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名言范文

时间:2023-10-13 01:04:23

李嘉诚名言篇1

1、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2、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4、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5、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6、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7、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8、大部分的人都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匹马力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作用。

9、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10、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是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11、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12、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从。

13、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14、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15、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16、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17、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18、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的是责已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要大便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百多年的银行也一朝崩溃。

李嘉诚名言篇2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1950年自行创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自1971年出任公司主席,1971年至1998年间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自2005年3月起出任本公司薪酬委员会成员;自1981年起任上市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主席,同时亦为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李嘉诚(海外)基金会及 Li Ka Shing (Canada) Foundation 主席。李嘉诚先生在港从事商业发展超过60年。

李嘉诚曾获国家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并为国内外多个城市之荣誉市民,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及出任多个社团名誉会长。

李嘉诚获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卡加里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千禧企业家奖、卡内基慈善奖及柏克莱奖章,另外还有多个由国内外颁授之崇高荣誉及奖项。

2012年3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排名榜,李嘉诚以255亿美元(折合约1990亿港元)净资产总值,排名第九,荣膺亚洲首富。同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李嘉诚位于排行榜第三十一位。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名榜,李嘉诚排名第八位,稳坐亚洲首富宝座。2013年的华人富豪榜,李嘉诚蝉联华人首富,那是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来,他在榜首的第15个年头。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李嘉诚凭借310亿美元的净资产总值,蝉联亚洲首富。

北京时间12月12日,据彭博社亿万富翁指数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凭借286亿美元的财富总额超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集团”)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黄”)董事局主席李嘉诚,成为新亚洲首富。对此,李嘉诚通过发言人在香港表示:“中国的年轻人干得很好,我对此只有感到高兴。”

而10天之后,香港《文汇报》报道,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截至12月22日的统计,李嘉诚以294亿美元重夺亚洲首富宝座,马云则以291亿美元居第二位,王健林以248亿美元身家位居亚洲富豪榜第三位。

现年86岁的李嘉诚先生已在港从事商业发展60余年,长江集团业务遍布全球52个国家,雇员人数超过28万名。集团在香港共有7间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10,640亿港元(2014年11月10日)。和黄是《财富》全球500大企业之一。今天,伴随着2015年阳历新年到来的脚步,让我们再次简要梳理一下这位已入耄耋之年、儿孙满堂的商界传奇人物的非凡经历和财富之道。

个人经历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中国东南部的沿海城市潮州一个书香门第。12岁时为逃避战乱,被迫辍学,与家人逃难到香港,他的父亲后来因肺病在香港去世。由于要负起供养家人的重担,李先生不足15岁时到一家塑胶贸易公司任职,每天工作16小时。李嘉诚1945年入行做玩具推销员,19岁时成为公司总经理。1950年,他在香港自行创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参与当时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塑胶花贩卖,至1958年营业额达到1000万港币,塑胶花拿下了他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塑胶花大王”。李嘉诚慢慢将公司发展成一家具主导地位的香港物业发展公司,并于1972年在联合交易所以每股3元,发行4,200万股上市,第一天已较上市价上升几成,成为地产五虎将之一。在上市的一年内,其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并开始快速累积财富。

1958年,李嘉诚转型投资地产,于1971年成立长江实业,并于1972年曾在70年代收购持有希尔顿酒店(现长江集团中心)的美高企业及青洲英泥的控制性股权。之后,长江又分别于1979年及1985年透过收购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及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已易名为电能实业有限公司),持续进行业务拓展。

1987年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的股权,并首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1989年于当时外资企业大举撤资的时候,李嘉诚反而大举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成为香港在中国大陆的最大投资者,北京的大型综合物业项目“东方广场”就是他在中国大陆的得意之作。后来李嘉诚把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组成长江基建。长江基建在中国的能源建设占有很重要的份量。1994年,李嘉诚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2005年《福布斯》公布李嘉诚以财富188亿美元排名第十。2002年,李嘉诚海外基金建立长江商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实行教授治校的商学院。2003年11月MBA第一批学员入校,MBA学员GMAT入学成绩高居亚洲首位,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学校,目前是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商学院之一,目标是用十年的时间进入世界十大商学院之列。

2006年,李嘉诚的总资产值高达230亿美元,居世界第九位。2008年李嘉诚以26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排名世界第11位。2009年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当年香港40大富豪榜,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以162亿美元继续坐稳榜首。《福布斯》指,虽然受金融海啸影响使李嘉诚的财富因长实股价下跌,较去年减少一半至162亿美元,但仍排榜首。

2010年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广东深圳会见了李嘉诚。2011年9月28日,国家孔子学院把成就李嘉诚的一道工夫茶传奇故事搬上国际频道,中英文全球推广。2012年福布斯富豪榜中,李嘉诚排名第九,荣膺亚洲首富。福布斯201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李嘉诚位于排行榜第三十一位。2013年1月10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李嘉诚财富大增至300亿美元,继续稳坐香港首富宝座。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李嘉诚凭借310亿美元的净资产总值,蝉联亚洲首富。

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李嘉诚共投资了15家初创企业,而大部分都是位于硅谷的科技公司。其中,有4家是李嘉诚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的健康领域公司,4家是互联网金融相关公司,其他则分布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线广告和媒体等领域。同年11月,李嘉诚的旗舰公司长江实业公告称未来将斥资20亿美元购买60架客机,以开展自己的飞机租赁业务,这也是这位巨头首次大规模进入航空业。

