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造句范文

时间:2023-11-11 09:08:43

新鲜造句篇1

1、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

2、他们尽情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

3、这种做法倒是怪新鲜的。

4、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情还新鲜,还纯洁。

5、她拿出的工艺品大家都还没见过,都感觉挺新鲜的。

6、暴雨后空气变得新鲜了。

7、新鲜同种动脉移植功能良好。

8、少数薄片呈现新鲜的球粒结构。

9、妈妈买的水果真新鲜。今天得空气真新鲜。菜市场上有不少新鲜的蔬菜。

10、玫瑰花都一周了,还这么新鲜。

11、小明今天买的水果比昨天买的新鲜!

12、打开窗户放进些新鲜空气。

13、早上跑步发现今天的空气很新鲜,不禁深呼吸了一下!

14、早上见了一件新鲜事,()猪把驴车撞翻了,新鲜的蔬菜撒了一地。

15、这就是室内的植物能使空气新鲜的原因。

16、面包刚刚从烤箱里出炉,看起来十分新鲜。

17、这次战斗行动一定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18、新鲜的空气对健康是重要的。

19、他总是要买两个不新鲜的面包。

20、我们不喜欢这种新鲜玩意儿。

21、在没有被污染的世界里,空气真的很新鲜。

22、新鲜黄油的分配量不足。

23、下了一阵雨,小草,花儿终于又露出了新鲜的笑容。

24、一场雨过后,空气真新鲜啊!

25、肺以新鲜空气使血液净化。

新鲜造句篇2

关键词:汉语言;学习和应用;准确;生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汉语言必须符合它的“三性”。何为“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是运用语言亘古不变的准则。

学习汉语言,一般应先从用词准确着手,锤炼词语;其次要把句子造通,后把句式造好;最后才可以用语句描绘意境。由此可见,准确性是对一切文章和讲话的基本要求,也是鲜明性、生动性的基础。准确性属于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问题。概念不明确,判断不周密,推理不合逻辑,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必然不准确;反之,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必然不准确,所表达的概念、判断、推理必然不合思维的规则,即违反了准确性准则。

例如这么一句话:“这次放学回家,既看到了我爷爷,又看到了我奶奶,真是一箭双雕啊!”这句话乍听起来很刺耳,但仔细分析一下,只是用词不正确的问题。“一箭双雕”是个成语,是“语义双关”或者是“做一件事达到两种目的”。在这里用“一举两得”,还说得过去,也好听一些;要是什么都不用,干脆把最后一个分句删掉更好。

当然,语言的准确性必须统一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语言的运用如果脱离了内容,只就词句本身来谈准确不准确,就会陷入咬文嚼字、玩弄技巧的泥坑。

赵青《我和爹爹赵丹》一书第286页引用了这样一句话:“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 句中的“亦”应写作“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十分广泛的名言,出自《论语·泰伯》。 其中的“也”,是文言助词,无实义,表示句中停顿。而“亦”是副词,意思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同样”。上述名言中的“也”显然不可代之以“亦”。因此,语言的准确性应是以准确地认识事物为前提,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思想内容。

运用语言,有了准确性的基础,还得讲求鲜明性。鲜明性是一切文章的共同要求。所谓鲜明性就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鲜明地告诉读者,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受到教育。

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鲜明性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如用鲜明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鲜明色彩的语言描绘社会环境及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思想内容等。譬如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课的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上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这首词里以奔泻的革命激情,博大的胸怀,惊人的气魄,色彩鲜明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神奇的画卷。不仅塑造了无限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的鲜明形象,而且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鲜明的语言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和性格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戏剧的美妙之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语文教材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只有两千多字,却写活了封建里的一群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个迂腐、懒惰、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孔乙己看不起做工的短衣帮,为了跟他们区别,舍不得脱掉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但他又不阔绰,所以只能在柜台外站着喝酒。这就是艺术的语言,鲜明性的体现,精炼的典范。要想使文章具有鲜明性,只有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用极少的语言写出鲜明丰富的内容来。

一般来说,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如朱自清的《春》中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迸发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纯洁又灵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生长的力量。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然而,语言的生动,并不在于用词是否华丽。有时不用形容词,直接说出,只要恰到好处,语言同样生动。

咱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文章在掀开了那几千年吃人的“筵席”之后,末尾只用“救救孩子”四个字总结全篇。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四个字,道出了多少言外之意,引发了读者多少丰富的联想,又给人多么有力的鞭策!这就是语言的生动、鲜明、准确之处。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也有人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融合;更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的组合。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注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美学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属性之一。

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特有的最美妙的精神载体,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阶梯。我们的汉语言较之其他语种具有优美、隽永的特点。我们理所应当对它兴味盎然。文学作品更是思想、情感、美感的集合体,我们应该对它满怀热情。

语言当然也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工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逻辑和词章,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在学习和运用中不断进步和提高,精益求精! Abstract: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 We must be good at using adequate, bright and vivid language and obeying principles of language use, thu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pply Chinese language in life.

