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侠范文

时间:2023-12-03 20:18:42

母子情侠篇1

家庭伦理变迁:从乡土性到现代性

1948年,费孝通在《所谓家庭中心说》中说,从中国乡土社会看,总是“男归男的在一起,女归女的在一起”,小孩也凑一块儿玩,“性别和年龄划分着乡间的日常团体生活”。所以一个家庭里,夫妻虽然共同劳作,共同抚育子女,但“重要在经济和生育上,而不是重要在个人的社会生活上”。

相比之下,“在英美,家庭才真是他们的生活壁垒”,“他们在家外是竞争、争斗、讲利害;一回到家里,他们享受着感情的共同生活”。因此费孝通把中国家庭称为乡土性,而西洋家庭称为非乡土性。

数十年后的当下,中国家庭处于一个特别纠结的状态,乡土性与非乡土性混杂在一起,当事者和旁观者都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一般来说,老一辈熟悉乡土性逻辑,新一代追求非乡土性,其间必然产生矛盾。

传统中国社会讲究了多少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在大家都认可同一种价值体系的时代,至少两代人追求的目标(或口头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也会创造出制度与特例,来为各人的私欲转圜。

而到了转型的大时代,这套法则一定会被冲决。科举废除,断了从仕的道路,国弱民贫,青年又没有了上升的空间,愤怒引发的革命往往就从家庭开始,因为一个人遭受的束缚体验必然首先来自家庭。五四时顾颉刚、傅斯年高喊“家庭是万恶之原”,施存统力倡“非孝”,鲁迅则让子君在《伤逝》里说出那句铿锵有力的话: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20世纪中国革命之于社会的改造,乃是由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改造达至人的灵魂的改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首当其冲的就是“家族制度”,即等级制的父子关系和非平等化的婚姻制度。代表一代人对传统社会、家庭制度认知与想象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一次反动,觉醒了的“觉新们”,都是传统伦理的叛逆者与反抗者。

《家》改编的电影中,有几个片头大字:“家,宝盖底下一群猪。”

上世纪80年代后的家族历史叙事,可以看做是五四时期矫枉过正的宗族观的一个回应,此时再提“家族”“宗法”或者“伦理”,就像学者赵园先生所说,“包含于其中的情怀却大有不同”,它们不再是带有负面意义的符号了。

当下的家庭之混乱,在于单位化社会已经荡然,乡土社会逻辑,因为父母失去了对子女经济的控制权,也只能在情感层面上进行捆绑。在中国社会的“西方式家庭”就能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吗?习惯的力量仍然存在,能够真正划地绝交的儿女才是极端个案。

然而,当家庭伦理遭遇社会冲击,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谈一个具体的案例:2014年,打工者杨九在东莞市厚街镇一出租屋内,挥刀砍向瘫痪的母亲,后用剃须刀片割腕自杀。所幸母子二人均无生命危险。东莞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员经调查认定,疑犯有犯罪中止、自首等行为,考虑到杨九只身打零工照顾病母多年,对其做出不予的决定。

有专家指出,道德上的伟岸和生活上的惨淡,仅仅在法律上适度原谅弑母的孝子远远不够,真正能避免“弑母孝子”这种“黑色幽默”再次出现的方法只有一个――完善社会的养老体制。

历史学家孙隆基著有一本《美国的弑母文化》的书,他指出,一百年前,美国的母亲与中国母亲一样,发展到后来的女权运动,美国母亲想通过对男孩子管制、限制,表达对丈夫的管制,这样无形中扼杀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于是男孩们开始反抗,心理上仇恨母亲,出现一系列弑母杀母的惨案。这种面临难以克服的家庭冲突、心理变态的文化危机,称为“弑母文化”。

西方的“弑母文化”,在中国却没有其生存的土壤。这得益于自孟母三迁以来,几千年的文化滋养。但是,不得不看到,在从乡土性到非乡土性转移的过程中,一系列新的因素呈现出来,中国的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侠客与青天“黑白配”

由家庭推广到社会,维系的向度有何变化?

金庸在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感动中国’的年度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对于金庸先生的这句话,有人表示不可理解,认为“侠义精神”是历史产物,已经过时,就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鼓励的不是按正常的逻辑思考,按正常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做事。

过去,法律制度不健全,很多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及时救助,“青天”和“侠客”这两种一“白”一“黑”的形象应运而出。他们抱打不平、救危解困,无疑受到人们的爱戴,不管是东方社会的“江湖大侠”还是西方的“佐罗”,都是在寻求社会的公正和弱势群体的帮助。

包括波斯纳在内的一些法律认为,法律是起源于复仇的,作为“永恒”主题的“复仇―公平”由此成为吸引读者的文学作品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复仇往往也是其主题之一,如《 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都存在着复仇的主线。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脱离现实,人们更愿意看到个人侠义精神 。

“侠义精神”并非挑战或者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制裁判,而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和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古代司法解决问题的要诀是以抽象的方针为主,即:“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表现在司法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司法从属于行政,二是法律服从于道德。以一般读书人为法官,这也是以道德统法律的一个制度上的前提。”