公益慈善事业

识赚钱更要识使钱。李嘉诚坦言,对赚钱的重视程度不及捐钱。因此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另一个是不断花钱。1980年,他创立李嘉诚基金会,自此大规模投身公益事业。基金会的三大核心策略为U培育奉献文化、推动教育改革、支持医疗发展。他相信通过教育可增强人力和文化资源,通过医疗服务与研究可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二者均为重要的社会资本。他把基金会视作“第三个儿子” 来全心全意爱护,给其分配财产,使基金获得所需资源,落实一切公益专案,把自己的心愿永远延续下去。

1981年,李嘉诚基金会拨港币1亿元创立汕头大学。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3间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东华三院捐助1亿港元。

1991年,李嘉诚为中国残联捐助1.05亿元,使大约3万名农村肢体残缺者得到救助。他还为华东水灾捐助5000万元及为汕头市台风灾害捐助500万元。

1997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李嘉诚基金会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由此新的北大图书馆成为亚洲大学中最大的图书馆。

1999年,李嘉诚基金会捐款4千万港元予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于信德中心的持续及社区教育中心命名为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2002年李嘉诚海外基金建立长江商学院。

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万美元赈灾。

2005年5月,李嘉诚向香港大学医学院捐出港币10亿元以资助医科学生及医学研究用。

2005年10月10日基金会与和记黄埔合共捐出50万美元予巴基斯坦地震灾民。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嘉诚以及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等共计捐款1亿3000万元人民币。

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用于为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李嘉诚于16日向日本红十字会捐献了100万美元(即约总值8100万日元),为地震灾区提供金额援助。

自成立至今,李嘉诚基金会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的捐款逾150亿港元,横越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其中约 90% 用于支持大中华地区项目。

……

由于李嘉诚热心公益,对各地社会贡献良多,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卡加里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及其他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另获颁授巴拿马国Grand Officer of the Vasco Nunez de Balboa勋衔、比利时国 The Commander in the Leopold Order勋章、英帝国KBE爵级司令勋章、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和太平绅士,以及获法国政府颁授荣誉军团司令勋章(Commandeu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相比巨额慈善资产而言,李嘉诚对慈善事业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培育、建立奉献文化,正如过去以华人首富激励并无形间为无数人改变命运提供精神支撑和经验参考一样,如今的李嘉诚更以华人首善鼓舞着人们,并于无形间引领越来越多有力量的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时造福社会。

结语

李嘉诚名言篇3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霍建宁”这个名字称得上家喻户晓,他除了是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以下简称“和黄”)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也是每年香港税务局薪俸税的大户之一。日前,和黄公布的去年公司业绩年报显示,霍建宁去年年酬高达1.7亿港元,这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日均工资65万港元,即使老板李嘉诚或副主席李泽钜等人都望尘莫及。虽尚有不少集团未刊发年报,但根据过往多年经验,霍建宁有很大机会再次荣登香港“打工皇帝”的宝座。

年报披露后,霍再次成为坊间热门话题之一,但有趣的是,许多以霍建宁为奋斗目标的打工仔,对他却知之甚少。到底霍建宁是什么人,他何以成为李嘉诚眼中的大红人?

“专才”加“忠仆”

综合香港传媒过往多年的报道,今年60岁的霍建宁,只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他毕业于香港著名中学拔萃书院,后来负笈美国及澳洲,并考取澳洲会计师牌照。

1979年,霍建宁回港加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出任会计主任。3年后辞职,与友人合资开会计师行。可是,会计师行不久便告结业,霍建宁又再投李氏怀抱,重返长实。1985年,霍建宁获委任为长实董事,并在两年后晋升为长实副董事总经理。1993年,李嘉诚的另一间公司和黄集团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离职,霍建宁于是走马上任,成为和黄新的“一把手”。

单从上述简单的履历表中,实在看不出霍建宁有何过人之处,可以获李嘉诚青睐。2004年,前和黄“一把手”马世民在一次专访中,才首次披露了当年他是如何看中比他小12岁的霍建宁:当时他到日本公干,霍建宁被借调过去帮忙,结果马意外发现此人是一个出色的谈判专家。由日本回到香港后,马很快就向李嘉诚推荐了霍。

霍建宁后来的表现,印证了马世民眼光奇准。

1993年,霍建宁登上和黄董事总经理之位。但在当时,他被认为是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那时和黄正大肆在海外扩张,但投资的英国电讯网络Rabbit和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均连年亏蚀,股价长期偏低。

霍建宁接手后,果断将Rabbit出售,转移投资个人通讯网络Orange,然后将赫斯基石油撇账,并减债重组,积极开垦油井、气井,令和黄业务在短短几年间逐步转亏为盈,向李嘉诚交出了一份亮丽的业绩。

继后,霍建宁接手处理和黄的欧洲电讯业务Orange。1999年底,霍建宁飞往欧洲,将Orange卖给德国的电讯集团Mannesmann,然后把收回的Manmessmann股票高价出售予英国Vodafone,霍建宁这一番转手,成功替集团赚取超过千亿港元的盈利,创出“和黄卖橙(orange中文意思即‘橙’)赚千亿”的佳话。这宗交易,令李嘉诚十分骄傲,霍建宁为此收取了一笔为数1.6亿港元的花红。

此役令霍建宁在李嘉诚心目中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代替。过去多年来,和黄集团成为全球名牌电讯商、旗下各公司及管理人员屡获海内外各种荣誉称号,霍建宁功不可没。

霍建宁能成为李嘉诚左右手,亦有其他过人之处。其中一点是,霍建宁个性随和低调,但每当老板李嘉诚及集团遭外界批评时,他必会出来挡箭。譬如,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级市场在2002年率先调低猪肉售价,遭肉商炮轰垄断市场,霍建宁随即举行记者会反驳:“据我所知,如果是垄断的话,我们应该加价才对。但现在我们是减价了,我实在不明白什么叫作垄断!”

