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的话语范文

时间:2023-10-02 11:30:56

感激的话语篇1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学习兴趣

“语文”实际上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当然,语文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属性――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阐释语文的基本属性时,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正因此,我们也应给学生一个这样的课堂,即人文性的课堂,一个美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塑造学生的健全心灵

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中一切崇高的形象来震憾学生灵魂,使其得以超越;以一切丑恶的现象来刺激学生良知,使其得以警醒。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形象来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得以实现。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一课《一双手》,文章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我在教这一课时,让同学仔细读这一段,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林业工人张迎善,这手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如此伤痕的,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让同学抓住“四条裂纹”“又深又黑”两个关键词,同学的小练笔写得非常动情,真正体会到了这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

1.引发想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发学生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

例如,我在教《中秋咏月诗三首》时,请同学也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五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晴”,“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晴”与“圆”的基础,而“晴”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

2.引发联想

感悟离不开联想。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3.激感

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味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罗兰在《读书是谈心》中说:“书,对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感知对象的课文之间,不再是一种主――客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主――主关系或“文本――文本”关系。因此,在语文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课文的平等对话过程。课文和学生之间不是教训与被教训、赐予与接受的关系,它是学生与课文的一种对话方式,而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学生对课文进行一种平等自由的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在这种平等自由的对话中,课文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提问和回答并互相影响互相提高的关系。

周国平在《人与书之间》写道:“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在对话式的阅读感知过程中,学生与课文也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与课文通过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也构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关系。学生的感知活动本身就是不断地向课文提问,同时,课文也向阅读感知活动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课文就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激活剂,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一旦在对话式的感知中被激发,就会创造出多于原作千百倍的东西。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能够真正使学生与课文进行自由的对话,为学生主体与课文主体的进一步提问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或余地,从而使学生对课出自己的独特解释。在创造性的语文感知中,学生和课文之间开始了平等的对话,并通过与课文的对话,实现了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并在这种平等对话中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达成对课文的理解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此之前,还是需要老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与赏析,并能提出涵盖全篇主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在深层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感激的话语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艺术;教学导入

英语阅读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导入的艺术性,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兴趣基础上,开阔学习思维,激活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结合阅读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优化导入模式,能够在优化阅读学习过程和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艺术性英语阅读教学导入,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阅读学习情感,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程阅读学习过程,增强理解感悟能力。

一、利用敏感激趣话题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阅读是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认知感悟和情感升华。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学习话题中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学习和认知感悟过程,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有意识精读学习运用能力。敏感兴趣话题激活更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在运用敏感激趣话题进行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需要来予以优化。首先,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点和社会感知源,让学生能够真正体味阅读就在身边的内涵。其次,运用敏感兴趣话题激活,更利于学生能够深化认知感悟。再者,话题激活更使得学生对阅读学习素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形成有效的学习运用技能。通过对话题的引导,能够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有情趣性,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激情。

在敏感话题导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阅读学习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下同)8A 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A Best friends”教学中,围绕学生对影星成龙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由其参与演唱的《真心英雄》,并讲授成龙与李宗盛、周华健等人的一些友谊的有趣事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适当的思考题目,像“Who is your favourite friend?和What do you want to play with?”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学习注意力。学生在这样的话题引导下,更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英语阅读学习过程。

二、运用文章表达焦点导入,激活学生主动性

找出阅读文章的表达焦点,以此为突破口,能够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过程,强化认知感悟。这样的表达焦点运用,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理解记忆更为深刻,减轻学生的阅读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阅读学习注意力,提高精读学习效果。

以焦点来丰富阅读学习内容,就是要在知晓阅读文章表达主旨大意的前提下,精挑细选相关的学习内容或者话题。首先,要能够紧扣阅读学习素材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深刻的理解。其次,突出阅读中的富有情趣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参与阅读学习。再者,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思维,能够运用多元化思考阅读学习方式参与课程阅读学习认知。通过对表达焦点的引导,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过程,切身感受“英语源于生活”理念,增强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这样的焦点导入展示,更能够深化学生学习认知过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Reading 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围绕学生与文章有相似经历体会来导入话题“What is the most trouble some thing in school?”,并要求学生能够带着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探究,以此来激活阅读学习的同感。这样的表达焦点导入,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容易记忆文章表达主旨内涵,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以这样的形式来导入阅读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清晰,更能够促进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断内化生成,满足认知理解需要。根据阅读学习焦点来优化教学策略,更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运用自主质疑思考导入,培养学生探究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语言学习思考不断深入和丰富的过程。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如果将学生的质疑思考转化为阅读学习的动力,能够使得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促进学习技能不断内化生成,满足其发展需要。

