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传人范文

时间:2023-09-15 10:08:44

龙之传人篇1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被互联网渗透且改变。从思维到行为,这种影响像京城的雾霾,躲都躲不了,不明觉厉。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能够坦然面对、欣然拥抱,异常敏锐的广告人又为何被认为是冥顽不灵毫无对策呢?我们都是参与者,面对变化,大家是一视同仁的。广告行业只不过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与时俱进是当下时代的精神,广告人又为何被排除在外呢?媒体的舆论导向营造了一个想象空间,假想掩盖了事实。

新生的所谓互联网营销大师们不断包装新的概念,如内容,事件,微营销,痛点,产品力等词汇,乍一听新营销时代来临了,传统那套不行了,其实冷静一瞅,这些词汇并未脱离营销学的本质。粉丝经济和4C营销没有本质的区别;产品力依旧是营销的起点;事件营销、内容营销仍然需要削尖了的创意,直观的表现,直指人心的话术。这和传统营销有什么区别呢?传播规律依旧是社会学作为基础的三大理论:六人法则,150人法则,鲁棒性原则,其组合运用更好的解释了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世界放大了生活里的每一件事。只不过信息的密集性带来对创意的更加挑剔,对内容更加苛刻,方法并未改变,只是裁判从客户变成了网友,信息平权给了消费者说话的权利。这不正是专业的广告公司的机会吗?广告公司的重要价值就是翻译企业策略为消费者语言,并将其放大。只是曾经的广告习惯说大话且说了十几年,在突然的信息平权后不太会说人话了。动不动就是世界领导品牌,现在让你放下荣誉说句人话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能力问题,是认识问题。快速适应,及时调整关乎生死。

广告行业作为智力行业,学习能力是其第一生存能力,以一种取代的假定来否定传统广告公司的进化能力,这种论调太过一元论了。窘境大多产生于一些毫无竞争力且没有与时俱进的公司,在各个行业类似的企业和阶段并不鲜见。互联网公司本身也面对着交替,九城,酷六,金山,盛大等公司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换成了今天的BAT,他们也并未消亡,只是在竞争中挣扎转型、寻找新的出路。按照舆论的逻辑,丁磊养猪简直就是放弃人类科技的胜利,回归裹着兽皮、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了!

广告公司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再,转型和发展是必然的。也许若干年后广告这个词就写进历史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关或别的什么。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良性的广告公司现在的作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维上更具公关性,对创意的跨界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客户的需求变的明确精准,作业执行力升级为快速,可调整,可监控。

媒体不要过度放大传统与互联网之间的矛盾,传统只是一种状态,不应该成为行业的定位。每一个行业都可能“被传统”,互联网也不例外:移动无线一上,Web端成了传统;SNS一上,BBS成了传统。同时也不可否认,互联网行业对于广告行业存在着实实在在的冲击,微信、微博、门户、视频等网站都可以跨过广告公司直接面对广告主,并提出各种营销方案。广告公司作为资源机构,不仅知识体系要赶紧跟上,资源控制权的争夺也不能放松。

互联网只是丰富了媒介市场并不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取代传统渠道,广告公司的优势,是宏观且全面的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不只是简单的媒介买卖。因此公司的优势将会在吸收互联网知识体系进行进化。

任何一种新媒体进入市场,对广告行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之前的分众,还是今天的各互联网平台,但产业链会调整和适应这种变化的。最终大家会回落到适合生存的位置上。其实,我们很多无论旧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合作的很愉快,不仅利益共享,更可喜的是在客户服务上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取得不少成绩。当面对一些媒体渠道希望直接面对客户争取合作,这也是一种生态调整,更逼迫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加强互联网知识体系的完整来抵御这种影响。

传统广告公司要面对的改变还很多很多,作为决策者,增加数字化投入,升级创意策略,进化操作方法,建立更开放的资源平台,这一系列的改革都势在必行。同样我们也惊喜的发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回归传统的需求仍然旺盛。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电子商务与移动应用产品的兴起,我们会接到越来越多的电商网站和移动产品的客户,明确要求做传统广告的策略服务及投放。”我相信大家在写字楼里的框架和LED上看到的最多的广告是各种互联网企业的。新世界的来临更多是价值观念的充足,并不是取代。无论是互联网,传统,会在进化中找到其不可替代的产品特点并越来越放大细分。

近代广告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百年智慧,这一百年里广告行业经历的变化还少吗?无论时代怎么改变,行业都在见证并且改变;唯独广告公司百年传承下来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一切以为客户为中心,真正解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改变了,广告公司必须改变。客户在进步广告公司必须要更快的进步。真正回归到服务业的核心价值去思考。

龙之传人篇2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传统龙纹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的龙纹图案的历史价值及其图形特点,探讨利用传统的龙纹图案和现代设计相互融合,从而设计出具有传统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 :现代设计;龙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63-02

1 中国传统龙纹图案概述

1.1 龙的历史由来

龙,相传为神灵之精,四灵之长,当其成为第一个王朝——夏的图腾之后,即成为我国民族发祥及文化肇端的象征,代表社稷江山、一国之君,为中国第一神兽.龙不是真正存在的生物,但伴随着人们对事物美好憧憬的跃升,龙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风貌,龙的写实造型图样多来自龙的雕刻品,透过刀刻呈现出龙的尊贵与不凡的气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人们对其存有的深厚信仰.由龙图腾演变而来的龙纹是典型的合和文化的代表物,传统龙纹图案重视图形的整体性,相较于外在图形更注重其所表达的内在神韵,以及其所表达的吉祥寓意,这充分体现了传统的龙纹图案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

1.2 龙的形态与种类

龙在古代的传说当中是一种极其善于变化、除了能兴云还以利万物的充满神异性质的动物,是传说的四灵之一.《礼记·礼运》有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的形象是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有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且口角旁还存有胡须,在下颌处有珠,且能巨能细,善于变化,可兴云作雨,亦可降妖伏魔,在古代更是成为尊贵与英勇权威的象征.龙被中华民族视为帝王的代表,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地位至尊,荣耀之极.

龙在传统图案中有许多的种类,例如有夔龙、虺龙、虬龙、蟠螭、蛟龙等等.

1.3 龙的象征性与社会价值

龙,自古以来的传说神话为其铺展出永存的吉祥意象,同时也是整个东方最具特色的表征.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直至今日,龙仍然是作为我国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神圣、吉祥的寓意,现如今仍作为吉庆之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象征着英勇的、尊贵的、威武的人和事物.所以,在传统图案的设计中,我们常把龙和其他题材连接在一起(例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双龙戏珠等),以此来表达人们所赋予的吉祥寓意.龙纹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遗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都以其独有的艺术特点而流传于世,并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民族标识以及象征.龙纹是先人们聪明与智慧的凝聚,同时还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并代表着先人们积极追求向上、蓬勃发展、热闹喜庆、吉祥如意等美好的愿望,龙纹具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龙纹图案属于瑞兽纹样,而瑞兽纹样则是古代人们认知里所说的神兽,具有一种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受到古代人们的推崇与敬仰,所以人们常常会把对生活美好的憧憬与心愿寄托于这些神灵之物,以此来祈求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平安健康等美好愿望,这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与追求,所以龙纹被人们应用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国人民至今仍然喜爱利用传统的龙纹图案来美化、装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愿望、思想与情感.历代留存下来许许多多堪称完美的传统龙纹,它们不仅本身具有传统的美感与强烈的感染力,并且龙纹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2 传统龙纹与现代设计

2.1 传统龙纹的设计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外交流不断发展,中国元素不断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我国现代设计依托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融合外来的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了许多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设计特点的设计作品.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设计现象,那就是在很大一批兼具传统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出现的时候,还有很多生搬硬套简单挪用传统图案的设计作品同时出现,这些设计作品只是在刻意的追求着中国传统风格.其中,中国传统的龙纹图案在现代的一些设计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使用龙纹进行设计的作品有很多,不论是在视觉传达设计还是在产品设计中都是如此,但真正把龙纹图案做到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现如今龙纹图案设计的主要问题所在.