最令外界津津乐道的,是霍建宁和胡应湘为应否兴建港珠澳大桥互相指骂的事件。2002年8月份,香港地产发展商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向特区政府重提兴建港珠澳大桥,除连接香港大屿山与珠海及澳门外,并有货柜码头,令香港发展为南中国的物流中心。胡的建议在当年得到新鸿基地产、九仓和信德等大地产商的支持。但由于大桥项目对和黄雄霸港口业务构成威胁,遭到李嘉诚的极力反对。

护主心切的霍建宁,随后不顾身份狂轰胡应湘。当时身在意大利的霍建宁,甚至以电话会议召开记者会,以成本效益问题大力反胡,称:“胡先生提出要兴建大桥,他赚到钱,我会恭喜他。不过,请你别影响到别人,这会害死人的。”

相比之下,平日在李嘉诚面前,霍建宁却永远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据认识霍的朋友说,“即使递电话给老板,他也会双手奉上”。而李嘉诚每次说什么,霍建宁都会记在心里。某香港资深财经记者向《凤凰周刊》举例称:2005年8月,李嘉诚在和黄中期业绩会上一时豪言声称集团的全球3G客户人数“在45天内―定可以突破1000万。”到了第45天,和黄果然对外宣布全球3G客户人数突破1000万,“霍建宁的确不简单,很懂如何尽量满足老板的要求。”

可以这样总结:霍建宁之所以能成为“打工皇帝”,是因为他兼具过人的专业才能和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忠仆性格”。

“港版凡尔赛宫”主人

香港商界人士分卡斤,霍建宁的出色表现,与其工作勤力不无关系。

霍建宁是和黄出名的工作狂热分子,一周工作7天,视办公室为家,多年来甚少放假。甚至1987年结婚前夕,他身在加拿大谈判收购赫斯基石油业务,“拉锯”11个小时才中止,在最后一刻返回香港结婚。2003年接受路透社记者访问时,他自言对工作的狂热犹如信教,很喜欢那种“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感觉”。这样,他才可以在2G的价值被捧上天时,以千亿卖“橙”缔造世纪交易,而如今坊间皆看淡3G时,他却坚信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霍建宁身边的朋友指出,除了工作勤奋,霍建宁平时也很懂得周旋于李嘉诚的大小公子之间。1990年代初,当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在加拿大温哥华搞“万博豪园”项目,而次子李泽楷亦在加时,霍即飞去加拿大,分别陪两位“太子”滑雪。

有香港金融界人士戏言,“打工皇帝”主要可以分两类人:一类精神压力大到过着非人生活,深夜会到高消费酒吧买醉忘我;另一类则努力在工作外建立生活,他们是云咸街艺廊的熟客和慈善组织的热心义工。霍建宁属于前者。

年薪逾亿港元的霍建宁,过往生活相当富贵。平日的娱乐除了打高尔夫外,他还喜爱听音乐会,爱喝红酒,在家中自设酒窖,藏酒量甚丰。而女儿霍尚欣小时候在香港国际学校念书时,已有两名保镖接送。

霍建宁的另一嗜好是购买豪宅。他曾于1992年以1650万港元买入春|角道64号地皮,兴建成一座貌似古堡的576平方米大宅。至2006年,霍建宁又以3.5亿港元天价购买深水湾道37号豪宅,轰动全港。这所亿元大宅的外墙米黄,矗立于山坡上,能鸟瞰整个南区海景及深水湾高尔夫球场,极具气势,因此被称为“港版凡尔赛宫”。

不过,霍建宁也有柔情的一面。霍建宁妻子何绮华于2003年被发现患上初期乳癌。初期何的情绪低落,术后选择接受4次为期3个月的化疗疗程。霍当时对她说:“在这3个月里,我一定在你身边陪你。”之后,霍建宁果然说到做到,3个月没有离港,每次何绮华做化疗,霍带着一家六口和朋友约10人,陪何到诊所,两小时化疗中全程陪她聊天。

李嘉诚名言篇4

那位企业家如今已是一家企业的总裁,他面对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动情地说:“李嘉诚这么大年纪,对我们晚辈如此尊重,他不成功都难。”一家企业的总裁,肯定是日理万机,更何况是身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他似乎根本没有必要亲自送客人,由其儿子代送已经非常给客人面子了。而李嘉诚不但亲自送了,年逾七旬的他还毕恭毕敬地给客人鞠躬直至电梯门合上。仅仅这一点,有多少个内地的所谓成功企业家能做到?又有几个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够做到?

曹景行任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也在清华执教。一个采访过他的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采访完之后,曹先生问:“你是怎么来的?要到哪里去?”他心里纳闷,回答:“乘出租车。去人民大学。”“那这样,你从这里出去,”曹先生指着窗外的小径,认真地叮嘱道,“到清华的二道门,那里有出租车可乘,你可以少走一段路,然后出校园,走成府路。”彼时,曹景行久居香港刚来清华不久,给一个来采访他的北京记者指路,这让那位年轻的记者朋友感触良深。

1925 年,在美国高尔夫球公开赛上,著名的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向裁判揭露自己的犯规动作:球在表面不平的地面上轻微移动了一下,击球时铁制的击球板削起一块草皮。他在没有人会看到球的细微移动的情况下揭发了自己。随之而来的处罚使琼斯失去了与高尔夫球选手威利·麦克法兰对决的机会,因而也与冠军失之交臂。半个世纪之后,在1978 年举行的名人高尔夫球公开赛上,汤姆·凯特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的自我惩罚使他失去了比赛。当记者问他们两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们的回答从实质上来说是一样的——“遵守规则是成功的保证”。