母子情侠篇2

总论

既然是通过中国古代诗词的母题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语境的流变为案例来论中西方文化良性互渗的具体状况,不妨先论文联盟阐释一番流变、母题的概念,并简要的介绍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状况。

首先是所谓流变,《文心雕龙•通变》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阎嘉之《文学理论基础》据此释流变为“继承与创新的或‘通’与‘变’的过程”〔1〕。

其次是母题。关于母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母题视为一种从古至今连续的、相对稳定却又有新变的主题——“小说创作的文化性母题是时代的文化主题的艺术体现。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2〕、“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3〕

中国古代诗词历经诗三百、古诗十九首、盛唐之音的辉煌再到明清之回溯余波,在时间大浪的淘洗中,渐渐析出一些母题。本文从这些母题中抽出三类:爱国郁结,伤时,侠义,以便进行具体分析。

这些母题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的流变着。特别是近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渗透,让母题的新变更为鲜明。而73年代后以“灵活积累”〔4〕为动力的新一轮时空压缩以及导致的生产周期和消费速率加快的消费文化的冲击,使古代诗词母题的流变更为剧烈。

上世纪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具体状况是:首先,香港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相对成熟;其次,香港作为世界金融重地之一,灵活积累为动力的时空压缩在香港很明显的表现着,如消费速率加快的消费文化(发达的时尚、电影、唱片、演唱会等文化商品大量生产与迅速的被消费);再次,香港地处国际港口,文化多元并存的状况长期存在,,古代诗词母题在此作用下不断的流变;最后,香港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较为完好。由此看出,古代文化在香港虽然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却未受到政治权利的颠覆打击。

本文以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黄?先生的歌词为案例。黄?集作家、词曲家、学者于一身。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他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伴随着香港电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梁祝》等陆续走红,黄?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其中《上海滩》、《沧海一声笑》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

对于中西文化的互渗,笔者从价值判断出发,大致将其划分为良性和恶性的互渗。良性是没丧失自我文化同时又能与西方文化工业接壤,是以民族身份为理想读者的互渗;而恶性是丧失自我文化,内核和外延均被文化帝国主义所奴役,其理想读者是西方读者的。

我认为,黄?词中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流变,是以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价值观)为主要内核,以西方文化工业机制、消费文化语境为外延的互渗。从价值上判断,这是一种没丧失自我文化价值观同时又能与西方文化工业接壤的良性的互渗状况。

以下分别从爱国郁结、侠义、伤时等三个古代诗词的母题论述其在黄?词的流变中体现的中西文化良性互渗的状况。

爱国郁结

屈原《离骚》中“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爱国郁结在古代诗词烙下印子。每当人遭遇(或即将)国破家亡之境遇,深受忠君爱国文化熏陶的汉民族文便将故国之郁思寄于诗词之卷轴,而诗词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传承,使此思涓流不息,渐渐形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郁结。这种母题是沉郁的、压抑的叹息,而不是哀嚎。

此种母题明显的体现是在南宋词上。靖康之变让汉民族政权失去了中原。流落南方的词人们思故国之怀,,将国家的不幸与自身命运的不幸融为一处,系在词上。

南唐后主李煜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王国维谓之“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然辛弃疾之笔墨: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亦是血书,是沉郁和吟叹之血书。被后世称为豪放词的辛词,其实更多的只能低叹“可怜白发生”,只能低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而清词又再次形成此气候。阳羡派代表陈维崧如此写道:“故国十年归不得,旧田园总被寒潮打”(《

转贴于论文联盟

贺新郎•赠何生》)。又如《贺新郎•蘧庵先生五日有鱼酒之饷醉后填词》、《扬州慢•送史蘧庵之广陵》,痛悼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抗清殉国的壮烈行为,着墨不多,哀思沉至。

值得注意的是此两类人论文联盟的身份和“他者”有共同之处。所谓他者“是殖民话语把被殖民者创造成的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5〕文人根在亡去的政权或土地,却生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政权统治或地理维度之下,儒家的“忠君爱国”和现实境遇的矛盾导致他们的爱国郁结。

香港社会的黄?一代华人的“身份”,应该说比南宋、清初的汉人文人颇有相似之处。未经“五四”新文化的香港,保存较多传统文化。他们的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忠君爱国的思想仍然在他们身上传承。但另一方面却处在英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统治下。现实身份与根的矛盾,让黄?这一代香港人颇多的继承了爱国郁结,且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有所新变。

这类母题的体现以黄?《我的中国心》为代表。我们不妨在细读法中发现这首歌词的爱国郁结。词很朴素,很简单,然而打动人心的正是“豪华落尽见真醇”,是“真切如此”。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此境中有一位“叙事者”。在倾诉爱国郁结。这位叙事者的身份可以是香港华人,可以是华侨,总之是一位“他者”。他流落于他族治下,河山只能在梦里,与 “天遥地远,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赵佶《燕山亭》几分类似。他深感祖国国运衰微而世道纷乱,他痛心不已。但是“不管怎样”都无法改变他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洋装显然是借喻西方政治、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虽然“洋装”凭借其政治经济的强势,成为享有统治地位的文化,但“我”的内核已烙上了中国印。词人用“烙上中国印”“穿洋装”的组合来表达叙事者的身份是合适的。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长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重千斤”和“上中国印”相应和,是根的认同。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末了,词人和叙事者皆表达了血脉未断的心声。综上,此词的意义上升为现实地位与理想文化身份相矛盾的人表达族群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心声。这无疑扩大了传统诗词中忠君爱国和心忧天下的爱国郁结的内涵。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苦苦寻求理想身份认同。

