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颂电视剧范文

时间:2023-11-02 13:28:29

茶颂电视剧

茶颂电视剧篇1

徐海的头衔很多: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及耶鲁大学双料博士后、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沙市“313 国际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湖南文象集团首席科学家等等。

不过,与记者交谈时,这位头顶诸多光环、年仅37岁的副教授倒像个大男孩儿,笑言自己是个资深“柯南迷”,还一脸幸福地表示“只要把教学和科研做好,就已经很开心”。

在《名侦探柯南之有氧潜水杀人事件》一集中:凶手故意放海蛇咬伤了下海游泳的受害人,受害人被救上岸后,柯南立即指导施救人用红茶为其清洗伤口解毒。

当播放完这段视频后,讲台上的徐海紧扣剧情开始了提问讲解:蛇毒伤人的原理是什么?茶叶分为哪几种?为什么要用红茶解毒?红茶和黑茶的英文分别是什么……

一堂课下来,老师没有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昏昏欲睡,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仅从徐海的课堂上学到了蛇毒成分、茶叶成分及茶叶为何能解蛇毒等化学知识,还了解了茶叶分类、全球几大红茶产区、红绿茶的区别等信息。

“在国外留学期间,我休息时看得最多的就是《名侦探柯南》,那时就在琢磨,能否把这部动画片里的一些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徐海说,《名侦探柯南》里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化学知识,如片子中常出现氰化物杀人事件,自己在课堂上就会结合剧情和学生一起探讨氰化钾的化学成分、常温中的状态、毒性究竟有多强、动漫中利用氰化钾杀人即可致死的情况是否合理等问题。

2012年,这个将化学原理与动画剧情结合在一起的选修课――《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在中南大学一上线,就吸引了全校学生“哄抢”。如今它已经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选课需要技能全开“秒杀”众多对手,不但有本校学生挤破门槛,还有不少外校大学生,甚至附近的高中生跑来蹭课。在当天的课堂现场,记者就看到旁听登记表上密密麻麻地登记了20多个旁听生信息,其中不仅有来自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附近高校学生,还有多位来自株洲、衡阳、常德等地高校的学生。

“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位娄底的家长在网上看到课程信息后,专程带着6岁的儿子从娄底开车来长沙听课。”徐海说,开课3年来,选课人数从120人改成了240人,但仍有不少学生无法如愿“秒杀”到课程。为此,甚至有学生开发出轰动一时的“抢课软件”,抢课激烈程度堪比春运。而由于高年级同学通常先选课,低年级的同学往往还要“走后门”,委托学长学姐先选上,占住名额,然后再半夜退课让自己补选。

“我从小就喜欢看柯南,去年寒假半夜12点抢到这门课时,兴奋得一夜没睡好。”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大一学生阳磊说,徐海的课不仅内容有趣,而且还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化学魔术,教大家制作液氮冰淇淋、巧克力等。

“科研要有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师生之间要有交流才能教学相长。”徐海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此,他会给每轮选课的学生们设置1次才艺展示课。5月30日的课堂恰逢才艺展示课,在一二节的文化课结束后,三四节就是学生们的才艺展示时间。手语歌曲表演、甩葱舞、情景剧、二胡演奏、合唱……学生们的表演五花八门,还可以在表演前后为自己拉票。对此,徐海告诉记者,自己开通了课程同名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目前,课程微博的粉丝数已有上万,QQ群中有1300多人,在这些网络平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还可以互相投票,定时决出课堂人气学生。

在明星教师的身份外,徐海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所收获的成绩也毫不逊色。

2012年7月13日,维舍・卡颂石(下称“卡颂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上市会。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室内空气净化材料,与活性炭、硅藻泥等吸附有害气体的环保产品不同,卡颂石不仅有吸附功能,还能将吸附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这不啻于开启了国内环保建材行业的一场绿色变革。时隔3年,卡颂石的发明者徐海对当日的激动之情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那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

时间回到2005年,刚从中科院博士毕业的徐海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当时湖南文象炭基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韬。当时,李韬正准备投资环保建材行业,两人谈到室内装修导致的甲醛污染等容易引发人体疾病时,勾起了徐海心中尘封已久的伤心事:自己本科恩师的3岁,就是因为室内装修污染引发白血病,导致生命之花未及绽放便匆匆凋零。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徐海与李韬约定: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研究出一种能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材料。

室内空气污染的头号元凶是甲醛。当时市面上常见的室内空气净化材料如硅藻泥、活性炭等都有一定的吸附甲醛功能,但在分解甲醛上却都无能无力,存在吸附后二次释放污染的隐患。徐海说,传统的方法是利用紫外光分解甲醛,然而紫外光本身就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因此并不适合用来做室内甲醛分解材料。

为此,徐海决定出国深造,誓要找到适合做室内空气净化的新材料。5年间,徐海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到美国耶鲁大学,从富勒烯、活性炭、硅藻泥、海泡石到分子筛,做了上万次实验,研究了所有可行性材料。

每当试验失败,心情沮丧时,徐海会习惯性地看上几集《名侦探柯南》,“柯南对案件层层探索推理、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学生求学,甚至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徐海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出一种新材料,将室内空气污染的每一个元凶“绳之以法”。

正如柯南每次都能揪出幕后凶手一样,现实版“名侦探”徐海终于在2010年研发出一种被称为“混晶二氧化钛”的新材料,它能高效地把甲醛等苯类有害气体分解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在炭硅复合材料的基材上负载这种混晶二氧化钛,可使产品具备吸附并分解甲醛的双重净化功效,进而对室内空气进行源头上的净化,从根本上“铲除”室内空气污染最大元凶。这项世界首创的技术被命名为“卡颂技术”,并于2010年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2010年6月,徐海带着卡颂技术回国出任文象集团的首席科学家,全力投入到卡颂石的研发中。

卡颂技术解决了卡颂石吸附分解污染物的问题,但作为一种要应用到室内家装的环保材料,卡颂石的成型技术也至关重要。而卡颂石的两种主要成分:分子筛和硅酸盐粉末恰恰极难聚合成型。徐海坦言,材料的成型问题非己所长,一开始做出的产品存在严重的变形、开裂、崩边等问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和公司团队反复研究试验之后,徐海决定采用阴离子聚合技术来聚合原本难以成型的分子筛和硅酸盐粉末材料。这种聚合技术的关键是聚合剂配方,配方中任何一种成分细微的比例变化,都将导致最终产品的巨大差异。徐海举例说:“哪怕只是多了5%的水,就可能导致产品完全无法成型。”

科研从来没有捷径。为了找到稳定的聚合剂配方,在2010年到2012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徐海带领团队一次次调整配方成分比例,做了500多次试验才得到了稳定的聚合剂配方。让徐海欣喜的是,在成功解决了产品的成型问题之外,还意外地发现因采用了阴离子聚合技术,卡颂石永久性携带负电荷,而大部分PM2.5颗粒都具有正电特性,基于正负电荷可等量匹配吸附的原理,卡颂石就像一块强力磁石,可将空气中的PM2.5牢牢吸附。

至此,卡颂石的研发宣告成功。据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在1平方米空间内,一块大小30平方厘米、厚10毫米的卡颂石产品,在4分钟内,可吸附15%的PM2.5,在24小时内的甲醛吸附率是87%,分解率达50%。

茶颂电视剧篇2

女声合唱《花林中的少女》(1955)

小提琴独奏《青年圆舞曲》(1955)

小提琴独奏《幻想曲》(1956)

钢琴独奏《变奏曲》(1956)

交响大合唱《和平之夜》(1957)

舞剧《战地抢收》(1957)

歌剧《阿妈妮送米》(1958)

女声独唱《告别朝鲜》(中朝友谊之歌)(1958)大型歌舞《志愿军战歌》(与白岩、王绍康合作)(1958)

管弦乐《练兵场上》(1959)