新鲜造句篇3

在加强句子的基础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讲解写句内容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具体到抽象。如:练习按照“(老师)看见(两个孩子)正向(队伍)(奔来)”的句式写句子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句式的意思,还可以用动作演示出来,最后概括出句式的形式是“(谁)看见(谁)正向(哪儿)(怎么样)”。由于讲解了例句,学生就可以从容地写出许多句子。如:“(我们)看见(老师)正向(校长室)(走去)”“(我们)看见(小明)正向(教室)走去”等等句子。通过练习,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会较好地掌握句子的写法。

2.在句子的具体生动性上下功夫:在指导学生造句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句子是否具体生动,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功夫,不能以聋生的语言发展迟滞为理由,只满足于他们造简单句子,而应着眼于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要求聋生造句在完整、通顺的基础上,力求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在这一过程中我教给学生添枝加叶,把学生造的简单句子抄出来,让其他学生给它添枝加叶。如写句式,谁在做什么。学生写的句子是“小明在读书”。我就要求学生在此句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使句子写得更生动,提出句式什么时候,谁在哪儿做什么。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就容易写出句子:(1)放学了,小明还在教室里读书。(2)放学了,小明还在教室里读书,多么认真呀。像课文中这样的练习也很多的,比如说把句子写具体,如“小蝌蚪游来游去”。我就启发学生小蝌蚪在哪儿怎么样地游来游去。学生就很容易把句子写得更完整,更生动如“小蝌蚪在池塘边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样的练习多了学生造的空而短的句子就少了,逐步形成 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3.从思维角度上下工夫:在句子的教学中,我发现聋生在造句时,容易模仿文中的句子和别人造的句子,选材单调,思维定势,内容大同小异,这是一种惰性思维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来引导。如用“聚精会神”造句时,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子,说来说去都是谁聚精会神地学习和工作。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上去思考,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学生就造出了不同的句子:(1)星期天,爷爷和爸爸在家中聚精会神地下象棋。(2)晚上六点钟,小红在家里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这样改变了学生过去造句选材单调的现象,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开阔性。

4.在句子形式上下功夫,聋生造句形式单一,而且喜欢用一般的陈述句。这不利于聋生的语言的发展和作文的进步。在训练中,我总是紧扣教材殊句式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加以运用,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说用“新鲜”造句,我就通常用多种句式:“菜市场的菠菜很新鲜。”“菜市场的菠菜没有黄瓜新鲜。”“菜市场的菠菜很新鲜吗?”实践证明,经常用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勤快起来,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

5.采用必要的“写句”训练手段。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训练手段也应不断加强,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二年级时可以进行“每日写句”练习,三年级开始可以练习“看图写句”“看景物写句”“看演示写句子”,四年级可以“写日记”,建立“摘抄本”,还可以写一些所闻所感。如:四年级的学生,利用日记形式经常写一些阅读寓言故事读后感,通过学生坚持不断的努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多读、多写、多改、多记”,才能更快地提高写句能力。

6.重视面批、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学生的写句水平不同,因此,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如:“雨过天晴,红军在前进泥泞的路上。”这一病句,有的学生很顺利地把句子修改完毕。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才发现句子写作顺序是错误的,还有的学生根本不会修改病句。因此,讲解时在注意集体评议的同时,也应注意个别面批。这样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通过实践,有的学生大大提高了修改病句的能力,这正是在集中评议和个别面批指导的结果。

新鲜造句篇4

[关键词]中国与朝鲜半岛;抗日战争;患难与共;历史启迪

中国与朝鲜半岛唇齿相依,有着相近的历史传统、相似的文化传承,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人民感情相通,心心相印。无论从文献学还是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看,远在夏代,中国大陆的先民就与朝鲜半岛的先民有所来往,如山东半岛的古东夷族通过海路迁往朝鲜半岛的人员连绵不断,人数也越来越多。殷末周初时,由于中原动乱而造成的移民潮更是汹涌澎湃,不仅东夷人迁入朝鲜半岛者空前剧增,而且作为华夏族的殷人也成群结队地流亡到海东之地。春秋时期,朝鲜半岛的邑落部族同山东半岛的齐国就存在着贸易往来。战国时期,中国东北部的齐国和燕国与朝鲜半岛联系密切。燕昭王时期,燕国向东北拓疆,并且设置了辽东郡,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的交往空前频繁,近年在朝鲜半岛南部发现了燕国的明刀钱就是例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徐芾人海求仙药,路经今朝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带去的“方士文化”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很大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灭掉了卫氏朝鲜后,在其故地设置了四郡,从此,中原王朝的郡县统治延伸到朝鲜半岛北部,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实行了直接管辖,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大陆同朝鲜半岛南部的古族和古国的联系。

