容,没辙,只能到观复博物馆,谁叫这宝物世上只有一件,唯观复博物馆馆藏呢。如此一来,观复博物馆收藏传奇宝物的广告自然广为人知,再说《观复学堂》,美其名曰就是观复博物馆开设的课堂。15分钟的环节,“学员们”积极答题,马老师精彩解答,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电视观众也会听完马老师正解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节目用虚拟课堂的形式把“传道授业解惑”之道表现得趣味横生,不同受众各有所得。节目结束,回头细想,收获最大的应该还是“观复”吧。再看《古玩门诊》,虽然没有明着打“观复”的名号,但是电视观众可都记住了“马医生”的神眼,不搞收藏也就罢了,若手上有真假难辨的奇珍,谁不想找个机会让“马医生”看一看呢,上哪儿找马医生,当然是观复博物馆了。

再次,赠送礼品属于“植入式广告”,也在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记得2010年春节后第一周,各大媒体将春晚植入式广告的“价目表”公之于众。人们热议的话题自然离不开今年春晚的植入式广告。在网上搜索,“植入式广告”百度有这么一段解释:“植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在《收藏马未都》讲述“康熙青花”那期节目快结束时,马未都先生把两条康熙青花图样的丝巾赠送给当期优秀“学员”,赠送前还向观众展示了丝巾制作的精美,据说这些丝巾在观复博物馆都可以购买得到。把需要宣传的商品作为精品赠送给现场嘉宾在许多电视节目中都有出现,这些奖品都是由广告商家支持的,现场发放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虽然马未都先生没有在现场叫卖丝巾,但是也难逃为观复博物馆的商品做广告的嫌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未都到底有没有在做广告,也许只有马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马未都说篇4

马尔文·威廉姆斯的到来仿佛拨回了爵士的时钟,他要告诉人们,去年季后赛被横扫的痛不会再出现在盐湖城的乐章中。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作为一个在华盛顿的布雷默顿长大的孩子,造访西班牙是马尔文·威廉姆斯这位爵士前锋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他是一对工薪阶级夫妻的孩子,母亲安德烈娅是接待员,父亲老马尔文是教练,在他的成长期间,威廉姆斯一家并没有多少钱,去外国旅游更是想都没想过。

然而,今年夏天马尔文、和父亲以及两个弟弟却做到了这件从未想过的事。“二十年前,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到西班牙。”马尔文说,“因为篮球,我做到了太多从未想过的事情,所以我不关心这之后人们是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没人能说我的职业生涯尚未成功。”

2005年选秀大会上,老鹰以榜眼签选中了马尔文,顺位位于德隆·威廉姆斯和克里斯·保罗之前。那之后,这位前北卡球员一直在被迫回应对此的看法,这成为了他生涯中不公审判。没错,保罗和德隆一共进了八次全明星,马尔文一次都没有。然而,如果问马尔文对这件事的看法,他会回应你,入选这样一年一次的表演赛并不是评判职业生涯的恰当方式,而且他会告诉你,他现在能养活父母,比起在杂货店打工的15岁男孩要给力得多。他会告诉你,他用进入nba得到的金钱与平台帮助建立了布雷默顿青年中心。他会告诉你,他能为两个弟弟提供更舒适的生活。

“马尔文当时不得不快速成长,”马尔文的高中教练卡塞·林德伯格说,“他比起一般的十六七岁的孩子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对此,马尔文则说,“篮球是我的避风港,它也让我有机会给予兄弟们更好的生活,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多彩。所以我的生涯是否出色并非基于我和其他人的比较。能以篮球营生,我已经很幸福,我也不会让其他人的期望或比较打搅我业已完成的事物。”

自进盟以来,马尔文在篮球场上的名声便成为了“不幸环境”的牺牲品,关于他的描述永远都是缺点远播,优势不扬——2.06米的身材让他足以防守大前锋,速度的迅捷让他在防守后卫时也不会吃亏。进攻端,他并非统治级的得分手(场均得分11.5),但却十分高效,杰出的拉开进攻空间的能力(上赛季外线命中率高达39%)让他成为了完美的角色球员。但不幸的是,在之前七个赛季里,他总被要求做与他

的技术特点和球风不同的事。

这是一出悲剧,不过在转会到新球队后,一切都将改变,至少那些了解马尔文的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需要改变的不仅是马尔文,爵士同样如此,他们迫切需要外线火力。