歌曲《湖上红花四季开》(1959)

歌曲《海岛就是我的家》(1960)

歌曲《一手渔网一手枪》(1960)

故事片音乐《英雄坦克手》(1961)

歌曲《我们的北京》(1962)

采茶歌舞剧《茶童哥》(与伊尔、赤浪合作)(1962)

歌曲《西湖船上》(1962)

纪录片音乐《我们都是神》(1962)

立体片音乐《假日》(1963)

歌曲《战士青春火样红》(1963)

歌曲《北京抒情曲》(1963)

故事片音乐《雷锋》(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小松树,快长大》《为社会主义大厦多添一块砖》(1964)

故事片音乐《地道战》(歌曲《地道战》《的话儿记心上》)(1965)

故事片音乐《打击侵略者》(1965)

诗词《七律・长征》(1968)

歌曲《延安精神代代传》(1969)

歌曲《唱新针》(1969)

歌曲《颗颗芒果恩情长》(1970)

歌曲《五・七指示放光芒》(1970)

纪录片音乐《铁道兵战斗在万水千山》(1971)

纪录片音乐《民兵赞》(歌曲《跃马扬鞭走天山》)(1972)

广播剧音乐《红色航道》(1972)

男声小组表演唱《千里野营一路歌》(1972)

故事片音乐《闪闪的红星》(歌曲《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1973―1974)

歌曲《长征万代放光芒》(1975)

故事片音乐《南海长城》(歌曲《全民皆兵举枪刀》《永远不能忘》)(1976)

女声独唱《我们怀念》(1976)

男声独唱《远望》(1977)

独唱与合唱《八十书怀》(1977)

故事片音乐《走在战争前面》(歌曲《红四连连歌》)(1977)

管弦乐《欢庆舞曲》(1977)

话剧音乐《东进!东进!》(歌曲,诗词《青松》《北斗住延安》《记遗言》《梅岭三章》《青松与赠同志》)(1977)

诗词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1978)

女声独唱《请允许》(1978)

儿童歌曲《手捧红领巾怀念》(1978)

儿童歌曲《老师窗前的灯光》(1978)

儿童歌曲《少年先锋之歌》(胡乔木词)(1978)

故事片音乐《雪山泪》(歌曲《无言歌》《江水呀请你不要再奔腾》)(1978)

管弦乐《节日舞曲》(1978)

歌曲《锦绣河山多壮丽》(1978)

故事片音乐《挺进中原》(歌曲《挺进!挺进!》《篝火》《歌唱大别山》)(1979)

歌剧《星光啊,星光》(与沪邑合作)(1979)

歌剧《记着啊,请记着》(1979)

故事片音乐《梅花巾》(歌曲《梅花巾》《何时拼齐再不分》《梅巾团聚永不分》《姑苏城里好风光》《梅竹同心永相爱》《为人作嫁几时休》《姊妹花》《枯木逢春发新芽》)(1979)

故事片音乐《枫》(歌曲《枫叶飘》《青春之歌》《放开我,妈妈》)(1980)

纪录片音乐《飞向太平洋》(歌曲《诉衷情――赠远洋船队》)(1980)

故事片音乐《飞行交响乐》(与储望华合作,歌曲《离别泪莫轻流》)(1980)

故事片音乐《梅岭星火》(歌曲,诗词《大军西去》)(1980)

《大庾岭上苍天低》《梅岭三章》《青松赠同志》(1980)

歌曲集《傅庚辰歌曲选》(1981)

故事片音乐《天山行》(歌曲《天山路弯又弯》)(1981)

故事片音乐《风雨下钟山》(上下集,歌曲,诗词《人民战领南京》)(1982)

独唱《希望》(胡乔木诗词1982)

故事片音乐《喜鹊岭茶歌》(歌曲《畲山一片乐陶陶》《一只喜鹊过天顶》《你替妹去试郎心》《摆摆叶手郎哥来》等九首)(1982)

歌曲《振兴中华》(1982)

歌曲《羊城好》(1982)

故事片音乐《骆驼草》(歌曲《走啊!走啊!》)(1982)

故事片音乐《战地之星》(歌曲《美丽的流星》)(1983)

歌曲《花纸伞》(1983)

少儿歌曲《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1984)

歌曲《战士与梅曲》(1984)

歌曲《仪仗队之歌》(1984)

歌曲《问月》(1985)

少儿歌曲《春天的花》(1985)

歌曲《演出队之歌》(1985)

女声独唱《请捎上我的爱》(1985)

女声独唱《阵地上的思念》(1985)

女声独唱《难忘》(1985)

电视片音乐《夏衍》(歌曲《赢来欢喜过重阳》)(1985)

独唱、合唱《长相思・致台湾故旧》(傅钟诗词)(1986)

歌曲《中国人民国防大学校歌》(1986)电视片音乐《井冈情》(歌曲《啊!战友》《英雄的井冈》《今日井冈多美好》(1987)

电视片音乐《战火在云城熄灭》(歌曲《热血沸腾》《永恒的铺路石》《无声的泪》)(1987)

电视片音乐《破烂王》(歌曲《破烂王之歌》)(1987)

外事工作歌曲《他们也在硝烟里》(1987)

广播剧音乐《射天狼》(歌曲《别离一、二》)(1988)

电视片音乐《卢沟桥》(歌曲《卢沟桥》《春风吹又生》《卢沟桥,我心中的桥》《复兴民族振国魂》《关山月》《感动军心力倍加》《余生早已付鸿毛》(1989)

领唱、合唱《腾飞吧!中华》(张爱萍词)(1989)电视片音乐《腊月》(歌曲《腊月的风》)(1989)

歌曲《红星的故事》(1989)

歌曲《莱阳是个好地方》(1989)

电视片音乐《远洋之歌》(歌曲十首)(1990)

八五七农场场歌《垦荒者心爱的家乡》(1990)

歌曲《永恒的记忆》(1990)

歌曲《歌唱英雄周丽平》(1991)

诗词歌曲《庆祝中国人民建军三十五周年》(1991)

电视片音乐《壮士行》(歌曲《忘不了》)(1991)

电视片音乐《塞外兵工颂》(歌曲《世上哪有这样的城》)(1991)

古诗词歌曲《不知何处是他乡》(1991)

歌曲《扬州中学校歌》(胡乔木词)(1992)

电视片歌曲《悼黄镇同志》(莫文华词)(1993)

歌曲《红烛颂》(1993)

电视片音乐《红风筝》(1994)

歌曲《军艺之歌》(1995)

“傅庚辰作品音乐会”(1995年6月25日)

《啊!红星・傅庚辰歌曲集》(1996)

歌曲《张华的传人》(1996)

歌曲《病中观窗外竹感赋》(董必武诗词)(1997)

电视文献片音乐《共和国元帅》(歌曲诗词《八十书怀》《题画竹》《八一年春节》《攻关》《远望》《虞美人赠同志》《怀屈原》《看手书有感》《油岩题壁》)(1998)

歌曲《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院歌》(1998)

歌曲《中俄友谊之歌》(1999)

少儿歌曲《勤得利第一小学校歌》(1999)

少儿歌曲《青年湖小学校歌》(1999)

歌曲《关爱地球》(2000)

女声独唱《火之歌》(2000)

电视文献片音乐《董必武》(歌曲董必武诗词《九十初度》)(2002)

《病中观窗外竹感赋》等六首(2003)

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2003)

1.《诉衷情・赠远洋船队》(领唱、合唱)

2.《航天人的歌》(男声独唱)

3.《航天摇篮曲》(女声合唱、领唱)

4.《航天圆舞曲》(男女声二重唱)

5.《航天进行曲》(齐唱)

6.《中国飞船是神舟》(女声独唱)

7.《腾飞吧!中华》(领唱、合唱

独唱、合唱《沁园春・潮》(2004)

“金钟奖”主题歌《金钟之歌》(2004)