“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人也是这样,有95%是很像的,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的5%。”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接受《中国青年》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李嘉诚名言篇5

5月25日,84岁的李嘉诚面对媒体,首次披露了对家产的分配情况:将市值达万亿港元的长和系上市王国交给稳重的长子李泽钜管理;全力扶植次子李泽楷发展新业务——李嘉诚会拿出李泽楷现时身价的数倍资金,帮他收购心仪的公司。

与港岛很多巨富家族接连不断传出的财产纠纷不同,李泽钜和李泽楷对于父亲的财产分配均表示满意。当现场有人问及其何时退休时,李嘉诚从衣袋里拿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当日要出席的会议:“我今日还有10个会议,我要不要退休?”言谈风趣的李嘉诚不见疲态。

无论李嘉诚怎样刻意低调,都无法避开公众追逐的视线。以至于他的面色神情,两个儿子的花边新闻,都是香港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何公众的目光如此胶着于李氏家族的一举一动?仅仅是因其富可敌国的财产吗?

大亨“上位”

似乎,每一位亚洲富豪都有一个辛酸的童年,李嘉诚也不例外。

上世纪30年代,由于时局混乱,广东潮汕动荡不已,大批潮汕人转战香港谋生,李经云便是其中之一。临终前,他告诫长子李嘉诚三句话:“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

1943年,李经云撒手人寰,他或许没有想到,在这三句话的激励下,儿子缔造出了撼动世界的财富神话。父亲去世之后,14岁的李嘉诚告别学业,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最初,他在茶楼做伙计,每日15小时的工作时间,磨练着这个少年的心智。

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我披星戴月地上班,万家灯火时归家。当时觉得,能睡个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在这样一份底层行业里服务,让李嘉诚学会了察言观色,为他今后在商业活动中谙熟地处理人情世故埋下了伏笔。

不可否认,李嘉诚的成功与他富有的长辈们不无关系。其舅舅的家族当时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在舅舅的公司工作,让他拓展了商业视野。而与舅舅的女儿庄月明的婚姻被很多人认为是让李嘉诚成为当时的二流大亨的重要条件。

在李嘉诚事业的初创阶段,婚姻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在某种程度上说,李嘉诚当时所经营的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妻子的家族。根据一位老友透露,李嘉诚的岳母也曾给这位女婿提供过额外的经济支持。

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20世纪40年代,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的同时,已经敏锐地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机会。起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但随着原料价格的大幅下跌,李嘉诚意识到,塑胶制品将成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商人的骨子里总是孕育着蠢蠢欲动的创业因子。1950年,李嘉诚瞅准时机,创立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

上世纪50年代,是有限的生活水平与膨胀的欲望并存的年代。塑胶花就如同这个转轨时代的象征——价格低廉且漂亮实用。迅速占领香港市场后,凭借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其产品远销欧美。

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就得以跻身香港巨富行列。只是,在当时的“商界”看来,就算做到再大名气,做塑胶花的商人也不过是小贩,“塑胶花大王”的称呼,多少有轻视的意味。

碍于身份的不受认同,捞到第一桶金的李嘉诚期待着一次变革。

一流地产商

拜经济发展所赐,1951年的香港,人口才过200万,但10年之后其人口数量就逼近300万,增幅近50%。人口增多和经济持续发展,不仅使住宅需求量暴涨,更致使大量的办公楼、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急缺。偏偏,香港是个地势狭小且多山的地区。

瞅准这一时机,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两年后,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大厦落成之际,正遇香港物业价格大涨。李嘉诚断定房地产行业在香港将大有可为。由此,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资金部署到房地产市场。

几年之后,经过狂炒的香港房地产曾一度狂跌。秉承着商人特有的“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智慧,李嘉诚用低价大量收购了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没过几年,炒房风暴平息,大批离港的商家回流,房产价格再次水涨船高。

彼时,李嘉诚将廉价收购的房产高额抛售,并转而购买具有潜力的地皮。这些地皮他并不出售,而是用来兴建楼宇。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400万港元。

顺风顺水的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在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过程中,资金再紧,他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此外,李嘉诚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始终坚信,收租物业虽不像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时间愈往后移,物业增值便愈能显现出来。

秉承这一商业理念,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次年7月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彼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4个月后,“长实”在香港“骑牛上市”,一跃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小蛇吞大象

实际上,李嘉诚人生的转折点并不是从塑胶行业投身房地产,而是他利用长实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这则“小蛇吞大象”的商业奇迹,让李嘉诚成为首位入驻英资财团的华人,更奠定了李嘉诚在香港企业界教父级的地位。

1978年,李嘉诚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第一时间组织英籍大股东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夺得先机。在汇丰银行的帮助下,1980年,李嘉诚在股市上成功吸纳大量“和黄”,并最终拥有超过40%的股权。

当时,无人知晓缘何汇丰银行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李嘉诚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收购和记黄埔之后,李嘉诚很快将其重组,并开始迈向国际化,逐渐在港口、电讯、零售、地产、基建及能源等产业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转战新经济,意图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领地抢占制高点。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投资84亿港元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纪录。用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Orange使李嘉诚的资产暴升一倍。

从上世纪最后10年开始,李嘉诚就牢牢占据香港首富地位。由于业务涉及面广,李氏家族打造了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目前,李嘉诚拥有多家蓝筹股公司,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的两成比重。截至2012年4月30日,仅是长江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就高达8230亿港元。

