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25 11:58:45

比尾巴课件

比尾巴课件篇1

我听过别人讲《比尾巴》,正是因为听过,在打算讲这课之前犹豫了很久。下定决心讲这一课,是因为我找到的媒体资料很美、很实用,它不仅会使我的课堂更生动,也能让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更会给孩子们带来从未有过的感受,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接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机会太少了。

 

决定讲课之前,我让自己的大脑空白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害怕自己受到影响,受到别人的束缚,走到听过的这课的老路中去。虽然我听的是市级的公开课《比尾巴》,但我也不想受到什么影响,我要按照我自己理解的去诠释这节课。于是脑子里演绎的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怎样让课件中内容与我的课堂内容结合的恰到好处,怎样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得愉快,能第一次面对全学校的老师不害怕不紧张……我发现自己顾及的竟然很多,最顾及的就是我能给孩子们什么,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中所顾及的。因为工作了整整九年的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责任,我从未像现在这样会顾及到孩子们的感受,他们的成长时间令我羡慕,今天就是他们的昨天,我倍加珍惜。(似乎有些扯远了。)

设计《比尾巴》这一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本课12个会认的字。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和“鸟”字旁。2、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几种小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能试背课文。4、养成喜爱小动物的感情,树立自觉保护小动物意识。教学重难点是朗读课文中的问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整节课的大概思路也就形成了: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也就是过渡语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话语:它们六个要在小朋友面前一起比尾巴呢!(板书课题:比尾巴,注音)。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课文。现在请小朋友们根据黑板上的字和图片,把有联系的用一句话说出来。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课文中说得跟你们说得可不一样。那该怎么读问句呢?小朋友们自已试着读第一节……我很重视过度语的设计,因为我不愿意课堂中的内容很唐突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因为课堂需要的是艺术的感觉、自然的感觉,不知不觉的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板书的问题,我几乎是没怎么想,就是头脑中的闪念,就把板书的问题解决了,我很满意自己的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图片、识字卡的结合,不仅让孩子们借助图片识记生字、借助拼音识记生字,更为我的过渡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我感谢我的灵感。

我追求完美,但《比尾巴》这次教学并不完美,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教学内容过多。(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就是不一样,如果都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来上平时的课就好了,孩子们获得的会更多。)正是由于时间的安排不当,致使自己竟忘了试背课文这一环节。

比尾巴课件篇2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之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如何将《指南》中制定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相关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明的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以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指南》和《纲要》的有机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幼儿教师,为了孩子们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知识,并且能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如何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发展教与学的资源,积累教学经验,又能促进幼儿园有效利用资源。通过互联网获取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游戏内容的整合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把计算机游戏活动融入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之中,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使幼儿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如:POWERPOINT、FLASH等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也就是幼儿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的方式,或为幼儿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的特点,设计、选择出的事物要更加直观、具体。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更能够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和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幼儿的是生动的图像、声音、符号、音乐等,可以培养幼儿手、眼、脑并用的能力,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营造动态情境,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个性和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教学中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感性的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情境,就能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如:在中班语言《动物的雨伞》的教学课件中,我用大屏幕播放图画后,幼儿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随着优美的音乐和逼真的动物形象、富有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地进入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幼儿还要求再看一遍。由此可见,幼儿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课件中的动态信息,因富有真实感而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r,产生好奇和疑问。“青蛙的雨伞是什么?”“蚂蚁的雨伞是什么?”“小鸡的雨伞是什么?”“最后乌龟和松鼠的雨伞又是什么?”等等。当部分幼儿提出问题时,另一部分幼儿马上积极解答。同时,教师用鼠标控制画面,把动物相对应的雨伞显示出来,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儿歌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能构建幼儿想象空间,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比尾巴课件篇3

一号攻擂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603班 曹晨咪

我趴在地上模仿狗狗摇尾巴。狗狗奇怪地看着我,更努力地摇尾巴。我不甘示弱,结果成了“摇尾巴比赛”,直到大家都累得头晕眼花“比赛”才结束。

之后,我又把尾巴卷在树枝上荡秋千、做体操……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全家人都发现了我的尾巴,我便用尾巴给大家表演节目。

累了一天,我抱着尾巴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一觉醒来,我尖叫一声,尾巴不见了!床头却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好,我叫尾巴。我是来陪你玩的,想让你得到快乐。现在你得到了快乐,我就要去陪其他的小朋友了,再见!