学生只有建立在自我学习思考和综合反思基础上的思维认知,才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情境和问题引导探究,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更为活跃。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找出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话题,使其真正融入阅读学习过程。其次,教师要布置适当的思考探究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理解学习环节,以增强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再者,要求学生在自主质疑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利用阅读素材中提供的内容来予以总结运用,以体现语言阅读输入与输出信息的对称性。最后,鼓励学生能够跳出文本阅读学习思维,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来深入学习探究,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优化阅读教学导入方法,就是在尊重学生阅读学习认知需要的基础上,丰富引导形式,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激情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学习过程。同时,优化阅读学习导入,更是对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理解感悟能力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苏永红,吕秀华.浅论如何做好英语课前的导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7).

[2]邱和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3).

感激的话语篇3

一、 师生探寻,共享幸福的学习课堂

幸福感来自于自身的感受,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由于个性的差异,对幸福的感受是各种各样的。倡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程,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再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创造并体验幸福课堂。

1. 教师有效主导课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教师要想有效主导课堂,就要卸掉师生身上的外在负担,为其发展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自觉、自愿地将实践智慧的获得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弄清课文在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目标中占居的地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堂主要环节,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教师尽量不参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就要多引导。教师的“讲”要落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训练阅读、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堂需要,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体验感受上,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充分张扬阅读的个性,激发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合作探究上,摒弃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设计、创造、探究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话、探究和交流,给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 探寻个性化的方法途径

语文学习说到底是个性化的学习,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教学中,我从写一个字,记一个词,读一段文开始,不断地让学生肯定自己,赏识自己,千方百计地从点滴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渗透享受快乐学习的理念,去除语文学习是苦差事的畏难思想,积极引导学生探寻个性化的方法途径,在激趣、动手实践、审美感悟和合作探究中学习,排除影响学习兴趣的种种干扰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 倡导对话,享受幸福的学习体验

倡导对话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精神表演,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共同分享幸福的学习体验。

1. 体验个性的对话

体验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个别参与。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议就议,想问就问,想读就读,想演就演,充分张扬个性,体验个性的对话愉悦感。在学生的个性对话体验中,形成内容鲜活、空间广阔、情态开放、结果更为多元的“教学对话”,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自己的认识。如在教《江雪》这首古诗时,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思考“老翁真的只是为了在寒雪中钓鱼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 共享合作的对话

师生通过合作式的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等对话形式,使对话双方精神上获得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碰撞。在合作与对话中,师生间、生生间有了充分的交往,使幸福和快乐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如教学《爱之链》一课的结尾时,为了加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我请学生将乔伊妻子的美好想象补充完整。学生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了他们这样真诚无私地奉献爱、传播爱,然后逐步走向幸福生活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与氛围下,学生心态开放,主体凸显,个性张扬,他们与教师、与同学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 探究发展的对话

探究学习给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我抛开过多的讲解,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碰撞。在执教《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个环节时,通过画出示意图比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仔细阅读课文。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与伙伴的对话交流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找到了问题的结论,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了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 辩证批判的对话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就是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只要摒弃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必然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来。如《最大的麦穗》一文,教学时我没有过多要求,只有阅读的期待和精神的信赖,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文、批注,通过组内讨论,然后再展开辩论,使他们的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再从课文中汲取思想养料、学习语文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学生的心灵无拘无束,思想自由驰骋,智慧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

5. 成功评价的对话

评价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这是我坚持的原则。我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努力去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已经出现的错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健康的对话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在悄悄地改变,由先前一味地挑剔改为能用赏识的目光去评价别的同学了,课堂上的评价对话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透着一股真诚,一份尊重,也彰显出一份成功的自信。