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2004)

序交响乐

1.《他从广安走来》(领唱、合唱)

2.《三位老人》(男女声二重唱、合唱)

3.《小路》(女声独唱、合唱)

4.《新编凤阳花鼓》(男女声对唱、合唱)

5.《小平您好》(合唱)

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2005)

1.《童年印象》(女声独唱)

2.《日寇入侵》(交响乐)

3.《的话儿记心上》(女声独唱)

4.《地道战显神威》(交响乐)

5.《地道战》(合唱)

6.《忘不了》(男声独唱)

7.《忘不了》(一)(器乐)

8.《呼唤烈士的英名》(领唱、合唱)

9.《忘不了》(二)(器乐)

10.《多少次雁来雁去》(男声独唱)

11.《忘不了》(三)(器乐、人声)

12.《留给后世的故事》(合唱)

交响诗《红星颂》(2005)

第一乐章《话别》(乐队)

第二乐章《映山红》(女声独唱、乐队)

第三乐章《红星照我去战斗》(男声独唱、乐队)

第四乐章《红星歌》(童声、混声合唱、乐队)

“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2005年8月1日广州)

“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含《黄河大合唱》)(2005年8月5日广州)

《傅庚辰交响作品选》出版(2005)

《难忘的五年》傅庚辰文集出版(2006)

“创业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2006年7月1日北京)

《“创业者的歌音乐会”歌曲集》出版(2006)

茶颂电视剧篇3

杨兴华

人物:记 者

张大爷

李大妈

场景:小区大门口,长椅

记者上。

记 者(伍):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天津有线电视台的记者。最近一段时期市内的部分地区实行二次供水改造,可以说,这是一件改善民生的大事、好事、实事,将对区域内的居民的生活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具体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来听听群众的说法。

张大爷,李大妈上场。

张大爷(岳):老李,去市场买菜呀?老吴怎么没出来?他不怕你跟人跑了呀?

李大妈(张):张大哥,你这人就没正型,这是遛早去呀?老吴那人你还不知道?早上一睁眼,就得喝茶。我是每天早早就得起来,接水,反复过滤,烧开,泡茶。茶泡好了,他也醒了。这会儿正在家品茶呢!

张大爷(岳):就这水还能泡茶?下挂面正合适!还是混汤的,都不用放调料!吃到肚子里还经饿,不消化!

记者迎上来。

记 者(伍):大爷大妈,你们老俩口去市场买菜呀?

张大爷(岳):哟,小伙子,你可别乱说。咱们俩可不是一家的,我们一个单元的,就住对门。这要是叫她们家老吴听到可了不得。那可是正宗山西老陈醋的醋坛子,好几十年了!年轻那会儿……

李大妈(张):年轻那会儿我们就是邻居,我们是好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小伙子,嘛事儿?

记 者(伍):真不好意思!是这样的,大爷大妈,咱们小区现在不是进行二供改造嘛,我是想跟您二位了解一下,你们对这个改造怎么看的呀?

。。。。。。。。。。。。。。。。

张大爷(岳):那还用说嘛,政府拿出那么多钱改造,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呀,要我说就是一个字:非常好!

李大妈(张):能不好嘛,政府拿钱改造,不用咱们掏一分钱,还不扰民。工作人员处处为咱居民着想,把服务都做到了咱们的心坎儿上了!要我说也是一个字:非常贴心!

记 者(伍):(被雷到了)看来大爷大妈这数学方面肯定有很深的基础。那您二位能不能详细的说一下,怎么个好法?怎么个贴心法儿?

张大爷(岳):就前两天,我正准备往出拧红虫呢,拧着拧着就把水龙头拧坏了。那个工作人员小岳知道之后,,二话不说,拿了一个新的就给我换上了。我给钱人家说什么也不要,说是公司规定。给烟都没抽,连坐都没坐,换完就走了。人家平时见着我也经常主动打招呼,那热情劲儿,比当初你李大妈见着我时那热情劲儿还足呢!

李大妈(张):神马都是浮云,你还提早年那些事干嘛?说服务!

。。。。。。。。。。。。。。。。

茶颂电视剧篇4

摘要: 《屈原》和《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双璧,双璧生辉,光照中外剧坛。它们在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为后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典范式。从历史与现实、情感与人物、结构与冲突等方面,比较论析《茶馆》和《屈原》之戏剧美学特征,揭示这两部戏剧经典的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 I 207.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3029908

Key words: Teahouse; Qu Yuan;dramatic aesthetics; compare

Abstract: It’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at Qu Yuan created by Guo Moruo and Teahouse by Lao She are two outstanding plays in modern Chinese drama history.They provide the classic paradigm for drama creation afterwards in the aspects of subject matter,theme,character,dramatic structure and language pare the drama aesthetic features of Teahouse and Qu Yu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 reality,emotion and character,structure and conflict etc.,so as to show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se two drama classics.

郭沫若和老舍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而《屈原》和《茶馆》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双璧,双璧生辉,光照中外剧坛。它们在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为后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典范式。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情感与人物、结构与冲突等方面,比较论析《茶馆》和《屈原》之相同或相异的戏剧美学特征,以此显示这两部戏剧经典的艺术价值。

一、 历史与现实性

谈到戏剧创作,郭沫若是以历史剧创作为主,老舍则以现实题材的剧作为主。《屈原》是郭沫若的最著名的历史剧。老舍的《茶馆》算不算历史剧呢?按照郭沫若的解释:“只要是用历史的题材写的剧本,就可以叫做历史剧”[1]296。《茶馆》是用历史题材写成的剧本,自然也是历史剧。虽然《茶馆》和《屈原》同是历史剧,但它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则体现出两位剧作家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老舍没有全面系统的历史剧的专论, 但从他的《文学概论讲义》对戏剧的审美认知上,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历史剧讨论前后所发表的演讲和论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史剧观是以“真实”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老舍认为“中国的戏剧差不多是取材于历史的”[2]146,而取材于历史,写历史的重要处“多在于表现真实,而真实是多于生命的”,“戏剧总是表现人生真实的,而不是只表现一些日常的事实”[2]147。写历史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是历史,我们若忠实于历史,便很难找到恰足以影射现今的故事。若在故事中更添上原硭没有的,使月下老人提倡婚姻自由,或叫王昭君去团结少数民族,就都成了笑话”[3]255。可见“真实”是其历史剧创作最核心的审美观念。按照这样的戏剧美学观念来审视《茶馆》,那么《茶馆》的确达到了历史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

《茶馆》共三幕,“叙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头一幕说的是戊戌那一年的事”,“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4]470。第一幕叙述的大事件是通过太监的台词:“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就宣告了“中国光绪年间现代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尝试,结果以失败告终”[5]666。戊戌失败这一历史大事件真实地告诉了读者和观众。这一幕所有的剧情,也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群地痞流氓恶棍为争一只鸽子打群架;乡下农妇卖女儿,人的命运还不如一只鸽子值钱;善扑营当差的、特务们横行霸道,到茶馆打人、砸东西;吃洋饭信洋教的马五爷以镇住二德子而彰显洋人威风;社会腐败到了连太监都出钱娶老婆的地步;常四爷因讲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了”的话被特务抓捕;秦仲义“讲维新”要办工厂却遭到太监的反讽;最精明能干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已感到了生意的“危机”重重。你看“头一幕说的是戊戌那一年的事”全都真实地呈现出来。虽然有一些带有谎诞、夸张的情节,像太监娶老婆,但在那个黑暗、腐败的年代,也让人感到是真实的社会存在。

