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诗翻译范文

时间:2023-11-06 15:48:48

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古诗翻译篇1

一、与常情常理乖谬的译解现象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历来入很多选本、大学语文教材或中学语文教材中。这句话意思不难把握,但翻译成白话文能够做到妥帖似乎并不容易,笔者查对了十多种相关译本,多不妥当。譬如,马智强、鲁国尧译本把这句话翻译为:

贤君应和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1]

分析这句译文的结构及语义可发现,贤君治天下似乎只在亲自烧火做饭时,而与他跟老百姓一起耕种不相干,这显得相当奇怪;且“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又如何能做到,贤君并无分身之术;倘说以烧火做饭作为治理天下的模范,又显得相当怪异。这种与常情常理乖谬的现象,并非上述译本单一现象,而是几乎在全部译本(包括若干教材)都或显或隐地存在着。略举几例:

贤人要和人民一道耕种,才吃;自己做饭,而且也要替百姓办事。[2]

贤者应该与民众一起种出庄稼来吃,做出饭来才处理政务。[3]

贤明的君王应该跟百姓一道耕种而维持生活,自己动手做饭又管理国事。[4]

以上依次为杨伯峻、金良年、刘俊田译本所翻译,情况与上例相似,也都将此句的两个分句分开翻译,“并耕”与“食”关联,“饔飧”与“治”关联。

笔者又查阅《孟子注疏》,汉代赵岐所作的注和宋代孙奭所作的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它们分别是:

古贤君当与民并耕而各自食其力。……当身自具其食,兼治民事耳。

古之贤君,乃与民同耕而食,饔飧而兼治政事。[5]

也是将两个分句分开来解释的,且说“兼治”,仿佛“治理政事”成了“兼职”。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一字未改地沿袭了这种说法。[6]朱熹的《孟子集注》没注疏“并耕而食”,只注释“饔飧而治”为:

言当自炊爨以为食,而兼治民事也。[7]

与老百姓一起耕种养活自己,自己做饭吃而兼治天下?既为君王,治天下怎么成了兼职呢?自古及今都存在这样与常情常理相乖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这句话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但是几乎所有注译者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才出现这样奇奇怪怪的译解现象。

二、互文知识与文言诗文的译解

我们知道,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修辞方法之一。一般情形是这样:一句话两部分或上下两句,独立看各说一件事,实则上两者互相阐发,互为补充,两部分合起来说一件事,即所谓“互文见义”。百度百科“互文见义”条目有个最清晰的解说:“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常见例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说“秦时明月”“汉时边关”,而是说“秦时和汉时的明月与边关”。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是说主客双方一起先下马、再一起上船。互文的基本特征就是“文省而意存”。“文省”即上下句或一句话两部分文辞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前句省去“壮士”,后句省去“将军”,意思是“将军和壮士都身经百战,多有死伤,数年后幸存的将军和壮士回乡”,前后两句意思互相补充,即所谓“意存”。互文这种修辞,可使文句精炼,结构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文句节奏感和文章气势。

用上面的互文修辞知识来分析“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食”“治”文辞互省,把省略的文辞补充起来即“并耕、饔飧而食,并耕、饔飧而治”。这样看来,并非国君耕种时不治国、做饭时才治国,而是国君耕种时也治国,做饭时也治国,这才符合情理。既然判定这句话为互文,那么正确地翻译“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这句话就不是什么难事了。笔者试着给出如下两种翻译:

贤明的国君与农民一起耕种,一起做饭,同时治理国家。

贤明的国君一面与民共耕同食,一面治理天下。

这两种翻译语义合情合理,不像前述数例显得别别扭扭。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中“与民”,应该既关联到“并耕”,也关联到“饔飧”,许多译本将“饔飧”翻译成“(国君)自己做饭”,不妥,而是“与民一起做饭、一起吃饭”,也可意译为“吃同样的饭”。

三、“互文”手法的甄别

如是,则“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是否确为互文,这是值得进一步追究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互文界定方法来检验,李显根曾概括出甄别互文三个条件:

(一)必须是对文;

(二)必须是顺文直解时不合情理或文意不足;

(三)必须是对举的词意思互为补充。[8]

我们现在用此“互文判别法”检验如下:

首先,我们来判断“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是否为对文。所谓对文,指句子或者词组两部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且相同位置上的词或意思相对,词性相近。从结构上来说,“并耕而食”与“饔飧而治”两部分结构相同。从意思上来说,“并耕”说耕田收粮,指生产劳动方面;“饔飧”,指做饭吃饭,说消费方面。意思两两相对。“食”与“治”一个说君主参加生产劳动,一个说治理国家,意思也是两两相对。可见,“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确为对文。