一、唐王朝“援罗”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中国的浑江流域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将势力逐渐扩张到朝鲜半岛,并取代了中原边郡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图霸争雄,并于427年迁都今朝鲜半岛的平壤城,朝鲜半岛历史上进人了三国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出现了大一统国家,当时,由于中国唐朝国家实力雄厚,就成为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唐朝近300年对外关系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周边民族国家自身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唐朝本身的缘故等,能够和唐朝保持比较密切关系的民族或国家并不多见。但是,地处朝鲜半岛的新罗却是一个例外。新罗和唐王朝卓有成效的交往,堪称古代形态国家关系的典范。双方友好交往在中、韩现存的史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唐大诏令集》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罗首次遣朝贡使赴唐,高祖亲劳问之,唐朝随即派遣通直散骑侍郎庾文素出使新罗,赐以玺书及书?屏风,锦彩三百段,自此朝贡不断”,开启了双方友好交往的先河。但此时由于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同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国对峙的局面,加之与日本交好的百济和北方的高句丽不断进攻新罗,并隔绝了新罗到唐朝的朝贡之路,于是,新罗便向唐王朝再三求助。

唐王朝在经过贞观之治后,国力得到迅速增强,于是便极力调和朝鲜半岛三国之关系,在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唐王朝最终不得不出兵朝鲜半岛,以保护对自己恪尽臣职的新罗。关于出兵目的,唐太宗给新罗使者金春秋的敕书中说得很清楚:“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者,每被侵凌,靡有宁岁。山川土地,非我所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王朝乘高句丽国内发生之机,唐太宗亲率10万大军进击。虽然高句丽举国反抗,致使唐军进展并不顺利,但高句丽的国力却因之而大大削弱,从而减轻了对新罗的压力。

百济在唐军进军高句丽期间,乘机连夺新罗的十数城,还切断了新罗赴唐的贡道。此时,由于唐太宗病逝,唐军遂从高句丽撤兵。唐高宗即位后,在再次接到新罗的求助急报时,当时并未打算出兵,而是极力调和三国的关系,于是,唐王朝同时赠百济国王玉玺书,赠倭王玉玺书。但是,日本与百济于653年8月“通好”后,关系密切,并且,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玺书于不顾,进而再次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再夺新罗30余城。

新罗告急,唐高宗决意援助。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统水陆军30万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亲自率军5万与唐军会师,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七月,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时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只是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被搁浅。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日军将领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军和百济的军队在白江口与唐、新罗联军进行决战,唐、新罗联军以一当十,奋勇拼杀;日本和百济方面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过高估计了己方优势,轻视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在决战中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彻底灭亡,唐、新罗联军大获全胜。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新罗一直说服唐高宗与它一起消灭高句丽的力量。于是,唐王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唐军在灭百济5年后,又灭掉了高句丽,使与唐王朝友好的新罗强大起来,并逐渐统一了半岛,进一步加强了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新罗真圣女王遣使唐朝,请求让位于其侄子金?i时,“新罗以朝贡、请兵、献物、贺正、表谢等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以册封、答赉等各种名义向新罗派出使节34次,在不足三百年时间里双方共互派使节160次”,如果平均计算的话,双方不到两年就来往一次。

唐王朝援助新罗的白江口之战,不仅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也使日本受到了严重打击,日本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以后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唐王朝和新罗联军攻灭高句丽,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促进了统一新罗国家的形成。统一新罗对朝鲜半岛的一元领有,对于朝鲜民族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从此,朝鲜半岛才能够以独立国家的名义与中国交往。以后,朝鲜半岛历史上除了后三国有一段短暂的分裂外,后继的高丽和朝鲜两个王朝的寿命比中国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长久的多。

二、明王朝竭力“抗倭”实现了对朝鲜的“再造”

有明一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一直友好相处,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当时,中国向朝鲜输出绢、布、药材等物品,还特别允许朝鲜购买明朝严禁贩卖的硝黄、火药和牛角。朝鲜半岛则向中国输出耕牛、马匹、纸张和麻布。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上的相互援助,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朝鲜半岛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于15世纪初首先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后来传到中国。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数度遭遇日本的军事入侵,其根源是日本企图开辟从东亚边缘区域海洋方向侵入广袤的华夏中原的大陆通道。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极力向外扩张。他妄图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及印度,奉日本天皇定都北京。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底悍然派兵入侵朝鲜。日军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统率10多万军队,上千艘战船,偷渡朝鲜海峡,用闪电式的战术,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在釜山登陆,五月占领王京(汉城),旋即攻陷开城、平壤,侵占了朝鲜大片土地。朝鲜国王宣祖出奔义州,打算渡过鸭绿江死在天子脚下。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就达6万人。随着日军向朝鲜北部入侵,中国边境受到了严重威胁。这时,朝鲜国王李?V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政府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决定立即派兵援朝。“盖朝鲜与中国,势同唇齿,非若琉球之国泛泛之可比耶。唇亡齿寒,自古言之,休戚与共,是朝鲜为我中国必不可失之藩篱也”,中朝人民这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592—1598年),朝鲜史家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

