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10-27 13:49:46

春节习俗手抄报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1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5)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资料: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有脸谱。剪纸。中国结。刺绣。人偶。武术……

我国的节日文化相当丰富,其中,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传统节日。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年”,到了那一天,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大街上到处都是买年货的,到处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贴红色的对联,威武的门神,还有门上要贴倒福字,意思是福到我家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出门在外的人也都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吃团圆饭,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一家人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晚上还要熬夜,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五。四。三。二。一那一刻,就听到到处都是放鞭炮的声音,这是人们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人们都要穿上新衣服去长辈家拜年,还要收压岁钱,这也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大年初二要走亲访友,直到正月十五看舞狮舞龙,就预示着过完年了。这就是春节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哦!下次我再给你们慢慢讲……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

春节是全国最隆重的节日。听妈妈说:“春节有一个由来,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到岸上的村子里吞食牲畜、伤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个除夕,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说他有办法把‘年’兽撵走。‘年’兽闯进村子,发现大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大惊失色,落荒而逃。于是老人向人们传授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对联、燃放爆竹。”

在过年的前一个星期,家家都要扫房子,因为有句俗话叫“二十四,扫房子。”然后妈妈就开始蒸馒头、炸丸子;接着爸爸去大街买肉,妈妈把肉煮好了,剩下的准备做饺子馅,饺子馅做好了。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都贴春联,挂灯笼,晚上还要吃饺子,看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早上四点多,妈妈拿来面,准备包饺子,妈妈往饺子里放了一元钱,说:“谁能吃出钱饺子,谁就有福气。”我穿上新衣服,吃过饺子,和爸爸去走家串户拜年,还可以挣到许多压岁钱呢。

过年真好!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小学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格式样板

2.小学传统文化手抄报模板格式

3.关于六年级文明礼仪手抄报的图片设计

4.传统文化手抄报模板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2

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校开展了以“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春秋”为主题的活动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各班级开展了“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春秋”主题班会。特别是八年级很有创意。活动以智力比赛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学习用品。同学们惊喜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与师生分享着节日的快乐。

此外,各班还开展了“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春秋”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佳节的美好氛围。

除此之外,每个班级通过组织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打亲情电话、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小品、歌舞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

总之,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中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3

工具/原料画纸彩笔等文具方法/步骤1首先要在画纸上写上标题“过新年,贺新年”。

2再在画纸的左上方写上小标题“春节的习俗”。

3在小标题下介绍春节习俗的具体内容。

4在画纸的正中央添加上春节有关的图案。

5在画纸的右侧介绍一下春节的由来。

6最后在画纸上添加上一些装饰图案,就可以了。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4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欣赏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1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2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3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传说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介绍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5

我们五年级元宵节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借助寒假利用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围绕元宵节,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联系学习搜集资料,如:元宵节的来历,关于元宵节的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元宵节的民俗,过元宵节的传统等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最后制作设计一份手抄报。春节开学第二周后三——六年级每班交了五份,学校进行了评比。学校评选出了吴凌云、刘宇遥等20个优秀制作者。

2.元宵节学生动手自己制作了灯谜、元宵灯作品,开学后举办了猜灯谜活动;利用元宵佳节这个契机,我们开展了“元宵灯谜会”、“七彩元宵节”系列活动,营造节日气氛,丰富传统佳节的内涵,拓宽学习途径,培养走进生活学习的意识。教师讲授字谜的创作方法、原则,为元宵灯谜会做准备。 元宵灯谜会开始之前,学生广泛搜集了上百条灯谜,经过筛选确定比赛试题,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猜谜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快乐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灯谜会还特设了学生 自创灯谜竞猜环节,学以致用,最后评选“最佳自创灯谜奖”,获奖同学兴奋不已,也增进了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兴趣。

此次活动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我们幼儿园也举行了隆重的"赏花灯、猜灯谜"活动。早在几天前,小朋友们就把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的花灯带到了幼儿园,悬挂在教室里,每个班都洋溢着浓浓的元宵气息。

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元宵节,我们中班为孩子设计安排了三节课程《元宵节的来历》、《花灯谣》和《大家来看灯》。

活动一:《元宵节的来历》

中班孩子已经对元宵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要点花灯、吃汤圆,在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元宵节的花灯图片、做元宵、吃元宵、闹花灯的热闹场景图片,让孩子认识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各种有关元宵节的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以及为什么要吃元宵等等。

活动二:《花灯谣》和《大家来看灯》

这两节课程都是讲述有关花灯的内容,通过各种花灯以及收集的图片,孩子们对花灯的兴趣已经非常高涨,抬头就能看到谜条,伸手就能摸到花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对儿歌《花灯谣》和歌曲《大家来看灯》掌握的起来不是很困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记住内容,我们把所有歌词里面的花灯全部画在黑板上,用图片的方式增加孩子们的记忆。