其次,本文开头部分已论述过“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直解存在不合情理的情形,说明它满足互文的第二个条件。

再次,我们看“对举的词意思”是否互为补充。“并耕”对“饔飧”,“食”对“治”,君主与民“并耕”既为了“食”(获取粮食),也为了“治”(治天下),而“饔飧”也是既为了“治”,也为了“食”,“治”与“食”互文见义,相互补充。前句“并耕而食”为后句“饔飧而治”补足“食”的语意,后句“饔飧而治”为前句“并耕而食”补足“治”的语意。所以,这句话满足互文的第三个条件。

据此,“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是互文语句确定无疑。一般来说,既然甄别出其为互文,那么对它译解就要避免违情悖理的说法。此甄别方法非常有效,读者可以用下面常见的古典诗文语句来做译解测试: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与一般文句不同,它绝不能照文直解。如果某一语句是互文,那就必须按照互文来对待和翻译,否则一定会闹笑话。如果在古代诗文中碰到对文,且解说出现语义乖谬现象,不妨试着用上述方法甄别它是否为互文,如果是互文,就按照互文规律来译解,这样可做到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马智强,鲁国尧.孟子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焦循.孟子正义·滕文公下[A],诸子集成(第一卷)[C].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出版社,1992.

[8]李显根.试论中国古典诗文中“互文”手法的判别[J].浙江学刊,2001,(05).

寒食古诗翻译篇2

1.妙手偶得:形容有些佳作、佳句非常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

2.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3.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4.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益,更加。

5.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6.强聒不舍:硬要唆个不停。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在俄文中,“海燕”有 “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2.《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3.《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4.《纪念白求恩》是同志为纪念以身殉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白求恩而写的。白求恩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

5.《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维新领袖、学者。其著作被编为《饮冰室合集》。

6.《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露、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吗)

2.词类活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2)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3)苔痕上阶绿 (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到)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乱;使……劳累)

3.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2)无案牍之劳形

古:身体;今:形状、样子

4.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使)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5.重要虚词

虽有千里之能(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执策而临之(它,代千里马)无丝竹之乱耳(不译)何陋之有(不译)

鸣之不能通其意(它的)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

6.重要译句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五、鉴赏三首古诗词

1.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句大意】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恼忧愁。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那样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致,跃动的神思像要飞到天上,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之情。

2. 范仲淹《渔家傲》

【内容大意】

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遥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被打败,哪能谈到归去呢?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主题思想】

这首词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出作者慨叹功业未成和戍守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内容大意】

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黯淡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静寂无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

【主题思想】

寒食古诗翻译篇3

描述自然风光的句精选(一):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9、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4、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1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5、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2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1、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3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二):

关于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云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风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关于江的诗句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关于柳的诗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愈《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关于花的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关于雨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三):

关于草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河的诗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关于树的诗句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四):

《燕歌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丕。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翻译】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古诗全文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五):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翻译】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古朗月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翻译】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能够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之后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十分,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江南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六):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鹿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一样的样貌。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先知心的朋友。

《绝句·迟日江山丽》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翻译】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七):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八):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九):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十):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 ·

· ·

· ·

· ·

· ·

· ·

· ·

· ·

· ·

寒食古诗翻译篇4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李清照词 《浣溪沙》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84-02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流传于后世的诗词均堪称经典之作。李词善于移情于物,笔触细腻,构思精巧,诗味隽永。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既要保证展现给读者诗词的原貌,同时也要将原作者想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读者,李词的翻译难度可想而知。能否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传达出文中的内涵,必然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通过对许渊冲《浣溪沙》英译本的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李词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强调译语要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对等,包括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语言意义上的对等为首要的,其次才是形式上的,不可过分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下面,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许渊冲《浣溪沙》的英译本。

原作赏析:《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原作的内涵,才能创作出翻译佳作。词牌又名《浣沙溪》或《浣溪纱》,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全诗大意为:清明时节,春光和煦,玉炉里未烧尽的熏香袅袅萦绕,梦醒后,花钿发簪落在枕边。海燕还未飞回,人们就在玩斗草游戏,江梅花落,柳絮纷飞,黄昏的细雨打湿了秋千。此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通过描述闺房景物和暮春风光,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惜春之情。

许渊冲译本:Tune: Silk—Washing Stream

Spring sheds a mild and 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

Walking,I find my hairpin under pillow stray.