“我认为新的环境和比赛节奏的改变对马尔文来说是件好事,”曾在北卡执教马尔文的罗伊·威廉姆斯说,“他们会让他做与在亚特兰大不同的事,我相信他已经准备好爆发了。他会在犹他打出另一种层次的比赛,他将更好的融入球队。”

马尔文心甘情愿充当角色球员的生涯实际上就始于罗伊·威廉姆斯执教下的北卡,对于马尔文这样的麦当劳全明星球员而言,这样的要求无异于让他有名正言顺的反抗理由,但马尔文却未曾提出过一丁点异议,而这样的结果就是,2005年,北卡再次获得了ncaa冠军。

“他从未让我,或是其他人觉得他有不服从那个决定的意思,他从未抱怨过。”罗伊说:“其他人不会能像他那样,有那样魅力与人格的人最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打替补的事。”

马未都说篇5

走进观复

步入金秋时节,马未都先生书写的“瓷之纹”已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瓷之纹是马未都的瓷器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随着书中的精彩阐述,我们与马老师一同走进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鉴赏精彩。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建立是马未都多年的心愿。他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琉璃厂文化街上。在近400百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这里除常年展出的古典家具外,还定期地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馆内的布置温馨而典雅,客厅、书房、卧室、茶室的整体布局,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博物馆只注重单一陈列的冰冷印象。

2004年观复博物馆迁至到目前的所在地,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南路18号,总占地8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观复内藏可谓名品荟萃。在馆内首屈一指的便是陶瓷馆,这里常年展出汝、钧、官、哥、定中国五大名窑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在现代收藏界中皆是非常罕见的品类。为此,马老还以“瓷之色”、“瓷之纹”、“瓷之形”为题材写了一套解读瓷器的三部力作,通常称瓷器“三部曲”。并解释道,“以前没人按这个体系写过,写完这三本,以后瓷器的事就不说了。”

出了门廊,左侧的便是家具馆。700平方米的空间分为6个展厅,设有红木家具厅、紫檀家具厅、黄花梨家具厅、鸡翅木家具厅,并设有一间古代书房。陈列了明清古家具的精华共200多件。每件家具再配以当时的摆置形式,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就呈现在眼前,行走其间,竟有穿越古今之感。明朝家具的典雅,清朝家具的华丽,一览无余。据说里面有一对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很有来头,是当年乾隆皇帝为其生母八十大寿预备的贺礼,造型上采用佛教典故。后来文物流失英国,马未都先生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50万元的价格拍下,终于使其回归故里。

“观复”的由来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经典名句,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是讲,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他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以为静,也就是回到原来的本性。

由此可见,马老建观复最本质的目的就是让那些饱经沧桑的物件,带着只属于它们的那段历史在这里沉淀。为跟多热爱它们的人提供一个学习了解的地方。同时也让它们有“家”可回。

“牛人”马未都

说到观复,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当家人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有人曾评说马未都颇为自负,这源于他自认观复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盈亏平衡的博物馆,而且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斗转星移,没有人能预测30年前一个和捡破烂差不多的行当现在能在全民中间掀起这样高的热潮,然而,对收藏的痴迷却把一位草根学者推上了国内收藏“第一人”的宝座,这个人就是马未都。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马未都娓娓道来,50多个讲座从2008年一直延续到2009年年初,博杂的内容、幽默的风格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了他的粉丝——“马扎”。因为有你,中国古典文化的演绎才如此精彩的展现在老白姓面前。马未都不仅是观复馆中的镇馆之宝,也是老百姓心中的珍宝。曾经的老北京有句谚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而我看,纵有“好材”千万,不如马未都一鉴。

“瓷之纹”的意味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大胆地在陶瓷上绘有纹饰了,这是一种充满期待和自信的内心表达。尽管这种表达在历史长河中受到其他因素制约,但它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在陶瓷装饰中,纹饰可以直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可信马由缰,也可墨守成规。”——马未都

马未都说篇6

但据此而论,“只开花,不结果”的也就不仅是一个诸葛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讨伐,何等威风!洛阳城头的大王旗还是由魏易晋;孙权坐领江东,虎踞龙盘,东吴还是归了西晋,虽然较之蜀汉多存在了一些时日,也只是在司马氏安排的日程表上有先有后而已。至于三国时期为曹魏为蜀汉为东吴出谋献策的谋士和驰骋疆场的战将,“花”都开得很热闹,却又谁见他们结出什么“果”来?