下午我园还开展了"赏花灯、猜灯谜"活动,下午3点半活动在欢快喜庆的音乐声中准时开始,老师们把幼儿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灯笼挂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到各班接走孩子,带着孩子一起看灯展、猜灯谜、领奖品。幼儿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活动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元宵庆祝活动,从开始我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研究方案开始,老师们就一起商讨,积极动脑,理念有了很大的更新。以往多以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来了解元宵节,而这次活动我们完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来了解元宵节,同时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制作花灯、赏花灯、猜灯谜,体现了家园共育是理念。孩子们感受到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快乐,也学到了不少本领。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已有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元宵,还有些家长没有参与到我们的赏花灯活动中来,我们体会到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推出更新和新颖的活动内容,创新各个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在*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为贯彻区教体局的文件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未成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积极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由于领导重视,部

署周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我校围绕春节和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学会使用压岁钱、了解民俗、文明餐桌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便可行,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利用寒假,让学生在家读一本好书、学一首好歌、干一天家务、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内容不限)。

2、开展了“用好自己的压岁钱、争当理财小能手”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价值观。

3、假期让学生自主的了解有关春节、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和名族风俗,收集春联和灯谜等。

4、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使学生懂得健康文明的餐桌文化,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推广餐桌文明。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实处。

3、收集成果,集中表彰。学校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将主题实践活动成果上交大队部,由大队部进行统一的评选,选出优秀作品。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孩子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学生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根据*文明(*)3号《关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在“快乐的寒假”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投入感受民俗的活动中来:在走亲访友、赏花游园、逛庙会赏花灯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节日喜庆和浓浓亲情;在与亲人长辈一起包饺子、包年粽、团汤圆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民俗文化。寒假中同学们积极践行“日行一善”,有林芷、杨子铭等到医院中慰问重残病人,有杨璐铭、谭鑫睿等同学参与了“美丽*宁清洁乡村”的活动,还有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了安全演练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乐善助人、机智应对等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6

我班选定研究的植物是柳以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分析整合信息;课上理解运用材料,展示学习成果;课后总结心得体会,呵护校园植物。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我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教学心得。

一、 营造氛围,点燃激情

校本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学生都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乐此不疲,而我则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我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学生的有关柳的书法、绘画作品,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窗台上摆放着花草小盆景。课前,请同学在黑板上画上翠绿的柳枝,书写课题:“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嫩绿映楼台――柳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置身于春意浓浓的教室里,快乐学习,蓄势待发。教室里还播放视频扬州小调《杨柳青》,让学生听着熟悉的歌曲,哼唱着活泼的小调,轻松步入柳文化研究中来。

这是一堂综合性的学习课,内容多,覆盖面广,成果展示必须借助多媒体。我精心挑选最靓丽的图片,配上最精美的语言,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柳枝拂面、清新雅致的氛围。其中播放了这样一组图片:新柳枝头刚刚吐露一点绿,嫩嫩的柳条在水边轻舞,最后是河岸两边大片浓翠的柳阴。我适时导入:“同学们,枝头的那一点绿意,是点点春光,青青的柳条是春天在向我们招手……它们从唐诗宋词里向我们走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解读柳文化,通过图片展示柳生长的渐进过程。”含有浓浓的文化气息的导语,冲击学生视觉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柳,他们惊叹柳的多姿多彩。快乐学习开始了。

二、 拓宽视野,获得知识

柳树是学生极熟悉的植物,这样一种普通的植物会蕴含着什么文化内涵呢?我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到文学作品里去寻找,比如含柳字的成语,写柳的诗歌、美文等。这时我提醒学生不仅要探寻文学作品,还可以把视线转向音乐、绘画、风俗、饮食以及不同地域的柳树,名人爱柳的佳话等等。学生搜集资料的空间一下子扩大了,感知到柳文化无处不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

课前播放的音乐视频《杨柳青》,就已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又向学生推荐歌曲《灞桥柳》、民乐《阳关三叠》《苏堤漫步》等,让学生明白柳文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是用听觉理解柳文化,而绘画是用视觉感悟柳文化。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诗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和傅抱石的《渭城曲》名画,鼓励学生也拿起手中的笔,绘出每个人心中的柳树情意。

提及杨柳,同学们总会把它与烟雨楼台、小桥流水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联系在一起,柳成了江南的象征。在搜集资料初期,我也有这样的认识,翻阅大量资料后才知道这是偏见。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一点,就引导学生从不同地域查找柳的文化历史资料。我们研讨的结果是:北方的代表灞桥柳――大唐柳色,南方的代表苏堤柳――江南柳色。课件制作再给以支持,选最有代表性的图片并配上精准的解说词,让学生对南北名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明白柳文化还有地域的区别。这样就拓宽了学习空间,感受到柳文化的特色魅力。

三、 实践活动,提升能力

学生对柳文化专题的研究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查阅柳的资料,然后根据要求,正确地处理信息,严谨地取舍、归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成果展示就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了,而是自主探究的实验室。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把握课堂,“我”的课堂“我”主宰。