The swallows not yet come,a game of grass we play;

Willow down wafts while mume blossoms fade away.

In drizzling rain at dusk the garden swing won’t sway.

一、从意义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意义对等,即译文所展现出来的含义应与原文所传达的意思相一致。但追求意义对等并非是表面上的文字对等,而是要做到在含义上的对等。许译本就做的很好。例如将词牌名翻译成Silk—Washing Stream(洗纱的小溪)忠实于原文词牌名的含义。再如将“玉炉沉水袅残烟”译为“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玉炉中散发着似雾一样将要燃尽的熏香),真实再现了当时残香袅袅弥漫于室内的景象,若此处将“袅残烟”译为“the left incense coil up”,不但不如许译本一样传神,还容易造成读者对原文含义理解的扭曲。此外,对下片第二句的翻译更为恰当,将“江梅已过”(江梅花落)译为“mume blossoms fade away”,忠实体现当时的时节,与原作描述一致。同时,将“疏”译为“drizzling”而不是“sparse”,真实再现当时的画面。由此可见,许译本忠实于原文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不是形式上文字的逐一对等,这正是功能对等所提倡和强调的。

二、从风格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诗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而好的翻译作品将是美的再现。风格对等,顾名思义,就是译作应最大程度地在风格上与原作保持对等,包括形式、韵律等。从形式上看,原作为对仗工整的六行诗,译文亦是。从韵律上看,原作中句尾词“天”“烟”“钿”“绵”“千”均压尾韵[ian],而译本中词尾的“Day”“spray”“stray”“play”“away”“sway”均压尾韵[ei]。同时,原作中的“荡漾”(dangyang)压头韵[d],在译文中“mild”“wild”是类韵(assonance)压[ild]。从译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译本成功地做到了与原文风格上的对等。原作是一首经典诗作,译本同样也是,在翻译中保持风格对等,能使读者在阅读译本理解原文深刻内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国诗词形式上独特的魅力。

三、从读者反映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好的翻译作品应使读者感受到原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这种目标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反映应与原语读者看到原著后的反映相一致,即奈达所强调的读者反映对等。在许译本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不同文化环境与背景知识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目标语读者的生活,用更便于其理解的词汇翻译原文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避免读者不能通透地理解原文精髓。如将“沉水”(沉香)直接译为“incense”,“花钿”译为“hairpin”,将“绵”译为常见词汇“under”(绒毛),同时,将“寒食天”直译,让读者理解此为中国清明时节的一个节日,“人斗草”译为一种游戏,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将“柳生绵”译为“Willow down wafts”(柳絮纷飞),而不是“willow grow the down”(柳树长出绒毛),更直观地展示出当时柳树不只是“生”绵,并且四处纷飞,能帮助读者想象出暮春时节的景象,和作者想透过景象表达的对春意将逝的惋惜。这样,就能使西方读者读到译文时也能同中国读者读到原文一样,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孤单和惜春的哀婉之情,即读者反映对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四、结语

世界上不存在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所以翻译中所追求的对等只能是相对的,绝对意义下的对等在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与原文对等。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许渊冲的英译本研究发现,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李词翻译中是可行的,并且它对李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好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与原文风格上的一致,同时,读者的反映也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优化翻译策略,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2.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寒食古诗翻译篇5

(选自《金石录》)

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当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节衣缩食,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位的时候,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致欲罢不能。后来偶尔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问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出嫁)B.亦复脱衣市易(交换)

C.每之朔望谒告出(农历初一)D.质衣取半千钱(卖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头/供稿】

参考答案

《清照自语》

1.D(质:抵押)

寒食古诗翻译篇6

关键词: 英汉文化意象 差异比较 翻译

1.引言

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翻译两种处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时,译者总要面对棘手的文化意象这一课题。因此,要求译者在了解源语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文化意图。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此处所言的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很大程度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尤其要受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制约。因此,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一些已被各民族所广泛接受的文化意象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关键,也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2.文化意象的含义

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与文学性的“意象”概念不同的是,“文化意象”消解了“意象”原本所具有的诗意内涵,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说文学性的“意象”是指艺术典型的话,那么“文化意象”强调的则是这个“典型”所象征的文化区别性。文化意象在文化传播中不但具有象征作用,而且高度浓缩着文化内涵,所以文化意象可以比其他形式更感性、更直观、更简洁地表达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内容。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而意象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文化意象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规律,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

人们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但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迥异的人文环境,所以各自的文化意象也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意象的正确理解译文是能否忠实于原文的关键。

3.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的早期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不同民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意象能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从植物、动物、数字、自然现象及色彩来解释。

