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8 04:47:31

立夏时节的诗句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1

本文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翻译的《诗经》文句二十六则并考察其义训正误,试图据以窥知西夏党项人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国的主流文学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经初步考察可知,西夏《诗经》译例中有半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失误,这说明西夏知识分子对于《诗经》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古典文学没能成为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

【关键词】 诗经 西夏 翻译 古典诗歌

《宋史·夏国传下》记载,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始建学校于国中”,天盛元年(1149)“策举人,始立唱名法”。科举考试中的“唱名”初见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此可以估计西夏的相关制度基本上是从北宋承袭来的。在此之前,西夏曾向北宋索取过“九经”及“正义” (《宋会要辑稿·礼》六二之四、四一) ,人们似可期望中原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会被用作西夏科举的教材,从而成为西夏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不过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知道夏仁宗在执政期间曾大力倡导文教,但是却无法对西夏人的受教育状况和文学素质给出全面综合的估价。本文将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翻译的《诗经》文句并考察其义训正误,试图据以窥知西夏人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国的主流文学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我们之所以首选《诗经》为考察对象,这不仅是考虑到真正读懂《诗经》需要具备专门的训诂学知识,而且考虑到诗歌的翻译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应该是最难的,也就是说,翻译《诗经》对于外民族译者来说是一件颇为“见水平”的工作。

西夏人翻译的中原汉文书籍属于“四部书”的有十余种,均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英国大英博物馆。全部资料中并没有整部的《诗经》译本,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句子,这些句子本来是中原其他书籍在行文中征引的,西夏人在翻译那些书籍时便把原引《诗经》的句子一道译了出来。就目前所知,夏译汉籍中引及《诗经》的有六种,共征引二十八则,具体情况如下:

《孟子》,佚名夏译,写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 ① ,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②。原书残损严重,迄今未见全文解读。现存部分引《诗》五则,依次出自《豳风·七月》、《小雅·大田》、《大雅·文王》、《鲁颂·閟宫》、《小雅·车攻》。

《类林》,唐于立政(627—679)原撰,佚名夏译,夏乾 十二年(1181)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及俄译文1983年由克平发表③,汉译文1993年由史金波等发表④,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⑤。现存部分引《诗》六则,依次出自《鄘风·相鼠》、《大雅·皇矣》、《小雅·白华》、《小雅·鹤鸣》、《王风·大车》、《小雅·青蝇》。

《论语全解》,宋陈祥道(?—1093)原撰,佚名夏译⑥,夏乾祐年间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⑦,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⑧ ,已有全文汉译⑨。现存部分引《诗》四则,依次出自《大雅·卷阿》、《大雅·抑》、《小雅·伐木》、《大雅·下武》。

《孝经传》,宋吕惠卿(1030—1111)原撰,佚名夏译,夏仁宗时代草书稿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⑩,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11 ,迄今未获全文解读,仅见格林斯蒂德完成的楷书转写12。可识读的部分引《诗》十则,依次出自《大雅·文王》、《小雅·小旻》、《大雅·烝民》、《小雅·小宛》、《小雅·节南山》、《大雅·抑》、《曹风·鸤鸠》、《大雅·泂酌》、《大雅·文王有声》、《小雅· 隰 桑》。《孟子传》,考为宋陈禾(1100年进士)原撰,佚名夏译,写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13,但编排次序略有 舛 讹,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以正确次序刊出 14,已有全文汉译15 。现存部分引《诗》一则,出自《小雅·谷风》。

《经史杂抄》,撰者、译者及撰译年代均不详,刻本,首尾皆残,书题为今人所拟。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 16,迄今未见全文解读。书中自称引《诗》两则,一则可以译作:

《毛诗》曰:“我生于母,父养育我。长大成人,如何不孝?”又曰:“我之初生,父母劬劳。我欲报恩,昊天不许报之。”

这大约是《小雅·蓼莪》诗句的 舛 讹:“哀哀父母,生我 劬 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明显,译者仅仅是以自己的体会叙述了诗歌的大意,而未能忠实地表现原作的词句,严格地说这是不能称作翻译的。不惟如此,《经史杂抄》的另一则引《诗》更令人难得其解:

《毛诗》曰:“线依针过,衣成不成在于线;中依主行,夫敬不敬在于女。”

我至今不能认定这段话译自《诗经》的哪一首,也许它和《诗经》根本就没有关系。事实上,《经史杂抄》是迄今所见编译质量最差的西夏著作,估计它的汉文原作者和西夏文译者都只是民间的小知识分子,并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书中虽然也征引了二十余种古籍,但大多像是据市井传言记录的,作者和译者恐怕都没有亲自读过有关的原著17。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则引《诗》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诗经》西夏文译例。

除去《经史杂抄》中的两则,我们下面来逐一考察其余的二十六则译《诗》。初步的考察基于这样的假设:唐宋之际已有包含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的《毛诗正义》行世,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之一,则西夏知识分子读《诗》也当以《毛诗正义》为本18。这样,如果我们看到西夏人翻译的《诗经》词句合于《毛诗正义》诂训,那么这就说明西夏译者是仔细读过《诗经》的,反之则说明他们没有仔细读过《诗经》,或者对《诗经》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1.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鄘风·相鼠)