有人戏称,香港人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600万港人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积累财富,交通、电讯、电灯、零售……除去仰鼻呼吸之外,李氏家族渗透进了香港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龙兄虎弟

与巨额的财富相较,让李嘉诚更为欣慰的,应该是两个儿子在事业上的建树。

这对兄弟被港媒誉为“龙兄虎弟”,认为他们传承了李氏家族的优良基因。当然,这与李嘉诚的教育不无关系。当儿子们八九岁时,父亲便让孩子坐在会议室一角的小椅子上,出席董事会议,看自己如何与其他商人谈生意,希望通过此等潜移默化,令儿子们对商业产生兴趣。

与高调不羁的弟弟李泽楷相比,哥哥李泽钜为人低调,更多时候是作为父亲或者弟弟的陪衬出现。但是在1996年分拆长江基建上市时,25倍认购额的功绩让厚积薄发的哥哥登上了李家的权势榜单。李嘉诚曾表示:李泽钜此次的表现可以打90多分,如果李泽钜不是自己的孩子,会给他100分。

1996年,李泽钜曾遭悍匪张子强绑架,李嘉诚救子心切,没有报警,付给绑匪10.38亿港币,犯罪所得金额之高曾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不过,这次身心摧残并没有影响李泽钜在事业上进取。1998年,李嘉诚逐渐淡出长实集团,将集团管理权逐步交至李泽钜手中。

近年来,李泽钜在商业上日臻成熟。2003年,李泽钜通过一家私人控股公司,以38亿港元成功取得加航31%的股权,成为加航最大单一股东。这是李泽钜首次以私人名义投资,也是李氏家族首次大规模涉足航空业。

李泽钜处处维护父亲“尊严”,最忌讳“接班”一词:“父亲正年富力强,精力智力旺盛,他不会这么快退休。现在谈接班问题,为时过早。”

与哥哥相比,张扬的弟弟李泽楷是香港娱乐圈最爱追逐的人物之一,其先前与香港年轻演员梁洛施未婚生子的新闻,更是被媒体解读为与父亲关系和解的信号。而实际上,李嘉诚对于幼子的宠爱,从财产分配中便体现出来:他尊重儿子的爱好——李泽楷在商业谋略上,表现出了对于新经济的投资热忱。

1993年,年轻的李泽楷将自己的卫星电视(Star TV)以9.5亿美元卖给默多克,掘到了第一桶金,并藉此声名鹊起,为日后与其兄分头创业打下了基础;2000年2月29日,李泽楷的盈科动力集团在与新加坡电讯的角力中获胜,一举拿下香港电讯,缔造了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李嘉诚名言篇6

意大利素以众多的文物古迹、浪漫的艺术氛围著称于世。但是,这些对李嘉诚没有吸引力,他无心观光游览,心里唯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他一下飞机,便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来,来不及休息,便急不可耐地去寻访杂志上那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

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素来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自己贸然前来,人家当然不会白给,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向他们购买技术专利。但是要购买技术专利就要有足够的专利费,而这个专利费不是便宜的,长江厂只是小本经营,哪里有资金购买。况且,技术专利不是能轻易买到的,人家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之时,才肯出手。然而,李嘉诚已经铁定了心要得到人家的技术。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了,对急于打空当、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是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只有从技术上获得新的突破,他的塑胶花才能从香港熙熙攘攘的塑胶市场脱颖而出。如果没有此项技术,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李嘉诚思索很久,怎么样才能获得此项技术,寻求到突破呢?

那就先进去探探风。于是,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了这家公司,言称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入产品陈列室,那里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大开眼界,他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如果自己的长江厂能吸收到这里生产塑胶花的一部分产品的技术,那么自己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李嘉诚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向接待者仔细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这位满脑子都是问题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后才购买了几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声称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现在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从这里得到的只能是皮毛的外在常识,至于具体的生产工艺和配方调色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李嘉诚一无所知。

然而,这已经不错了。李嘉诚从工厂里出来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去寻找接触这些知识和技术。他马不停蹄地立即一头扎进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而,李嘉诚很失望,这里能找到的资料,他在香港也已经看过。李嘉诚心急如焚。就这样回香港,无论如何难以开发出塑胶花的新产品。长江厂的塑胶花将有可能就此沉寂下去。

天无绝人之路。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头脑的人。李嘉诚的运气不是很差。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灵机一动,决定去应聘。进公司里打工,多接触一点人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实际东西,同时还能接触到许多有能力的技术工人,来个“偷师学艺”。

虽然这样做很不道德,但是当时专利法还不是很健全,偷师学艺的现象还很普遍。主意已定,他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前去报了名,凭着他已有的技术,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但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有些“贪心”,以很低的工薪让这样只有旅游签证的“亚裔劳工”打工,能够有额外的收入。老板让李嘉诚干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给他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

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非法移民。于是,李嘉诚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这家工厂原来和别的公司同在市区,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总公司的人发现他这位“香港经销商”了。这真是给他的“阴谋”创造了绝好的机会,他根本不在乎老板给他多低的工薪。而且更让李嘉诚感到高兴的是,老板给他的工作也为他的偷师学艺创造了条件。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这样一来,他就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他的双眼不停地四处搜寻,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逃不过他的双眼。从生产工艺到调色配色,李嘉诚均能看得到。他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偷偷收集各种有关塑胶花技术方面的情报。