3.1 用植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但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种种共性。纵观两个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它们相互碰撞,不断融合,在撞击中,寻求文化的契合点。植物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同样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映。如:rose/玫瑰,在两大民族中,它都象征着爱情。汉民族情歌《送你一只玫瑰花》和英国著名的诗人彭斯所写《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的差异性,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因此,有些植物在一种文化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只有字面意义,并无任何联想意义。如汉语言中的“竹”,以“竹子”构成的成语俯拾即是:“雨后春笋”、“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竹子常用来比喻人正直的品格,如诗人欧阳修的“竹矣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名句。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竹子(banboo)”只有指称意义,没有赋予它任何文化色彩。

和“竹”一样,“松”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内涵。由于松树不畏严寒,傲岸挺拔,在汉语言中常用来象征刚直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所以历代文人自古就有不少咏松的诗句。如唐朝陈子昂的“百尺无寸枝,一身自孤直”,以及的名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等雪化时”。在英美语言中,“松树(pine tree)”只是一种树木,仅此而已。

同样,英语中的“daffodil(黄水仙)”在英美文化里,常被用来象征“春天、欢乐”。 如下列诗句:

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The Daffodil

在上面这节诗中,“daffodil(黄水仙)”象征欢乐,表现诗人在孤寂时从这美好的景色中得到慰藉。而黄水仙在中国的汉文化中却无此象征意义,有时甚至可以表示为人孤傲、自恋等含义。

3.2用动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在动物上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由于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尊重和互相吸收,因此,英汉语在利用语言表达意义、联想色彩等时,有一些是大体相当的。如fox/狐狸,两个民族都赋予它“狡猾”的联想意义;ass/驴象征着“愚蠢”;lamb/小羊,讨人喜欢;wolf/狼,凶残好杀;pig/猪,贪吃;deer/鹿,胆小温顺。

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

人类的共性不言而喻,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就不尽相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喜鹊、乌鸦、杜鹃,英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狗等。

“龙”在汉民族的语言中象征着“皇权”,代表高贵和神圣。在汉民族的古代传说中,“龙”能“兴云降雨”,以“龙”的联想意义搭配了许多成语,如“龙飞凤舞”、“龙盘虎踞”、“生龙活虎”等,而在英美民族中“龙(dragon)”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怪物。

再比如“狗”在英汉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汉文化中,狗大都含有贬义,如“走狗”、“丧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狗(dog)”总是含有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old dog”等习语。这反映出英美民族把狗视为人之良友。

“杜鹃”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啼血哀号”的愁苦形象,历代文人墨客以它为物象,创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佳作。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杜甫《子规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那堪江上坐,苦听子规声――林散之《屈原故里》

然而“杜鹃(Cuckoo)”这一物象在英美民族文化里,既有愁苦的意义,又具有欢乐、愉快的意蕴,如下列诗句:

O Blithe new-comer! 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William Wordsworth,To the Cuckoo

在这首诗里,华滋华斯将“杜鹃(Cuckoo)”喻为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听到杜鹃鸟的啼声而无比欢乐和愉快。

The Cuckoo of a joyless June

Is calling out of doors.

The Cuckoo of a worse July

Is calling thro’s the dark.

――A.Tennyson,To My Brother’s Sonnets

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将杜鹃的叫声和农妇的忧伤相提并论,可见杜鹃这一物象在英美文化里既有“愉快”的意蕴又有“愁苦”的含义。

英汉文化中都有蝙蝠这种意象,在汉语文化里,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在英语文化中,它并没有给人以好感,相反,它是一个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与蝙蝠有关的大多带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瞎得像蝙蝠一样,有眼无珠),as 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等。

3.3 用数字来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时常借用某一数字来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是成功的数字,是《易经》中代表天地人、日月星合一。此外,“三”与生命的“生”谐音,因而“三”又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再如: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在英美文化中,“七”最受人推崇,认为是最完整、最幸福、最吉利的数字: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内完成的,因而一周有七天之分;圣母马利亚有七件快乐和七件悲哀的事等。

3.4 用自然现象来表达文化意象

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月亮(Moon)”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景里,有以月亮为景、抒情的精彩片断。朱丽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舞台上的月亮,暗示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突然而短暂。在汉文化里,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把婚姻美满喻为“花好月圆”,月亮在汉民族文化里还具有独特的意义,如思念之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西风,在汉民族文化里,常指深秋肃杀的寒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

东风在汉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常用来形容蓬勃的生机,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言,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佳句。