西夏译《类林·忠谏》:“为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有礼。《毛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岂可去礼乎?”其中征引《鄘风·相鼠》两句 (见附录,下同), 字面意思是“人为礼无,则速不死何为”(为人无礼,则不速死何为)19。西夏译“遄”为“速”,合于毛传“遄,速也”。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王风·大车)

西夏译《类林·贞洁》:“时楚国伐息国,虏息君,使守门,楚王将妻其夫人。夫人不从,作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若予不信,有如皦月。’后遂自杀。”其中征引《王风·大车》四句,字面意思是“生时室异,死时墓同。若我不信,月清明如”(生时异室,死时同墓。若我不信,如清明月)。西夏译“谷”为“生”合于毛传,译“穴”为“墓”合于郑笺“冢圹中”。《诗经》“日”字西夏作“月”,估计是翻译所据《类林》汉文底本讹“皦日”为“皦月”,西夏译者沿用其误而不知校改。“皦”字毛传训“白”,西夏译作“清明”,来突出“白”义,不确。

3.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曹风·鸤鸠)

西夏译《孝经传·圣治》:“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中征引《曹风·鸤鸠》两句,字面意思是“善人君子,其仪不差”。西夏译“淑”为“善”,译“忒”为“差”,合于《孝经》玄宗注“淑,善也;忒,差也”,而不合于《诗》毛传“忒,疑也”(孔疏:“执义如一,无疑贰之心”)。

4.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 豳 风·七月)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其中征引《 豳 风·七月》四句,今残存前两句,字面意思是“日间草拔,夜间索制”(日间拔草,夜间制索),似出《孟子》赵岐注“昼取茅草,夜索以为绹”,亦基本合于《诗》郑笺:“女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

5.友贤不弃。 (小雅·伐木)

西夏译《论语全解·卫灵公》:“对而言,则事贤友仁;通而言,则贤亦可言友,仁亦可言事。《诗》曰‘友贤不弃’、《易》曰‘休复下仁’是也。”其中征引《小雅·伐木》小序一句,字面意思是“贤友不弃”(友贤不弃)。

6.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小雅·车攻)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其中征引《小雅·车攻》两句,今残存七字,字面意思是“法不矢,箭放中如”(不失法,放箭如中)。按郑笺释“舍矢如破”为“矢发则中”,可知“如”在此用同“则”,西夏译为“如同”之“如”,犹言“就像射中了一样”,误。

7.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小雅·鹤鸣)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复问:‘天有耳乎?’秦 宓 答曰:‘有。《毛诗》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无耳,何以闻之?’”其中征引《小雅·鹤鸣》两句,字面意思是“九宵鹤鸣,声音天闻”。按“皋”字毛传训“泽”,“九皋”犹言“深远的池沼”,西夏译为“九宵”,大误。

8.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小雅·节南山)

西夏译《孝经传·三才》:“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其中征引《小雅·节南山》两句,字面意思是“明明师尹,民俱尔视”。西夏译“具”为“俱”,译“瞻”为“视”,合于毛传。惟“赫赫”毛传训“显盛貌”,《孝经》玄宗注训“明盛貌”,而西夏译“明明”(明显、清楚),未突出“盛”(显耀)义。

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

西夏译《孝经传·诸侯》:“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中征引《小雅·小旻》三句,字面意思是“颤颤敬敬,渊深上如,冰薄行如”(颤颤敬敬,如上深渊,如行薄冰)。按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孝经》玄宗注:“战战,恐惧貌;兢兢,戒慎。”西夏译“颤颤”犹言“冻得发抖” (《文海杂类》5.162) ,未表现“恐惧戒慎”义。

10.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小雅·小宛)

西夏译《孝经传·士》:“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其中征引《小雅·小宛》两句,字面意思是“早起夜寐,汝生所勿让”(早起夜寐,勿让汝所生)。毛传训“忝”为“辱”,即“辱没”意,西夏译为“谦让”之“让”,全然无稽。

11.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小雅·谷风)

西夏译《孟子传·离娄下》:“以朋友道绝,故《谷风》之诗云:‘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彼羿与逢蒙之所以分别也。”其中征引《小雅·谷风》四句,字面意思是“恐也惧时,我怀内置。安将乐将,我弃遗如”(恐惧之时,置我怀内。将安将乐,弃我如遗)。

12.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小雅·大田)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其中征引《小雅·大田》两句,今残存七字,字面意思是“田公雨,我私于至”(雨公田,至于我私)。

13.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小雅·青蝇)

西夏译《类林·占梦》:“王梦见青蝇,积矢,毁东西台。王问龚遂,龚遂曰:‘《毛诗》中说:营营青蝇,止于樊。恺 悌 君子,无信谗言。今左右谗佞以虚矫劝者多也,陛下察之!’”其中征引《小雅·青蝇》四句,字面意思是“苍蝇纷纷,垒边于降。逊能君子,谗舌言勿信”(纷纷苍蝇,降小垒边。能逊君子,勿信谗舌言)。按“营营”毛传训“往来貌”,西夏译“纷纷”,大致可通。但毛传训“樊”为“藩”(藩篱),郑笺训“岂弟”为“乐易”,而西夏译“樊”为“垒”(营垒),译“岂弟”为“能逊”(谦逊、柔和),皆误。

14.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小雅· 隰 桑)