李嘉诚一边卖力地干活,一边努力地搜集实践得来的真实资料。他每天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赶回旅店里,把他这一天所观察到的一切全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没过几天,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尽管白天的工作已经让李嘉诚身体异常的疲惫,但是有了这么多的成果,李嘉诚的心里是兴奋满足的。

另外,李嘉诚想自己看到的毕竟还是感性的,或许还没有接触到技术的精华。于是,李嘉诚就想到了工厂里的技术工人,他要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刻意地去接近他们,跟他们做朋友。这朋友也是有选择的,他专门选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结交对象。每逢假日,他便邀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他趁机向他们请教有关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声称他也打算到其他厂里去应聘技术工人,而不打算像现在这样,永远做一个下等劳工。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术窍门。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

李嘉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的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怕吃苦受累的毅力以及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很是值得肯定。临行前,意大利的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花店,了解了一下塑胶花的销售情况。他发现,塑胶花市场前景确实十分广阔,正如他预想的那样,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觉得此行确实不虚。最后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回港拓展事业。

可见,从商者必须主动出击,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如果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前途将会一片光明。

李嘉诚名言篇7

很多年后,我的这位朋友笑着对我说,“我真的希望他写下我不能采访的那些人的名字。”这本原计划在李先生80大寿时推出的传记因种种原因搁浅了。

绝大多数的经商者,在听我讲了这则轶事后,都会心地理解李先生的苦衷。

商场如同一个泥泞的是非地,哪有一件事情是有所谓的“终极真相”,李先生在这里跌打滚爬逾半个世纪,恩怨情仇如维多利亚港湾上空的星辰,谁又能真正数得过来。老洛克菲勒和罗斯柴尔德在遗训中都严令儿子不得出版自己的传记,“他们的灵魂在看到自己的行为时,都会稍稍吃惊。”(理查德・泰德罗语)

袁庚曾回忆蛇口工业区开垦时的一个细节。受邓小平的邀请,一群香港大佬集体考察蛇口,李嘉诚走在霍英东、包玉刚等人中间,是最年轻,也是最活跃的一位。他向袁庚大胆提出,能否让港商入股参与蛇口的建设,军事参谋出身的袁庚哈哈一笑,搪塞而过。

这个细节泄露了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开放者的微妙心态。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港商大佬们对大陆的投资大

多小心翼翼地聚集于公益,霍英东建宾馆,邵逸夫造教学楼,李嘉诚办大学,包玉刚修游泳馆。

行走在蛇口荒地上的李嘉诚,刚刚开始自己的传奇,他坐上香港首富的宝座,那是整整二十年后的事情。也正是在后来的那些年里,他渐渐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李超人”。

从1970年代末开始,受回归预期的影响,英资集团开始部署撤离,李先生被他们选中为“接盘侠”,1979年9月,汇丰银行将总市值28.6亿港元的和记洋行以6.39亿港元出售予李嘉诚,使之一跃而入港商超级俱乐部。1984年中英谈判,李嘉诚积极向中方靠拢,高调入资荣毅仁的中信信托。此后三十年,他成为北京最信任和依靠的首席商人领袖,长袖善舞间,硬生生地让香港成为了“李家城”。

李先生对大陆的勇猛进击,则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1992年底,北京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新战略,李嘉诚扮演了一个热烈响应的重要角色。

就是在1993年,和记黄埔获准入股盐田港,持有70%的股份,共同投入60亿元建设集装箱码头,这是当年度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同期,李嘉诚与北京宣武区签署大型城建工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东方广场。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李嘉诚配合港府狙击索罗斯,在股市、不动产、船坞专营及公共服务事业等领域大有斩获,于次年如愿登顶香港首富。

回望这段风云诡谲的大历史,必须承认的是,李嘉诚是所有港澳商人中最为激进的第一人,在一些至为重要的时刻,他以资本投入的方式力挺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与此同时,他在香港及内地两个市场上都获得了令人瞠目咋舌的商业成功。

恐怕连李嘉诚自己也未预料到,在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由机场书店里最受欢迎的商业励志人物,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背信弃义者和香港陨落责任人。

就在近日,因旗下公司注册地集体迁离香港,李嘉诚在内地舆论中陷入极尴尬的争议。有人撰文“别让李嘉诚跑了”,直指“李超人”必须为过往的获益支付代价,此文为央媒智库转载,因此被解读为“官方态度”。而另外的一些人士――以自由派及企业家群体为主,则惊呼“极左”归来,担心此乃私产剥夺运动的拉幕之作。

在中国宏观经济风云飘摇、香港时局动荡的时刻,李嘉诚的撤资迁册动作实在太过醒目,而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依然我行我素,展现出“超人”过人的商业毅力和决策力,也许只有将之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读懂这位年近9旬老人的行为逻辑。

李嘉诚无疑是东亚资本主义模式的标本性人物,他的商业智慧中呈现出冷静的政治决断能力,每每通过与上升期的政治力量结盟,以对后者诉求的满足与迎合,而获得个人的巨大利益,这是转型期财富积累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他可谓是本次中国经济大崛起中获益最丰的“转型期首富”。

而与内地的很多类似富商不同,李嘉诚又来自于法治健全的资本主义世界,他的每一次商业行动都合乎投资地的法律法规,李氏集团拥有500多位专职律师,应该补上了所有你想象得到的法律漏洞,因此在合法性的意义上很可能无可指摘。

由此,对李嘉诚的争议便陷入了泛道德化与唯契约论的陷阱。

我目睹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有不少我熟悉的企业家朋友,一方面对“李超人”的政商手段不以为然,认为他的致富缺乏现代性,另一方面又对“别让李嘉诚跑了”的论调极其惧怕,生恐由此延伸,导致一场新的、以“原罪”为名义的财富剥夺。