而在西方却相反,当西风吹起的时候,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当东风吹起的时候,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因此,在英美文化里,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下列诗句:

O,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Shelley,Ode to The West Wind

诗人雪莱在《西风颂》这首诗中,把西风比喻为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吹醒了沉睡的大地,“west wind”代表了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

3.5 用色彩来表达文化意象

中西方也会引用某一种色彩表达其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红色”表示吉祥、喜庆,“绿色”表示生机勃勃、万物焕发,“蓝色”表示沉着、祥和,“黄色”表示富贵、威严,“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中的“红色(red)”表示残暴、流血,“绿色(green)”表示嫉妒、没有经验,“蓝色(blue)”表示忧郁、黄色、下流,“黄色(yellow)”表示愉悦、欢庆。

4.英汉文化意象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比较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在共同的意象上打上了深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烙印。

4.1 因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而英汉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造成同一意象在英汉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含义。例如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但英美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所以英语“as timid as a hare”译成汉语时要译为“胆小如鼠”,而不应译为“胆小如兔”。

4.2 因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国人多信基督教,老百姓常见的建筑物是教堂(church),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耗子吃的食物,教堂内的耗子经常挨饿,所以英语里产生了这样一句习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相当于汉语里的“穷无立锥之地”。在中国,佛教比较流行,老百姓常见的建筑是寺庙(temple),因此,汉语中有不少借用寺庙、和尚、佛等作比喻的习语,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上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许渊冲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例:“Jon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个句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容易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但这是一句误译,因为它没有译出英语句子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未能正确地传达此句句子的信息。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斋日(星期天)只许吃鱼,新教了旧教政府以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忠于新教,而“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规则”,于是“玩游戏”也转而取得了“遵守规则”的意思。故此句可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则。”

4.3因不同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而英语则说“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见好舵手)。

5.英汉文化意象的翻译

5.1保留法

在翻译过程中,当一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和另一种语言中同一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相符时,译者可以直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达到一致的交际效用。

5.2注释法

当翻译源语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时借助注释法,来帮助读者接受正确的信息。

5.3替换法

有很多时候,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乃至截然相反的,这时原文的文化意象可以用译文的另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寓意的意象替代。

6.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满足文化信息等值传递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经验积累的产物和聪明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它是丰富的,也是生动的。在翻译时,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真实再现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使读者能同原作的读者在客观上产生同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好手段。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许渊冲.翻译和翻译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寒食古诗翻译篇7

一教学生“入”,即教学生把自己的身心带入课文作者写作时所处的背景中去,缩短时代差距,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学习《小石潭记》,柳宗元写游鱼:“……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幅鱼的悠然自得图,表现了作者游览时喜悦的心情,然而在随后的游览中,面对“竹树环合”,理应是更加惊喜的心情,然而游者的描写却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学生初读时觉得有点不解,作者心情怎么一下变得如此凄凉?后来我让他们“进入作者写作背景”,方知作者当时政治上遭受打击,在参加王叔新集团失败后,被贬永州。写这样一个极清幽冷寂的境界,和作者在当时不幸遭遇下心境的冷寂是一致的,两者是交融的。

二教学生“悟”,即在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后,根据学生初步掌握的作者写作目的,浏览一下课文,悟一悟课文大意。这时学生尽管还不能透彻地了解课文内容,但通过浏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大意,避免逐字逐句翻译时出现过大的偏差。即便读后发现初步感悟不够准确,但前后对比,却能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记承天诗夜游》时,我在学生“进入作者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背景”后,初读课文,共同“悟”一“悟”课文大意。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基本“悟”出:第一段的大意是写作者寻找张怀民一起在院中散步;第二段描写院中澄澈的月光;第三段写作者惋惜无人欣赏这美丽的月光。而第三段的意思有点含蓄,我提示学生:“这一段仅仅是惋惜美好的月光无人赏吗?”让学生联系作者写作背景“悟”一“悟”其含义:“人们都在忙着追求功名……”这时学生的表述也基本上与作者的“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这一含蓄的表达大体上一致了。

三教学生“留”,就是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名词。如古诗《黄鹤楼》中的“黄鹤”、“白云”等,古文《黔之驴》中“驴”、“虎”等,在初读时我就告诉学生翻译古文时,可以把这些名词圈起来以示保留,因为人物的名词古今没有变化。掌握这一方法后,当我后面再教古文《晏子使楚》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把“晏子”、“楚王”等名词“圈留”起来了。