同样,第二幕写的也都是历史的真实。这一幕写到了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其中的剧情也不少:长辛店开战,在战乱中,为要自保,茶馆做了改良,后面设了公寓,招住大学生,可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巡警、大兵来茶馆敲诈;年头越乱,看相算命的唐铁嘴生意越好,他穿上了绸缎大衫,由抽大烟改抽“白面”了;常四爷改做小买卖,以卖菜求生,吃皇粮的松二爷也为衣食担忧了;军阀的特务胡作非为,来茶馆诈钱;庞太监失势,被侄子们给饿死;庞太监一死,康顺子、康大力被太监的侄子们轰出门,只好到茶馆谋生;两逃兵合买一个女人做老婆,未买成,现大洋却被特务诈去。第二幕正如老舍所说:“这一幕的事情虽不少,可是总起来说,那些事情的所以发生,都因为军阀乱战,民不聊生”[4]470。“军阀乱战,民不聊生”正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真实的社会情景。

第三幕写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统治时期的北平,老舍说这一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了八年,老百姓非常痛苦,好容易盼到胜利,又来了,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了吊。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4]470。这一幕大致写了9个大小事件:贫穷饥饿威胁着人们,王利发的孙女连热汤面也吃不上了;说评书、唱戏的上不了座,卖画的画卖不出去;党部特务镇压学生运动;国会议员退隐念经修持,三皇道坛主想登基做皇帝;小刘麻子建立统管的“托拉斯”;特务、打手以抓乱党为名残酷敲诈茶馆;秦仲义的工厂破产;茶馆被曾做过日本宪兵队的沈处长霸占;三个老人撒纸钱自祭。从这些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真实的社会现状的确是“最惨”的,在这“最惨”的社会表象下,由康大力到西山参加游击队以及学生的反抗、罢课运动,“人们已经能够感到正在兴起的革命浪潮”[5]667。总之,《茶馆》三幕,写了三个时代,五十多年的历史,剧作家并没有正面详述那些大的事件,只是通过一个茶馆和一些下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而反映出来的半个世纪的历史,恰恰是老舍一生经历过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以过去时态的现实表现出来的,它不像郭沫若那样追求的是在古代的历史与现代的现实的相似相合处,而是在真实的历史陈述中,让生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将历史与现实相对照,从而“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4]471,以此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与老舍不同的是,郭沫若一直从事历史剧创作,而且在每一部历史剧创作的基础上,都能提炼、总结其创作经验,表达他对历史剧创作的独特的美学认知,形成了他在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上的较全面系统的史剧观。郭沫若于1923创作了《卓文君》《王昭君》,1925年创作了《聂》,这3部历史剧后来续集出版时,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它们以历史故事为触媒,表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洋溢着强烈的现实倾向性。到了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他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6部历史剧。这个时期他更追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借古讽今,写古代历史为现实斗争服务。历史剧写“历史”与史学家研究历史不是一回事,“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6]421。 “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着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历史的事实并不一定是真实”。剧作家要“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译到现代”[1]254。郭沫若结合自己研究历史的结果,认为“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转变最重要的关键,最重要的转折点。那时正是由奴隶生产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他在创作《屈原》时也处在社会的转变期,“目前的社会转变和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也正是历史人物创造大悲剧的时代。从今推古,在战国时代的史实去找寻给予现代深刻教训的题材”[1]298。“失事求似”,“从今推古”,借古讽今,从历史与现实的时代精神的契合上,“去找寻给予现代深刻教训的题材”,这在《屈原》剧本中充分体现出来。历史上的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那时的秦国为了吞并关东六国,首先要打破楚齐联盟,对楚国一方面采取诱降分化的策略;一方面屯兵以向,虎视眈眈。因此,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反映在楚国内部,就形成了抗秦还是降秦,爱国还是卖国的斗争。由于秦国派张仪在楚国大搞离间活动,使得四周群小包围了楚怀王。怀王听信谗言,贪图小利,怀疑屈原,于是改变国策,由联合关东六国抗秦,变为亲秦、降秦。郭沫若紧紧把握历史时代特点,进行了提炼加工。舍弃了关东六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楚国被侵略这一方,集中描写了爱国与卖国,反抗侵略与妥协的斗争,特别突出怀王转变国策这一关键。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本质与特征,而且极有针对性地影射一九四三年前后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早已改变了策略,对反动派以军事进攻为辅,以政治诱降为主,他们把矛头集中对准中国共产党。反动派也为了适应日本侵略者的需要,专门研究一套对付共产党的办法,确定了、溶共、限共、的反动方针,一连发动了三次高潮。郭沫若执笔写《屈原》时,正值第二次高潮,发动了“皖南事变”。在国统区,特务横行,白色恐怖浓重,人们好像完全是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中营里。郭沫若后来回忆这段情况时说:

“我写这个剧本是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反动派的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阶段不同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无数的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P进了集中营。代表人民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所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队伍――新四军,遭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当前的时代”[7]250。“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当前的时代 ”,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时代精神的契合,这正是《屈原》与老舍的《茶馆》将历史与现实相对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旧时代必然灭亡,以达到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旨意之不同处。

二、情感与人物

戏剧创作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而剧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必然伴随着自身的情感投入,剧作家会将自己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人物身上或具体的情境中去。从情感表现与人物塑造的关系上可以看到,郭沫若与老舍有着共同的审美情感:即崇尚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扬善惩恶,扬忠惩奸,以此审美情感设置人物,便形成了他们剧本中的忠奸分明、善恶对立的两种类型人物。虽然他们在审美情感倾向上相同,但他们在审美情感的表现方式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上不同,郭沫若以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为主调,老舍则以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为依托。

郭沫若说他是在读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歌德等的剧作后,受他们的影响而从事史剧和诗剧创作的。他说:“我读过了些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歌德等的剧作,不消说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想来从事史剧或诗剧的尝试的”[1]250。他早期的诗剧主要受歌德的影响,抗战时期的历史剧既有歌德又有莎士比亚的影响。歌德、莎士比亚都是浪漫主义的大师,郭沫若是具有强烈浪漫气质的诗人、戏剧家,他的戏剧想象丰富,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屈原》塑造了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的光辉形象。这个艺术形象,既有历史上屈原的原型,又融进诗人自身的审美思想和感情,因此,他带有郭沫若式的影子。郭沫若自己也承认:屈原就是我。解放后他写《蔡文姬》时,又对别人讲:我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就是我!”[1]236。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把屈原完全等同于郭沫若,而只是强调屈原已不完全是历史上的屈原,已是郭沫若审美思想和感情化了的屈原,是剧作家借着屈原完成了他在抗战时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自我表现。

郭沫若为了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剧中采用了诗歌与散文相间的写法,随着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涌动,时而插入诗歌,使剧本更富诗意,情感更加浓烈。譬如,全剧以屈原朗诵《橘颂》开始,结合屈原对于《橘颂》内容的阐发,展现了屈原的人生抱负:“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太平时代的人容易做,在和平里生,在和平里死,没有什么波澜,没有什么曲折。但在大波大澜的时代,要做成一个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因此,屈原时时以橘树的“内容洁白”“植根深固”“秉性坚贞”自励并教育宋玉等人,要他们“志趣坚定”,“心胸开阔”,气度 “从容”“谨慎”“至诚”,特别是要“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而到了婵娟牺牲后,《橘颂》再次出现,首尾呼应,形成了为突出“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的主旋律。尤其到了第五幕全剧的高潮,屈原囚身于东皇太一庙,剧作家给他安排了长段的诗独白《雷电颂》,使诗人积蓄在内心的痛苦与愤怒全部迸发出来。诗人在这里控诉了黑暗的统治者,歌颂象征革命暴力的雷、电、风,渴望革命暴力把黑暗的宇宙摧毁。屈原在漆黑的牢狱里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怒吼: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你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

屈原大骂太阳神及其喽没有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他高呼: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屈原的呼声“比雷霆还要有威势”,冲破了牢笼,响彻云霄。他身在监狱,还思念着祖国人民。他焦虑楚国被人出卖了,他说:“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悲惨的前途呵。”这说明他始终是忧国忧民的。