西夏译《孝经传·事君》:“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其中征引《小雅· 隰 桑》四句,字面意思是“心上爱矣,远不谓矣,心中藏矣,何日记矣”。西夏译“遐”为“远”,与郑笺相合。

转贴于 15.天步艰难。 (小雅·白华)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问曰:‘天有足乎?’秦 宓 答曰:‘有。《毛诗》中说:天步艰难。若无足,何以有步?’”其中征引《小雅·白华》一句,字面意思是“天行艰难”。西夏译“步”为“行”,与毛传相合。

16.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大雅·文王)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其中征引《大雅·文王》两句,今残存五字,字面意思是“是,其命唯新”。按“其命惟新”毛传:“乃新在文王也。”西夏以语气词“唯”当“乃”字,可通。

17.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大雅·文王) 西夏译《孝经传·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其中征引《大雅·文王》两句,字面意思是“汝祖不念,其德修”(不念汝祖,修其德)20。按“无念”毛传训“念也”,孔疏:“言当念汝祖。”知“无”在此为发语辞,或可译“当”,或可不译,西夏译以否定词“不”,大误。18.乃眷西顾。 (大雅·皇矣)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问秦 宓 曰:‘天有头乎?’答曰:‘有。’张温曰:‘在何分?’秦 宓 曰:‘《毛诗》中说:乃眷西顾。以此知之。’”其中征引《大雅·皇矣》一句,字面意思是“天顾方时西方乃见”(天回顾时及见西方)。西夏补出主语“天”,大约本于《皇矣》上文“上帝耆之”。

19.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大雅·下武)

西夏译《论语全解·卫灵公》:“《诗》中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可以为王者之佐故也”。其中征引《大雅·下武》两句,字面意思是“此妙一人,王合德顺为”(此妙一人,合王顺德)。按郑笺训“媚”为“爱”,则句意当作“爱此一人(天子)”,夏译“此妙一人”不通。又“侯”字毛传训“维也”,知在此为发语辞,无实义,西夏竟译以“王侯”之“王”,大误。

20.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大雅·文王有声)

西夏译《孝经传·感应》:“孝 悌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其中征引《大雅·文王有声》三句,字面意思是“西自东自,南自北自,不服思无”(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21.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大雅· 酌)

西夏译《孝经传·广至德》:“《诗》云:‘恺 悌 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其中征引《大雅·泂酌》两句,字面意思是“赢胜君子,民之父母”。按“岂弟”毛传训“乐易”,西夏译为“赢胜”(胜利、成功),语义全然无稽。

22.来游来歌。 (大雅·卷阿)

23.靡哲不愚。 (大雅·抑)

西夏译《论语全解·公冶长》:“《卷阿》诗中曰:‘来游来歌。’《抑》诗中曰:‘靡哲不愚。’宁武子邦有道时知,邦无道时愚,盖得诸此而过者是也。”其中征引《大雅·卷阿》、《大雅·抑》各一句,字面意思分别是“游来歌来”(来游来歌)、“智不愚无”(无智不愚)。按毛传:“国有道则知,国无道则愚。”西夏译“哲”为“智”,合于毛传“知”字。

24.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大雅·抑)

西夏译《孝经传·孝治》:“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其中征引《大雅·抑》两句,字面意思是“觉行德有,四国顺也”(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按“觉”字毛传训“直”,“觉德行”郑笺训“大德行”,《孝经》玄宗注同,西夏译作“觉”(觉悟、菩提),不确。

25.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大雅·烝民)

西夏译《孝经传·卿大夫》:“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其中征引《大雅·烝民》两句,字面意思是“夕朝倦无,一人之事”(朝夕不倦,以事一人)。西夏译“解”为“倦”,合于孔疏“早起晨卧,非有懈倦之时”的“懈倦”。

26.戎狄是膺。 (鲁颂·閟宫)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其中征引《鲁颂·閟宫》两句,今残存三字,字面意思是“羌伏之”(羌是伏)。按“膺”字毛传训“当”,犹言“抵御”,《孟子》赵岐注训“击”,西夏译作“伏”(降伏),不确。

用《毛诗正义》衡量以上全部二十六则译例,我们可以认为是译得不错的有十二例(1、4、5、11、12、14、15、16、20、22、23、25),译得不太确切的有八例(3、6、8、9、13、18、24、26),存在严重失误的有六例(2、7、10、17、19、21)。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得知,凡是西夏人能够准确翻译的诗句,其语义大都比较浅显,西夏译者凭借一般的汉语知识即可解决,不一定要参考《正义》,而一旦遇到带有古义古训的诗句,他们便难免力不从心之感。这些事实说明西夏人对于《诗经》虽然不见得全然没有读过,但也只是略知一二,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从13、21两则译例中的“岂弟”译法不同来看,所有的译例也许并非出自同一译者之手,但考虑到《类林》和《论语全解》都是由西夏政府机构“刻字司”刊印的,我们当可相信这些译者必然是当时政府的最高级知识分子21。政府最高级知识分子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已属平平,那么其他人士将更会等而下之。