四教学生“换”,就是更换古今义不同和用法不同的字词。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让学生“圈留”人物名词后,又引导学生用“换”的方法,更换文中古今义不同和用法不同的字词。如将“坐”换成“犯罪”,“盗”换成“偷窃”,“寡人”换成“我”,“病”换成“污辱”,“其实”换成“它的果实”,等等。为巩固效果,我再投影《工之侨献琴》一文,让学生尝试替换。学生略加讨论后,很快将“良”、“易”、“贵人”、“鼓”等分别换成“好”、“买”、“大官”、“弹”等。我还告知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义,不只是要借助词典、资料、教师,还需要自己平时的积累(如平时可把古今义不同的词等汇集在笔记本上进行集中比较),积累多了,阅读古文能力也就更强了。

五教学生“添”,就是添加古诗文中省略的成分。由于古诗受到字数、韵律、句子的简洁、整齐等因素的制约,省略了主语、谓语、介词等,因此学生在翻译时要恰当地增添。最为典型的就是《桃花源记》文中的第三段多处省略了“村中人”、“渔人”这两个成分。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再如《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一句省略了“吾”这一主要词语。

六教学生“移”,就是调整古诗文中词语的顺序。古诗文为了押韵、声律的需要,满足句法的要求,等等,句子的成分顺序可以和通常不一样。因此在学生直译后我要求学生按现在的语法将句子的顺序进行调整。如《清平乐》中“大儿锄豆溪东”翻译成“大儿溪东锄豆”。再比如《陋室铭》中:“孔子曰:‘何陋之有。’”翻译时的顺序则为:“孔子曰:‘有何陋之。’”

七教学生“连”,就是按现代语法将古诗文的句子的翻译连成通顺的话。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引导学生首先要保留名词“西窗”,然后把“何当”换成“是什么时候”,把“烛”换成“烛花”的意思,之后再调“烛”于“剪”后,即“何当共剪烛西窗”。最后把它的意思连接,连接后的句意就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为了句子的通顺和意思的准确表达可适当扩一些词。如这一译句就添加了“才能够”和介宾结构“于……之下”。

八教学生“析”,就是对古诗文的分析。引导学生阅读古文不能仅止于上述七法。上述七法仅仅帮助学生弄懂了古诗文的意思。按阅读要求,仍需对短一些分析。诸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对结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作必要的分析。不过,到此步骤,老师就无必要束缚学生的思路,去累赘讲述具体的分析法了。因为通过前面七法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此时“古文”已经变成了“现代文”,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平时所得的分析现代文的方法进行分析了。

寒食古诗翻译篇8

关键词:《茶经》英译;茶禅一味;情感强化;寂静禅意化;隐形连接显性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044-03

一、《茶经》的“茶禅一味”思想

《茶经》由唐代茶圣陆羽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茶典籍,文学价值极高,而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也不可忽视。陆羽所处年代佛教极为盛行,对他创作这部茶典籍影响极深。《茶经》虽是写茶,但陆羽通过一对系列采茶、煮茶、吃茶活动的细致描写,希望世人借此能体味到隐藏在尘世妄念之下内心宁静平和的本性,达到“茶禅一味”之境界。所谓“茶禅一味”指的是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这里的“禅”理解为“禅宗”而非“禅定”[1],“禅宗,以‘禅’命宗,重在‘修心见性’”[2]。六祖慧能得弘忍法师衣钵后建立南禅宗,主张静心自悟,明心见性;抛弃世俗之烦扰,以平和的心态不断的审视内心,从而达到开启智慧、觉悟真理的目的。而茶,因其本性寒凉,可使人静心。因此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自陆羽在《茶经》中斥责道:“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英,薄荷之属,煮之白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而”以后,世人渐渐关注起了茶自然平和的本性。“‘茶性俭’吸之淡然,似乎无味,细品之后顿觉一种太和之气,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3]饮茶能将人们的心灵由喧闹的物质社会带回最原始最纯真的自然环境里,在如此极静极简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拂去物质世界落在心灵上的尘埃,从而回归真我,顿悟真理。禅与茶,一个是在“净心自悟”中求得由人性向佛性的蜕变,一个是由宁静淡泊中体味隽永,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极具禅宗意味的“茶禅一味”思想。

二、“茶禅一味”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

日本著名学者千宗室在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对于陆羽对待茶事态度之谨慎恭敬这样评价:在陆羽精神的基调中,某种要从一碗茶中感受到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在起作用[4]。这里所说的“自然之根源”指的就是“茶禅一味”思想所宣扬的人们通过净心自悟而达到的顿悟境界,也就是彻底透视事物真相的境界。“茶禅一味”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可分为语言及思想两方面。