我眨了眨被泪水模糊的双眼,把纸条放进了我的百宝箱中。

二号攻擂手: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042班 吴彦霖

妈妈说屋子有点脏了,要我打扫一下,可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扫帚。“咦,扫帚呢?”哦,扫帚坏了,爸爸拿去修了。于是我只好用尾巴把地扫干净了,擦窗台时,我不小心从七楼摔了下去,心想:我命休矣。谁知我轻飘飘地在空中打了个旋,掉下来时一点事儿也没有。我怔了老半天,终于明白是尾巴救了我,宽大的尾巴成了我的降落伞。我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却不小心踩到了块石头,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后仰,我“啊”地大叫一声……这时,我猛地睁开眼睛,吓得全身都是冷汗,我迷茫地摸了摸头,又摸了摸屁股,尾巴不见了,原来是一场梦啊!

三号攻擂手: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六(6)班 陆周泊

一天,我发现默写本上的一页纸没有订正,要被罚写一遍,我毫不犹豫地将那页作业撕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觉得背后有什么东西在碰我,毛茸茸的,天哪,竟是根带橙色条纹的大尾巴。我立即想起了那张被撕下的作业纸,难道与这个有关?我来不及多想,从垃圾桶里捡起那张纸,将揉皱的地方抹平,只见上面多了一句话:“这件事就像钉子钉进木头一样,即使你将钉子,上面也会留下一个小洞,证据是不能毁灭的!现在,你要走过一条平坦的大路,前方就有解药。(提示:不能袖手旁观。)――尾巴之神。”

这时,前方出现了一面镜子,把我吸了进去。我来到一条大街上,发现前面隐隐约约有一个亮光,那也许是解药?我毫不迟疑地摇着毛茸茸的大尾巴飞奔过去,这一举动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一窝蜂地向我涌来,我好不容易冲出人群,为了不再被人们围观,我躲到巷子把尾巴藏了起来。走出巷子时,我看见一只狗正在追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来不及多想,我猛地一跃,双手抓住了狗的后腿,狗急促地叫了几声,啃了一口泥,气势汹汹地扑向了我。我将它一脚踹向巷子深处,狗回头看看我,夹着尾巴逃跑了。

这时,我的尾巴竟然缩短了,难道做好事就可以使尾巴变短?我兴奋极了,见到有困难的人就去帮‘助他。终于走到路的尽头了,那团亮光里有张字条:“尾巴是一个人做坏事的象征。”我正要走出这个世界时,突然感觉肚子很饿,便买了五个小包子,却不小心打翻了酱油。我见没人,抓起包子就跑,尾巴竟又长了出来。

四号攻擂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603班 钱逸秋

我心想:只要把尾巴藏在衣服里,不让它露在外面就可以了。于是,我找了一件长衣服,把尾巴藏在里面,最后照了一下镜子,才放心地出门。走在去公共汽车站的路上,忽然刮了一阵大风,把我的衣服吹了起来,尾巴露在了外面,我飞快地将拉链拉好,左看看,右看看,谢天谢地,还好没有人看见。

终于到了学校,不一会儿,一个上午过去了,安然无事。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课,要选拔接力赛的人选。“各就各位,预备――跑!”随着一声令下,我像离弦的箭似的飞了出去,尾巴左右摆动帮我减少了阻力,我遥遥领先,一口气跑到了终点,得了第一名。不过,我的尾巴也曝光了……同学们好奇地把我团团围住,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尾巴,没有嘲笑,没有鄙夷,却有许多羡慕……