近几年,现代中国的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设计元素以及外来设计理念,创作出许多兼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国际性的设计作品.但这也意味着一些跟风的设计潮流的出现,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龙文化也不例外,相继出现的现代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对龙纹的设计只是设计师对龙文化的一个继承抄袭的利用模式,而非真正将龙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

2.2 现代设计民族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的民族化发展趋势是现如今世界设计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纵观全世界范围内的设计领域,设计师们苦苦寻求的就是民族风格如何与国际化接轨,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量雷同作品的出现,使得民族风格的设计也成为了当今世界一些设计师们开拓创新发展设计的便捷途径之一.现代设计民族化的发展,并不是指对传统图案的生搬硬套,简单挪用,而是在深入研究理解的前提下,以现代化设计的方式重新解读传统图案,使之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

2.3 龙纹在现代设计中创新应用的重要性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统龙纹图案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龙纹图案为许多设计师所钟爱,但做出的设计真的好吗?在因特网“自由共享”的前提下,出现了一大部分批量生产出来的龙纹设计,这些设计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现代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传统图案,从而提高了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但在出现兼具传统精神内涵与现代设计特点的好作品的同时,大量跟风设计也相继出现,这就造成了传统龙纹图案被泛滥应用在各种设计中.这些低俗的设计生搬硬套着传统龙纹图案,并没有很好的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所以创新应用传统龙纹显得尤为重要.

3 中国传统龙纹在现代设计中的新表达

由于传统龙纹图案中的很多装饰手法并不完全符合现代设计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有一个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和再设计的过程,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具传统精神内涵又有创新意义的现代设计.所以传统龙纹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相互融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对传统龙纹图案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3.1 设计思想的转变

做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设计思想,现在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已经在努力发展传统,但大多数还处于对传统元素的简单挪用,而非再设计使其适应现代设计的特点.现代设计多是利用技术进行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劳作,这使得现代设计师一步步沦为技术的奴隶,设计出的东西当然是冷冰冰的,在此基础上添加传统意义的图案,无非就是画蛇添足.所以,要利用传统图案做设计,就必须转变设计思想.市面上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利用传统图案所做的设计,都是一成不变的套用传统图案,其实可以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完整的情况下对其外形做改变,使其更加适合现代设计,这样做出来的设计才不会看起来唐突,才会适合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应该将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使之完整的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设计思想.

3.2 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历史中形成,馈赠于后世,且取之不尽,但其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设计.因此,对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对其完全舍弃,更不能不做任何更改照抄照搬,必须有目的的加以继承.所以,在传统龙纹图案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过程中,理应取其原有的精华和特色,在避免生搬硬套传统图形的前提下,做到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而对于传统龙纹图案的延伸和再设计重点体现在对原图形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3.3 设计表达方式

3.3.1 形态的再设计

对传统龙纹图案进行形态的再设计是指以东方美学思想梳理传统的脉络,重新解读传统龙纹图案的图形意义,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对传统龙纹图案的再设计,不能对其完全舍弃,更不能不做任何更改照抄照搬,必须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取精用弘.这需要以传统龙纹图案为本体,利用现代设计的一些手法(例如简化、抽象、虚构等)对其进行再设计,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统一,设计出具有传统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现代设计.再设计后的龙纹,不能停留在对传统龙纹图案的简单拼凑上,要追求现代设计所必需的创新性,它将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合或存在于现代设计之中.

3.3.2 意境的抽象化

传统龙纹艺术源远流长,龙,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为其铺展出永存的吉祥意象,同时也是整个东方最具特色的表征.对传统龙纹再设计除了进行形态的精简化,还可以对其意境进行抽象化,这样就可以利用关于龙的一些传说典故,例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还可以运用龙本身的特点使其融入现代设计中,在古代龙是具有威严霸气特质的动物,可以利用这点呈现设计物的气势及独特性,提升整体质感.

3.3.3 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龙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必须进行创新应用,不论是形态的精简化还是意境的抽象化都要做到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而非表面形式的贴合.传统的龙纹图案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在现代设计中挪用传统龙纹,而是应该严格的把握龙纹图案的形态和意境,做到在原有龙纹图案的基础上使其融汇于现代设计这个大的发展环境当中,并使二者完美融合相互适应,这才是两者相互融合的重点.

4 结语

在设计领域当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使民族文化复活再繁荣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传统龙纹图案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和传统艺术价值决定了其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对传统龙纹图案进行提炼设计时,必须以对其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为前提,才能设计出具有传统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现代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大有.中华龙种文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郑银河,郑荔冰.吉祥龙[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3〕郑军.中国历代龙纹纹饰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李砚祖.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J].设计艺术,2006(02).

龙之传人篇3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对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岩市的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舞龙运动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舞龙运动使中华龙的精神更加鲜活;深刻挖掘与研究龙文化能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作为一种能够寄托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华夏先民同自然环境做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极,俯瞰八方,唤云播雨,救捞抗旱的神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因此,舞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它在传播龙文化、龙的精神方面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分析

1.1龙岩龙文化传播的优势

    作为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龙岩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龙岩是龙的故乡,据当地学者论证,龙岩得名于龙岩洞在汉代末年,史载于唐,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全国259个地级市中,用“龙”作地名的仅龙岩1个,2861个县(市、区)中,用“龙”作地名的也只有25个。而且,从区位优势、人口分布、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旅游资源、文化渊源等方面比较,龙岩的优势居于众“龙”之首。另外,龙岩境内有龙岩洞、龙硅洞,有九龙江、龙津河沟通,新罗区设有龙门镇,建有龙门塔,市区有龙岩大道、龙腾路,名胜有龙池书院、永定龙湖、连城九龙湖;游大龙、划龙舟、龙灯、舞龙,永定土楼、培田民居、长汀古城,随处可见的中国龙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因此,龙岩在龙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龙岩市进行龙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

    首先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同时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确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并大力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文化之一的龙文化,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系统整理中华龙文化,挖掘龙文化以及传播龙文化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这方面,龙岩作为南方龙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正确定位,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把龙岩建设成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这对于龙岩旅游经济的价值是巨大的。也与龙岩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使龙岩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另外,龙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丰富龙岩人的文化品位,树立龙岩的文化特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也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和继承。

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播的作用

2.1舞龙运动的概况

    舞龙古称龙灯,其历史悠久,曾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或久旱不雨时,各地都有玩龙灯、舞布龙或舞龙祈雨的习俗。《春秋繁露》就有关于春旱舞龙求雨风俗的记载“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可见,舞龙最初发端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生产活动。由于各地的民情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流传着形式各异的舞龙:布龙、火龙、草龙、纱龙、飞龙、水龙、段龙和板凳龙等。舞龙活动随着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始走上正规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现代舞龙运动的发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广泛吸纳民间形式多样的舞龙方式的基础上遵从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来展现龙的形态和神态的变化,从而突出了体育性和竞技性色彩,更有利于广泛推广和规范化发展。从外在特征看,现代舞龙运动项目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10个人借助龙珠和龙体器材在音乐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不同级别难度动作的集体性体育项目。

2.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的传播作用

    舞龙运动是人们以传统文化为内涵、身体表演为形式、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一种对龙文化进行诊释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对龙的神性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外在行为表达。因此,中国龙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舞龙运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龙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舞龙活动的运动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诊释了龙所代表的精神实质。

3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

3.1舞龙运动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关系

    闽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一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客家民俗、风情、舞蹈、社艺等诸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了客家文化的内涵。舞龙活动作为闽西客家文化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生活实践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舞蹈和体育的传承平台,寄托了闽西客家人的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

3.2舞龙运动促进了龙岩市龙文化的传承

    华夏民族的舞龙活动,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表达自己对龙的信仰和寄托,经过原龙纹和龙型的不断加工和创造,而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对龙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它能增进对龙文化更加直观和深人地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龙岩是龙的故乡,千百年来崇尚龙文化,世代承袭至今经久不衰,尤其以连城县姑田镇的板凳龙灯为代表,每逢元宵佳节全镇家家户户以男丁持一节龙灯参与其中,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之长。号称“天下第一龙”,已成功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近年来,舞龙运动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当地人们所喜爱。龙岩是世界客家人祖居地,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龙岩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和舞龙活动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舞龙运动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见,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承的意义表现为: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舞龙所负载的内涵,都深蕴着中国龙文化的层层积淀,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龙文化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舞龙运动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中国龙文化便借华人舞龙活动深人到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