(一)语言体现

《茶经》的语言高度凝练,意义词多功能词少,少外在衔接形式,需要读者靠语境去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意合语言。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形合”即通过显性的语言手段,包括单词形式和连接词,把单个的语言要素,如单词,连接成短语或篇章的语言组织形式。“意合”是依靠意思或内部的逻辑关系连接的语言组织形式。毛荣贵先生认为:所谓形合与意合,主要指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成分是保留还是省略的一个句法问题[5]。而由于陆羽提倡“精行俭德”,信奉“净心自悟”,认为意境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其作品语言更加的简洁凝练。

例1:野者(为)上,(而)园者(为)次;阳崖阴林,紫者(为)上,(而)绿者次;笋者(为)上,(而)芽者(为)次;叶卷(为)上,叶舒(为)次。

此段话意为: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生者为佳,园中栽培者为次;向阳山坡及林荫下生长的茶叶,优者色紫,逊者色绿;优者肥嫩如笋,逊者细瘦如齿;叶缘卷曲的为好,完全展开的为差。而以形合语言角度看来,文中省略了谓语动词(为),且缺少了表示转折的逻辑连接词(而),只由寥寥几个意义词组成了句子。

(二)思想体现

“陆羽所述的茶的世界观,不是谁都能吟通的,相反必须说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理解的天赋之物……陆羽的精神所在正在于此。”[6]陆羽自小在寺院中长大,对佛家禅宗耳濡目染,成年后与侍僧皎然交好。因此在陆羽的精神世界里,禅宗伦理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茶经》的语言内容上也可得到印证。

例2: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啜,意为小口喝,啜茶既慢慢斟酌,以品茶香。茶,大口喝可止渴,小口啜可知其味。对于参禅悟道之人,小口啜茶的同时可静心品味人生,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悟无限的人生观。可以说“啜”字不折不扣地体现了“静心自悟”的思想。

例3: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渣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禅的佳境是空,静,寂,使人在幽静的状态中,忘却尘世烦恼,万年皆寂……是参禅悟道的最高层次。诗人在此境界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了无我之境。”[7]禅诗如此,《茶经》亦如此。陆羽通过对茶汤精华细致入微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副绝美的幽静画面,以“枣花”“青萍”“浮云”“菊英”“白雪”等象征纯净无暇的事物来映射陆羽心中对本体心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三、《茶经》及其英译探讨

翻译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开篇便明确指出:翻译中,原来把侧重点放在信息的形式上,而新的侧重点则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上。译者的首要目的是以目标语再现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译文[8]。对于《茶经》来说,由于其语言高度意合,且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思想,因此照搬原文形式的翻译会大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有在对原文进行正确且深刻的理解之后,将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作为首要来再现原文的意境与韵味,如此译出的文章才算好的译文。受奈达理论启发,顾正阳先生在《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中针对古诗词中禅文化翻译,提出了添词显本体、静寂禅意化、隐形连接显性化等翻译手段。而目前因国内外尚无专门研究如何翻译《茶经》禅理的专著,因此顾正阳先生的理论对研究《茶经》禅文化的翻译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情感强化法

情感强化法,指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来修饰所描述之物,从而间接强化作者的感情[9]。读《茶经》如饮茶一般,入口味淡但回味无穷,如中国的许多山水画“计白当黑”,个中意蕴如人饮水。因此《茶经》字里行间中隐藏着的许多未说出的信息,便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而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是完全可以被理解与解说的。因此英语具有严密谨慎、逻辑性强等语言特点。任何要传达的信息,都经由句法的编排在句子中以严密的主谓宾三分结构显现出来。因此在翻译需要意会的句子时,译者应注意将句子中隐含的情感色彩再现出来,以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增强译文可读性。

例4: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译文:If the Xing porcelain can be compared to valuable silver, then the Yue porcelain matches invaluable jade. This constitutes the first disparity. If the Xing porcelain is described as snowy white, then the Yue porcelain can be said as icy crystal. This makes the second gap. What’s more, tea soup looks reddish in the bowl of white Xing porcelain, while the soup shines like emerald in the bowl of jade Yue porcelain.