伤时

中国古代诗词的“伤时”母题大概始于“群言之祖”(《文心雕龙•情采》语)的《诗经》,如《采薇》中的“夕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子“依六经之义”(王逸《楚辞章句•序》)的《离骚》亦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古诗十九首》这中‘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总之,伤时这一脉母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未有断绝。

受古代诗词影响颇深的黄?在创作时不可能不受此母题影响。只是在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此种情怀有继承,又有变数。

以下以《上海滩》为案例析之。

转贴于论文联盟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江水”。在历时上看,“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符号。《诗经》中有论文联盟“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但一提到江,很多人都会联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滚滚长江东逝水”。“江”更多的二级能指是伤时(“人生如梦”)的嗟叹。从共时上看,“江”和“浪奔”的组合,突出的是“逝水如斯乎”的唏嘘。而伤时母题寓于“江”这个文化符号上,也是“兴”的手法的运用

下面“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与“是非成败转头空”相似是世事纷纷而江自流的感叹。

但此词毕竟产生在电视文化工业的运作下,这决定了伤时母题必定发生新变。

由于这首词是为电视剧《上海滩》服务的,剧情的主题决定了歌词的主题。

《上海滩》是电视工业制造出的无数流行电视剧中的经典,讲述的是乱世儿女情。于是,词中的伤时更多的渲染联系住此乱世儿女情。“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而古诗中戍役及个人的家国的生命之内在体验则被淡化了

侠义骨肠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侠义母题在古诗中是存在的。而诗歌中的侠义只是中国古代侠文化的一份。《史记•游侠列传》中荆轲“就车而去,终以不顾”和高渐离“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是侠者的经典形象。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无论是荆轲还高渐离,或是游侠儿都是以身报国的侠之大者。

在黄?词中,有大量的含有侠义骨肠的母题,而这些词大多数是配合电视剧和电影作品的。其母题的内涵在承“伸展正义”“为国为民”的同时有较大的新变。

以下以《沧海一声笑》为案例详析之。

《沧海一声笑》之词是黄?为电影《东方不败》而作之。电影《东方不败》解构了原著金庸的《笑傲江湖》中的反面角色。其为新武侠开宗立派之作,武打设计写实种加入唯美与浪漫元素,金庸原著的意境被刻画的惊心动魄,美不胜收。摒弃传统武侠片中舞台程式化的武打动作设计,镜头角度多变,运用快速剪接使每个动作呈现运动中的节奏感,气势凌厉,力破万钧。而《沧海一声笑》极大地渲染了这种意境,让消费者与之共鸣。

《笑傲江湖》的大侠令狐冲在为天下的同时,“侠”更多传达了儒家“功成不受爵,长辑归田庐”的理想,也有“饮食男女”的自然之欲。但其指向笑傲,笑傲在心境,是风清扬之“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这“笑傲”在《沧海一声笑》中有较深的表达。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滔,谁负谁胜出天知晓”。天是三才之首,主明为尊。此处,更意指命运的安排布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自刎乌江前叹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而《三国演义》载司马徽说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沧海一声笑》继承了古人对天的敬服与遵从。

《原诗》说 “胸襟,诗之基也”。词的开头便以襟表现“笑傲”风范。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汹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此词此境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正是风清扬这样的大侠方知。而东方不败在成败的执着与欲望中痛苦的立身江湖,最终神魂具焚。

母子情侠篇3

关键词: 郭靖 孝 义 纠结和嬗变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说人物郭靖得到广大阅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研究不少,其中的争议也颇多。本文结合小说人物郭靖的成长经历,从传统文化出发,认为郭靖在金庸小说人物中是最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在这两部小说中,金庸没有像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宣扬尚武精神,而是从人性、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际中的嬗变和完善。细读文本,会发现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与“义”的传统伦理胎记,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孝与义在人物内心也有纠结和嬗变。