于是,对李嘉诚的质疑,便发生了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纠结,无论执著于哪一方面,都可能遭到另外一个方面的反驳与证伪,而这一纠结竟可能发生在同一价值观阵营,甚至同一个人的理性判断中。

当我们陷入“李嘉诚议题”的纷争的时候,李氏本人其实也掉进了时代的陷阱,他无法、也不可能从自身的经商逻辑中跳脱出来。与柳传志、王石等内地企业家不同,后者有深重的大陆英雄主义情结,而前者则只对资本增殖和家族利益负责,在他的商业哲学中,利益是压倒一切的最高准则,诚信――而不是忠诚――是唯一的底线。

就这样,李嘉诚自愿地走进了历史。

未来的华人世界,再也没有人可以重复他走过的暴富道路――如果我的这个结论自我实现了,那就是中国商业文明的福音,而对他的所有质疑,在现实的意义上,都将被“合法性盾牌”所屏蔽,因而只在商业演进史的层面上将被一再地讨论与反思。

我不知道,李先生的官方传记会在什么时候出版,也许是生前,也许是身后。

在十来年前――也就是我的那个朋友为李嘉诚写传记的那几年,我曾编撰过两本名为《首富》和《华人首富》的图书,其中记载了二十个国家及华人历代首富们的生平行迹,有一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李嘉诚名言篇8

两小无猜,艰难岁月结真情

1928年7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洲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家庭。

1939年6月,涂有猩红太阳旗标志的日机出现在潮洲上空,对城区狂轰乱炸,县教育科宣布所有的学校停课。李嘉诚的父亲、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积蓄也已用尽,他心急如焚,便想到了在香港经商的妻弟,也就是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望而却步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当时的庄家已经算得上是香港华人社会的富裕人家了。庄家的一切,都使来自贫穷老家的12岁的李嘉诚感到新奇和拘束。

庄家的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4岁,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对她呵护备至。月明从小伶俐可爱,她当时已是教会办的英文书院 的学生。

出生于富家明门的小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李嘉诚随父母经过10多天的长途跋涉,来舅父家时已瘦得像根柴棍了,在舅父家吃饭,难免出现一些不雅的吃相。小小的月明并不嘲笑表哥的馋相,相反一旦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忘不了要和表哥分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来形容李嘉诚和表妹庄月明童年时代的生稍大,真是恰当不过了。

李经云经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首先必须过语言这一关,改掉潮汕腔。于是,年幼的表妹庄月明便成了李嘉诚学说广州话的老师。聪颖的嘉诚在表妹的辅导下,不久便能用广州话乾地日常交谈了。

表嘉诚转入香港的中学念初中以后,又深为英语而苦恼,而月明在上学前就跟家庭教师学了1年英语,当嘉诚转入香港的中学念初中时,她已在英文书院上了半年学了,因此,月明自然而然地成了表哥嘉诚的英语教师。于是,表哥教表妹中国古典诗词,表妹教表哥英语和广州话,这一对两小无猜的金童玉女耳鬓厮磨、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的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

表妹激动,苦孩子白手起家成大器

庄静庵异常的忙碌,起初,他还经常去看望姐姐、姐夫一家人,嘘寒问暖,渐渐地,他来的次数愈来愈少了,有时甚至几天不见他的人影。生意冲淡了家族气氛和人际关系,这在商场上忙得不可开交的庄静庵看来或许是必然之事,但在投亲的李云经、庄碧琴夫妇看来,却常常感到不是滋味。

父亲的苦恼,不能不感染已懂事的长子李嘉诚,他的烦恼和忧愁也写在了脸上,与他天天在一起学习的小表妹月明也能察觉出来。每当月明问他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时,嘉诚看着表妹那双清澈的大眼晴,便装出一副忧愁一扫而光的样子,开心地逗表妹说:“我在想我将来怎样才能做一个像舅舅那样成功的香港人”’小小年纪的表妹便噘着嘴认真地对嘉诚说:“我爸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不但能做到,而且还完全能够超过我爸!”

李嘉诚自己也没有想到,表妹当年的这句话后来竟真的成了事实,他所创造的商业奇迹不但远远超过了他舅舅,而且也超过了所有的香港人。

李云经虽然与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但他后来终于找到了工作,在一间潮州商人开的公司当上了一个小职员。

日军占领香港后,造成香港市场物资奇缺。因为只有父亲李云经一人工作,李嘉诚一家生活原本困难,这时自然是愈加困难了。

祸不单行,李云经因常年劳累、贫困、忧愤,染上了肺病,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了。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故。

父亲死了,弟妹还小,母亲又是贫弱的家庭妇女,李嘉诚陡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他明白,从今以后必须依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

与少年丧父、15岁就中断了学业需要自谋生路的表哥不同,表妹庄月明过的完全是另一种生活。庄月明作为长女,既美丽聪颖,又活泼伶俐,深受父亲的宠爱。庄静庵是个有新思想的商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庄月明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华女校毕业后,随即又考上了全港最好的大学――香港大学。在香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又北渡东瀛,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

青少年时代的庄月明,完全可以说不知道忧愁是何物。如果硬要说这一时期的庄月明也有忧心的话,那就是对表哥李嘉诚的牵挂。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表哥两小无猜的纯真友情已经慢慢地转变为强烈的爱情了。不论是在香港大学,还是东瀛的明治大学,青春勃发的庄月明一颗心总是深深地眷恋着她那在香港挣扎、拼搏的表哥李嘉诚。