柳给予了学生外形美和内涵美,我还要在学生心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想到了办手抄报。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大胆设想,如版面设计,须根据内容增减图画,这样版面才会图文并茂、活泼新颖。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学习“柳文化”这个专题时,学生拟报名《柳韵》《绿柳春烟》《轻轻杨柳风》等,栏目名 《柳拂情思》《柳俗趣谈》《名人话柳》等,针对诗歌鉴赏、美文品读、俗语趣谈、地方特色等内容,配画涂色,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在学生的手里诞生了。我把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营造出浓浓的校园植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感悟美、鉴赏美。

柳枝轻拂,拨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写柳的诗歌不下千首。学生搜集来的诗歌美文,数量多,内容杂。我指导学生进行分类:第一类,因为“柳”字谐音“留”,所以,古人在柳身上寄托别离之情,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别离之后,游子漂泊在外,难免会思念家乡和亲友,柳就成为他们思乡情感的寄托,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二类,柳喻春天,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由喻美景联想到喻指美人,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第三类,在一些诗人笔下,柳又变成了邀宠献媚的小人。如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第四类,在现代大家丰子恺的《杨柳》中,丰子恺先生看到柳树的倒垂形态油然而生报答养育之恩的感情,柳又被寄予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感情。经过归纳,学生对柳在诗歌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柳文化的多样性。柳在文人眼中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7

清明节黑板报的图片欣赏

清明节黑板报的图片1

清明节黑板报的图片2

清明节黑板报的图片3

清明节黑板报的资料: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黑板报的资料:清明节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看了清明节黑板报的人还看

1.小学清明节黑板报图片大全

2.清明黑板报标题怎么写

3.清明节黑板报插画

4.清明节黑板报材料

5.手绘清明黑板报花边纹样

6.简单又漂亮清明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春节习俗手抄报篇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一、让不同的菜单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参差不齐,我通常的做法是把学生按语文成绩分成五组,并给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勤奋好学组、创新思维组、搏击长空组、刻苦钻研组、奋起直追组,按不同组别发给学生不同的讲义,由于学生作业内容的不同,我的等级也不同,特别是奋起直追组我给予了特殊的照顾,都是些基础题。如教完古诗五首,我给他们组的作业是理解性默写,并在默写前给他们激励的话语,“这首诗对你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相信你们组都能默对”、“这首诗有点难哟,下下功夫,相信你们也能把它拿下”、“杜甫,我不怕你,你能写,我能默,哈哈”……

因此,每次发下作业他们的脸上都露出自信的微笑,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完成作业的快乐,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

二、让语文走进日常生活

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生活实例:一天,我爱人让我陪他去看医院看病人,刚到医院门口,碰见一熟人,问他来医院做什么?他张口说“我媳妇生孩子,陪腹产啦!”学生听完都哈哈大笑,竟然把“剖腹产”说成“陪腹产”,成为笑谈。学生意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于是我给学生布置的星期天作业就是把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错别字,整理下来,准备开一个错别字医院,看谁能荣升为院长?同学们热情高涨,交上的作业,令我大开眼界,如:

小雪同学:星期天,我去赶集买菜,问姜的价钱,应该是十元三斤,可是卖主“十”、“四”不分,说成了四元三斤,导致了买方和卖方大吵了起来,我体会到了一字之差,给人带来的恶果。

小希同学:张大婶来我和我妈聊天时,说:“大嫂,我问你一个事,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是高血压、遗传,你说,我没有姨,怎么能传呀?”原来大婶把“遗传”理解成“姨传”啦,笑死我啦。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皆语文,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体会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八(下)第四单元的《到民间采风》,我给学生的作业是,搜集你所在的村子里的民风、民俗,看谁给大家的惊喜最多。他们都能把传统节日的来源、传说,及过节的做法搜集得淋漓尽致。较优秀的作业是第一组的春节风俗,内容不光有过年的几种传说,还有贴春联,放鞭炮,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吃饺子,实行同族人互尝饺子,饺子有甜的,肉馅的、素馅的、麦麸馅的、放钱的……小孩端着去各家送,并送上吉祥的祝福语,通过他们的采访,大家都大开了眼界,一幅祥和的过年图呈现在眼前。让学生了解到了传统节日的很多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关注当今社会热点,让学生参与其中

改革的春风已吹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当今农村最热门的就是六十岁的老人领取养老金、农村人医保问题、新农村建设等,面对热点问题,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给他们一周的时间进行调查、思考。只看学生的作文题目,就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高,如《孤寡奶奶脸上乐开了花》、《老爷爷,你孤独吗》、《大婶变了》、《敢于破规的新嫂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我把他们的作文,在班级办了一期叫“萌芽”的手抄报,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

五、让语文作业形式丰富多彩

上一篇:生物入侵者范文 下一篇:四字过年吉祥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