一、孝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孝敬父母师长、忠于君主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核心。对父母的孝,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为儿女生命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儿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应行孝道。孔子把孝悌这种感情和行为当作仁的根本,是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性。而忠是由孝推衍延伸出来的。金庸先生也说“‘孝’是绝对的。对无论是多坏的父母也必须尽孝道……所谓的‘孝’属于纵向型的道德,是非常强力的。”[1]金庸小说中的孝,因其主人公多为孤儿,故对师长格外感恩和尊敬。即使对岳不群这样的反面人物,令狐冲对其抚育之恩也始终不敢忘记,也不因其无义而不孝。中国人历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传统,“对于徒弟学子而言,师父与父亲处于同样尊崇的地位,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来尊敬师父。”[2]所以笔者认为郭啸天、黄药师、杨铁心、成杰思汗、江南七怪、哲别师父、洪七公及马钰等在郭靖眼里都是“父”的形象,与郭靖都是纵向型的伦理道德关系,郭靖都要对他们行孝道。在小说里郭靖并不因启蒙老师江南七怪武功低劣、地位卑下而失恭敬之心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孝在郭靖身上的展现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但最集中的表现却在为父亲报仇,为师父报仇上。“报仇”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和传统社会里,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说:“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吴霭仪也说过:“在看武侠小说时,我认为不应以现实眼光看‘报仇’,而是要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3]最重要也是尽孝。小说至始至终都围绕复仇去展开情节,杀段天德,杀完颜洪烈是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另外当江南七怪在桃花岛遇害后,郭靖面对爱情和师父两难选择时,主人公的心理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虽说郭靖误认为黄药师是杀师父的仇人,不是黄蓉所为,也只有牺牲爱情,成全孝悌。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爱情是个人的行为,而孝悌则是道德伦常。另外在传统社会里,对晚辈来说,“孝”就是“顺”,也就是常说的“孝顺”。按照父亲的遗命,郭靖必须要跟杨康好;按照杨伯父的遗命,必须娶穆念慈为妻;顺着成杰思汗的意思,必须娶华筝。这些有些做到了,有些没有做到,但郭靖都尽力而为,因为在他心里孝是根深蒂固的,不打折扣的。

二、义

金庸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义。孝与义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根本原则。什么是义呢?金庸说:“不管《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也都强调:不但讲友谊,还讲义气,友谊主要源自感情,义气则包含了理智的判断。即使和一人感情并不深厚,但为了应当这样做才合道理,往往会作出重大牺牲,那就是所谓义气。”[4]按照曹布拉的说法,在金庸小说中,义气流灌小说的始终,“义气成了金庸小说人物的集体无意识”;义气同时在维护传统社会起着中坚作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大作用。”[5]对此,读金庸的小说深有感触,《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是一个义盖云天的大英雄,浑身都倾注着义的精神。

母子情侠篇4

星期一上完早读,正沉浸在武侠小说中的我,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小名“欢儿”,抬头一看,是妈妈。我高兴地跑出了教室。母亲黝黑的脸上,尽是汗水。也许是起早赶路的缘故,母亲头发上满是霜珠,鞋和裤脚上沾满了草籽和泥土。我有些奇怪,母亲一大早赶来,一定是有什么急事。

母亲见我出来,用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略带焦急地说:“昨天下午,你走时落家一本书。”说着从腋下夹着的小布包里掏出一本又大又厚的书——无情剑客,递给我。“这么厚一本书,一定很重要吧。本来昨晚送来的,路太远,没有耽误你用吧?”

面对着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此时的我,能说些什么呢?是的,书是放在家里的,可那是我看完后放在家里的一本武侠小说!我机械地点了点头,母亲看到我点了头,如释负重地长舒了一口气。她一定又为帮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而高兴吧!

“那你回去读书吧,我走了。”母亲说话的语气显得比刚才轻松多了!

“你……吃饭了么?”母亲转身要走的时候,我几乎带着哭腔问了一句。母亲又折过身来,没回答,却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递给我:“学校食堂里的饭吃不惯,你就到街上的小饭馆里吃点……”

我木然地站着,头埋得低低的。许久,才抬起模糊的双眼,望着母亲远去的身影,泪,不住地滚下来。那本可恶的武侠小说不知何时已滑落到地上。

母子情侠篇5

年仅22岁的姑娘,她被评为“淮北好人”;悉心照顾“渐冻人”母亲四年,她被公认为杜集区“道德模范”;为给家庭减轻负担做网店做销售,她获得杜集区“自强女孩”称号。她就是高岳社区的孝顺女孩刘衬。

一张轮椅静静地“躺”在角落;一些盛着药的瓶瓶罐罐在桌上散落;一些护理用具在床头柜上整齐地摆着,房间不大却收拾的干净利索。日前,笔者来到高岳社区刘衬的家中,一进门便见到了躺在床上的刘衬的母亲王学侠。见有人来,王学侠动了动眼睛想要说话,随后她嘴唇微微一动挤出了很模糊的“倒水”一词。

刘衬告诉笔者,母亲得的是神经元病,她的肌肉在渐渐萎缩,也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渐冻人”。“她现在一点也不能动,哪怕是抬抬小手指也不行,当然说话也很费劲,偶尔用尽气力从嘴里挤出的词语也让人很难辨认。到现在为止母亲生病已经有8个年头了。”

2008年,王学侠觉得身体不太舒服,一干活就感到心脏难受,当时也去医院做了检查可没检查出来毛病,于是也就没怎么在意。一天她去参加外甥的婚礼,就在宴席上她的腿疼得厉害,几乎抬不起来,而且手腕也很疼。“当时我妈以为是风湿病,就吃了点治疗风湿的药,可后来越来越严重,于是我们就去了上海的医院检查,最后鉴定的结果是神经方面出了问题。”刘衬介绍说,这种病根本治不好,只能吃药维持,让肌肉萎缩的程度慢一点。医生也给开了药,那些药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一盒药就要4800元,这一盒药也就只能吃一个月,再加上别的一些配药每月的医药费要五六千元。而父亲在工地打工,每月挣的钱很有限,她们姐妹两人还在上学,这使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