尾巴可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

五号攻擂手: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六(6)班 王宇轩

早上,去学校的路上,遇到了堵车,我看了看周围的树,便像猴子一样,从一个树枝荡到另一个树枝,就这样,一路荡到了学校。

下午,上完体育课后,爬了四层楼梯,马上要到教室时,我被绊了一下,眼看鼻梁皮开肉绽的历史又要重演,尾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勾住了扶手,让我化险为夷了。

但尾巴也为我带来了麻烦。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怎么睡都不舒服,总感到身子底下压着一个硬硬的东西。长了尾巴真是有利也有弊啊!

六号攻擂手: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06(1)班 李京朋

我和尾巴来到大海,尾巴首先教我学游泳。我刚下到海里,身体就失去了平衡,呛了一口水。尾巴赶紧帮助我保持身体平衡,在我潜水的时候又帮我控制方向。在大海里,我不仅学会了游泳,还大开眼界,见识了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千姿百态的珊瑚、美丽的小鱼……正在我陶醉不已的时候,忽然,前方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我赶紧逃命。可是鲨鱼游得比我快多了,眼看就要追上来了,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尾巴。我说:“尾巴,向右转弯!加速!”果然,鲨鱼没反应过来,和我擦身而过。刚刚松了一口气,哎呀!前面有一块大礁石,这时,我的尾巴一摇,我一个鲤鱼跳龙门跃过了礁石。“好险!”我说,“尾巴,谢谢你救了我!”我和尾巴继续在大海里玩耍,和小鱼在水草中捉迷藏,和小虾在石缝之间嬉戏……真是开心极了!

比尾巴课件篇4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想玩吗?请看,这是一个正六边形。这个呢?也可以说是一个正四边形。两张图片拼起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猴!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两张图片来玩一个游戏。我把正六边形固定不动,让正四边形绕正六边形按同一个方向转动,我们发现,当正四边形开始转动的时候,猴子的尾巴――(断开了!)

师:我想请大家猜一猜,从这个时候算起,转动几次,猴子的尾巴又能重新接回?到底几次?怎样才能知道?行,我来转,你们大声数!(教师转动图片,学生数。)到第6次,暂停转动,接回了吗?继续转!学生继续数,到第12次时,尾巴重新接回。如果继续转,到第几次尾巴还能重新接回?(24次!)再继续?(36次!)如果继续写下去,还能写多少个?这个游戏叫“尾巴重新接回”。

【赏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游戏是数学课堂上常用的情境,但骆老师设计的这个情境不一样,它不是游戏与数学的简单叠加,三言两语就直奔数学中心,让学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尾巴重新接回”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不用说学生,就是后面听课的教师也是一愣。这种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达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史宁中教授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其实是“过程中的教育”。“转动几次,猴子的尾巴又能重新接回?”这是一个基于现实的真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进行大胆猜测,6次、12次、18次、24次不等。到底对不对呢?转一下嘛!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了每一次的转动。6次,尾巴没有接回,学生很愕然。12次,终于对了!这样的情境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又略高于认知,答案感觉简单其实不简单,结果好像是其实不是,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撩拨起来,真是欲罢不能。

【教学片段二】

师:如果再玩一次这个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请看屏幕,动物变了,更重要的是――图形也变了,几边形和几边形?(8边形和5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又能重新接回?请看屏幕,我来转,你们数,教师通过课件来转动尾巴。谁猜对了?掌声送给刚才猜对的同学!