3.3舞龙运动使龙的精神更加鲜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发展,象征着大团结、大统一、大合作,拼搏向前,奋发向上,吉祥如意。如何更鲜明、具体的理解这种精神呢?舞龙为我们提供了条件,舞龙以一种更形象、可见的、生动的形式表现了龙的精神。在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也是中国传统的龙年,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举行,在开幕式上十二条巨龙威风凛凛,翻江倒海的表演,象征着世界客家人团结、勤奋、勇敢、坚毅和拼搏向前的精神。场上舞动起来的龙的翻腾、变换、时隐时现的表演是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生龙活虎,视觉上的生动形象,而在舞龙的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对中国龙的精神的最好演绎。当我们看到他们激越豪放的情绪和威风凛凛的巨龙时,立刻会使我们感受到那种万众一心、战胜水旱、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时作为中国民族当代传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会油然而生,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龙的精神。可见,舞龙运动以一种更鲜活的形式展示了龙的精神。

3.4龙岩市舞龙运动的现状

    龙岩市舞龙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各县(市)乡村都有舞龙习俗。龙岩客家人舞龙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游龙和舞龙。游龙规模较大,长者可达一千多米,可以游行,但不能舞动,以连城姑田镇、长汀彭坊村的游龙为代表。而舞龙形式则多样,有舞布龙及地方特色上杭临江的舞香龙、武平象洞乡的舞稻草龙、漳平双洋的炮竹龙等。据不完全统计,龙岩市约有60个舞龙队,多数以民间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及乡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这支队伍中除青壮年男子舞龙队外,还有老年舞龙队和女子舞龙队。

3.5挖掘与研究龙文化促进龙岩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文化的弘扬和舞龙运动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龙文化的传播活动以舞龙运动为载体,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并透过舞龙运动的发展、壮大得以弘扬和丰富。龙岩长汀县的汀江被海内外客家人奉为“客家母亲河”,是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令人瞩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舞龙灯。在龙岩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在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中,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中,舞龙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龙的魂魄、龙的神韵、龙的矫健威猛、龙的潇洒多变、龙的精彩纷呈,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通过对龙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r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及它的象征意义。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龙的崇敬、喜爱和热情。这就为舞龙运动的开展开辟了更便捷的途径,由于更深刻理解了中国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人们会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舞龙运动。无疑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于龙文化的整理、挖掘直接关系着舞龙运动的发展。

4小结

龙之传人篇4

关键词:舞龙运动;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62-03

舞龙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活动。几千年来它经久不衰,深深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里,舞龙运动迎来了发展的新环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舞龙运动的转型

1.1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舞龙起源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即是以某种图腾命名的氏族或部落,对该图腾的起源和与图腾相关的自然对象的崇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礼仪、禁忌、制度和习俗等等。在中国众多的图腾崇拜中,一般都有地域的区分和民族的差别,惟有龙图腾,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图腾。龙,原为古代一个氏族的图腾,随着各部落之间的兼并与融合,逐渐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标志,于是到现今中国人也就被称为“龙的传人”。时至今日,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并且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文化深深的影响人们的一切活动,不管是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还是信仰、风俗等精神层面。

对于人们为何要舞龙,其用意有两种,其一:由于原始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狩猎活动中对一些自然现象、猛兽有畏惧感,于是人类便从精神上去求助于一种具有超自然的神灵来保护自己。这时,龙作为一种具有超自然的神灵的象征,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崇拜。比如,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人们认为舞龙可以祈雨祈福,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秉赋龙性。其二:龙自身象征性的变化促使人们舞龙的用意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龙还只是(或主要是)被视为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灵物,是自然力的象征,但很快,随着秦帝国的建立,“礼”、“俗”也有了越来越明确的分野,龙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龙成为至高无上、一统王权的象征,其后历朝历代遂有所谓“真龙天子”、“龙颜”等等与皇权相连的意识,到明、清达于极盛。龙已经成为帝王皇权的象征,常常以张牙舞爪、高高在上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态相对待。舞龙表达人们对龙的调侃,表达对龙威严的嘲弄,表达对龙敬畏心态的摆脱。

这种对龙图腾具有分裂的两重性的认识非常关键,它在舞龙运动从“娱神”向“娱人”的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认识基础。正因为如此,现代舞龙运动才能很快的从图腾崇拜中飞快地脱离出来,而以增进人们身体健康,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完全摒弃了娱神的功能。现在,人们把舞龙运动作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一项体育项目来发展,舞龙在完成了向“娱人”的转变后而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2由节庆文化符号向竞技赛场符号的转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此,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遵循自然界四时变迁的规律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时节相推移的节日,用以表达人们“赞天地之化育”的感情,如春节、元宵、社日、上巳、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等,武术、舞龙、角抵等中国传统体育自然成为这些节日里的重头戏。被称为“符号的动物”的中国人借重了传统节庆这一人所共知的文化符号,尽情在营造出的一种红红火火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展示欢庆喜悦的心情,表现并传承自己的文化理念。

元宵节舞龙大约起始于宋时。在宋人吴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述南宋临安(今杭州)元宵上灯的情景说:“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元宵节是上元节和灯节结合而成,是传统节日与道教、佛教节日的混合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道教、佛教内容已经日渐淡漠,即使偶尔有宗教内容闪现,人们也早已忘记其宗教来源,而舞龙和赏灯则成了其主要内容。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竞技体育思潮的影响,舞龙运动的发展开始具有新的独特的价值取向。随着娱乐性、审美性等价值取向的转移,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节庆意义也逐渐淡化,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育管理部门把舞龙作为一种健身手段、教育手段来倡导,舞龙不再仅仅是一种节庆文化符号,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育形态,出现在一些大型赛场上,这时候的舞龙运动,其健身与竞技的意义远大于节庆的意义了。

1.3参与人群由大众化向精英化潜在转变的趋势“对长期处于农业文明统摄之下的中国人而言,传统节庆确实是人们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细心品味人生意义以及及时沟通人我关系的绝佳时机。”因为,“多姿多彩、繁杂有序的节庆用具,又恰好可以吸引人们的共同注意力。”长龙道具的制作需要人们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正是在这样的共同的活动中强化了彼此的联系,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感受同一团队人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不同团队之间的激烈竞争。

然而,随着舞龙竞技化发展的导向,舞龙运动有由大众活动向精英活动转变的趋势。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势必对身体素质和技术难度有更高的要求。难度的提高,势必拉开和大众的距离,而成为一部分运动精英的活动,即各种较为专业的舞龙运动员才能参与的活动。舞龙竞技特性的增强是其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一转变的趋势中,舞龙运动会被确认为一部分特殊人才的专利,同时又赋予他们把舞龙运动引向专业化、知识化、学术化的社会职责。如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注意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使竞技舞龙与大众娱乐性、表演性的舞龙协调发展,避免唯竞技化的倾向,则舞龙运动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1.4运动形式由多样化向标准化的转变趋势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舞龙作为多个区域、多个民族共同喜爱的一种活动,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运动形式。比如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而据记载铜梁县有千年的舞火龙的历史,多在夜间表演。人们舞动着巨龙在挥洒熔化的铁水中穿梭而安然无恙,形成原始古朴而壮丽惊险的火的立体图画。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十六个成员的大家庭,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也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关于龙的动人的传说和各种各样的龙舞。如云南彝族的“牵手跳龙门”,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龙”,苗族的“接龙舞”等等。

当代,舞龙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得到普及与提高的同时,不断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其竞赛规则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比如舞龙竞赛规则中制定了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把舞龙动作按动作形态特征分为:8字舞龙动作、游龙动作、穿腾动作、翻滚动作、组图造型动作等;按动作技术难易分为:A级难度动作、B级难度动作、C级难度动作。竞赛规则的出台,对舞龙运动的发展起到最显著、最重要、最深远的导向作用。现在来看,舞龙正在逐步具备竞技体育的特点,即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的特点。舞龙运动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对于带动大众舞龙甚至在更大范围内的快速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舞龙运动发展展望