照顾母亲4年,每天从早忙到晚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病情开始加重,也越来越需要人照顾,父亲需要挣钱养家,于是照料母亲的任务便落在了姐姐刘亚运的肩上。“我姐当时初中毕业,然后就在家一心围着母亲转,这一照顾就照顾了四年,姐姐年龄大了也有了家室,于是照顾母亲的责任也就由我接替了”。

这四年来王学侠的病情更加严重,肌肉萎缩得厉害,胳膊就像小孩的胳膊那么细,生活一点也不能自理,对其照顾也愈加地费劲。

早上刘衬早早地便会起床,给母亲洗漱、喂饭成了她的首要“功课”。她会用温水浸湿毛巾轻轻地给母亲擦拭脸颊,边和母亲说着一些暖心的话。刷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王学侠嘴里根本含不住水,牙膏泡沫会顺着嘴边直接向下流,“为了不让泡沫流到她身上,我会将她扶起来移到轮椅上,然后在轮椅上放个板子,板子上放个东西专门接刷牙水。”由于肌肉萎缩王学侠的舌头也渐渐缩起来,“她的舌头现在成了波浪状的,根本不能卷,食道也变得细窄,所以吃饭很费劲,只能吃一些柔软的食物。”早晨刘衬给母亲炖了鸡蛋羹,然后一小勺一小勺地从碗里挖出,用嘴轻吹到适宜的温度然后递到嘴边喂给她吃。平常人十来分钟就能吃好的早饭在王学侠这里要花费将近一个小时。

之后刘衬便会打扫房间,做点家务,然后会去菜市场买菜,准备给母亲做中饭。“她需要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所以肉不可少。我专门买了个搅拌机,中饭我都会用搅拌机打碎之后再喂她。”慌慌张张忙了大半天之后,下午刘衬会做点自己的工作,然后晚上接着照顾母亲,喂饭、洗澡……

为家庭减负,她做了多份工作

看着父亲每天骑着摩托车去工地上班早出晚归,刘衬心里也倍感苦楚,为了给家庭减轻点负担,她做起了微商、淘宝,还做了份销售的工作。

“妈妈只有一个,我不想她离我而去,照顾她自然是我的首要工作,可在照顾之余我也有点时间,也不能总闲着,就在网上卖点化妆品,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可是不少人要求我送货上门,考虑母亲离不开我,后来我就不做了。妇联的人知道我的情况后专门捐赠了我一台电脑,还专门给我联系人帮我做淘宝,希望能减轻点我家的负担。”刘衬现在还做了份销售的工作,主要给饭店销售点酒水,一个月也能挣一两千元。

母子情侠篇6

初春的一个晚上,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小林的家长。他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向我讲述:近一个多月来,小林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面对父母的教育软硬不吃。一次,父亲忍不住气,发火了。没想到,小林竟然给父母留下一封绝交信,离家出走。父母好不容易才把儿子找回来。后来,他的话更少了,回家也不做功课,整天抱着武侠小说。

小林,初三男生。天资聪慧,爱看武侠小说;对学习不是很热情,但对考试分数很容易产生满足感;家境优越,父母也十分看重分数,希望小林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

笔者凭借职业的直觉认为,小林遇到的是心理上的困难。我关照他们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态度。第二天开始,我分步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谈心。与小林谈武侠小说,侃金庸、聊古龙。小林很投入,神采飞扬,丝毫看不出他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我深深感到小林成熟的一面,借着话题,我顺势转到武侠小说与课业的兴趣问题。小林很直率:“读书重要我懂。但读书也需要兴趣,被人烦的时候,沉浸在武侠小说里就是一种解脱。”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无论哪种爱都要有度,否则物极必反,解铃还需系铃人。第二天,我约见了小林的家长,把我的想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他们反思后认为: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等待孩子用时间来体悟父母的期望和爱。

二是家访。周末,对小林进行了家访。小林听见我的声音,客气地打开了房门。进入小林的房间,我就不吝美词地夸赞小林书房的漂亮,夸奖小林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好条件。到书架前看到他的课外书,再次夸他的好学,并委婉道出看不见课业书籍的遗憾。在跨出房门的一刻,我说:“小林啊,这样的环境,真是不知道会有多少同学羡慕你呢?如果中考不理想的话,遗憾的可能不仅仅是你和老师了。”小林若有所思地脸红到了耳根。我们的谈话从书房转到客厅,从两个人变成四个人,气氛自然而和谐。

三是约法三章。成功的家访后,在学校与小林约法三章:一是看武侠小说适度,在教室禁看,否则没收,学期结束时奉还;二是回家多与家长说说话,不搞自我封闭;三是写一组“感恩”话题作文,为期两个月。小林爽快地答应了。

半年后,小林顺利考入了市里一所重点高中,并且一直能和家长和谐相处。

案例思考

教育的美在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教育不是由一个居高临下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压制或说服的过程,而是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灵震颤。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人的思想或品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自我认识后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外力推动的过程。在本案中,小林对父母缺乏足够的理解,缺少对父母的感恩。这是他道德品质的不足。倘若教育不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引导,而是讲抽象的道理甚至批评或打骂的方式,就会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在实施“沟通”的教育过程中,要讲究“体验情境”,要有“对话反思”。要让受教育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活世界的精神体悟过程。在本案中,家访就是一种的情境体悟。而“对话和反思”则是要让受教育者达到补充、限制、修正、认同、规范等情感觉醒。因此,“沟通”绝非是一个小时或一两天就能够达到教育成效的,它需要恒久的毅力。