师:这么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好,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待会儿老师会给你们一些这样的图片(出示5边形+4边形、8边形+4边形的图片),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也像刚才那样,先猜,再转,最后将数据填在表格里,(出示表格)能看懂吗?好,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来合作玩这个游戏。

【赏析】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明化、形象化,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学生大都处于一种懵懂的兴奋状态,关注的是游戏本身“好玩”,第二次玩这个游戏,教师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什么变了?更重要的是什么变了?”看似随意一问,实质是教者的深思熟虑。不经意间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情境引向数学思考:从多边形边数看,第一次6和4不互质,第二次8和5互质;从接回次数看,第一次数目比较小,第二次比较大;从操作形式看,第一次手动示范,第二次课件演示。

这么好玩的游戏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了!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前两次游戏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的经验,但这种间接经验又是必需的,它直接引导着学生接下来的猜想与实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记录、一边比较和思考,在潜意识中有一种直觉,这个游戏不简单,可能背后隐含着什么规律。两组多边形的边数也是有意为之,一组互质,另一组呈倍数关系,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情况的接回次数中去归纳和发现。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我们总共玩了三次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第一次,猜对的人不多。第二次,猜对的人多了起来。到第三次你们自己玩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一下子就猜对了。咦!你们是不是有什么发现?这些重新接回的次数与什么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两个图形边数相乘就能得到尾巴重新接回的次数。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比如说4乘 6等于24,24就是重新接回次数中的一个。5乘8等于40,40也是重新接回次数中的一个。同样,四八三十二、四五二十都出现在重新接回的次数中。

师:这是他们组的发现,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现有什么评价?

生2:他们的发现是对的,但不全,而且不一定是第一个,比如四六二十四就是第二次重新接回的数。

师:虽然两个图形的边数乘起来能够得到一些重新接回的数,但还有一些,它们并不是边数的乘积,也重新接回了。

生3:我们小组发现重新接回的次数既是图1(左边图形)边数的倍数,又是图2(右边图形)边数的倍数。

师:你能不能结合黑板上的数据来说明?

生3:比如说12、24、36,都是重新接回的次数, 12既是6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24是6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36也是6的倍数和4的倍数。

师:其他组呢?

生3:也是一样的,4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8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12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这是他们小组的发现,你们有什么看法?(没有学生举手)那好!我们鼓掌通过!

【赏析】

“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基于现实情境的“真”问题,回顾三次玩游戏的过程,猜对的人数从不多到逐步多了起来,再到很多学生一下子就猜对了,朦朦胧胧中学生觉得这里面有奥妙,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课堂上对学生的信任就是给学生以力量。教师智慧的“退”造就了学生勇敢的“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学习无非是每一个儿童内部建构的个性化的、个别化的“意义的经验”。在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发现与教师和同伴分享。相同的游戏活动,不同的学生获得的经验未必相同,在这种个性化的表述中,学生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思维,尽管粗糙,但彰显了自己“朴素”的思想。对话中学生之间的“交锋”很激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在争论中取得共识。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深度参与和有过程的思考。

【教学片段四】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汇报,我们发现,原来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就是两个正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第一次接回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现在还让你们玩这个游戏,有把握吗?比如说正8边形和正6边形(如下图),要知道正6边形至少转动几次尾巴重新接回,其实就是求8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生:最小公倍数!(24)

师:这么快!能不能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生4:我先找出6的倍数和8的倍数,再找它们共同的倍数。

师:哦,他是先写出6的倍数,再写出8的倍数,再找出它们共同的倍数。刚才老师在下面看的时候,发现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做法,你们能不能看懂?(屏幕演示)

生5:6不是8的倍数,12也不是8的倍数,18也不是8的倍数,24既是6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

师:他的做法其实就是先依次将6的倍数写下来,看看它是不是同时也是8的倍数。能听明白吗?