2.1物质层面物质层面是最容易受到社会发展影响而变异的一个层面,但同时它又是最容易使人感知文化内涵的外显层面,就如同化学性质活跃的金属,易与其他物质结合而生成新的物质。舞龙运动的器材和服装等等,作为属于舞龙文化的物质层面,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形成的变异,就更直接和明显。舞龙的器材,虽古之风韵犹存,但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从制作材料上都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器材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运动技术。其实,关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的现代化问题早已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显现出来。比如射弩,民族弩与国际比赛用弩是有区别的,民族弩要求用竹、木质料做成,比赛时不许装瞄准器。但实际比赛中,手工制作的弩和机器批量生产的弩在性能、质量上都有差别,以致影响比赛成绩。对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言,面对竞技化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面对高新科学技术、材料发展的诱惑,运动器材的变化如何体现并保护传统性,并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众多学者专家一直考虑的问题。舞龙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其器材和服装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必须关注物质器材的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既要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展现其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要表现其具有的鲜活的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2.2制度层面如果从体育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来看,那么制度层在这三个层面中具有枢纽的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另外两个层面有着极强的制约性和促动性。因此,舞龙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来领导和协调舞龙的组织管理工作,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适应新的形势,促其良好发展。可喜的是,国际龙狮运动总会自1995年1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以来,截至2006年12月,已发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亚洲、欧洲和美洲也相应建立了自己的龙狮组织,为国际龙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突出龙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联合世界龙狮运动组织,特别是从未来进入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需要考虑,2006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国际龙狮总会代表大会上决定,国际龙狮总会更名为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这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对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对于构建和谐体育和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与之相应的是,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也于1995年由原国家体委批准成立,负责领导和指导全国龙狮运动的发展。并且龙狮运动被列为全国体育正式比赛四类项目。2003年12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龙狮分会也宣告成立。这些龙狮协会的成立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各种级别、各种规模龙狮协会的成立,各种级别龙狮赛事的举办,以及各种龙狮运动论文报告会的举办,无论是在运动实践方面还是科研方面,对于舞龙运动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国的舞龙运动如何在外来体育日益强盛的挤压下分得一杯羹,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情况下如何茁壮成长,在竞技舞龙运动发展蓬勃的情况下,如何使其在民俗活动中延续其生命力,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等。制度层面的建设是关键,但并不是全部。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的优势,取决于执行制度的人,而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人的行为。因此,在文化的精神层面,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2.3精神层面舞龙运动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本身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而且,对于这一点,在国外的人们远比在国内的人们有更深切的认识和感受。海外华人舞龙活动开展相当热闹,从中享受合家团聚、普天同庆的气氛,展示他们对祖国和家人的期盼,向其他外国人展现他们取得的成就和红火的希望。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崇拜,以及对一切真善美的向往。“北京风情舞动巴黎”――中法文化年北京文化周盛装游行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隆重举行,精彩的舞龙表演征服了所有参观的巴黎市民。正是借助传统活动,中国文化得以深入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世代相传而不绝。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在世界人民的眼中,多数人还只是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正迅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已。我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不协调。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把舞龙运动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升到“龙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来认识,甚至有必要将其提升到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美国不就是以NBA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传播了美国的体育文化吗?美国不就是以好莱坞大片来传播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吗?富有民族特色的舞龙运动可以走类似的发展道路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3结束语

舞龙运动有着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在经过近现代的转型后,成为现在的竞技体育活动,从而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对于目前我国舞龙运动而言,它已经走上了竞技化的发展道路,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不断摸索前进中逐步解决。不过,舞龙运动并不孤独,同样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武术、龙舟、中国式摔跤等运动,在多年的竞技化发展中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理由相信,舞龙运动在经过人们不懈的工作和努力后,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6.

[3] 雷军荣.舞狮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 倪依克.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4.

[5] 李蕾,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与前景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

[6] 叶伟,王晓东,等.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

[7] 吕韶钧,彭芳.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

龙之传人篇5

摘要:在同一语言系统中,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如果身处不同的语言系统,传、受双方的“编码――解码”过程就无法实现。身处不同语言系统的传、受双方必须通过“翻译者”这一中介才能完成传播过程,但由于中介的存在,传播过程被延长为两个“编码――解码”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在第一个“编码――解码”过程中,意义先被传播者编码,再被翻译者解码;在第二个“编码――解码”过程中,翻译者将解码来的意义重新编码,传播给受传者,这就是翻译中的“二度编码”理论。翻译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第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传者,又是第二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

关键词:编码 解码 龙 二度编码

人是能够创造符号并使用符号进行交流与传播的动物。对“符号”的创造与操纵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中,语言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人类绝大多数的交流与传播要仰仗“语言”这一符号以及“文字”这一符号来进行。

“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考验

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原本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被赋予不同的涵义,但早期的翻译者在二度编码时将二者联系起来,导致了“二度编码”对原初意义的背离。又由于“龙”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内涵,是国家形象的标识之一。“二度编码”后的“dragon”无法承载这一内涵,造成了英语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因此,有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标志,原因是“dragon”作为中国形象标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导致误读甚至别有用心的歪曲。

沃尔特 李普曼在其名著《公众舆论》中提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西方不可能按照东方文化来理解中国“龙”,而只会按照他们的文化、世俗、宗教所塑造的刻板印象来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由于早期翻译者的二度编码有误,中文符号“龙”与英文符号“dragon”被画上了等号。西方对“dragon”的印象来自他们的文化与宗教,在对西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圣经 新约》中,“dragon”的形象是这样的:“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a gigantic fiery red dragon),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dragon)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在“龙”与“dragon”被翻译者画上等号之前,西方人对“dragon”的解读并非对中国“龙”的解读,他们的头脑里没有“龙”的概念。而当翻译者将“龙”与“dragon”互译之后,西方人对“龙”的概念产生了,那就是“dragon”,也就是《圣经》中的魔兽。在同一语言系统中,意义经过传者和受者的编码――解码之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而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由于增加了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编码――解码理论面临着严峻考验。中国人在虚构了一种由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元素构成的灵物之后,将其当做自己的祖先,并创造了一个中文符号“龙”来指称这种虚构灵物,这是编码。当受传者与传播者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中时,受传者接触到中文符号“龙”,会将其解码为“中国人虚构的由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元素构成的灵物”。当受传者与传播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时,传播者想要传播“由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元素构成的灵物”,受传者却理解为“《圣经》中的魔兽”,传播者编的符码是“龙”,受传者解的符码是“dragon”。编码――解码过程出现断裂,这种断裂造成“龙”被妖魔化为《圣经》中的魔兽。

翻译中的二度编码理论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焦点在于被早期翻译者画上等号的两个符号“龙”和“dragon”,其所指涉的对象并不相同,由此造成东西方对符号的解释出现很大的差距。美国符号学先驱皮尔士认为,“构成符号的要素有三:一是代表事务的符号(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指称),三是对符号的解释(意义)。”中文符号“龙”的指涉对象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一种虚构生物,并象征中华民族,具有图腾功能。英文符号“dragon”的指涉对象是《圣经》中的一头魔兽,因其具有对邪恶势力的象征功能,常常成为电影、漫画中被斩杀的对象。中文符号“龙”和英文符号“dragon”形式不同,指称不同,意义更是南辕北辙。把二者画上等号完全是早期翻译者的拉郎配。

根据斯图亚特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又靠我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符号之间需要翻译,原先由“编码――解码”构成的传播过程被扩展为由“二度编码”,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构成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传播链条延长,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的解码有可能因“二度编码”的介入而产生误读,比如中文符号“龙”经过二度编码变为“dragon”,就会被受传者解码为《圣经》中的魔兽。

赵心树、李聪认为:“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外文符号、中文符号、指称对象这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组合,这个组合可以也只能从字典里找到。”由于“龙”在字典里是“dragon”,于是“龙舟”成了“dragon boat”,“小龙女”成了“little dragon girl”,“龙的传人”成了“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但由于“dragon”还有“魔鬼”和“悍妇、泼妇”的意思,于是“龙舟”经过二度编码变为“dragon boat”,受传者解码后的意义成了“魔鬼船”,“小龙女”经过“little dragon girl”其意义被解码成了“小泼妇”,“龙的传人”成了“魔鬼的子孙”。由于中文符号“龙”和英文符号“dragon”的指称对象不同,在跨文化传播中,“龙”和“龙的传人”被彻底误解。