所以,教育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或认知层面的规训,而要着眼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化育和提升,把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当作德育追求的目标与最终归宿。

教育的美在生命与生命的的平等对话。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天性,小林嫌父母“烦透了”,正是与他的天性发生了冲突。在教育过程中顾着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会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意图,达到教育的效果。其实,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个好的长者和老师来教导自己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呢?他们讨厌的是指指点点、煞有介事或神气十足的好为人师者。真的教育不违背自然而自觉奉行自然。

教育的美在生命与生命的责任传达。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有充分的责任感。带有功利性的教育都有掩饰其责任的一面,因此教育的责任感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是此情感向彼情感的传达过程。

学生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同,只有充分尊重自我生命的意义,才能对周围世界、对社会滋生责任感。本案中小林一开始时就缺乏对自我的责任和对父母的责任认同,但在他思想转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责任感。责任感的传达是一种相互赏识的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言:“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小林思想的转化就是从赏识他的优点、赏识他的学习环境开始的。

母子情侠篇7

关键词:郭靖 孝 义 纠结和嬗变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说人物郭靖得到广大阅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研究不少,其中的争议也颇多。本文结合小说人物郭靖的成长经历,从传统文化出发,认为郭靖在金庸小说人物中是最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在这两部小说中,金庸没有像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宣扬尚武精神,而是从人性、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际中的嬗变和完善。细读文本,会发现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与“义”的传统伦理胎记,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孝与义在人物内心也有纠结和嬗变。

一、孝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孝敬父母师长、忠于君主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核心。对父母的孝,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为儿女生命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儿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应行孝道。孔子把孝悌这种感情和行为当作仁的根本,是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性。而忠是由孝推衍延伸出来的。金庸先生也说“‘孝’是绝对的。对无论是多坏的父母也必须尽孝道……所谓的‘孝’属于纵向型的道德,是非常强力的。”[1]金庸小说中的孝,因其主人公多为孤儿,故对师长格外感恩和尊敬。即使对岳不群这样的反面人物,令狐冲对其抚育之恩也始终不敢忘记,也不因其无义而不孝。中国人历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传统,“对于徒弟学子而言,师父与父亲处于同样尊崇的地位,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来尊敬师父。”[2]所以笔者认为郭啸天、黄药师、杨铁心、成杰思汗、江南七怪、哲别师父、洪七公及马钰等在郭靖眼里都是“父”的形象,与郭靖都是纵向型的伦理道德关系,郭靖都要对他们行孝道。在小说里郭靖并不因启蒙老师江南七怪武功低劣、地位卑下而失恭敬之心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孝在郭靖身上的展现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但最集中的表现却在为父亲报仇,为师父报仇上。“报仇”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和传统社会里,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说:“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吴霭仪也说过:“在看武侠小说时,我认为不应以现实眼光看‘报仇’,而是要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3]最重要也是尽孝。小说至始至终都围绕复仇去展开情节,杀段天德,杀完颜洪烈是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另外当江南七怪在桃花岛遇害后,郭靖面对爱情和师父两难选择时,主人公的心理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虽说郭靖误认为黄药师是杀师父的仇人,不是黄蓉所为,也只有牺牲爱情,成全孝悌。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爱情是个人的行为,而孝悌则是道德伦常。另外在传统社会里,对晚辈来说,“孝”就是“顺”,也就是常说的“孝顺”。按照父亲的遗命,郭靖必须要跟杨康好;按照杨伯父的遗命,必须娶穆念慈为妻;顺着成杰思汗的意思,必须娶华筝。这些有些做到了,有些没有做到,但郭靖都尽力而为,因为在他心里孝是根深蒂固的,不打折扣的。

二、义

金庸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义。孝与义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根本原则。什么是义呢?金庸说:“不管《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也都强调:不但讲友谊,还讲义气,友谊主要源自感情,义气则包含了理智的判断。即使和一人感情并不深厚,但为了应当这样做才合道理,往往会作出重大牺牲,那就是所谓义气。”[4]按照曹布拉的说法,在金庸小说中,义气流灌小说的始终,“义气成了金庸小说人物的集体无意识”;义气同时在维护传统社会起着中坚作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大作用。”[5]对此,读金庸的小说深有感触,《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是一个义盖云天的大英雄,浑身都倾注着义的精神。

但郭靖身上所表现的义与一般武侠身上的义不太一样,虽然有一些墨家任侠的味道,但融入更多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在《神雕侠侣》里,郭靖反对杨过与小龙女的恋爱,是因杨龙的师徒之恋,违背了他所认为的伦理道德原则,也就是义的原则,故而大加反对。更加不同的是,笔者认为郭靖在不同时期分别展现不同意义的义。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早期主要展现和传统

[1] [2] 