可以推想,西夏人对《诗经》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使中原古典文学成为西夏文人文学的基础。西夏诗歌作品存世的不多,可以认为是其代表作的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一部佚题的诗集。这部诗集的正面是刻字司于乾 十六年(1185)刊印的五首长诗,背面是手抄的若干首较短的诗,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称之为“宫庭诗”22,其中有一些目前已获解读,著名的如《大诗》23、《月月乐诗》24 、《夏圣根赞歌》25、《新修太学歌》26,等等。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这些作品都不像是受到了中原经典汉文学的多少影响,而是明显地和吐蕃、回鹘、鞑靼民间文学一脉相承27。当然,西夏人作出如此的选择,并不见得仅仅是因为中原经典文学的词句古奥,除此以外,与中亚草原民族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习惯也都会成为西夏文学局面的重要成因。

有证据表明,12世纪下半叶的西夏政府尽管在口头上提倡学习中原汉文化,但至多只是在“汉学”才要求人们读一点儒家经典,而在以教授西夏文为主的“番学”中则很可能采取的是词赋取仕制度,政府没有统一组织过“九经”的西夏文翻译,“番学”出身的西夏官员也并不研读“九经”28。目前我们还无从确知西夏人是怎样阅读中原典籍的。事实上,在西夏立国之前,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原文学作品早就在中北亚少数民族间流传了,不过有趣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文人虽然手里拿着汉字的文本,但口中却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阅读的。例如《周书·高昌传》载:

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 洪迈《夷坚丙志》卷一八载:

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接伴副使秘书小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

以此类推,我们估计西夏党项人这样读《诗》的也为数不少。很明显,这样的随口翻译往往使教书人不能仔细斟酌原诗的词句,其翻译质量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想到,承载着当时发达文化的中原经典文学并不一定会在周边民族中很快形成压倒的优势,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各民族平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在中古时期,和汉族接触最为密切的是女真人,契丹人次之,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在辽金文学中多少找到一些受中原文学传统影响的女真、契丹作品。至于西夏、吐蕃和回鹘人,则因为和中原极少有大规模的民间交往,所以中原经典即使偶然进入那里,恐怕也只能在政府意志下成为学校教学的点缀,而无力从根本上撼动原有的民族民间文学传统。

注释

①В.С.КолоколовиЕ.И.Кычанов,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Луньюй,МэнЦзы,СяоЦзин),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6,текстыстр.75-131.

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74页。

③К.Ъ.Кепинг,Лес категорий,Утраченная китайская лэйшу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Москва:《Наука》,1983.

④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221—332页。

⑥吴其昱曾猜测《论语全解》的西夏文译者是仁宗朝的宰相斡道冲,本文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参看WuChi-yu,“Sur La version tangoute d’un commentaire du Louen-yu conservée à Leningrad”, T,oungPao,vol.LV,Livr.4-5,1969。斡道冲事迹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⑦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3-49.

⑧《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47—59页。

⑨聂鸿音《西夏译本〈论语全解〉考释》,《西夏文史论丛》(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⑩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135-221.

11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2—46页。

12Eric Grinstead,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Lund:Studentlitteratur,1972,pp.300-376.

13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стр.53-74.

14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74—80页

15聂鸿音《西夏本〈孟子传〉研究》,《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117—132页。

17聂鸿音《西夏本〈经史杂抄〉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8西夏人在翻译汉文典籍时,凡遇原文“诗”(诗经)字往往要译成“毛诗”,可以用为佐证。

19本文对西夏字义的确定参照Н.А.Невский,Тангутская филология,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以及李范文《夏汉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西夏文第七字(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第310页第6行第5字)至今无人能把它转写为正楷,因而不能译出。

21有关西夏刻字司的史实,参看聂鸿音《西夏刻字司和西夏官刻本》,《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

22 З.И.Горбачева и Е.И.Кычанов,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3,стр.54.

23Е.И.Кычанов,Морезначений,Установленныхсвятым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Центр《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1997,стр.217-236.

24西田龙雄《西夏语“月月乐诗”的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25卷,1986年。

25 Е.И.Кычанов,“Гимн священным предкам тангутов”,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1968.又见西田龙雄上引文。

26西田龙雄上引文。又见聂鸿音《西夏文〈新修太学歌〉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27克恰诺夫曾就西夏格言谚语和中亚民族民间文学的关系进行过精彩的研究,参看Е.И.Кычанов,Вновь собранные драгоценные парные изречения,Москва:《Наука》,1974,стр.79-86.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2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共十三首。据龚斌《陶渊明集校笺》注:“《山海经》共十八卷,载海内外绝域山川人物之异,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作者已无从确证。晋郭璞曾为该书做注并题图赞,陶渊明读的《山海经》就是这种有图赞的《山海经》。诗中《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周穆王驾八骏游行四海,多为神话传说。”由于《读山海经》(其一)与《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的生活环境相近,“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和郭主簿》的生活条件相似,“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与《归鸟》的心情相似,可见,《读山海经》应为诗人隐居之初所创作的。组诗的第一首写幽居读书之乐,颇能体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极诣。本诗共十六句,结构较为松散,大体四句可作为一解。

诗歌前四句先从读两书时节及所居环境写起。时节是“孟夏”,即初夏,这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此时天气并不炎热,春花虽然落了,但是树叶却长得繁茂。“扶疏”即树叶纷披貌,这树叶遮蔽着诗人的居所,既清凉有幽静。离开了政治漩涡的诗人,于无喧嚣的居所内,内心想必一片安然。“众鸟欣有托”是赋象,而联系下文“吾亦爱吾庐”,又是兴象。作者在《与子俨等疏》中曾说: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写诗时,作者显然也是在众鸟的啁啾声中感受到他们栖托有所的欢欣,树上的鸟儿为有所托而欢欣,树下的“吾庐”内的作者也为自己有所托而欢欣。刘履《选诗补注》里评此句“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