三、 教学相长,提高学习的幸福指数

提高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运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教育智慧,始终保持一份纯净的心灵,独守个性,安心于教,做一个让学生有幸福感的教师,让他们快活地学习,幸福地成长,需要一种超越世俗的大爱精神。

1. 情感共鸣

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也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去点燃。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火花,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九寨沟》的美丽景色深深地感染了我,教学中,我就怀着这种激情和学生一起去领略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师生情感共鸣,激情四溢,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在这师生共同酝酿的情感暖流中,学生们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是幸福的满足感。

2. 演绎激情

语文教材本身是包含着情感因素的,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一个真正关注、尊重学生,善于赞赏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心营造一种“我想学”、“我爱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体验幸福的情感涌动。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我从情感入手学习课文,要求学生说说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受母亲的爱。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收到了文道并行,相得益彰的效果。

3. 心灵对话

师生的心灵对话,是感受灵犀相通幸福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师生心灵“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通过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感受。通过师生对话,用真诚和信赖去搭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实现心灵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通过生生对话,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展示自我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指导学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处理各种信息,成为幸福课堂的追求目标。语文课上,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来的,他们都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教学中,我积极创造这样的展示机会,开展对话交流,经典诵读,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这时候,课堂就成为了阵地,讲台就成了舞台,课本就成了剧本,学生也成了演员。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展示自信和成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 创造和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堂上,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自由发挥,和而不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给学生自由演绎生命激情的绽放,使学生在和谐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语文的学习面广量大,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终身发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给今天的语文学习搭上快乐的幸福之车。

感激的话语篇4

1.让“对话”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求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的方法有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更为自然地激发其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使课堂呈现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为“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对话”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中入情入境。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放下师者权威,重塑新的自我,以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创设触及其心灵的对话情境,使其入情入境,也使对话本身不仅具有高情趣性,而且真正触及并震撼心灵,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因为只有充盈着情感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学生也只有把情感融入其中,才能激发自身强烈的对话欲望,实现思想的碰撞、灵感的引发和火花的绽放,也才能使语文课堂在对话与共鸣中充满活力。其次,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既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3.让“对话”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作为课堂话语权的动态表现形式的课堂对话活动,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发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因此,学生的话语权就成为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然而,如果理性地审视现今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会发现学生话语权的呈现方式和话语环境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话语权没有从教师的话语场中真正剥离,它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缺乏主体性。学生的话语权只集中在尖子生身上,其他学生如看客听众,缺乏普遍参与性。学生的话语权被华而不实的“满堂问”、“群言堂”所粉饰,缺乏探究和发展性。这些现象的存在与蔓延,势必会影响学生话语权“质”的回归,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和无序。

4.让“对话”尊重多元的结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师生间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并不停地进行反馈的活动。教师要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也要从反馈中了解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对此,教师不应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应当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感激的话语篇5

关键词: 语言;激励;表扬

一、运用口头语言激励

口头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言形式。古人云:教,欲善其事,必先欲其言。说的是:教师想要教好书,必须先讲究他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流淌;一句轻声的责骂,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出言谨慎,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准确深刻,富有哲理,而且要增多“糖份”,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不仅让学生感到你是为师者,还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亲密的朋友,伴着他,引导他走向知识的海洋。

1.发问式激励——慷慨地使用赞美,表扬之辞

人人都有一种引起注意,得到认可,获得赞美的天然欲求。教师要把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鼓励意识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之中,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主动性。教师的发问要充满热情和信任,语气要委婉,表情要自然。

在回答问题,表演对话,语言交际中,学生由于紧张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语句不流畅,不完整等问题。教师要一边以和蔼的目光注视学生,一边用话语诱导。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评价,要竭力避免使用一些否定,甚至嘲讽性的评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使之产生自卑或反感情绪。通过及时的适当的鼓励、评价和表扬,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提高,去掉了些许自卑和害羞,更加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踊跃地参加表演,回答老师的问题。

2.谈心式激励

和学生谈心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和谐剂。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威信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谈心时,首先要表现出真诚和热情,多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做得好的地方,少说或从侧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力争使学生在整个谈心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