“二度编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存在为我们解决“龙”的英译名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那就是从“二度编码”入手。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福教授的“弃龙”,其实并不是要抛弃中文符号“龙”,也不是要抛弃中文符号“龙”的指称对象,更不是要抛弃中文符号“龙”的深层象征意义――中华民族的图腾,而是要抛弃中文符号“龙”在西方世界引起的形象联想。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符号形式与符号指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改变“龙”与《圣经》中的魔兽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同一文化圈中,改变符号形式与符号指称之间对应关系的难度很大,比如硬性规定将中文符号“龙”与“狮”之间的指称对象互换,看到中文符号“龙”,我们需要联想到“一种勇猛的四足动物”,看到汉字“狮”,我们需要联想到“一种具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的虚构灵物”,这种改变成本太大且没有必要。而在跨文化传播中,符号形式与符号指称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容易改变,原因在于跨文化传播多出了一个“二度编码”过程。要改变中文符号“龙”与“《圣经》中的魔兽”之间的对应关系,只需在“二度编码”时切断两种符号形式“龙”与“dragon”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再造一种新的符号形式来指称“具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的虚构灵物”就可以了。

“二度编码”理论的应用

针对“弃龙”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佶呼吁要“为龙正英名”,弃用错误翻译“Dragon”,并认为这是避免中国“龙”受到误解的根本之道。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为龙正英名”是切断中文符号“龙”与西方世界“恶魔”形象对应关系的成本最小的途径。

《人民日报》等媒体提供备选的“龙”的英译名有三种,一是“龙”的汉语拼音“long”,二是华东师范大学黄佶副教授提出的“loong”,三是由“lion”衍生的“liong”。从符号学角度看,这三个备选英文符号哪一个更适合与中文符号“龙”对译呢?依据感觉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大类。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认为,“最简单的交际媒介当然是语言,传播消息的其他听觉方法是由语言发展出来的。与听觉方法相对照的是传播消息的视觉方法,它的发展导致了文字的发明。”笔者认为,语言作为一套关系化的符号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表现为言语(说话)或文字(书写)。由于言语是听觉符号,文字是视觉符号,所以语言是一种视听兼备的符号系统。

汉语是一套符号系统,汉语“龙”的语音“long”是听觉符号,其书写“横、撇、右弯钩、撇、点”是视觉符号。同样,英语也是视听兼备的,“龙”的几个备选英译名都包含了听觉符号元素(读音)和视觉符号元素(拼写)。比如“long”的听觉符号元素为“l”,视觉符号元素为字母组合“l-o-n-g”;“loong”的听觉符号元素为“lu:”,视觉符号元素为字母组合“l-o-o-n-g”;“liong”的听觉符号为“lai”,视觉符号为字母组合“l-i-o-n-g”。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long”是中文符号“龙”的汉语拼音,将二者进行对译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在跨文化传播中,“long”是英语中本来就存在一个语言符号,其发音更接近汉字“狼”的读音,这个符号在英语中有自己的指称对象――“距离的长远或时间的长久”,受传者接触到符号“long”,第一反应会将其解读为“距离或时间的长度”,“龙的传人”(descendants of the long)则变成了“长长的后代”。

与“long”相比,黄佶提出的“loong”已经有使用的先例,比如“李小龙”的英文名字为“Lee Siu loong”。英语中没有“loong”这个符号,将“龙”翻译为“loong”可以避免跨文化受传者对母语符号(比如“dragon”和“long”)固有的指称对象的联想。跨文化传播者可以通过为新符号“loong”注入新的意义来改变“龙”的国际形象,但新符号“loong”与英语中也已存在的旧符号“loon”在视觉上较为接近,在听觉上如出一辙。从视觉上看,跨文化受传者极易将“loong”联想为“loon+g”,而“loon”在英语中是“傻子、疯子”的意思。从听觉上看,“lu:”与“lu:n”几乎无法分辨,接近汉字“轮”的发音。“descendants of the loong”(龙的传人)听起来成了“descendants of the loon”(傻子的后代)。

“liong”在英语中也不存在,但因其在视觉上与符号“lion”接近,可引导受传者将“liong”联想为“lion+g”。而“lion”在英语中是“狮子”的意思,指称对象是“一种勇猛而尊贵的动物”,其延伸义还有“勇猛的人、强大的国家”。在听觉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刘庭凯认为“liong”上承古音,在闽南话中“龙”的发音为古音“liong”。 闽南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中保留了很多汉字的古音,“龙”就是其中一个。

结语

传播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已经发展成为二度编码模式,“二度编码”承担着连接两种文化的重任,对“二度编码”过程的精准把握可以避免跨文化传播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类似于“龙”与“dragon”的误解。翻译者不能仅仅作消极的中介转换, 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正如麻争旗教授所说的:“按照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 带着个人的习惯和风格去读解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1.沃尔特 李普曼[美]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赵心树、李聪:《跨语传播中的应用符号学理论――再谈“中国共产党”的英译》,《国际新闻界》,2006(8)。

3.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特伦斯 霍克斯[英]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5.丹尼斯 麦奎尔[英]、斯文 温德尔[瑞典]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6.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现代传播》,2003(1)。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龙之传人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龙舟竞赛文化传承责任思考文化发扬

中国的龙舟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高度凝聚力和伟大的创造力的象征,将文化、娱乐以及比赛良好的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使得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这里我们将会对龙舟文化传承的责任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龙舟文化的传承措施,促使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优良品格的一种体现,是中华名族对于自然和运动的一种崇拜,中国的龙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基础。龙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能够有助于对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全民族的团结,有利于中华巨龙的腾飞。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助于现代人对历史、对文化的了解。

二、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文化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在现代文化的攻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国龙舟文化相对于现代竞赛文化来说缺乏科学合理性,使得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其次是中国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足,中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使得中国国民未能良好地投入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去,中国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传统文化受国民的认识不足,所以也导致了中国龙舟文化也不能实现良好的传承;再次是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的时候,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建立,物欲的增强从而导致中国龙舟文化不能良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龙舟文化不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从而被中国公民所撇弃,使得中国传统龙文化得不到良好地传承;最后是因为中国的政府和社会风气严重的影响着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把大多精力都应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导致在了中国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由于政府的引导功能的丧失,使得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不能良好的进行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的社会风气讲求地是对科学的崇拜,从而使得国民对于如中国传统龙舟这种具有文化和艺术的体育竞赛缺乏兴趣,使得龙舟文化的传承缺乏参与者和观众,使得龙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责任思考

1、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政府责任。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受着政府的影响比较严重,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之下才能良好的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政府将会严重的影响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如果政府对传统龙舟文化未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采取一系列科学地有助于龙舟文化的传承的扶持措施,那么龙舟文化将会得不到社会和国民的认可和重视,从而将会导致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政府在龙舟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这也是政府在龙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责任。

2、中国龙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责任。中国龙舟文化不能只依靠民间来进行传承,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教育进行龙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国民更加良好地认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使得国民能够更加良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龙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使得更多地人愿意和主动地投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使得中国的龙舟文化能够良好的传承。

3、中国龙舟文化传承中的社会责任。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必须需要社会对龙舟文化进行良好地认可,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使得龙舟文化能够有着良好的生粗空间,让龙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够促进中国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社会是龙舟文化传承的土壤,要在社会中实现对龙舟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有利于有关龙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让龙舟文化能够在社会中寻找到其发展的空间。

4、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国民责任。国民才是龙舟文化传承的主体,只有国民对于中国龙舟文化能够足够地认识和重视,才能具体地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才能促进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国民对于龙舟文化的认识程度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效益,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需要参与者和观众,只有国名提高了对中国龙舟文化的认识,使得中国龙舟文化能够良好传承。

5、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龙舟文化自身责任。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龙舟文化也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依靠传统的形式才能传承,中国传统龙舟文化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突破才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来对文化的传承形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做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明白了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存在的问题和责任思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促进中国龙舟文化工作的传承,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才能有助于中国巨龙的腾飞。

1、加大对传统龙舟文化扶持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对传统龙舟文化传承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要对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要做好对国民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高国民对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政府部门的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文化宣传工作,制定相应的文化宣传方案,鼓励民间和校园龙舟竞赛活动的开展,对于现有的龙舟竞赛艺人要提供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要鼓励青少年加入到龙舟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龙舟文化传承方案,认真实际地落实到实际的每一项工作中去。