在此次“抗倭援朝”战争中,明朝将士与朝鲜军民一起殊死战斗,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明朝将领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与日军的精锐部队3万人遭遇,战斗非常激烈。劲弩齐发,火焰蔽空,中朝将士奋勇当先。明军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打伤,仍然屹立不动。60多岁的游击将领吴惟忠,胸部中弹洞穿,犹奋呼督战不已。明军将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李如松的坐骑被炮击毙,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在东南海岸露梁海战中,朝鲜著名将领李舜臣亲自驾船擂鼓,率龟船冲入敌阵被日军包围后,明军将领陈磷舍身救援,年高70的明朝老将邓子龙,率领壮士200人,跃上朝鲜战船奋战,杀敌无数,所驾战船不幸起火,壮烈牺牲。李舜臣、陈?杀出重围,赶来救援,连开虎蹲炮,击沉敌船。李舜臣不幸中弹,伤重垂危,他叮嘱不许声张,把军旗交部下代为发号施令,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1592—1598年,中朝军民经过,7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侵略军驱逐出境,粉碎了丰臣秀吉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的妄想。日军撤退后,中国援军也跟着撤退。这是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最标准的无私援助,战后中国一无所求。这次战争是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共同夺取胜利的一役,体现了中朝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通过这次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明代的援朝御倭战争,对明朝和朝鲜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明朝国势早已由盛转衰,这场战争拖延7年,明朝“縻饷数百万”,战争使明朝国力大衰,颓势进一步显现,以至半个世纪后终告衰亡。这场战争的胜利,朝鲜却能够危而复安,国运绵延,这不能不说是明朝的功劳。因此,在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朝鲜新的宗主国之后,朝鲜国内仍然有不少人鼓吹反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明)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其兴灭抚颠之德,与天无极,此古今属国之未始有得于天朝者也。”。朝鲜国王更是对明朝抗倭救朝的再造之恩感激不尽,其在宫内秘密修建了崇祀明神宗等的“大报坛”,这就是感恩的最好力证。

三、清王朝“甲午援朝”战败后,中朝两国分别陷入了灾难的深渊

明治维新后,日本极力推行军国主义,不断侵略亚洲邻国,并制定了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沉重打击了朝鲜的封建统治。朝鲜国王再次向清政府求助。日本为制造出兵朝鲜的借口,把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阱,于是一再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当清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率2400多人在朝鲜登陆后,日本随即以保护使馆为名,以清军入朝为借口,调遣大批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了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日本还设立了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朝鲜战争的最高机构。朝鲜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日本不仅不撤兵反而继续增兵,并囚禁了朝鲜国王李熙,建立了傀儡政府,还命傀儡政府“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军,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蓄谋已久的日本打败了清政府,其处心积虑“促成中日冲突”的目的终于达到。由于清政府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身难保,加之官员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平壤丢失后,日本实行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战略,从而把中国和朝鲜人民拖入了灾难之中。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自身难保的清王朝15年后最终灭亡,的势力从此退出了朝鲜半岛。

朝鲜王国在甲午战争后离开的保护后,日本侵略者就开始逐步蚕食其领土,迫害其人民。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从此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人民因日本殖民者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活动,史称“三一运动”,这场抗日运动遭到了日本警察的残酷镇压。“三一运动”失败后,中国广大领土成为朝鲜人民抗日复国的大后方,中国人民成为朝鲜人民抗日复国的同盟军。有中国这样的坚强后盾,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才能把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的临时政府及时合并,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获得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的承认。

四、中朝两国携手抗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2年,金日成在中国东北开展了抗日游击活动,朝鲜共产党人所领导的游击队是最主要的朝鲜抗日武装力量之一。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在1937年曾经占领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镇,后在日军的压力之下,于1941年被迫退到苏联境内。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1939年上海沦陷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先后成立了“朝鲜义勇队”和“韩国光复军”。在遍地烽烟的华北前线,活跃着由朝鲜人民优秀儿女组成的抗日队伍——朝鲜义勇队。他们以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国抗日军民一道,战日寇、抓敌特、散传单、阵前喊话,出生入死,谱写了一首国际主义的悲壮战歌。还有大量朝鲜人加入中国的抗日军队。为搞好武装宣传,朝鲜义勇军的战士们经常化装成各行各业的人,潜入敌占区,组织秘密的朝鲜革命团体,动员大批的朝鲜人到根据地来工作和学习。同时,他们还搞了不少有关日伪军活动的重要情报,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朝鲜义勇队除了担负紧张而又充满危险的宣传工作外,还直接参加战斗,用枪和子弹消灭敌人。他们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冲锋陷阵,气势如虹,有的甚至长眠于中国大地上。朝鲜义勇队是第一支驰骋在中国敌后抗日战场的国际纵队,但这些外国友人组成的部队和八路军一样,每到一地都帮助群众担水、推磨、扫院,见面还主动打招呼,态度和蔼可亲,很快就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侨居在中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朝鲜义勇队”和“韩国光复军”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直接统辖。光复军利用其通晓日语的优势,主要从事书写标语、对敌广播喊话等瓦解敌军工作以及审讯敌军俘虏、破译敌军口令等工作,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历史启示