《雷电颂》不仅表现屈原强烈地诅咒黑暗,埋葬黑暗的坚定意志,而且也表现了他战取光明,渴望光明的坚强信念。他希望在炸毁旧世界中,迎来灿烂炫目的光明,他说: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二十年代在《女神》中表现出来的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汹涌澎湃的爱国激情,发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其爱国主义精神更加高扬,革命意志、民族品格更加坚定。《雷电颂》具有狂飙突进的气势,我们读了屈原的这些台词,我要爆炸,我要用剑把黑暗的世界劈开!劈开!劈开!我们的心胸也像要爆炸似的,有一种气吞山河之感。全剧就在这种强烈的抒情气氛中,把屈原的思想性格推到一个高峰,从而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总之,郭沫若是以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为主调来塑造屈原形象的,《屈原》是剧更是诗,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深厚而又热烈奔放的爱国主义的抒情史诗。

与诗人、戏剧家郭沫若的浪漫抒情不同,老舍是小说家、戏剧家。他是在小f创作取得成就后从事话剧创作的。老舍说:“我写惯了小说,我知道怎样描写人物。一个小说作者,在改行写戏剧的时候,有这个方便,尽管他不大懂得舞台技巧,可是他会三笔两笔画出个人来”[8]242。他是用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的方法来写人的。当然,客观写实并不是不渗透剧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只是剧作家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隐含于人物的言语动作之中,这样就形成了老舍塑造人物的审美情感的流露具有幽默含蓄的特点。《茶馆》第一幕一开始写了二德子在茶馆里横行霸道,他动手打人,还砸茶馆,就在这时,从角落里出现了马五爷,于是发生了这么一段对话: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口庶!您说的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注:是二德子吵架的对方)(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马五爷是“吃洋教”的,很有势力。他只对二德子说了句“你威风啊”,便把二德子给镇住了。“你威风啊!”这句话是含蓄的,如果换成“你给我住手!”或是“你耍什么威风!”那就显得锋芒毕露了。像马五爷这种狗仗人势、“吃洋教”的人,在这种场合,也不必露出凶狠的真相,何况是对二德子这么一个小小的无赖、打手呢?他随口那么一说,二德子就住了手,这不正说明马五爷的威风吗?“你威风啊!”正是马五爷要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威风”。要知道,马五爷耍威风不是为了助弱惩强,而是要通过治强者更进一步地治弱者。因为在前面,常四爷痛斥了二德子“要耍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这其实已戳到马五爷的要害处,眼下,马五爷把二德子给镇住了,也是让常四爷看看他马五爷的“威风”,也即是洋人的“威风”,以洋人的“威风”来恐吓常四爷。这段对话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显示了作者对社会丑恶势力的憎恨情感。

老舍用对话刻画人物,在刻画人物中显露自己的审美情感。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将茶馆作了一番改良,还未开张,宋恩子和吴祥子这两个军阀的特务,便来进行敲诈勒索了。于是,出现这么一段对话:

王利发: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不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我……

宋恩子: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这段对话既幽默又含蓄。这两个流氓并没有向王利发泼口大骂,他们是在嘻笑中说出来的,语气很轻松,但又非常霸道。表面看来,不怎么凶狠,把钱说成了“意思”。其实,这“意思”一说出口,人们就不难听出他们是在诈钱,而且这“意思”前面还加上“那点”,显得轻松。但不要忘记他们的确是为“那点意思”而来,为了捞到“那点意思”,还警告王利发不要“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这句出现两个“意思”,内涵不同,软中包着硬,凶狠、贪婪、无情。语调是商议的口气,说要给王利发留面子,其实却死死卡住王利发的脖子,让他透不过气。王利发也跟着他们的说法,他并不是不明白那“意思”是什么,他只顺着他们的意思能应变多少就给他们多少“意思”。王利发是怯弱的,善于应变但处于无奈。所以,围绕“意思”这么一段含蓄幽默的对话,把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充分展示出来。在这后面,当两个流氓要离开茶馆时,他们对王利发说“别忘了”这件事时,王利发回答的也很含蓄:“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你二位这回事!”言下之意,我永远忘不了你们干的坏事。“这回事”,含有对他们的刻骨仇恨,但这种仇恨,又不能向外发泄,还必须表面装得平和,面带笑容地应付他们,你看,复杂的心理状态,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剧作家的同情、憎恶的情感也就在这段含蓄凝炼的对话中表达出来。

不仅是对话,《茶馆》的情节穿插,也是自然谐和、情感蕴藏的。到第三幕时,王利发决心把儿媳、孙女送走,因为茶馆要面临一场大的灾难,他也做好了与茶馆一起灭亡的准备,因此,这次的离别,既是生离,又是死别。这是一个小悲剧。剧作家没有在舞台说明中写他此时的心情,但从他将所有的钱和一张旧照片交给儿媳、孙女的动作,以及“都别难过”的台词,显示了王利发欲悲不能而强作轻松以忍住那“悲”的心情,在这里,老舍为演员留下了充分地再创作的余地。北京人艺著名演员于是之在演王利发时,成功地创造了王利发此时对“悲”的控制,以作欢笑的含蓄感人的表演姿态出现,将观众的情感,很快拉进具体的戏剧情境中去。最后,三个老头撒纸钱的情节更是悲愤蕴藉忧伤含藏的。秦仲义、常四爷、王利发三人为祭奠自己,竞在舞台上撒起纸钱来了,而且是边喊边撒。剧作家没有让他们大声斥骂、奋力诅咒那个社会,而让他们以撒纸钱的特殊的方式,尽了送葬旧时代的义务。三个老头在人生道路上走的路子不同,但他们的归宿却是相同的。秦仲义这个民族资本家,企图以实业救国,奋斗一辈子,结果破了产;常四爷是个好人,但那个社会偏偏容不得他的存在;王利发走改良主义道路,但走不通,最后彻底失败。旧社会葬送了他们,他们也在诅咒旧社会。如果说他们撒纸钱是为了祭奠自己,那么,老舍让他们撒纸钱,则是为那个社会唱葬歌。他向人们预示:旧时代必然灭亡,新时代必将诞生。虽然剧中人物退场的时候离新中国建立还有一些年,但剧作家根据的是自己对过去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的新的认识、新的评价,所以在撒纸钱的片断中,又渗透了老舍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这就使三个老头的艺术典型,既是生活真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的形象反映,又是作家在他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上对过去的时代生活所作的独特认识和评价。

三、结构与冲突

在结构与冲突方面,《茶馆》与《屈原》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美学经典范式。《茶馆》运用人物展览式戏剧结构,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人物与人物之间以矛盾交接点的碰撞而随即散开,从不让矛盾冲突尖锐化、激烈化;《屈原》中的“屈原的悲剧身世太长。在楚怀王时代做左徒时未满三十,屈原在楚襄王二十一年郢都陷落而殉国时,年已六十有二。三十多年的悲剧历史,怎样可以使它被搬上舞台呢?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1]257郭沫若则把屈原长达三十年的政治生涯加以高度概括,从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采取环环紧扣的结构方式,以屈原与南后、靳尚、张仪的主要矛盾斗争线索贯穿始终,达到情节结构的高度集中、统一。

首先结合剧本,具体分析《茶馆》的结构与冲突的美学特征。老舍运用人物展览式戏剧结构,充分发挥了小说家展示人物、刻画人物性格的特长。“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9]472,剧中的人物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计70多个,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每个人物的三言两语都能体现其性格,话到人到,人到性格到;每个人物的登场离去,又都在统一的主题意图下进行。第一幕幕启后即让我们看到了戊戌初年老北京裕泰大茶馆面貌格局:屋子非常大,摆满了茶座儿。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到了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裕泰已改变了样子和作风,前部仍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茶座减少且一律用小桌与藤椅。“莫谈国事”的纸条仍然存在。可见,茶馆每况愈下,面貌日非一日。到了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统治北平时期,茶馆更加暗淡无光,而“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在其旁边还贴上了“茶钱先付”的新纸条。茶馆老板尽管不忘改良:卖茶不行开公寓;公寓没添评书;评书不叫座,添女招待。但他却改不了茶馆的衰落日甚一日,到最后彻底被反动势力霸占,老板自杀身亡。以茶馆的日渐衰。展现了三个时代的社会越来越黑暗,越来越腐败。