2、将传统的龙舟文化和教育文化进行良好融合。要在教育文化中融入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龙舟文化的兴趣,明白龙舟文化的重要性,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促进龙舟文化的良好发展,要实现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中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工作。在校园文化中应该支持龙舟文化活动的开展,将龙舟文化活动的开展融入到实际的校园文化中,可以在校园中定期地开展龙舟竞赛活动,让龙舟竞赛成为中国校园的“皮划艇运动”,在校园文化中培养专业的竞赛选手和相应的龙舟竞赛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到龙舟竞赛中来,把龙舟竞赛打造成为中国的校园运动的竞赛盛事,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龙舟竞赛,了解龙舟文化。

3、做好龙舟文化的形式改革。龙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对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进行良好的改革,让龙舟文化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采取科学合理的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要根据社会发展中人们观念的转变来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的改变,要把龙舟文化的改革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通过改革实现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龙舟文化的形式改革应该建立在对原有的传统形式的保护的基础之上,引进现代体育竞赛先进的运营模式,在活动开展之间要做好相应的赛事宣传工作,在竞赛活动进行中应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良好地观看竞赛,让竞赛从单一的比赛活动向专业的体育赛事转变,同时应该把龙舟竞赛活动从民间活动向国际体育竞赛转变,增加中国龙舟体育竞赛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让龙舟竞赛成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

五、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各个方面对龙舟文化传承的责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实现龙舟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伍广津,秦德增.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141-144.

[2] 靳周祥.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155-158.

龙之传人篇7

端午节同春节、中秋节一起被视为中国三大传统民族节日。按照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期间,人们都要吃粽子、举行龙舟大赛,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由中国龙舟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2017年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已于5月30日在贵州省铜仁市落下帷幕,然而有个地方的龙舟赛依然在进行。原来是湘西浦市镇的人们正在过龙舟节。“龙舟赛”和“龙舟节”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有着根本的区别。龙舟赛指的是不同龙舟队伍之间的比赛过程,包括参赛队伍、比赛规则、人员配备以及比赛场地等;而龙舟节除了进行龙舟赛以外,还包括丰富的龙舟文化和节日文化,以及人们在龙舟节期间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湘西是苗、土家、汉族等多个民族交融的地方,而浦市龙舟节是一项伴随着中国传统商业文明发展而流传的民俗活动,演绎出龙舟祭祀、龙舟表演、分旗竞赛、送红放炮、龙舟女神等文化事项,它是一项集水上运动、娱乐、审美、商业、社区凝聚力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

浦市古镇位于沅江中游西岸,是沅水流域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浦市龙舟节是浦市人除了过年以外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它一般是由沅江两岸各村落的村民自发组织的,其比赛场面之壮观、参与人数之众以及人们对它的热爱程度堪称沅水奇观。龙舟节期间,沅江两岸的20多个村落、多时达50多只龙舟来到浦市江面上进行表演和竞赛,河堤两岸的观众数以万计。此间,乃至往后一年中,龙舟赛将成为小镇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讨论得最热闹的话题。

按照传统习俗,浦市龙舟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五开始,到农历五月十五结束,但大本分村寨的龙舟会提前十天左右下水练习。每年龙舟节期间,在外务工或者在本地工作的浦市人都会纷纷自发赶回浦市,来组织龙舟队、筹备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浦市龙舟节既具有传统龙舟赛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龙舟队的划分及其组成

关于浦市龙舟队的划分及其组成,《浦市龙舟赛》一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传统的龙舟队伍主要按照旗手手中所持指挥旗的颜色来划分。浦市传统龙舟队主要分为白旗龙舟、红旗龙舟、黑旗龙舟三种不同的颜色,形成三个不同的阵营;同一阵营的龙舟队之间不进行竞渡比赛,偶尔也“耍耍”,但彼此之间不分输赢。而不同旗色的龙舟队之间,一旦竞渡,就非得分个高下。浦市白旗龙舟队主要由浦溪、黄家桥、吉家头、银井冲、土桥溪、高桥等村寨组成;红旗龙舟队主要由毛家滩、麻溪口、五果溜、马子桥,以及当江洲(辰溪)、江东村(辰溪)、张家溜(辰溪)等村寨组成;黑旗龙舟队在浦市历史上也是一只非常强大的队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曾一度没落,到20世纪80年代,浦市镇上的一些青年自发组织起来扛起大旗,重新恢复了黑旗龙舟队,如今黑旗龙舟依然活跃在浦市的江面上,是众多龙舟阵营中实力较强的一只龙舟队。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龙舟队不断涌现,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花园坪为代表的“黄旗队”和印家桥为代表的“花旗队”,他们不属于任何一只传统龙舟队,有自己的传统和使命,可以同时和不同旗色的龙舟队进行竞渡比赛。

浦市龙舟节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同时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除了“浦市文化圈”以内的龙舟参与比赛,沿江下游方向的汀流村、甲腊坪,甚至白沙镇和沅陵县等地,以及上游方向的辰溪县,甚至麻阳县高村一带的龙舟队都会汇集于浦市参加竞渡比赛。这样一来,每当龙舟节期间,浦市江面上最多会达五六十只龙舟来回穿梭竞技,场面非常壮观。

二、龙舟队员的构成与分工

关于浦市龙舟队员的组成,当地有一种说法:“一旗、二鼓、三艄公”,意思就是指,在龙舟上最重要的位置是旗手,其次是鼓手,再者是艄公。不同的角色划分,包括划手,意味着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但彼此之间团结协作、同心协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和方向而努力。旗手一般位于龙舟的中间位置,手握指挥旗,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龙舟队伍中的“最高指挥官”。旗手是龙舟的大脑,主导龙的方向、把握龙舟的节奏,因此旗手必须头脑冷静、思维敏捷,时刻观察水面情况、随机应变,同时旗手还要带领大家喊“扒潮”“扒潮”等加油的口号,调动队员的积极性。正如印家桥社区峨眉山湾龙舟队的一位姚姓“头人”所说:“浦市人最爱扒龙船,浦市龙船的口号也要喊得响亮、要吼出气势,如果没有把嗓子喊得嘶哑,那就不叫扒龙船。”所以,浦市龙舟赛是最富激情的,至今笔者的脑子里还回荡着“扒潮”!“扒潮”!“扒潮”“扒赢了,哦嚎嚎”等充满豪情的呼喊。

鼓手在龙舟上的角色是仅次于旗手。鼓手要时刻关注旗手,依旗而动,而划手则时刻听鼓声,闻鼓下槽,鼓声越快,扒得越快、鼓声越慢、扒得越慢。此时的鼓声就像战鼓,在比赛中非常关键,鼓声越有激情,划手就会越使劲,力量也比较集中,赢得比赛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如果鼓声散漫、迟缓,划手就会松散、步调不能一致,最终可能输掉比赛。所以,舟鼓声一定要气势。艄公是也是龙舟的关键,他是龙舟的方向盘。浦市龙舟的特点是横流竞渡,江水很凶猛,对船的冲击力也很大,一不小心机会造成翻船的危险,所以,艄公一定要有经验,根据水面状况适时调整木艄,保证龙舟驶向既定的方向。

三、浦市龙舟节的特点

(一)持续时间长

按照传统习俗,浦市龙舟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五下水,到农历五月十五上岸,大部分龙舟会提前十多天下水开始练习,再加上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后期的善后,前前后后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有时还要策划半年多时间。所以,浦市的整个五月都是“龙舟月”。这么长时间的节日,也就只有春节能和它相比了。在比赛的十多天时间里,龙舟队员每天下午一点左右就从家里出发来到江边,然后上船开始竞赛和表演,一直到下午5点多的时候才结束,每天要划3到4个小时,其消耗的体力是非常巨大的,只有身体强壮、耐力好的男人才有资格上船。因此,能成为浦市龙舟队的一员,是当地男人感到非常荣耀的事,走在大街上就像一位受人敬仰的英雄。他们的妻儿、父母以及亲朋好友都会为此感到自豪,比赛的时候都会纷纷赶到江边为他们鼓劲加油。