在古代中朝人民的交往历史上,朝鲜半岛与中国历代王朝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每当朝鲜半岛遭遇外敌入侵时,中国无不派兵支援。无论中国的王朝如何更替,但当朝鲜半岛请求援助时,中国历代王朝出兵援助朝鲜的规律始终不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本土之间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地缘战略关系,因而,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并不是某个王朝的统治者个人的冲动与喜好。因此,每当朝鲜遇到外敌侵略时,中国政府无论自身当时处于何种境地,都责无旁贷地出兵救援,以免唇亡齿寒。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和朝鲜半岛人民在4次共同抗日的过程中,更是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

从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可以看出,朝鲜在政治上可以说自新罗王朝起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在民族命运上,从来都是与中国的兴衰息息相关的。朝鲜民族一旦离开了中国的援助,要么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要么成为大国利益纷争的牺牲品,难以实现民族的统一。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朝鲜半岛相互之间利益相关、休戚与共、唇齿相依,二者和则双利,争则双害,如果相斗则害上加害,更易给他人以可乘之机。中国人民与朝鲜半岛人民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新鲜造句篇5

朝鲜民族弓道历史价值取向人类社会中的不同种族,都拥有过自己民族独特的弓箭发展历史。朝鲜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难免经常与周边的其他部落或种族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因此,朝鲜民族以“锻炼身心,保家护国”为目的,开发和发展了不同形状和功能各异的弓箭。朝鲜民族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弓箭是朝鲜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武器。

一、朝鲜民族弓道的历史与沿革

1.朝鲜民族弓的历史考察

通过相关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察,古朝鲜时代就曾经使用过弓矢。随着历史发展进程,朝鲜民族历经古朝鲜时代跨入了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时代,频繁的冲突和外部的侵入,促使当时的社会崇尚武艺,发展武器生产。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冷兵器时代的各种兵器中,弓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主要武器。三国之中,高句丽实属扶余族一派,其始祖“东明王——高朱蒙”是一位人人皆知的传奇式神弓手。中国的史书《后周书》有一段高句丽兵器相关的记载:“高句丽的兵器有盔甲、弩、弓箭、钩等”。《梁书》中曾写到:高句丽人崇尚气力,善于摆弄弓矢、刀、矛,身穿盔甲,善战。根据上述相关史料的记载,可以证明,弓矢作为兵器在高句丽社会广为普及。不仅如此,由于高句丽弓矢的性能特别优良,其周边诸国广为周知,成为周边诸国武士们重视且青睐的上等兵器。但是,至今为止,朝鲜民族传承和延续下来的弓箭只有“角弓”一种。朝鲜民族及其亚洲其他游牧民族,自古以来擅长使用短弓。最常见的是以木片、竹片、牛角片、牛腱等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弓。

2.朝鲜民族箭的历史考察

新罗、高句丽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必然导致制作弓矢物产也不尽相同。高句丽地处寒冷的地带,历来使用楛(hù)矢(用楛木做杆的箭)。然而,新罗地处温暖地带,盛产青竹。因此,新罗使用竹矢。

高丽国时期的有关箭的史料中,还发现许多与楛矢不同材质的箭——柳箭。宋代的徐兢撰写的《高丽图经》记载,高丽时期使用竹箭以外,也曾大量使用过柳箭。这是因为朝鲜半岛内产楛木的地区只有咸京北道一带,这一带被女真族强占以后,楛木箭杆的供给越来越困难,从而用柳条替代了楛矢。

3.朝鲜民族各朝代对弓道的奖励制度

朝鲜三国时期弓道被列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科目,同时成为选拔和启用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三国时期的弓道成为国民训练的重要手段,习射的风俗成为国俗。

史料记载,弓箭在新罗国不仅是启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官吏们显示本人武艺的重要表现手法,弓箭比赛的优胜者会得到丰厚的物质待遇,这样的社会风气助长了整个社会的弓道热潮。

高丽国时代,弓箭成为选拔地方官吏的重要考试内容。1352年,增设武科科举制度,促使高丽国民间社会出现武艺复苏。朝鲜朝的武科科举制度,虽然作为断断续续的制度,但从中可以看出,朝鲜时代曾奖励武科、重视骑射的历史事实。