此段话是陆羽对茶碗所作的精彩评述,千宗室先生认为这部分是全书最精彩的高潮部分:“陆羽在论及越州窑的产品时,没有单纯地赞扬器具的艺术价值之高。因为陆羽不关心茶碗的艺术价值,他赞扬茶碗的根据在于作为饮茶器具的效用价值。”[10]也可以说,陆羽并不在乎附加在这些茶碗上的世俗价值,而仅仅从它们物用本性来评判其优劣。这与禅宗提倡的“无相为体”(脱离世俗诸相而自悟本性)不谋而合。尽管世人皆云邢瓷的艺术价值远胜越瓷,而在陆羽心中,只有能与茶汤相得益彰的瓷碗才算好瓷。Emerald(翡翠)和jade(美玉)两个意象使人联想到碧绿的茶汤在玉一般的越瓷茶碗中,如翡翠般纯净无暇沁人心脾,强烈的画面感将人的内心拉回到原始纯净的世界,从而得以舒缓净化。译者还添加了valuable(珍贵的)和invaluable(无价的)以传达陆羽只关注事物本质而非事物表象的纯净之心。

(二)静寂禅意化

静寂禅意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静寂之物或动态之景所蕴含的寂静之态给翻译出来,从而衬托诗中之主题,使静态禅化[11]。“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12]陆羽在《茶经》中多次运用自然之物进行比喻,如在第三章“茶之造”中对于茶叶好坏的评判,陆羽这样写道:“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牛臆者,廉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泾。此皆茶之精腴。”陆羽以自然之物进行比喻,旨在塑造一种悠然静谧之境。在此情此景下,人们可以拂去落在心灵上的尘埃,从而得以顿悟升华。而如何准确地再现原作者的意图,是译者面临的重任。

例5: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译文:True to its name, hua really resembles jujube flowers drifting on the ripples of a pond. It may also be described as new duckweeds nestling over a winding pool, or floccular clouds curling in a serene sky. Metaphors to the thin marrow mo could be green duckweed floating on a river, or chrysanthemum petals perching on goblets and saucers.

茶汤最隽永的部分当属沫饽,啜苦咽甘,回味悠长。陆羽以枣花、青萍、浮云、菊英等大自然中至纯至真之物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禅意十足的品茶画面,在这里彷佛时间都静止了,只见得枣花浮水面,菊英落尊俎,可谓以动衬静,动静相宜。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了陆羽的内心渴望,细品茶汤,饮茶者彷佛置身于幽静至极之地,远离了尘世之喧嚣,便得以审视反省自己的内心。可谓“不用禅语深得禅理”。为了升华文中主题,给读者营造一种澹泊幽静之境,译者巧妙地将“漂漂然”译为drifting on,将“浮于”译为floating on. Drift意为漂泊,随意浮动,float意为漂浮,浮动,两个动词在语意上都可以传达出原文无拘无束随心任运的意境。而人们的心灵之所以被蒙蔽,皆是因为受功名利禄所累,因此这两个动词恰好可以表现出作者希望世人摆脱心灵的枷锁,真正获得心灵自由的意愿。

(三)隐形连接显性化

“翻译家刘宓庆认为汉语最为突出的三点乃是富于感性,重在意合以及语法隐含。然英语却相反。”因此在翻译时,应将隐形连接化为显性连接以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并且可以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情感及意图[13]。《茶经》中对于逻辑连接手段运用的较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再现出来。

例6: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

译文:Dripping trickles from stalactites and slow creeks from rocks are the ideal waters for tea. Howev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never to use wild waters from falls, rapids, and whirlpools, for long-term taking of such waters could result in neck ailments.

陆羽在第五部分《五之煮》中,对于烹煮茶汤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涉及到煮茶用水方面,陆羽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用水标准。山泉是最理想的煮茶用水,而山泉又要选取沿着钟乳石滴流或石池中缓缓流动的水,湍急瀑泻的水长期饮用会致病。山泉水为上,流动过快或过慢的水都不适宜饮用,这凸显了陆羽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中庸思想的尊崇。而译者照顾到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译文中加入了指示逻辑转折的however,以及显示因果关系的for...result in,大大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更好地使译文读者了解到了作者的思想及意图。

本文以奈达先生的“读者反映论”以及顾正阳先生的禅诗翻译论为指导思想,简要讨论了《茶经》中禅文化的翻译问题。由于《茶经》原文高度意合,因此在英译时作者需要照顾到英语读者的阅读感受,根据两种语言的形态差别及思想差别进行合理翻译,从而使得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并保留原作品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3〕潘林荣.“茶禅一味”考辨[J].农业考古,1994,(2):78-84.

〔2〕刘长久.中国禅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6〕〔10〕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毛荣贵.意合――汉语之大美[J].英语沙龙(实战版),2010,(4).

〔7〕〔9〕〔11〕〔13〕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植树节的宣传标语范文 下一篇:学雷锋主题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