生:能。

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6:这种做法是找6的倍数来比较,看是不是8的倍数。我觉得因为我们要找的是8和6的公倍数,因为8大一些,我们可以用8来试,这样试的次数少一些。

【赏析】

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建构的过程。新课上到此处,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就是求两个正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在这里,情境、问题与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只要提到公倍数,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出现“尾巴重新接回”的情境,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模型”。

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斯宾塞曾经说过:“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思维发展到一定的层次,这时就要进行必要的抽象,进行“数学化”。回顾本节课,“数学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建模”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有了“模型”意识,当学生再遇到“尾巴重新接回”时便很快知道了该怎么做。站在“终点”回望探究之旅,学生对公倍数的认识更深入了,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必将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

比尾巴课件篇5

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件礼物,我打开一看,是爸爸画的一只大公鸡---火红的冠子,五彩的毛,又黑又亮的大眼睛,但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没有尾巴,光秃秃的难看极了。

我抬起头看看爸爸,他正冲我笑呢,我突然想起爸爸批评我说:“儿子,你都十一岁了,怎么做事总是有头没尾的,真象一只没尾巴的大公鸡。”于是,我下定决心把画贴在床前,心里暗暗想,这次一定改掉做事有头没尾的坏毛病。第二天写作业,遇到了一道难题,可真难啊,想了半天,也没有做出来,我多想出去玩玩篮球啊,这时我想起了贴在床头的大公鸡,就又安下心来写作业了,最后终于把那道难题弄明白了。第三天背课文,书上的字象一群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真难记呀,我无意间抬头看见了那只大公鸡,身上立刻来了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我,你一定行。想到这里,我就耐下心来背课文,不一会儿就把课文背完了。

第四天,第五天......我都记不清是哪一天了,爸爸又给我画了一只大公鸡,比上次那只更漂亮了,我仔细一看,还多了只大尾巴。看着看着我笑了。“喔喔喔......”听,它好象在对我说:“你真棒,你真棒!”

爸爸送我的礼物虽小,但是让我改掉了坏毛病,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由心。

比尾巴课件篇6

【关键词】数学建模;欣赏;激发兴趣;抽象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建模的过程重点要学会归纳,下边本人结合一堂课来说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模型该如何构建并让学生学会归纳。

一、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展示,为归纳做铺垫

片断回放:

师:我们再来玩一次转动多边形的游戏,请看屏幕,动物变了,更重要的是――图形也变了,几边形和几边形?(8边形和5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又能重新接回?请看屏幕,我来转,你们数,教师通过课件来转动尾巴。谁猜对了?掌声送给刚才猜对的同学!这么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好,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待会儿老师会给你们一些这样的图片(出示5边形+4边形、8边形+4边形的图片),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也像刚才那样,先猜,再转,最后将数据填在表格里,(出示表格)能看懂吗?好,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来合作玩这个游戏。

分析: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明化、形象化,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学生大都处于一种懵懂的兴奋状态,关注的是游戏本身“好玩”,第二次玩这个游戏,教师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什么变了?更重要的是什么变了?”看似随意一问,实质是教者的深思熟虑。不经意间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情境引向数学思考:从多边形边数看,第一次6和4不互质,第二次8和5互质;从接回次数看,第一次数目比较小,第二次比较大;从操作形式看,第一次手动示范,第二次课件演示。

这么好玩的游戏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了!前两次游戏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的经验,但这种间接经验又是必需的,它直接引导着学生接下来的猜想与实验。两组多边形的边数也是有意为之,一组互质,另一组呈倍数关系,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情况的接回次数中去归纳和发现。

二、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为抽象思维营造空间

片断回放:

师:刚才,我们玩了三次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从第一次到第三次玩,我发现猜对的同学越来越多。你们是不是有什么发现?这些重新接回的次数与什么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两个图形边数相乘就能得到尾巴重新接回的次数。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比如说4乘 6等于24,24就是重新接回次数中的一个。5乘8等于40,40也是重新接回次数中的一个。同样,四八三十二、四五二十都出现在重新接回的次数中。

师:这是他们组的发现,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现有什么评价?