4.朝鲜民族武科科举考试制度

朝鲜朝中叶,虽然有了军制的变化和火炮的使用,但弓矢仍然成为武科考试的主要内容。因而,弓道成为百姓们尽兴练武的重要手段。朝鲜民族的弓道始终伴随着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得到普及和发展,但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以往以军事目的普及和发展的弓道,开始走向了体育化发展道路。

二、朝鲜民族弓道的特征与功效

1.朝鲜民族弓道是蕴藏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统体育

朝鲜民族传统弓箭——高丽弓(角弓)的比赛,从射台到标靶的距离为145米。高丽弓擅于射长距离标靶,射中率也较高,对人体上肢关节绝对不会产生有害的冲击力。

2.朝鲜民族弓道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传统体育

由于朝鲜民族弓道的运动负荷和强度不大,而且,个人的先天条件和身体素质等因素,也不是影响弓箭运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因而,男女老少皆可以平生进行锻炼。

3.朝鲜民族弓道是独自一人也可以修炼的传统体育

弓道归属于个人体育项目。当独自一人在宁静、优雅的射箭场上,面对肃静的标靶,忘却人生的烦躁,达到忘我的人生境界,仰视一支支飞向靶心的弓箭,聆听清脆的中靶的响声,习射者不由地感慨万分、其乐无穷。射箭的奥(美)妙,唯有当事者熟知。

4.朝鲜民族弓道是一项修身养性,有利于健康长寿的传统体育

弓道的修炼过程强调身心浑然一体,直至达到“无心”的境地。弓道的修炼有利于精神力、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身心修养的培育。

朝鲜民族弓道的传统射法要求修炼者,时常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身体平衡,举弓、拉弓需要充分地扩展胸廓,伸展脊柱,在满弓状态下停留一定的时间,调整平衡、瞄准、发射,射箭后往返徒步行走400米的路程拾箭,弓道无疑是一项在天然氧吧中锻炼身心的最高雅的休闲体育运动。

三、结语

朝鲜民族弓道是朝鲜民族社会创造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行为,具有特定的民族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印迹。在冷兵器时代,朝鲜民族弓道充分体现了“锻炼身心,保家护国”的独特价值,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但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以往以军事目的普及和发展的弓道,开始走向了体育化发展道路。

1992年中韩缔交之后,韩国的国弓(弓道)开始导入到吉林延边地区,2007年6月23日延边大学修建了“东虎亭”射箭场,并针对体育学院学生开设了弓道选修课和弓道专项训练课,使朝鲜民族弓道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2011年6月6日延边大学体育学院主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体育总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弓箭协会承办,在延边大学“东虎亭”举办了中国、韩国、蒙古国选手参加的第一届“中国体育杯”民族弓箭国际邀请赛,进一步促进了朝鲜民族弓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国弓道协会.韩国的国弓[M],1986.

新鲜造句篇6

陌生化语言是和自动化语言相对立的,它以作者或读者似乎从未见过的语言叙述描绘事物、再现客观,从而使语言不会落入“套版反应”。任何形式的文学审美价值都要依赖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才能最终实现,陌生化语言的创新品格主要表现在选择词语并完成句子、组合句子构成段落、表达想象力这三个层面上。除了汉语,大概没有第二种语言具有定语、状语、宾语和补语颠倒错置的语序自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词多性的自由。

在作文语言表达方面,我们要能在语法中出入自由,把汉语的自由变为自由的汉语,才能使语言鲜活、生动,而非僵化、呆板。下面我们不妨从词语的选择、搭配、应用多种修辞及表现手法、使用特殊句式等方面体悟陌生化语言的亮色,积累更多语言陌生化的实用技巧。

一、词类的活用与词语的反常搭配造成奇妙突兀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词类的活用与词语的反常搭配让读者对早已熟知的字词句有了新的认识与发现,使文字张力充盈,魅力无限。

1、词类的活用

他们柱在那里,很沉默。(“柱”是名词,这里用成动词,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们僵直的样子)

盛夏的群山将它的密树浓荫绿到了每一个人的眼前。(“绿”是形容词,这里动词化了,仿佛那种绿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动感)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痕,点,芥,粒,四个别致的量词陌生化地运用令人耳目一新。)

2、词语的反常搭配

离人的发梢,系着绿色的情思。(动词与抽象名词的搭配化实为虚,语言别致,构成特别的意境。)

在你的记忆里,放一张桌,然后静静的,浅酌我的相思。(相思本无形,但是如茶般浅酌,化无形为有形,想象力丰富。)

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开拓了意境。)

词类的灵活使用与词语的反常搭配在突破了词性的限制后,文学化的语言就会产生,新鲜的句子提升并扩容了意蕴深邃、想象丰富的思维空间,从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运用修辞使语言陌生化,生动饱满、富于新鲜感。