当然,老舍展示的不单是茶馆,更重点描绘的是在茶馆里活动的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对这些小人物和剧情的安排,老舍采用了四个办法,而这四个办法也是他在运用人物展览式戏剧结构上的创新。第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9]472。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用这三个自壮到老的主要人物的命运,既联结了三个时代,又实现了他“葬送三个时代”[9]473的创作目的。第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9]472,用这类父子相承的次要人物也帮助联结了三个时代;第三,剧中“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生关系”[9]473。像第一幕太监买康顺子做老婆,而康顺子又饿又气昏过去了,太监的一句话:“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正显露了失败,太监得势的时代特点;唐铁嘴的“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这点福气还小吗?”正是这位靠算命相面欺骗诈钱的人,年头越乱生意越好的写照;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像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意儿要失传。这些都能反映时代的面貌。第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9]473。这样,老舍用四个办法,组织安排了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使之在其创作观意图和审美旨意的统率下,实现了结构的完整与统一。

《茶馆》不仅在戏剧结构上创新,而且在戏剧冲突上也独具特色。老舍说他的“温情主义多于积极的斗争”[10]224,说他天生的不爱打架,因而也写不出斗争激烈的戏。他的戏多不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大都以矛盾交接点的碰撞而随即散离见长。《茶馆》设置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交接点,从不让他们把矛盾充分展开、交织发展成尖锐、激烈的一线贯穿的冲突。请看第一幕:先出现的是王利发与唐铁嘴关于“相面”的对话,含有引领读者观众“相世面”的意思,并]形成王唐之间的冲突;由“鸽子事件”引出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的矛盾,二德子要动手打常四爷时候,老舍根本不让他们之间的矛盾继续发展,纠缠下去。这时候,从角落里来了个马五爷,马五爷讲:“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这时慌了手脚:“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马五爷说“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马五爷是“吃洋饭的”,有钱有势,在任何场合下都要显示一下威风,他喝令二德子, 好显示一下马五爷的威风,也顺带敲打了常四爷。刘麻子上场引出康六卖女儿,庞太监买康顺子做老婆,在这里,刘麻子与康六,康六、康顺子与庞太监的矛盾,也未形成贯穿发展下去的冲突。秦仲义来茶馆巡视,先是带出房东与房租之间的矛盾,可王利发的巧于应付又化解了他与秦仲义的矛盾。而秦仲义遇见庞太监,庞秦二人各代表顽固派与维新派的利益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但这一对冲突以互为反讽消解,也没有纠缠发展下去。常四爷讲了一句“大清国要完”的话,被特务宋恩吴祥子抓捕;黄胖子出场,分明是报告“鸽子的纠纷”已被他调解,并没把双方的冲突由内里拉向外表。与第一幕相似,全剧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也都以矛盾交接的方式呈现一对一对的冲突点,闪耀着众多冲突点的火花,又都在“茶馆”这一地点和三个时代的时间顺序中集中、统一起来。

其次结合剧本,具体分析《屈原》的结构与冲突的美学特征。与老舍温情主义不善于写斗争激烈的戏不同,郭沫若是积极乐观的战斗者,激情奋发的革命者,他善于写充满革命激情、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的戏,善于组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屈原》表现的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爱国力量与以楚怀王为代表的卖国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尖锐斗争。戏剧以屈原与南后、靳尚、张仪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且这条矛盾冲突主线步步推进,不断强化,直达高潮,完成了屈原这一光辉形象的塑造。

戏剧第一幕拉开,屈原还处在“顺境”之中,表面看起来还比较平静。屈原正在叫宋玉誊写致齐王敦睦邦交的国书。这一幕是以《橘颂》作为细节贯穿起来。通过《橘颂》,初步展现了屈原的至诚坚贞、独立难犯的精神情操。婵娟上场,言南后的剧情,说南后准备调她进宫。其中必有文章,让人看到“外状若宁,暗流乃伏”的情状。子兰上场报告消息,说他妈妈要请先生去,又说张仪没有面目回秦国,准备到魏国选美人送给楚王。这一场戏,也使屈原感到,“那些鬼家伙在作怪”。可见,第一幕的“顺境”情势开始波动。到了第二幕,屈原被推向“逆境”之中。写屈原遭诬陷。由诬陷而带来极大痛苦,在痛苦中坚持向楚怀王陈辞,规劝楚王。陈辞的结果并没有使楚怀王醒悟,结果带来极大打击。屈原被罢官。罢官后斥南后。第三幕安排了群众为屈原“招魂”的场面,群众有一部分是受了蒙蔽,而大多数人抱着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不相信屈原会做出那般之事,定是那伙奸佞小人的蓄意诬陷。第四幕,屈原明白了他遭陷害的真相后,与南后、张仪等在桥头相遇,直接交锋。南后羞辱屈原,屈原斥张仪,并揭露南后贿赂张仪,结果被囚禁。第五幕写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南后、张仪等要加害他,要毒死他。结果婵娟替先生饮了毒酒。在全剧的高潮中,剧作家给屈原安排了《雷电颂》,把痛苦、愤怒全部喷吐出来,抒发了他的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从以上分析可见,剧情开展的方法是由“顺境”到“逆境”,而且在“逆境”中不断加“逆”的成份,步步紧逼,愈演愈烈,直至高潮。而高潮后的结尾,则代表了郭沫若的审美理想,他让屈原受婵娟献身精神及卫士的援救和鼓励,感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心和楚怀王集团决裂,出走汉北,到人民中间去,更升华了屈原形象的精神境界。总之,郭沫若将屈原一生高度概括集中于一天,从主题的中心直入,把屈原置身于爱国与卖国的尖锐冲突中,从而在激烈的冲突中,一步一步揭示屈原性格,完成屈原形象的塑造,这种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方式,与老舍《茶馆》在人物展览式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上的创新,均成为戏剧创作和戏剧美学的经典范式。

参考文献:

[1]王训昭,等.郭沫若研究资料(上)[M]∥中国文学史资料合编:现代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老舍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老舍.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进的一些意见[M]∥老舍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老舍.谈茶馆[M]∥老舍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老舍.作家谈写作[M]∥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M]∥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文学理论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7]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M]∥郭沫若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8]老舍.龙须沟的人物[M]∥老舍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9]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M]∥老舍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茶颂电视剧篇5

呜呼,英雄已去,佳人已逝,本应被人歌颂却遭人恶搞,甚至误导没有判断能力的儿童,你怎么看?

我看,请举起内心尊重的旗帜。荆轲为了国家义利奋不顾身,易水之上,他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面对家国情仇,拿起匕首,收起胆怯“终以不顾”,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韩信一代忠臣,李白,诗仙,他曾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尚情怀,于是他行走天涯,乐哉乐哉。兰陵王一代名将,荆轲不是女子,他们亦不是刺客,他们是给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英雄们,他们不是让人们可以随意拿来恶搞的人,请给他们一点尊重,让他们保留威严。

游戏本是人们在闲情时玩乐的,不知何时起游戏就用起了古代的朝代作为背景,甚至拿历史人物来恶搞,对比,你怎么看?

我看,请开发者们多一点道德,不知何时起,商家们为了利益,不惜抛弃节操,摒弃道德,竟研发了只娱乐大众的游戏,只为获得利益的商品。甚至不惜恶搞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为了能让队友攻克敌人的堡垒,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她身子被热火燃烧,咬着牙不吭声,最后壮烈的牺牲了,这样的英雄居然被一个微博营销号拿来炒作,然后被某知名凉茶品牌拿来宣传产品现象,以使我目不忍视,做法行为,尤使我心不忍想,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只不过是希望商家们拾起你们的道德,放过英雄们,请你们手下留情!