李嘉诚在辍学自谋生路之后,当过茶楼的堂倌,做过钟表公司的学徒,也做过跑街串巷推销商品的行街仔。后来他虽然独立创业,但白手起家,没有富裕亲戚资助,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个位卑财薄的小业主。然而,不论李嘉诚的境况如何,庄月明对李嘉诚总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终于使李嘉诚在事业上战胜一次又一次艰险。

1950年夏天,李嘉诚辞了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之职后,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但李嘉诚万万没想到,创业不久,就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导致客户退货、产品积压。他一筹莫展,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之中。

墙倒众人推。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大多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他开口借钱或带来麻烦。李嘉诚又一次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然而,在危难之中,不变的是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

当时尚在香港大学念书的庄月明,每周至少要来看一次表哥,功课紧张的时候,也总会给表哥打个电话。月明的爽朗、乐观感染了危难中的李嘉诚,月明对嘉诚的未来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也坚定了李嘉诚战胜危机的勇气。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人佳境。李嘉诚把这一好消息告诉远在日本求学的庄月明,庄月明满心欢嘉地给李嘉诚发回了一封祝贺电报,并引用了李嘉诚历经挫折和磨难之后为自己拟定的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1957年,李嘉诚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生产。回港后,他率先推出塑胶花,使之立即成为热销产品。其后,他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桂冠。1958年,获得“塑胶花大王”之美名的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在北角建立了第一幢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执著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李嘉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按常理,李嘉诚与庄月明的爱情也应该瓜熟蒂落了。

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和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坚决反对这对表兄妹朝爱情、婚姻的方向发展。这倒不是他们认为近亲不能结婚,而是庄静庵认为,庄月明是完全可以也应该找个同样有留洋经历的世家子弟,他也确实曾多次介绍女儿“相睇”。庄碧琴则认为,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的庄月明是很难成为好儿子李嘉诚的贤惠夫人的。世俗难以认可,双方家长都不同意,但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庄月明却铁了心非她的诚哥不嫁。

恋爱中的李嘉诚曾经不止一次动情地对庄月明说:“不论将来我发达到什么程度,此生我都只爱你。”

转眼之间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35岁了,庄月明也已是31岁的人了,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创造的商业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李嘉诚、庄月明结婚。

李嘉诚是个非常注重实际的人,他为了使婚后的日子温馨美满,为了不使表妹像他过去那样吃苦,在结婚的前半年,便斥资63万港元买下了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至今仍在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宅。在当时的香港,拥有独立花园洋房的华人富翁寥寥无几,正像一位从50年代就与李嘉诚交往的朋友所说的:“这幢花园洋房,是诚哥送给表妹的最好礼物。”

新婚之后,庄月明立即参与李嘉诚的事业,进长江工业公司上班。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获得了同事的尊敬。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长子李泽钜和次子李泽揩先后出生,庄月明渐渐退到幕后,仍全力辅佐丈夫的事业。

庄月明继承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相夫教子、孝敬婆婆,有口皆碑。在她的悉心培养之下,李泽钜、李泽楷兄弟均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国完成了大学学业。

1972年11月1日,长江实业上市,庄月明任长江实业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大事,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在谈到李嘉诚时,不少人总是赞誉这位商界巨头如何以超人之术创立宏基伟业,却鲜有人言及他的贤内助庄月明。其实,我们很难想像:如果李嘉诚一生中没有遇到庄月明,他的事业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谢绝”美人,清白拒“绯闻”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事业与荣誉再攀高峰。他的长江实业公司如日中天,这与他相濡以沫的爱妻庄月明的鼎力相助分不开,但庄月明总是躲在幕后,她无所奢求,丈夫的成功就是她的最大心愿。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偕夫人庄月明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笑容满面,是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料第二天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在医院逝世,享年58岁。庄月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离开人间,对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公司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葬礼中的李嘉诚泪流满面,让香港币民无不为之动容。

庄月明逝世以后,李嘉诚才60出头,他一向身体硬朗,加之又是香港社会的头号巨富,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有一位漂亮的女明星一有机会就主动接近李嘉诚,在公众场合或主动上前向他敬酒,或有意找话题与他攀谈,但李嘉诚惟恐让记者的镜头抓住把柄,每次总是及时避开。

与李嘉诚相反,香港的不少富豪都以有绯闻为荣,而李嘉诚始终如一块白璧。谁都知道李嘉诚与庄月明青梅竹马,相敬如宾,情深似海。因此,庄月明过世之后,竟无人敢提为李嘉诚续弦的话题。

香港社会无奇不有,偏偏有一个不识相的神奇才女,向李嘉诚献爱心。她一感李嘉诚丧偶数载,甚为寂寞;二缘李嘉诚魅力超人,为之倾倒。

1995年2月的情人节,香港《明报》赫然刊出两幅“示爱”广告,求爱者乃自称“无敌浪漫女作家”西茜凰。其实这位小姐姿色风采颇佳,眼界当然很高,她的“示爱”/“告所指向的是香港两位顶级人物,一位是首席财阀李嘉诚,另一位是第一才子金庸。这两位皆有才(财),正如西小姐在电话中回答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才(财)子才能配佳人。”西小姐手书的示爱广告,墨字功力不浅,其情更深,给超人李嘉诚的题字是“嘉千骏之长,诚万川之江”,取首尾两字,合起来就“嘉诚”、“长江”。西小姐称李嘉诚为“李超人嘉诚贤兄”,可见“情妹”用心之良苦。但李嘉诚今生只爱庄月明,不会为其他任何人所动。

上一篇:拓展心得范文 下一篇:包车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