有结果的是司马氏,包括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炎。“三国归晋”,司马氏得了天下。

司马懿善用权谋,自然也是有本事的人,克日擒孟达,装病赚曹爽,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但要说他是诸葛亮的“克星”,或与诸葛亮打了个“平手”,未免言过其实。与诸葛亮对阵,他几乎从来就没有打过胜仗,于是只好等蜀军粮尽自退,盼武侯命归黄泉。唐太宗李世民为司马懿作纪,说此公“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生怯实而未前”,说的是本该以逸待劳、痛击蜀军的司马懿,反而“闭门固垒,莫敢争锋”,其本质在于一个“怯”字。因而,盼也好,等也罢,都不是他的高明,而是他没有办法的办法;“死疑虚而犹遁”,说的则是“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了。这是他被诸葛亮吓得犹如惊弓之鸟的一个实证。司马懿这样解释“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有人评点说:“此语也够豪壮,既给了诸葛亮面子,也衬出司马懿的英雄,生可料,死岂可料?而生无涯,死则一次,不正说明他应该获得最后胜利吗?”这就说得有点莫名其妙了。“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丢脸的是司马懿。司马懿的这句话,只是阿Q式的自我嘲解,有什么“豪壮”可言?说他是“英雄”,大概就是因为司马氏最后坐了天下,即得到了所谓的“最后胜利”罢。

严格地说,得到“最后胜利”的是司马炎,他才正式坐了皇位,司马懿和司马昭只是为他当皇帝扫清了道路。但司马炎是坐享其成的,他在三国时期没有开过什么“花”,并无什么英雄业绩可言,他的业绩在当了皇帝之后。西晋的政治是够腐败的,王恺、石崇、羊琇比阔斗富,“竞以奢侈相高”,就是他当皇帝时的事。司马炎曾问司隶校尉刘毅:“朕可方汉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这简直就是恬不知耻了。

历史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各种力量的消长,这是一种合力,一条对角线。三国的历史波澜壮阔,其结局却是喜剧性的:汉朝以桓、灵二帝卖官鬻爵而宣告气数已尽,最后的结果却是让“殆不如”桓、灵二帝的司马炎黄袍加身,依然卖官鬻爵,而且恬不知耻。可见,最后的结果未必就是最佳的选择。

马未都说篇7

有这种印象,其实乃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立下军令状,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抵达街亭后,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拒绝遵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五千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将司马懿及张郃率军到达后,开始一面敌住王平,一面围马谡而不攻,并断其水源,待马谡不战自乱,降的降,逃的逃后,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郃的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了。

街亭失守后,使前方蜀军进无据点,退无可守之地,不得已放弃已攻占之陇右三郡,退守汉中。为此,诸葛亮上表请后主自贬三等,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在诸列传中,我们不妨将其综合起来,来看看史书上的“斩马谡”真相。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看这一段,就知道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马谡的确是死了,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而在《诸葛亮传》中只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从这两传来看,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因为这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他也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之后诸葛亮的亲自祭奠、为之流涕,以及有十万之众陪着流泪,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平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作法,也是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在内的。首先,对马谡其人,有着知人之明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以诸葛亮上表自贬,一是由于对马谡其人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对刘备的嘱咐未予重视,导致出击祁山之战劳军伤财,无功而返。以诸葛亮执法那“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之风格,将其处以极刑,这也是必然的。

但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充分体现并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而且马氏兄弟在荆襄一带素负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称的马良与诸葛亮的交往中称诸葛亮为“尊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无论如何,马氏兄弟与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诸葛亮虽然要处马谡以“诛”、“戮”之刑,然而毕竟是用人之际,对其是深为惋惜的,所谓“挥泪斩马谡”倒是比较附合史实的,这从他善待马谡遗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马谡的态度了。只是在小说家的加工过程中,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这一段就艺术角度来看,比之史实的确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现在已被改编为无数的不同版本、类型的游戏及影视剧,只是这些大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由于历史原因,小说中尊刘贬曹的倾向严重,而且对很多人物、事件作了艺术加工,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出入。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些真实的史料,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作些比较,以便大家可以更完整、真实地去看待和了解这段历史。