(二)横流竞渡

浦市龙舟赛与别的地方的龙舟赛有所不同,这里采用的是横流竞渡的方式进行比赛,其挑战性和惊险性更大,也更加有激情、更具观赏性。农历五月的沅江正值汛水期,到五月中旬会涨“磨刀水”,河水比较凶猛,龙舟横渡的难度也更大、更加惊险。然而,浦市人并不畏惧,反而觉得更加刺激、更加有挑战性,只有在风口浪尖才能更好地体现他们高超技艺和与风浪搏斗的勇气与智慧。用《浦市龙舟赛》一书的作者、湖南师范大学谭必友教授的话来说:“浦市文化的精髓就是‘扒潮’‘扒潮’。扒潮就是引领潮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只有浦市人在浪潮之巅扒龙船。浦市人就是敢于扒潮!看懂了浦市龙船,其他地方的龙船就没有激情了。”

(三)比赛方式独特

看过浦市龙舟赛的人都会感叹:浦市的龙舟很有野性!浦市龙船与其他地方的龙船主要区别可以打一个比喻:浦市龙船是野狮,其他地方龙船是驯养的狮子!这与浦市龙舟赛的规则有关,浦市龙舟赛采取的是自由竞赛的方式,没有预先设定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也没规定谁必须和谁来相比。但有两种常见的比赛方式:一种方式叫“自由约战”。它是通过一方率先发起对另一方的挑战,如果这一方应战,他们就把船开向河中大致相当的位置,然后就加速向河对岸冲刺,谁先冲过河流中的黑水区到达对岸谁就算赢。另一种方式叫“扯尾巴”战。两只龙舟队事先约好,两船并排停靠在江边,头朝对岸,尾靠河堤,然后叫人从后面用力扯住龙船的尾巴,口令一响就放手朝河对岸冲刺,谁先过黑水就算赢。赢的一方就会士气高涨,全体队员划着船、喊着口号“扒槽”“扒槽”“扒赢了,哦嚎嚎”……耀武扬威地划回江边,紧接着江边就会响起激烈的掌声、呼唤声和持久的炮仗声,声声相应,不绝于耳,场面非常震撼。划输的一方也不气馁,输了这场,下一场一定要赢回来。这本来就是节日的表演,比赛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丢了挑战的勇气。

除此之外,送红也是浦市龙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送红顾名思义,是每当有新龙舟下水的时候,本村出嫁的女儿要来到现场送礼物表示祝福,为自己娘家的龙舟队加油助威。送红的礼物可以是烟、矿泉水、爆竹等。每当送红爆竹响起的时候,本村的龙舟都要到水中表演一圈以表示感谢。

四、传统民间节日该何去何从?

浦市龙舟节,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节日文化,浦市龙舟节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延续,它凝聚了民族文化心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变迁的背景下,这种节日文化担负起承载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维系民族意识,作为纽带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发展的责任。浦市龙舟节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浦市人的精神气质,浦市人热爱龙舟是珍惜民族魍常因为龙舟文化是浦市人迈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然而,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观念的引领下,再受到世界文化大变迁浪潮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不断丧失,将导致民族特质逐渐消失、民族意识逐渐淡化,以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为主导的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可悲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出于自身的考虑,或是为了政绩,或是为了相安无事,以丧失优秀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民族文化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这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以浦市龙舟节为例。浦市龙舟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浦市人的精神寄托,也是引领浦市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由于时代的原因,浦市龙舟节曾一度消失达20多年,在这期间人们从未忘记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他们心里怀念,但总是感到无能为力。近几年来,浦市古镇正在大力开发旅游业,此时人们似乎从中看到了希望。2014年浦市的一些精英开始着手恢复龙舟节,试图重拾龙舟大旗。然而复兴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一方面是当年沅江正在发大水,水流比较急,浦市龙舟又很久没有下水,很容易出事故。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地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更怕出事,所以百般阻挠,出通告严令禁止龙舟下水,甚至还派出警察到现场准备抓人。但是,浦市人恢复龙舟节的决心不容置疑,这点“洪水”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危险,于是他们极力说服现场指挥的领导,再三保证之后终于得到允许。浦市龙舟节消失20多年后终于在2014年农历5月再次恢复。然而,浦市龙舟节在复兴三年之后又面临新的问题。浦市龙舟节作为传统民间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灿烂的一部分,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仪式感和物质空间,但没有获得相应的文化地位,甚至受到政府的打击,让人觉得缺少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这似乎严重打击了当地人积极性,有些人表示来年不再举办龙舟节,这表明刚复兴不久的浦市龙舟节又即将走向衰落。

传统民间节日在内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失去了应有的味道,其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功能也在衰退;在外受到全球资本所支配的消费文化的侵蚀,在与西方、与现代性的对抗中都处于弱势。这使得经受多重打击后的传统节日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对于城市中的很多人来说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其他节日,都只是一个假日或休息日而已,但是对于浦市这个小镇上的人们来说,龙舟节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带领他们迈向前进的精神食粮。每个传统民间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们既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功能,在旅游开发等方面,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浦市龙舟节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节日,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力之深远,完全可以打造成浦市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而不应该沦为各级政府“谈龙色变”的打击对象。最后,笔者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本土的传统节日,也希望浦市龙舟节从此走向复兴,而不是再次沦陷。

龙之传人篇8

 

[关键词] 沅陵;龙舟;竞渡;盘瓠

abstract:the yuanling dragon boat race was for sacrificial purpose to pan hu;the ancestor of miao minority group. it was far earlier than the sacrificial dragon boat race to qu yuan. qu yuan intensively described the yuanling dragon boat race in his works xiang jun and dong jun and in other poems, which proved that yuanling dragon boat race didn't not originate from qu yuan. it was ou hui and liu yuxi who related the yuanling dragon boat race with qu yuan. they associated the yuanling dragon boat race with patriotism of qu yuan. the yuanling dragon boat race boasts four world bests. therefore, it is reasonable to regard yuanling as the hometow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agon boat race.

key words: yuanling;dragon boat; boat race; pan hu

端午龙舟竞渡是南国水乡一带普遍盛行的节庆活动。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叫得最响的不外以下几种:祭龙图腾说、祛病驱瘟说、祈求丰收说、纪念英雄人物说。而纪念英雄人物说又众说纷纭,譬如屈原说、伍子胥说、勾践说、曹娥说、秋瑾说等等。当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说法无疑是纪念屈原说。

在湘西沅陵,人们亦热衷于龙舟赛事,然而,笔者以为,他们不是为纪念妇孺皆知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苗族先祖——盘瓠。沅陵龙舟赛发祥于远古,远远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舟赛,沅陵很可能是中国传统龙舟竞渡的主要发祥地。此说一出,可能会让某些人质疑,因为在许多人意识里,龙舟竞渡是为打捞屈原抛掷粽子以防水族啃啮诗人遗体而演化下来的一个节日活动,画着龙体形状或制成龙形的“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并沿袭的。这观念经过历代人民的思想复印,早已沉入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在全国形成默契。

然而,笔者并不是向祭屈说提出挑战的第一人,敢向祭屈说这一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他说:“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约公元420年—公元589年)。”而“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出世以后。”他还认为,把端午节的起源说成是为纪念屈原,恐怕“是帮同古人说谎”。

关于龙舟,民国二十九年商务印书馆《辞源》的解释为:“《穆天子传》:天子乘龙舟鸟舟,浮于大沼。[注]舟以龙鸟为形制也。后因谓天子之舟曰龙舟。又端午竞渡之舟,饰为龙形,亦曰龙舟。”这里根本没有提及屈原,也没有实指划龙舟的时间(端午)。闻一多坚持认为端午是纪念龙的节日,“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他的观点与湘西沅陵端午龙舟十分相似。《辰州府志》如是记载:“辰,蛮夷所居也,皆盘瓠子孙。”“辰”,在十二生肖中称为“龙”,故“辰州”亦为“龙州”。以龙为沅陵之别称并特设州府,与沈从文故乡“凤凰”之名的由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龙”与辰州有层述说不清的微妙关系。故云“辰州”即“龙州”,实乃龙之故乡。沅陵泸溪段的沅水称为“辰河”,由此还衍生出沅陵的“辰河戏”、“辰河傩”、“辰州符”、“辰砂”、“辰龙关”等特定称谓。