良辰,美景,有庐,有书,且是“既耕”“已种”的春耕结束之后,此时只需偶尔的维护,再要农忙,恐怕要到等到秋收了,因而初夏是一段较为清闲的时光,诗人自可开卷畅读了。清闲的同时,心中又是踏实的――身心安顿,无需为衣食而忧,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逍遥美妙的。而“吾庐”、“我书”,两用第一人称词组,增加了对庐和书的无限深情,“读”字有力地扣了题。“穷巷”两句,是说自己居住偏僻的小巷,远隔尘嚣。“深辙”指代大车,因为只有大车才能压出深辙。而大车一般又是达官贵人的高车驷马,作者表面似乎在说自己所住的陋巷大车是进不来的,所以即使过去在官场中的故人来到他这里,也会回去的,实际在表达他和过去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员已经没有往来,隐含有对世俗坚决的否定和拒绝。可见,作者这就有了读书所需的静境――既是自然环境,又有他自己创造的社会交往环境,周遭没有车马的喧嚣,也没有名利的困扰,自可悠哉读书。当然,作者虽然隐居起来,但是没有脱离正常的人际交往,他和普通的农民、知己还是有着频繁的来往的,这可以从作者的其他田园诗中获得印证,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的四句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在叙述作者与知己共读共饮的情形,笔者以为从全诗来看并读不出该意,而是诗人自斟自饮自读书之乐。陶渊明“性嗜酒”(《五柳先生传》),如今良辰美景,有书相伴,又逢农村冬季时酿的酒,经春始成,初夏时节正好开坛取饮。四月正是蔬菜生长的旺季,从地中摘菜蔬以佐酒,是何等惬意的事?“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夏天的“好风”,应为凉爽的风吧、故曰“好风”),雨也好,润衣不湿,且俱能助酒兴。在很容易形成偶句的地方,诗人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王夫之《古诗评选》),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王夫之所见极是, 一般此类诗歌易写成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或写成写景――叙事――抒情的结构。如将“微雨“二句放在“吾亦爱吾庐”后,则前景后事,分作两搭,觉局量狭小;如此景事相间,便见得尺幅平远,包容较大。作者不刻意用对偶句,篇章安排上也舒散自然,此种写法,颇能体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散文化风格。

至此,这首诗用了四个第一人称。第四句 “吾亦爱吾庐”、第六句 “时还读我书”、第十句 “摘我园中蔬”中的 “我”反复使用,既强调的是自己,又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可见陶渊明是一个很自我的诗人,即强烈肯定自己的诗人。

末四句复回到“时还读我书”,即“读山海经”的题面上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虽只点到为止,但是结合陶渊明其他诗歌及古人乃至我们当代人读书的情况,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头悬梁、锥刺股”功利型的苦读,一种是审美式的乐读。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时已有“乐读”的倾向,这从“游好”二字可以会意。他自己也曾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读书面更为广泛,这里便不是儒家经典著作,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周王传),二者都属神话传说,是道家著作,有很强的文艺性和可读性。作者不是刻苦用功、不是把读书当敲门砖,只是流观泛览,读得那样开心,读得欣然忘食――“连饭都不想吃”(贾宝玉读西厢语),从而有很多的审美愉悦,同时又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阴中的庐室,清风从这里悠悠通过,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尚友古人。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馀,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群蚁排衙的时候。而参加过劳动的感觉就是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来,古人所谓“宇宙”是时空双重的概念(《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俯仰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它道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虽然足不出户,由于专注凝神,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其次,陶渊明泛神论的人生观,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自能物我俱化、古今不分,此种境界只赖读书以导入,这是更深层的快乐。从全诗看,这两句所包含的快乐已不限于读书,而已推广到人生之乐,陶渊明是悟性极高的人,他读书也是阅世,而人生也是一本书。读书可乐,生活可乐。这种人生观,是陶渊明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因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完美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胡适在 《白话文学史》中写道: “陶渊明是自然主义哲学的绝好代表者。”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3

从春天疾驰而来,绿,渐具领袖的气质。它以一棵树的姿势摇旗呐喊,一呼百应。

到处都是绿的大军,风过处,山呼海啸。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要拥戴心中的王,立朝为夏。