游戏恶搞人物的英雄形象,这是前,后有电视剧为了收视率而乱改历史,这种种都是被利益驱使,丧失良知,丧失道德。其次正确的游戏演绎历史,电视剧普及历史是有利于大众的。但游戏并不只是娱乐,也不是对游戏说历史放任不管,这是认知的悲哀,我并不赞同此说法。

茶颂电视剧篇6

与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融合起来

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有一大批辛亥革命先贤(先烈)的后裔,孙中山先生当年从事革命活动,海外华人华侨捐资献款给予极大支持,这些人中很大部分是福建人,挖掘这些资源,对于搞好福建纪念辛亥百年活动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首届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主办者邀请了来自台湾的20位将军出席开幕式。这些人中,有黄花岗烈士的遗孤,也有辛亥老人的后裔。大陆方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将军参加展览活动,所展书画作品近200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辛亥先贤的颂歌,有海峡两岸和谐发展之作,也有两岸将军联手合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首开海峡两岸以书画展览形式纪念辛亥百年之先河。

在“海峡两岸将军连缘书画展”上,两岸34位将军和名画家共同展出书画作品300多幅。台湾地区领导人、中国主席为这次书画展题写“两岸连缘”,表示祝贺。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也分别为展览题词:“中华魂、和谐心”、“连缘心、将军情”。这些书画作品既有纪念孙中山的书法之作,也有颂扬武昌起义的绘画之作。在福建长泰展出数月后,于今年3月29日(黄花岗烈士殉难纪念日)移至台北“中山纪念堂”展出,为期半年,以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巡展之后,主办方将把所有参展作品连同各位将军的戎装标准照,一道制作成精美的画册,作为永久的珍藏和纪念,部分画册还将捐给台湾“中山纪念堂”,作为珍品永久收藏。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福建泉州,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珍藏“海峡两岸关系藏品”为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主动与台湾相关文化机构联合开展以“共和之光”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展出海峡两岸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藏品200余件,用实物见证辛亥革命的辉煌业绩。福建省炎黄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炎黄纵横》杂志、《海峡导报》社联合组织8名作家于6月底至7月初,专程赴台与台湾作家联谊,共同以纪念辛亥百年为题,创作近30篇(首)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在闽台两地媒体发表,引起较好反响。福州有数十万乡亲在马来西亚,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这里的华人华侨为国贡献颇多。福州宣传文化部门充分挖掘这个资源,组织两地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戏剧观摩和文艺演出。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纪念辛亥百年与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既开展了活动,纪念了先贤,又联络了感情,密切了乡情乡谊。

与学习颂扬英雄活动融合起来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他接受过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青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组织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和族亲林尹明、林文一道随黄兴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打广州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被俘,最后从容就义。牺牲前,他写下了举世闻名的《与妻书》,成为历代青少年百读不厌的历史珍品。为纪念辛亥百年,纪念英烈林觉民等黄花岗烈士,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以林觉民烈士为题材,以《与妻书》为内容,以福州三坊七巷为背景,拍摄制作了电影《百年情书》。开机仪式于今年1月10日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出席开机仪式并讲话。省市两级都把开拍《百年情书》作为宣传辛亥革命、学习革命英烈的最佳过程和最好教材,组织青年学生参观学习林觉民纪念馆;组织中央驻闽新闻单位和福建省市媒体进行热烈报道。4月初,《百年情书》在福州举行首映式,之后在全省各地影院隆重上映。省市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放映《百年情书》同开展纪念百年辛亥以及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在青少年中掀起一波学习纪念热潮,不仅电影票房上去,学习和普及辛亥知识也收到良好效果。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过半人为福建福州(闽侯)子弟,这成为福州地区纪念辛亥百年的重要文化历史资源。为学习缅怀辛亥英烈,福州市和闽侯县组织数批文化学者和老同志前往广州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纪念馆;赴武汉参观学习当年武昌首义遗址和纪念馆;到福州马尾参观“船政文化博物馆”和市内的孙中山纪念堂等,既凭吊了先烈,祭奠了英魂,又获得了心灵净化和灵魂升华。

与民间节庆纪念活动融合起来

福建全省都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今年恰遇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百年,厦门、福州、龙岩、三明等地把纪念活动同清明节扫墓祭祖融为一体,先后组织十几批青年学生、志愿者参加祭祀辛亥英烈和红军英烈、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厦门和福州都是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员先贤活动的重要地方之一,宣传教育部门主动设置议题,策划纪念“辛亥百年”和“党庆”主题活动,在英烈塑像前举办祭祀仪式,宣读祈文或纪念文章;为烈士陵墓祭扫和敬献鲜花,表达对先贤英烈们的崇敬之情。

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报业集团联办的“纪念辛亥百年征文比赛”活动,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福建省美术馆承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作品展”,也先后拉开序幕。主办者提炼出“缅怀英烈,追思先贤,走向共和”的主题,号召老前辈、文化人(美术版画家)和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征文和木刻版画创作活动,一方面深化辛亥百年纪念活动的内涵,另一方面再掀起纪念活动热潮。福州市结合举行地方戏剧节,在福州诸县区巡回演出新近加工改编的闽剧《别妻书》,这部以林觉民《与妻书》为蓝本的闽剧,以林觉民短暂的人生为原型素材,配之浓郁的福州地区民俗风情风味,演得既凄婉哀切如泣如诉,又慷慨悲壮催人奋进,在福州地区普通百姓中激起情感浪花,也把当地的戏剧节推向高潮。

茶颂电视剧篇7

1929年出生于天津的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光曦,因主演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而成名,他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延安颂》《祝酒歌》《何日再相会》等歌曲,更为人们耳熟能详。

李光曦今年八十有八,仍满面红光,精神饱满,身材很匀称。问其原因,他笑了。李光曦说:“我幼时最喜欢游泳,10岁时和邻家大孩子一起,背着家里到天津南郊水坑里去游泳。这项运动在以后的七十多年从没间断过。现在,我每星期要游几次泳,距离几百米至几千米不定,你说我体形保持得好,大概是游泳起了决定性作用。当了演员后,我深知没有好的身体是不行的,演一场歌剧,除了在艺术上的综合表现外,还是对体力的考验。1962年在上海大舞台,应观众的要求,我一人连演30场歌剧《茶花女》和《货郎与小姐》。”

李光曦除坚持游泳外,还在家练哑铃。此外,快步走是每天的“必修课”。办不急的事时,坚持走着去。有时,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为此,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身体也越来越棒。2003年从中央歌剧院退休后,生活内容一是演出,他自称是“退而不休”,甚至比上班更忙,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二是参加教学、评委等各种社会活动。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李光曦,格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他说:“一个人心态平衡是生活最高值。人要学会自己找快乐,多干些对别人有用的事,会感到活得很充实。”

虽然是88岁的老人,但腰不弯,背不驼,头发浓密,眼神清亮,思路清晰。有人问及耄耋之年的李老为何仍能精力充沛地出现在舞台上时,他笑着说:“秘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过好每一天,争取有点用。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和身体,我把觉睡足叫‘充电’,把排便顺畅叫‘排毒’,这两件事绝对不能含糊,另外还要多运动,少生气。”多年来,李老始终活跃在舞台上。他认为,坚持为人民唱歌,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生命才有价值。

李光曦和老伴儿退休后,经过筹划和准备,游历了亚洲、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观赏异国风光和秀丽景色,呼吸清新的空气,开阔眼界,放飞心情,人也变得超凡脱俗,体味到厚重的人文色彩。