游侠身上一样的义,“结私交,讲义气,重然诺,轻生死,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这种在文本中有多处表现,但最突出的地方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相遇时最精彩。黄蓉在张家口出场时装扮成衣衫褴褛的少年男子的模样,郭靖被假象迷惑,代她付了肉馒头钱,她却以肉馒头喂狗。接着又点了几十碗菜,冷后又倒掉,重新再点热菜。折腾了半天才从饭馆出来,又喊肚饿,要进当地最高档的长庆楼。然而郭靖毫不计较这些,只觉得她谈吐不凡,见多识广,真诚爽朗,于是和她十分投契,竟然一见如故。临别时郭靖竟然赠以貂裘。二、在早期和中期所表现出的兄弟义。按照金庸先生所说:“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兄弟比夫妻之情更重要,有古谚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不可续。’……中国人说义结金兰,通过一种仪式,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在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所以郭靖广交朋友,广交异姓兄弟,杨康、拖雷、周伯通都是他的义兄弟。并且在其心中,兄弟义比爱情、亲情更重要。从两个细节很容易看出来,在同时面对杨康和黄蓉时,使黄蓉醋意大发,在心里嘀咕郭靖心里只有他的好兄弟;在同时面对故人之子杨过和郭芙时,便决意砍断爱女一臂赎罪。三、在后期所表现的为国为民之大义,也是义的最高层次。发现岳飞的遗书之后,郭靖陡然找到了真正的抱负和理想,找到最有价值的义。郭靖在领导蒙古人抗金战事中,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他终于确立了“为国为民”为终生目标。《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曾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三、孝与义的纠结及嬗变

一个人一生要做出多样选择,一个道德完人更是如此。郭靖在成长为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的过程中,内心的纠结也是很多的。但喝着传统民间伦理的乳汁长大的郭靖,虽然愚笨,却能够始终固守着传统伦理道德原则,致使金庸先生对郭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获得很大成功。

前面已说过当爱情遇到孝,爱情、亲情遇到兄弟义,郭靖都会牺牲黄蓉母子,成全孝和兄弟义;即使兄弟义违背道义原则,对杨过也会大义灭亲。当然小说主人公郭靖的纠结远远不止这些。前面已经说到成杰思汗、哲别师父对于郭靖是“父”的形象,拖雷是郭靖的结义兄弟,但当兄弟义、孝与民族大义(为国为民之大义)发生冲突时,郭靖做选择时也是很纠结的。虽然说复仇是行孝,但同样是复仇,杀段天德是多么的决绝,杀完颜洪烈又是多么的犹豫和纠结。郭靖“一想到‘复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惨状立即涌上心头。自忖父仇虽复,却害死了这许多无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来这报仇之事,未必就是对了。”孝与义是何等的纠结。但无论如何,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哉”完美伦理的完成,牺牲亲人,甚至自己都在所不惜。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郭襄几次遇到危险,郭靖都没有援手,他在干什么呢?答案很明显,当然在践行为国为民之大义。还有,黄蓉原想到最后关头他俩可借汗血宝马脱身,郭靖坚决反对,黄蓉只好长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最终,郭靖像乔峰一样地舍生取义,在襄阳城上空完成了传统伦理道德完美范型的伟大定格。

参考资料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M].香港:明窗出版社:

母子情侠篇8

[关键词] 郭靖 孝 义 纠结和嬗变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说人物郭靖得到广大阅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研究不少,其中的争议也颇多。本文结合小说人物郭靖的成长经历,从传统文化出发,认为郭靖在金庸小说人物中是最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在这两部小说中,金庸没有像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宣扬尚武精神,而是从人性、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际中的嬗变和完善。细读文本,会发现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与“义”的传统伦理胎记,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孝与义在人物内心也有纠结和嬗变。

一、孝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孝敬父母师长、忠于君主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核心。对父母的孝,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为儿女生命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儿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应行孝道。孔子把孝悌这种感情和行为当作仁的根本,是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性。而忠是由孝推衍延伸出来的。金庸先生也说“‘孝’是绝对的。对无论是多坏的父母也必须尽孝道……所谓的‘孝’属于纵向型的道德,是非常强力的。”[1]金庸小说中的孝,因其主人公多为孤儿,故对师长格外感恩和尊敬。即使对岳不群这样的反面人物,令狐冲对其抚育之恩也始终不敢忘记,也不因其无义而不孝。中国人历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传统,“对于徒弟学子而言,师父与父亲处于同样尊崇的地位,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来尊敬师父。”[2]所以笔者认为郭啸天、黄药师、杨铁心、成杰思汗、江南七怪、哲别师父、洪七公及马钰等在郭靖眼里都是“父”的形象,与郭靖都是纵向型的伦理道德关系,郭靖都要对他们行孝道。在小说里郭靖并不因启蒙老师江南七怪武功低劣、地位卑下而失恭敬之心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孝在郭靖身上的展现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但最集中的表现却在为父亲报仇,为师父报仇上。“报仇”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和传统社会里,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说:“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吴霭仪也说过:“在看武侠小说时,我认为不应以现实眼光看‘报仇’,而是要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3]最重要也是尽孝。小说至始至终都围绕复仇去展开情节,杀段天德,杀完颜洪烈是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另外当江南七怪在桃花岛遇害后,郭靖面对爱情和师父两难选择时,主人公的心理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虽说郭靖误认为黄药师是杀师父的仇人,不是黄蓉所为,也只有牺牲爱情,成全孝悌。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爱情是个人的行为,而孝悌则是道德伦常。另外在传统社会里,对晚辈来说,“孝”就是“顺”,也就是常说的“孝顺”。按照父亲的遗命,郭靖必须要跟杨康好;按照杨伯父的遗命,必须娶穆念慈为妻;顺着成杰思汗的意思,必须娶华筝。这些有些做到了,有些没有做到,但郭靖都尽力而为,因为在他心里孝是根深蒂固的,不打折扣的。