冷暖不兴,干戈平息,泱泱山河,如此繁华。从此,盛世来临,把欲望和希望攀援。

小满

风柔雨细,阳光平和。一朵牵牛把露头的夏爬向高处,它要宣告,一个盛世的来临。

心情灌浆,希望结籽。五月的乡村开始清扫仓廪,储存绿色和鸟鸣。

小小的满足,高不过一棵麦穗,但足以让一只蜜蜂,把生活唱成小曲。燕子从旧日的温情里飞出,把一树柳丝,舞成霓裳。

芒种

布谷鸟的啼鸣,把六月的村庄丢在安谧里。节气在蔷薇花的缤纷中,收割春,播种秋。

一个背着阳光的人,开始在水面上栽插诗行。

大片的麦子在风中奔跑,沿诗意的指引,寻找回家的路。

农事里逃出的几粒菜子,在绿草的阴凉里,诡谲地笑。

月光轻掀一本泛黄的夏历,听取蛙声一片。

夏至

蝉的鸣叫,是一枚射向天空的响箭,宣告大好山河,皆属夏统。

强悍的王朝,马蹄翻起热浪,以不可阻挡之势,拓疆展界。天威之下,万物臣服。

江山一统,修养生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生命热烈,生活无比旺盛。

泱泱大国,激情的年代,把最炙热的希望,带到民间。

小暑

微醺的乡村,红脸膛,额上细细的汗水。它蹲在一棵槐树下,抽着一杆旱烟。

不知疲倦的风,在田野上疯跑,撞碎了一地的阳光,压弯秧苗,又一头扎进清凉的河水。

穿绿裙子的季节,已裹不住丰满的身子,在山坡上闪躲着热辣辣的窥视。却将两只羞怯怯的果儿,在饱胀的心情里蹦出。

谁的情绪如此高涨?一句黄梅调,把一个节气唱得颤颤悠悠火火热热。

大暑

阳光蒸熟了稻香,酿成醉人的农事。那在田间收割夏天的人,挥汗如雨。

镰刀在田野放倒成熟的爱情,甜蜜的疼痛随风飘远。一根颤悠悠的扁担,挑着多少饱满的心事?火热的日子,实了仓廪。

越堆越高的稻秸堆上,谁家的汉子,就着太阳惬意地点一根节气的烟。

薄暮时分,汗水淋淋的村庄,坐在屋前的大槐树下。他端起红彤彤的夏,与立秋碰杯。清亮的月光,洒了一地。

(选自《巢湖日报》)

解读:

我从来不知道,夏日除了炎热,还有那么丰富的形象:霸气的、妖娆的、平实的、爽朗的、精壮的。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4

一、 征引:从单薄走向丰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是读者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如果学生阅读时的认知结构与文本情境距离过大,就难以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洞悉文本的深邃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征引相关材料,以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心理图式,生成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征引,可以是必要的背景材料的补充,可以是相似、相关文本内容的引进,也可以是名家鉴赏、解读文字的适当引用,等等。

在教学《行路难》时,学生借助注释,大多能读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诗句所流露出的苦闷与失意,但由于缺乏对诗人生平志趣、人生际遇的了解,很难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获得会心的共鸣与感动。笔者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情感内涵时,多次引入背景资料――

在解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时,为深化学生对李白的宏伟抱负、政治理想的理解,教者征引了李白的如下诗文: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为让学生充分感受李白苦等十八年,终得皇上召见,供奉翰林的不易和愿望成真的欣喜、兴奋,教者征引了李白如下的生平资料和诗句,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

公元725年,出蜀,仗剑远游;公元742年,翰林待诏;公元744年,赐金放还。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在丰富的征引资料的助读下,李白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鲜活、完整,学生真正走进了李白的情感世界,读出了李白的痛苦、矛盾和豪情。

二、 评价:从肤浅走向深刻

教师要根据课堂走向和学生反应,灵活运用各类评价语,积极发挥评价语的调控、导向以及深化思维、推动后续学习的功能,促使学生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肤浅走向深刻。请看笔者教学《威尼斯商人》的一个片段:

师:课文中的夏洛克,是矛盾冲突的另一主体,请谈谈你对他的印象。

生:夏洛克是一个知名的吝啬鬼,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他嗜财如命,把敛财看成人生的全部。

师:这位同学知识挺丰富。

生:夏洛克挺阴险的。居然和安东尼奥立下了违约割肉的字据,亏他想得出来!

师:同学们,夏洛克身上就没有让我们同情或肯定的地方吗?

生:从节选部分看,夏洛克只是一人在奋战,他其实处境挺凄凉的。

生:夏洛克是一个被侮辱、被歧视的犹太人,作品中其他人的台词中,多次出现了“你这个异教徒”“你这个异邦人”的称呼,可见,在威尼斯,他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师:这位同学读书真细致!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夏洛克还是很重亲情的。作为人父的夏洛克,他热爱自己唯一的亲人――女儿杰西卡,他不愿女儿多接触外界,多接触基督徒,只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师:让我们读一读夏洛克的两段台词,感受他在遭受歧视时,内心深深的耻辱感与无奈感。(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台词,学生朗读)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在耐心的倾听中,运用“这位同学知识挺丰富”“这位同学读书真细致”等激励语来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运用“夏洛克身上就没有让我们同情或肯定的地方吗?”“大家还有补充吗?”等评价语来引领互动,启发学生变换角度,立体地品读人物,在信息的多向交流中,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走向深刻、走向丰满,发展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相机采用“你为什么这么看?”“你能作出具体的解释吗?”等评价语,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思维层次递进,从而生成课堂的精彩。

三、 激活:在体验中感悟

激活体验,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调动自身的亲历、情感去推断、揣摩作品中的情境、事实,有利于加深理解,强化认同,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获得更大的审美乐趣。请看《散步》的教学片段: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体现作者精心选词的功夫?

生:我挺喜欢第7自然段“摸摸”细节,“摸摸”体现了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同时我们也看到母亲的谦让。

师:作者连用了两个“摸”。用一个“摸”行不行?