在湘西,民间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五千年前,帝喾征苗,导致国力空虚,北方兴起的犬戎部落乘机入侵中原,直接威胁到帝喾政权。帝喾下旨,谁能擒杀犬戎部落首领吴将军,就将女儿辛女嫁给谁。五溪民族领袖盘瓠征讨犬戎,最后割下了吴将军的首级。盘瓠依旨娶得辛女,俩人落户安家在沅陵半溪石穴,披荆斩棘,创造文明,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为蚩尤之后,帝喾为黄帝之后,二人原本水火不容,自娶辛女,帝喾与他签订了免征五溪徭役,永远与五溪少数民族和好的盟约,真正实现了华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水乳交融。因此,盘瓠便被五溪各族奉如始祖。他去世以后,其子孙延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后人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都打造一只饰有龙形图案的木舟,沿水游弋招魂。很显然,那时龙舟活动具有浓郁的巫祭色彩。当年盘瓠居住的洞穴(盘瓠洞)数千年如一日被苗民视为祖先的“根巴”而加以奉祀。这是上古时期苗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如今每年龙舟下水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盘瓠庙烧香祭祖,然后开始游弋)。据说盘瓠南迁,进入沅陵、泸溪一带开疆拓土(泸溪亦存辛女、盘瓠遗迹),可能就是乘独木舟逆沅水而上的。这种细长、瘦弱的木舟,即是龙舟的原始雏形(今天竞渡的龙舟就是这种体型)。又传说盘瓠走出洞穴后,就是驾着独木舟顺沅水而下的,此后沅水两岸便有了人类。这就是“盘古(盘瓠)开天辟地”的由来。沅陵有句俗语叫“五月五,出盘古,端阳前后听锣鼓”,便是对沅陵端午龙舟祭盘瓠的有力佐证。沅陵流传千年的苗族古歌《漫水神歌》这样唱道:“人家划船祭屈原,我划龙舟祭盘瓠”,同样,也是对沅陵龙舟祭祀盘瓠的有力佐证。沅陵人不喜喝“忘魂汤”,盘瓠是其创业先祖,人们便以划龙船的方式缅怀他。划龙船,已成了沅陵人“集体无意识”的象征。

关于龙舟竞渡,《湖南通志》明确表示:“最早始于武陵(注:沅陵曾属武陵郡)。”《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也认为:“龙舟节是流行于湘西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屈原本人放逐沅澧之际,在沅陵辰河亲眼见过苗人举行的盛大竞渡场面,而且有诗句记载并流传:“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郭沫若译:“驾着龙舟我们往北飞,在洞庭湖中好打来回。”见《湘君》)(你看,当年龙舟竞渡多么壮观,都划到洞庭湖了。)“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郭沫若译:“香花装饰桡片,兰花插作旗徽。”见《湘君》)(今沅陵划龙舟的梁就叫“桡片”,船头也都插旗子。)“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郭沫若译:“龙船任你飞又飞,石滩它只浅又浅” 。见《湘君》)[1]对沅陵一带的龙舟,屈原还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例如他在《湘君》诗中对龙舟进行过赞美和祝愿:“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他认为,龙舟之所以很美,就是因为它体型修长,又在汹涌的沅水湘江上激流奋进。但是他更希望汹涌的沅湘之水能够少些波浪,安稳流淌,其含义是希望楚王多施惠政,以求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东君》一诗中,他更是写出龙舟竞渡时的恢弘场面和气魄:“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意思是说驾在那飞驰的龙船上,就像坐在轰轰的雷声之中,船上的旗子像云一样,又多又厚,舞动开来,好似一条蜿蜒行进的巨龙。歌声舞影真使人欢畅,着迷的观众都忘记回家。那种气势和场面,正是今天沅陵龙舟赛的真实写照。屈原自己做梦都想不到他殉江以后若干年,人们竟然将他曾为之高歌的龙舟赛事活动附丽成一种纪念他的民族节日活动,并且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爱国主义的活动典范而受国人疯狂膜拜!我们没有理由埋怨屈原,这是人们故意撒下的一个谎言。(不过有一点还是让我们感到遗憾,那就是中国独创的世界文化遗产委屈地被削减了三千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龙舟竞渡从湘西沅陵起航[dm)]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kg9*2]2008年第4期[kg11*2]第21卷第4期

那么,这个美丽的谎言是谁撒下来的呢?笔者在书页泛黄的线装古籍中查到了一本生僻的《续齐谐记》,里面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喜。但常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原来,就是长沙人欧回先生撒下了这个美丽的谎言,只不过,这个谎扯得太迟了。“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即公元25年到56年,距屈原投江已有三百多年,也就是说,当年屈原自尽时,并没有龙舟打捞遗体且抛撒粽子的过程。就是欧回先生也始料不及,这个谎居然让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欣然接受,并且演绎成一种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活动(比如,在日本、越南、韩国、英国等等国家,都有诸如此类的龙舟赛事活动)。

不过,闻一多先生还是认为这个谎扯得值,既美丽善良又有教育价值。他满怀激情地赞赏:“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这谎中有无限的真!”即使在我们弄清了龙舟起源的真相后,这个谎还是可以保留下去的。

如果说,沅陵传统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民族始祖盘瓠的话,那么,现代的沅陵龙舟竞渡似乎又注入了新鲜的因素,而这种新鲜的因素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一个“美丽的错误”所致。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常德)任闲职,在沅湘之间四处游乐。一年端午,他游到沅陵,观看了一场热闹的龙舟比赛,激动之余,写下了著名的《竞渡曲》。当时的沅陵龙舟赛,跟今天一样刺激,岸上的人捶胸顿足,“嗬哉嗬哉”挣腰呐喊。刘禹锡是河南人,听不懂沅陵方言“嗬哉”为何意,误认为是“何在”之意,进而由屈原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然而然地认为“嗬哉”是为屈原寻找亡魂,还特意在《竞渡曲》前加了一段小序——

[hk22]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向之,其音咸乎云“何在”,斯招屈之意。[hk]

此序一出,影响千古。它一方面肯定了中国传统龙舟竞渡始于沅陵(古属武陵郡),一方面又讹传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于是,端午龙舟祭屈原之说,大行于天下。就这样,沅陵龙舟祭盘瓠之本意逐渐与祭屈原之新意相融合,给古老的巫祭活动注入了新的爱国思想,使得沅陵龙舟竞渡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沅陵人对龙舟有着狂热的痴迷,除了水上龙舟,他们还划旱龙船,小孩子还玩纸龙船。龙舟是沅陵人的生命之舟,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沅陵人对龙舟的情感是生命的情感,就凭着这份情感,沅陵历代人民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活动,哪怕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战乱莅临,或疫病流行,沅陵人的热情从不改变。且时间之长,参赛龙舟之多,观众之众,天下称奇。龙舟赛不仅是打破平庸的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也是沅陵人祖先崇拜意识还保留在节庆民俗中的旧时姿容。在沅陵,龙舟赛这一古老的民俗事象已被高度圣化,湘西龙舟竞渡,已形成一种民族传统,浓缩成一个文化符号。它是民族之魂!它是沅陵人生命的节日!它是民族高度团结所达到的绝妙境界!人家划龙船,只学得其皮毛,是拼耗体力的体育活动,而沅陵人划龙船,才真正悟其精神。且听下面的《龙腾百字文》:“火之血,酒之气,山之屑,水之魂,五月辰河看龙腾。方识沅陵人。鼓如雷,烟似云,动桡雾气生,吼声破山门,三千载浪里争雄,九万年不老乡情,胜亦赢,败亦赢,帅旗满江横。了了!神乃吾民,吾民皆神,心高则山矮,协力滩亦平,望子孙驾苦舟拼搏奋进,众手托金盆!”凌云壮志,叫人肃然起敬。

对沅陵这一民俗奇观,刘禹锡倾倒过,王阳明感动过,林则徐惊呆过,张学良震撼过,贺龙参与过。即使战火不断的抗战时期,沅陵人仍冒着被敌机轰炸的生命危险,举行龙舟大赛,以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一大批流亡沅陵的文化名人如周立波、欧阳山、草明、吴冠中、翦伯赞、廖沫沙等亲眼观看过龙舟大赛。

2002年12月10日,中国龙舟协会郑重授予沅陵“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的光荣称号。

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邓微说:“沅陵传统龙舟十分有代表性,它拥有历史最悠久、参赛规模最大、运动员最多、观众最多四个世界之最,将填补世界遗产项目空白。”

根据上述典籍及实例分析,将龙舟的发祥地、中国龙舟的故乡定于龙城沅陵,是可信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反对自由主义原文范文 下一篇:美丽邂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