二、义

金庸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义。孝与义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根本原则。什么是义呢?金庸说:“不管《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也都强调:不但讲友谊,还讲义气,友谊主要源自感情,义气则包含了理智的判断。即使和一人感情并不深厚,但为了应当这样做才合道理,往往会作出重大牺牲,那就是所谓义气。”[4]按照曹布拉的说法,在金庸小说中,义气流灌小说的始终,“义气成了金庸小说人物的集体无意识”;义气同时在维护传统社会起着中坚作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大作用。”[5]对此,读金庸的小说深有感触,《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是一个义盖云天的大英雄,浑身都倾注着义的精神。

但郭靖身上所表现的义与一般武侠身上的义不太一样,虽然有一些墨家任侠的味道,但融入更多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在《神雕侠侣》里,郭靖反对杨过与小龙女的恋爱,是因杨龙的师徒之恋,违背了他所认为的伦理道德原则,也就是义的原则,故而大加反对。更加不同的是,笔者认为郭靖在不同时期分别展现不同意义的义。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早期主要展现和传统游侠身上一样的义,“结私交,讲义气,重然诺,轻生死,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这种在文本中有多处表现,但最突出的地方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相遇时最精彩。黄蓉在张家口出场时装扮成衣衫褴褛的少年男子的模样,郭靖被假象迷惑,代她付了肉馒头钱,她却以肉馒头喂狗。接着又点了几十碗菜,冷后又倒掉,重新再点热菜。折腾了半天才从饭馆出来,又喊肚饿,要进当地最高档的长庆楼。然而郭靖毫不计较这些,只觉得她谈吐不凡,见多识广,真诚爽朗,于是和她十分投契,竟然一见如故。临别时郭靖竟然赠以貂裘。二、在早期和中期所表现出的兄弟义。按照金庸先生所说:“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兄弟比夫妻之情更重要,有古谚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不可续。’……中国人说义结金兰,通过一种仪式,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在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6]所以郭靖广交朋友,广交异姓兄弟,杨康、拖雷、周伯通都是他的义兄弟。并且在其心中,兄弟义比爱情、亲情更重要。从两个细节很容易看出来,在同时面对杨康和黄蓉时,使黄蓉醋意大发,在心里嘀咕郭靖心里只有他的好兄弟;在同时面对故人之子杨过和郭芙时,便决意砍断爱女一臂赎罪。三、在后期所表现的为国为民之大义,也是义的最高层次。发现岳飞的遗书之后,郭靖陡然找到了真正的抱负和理想,找到最有价值的义。郭靖在领导蒙古人抗金战事中,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他终于确立了“为国为民”为终生目标。《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曾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三、孝与义的纠结及嬗变

一个人一生要做出多样选择,一个道德完人更是如此。郭靖在成长为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的过程中,内心的纠结也是很多的。但喝着传统民间伦理的乳汁长大的郭靖,虽然愚笨,却能够始终固守着传统伦理道德原则,致使金庸先生对郭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获得很大成功。

前面已说过当爱情遇到孝,爱情、亲情遇到兄弟义,郭靖都会牺牲黄蓉母子,成全孝和兄弟义;即使兄弟义违背道义原则,对杨过也会大义灭亲。当然小说主人公郭靖的纠结远远不止这些。前面已经说到成杰思汗、哲别师父对于郭靖是“父”的形象,拖雷是郭靖的结义兄弟,但当兄弟义、孝与民族大义(为国为民之大义)发生冲突时,郭靖做选择时也是很纠结的。虽然说复仇是行孝,但同样是复仇,杀段天德是多么的决绝,杀完颜洪 烈又是多么的犹豫和纠结。郭靖“一想到‘复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惨状立即涌上心头。自忖父仇虽复,却害死了这许多无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来这报仇之事,未必就是对了。”孝与义是何等的纠结。但无论如何,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哉”完美伦理的完成,牺牲亲人,甚至自己都在所不惜。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郭襄几次遇到危险,郭靖都没有援手,他在干什么呢?答案很明显,当然在践行为国为民之大义。还有,黄蓉原想到最后关头他俩可借汗血宝马脱身,郭靖坚决反对,黄蓉只好长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最终,郭靖像乔峰一样地舍生取义,在襄阳城上空完成了传统伦理道德完美范型的伟大定格。

参考资料

[1][4][6]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1:142:141

[2][5]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99:39

上一篇:岳阳楼记的翻译范文 下一篇:韶华白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