生:不行,用“摸摸”程度较轻,但更能体现出奶奶的爱。

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过从一个细节中感受到他人的爱意的经历吗?

生:每当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妈妈总会走过来用额头抵一抵我的额头,关切地问一句:会不会是受凉发烧了?

生:每天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他总是移坐到电动车坐垫的最前端,为的是让后面的我坐得更舒适些、更自在些。

在品味了叠词表情达意上的魅力后,教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调动情感体验,去品味生活中温暖人心的动人细节,使学生深深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浓浓爱意,读出了“摸摸”一词的温度,在心底对文本传达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 示范:在参照中创生

教师的示范是动人的“身教”,能给学生以攀援的扶手,使课堂弥漫体贴的温情。优秀的教师读写功底深厚,教学手法别致,课堂上常常会借助示范来主动引领,展开教学活动,催发学生的独特感悟,催生学生的言语智慧。特级教师余映潮是深谙示范引领之道的,请看余老师教学《律诗二首》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外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象。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边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对学生来说,用“说读”来扩展诗意,领悟诗情是一种新颖的、有一定挑战性的的阅读方法。该如何与诗人对话?如果没有教师必要的讲析、示范,学生的思考只能是一鳞半爪,粗枝大叶的。余老师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主动引领,首先对“说读”进行了精致的讲解,然后就如何进行“说读”亲自示范,给学生可感的参照,便于学生化难为易,打开思路,生成更为丰富的感悟。同时,教师的示范也是一种读诗方法的示范,有助于学生习得规律,活学化用,最终实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5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言语结构的陌生化 在语词的选用、搭配,语句结构的减省,表述的角度选择等形式上进行创新,达到奇特的表达效果。

1.以心观物,以情赋物,以反常规的词语组合,使得情与物的浑然相融,虚与实相得益彰,实现了语言从再现到表现的飞跃。

“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

“圆圆的”本是油菜籽、豌豆灌浆饱满,长势旺盛;“喜欢”应是指农人耕作有获、笑逐颜开的喜爱之情。“圆圆的喜欢”,省去油菜籽、豌豆,嫁接入农人的感情,前者是物后者情,前者是实后者虚,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密度。

“挖马齿苋的小姑娘,收割着后羿射日的传说。”

大暑时节,热得酣畅淋漓,小姑娘收割着马齿苋,讲述着后羿射日的传说。前半句隐去了收割的宾语“马齿苋”,后半句隐去了谓语“讲述”,合二为一,收割传说,一实一虚,减省,新颖。

“追赶花期的放蜂人,用嗡嗡嘤嘤的吟唱,把六角形的梦填满了。”

“六角形”暗指蜂窝,群蜂穿梭花间,蜂窝贮满蜜粉;“梦”是放蜂人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的生活憧憬。形象的“六角形”与抽象的情思组合,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创造。类似还有“龟裂的思绪”、“甜甜的诱惑”等。

2.善用拟喻,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表现出语言的动态美感。

如《小满》中,列举了十五种作物,诗人没有用呈现句,摒弃“是”“有”“在”字句,而是捕捉感觉,精选一组动词――充满装满盖满挤满占满挂满布满填满爬满溢满,或比喻或拟人,化静为动,赋予作物生命色彩的灵动,生机勃发,争相斗妍,意境广阔,诗情涌动,表现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日轮,容光焕发地行走在北回归线上。”

将太阳人格化,容光焕发神态,描绘出此时日处中天直射大地,夏至到来令人兴奋,一个无意义的自然现象,经拟人化细节描写,一切生动起来,一切充满情致。

“收和种这两把梭子,日夜编着《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

收种本是劳作现象的抽象概括,一旦比作梭子,就形象化了,引人联想到织布机上梭子有节律地来回游动,进而感受到收种时农人紧张的劳动场面。而“《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则是优美浪漫的,表现出劳动快乐,诗人对收种的“芒种”时节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抓住特征,长于隐略,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出语言的绘画美感。

“荷叶托着的那枚晶莹”,省去水珠,突出了晶莹之美。“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制造着阴天”,“大蒲扇和大芭蕉扇呼哧一扇,夜空里长满了星座和故事”,隐去了人的活动,突出表现重点,用语简炼,意象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情趣盎然。

4.化用诗文、民俗传说,令人回味,表现出语言的含蓄美感。

在《芒种》一节中,诗人不经意的一笔点出了两个与端午有关的民俗典故――“多角形的传说”、“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颇有趣味。

多角形是粽子的形状,可见可触摸;传说是抽象无形,无色无味,因有多角形的修饰,使得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更见韵味,似乎如粽子一般可见可尝可口,引人无限遐想回味,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白娘子的故事浪漫凄美,表达出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歌颂,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雄黄酒本是祛病除毒杀虫的,故事中被代表封建制度势力的法海拿来教导许仙毒害他的心上人,以致白娘子惨遭折磨,许仙受到极度惊骇,美好爱情遭到摧残。然而真情是不会因一剂狠棒而变色的,白娘子不顾身孕,远赴千里采回仙草拯救许仙,最终夫妻消除隔阂。历经挫折,许仙更见得白娘子的一片痴情;历经雄黄酒的浸泡,纯美的爱情终于超越神鬼与人的界限,人鬼情更见光芒。