“面对着鲜花、掌声,您感觉一生中最得意的是什么?”有人问。李光曦未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一是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职业;二是找到了我最爱的人做妻子。”

生活中的李光曦基本不喝酒。他爱吃粗粮,爱吃豆类、薯类、大蒜、蜂蜜。谈到今日的健康,李光曦十分感x夫人王紫薇,在日常锻炼中,他们也是夫妻相伴而行的。老伴儿一有时间就陪李光曦一起散步,无论多远的路,都坚持不坐车。直到今天,他们每星期都骑着自行车到游泳馆去游泳。

茶颂电视剧篇8

没有正规剧场以前,说相声的就像是江湖艺人,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法提前预知观众人数,带着道具,走在街上,找到一块空地就开始吆喝,聚集一些人后便开始就地表演,然后靠观众的打赏获得收入。在行业里,他们管这样的行为叫“撂地”,和《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紫薇几人逃亡时,在街头卖艺的情景有几分类似。这个时期的相声内容,大多和性、相关,因为观众买账。

1899年出生的常连安经历了这段相声界最苦的年代。在说相声以前,他曾到过东北,在那里学京剧,唱黑头,演老生,人称“小鑫奎”,后因青春期变声,无法唱戏,又学了变戏法,带着妻儿在张家口卖艺,1923年,张家口闹水灾,卖艺收入微薄,他带着家人辗转来到天津,开始演出相声,1933年,被张寿臣代收为师弟后,才正式入了相声这一行。卖艺的经历为他行走江湖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他的相声,不仅有说,偶尔还搭配些耍把式的动作表演,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依然能在网上搜到常老先生《山中奇兽》、《黄半仙》等著名段子,虽然没有影像资料,但听着那时唱、时讲、时而雄厚、时而尖锐的嗓音,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嗔痴怒笑的微表情。这种冷峻幽默、讽刺辛辣的风格也曾风靡一时,至今仍让一些老辈听众回味不已。

为了养家糊口,他的几个儿子也相继步入这个行业,有些子承父业的意味。相声渐渐成为常氏家族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为家里的长子,常宝4岁就开始随着父亲“撂地”,初时,他只是站场子,后来逐渐学会了各种杂耍,能将翻跟头、拿大顶等绝活信手拈来,父亲表演,他就在一旁烘托气氛,深受观众喜爱。很小的时候,他便有了艺名,人称“小蘑菇”。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其他几人则分别被称为“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五蘑菇”、“六蘑菇”。兄弟6人,各有特色,都曾是风靡一时的相声名角。其中,以小蘑菇最为出色。提到他,大家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天资聪颖、口齿伶俐”等词,在他的表演中借鉴了很多曲艺和话剧艺术,通俗流畅,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自成流派,蜚声艺坛。

启明茶社开启文明相声

作为常氏相声的后人,回忆起老一辈的光辉岁月,常远说:“我家里的老祖其实一直在做相声界的改革,他们一起创办了启明茶社,把相声带进了剧场,提出了说文明相声的想法。”

那是在常氏家族积累了一些名气后,有位老观众向常连安提议说:“你们一家子都说相声,为什么不自己挑个班, 弄个园子?”1936年,西单商场着了把大火,商家正要聚人气儿,借着这个机遇,常连安创办了“启明茶社”, 这一大胆的举动被视为是相声界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相声演员告别了露天场地,有了自己的舞台。最开始,茶社的表演以曲艺为主,有大鼓、双簧、偶尔穿插相声来撑台,但生意不行。于是从1938年起,改成了相声大会,专门表演相声,启明茶社也成了相声的摇篮,老一辈的著名演员几乎都曾在这里登过台,其中甚至包括张寿臣、马四立、苏文茂、白全福等名角,相声大师马季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曾写道:“我认知相声是从启明茶社开始的。 常远搀扶着爷爷常宝华出现在《欢乐喜剧人》舞台

如今的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咖啡馆、但提到茶社,人们依然无法忘记“启明”,不同于现在茶馆的典雅,启明茶社是处矮房,屋内光线很暗,全靠房顶一扇天窗透光,用木头架起一块高地,便成了舞台。在它旁边是些卖豆腐脑、烧饼、荷叶粥一类的小吃摊床。虽然设备简陋,但在存留的老照片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场面:台下的大长凳上坐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过道上还站着几位没抢到座位的看客,男士穿着中山装,妇女梳着大长辫,聚精会神地望向舞台,龇牙咧嘴地笑着。

在茶社外面摆着三个大牌子,分别写着 “文明相声”、“相声大会”、“零打钱”,这三样在当时的曲艺界都属创新突破。尤其是“文明相声”,在这之前,相声界流传的大多是低级下流的荤段子,几乎不适合妇女和儿童听。

将相声化为爱国武器

解放以后,启明茶社随着西单商场的扩建和相声演员的归队而终结,离开了启明茶社的常氏投身于祖国的文化事业,将相声化为爱国武器,编演了很多新相声,热情歌颂新生活,颇受广大群众喜爱。

1951年,常宝腋随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奔赴朝鲜,在前线演出时,遭美军飞机疯狂轰炸扫射,不幸牺牲。次日,文艺界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在天津,前来参加祭悼的群众有3万多人,场景虽不及“十里长街送总理”壮观,但也足以说明“小蘑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追掉会的现场,有几个老太太当场就摔了话匣子,痛诉:“没有小蘑菇,还听什么话匣子。”

作为全家第一个收到这个消息的人,常宝华呆呆地望着电报上:“常宝彝志,殉国” 几个大字,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个消息带回家,“当母亲知道大哥去世的消息时,两个眼睛都没有焦点了,她不喊宝遥也不喊自己的孩子,她喊:‘大柱子,大柱子啊’。” 每每回想起来自己的哥哥,常宝华先生都会很激动,在他看来,“没有我大哥,就不会有常氏相声。” 大哥牺牲后,常宝华毅然决然地继承了大哥的遗志,第二次上前线。他说:“要不是这样的话,谁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啊?”

1971年,中美乒乓球队互访,为两国破冰埋下伏笔。一时间,乒乓球成为深受国民喜爱的国球,常宝霆创作完成的相声《我爱乒乓球》颇受观众称赞,后来他多次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体验生活,创作并演出了《水车问题》、《挖宝》等作品。这些节目源于生活,现实意义很强,深得广大观众喜爱。

作槌J系暮笕耍常远也希望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听爷爷讲我大爷爷殉国的故事时,我的感触很深,作为一个喜剧人,这应该是最高的荣誉了。我生在和平年代,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为国家牺牲,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自己的作品。”

演喜剧也是传承

从当年的常连安到如今的常远,常氏相声已经传承了4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从民国、解放到新中国,见证了整个祖国的成长,也在陪着祖国一起改变。到常远这里,他不再只是说相声,而是将这种传承扩展到了整个喜剧领域。结束了《欢乐喜剧人》的表演后,他马不停蹄地奔赴剧组,为下一个电影做准备。在家中,和喜剧有关的事是他和爷爷之间最常见的谈资,在他们的爷孙对话中,我们能听到许多当年的故事。

常宝华也常以当年的事例告诫常远:一定要提高喜剧的档次,不能让它停留在观众以前的审美里。他说:“作为创作者一定要拉着观众走,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观众。喜剧中的包袱固然很重要,但这不是全部。做喜剧,你一定要带给观众一些东西,要么是正能量、要么是有意义的,要么是讽刺、要么是教育的。如果在一个作品中,你什么都没有传达,那你其实是在浪费观众生命” 。

在这一点上,常远和爷爷的意见一样,“我最开始从事这行的时候,也不知道喜剧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但当我亲自做下来之后,我才发现:提高喜剧的档次真的很重要。”也许有些观众会说:“你不要教育我,别跟我讲大道理,我就是来笑的。”但是常远很清楚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声音。

上一篇:危机公关策划范文 下一篇:毕业心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