生2:他们的发现是对的,但不全,而且不一定是第一个,比如四六二十四就是第二次重新接回的数。

师:虽然两个图形的边数乘起来能够得到一些重新接回的数,但还有一些,它们并不是边数的乘积,也重新接回了。

生3:我们小组发现重新接回的次数既是图1(左边图形)边数的倍数,又是图2(右边图形)边数的倍数。

师:你能不能结合黑板上的数据来说明?

生3:比如说12、24、36,都是重新接回的次数, 12既是6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24是6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36也是6的倍数和4的倍数。

师:其他组呢?

生3:也是一样的,4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8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12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这是他们小组的发现,你们有什么看法?(没有学生举手)那好!我们鼓掌通过!

分析:“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基于现实情境的“真”问题,回顾三次玩游戏的过程,猜对的人数从不多到逐步多了起来,再到很多学生一下子就猜对了,朦朦胧胧中学生觉得这里面有奥妙,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课堂上对学生的信任就是给学生以力量。教师智慧的“退”造就了学生勇敢的“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学习无非是每一个儿童内部建构的个性化的、个别化的“意义的经验”。在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发现与教师和同伴分享。相同的游戏活动,不同的学生获得的经验未必相同,在这种个性化的表述中,学生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思维,尽管粗糙,但彰显了自己“朴素”的思想。对话中学生之间的“交锋”很激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在争论中取得共识。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深度参与和有过程的思考。

新课上到这里,大家才逐渐明白了,原来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其实就是在求两个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问题。在这里,数学情境与数学概念被巧妙的融合到一起,以前学生只要提到最小公倍烽,就会回忆起这个有趣的“尾巴接回”的情境,他们的脑海中就会有关于最小公倍数的模型。

“数学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建模”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有了“模型”意识,当学生再遇到“尾巴重新接回”时便很快知道了该怎么做。正如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斯宾塞曾经所说:“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思维发展到一定的层次,这时就要进行必要的抽象,进行“数学化”。随着学习与教改的深入,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数学课真正上出数学味来。

参考文献:

[1]马贞.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建模”.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15(01).

比尾巴课件篇7

一、校长纵观语文课——“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

为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四月我们何家璧校长分学科、分学段逐一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为了表示对听课教师的尊重,他会让教学处告知各学科备课组和各位被听课老师。听完课后,他会参与备课组的集体评课。在被听课和跟随着他听课之后,也参与了以他为核心的评课。没有批评,更多的是平等地交流与商榷。一般情况下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引领我们的交流:(1)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听课老师们谈谈授课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3)根据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教学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纵观低段的语文课后,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他发了三封电子邮件给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分别是:崔允漷博士的题为《有效教学》讲座稿、《识字教学的几点意见》、《名家识字教学评课稿》。这三封电子邮件,足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有效低段识字教学改进方案。可见他在观课之前是有备而来、观察有点的,评课时他有理有据,而在听完评完之后,他还能够总结出大家教学上的共性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观课之后,他的识字教学探索足以唤醒我们低段语文老师识字教学的精神活力。想想他一个非语文专业的人都能如此清晰地发现我们的问题并能给出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其实都源于他并非听之了了,而是在观课之前胸有成竹,观课之后深入研究的结果。

二、师徒结对互观课——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智慧的累积途径

为了促进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学正小学有着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传统。低段学科主任钱悦英老师是我的师傅。作为师傅,她很慷慨。听她的课不需要提前通知,推门即可。作为徒弟,我很幸福。因为师傅非常关注徒弟的成长,不管是赛课还是平常的课堂教学,她是有问必答,挤出时间逐一观课并进行观课后的针对性指导。

1.师傅赛课前的指导——由教学设计技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2013年4月学校举行“红梅杯”课堂教学比赛。在正式上课前的磨课过程中得到了师傅悉心的指导。幸福地聆听之余收获满满。第一次在钱老师班里试教,原本很灵动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显得很被动。在孩子出人意料的“冷漠”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困惑中钱老师提醒我,教学内容是不是太多了,我是不是过于讲求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能从中习得什么,在一个学习环节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感到很疲惫,进而渐渐失去了去参与去思考的兴趣?是不是要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呈现方式如何能更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第二次试教,师傅听后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趣,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加载个性化的设计,但要简洁有效。二是如何做到有效的随文识字,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时注意方法的渗透,策略上可以更有趣,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这样在有效识字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低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三是课件不要太多,精一些、少一些,毕竟孩子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也一样。