正如文中所言,“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活脱脱地游动着,愈发变得年轻、美貌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附着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倍受重视的传统佳节上,年年传诵,代代传诵,愈传愈美,愈美愈传,这也表现出今人对纯美爱情的追求,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清纯浪漫美丽的元素。

二是表述方式的陌生化 将叙述与意象群组合,铺排复沓,整散结合,既有散文舒放自如,又有诗歌的节律韵致。如《立夏》一节中:五组不相关联的意象,各自独立成景,蒙太奇式构建,以五个“不知”将其组合起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表现出夏天突如其来给人无比喜悦。

又如《小满》中,一连用十个“满”,连缀起十几个意象,形成庞大的意象群,一气呵出,锐不可挡,勾勒出江南大地万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生机景象。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7

一、诗歌入文,营造文化氛围。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明确要求,作文要能够写得“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具体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而诗歌入文,或创造氛围,或衬托渲染,或寓意象征,或意境深远,可以让文章“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作文片段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炎炎的夏日,所有的花木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你看那是什么?遥远的天际,那一片绿,绿中夹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肆无忌惮地蔓延出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的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浪;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莫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秋天的莲,是收获的莲,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孕育出颗颗饱满的果实。江南的女子,如水一般的女子,她们架起木舟,向那绿海驶去。纤手飞舞之间,采下朵朵莲蓬,剥开一个,取出莲子,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嘴中绽开。那是莲的清香,那是莲的奉献。无私奉献的莲,在夏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在秋天给人们以收获的喜悦。这收获的莲,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产生自灵魂深处的热爱。 【片段简析】

本文巧妙穿插古代诗歌,形象典雅有致,读来富有文学气息和文化氛围。文章写自己对家乡的“莲”的热爱,一边抒发自己与莲的关系与感情,一边依次引用杨万里、柳永等人的诗歌名句,对自己的感情起到了恰到好处的渲染作用。因为“莲”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较多古诗名句加以烘托,显其古典的意蕴。从过渡句的效果来讲,运用古代诗歌,也会让文章的层次感分明。

二、诗歌入文,更能体现点睛之力。

通过引用诗歌,在文章段首或者段尾展示,可以起到观点鲜明、点睛深刻的效果,也使得老师阅卷时能更快速抓住行文脉络,理清作文思路。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根据行文主旨表达的需要,在文章的合适位置巧妙展开。特别要注意诗歌和理论素材的巧妙结合,要能写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中心思想。 【作文片段2】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昔日秦国嬴政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奋斗的脚步就一刻不曾停止,终得灭除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诗意地生活》 【片段简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诗歌指出人生有三大境界,作者在这里巧妙引用诗歌分析人生三种境界,进行挖掘,总结出了独特的立意――理想、奋斗与收获。正是这三种境界的巧妙拆用,使得文章结构分明,亮点动人。

三、直接引用诗歌,素材丰富中彰显积累广度。

运用这种策略,学生要熟练记住诗歌或者诗歌片段,在符合文章主旨的前提下,一字不错地运用到位。直接引用诗歌的妙处在于文章显得更真实、更准确、更具有论证说理效果、更能够彰显作者积累的功夫和文章的文采。考生运用好这一技法,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积累经典诗歌,多加分析经典诗句,唯有如此,考试时才能信手拈来。 【作文片段3】

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四面楚歌中,当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的脖颈,只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你只懂得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仰天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男儿”,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低头是一种智慧》 【片段简析】

这篇作文妙用古代诗歌,论证中心论点。文中开头先引用“大丈夫能屈能伸”导入,接着以反面材料项羽的事例来表明不会低头的人生是一种缺憾,然后又以正面材料杜牧的诗句来表明低头是一种智慧,妙用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引用,对项羽的评价,既有他自己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表现其豪情;又有历代诗人对他的评价,三人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文章的深度。诗词佳句的巧妙运用,看似信手拈来,但恰到好处,大大增加了本文语言的魅力。

四、暗引诗歌,化用或融合为自己的语言,文采与深刻在不知不觉间。

暗引诗歌,就是指作者引用诗句等不直接引用,而是巧妙地缀入文章中,或者抽取原文中的部分语句,自己加工,组成新的语句,新的语句既符合主旨,又让人体会到文采飞扬的感觉。运用这种手法,要注意对诗歌内容理解透彻,在运用时,切忌断章取义,切忌牵强附会、不伦不类。 【作文片段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谁在收着满地黄花独自凭栏空垂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是谁在不知归期的巴蜀山地,望窗外萧瑟的秋雨涨满池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谁,在姑苏城外的渔舟里无限愁苦,却成就了不朽的失眠?

雪花是天空的精灵,是儿童的伙伴,银色马车从天上来,小雪花带来了冬爷爷的礼物。而歌者创作出永恒的咏叹调,“北风吹雁雪纷纷”,“万径人踪灭”。冬天如同年迈的老者,在声声鞭炮中,走向远方。

美好的季节,多彩的季节,我们伴着动听的歌声,踏上新的征程。

――《感悟春夏秋冬》 【片段简析】

文章综合使用了多种手法,尤其是引用,文采斐然,意蕴深远。文章第一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间接引用李清照名句领起本段。后文中巧妙暗引,写出秋天的特征。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8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上一篇:翻译文章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的灯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