马未都说篇8

正如许多创业者所关注到的,《创业家》正在由一个传媒机构转型为一家服务于早期创业者的创业服务平台。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讲到了一种新兴业态叫“创业服务业”,列举了许多种新兴的创业孵化器,《创业家》也被列为其中之一。

事实上,从一本杂志起家的《创业家》,已是中国具影响力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凭借i黑马网、黑马大赛(含黑马沙龙)、黑马营、黑马基金等一系列黑马产品。今天的《创业家》能够为早期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提供资讯、推广、线上线下交流、培训、投融资对接、投资项目尽职调查等众多综合服务。

黑马大赛——中国创业者新战场、新平台、新机会

众所周知,黑马大赛是一个批量筛选创业项目的赛事。自去年6月《创业家》举办第一届“黑马大赛”以来,一年以内已举办了三届,累计3000余家成长企业参赛,每场平均促成约2亿元的投融资对接。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家参赛企业获得了风投对接。

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说,黑马大赛是新战场、新平台和新机会。

2011年的黑马大赛让很多创业者记忆犹新。上海宇昂化工创始人王宇在那届大赛上获得季军,他也是比赛中最充满激情的人。创业是孤独的,“黑马大赛开拓了我的视野,”王宇说,“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创业家,找到了很多真正的朋友。”

多盟智胜联合创始人王鹏云对黑马大赛也持同样看法:“之前没有机会认识这么多创业人,但在大赛上,找到了很多朋友。”他获得了当季大赛的50强,但收获更大之处在于:“我在短短两天时间内,了解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模式、思路,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

通过黑马大赛,王宇得以认识很多投资人和可能的合作伙伴,并且在赛后被很多投资人追投,“只是因为行业特性,我拒绝了。我非常感谢《创业家》提供了这个平台,这对创业者非常有帮助。”

黑马大赛本身是投资人荟萃之地,每个季度的黑马大赛,都有超过60家的投资机构参与其中。2011年的冬季赛,投资人在现场十分踊跃,比如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就投了好几个项目。每一年的黑马大赛,知名投资人投好几家乃至上十家企业的现象并不鲜见。

通过短短2天时间,很多创业者幸运地找到了投资者。黑黛增发创始人罗林川说:“黑黛融资比较顺利,这要特别感谢《创业家》的黑马大赛,比赛时的小组评委和几个主评委当时都有投资黑黛的意图。”罗林川最终选择了薛蛮子、周鸿祎、鼎天投资、华与华营销、凯纳营销等的投资。他们都是通过黑马大赛认识罗林川后第一时间决定投资给黑黛的。

黑马营——绰号“干货”商学院

《创业家》不仅希望通过每年四个季度赛,筛选那些有投资价值、有成长前景的早期创业者,推荐给投资人,帮助其拿到融资,还希望将其中的优胜者送进《创业家》黑马营,再由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和著名的投资人组成导师团,在一年时间里,对黑马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成长。据《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介绍,被称为“干货”商学院的黑马营已经举行四期,累计有120多名学员。

icanmusic的创始人韦凯元是黑马营的学员,入营前他已念完长江商学院的EMBA。他说,黑马营与传统商学院最大的区别是,黑马营是一个可以吐苦水的地方,不能跟外人道的痛苦都可以跟营友们痛快地说出来。偶尔也会跟营友们聊聊商业模式,结果每个人都会“拍砖”。在得到黑马营朋友们的建议后,icanmusic已经经历了2次转型,用他的话讲,是从“屌丝”变成了“高富帅”。

黑马基金和i黑马网——创业者与投资人立体对接平台

《创业家》还成立了黑马基金,首期募资1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投资了十余家早期企业。牛文文说,这只是一个尝试。最初的想法是有些好项目投资人会漏投,丢了可惜,于是成立黑马基金来帮助这些项目。此外,《创业家》还有一个强大的“黑马投资联盟”,联盟现有十多家合作伙伴,薛蛮子、雷军等中国著名的VC和天使投资人都在其中。

《创业家》最新的一个产品是6月20日正式上线的i黑马网。这个被称为“永不落幕的黑马大赛”的网上投融资对接社区,将帮助早期创业者和投资人实现海量、高效的资本和项目对接。自4月底内测以来,i黑马网已迅速吸引了2000多个投资人(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主流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加入,并且已有1500多个项目和投资人在网站上对接,目前平均每天能够对接4起投资。

上一篇:四级考试答案范文 下一篇:桥的俗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