2.徒弟观课中受教——以生为本应当追求精简朴实的课堂。在对观课有所体悟后,带着新的收获我又一次走进了师傅的课堂。以往观课,往往比较在意师傅的教学设计,而现在的我走进课堂,就是希望看到师傅怎么把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去达成,怎么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学生看不懂的时候,老师会组织怎样的交流、讨论,进而把它弄懂。这次我看到了一个很朴实、很简洁的教学过程。她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师傅的教学环节不多,清澈如水。简要呈现5点。①课伊始,钱老师让学生说说……来……去的句式。学生说了很多,然后她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了一些比如“摇来摇去”,“摆来摆去”“跳来跳去”,等等。在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了《小壁虎借尾巴》_-课的课堂作业本上的一道相关题目。②读课题。指导“尾巴”一词的词尾读轻声,并教学本课生字“借”的字义理解与书写。③前测题了解学情。④说故事主要内容。钱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没有借到尾巴怎么办?为什么要借尾巴?)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出课文主要内容。⑤学习课文第一段。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对“挣”、“逃”两个字字义的理解。五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地方都有钱老师精心雕琢的精妙。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似乎又匠心独运。往往轻轻地一点拨,学生好像就能积极地响应。没有刻意而为之的匠气,自自然然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近。看了她的课,我回味着她曾经说的“课要简单”四个字。何谓简单,针对这节课而言,我想就是突出语言理解,突出语言的积累、建构的简约,但很有内容体现生本的阅读课。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策略深入浅出,教学形式简单实用,这不正是生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吗?如果我们置身课堂,却习焉不察,察焉不明,纵是观再多的课也难以洞晓教学之理,也难以通过观课来提升自己的课堂。只有我们在观课时能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敏锐,也许自己的课堂就能多一分创新、少一些形式,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本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而观课的意义,应该不止于对一节课进行甄别,给一个或好、或不好的评价,而在于面对这样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它究竟带给我们在追求生本课堂的道路上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比尾巴课件篇8

教材分析:

本课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鸡是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易于观察了解,形象简单易画,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形象的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重点之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去添加被装饰的形象,使形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

动物的侧面形象最易于表现动物的特点。所以本课出现的图片中,大部分为鸡的侧面形象。鸡的写真照片,动态比较平静,能让学生了解鸡的结构、外貌特征。另外,教师还可多搜集一些能全方面体现鸡的特征的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多观察了解一些,学习效果会更好。民间艺术作品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装饰表现和纯装饰表现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作品中的鸡的动态各有不同,生动形象,装饰方法丰富多彩,能给学生以启发。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2、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3、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装饰、简化、变形、夸张),感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感。

教学难点:

动物变形及创作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彩色笔、油画棒、铅笔、橡皮、图画纸)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

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一唱万门开。

(猜一动物)

谜底——公鸡

师:你们反映可真快,他就是公鸡。

师:(播放生活中鸡的图片)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吉”字同音,给我们带来了吉祥与美好的祝福,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大花鸡》一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认识鸡的造型及特点。

师: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鸡的身体,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鸡头、鸡颈、鸡身、鸡尾、鸡脚五部分组成。(五部分)

师: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鸡的各部分大致是什么形状?