1、比喻

比喻形式的多样化是造成语言陌生化的常用手段。所谓“多样化”就是在最基本的比喻形式(明喻、暗喻、借喻)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产生出来的。例如:“酒瓶像一个不动声色的手榴弹,时刻准备着一场不见血的战斗”是暗喻。“我们传统节日仍是文化中最乖顺的孩子”喻体鲜活,给人新鲜感。又如:“真情,是一株高大的相思树,在岁月的风雨中,永不凋谢。”从司空见惯中走出,比喻新奇而贴切。

2、比拟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例如:“冬至,湖落下去,水瘦山寒,舟楫成为野渡不可少的点缀。”“桥一跃,便到了对岸。”静物运用比拟,增添了语言构图的灵动,触动了思维的延展。

3、移情

移情一般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到属于非人的或无知觉的事物,从而使语言陌生化。把声音的甜美看作是“粘甜的汁液”;把纯属感觉的“孤寂”幻化成视觉形象的“一点点滴落的雨”都是移情的表现。

修辞格的运用,使得语言的超常搭配成为可能,从而满足了人们非常规表达的需要,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感染力。

三、句式的陌生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语言的质感。

运用非常句式使语言陌生,延长读者感知理解的时间;或用同整篇文章极不协调的语体,引起读者的特殊注意,加深思考,扩大审美广度。

1、特殊句式陌生化。例如:“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歌词表面上说一些重来复去的话,然而正是这种句式的重复,造成了听者感知的阻拒性,延长了感知时间,使欣赏者反复体味朦胧、幽远的感受,被它带入乡村生活境界中,生活的平静、繁杂甚至无奈立即呈现出来。

2、超常组句陌生化。例如:“眼睛。眼睛。眼睛。疑惑的眼睛。愤怒的眼睛。恐惧的眼睛。哀求的眼睛。麻木的眼睛。充血的眼睛。死亡的眼睛。死而有灵的眼睛。”作者铺陈了形式各异的“眼睛”,极大地膨胀了阅读者的心理容量,给人一种纷至沓来、目不暇接的感觉,把焦点信息强化,以此宣泄强烈的情绪,使读者随之体验强烈的、冷淡的或深藏的作品意蕴。

语言陌生化会使常见的事物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如一柄暗藏的利刃,直切神经末梢。这其中不仅有文字的“冲击”,感受的“刺激”,还有视角的“新奇”,思维的“另类”。这种创造性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化平常为新异,不仅使文字美丽灵动又饱含张力,而且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到司空见惯的事物的美感,延长了审美的过程,为作文增添了含蓄蕴藉的意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新鲜造句篇7

1.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多角度、发散式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多角度、发散式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前些天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一些图片,和大家分享一下。(出示三组具有丰富联想和想象的图片)

师:如果要回复来评论一下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什么?是的,美的构思、美的造型、美的工艺,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些都来源于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发挥联想和想象,试着去探索发现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二、训练过程

师:你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文章或者你知道的文学作品中,举例说明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吗?(生回答)

师:事实上,联想和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出现,下面我们就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一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活动一:对一种物的联想和想象

以粉笔为例,认真观察并思考、回答。

小结:我们可以从一个物的颜色、外形、功用、抽象意义等不同方面延伸出许多精彩的内容,从这里我看到了同学们极大的潜力,我们再接再厉!对一个简单的物就能如此,那几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物呢?

活动二:多词连文训练

师:我们来看这组词语:父亲、儿子、鲜花、核桃。请大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段话,用上这四个词语。两分钟的构思时间。

生:一对父子走在街上,看见了一个卖核桃的,儿子想吃,父亲就给他买了一些,儿子吃得津津有味,但父亲一个也不舍得吃。第二天,儿子偷偷地送给父亲一束鲜花,从此以后,儿子更加爱父亲了。

教师引导学生再上升一个高度。

生:一对父子去赶集,看到一个鲜花店和一个核桃店并列开着,买鲜花的人很多,几乎都是年轻人,核桃店的人寥寥无几,儿子说:“看呀!买鲜花的人真多呀!都是有品位的!”父亲叹了一口气,看了看核桃店的几个中年人,说:“等买鲜花的人成熟了,体会了生活就不会只去买花了,一个美丽的外表是不如一颗充实的心的。”

教师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再完美一些,主题再鲜明一些。

生:父亲和儿子同游公园。经过花丛时,儿子顺手摘下一朵鲜花,说道:“爸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们怎么能和我们相比呢?”

父亲听完,在经过小卖部时,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掌心,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事实告诉人们: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儿子有些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来的果实呢?”父亲淡然一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小结:创新思维真的很重要。

活动三:续写训练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似乎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发挥你的想象力,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话?