3.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激励竞争

中学生一个很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好胜心强,不甘落后。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因势利导,开展各种竞赛或比赛活动,来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分排,分行表演对话。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比赛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自强,自尊,自爱的精神,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集体教育的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身体语言激励

人体是一个信息发电站。人与人接触时除了用有声语言外,每时每刻都在用动作、体态、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意。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将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指身体的姿态,包括静体态(体形,服饰,发式等)和动体态(点头,拍肩,握手,手势等)。教师和谐得体的打扮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利于增进沟通,加深了解。学生成功地表演后,教师给予亲切的握手,将使学生倍加振奋。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或表演对话时,教师上身前倾,缩短彼此距离,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提问补充,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关心他的话题,从而回答得更加生动,更加热情,更加起劲。

2.妙用各种表情激励

人主要有五种表情,即喜悦,愤怒,悲哀,恐惧和厌恶。其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面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能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迅速产生一种向上的,愉快的求知欲。当学生回答问题时,由于害羞,紧张或心理没底答不上来时,教师以期待,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学生纠错补漏,很快便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

三、书面语言(作业评语)激励

书面语言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批改作业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然而又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这是因为教师可以从批改作业中得到有益的反馈信息,了解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消化理解程度。同时,也让学生从教师批改作业中了解到自己对所学内容

的掌握程度,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由此可见,作业批改是师生之间一次无声的对话,是教与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环节。教师能否充分发挥批改作业的作用,对学生作业的评语也至关重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优点,此意甚好!”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规范作业批改时的评语。以往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统统只注意划对或错的记号,注明日期,就完事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作业评语一定要以鼓励为指导思想,指出学生的闪光点。

感激的话语篇6

【关键词】和谐氛围 新课程 改革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的反思,面对课堂上40多双清纯的眼眸,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们!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又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那就是:语文,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常常,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念认识上,未认识到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很少探索其培养方法,因此,往往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闷已久,然后形成一种自然沉闷的状态,多数学生甚至沉闷一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教育家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从狭义上说,“对话教学”是指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潜质,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以口头语言形式展开的对话,也不仅指课堂中的对话,还应包括课前、课后、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及人自身的思维之间发生的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因而“对话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一种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可见, 以互动为方式的对话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了活的知识,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也从对话中获得升华。为此,我努力营造对话氛围,努力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

1.情感共鸣,和谐中促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创设对话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愉悦的氛围。

1.1缕缕人文美弥漫课堂。“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师生通过对话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不仅如此,课堂上有效的对话还可以活跃师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和对话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引用一句哲人的话:“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1.2汩汩情感泉流淌课堂。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十分的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他们渴望教师真情的滋润,需要教者关爱有加,呵护倍至。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表扬、鼓励促使了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的产生,让师生间的浓浓深情如清泉般汩汩流溢,充斥课堂。

2.用语言畅述想象的思维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在阅读和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能力为语文课堂带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享受到的是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涓涓的思维小溪轻轻地流淌,灵性浸润下的语文课堂创意无限、诗意无限。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想要孩子越长越聪明,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3.融趣味活动,互动中求灵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鸭妈妈不是好妈妈,她让小鸭自己去游泳,遇到危险怎么办?”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问题:“鸭妈妈到底是不是好妈妈?”于是,一场课堂探究式的辩论便热闹地展开了,学生们激情荡漾,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探究,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充满了鲜活和灵动。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这里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这才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在预设的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们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4.美好生活与课堂交相辉映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可以说,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它将使我们构建起更加和谐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5-9期

[2]《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2-8期

感激的话语篇7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可见,一个好的口语交际情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是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高质量的情境,激活学生情感的“弦”。

如在上《老师来家访》这一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把学生带到了工会活动室。活动室里摆放着茶几、沙发,茶几上摆着新鲜的水果和暖水瓶、茶杯等物品。这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媒体情境的创设,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激活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

例如在上《我喜欢的影视片》这一活动时,教师用媒体播放了《小兵张嘎》、《亮剑》等精彩的爱国主义影片片断,学生深深地被影片中张嘎、李云龙这些鲜活的人物吸引住。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影视片有哪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表达情感,同时有效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角色表演,体验情感