鸡头是圆形,鸡嘴是三角形,鸡颈大致呈三角形,鸡的身子也大致呈三角形,半圆形的尾巴,长方形的腿和三角形的爪子,我们看鸡冠几乎也是一个半圆。现在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形状去画出大花鸡(师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艺术家在这个基础上是如何变形加工的。

三、观察比较现实中的鸡与艺术作品中的装饰鸡,感受学习其装饰特点。

这是选自韩美林先生百鸡图中的四幅,简单的几笔就可以让鸡的形态如此传神,我们看后三幅,画中的鸡有画很多的羽毛吗?没有,简单的几笔就勾勒了出来。这是动物装饰绘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叫概括,就是将复杂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保留其主要特点,使其形象简洁明了。我们看第四幅图的鸡脚就用简单的几笔概括了出来,但不失其特征。除了概括,同学们来说一说这位画家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进行表现的?

师:看,第一和第三幅图中的鸡脚和现实生活中的鸡有什么不同呢?

生:鸡脚更大更尖了。

师:非常好,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夸张。

师:对,在这张画中哪些地方还用了夸张这种手法呢?

生:鸡冠子更大了,第二幅图中鸡的眼睛更大了。

师:非常棒,这幅装饰画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外,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比如第一幅图中的鸡冠子变成了像树叶一样,其他几幅图的鸡冠子像火苗,尾巴变成了像孔雀的羽毛,最后一幅图中的眼睛变成了椭圆。

不论是概括、夸张还是变形,都是在鸡的基本特点上进行的,不是随意的。我们一会在创作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手法。

不同的画家具有不同的作画风格,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幅农民画,它比现实生活中的鸡更神奇更美丽,想看吗?

生:想(大屏幕出示《鸡探石榴》)

师:这张画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美丽。

生:颜色很鲜艳。

师:那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它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鸡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纷纷举手。

生:鸡的身体上用了花朵做装饰。

师:你很会观察,鸡的身体上装饰了漂亮的花纹,那为什么会用花朵来做装饰呢?

生:这样比较好看,这样显得喜庆、吉祥,呼应了我们的主题。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还有哪些地方进行了纹样装饰处理?看尾巴是怎样进行装饰的?

生:画了像彩虹一样的花纹。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五颜六色,特别像彩虹是吧,还像什么?老师觉得尾巴还有点想柳条,弯弯的,尤其是尾巴尾部尖尖的那一块,可能当时画家还受到了柳叶的启发。因为柳条和鸡尾巴的结构很相似。

师:我们再来看鸡的脖子,装饰了向毛刺一样的花纹,这和鸡脖子上的羽毛非常相似。此外,为了好看,鸡的身体上还有一些圆点点、波浪线条的纯粹性的装饰。我们在作画的时候可以灵活地运用。

师:这张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有很强的装饰性,选用了合适的纹样装饰,颜色搭配十分漂亮。除此之外我们这张画也运用了概括、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谁来说一下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手法。

鸡的身体上没有画很多的羽毛(概括)

鸡冠子更大了,鸡嘴更大更尖了,鸡脚也更大了,尾巴更大更弯了,颜色更漂亮了(夸张)

鸡冠子变成了火苗。鸡的眼睛变成了苹果、花蕾。(变形)

三、欣赏作品中的鸡。

师:鸡是人们乐于表现的形象,除了绘画,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常见。今天我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出示作品。)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好了,我们看了这么多作品,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大显身手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装扮一只与众不同的大花鸡吧。我们先读一下作业要求。(同学们一起读)老师这里有两条小建议:

1、希望同学们能够大胆的创作,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要完全模仿书上的作品,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创作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来,有自己的新意。

2、我们创作出的是大花鸡,所以要把鸡放在画面主要的位置,构图要饱满。背景可以加,也可以不加,自己选择。

五、评价活动

(1)作品展示。

(2)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色彩、造型、创意,以及表现手法上进行自评、互评。

(3)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态度给学生以积极评价。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能够运用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法出色的去装饰一只漂亮的大花鸡,非常的棒。其实除了绘画装饰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撕纸拼贴、毛线粘贴、树叶来拼贴大花鸡,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

上一篇:岳父范文 下一篇:反对自由主义原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