(生答)

简析:“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也体现在对片段内容的续写上,独特的构思能使我们的文章先声夺人,熠熠生辉。

活动四:古诗词的联想和想象

师:其实,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通过对某些古诗句的解读来体现,比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此其里。”这是诗人的想象,那么又有哪些诗句能引发你的联想和想象呢?

(生答)

小结:对诗句进行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我们对诗意的体悟能力。

活动五:小结、提升,强调多角度、发散式

科幻小说、商家店庆时门口摆放的漂亮的气球造型、故事新编、《格列佛游记》等,都是人们在运用创新思维,从多角度进行发散式的联想和想象,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灵动美丽。这也是联想和想象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能运用创新思维,对写作对象从多角度进行发散式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的思维之花更加光彩夺目。

三、布置作业

新鲜造句篇8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鲜活课堂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课改后的新型课堂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个性潜能。尤其是语文课堂,它是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维素材,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的僵硬局面,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他们产生创新的勇气,尽量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学习中来,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萌发创新意识,鲜活语文课堂,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拥有新头脑、新思维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一、以疑激趣,唤起创新意识

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是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

例如我在一次期中测试中,关于“句式转换”一题,有很多同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讲评时,他们对自己的做法又都持有不同的见解,纷纷提出各自的理由,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针对其中错误率最高的两道习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习题要求:1.西湖的美景真让我流连忘返。2.你是我班最帅气的男生。(将这两个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事实上,这类题型,以前也接触过很多次,而且还进行过系统的训练,可是很多学生就是掌握不好答题技巧,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类习题的印象,我特意安排每个学习小组,列举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进行改写,结果还是有对有错,效果不尽人意,正当我要进行总结性讲解时,我班的“小博士”站起来说:“我有个好方法既能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又能便于记忆。”他的发言让我感到十分兴奋,我赶紧鼓励他:“好啊,请把你的高见说给大家听一听。”于是,他便很自信地说:“句子无‘是’中间加‘怎能不’,句尾加‘呢’加‘?’。”听到他把这种句式的答题方法改成了顺口溜,同学们也很兴奋,纷纷要求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式练习,结果充分验证了“小博士”提出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启发的同学主动发言:“老师,我能把第二个类型的句式改法也编成顺口溜。‘是’前加‘不’,句首加‘难道’,句尾加‘吗’加‘?’。”教室又一次沸腾了……

面对孩子们带有个性的理解和激烈的辩论,我真的很欣慰。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突破自我不正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吗?实践证明,质疑的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巧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式课堂,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迸射出具有创造性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我在教学汉字家园课后题“跟我一起读,你发现了什么”一题时,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我特别安排了当堂背诵内容:左思右想、左顾右盼、左邻右舍、前因后果、前仰后合、前思后想、东奔西跑、东张西望、东拼西凑、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当我指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依次背诵这些词语的时候,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也就是背下来三到四组,而且顺序总是颠倒。开始我以为是给他们的时间较短,就又给了他们几分钟背诵时间,结果能完全背下来的同学还是寥寥无几。正当我揣摩下一步做法的时候,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能不能找出一个办法,把这些词语联系起来呢?这样就不至于混淆了。”听了他的话,我的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对呀!要能试着将这些词进行分组归类,每组三个词,并串联说一句话,岂不是一举多得吗?”学生的创意激发了我的灵感。于是,我先讲解了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对词语进行分组,接下来就是连词成句。就这样,在背诵造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受到启迪,创造出许多个性化极强的句子,这种结合语境加强识记的方法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效果极佳。

事实上,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奇异的“思维种子”只要我们适时为他们开辟出一个小小的想象空间,并且略加点拨,这些“种子”就会开始萌发,并且就此展开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师生互动,鲜活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实施教学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创新,要“收放自如”,先“扶”着学生去寻找探求知识的方法,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并且点拨在关键之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鲜活,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学《有趣的十二》这篇诗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加速记忆,我采用了“快板式”拍手法进行朗读,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朗读的速度与拍手的节奏协调统一,读至第三遍时,学生已经不用看书就能把诗歌背诵下来了。看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我便顺势引导他们根据课文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让学生针对数字进行仿写。同学们开始跃跃欲试、纷纷构思,一位同学首先发言:“考试第一心欢喜,一份努力一分甜。”同学们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接着便是你一言、他一语地进行仿说。虽然有的不够押韵,但也都是发自心底的创作,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真是难能可贵。于是,我趁热打铁,抓住这个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对学生们刚才的表现大加赞赏之后,鼓励他们结合教室内的素材进行分组再创作,最后综合集体的智慧,整理出了一首新编诗歌。当同学们齐声朗读由自己创作的新诗歌时,个个脸上都流露出“得意”的笑容,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想实现创新,就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正是这样的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使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的生命才会在充满创新的氛围里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宣言[M].重庆:时代印刷出版社,1944.

[2]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管理,2002,(3).

上一篇:有理数练习题范文 下一篇:阶下囚的自我修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