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感激留一个出口

时间:2022-09-30 07:46:37

给感激留一个出口

赵辉打电话让我去赴饭局,叮嘱务必去,是在胡同区的涮鱼馆,典型的小吃店,那饭局也比我想象得更小,只有三个人――赵辉已经等在那里,请客的还没来。

原来他有个老乡,儿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求到赵辉头上,赵辉就把他安排在自己的保险公司,小伙子出于感激,要请他吃饭,赵辉说,这也是那个老乡的意思。不能驳人家的好意。看来,赵辉选这个小馆子,除了他一贯的低调,也是想替人家省钱吧。

但是谢绝了不是更好吗,你赵辉什么席面没见过?赵辉却说不一样。

小伙子来了,见我们早到,又激动又歉疚。赵辉介绍我,这是你姚叔,他在单位管后勤,手下足有一个车队,你好好敬他酒,争取把他的车险抢过来。

我这才明白,赵辉把我拉来,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小伙子越发感激,他敬我酒时,脸红红的,不知是因为喝了酒,还是拘谨。

因为赵辉的话题从没离开他们的小村,他摸了一把小伙子的头说,我上高中时,你还吃奶呢。小伙子一下就放开了。赵辉又说,回去给你父亲捎个好,就说快麦收了,你家树上的杏也该熟了吧,我朋友特爱吃杏,他指着我说,下周一上班给他捎一篮子来。

不错,我的确爱吃杏,而且爱吃自然熟的杏,但再好的杏也不过两块钱一斤,弄一筐也不过几十块钱,赵辉这样开口就要,是否有点不值呢?

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说绝对没问题,说话、喝酒也显得洒脱了,这时一看,原来竟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弦子。赵辉说,心情愉快的人都计人喜欢。

事后我问赵辉,不就是给人家找了份工作、揽了点业务嘛。就吃人家喝人家,还跟人家张口要东西,显得多不仗义,你真吃不起那几个杏吗?

赵辉没正面回答,也没反驳我,而是给我讲了一段他的经历。

赵辉高考落榜那年,父亲七转八拐,亲戚托朋友,朋友托熟人,终于找到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帮忙,来到现在这个保险公司,做了个临时工。

刚上班没几天,正好远房亲戚来公司检查工作,赵辉从前呼后拥中发现了,挤进去,红着脸亲热地叫了声“姨父”,那人一愣,疑惑地看了一眼,又扭头看身边的公司头头,头头说,您说的那个临时工,已经来上班了。亲戚哦了一声,看都没看赵辉,径直上了楼。

赵辉尴尬地站在那里,有种说不出的怪滋味,搅得心里难受。后来父亲让他登门去感谢人家,赵辉拿了土特产去了,刚敲开门,亲戚的夫人倒挺客气,说算不得什么,这些东西不能收。连门都没让他进去。赵辉想。一定是礼轻了。下次再去,用刚开的工资买了两瓶酒,这次人家不但没收,反而恼火地说,你把我们当什么人了?连人带酒被推出门外。

弄得赵辉竟有了种受辱的感觉,尽管知道这样想不对,可总觉得人家高不可攀。从而加重了自己的自卑,也更加感觉,自己得到的是一份施舍,这一辈子都欠着人家,再也无法在人家面前抬起头来了。后来赵辉努力打拼,转了正,还做了部门经理,但只要一想起那亲戚,仍会自卑不已。即使几年后当了总经理,很多次与官做得更高的远房亲戚相遇,他每次都主动上前叫姨父,人家也只是微微点下头,连嘴都不愿张。

那种高贵的姿态,一次又一次撞疼赵辉敏感的心,居然有种既不像恨,也不像感激的复杂情愫,堵在心里不舒服。虽然他知道这个亲戚人不错,也是个好官,但他为什么要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呢?所以赵辉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要做这样的人。

赵辉说,施恩不图报固然可敬,可那敬,却隔断了亲切。在弱者的心里,这种敬,更会转化成一种惴惴不安,受了恩德,却失去了快乐。

因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赵辉同情弱者,乐于助人成了习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每次都不愿意“白帮”,或多或少都要贪点“回报”。最典型的就是,他常回老家去“扫荡”,今天从张家装半袋子花生,下次从李家拎半篮子红薯。多是人家主动给他的,他从不推辞。客套话都不说。他甚至还主动向人家索要,人家也乐呵呵地愿意给,从不拿他当外人,上年岁的人还叫着他的乳名,对他拍拍打打的。这些人,大都受过赵辉各种方式的帮助,比如找工作、在城里跑关系。或者借了他的钱,还有被资助的穷学生,等等,他都接受或主动索取了“回报”。因为他发现,他越是这样,人家反而越高兴,和他越亲近,彼此心里都很舒服。比如,他听说村里独居的王老太房子总漏雨,就从钢厂要了一车炉渣,又买了石灰,掏钱找了个小建筑队,给老人的房子做了炉渣石灰顶。临走,竟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眼含热泪的老人说,您给我做双千层底的布鞋吧,我早晨散步时穿,那鞋城里买不到,记住要快,我下个星期准来拿。据说,老人为做这双鞋足足忙了一个星期,但连人就说,是给小辉做的,我还以为我这把老骨头,这辈子不能报答他了呢。说时眼角眉梢都是笑。

连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都有这种回报之心,何况常人呢?赵辉说,一个人如果心里憋屈,有怨、有恨,找不到发泄或疏通的出口,早晚会憋出病来,这道理都知道。可是,谁又曾想过,除了怨和恨,感激虽然是一种健康的情绪,但也更需要释放,如果找不到出口,照样会把人憋出病来。这道理也很简单,简单得就和空气需要流通一样。

乐于助人无疑是一种美德,而同时给人创造知恩图报的机会,给每一颗感激之心都留一个出口,更不失为做人的美德,因为你给了人家双重的快乐。

上一篇:用善意感化“积怨” 下一篇:饭在锅里 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