小学生的表演欲望一般比较强烈。表演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学生进入交际情境。小学语文中,有很多的口语课都适合分角色表演。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调动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如教学《买文具》一课,可用“打擂台”的形式,让每一小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做买文具的表演,并请各小组的学生都当小评委,注意看、听,看他们的行为、语言是否文明,打出分数,评出优胜组。

又如在教学《打电话》一课,教师可以扮演奶奶、妈妈、医生阿姨,同样可以扮演孙儿、女儿、小患者,让学生体验与不同身份的人打电话所应该注意的措词,说话口气和礼貌。

三、大胆想像,激感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心中总是装着各种奇思妙想。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源源不断地表达童真、童心、童情、童趣,使学生敢想、敢说、会说、乐说。

如教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教师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教师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等等,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四、实践运用,升华情感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语言能力、角色意识的培养必需要通过大量真实的课外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提高。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锻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如在上《看望生病的伙伴》这一活动时,教师出示小熊生病了,朋友们去看望他,让学生说说小熊的朋友会对他说什么,小熊会说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上这一节课时,正好是秋冬季交接流感的高发阶段,我们班有四个同学请了病假,于是,我让学生讨论,我们要去看望这四位生病的同学,该怎么做?怎么说?学生兴趣高亢,纷纷讨论开来,有的说买花,有的说买水果,去看望慰问这些生病的同学,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放学后,我组织班上的同学去看望生病的同学。让他们把课堂上所表达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升华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感激的话语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对话理念

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成性,而这种生成性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发生重要变化的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先进的理念。而这其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成了思考的重要对象。我们认为,该理念下的多媒体运用必须突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认知,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情感体验。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领悟思想和获得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因此,使用的多媒体也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充分统一。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组关于“生命”的文章,这组文章,很好地强调了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的正确价值观。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其感受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与这组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自由对话,教师就必须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进行《生命 生命》一文的教学时,老师先放一段影片《少女穆然》的录像,再现身患绝症的16岁少女张穆然与困难、与疾病斗争的真实情景,表现她坚强、善良、富有理想和情操的内心世界,展现她短暂而有价值的一生。在学生们的同龄人张穆然的脸上,根本找不出“病魔”的摧残的痕迹,有的是乐观、自信、善良,那美丽的微笑唤醒了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只有有了这种生命意识,才会拥有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在这幅多媒体画面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信念、生命的坚强、生命的勇敢、生命的希望、生命的信念、生命的力量。在获得的这一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命”这一主题,针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进行对话,就很容易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突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在《五月端阳》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巧妙的处理,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阅读“赛龙舟”这段文字时,教师播放一段赛龙舟的录像,赛龙舟的场面非常激烈,可惜只有画面,没有课本中所描写的“几十枝桨随着船首大鼓的敲击声‘哗哗’划动”的声音,也没有岸上的“锣鼓喧天”声,乍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达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对话热情的效果。要让学生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让多媒体留出一点空白,是很好的实现对话的策略。

三、突现对话兴奋点的生成,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备的“模糊性”和学生性格、个性、阅历的不同,语文课堂具备一个显著特征,即学生的兴奋点多,包括对文章的质疑,也包括学生获得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是提供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对话的很好的契机。如《生命 生命》一文中,学生对“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提出质疑,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旁征博引,作淋漓尽致的发挥。

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需要进行对外的扩展和延伸。而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来体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文化积淀。因此,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准备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进行板块模式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具有生成情况随时调动其中某一部分的资料,或者,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呈现其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充实到教师的课件之中,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成了课堂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选择与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四、突现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

在许多语文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摁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或者执教者只能请电脑高手现场指导和操作,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预设,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是不适合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

语文阅读对话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生成性,即对话的话题、对话的进展过程、对话的结果等等很可能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决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并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和过程、方法。这就要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应该将它制作得很严密,要在课件运用中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删除相应的内容、灵活的增补相应的内容,让机器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而不让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对话变为机器的奴隶。

上一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范文 下一篇:我爱不一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