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感激”与“不胜感激”

时间:2022-09-08 01:50:19

摘 要:“不胜感激”常被误用作“不甚感激”。本文从文献材料出发,厘清了导致误用的原因有二,一为词义的引申导致了声调的变化,二是方言前后鼻音相混,为从根本上纠正误用现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不胜感激 不甚感激 词义 x音

近年来,人们的交际用语中出现了“不甚感激”的说法,有些报纸、期刊中也出现了此种表述。如杂志《人民公交》中:“在病房里,再次见到好心驾驶的女孩一家人,内心不甚感激。”又如《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中:“只是,在你写信时有个小小的要求,即用方格纸将来信誊抄清楚,编者不甚感激。”甚至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出现了此类表述,如:“请各位老师、同学斧正,不甚感激!”再如:“敬请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不吝赐教,本人将不甚感激,并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探索,为成都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尽力。”又如:“最后在此敬请学界的各位前辈同仁们对本文提出您宝贵的意见。笔者将不甚感激!”据上下文句意可知,以上文段中的“不甚感激”,均表达作者“非常感激”之意。“不甚感激”与“不胜感激”,一字之差,意义却完全相反,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其原因有两方面:一,词义的引申分化,导致了声调的变化,即四声别义;二,受方言影响,导致前后鼻音不分,造成了词语混用现象。

袁良贵在《“不胜感谢”与“不甚感谢”》一文中曾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这里(不甚感谢)的‘甚’,应该写成‘胜’。胜,尽的意思。不胜感谢,是‘感谢不尽,十分感谢’的意思。”

“不胜感谢”确为“十分感谢”之义,然“胜”释为“尽”则有误,“不胜感激”换作“不尽感激”不通。

“胜”的原字为“佟保《说文》:“伲任也。从力,朕声。”《广韵》:“R蒸切,平蒸。蒸部。”本义为“能承担,禁得起”。如:

(1)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韩诗外传卷七》)

(2)白雪花繁空扶地,绿丝条弱不胜莺。(《全唐词・白居易・三》)

(3)十五年前曾击马,数株初种不胜鸦。(王渔洋《同人集河楼下》)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例(1)~(4)中的“胜”均作“能承担,禁得起”解。“胜”后所接宾语“衣”“莺”“鸦”“簪”均为实物,与“不胜”一起表示“承受不住这些实物的重量”,准确地说,“胜”本义为“能承担,禁得起某物”。

一方面,由“能承担,禁得起”引申出“能力、力量超过、胜出”之义。如: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6)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孔子家语卷・第五》)

(7)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杜甫《北征》)

(8)公(袁可立)护名节,胜于功名。(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例(5)~(8)中,“质”与“文”、“容”与“行”、“颜”与“雪”、“名节”与“功名”在句法关系中地位平等,句中“胜”表示一方超过另一方,均可释为“超过、胜出”。在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亦是如此。由“能力、力量超过、胜出”再进一步引申出“胜利”之义。《尔雅・释诂上》:“胜,克也。”《吕氏春秋》:“今夫塞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小五义》:“所有太岁坊的众人,不求取胜,只要保住自己兵刃削不了。”其中的“胜”均为“胜利”之义。

由本义“能承担,禁得起”引申为“能力、力量超过、胜出”义,再引申出“胜利”之义,均系词义的实义引申,引申过程中“胜”的词义发生变化,相应地,声调也发生变化,由平声变为去声,即汉语中的四声别义。

另一方面,“胜”由本义“能承担,禁得起”虚化为“能承担、禁得起某种感情”,与“不”连用,形成“不胜XX”,有两种用法:

其一,“不胜”后接情绪类词语,释为“感情激动、浓烈,以至于承受不住”。此类用法使用较多,逐渐发展为固定结构。《史记・卷六・世家三》:“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汉书卷七二・列传第四二》:“臣禹不胜拳拳,不敢不尽愚心。”以上二例中,“不胜犬马心”即“感情浓烈,承受不住像犬马那样恐惧的心情”,“不胜拳拳”即“感情浓烈,承受不住诚恳真挚的情感”。文学史料中还有诸多此类用例。如:

(9)王侯得收猎其众,申固其谋,党助众多,各不胜忿,必相殄灭。(《汉书卷九五・列传第六五》)

(10)元海大会,因使帝行酒,珉不胜悲愤,再拜上酒,因大号哭,贼恶之。(《晋书卷五・列传第二》)

(11)行台止心,瞻望城阙,不胜喜说凫藻之情,谨诣门拜表以闻。(《宋书卷五・本纪第五》)

(12)不胜忧惕。(《唐会要卷五十五》)

(13)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全唐词・张泌》)

(14)永陨海隅,弃骸绝域,不胜悲慕,逸豫大庆,悦以忘罪。(《三国志卷五七・吴书一二》)

例(9)~(14)中的“不胜”后所接词语“忿”“悲愤”“喜说凫藻之情”“忧惕”“愁”“悲慕”均为表情感情绪的词语。

其二,“不胜XX”后接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感情激动、浓烈,承受不住而想要做某事”。如:

(15)臣不胜喜舞,谨具表通。(《三国志卷二・魏书二》)

(16)勒铭翠琰,不胜潸然。(《宋朝事实・卷三》)

(17)回望隐屏、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徐霞客游记・游武彝山日记》)

(18)不胜翘企,万里托命。(《三国志卷六・吴书一五》)

例(15)~(18)中,“不胜喜舞”为“感情激动,禁不住想要高兴地起舞”;“不胜潸然”为“感情激动,禁不住要流泪”;“喜舞”“潸然”“神往”“翘企”等均表示感情激动而出现的动作、情绪等。

“不胜XX”作为一种固定结构延续使用,此类结构在用例中可释为“很、非常XX”,“不胜感激”即为“非常感激”。而“甚”字,作副词,一表示程度,相当于“很”;二表示情态,相当于“诚”。“不甚感激”释为“不很感激”或“不诚感激”,均与所想表达之义恰好相反,属于误用。

对词义本身理解有误是造成误用的一个原因,受方言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胜”与“甚”,声母相同,韵母有所区别,“胜”韵母为后鼻音eng,“甚”韵母为前鼻音en,韵母非常相近。且在西南方言区、江淮方言区等部分方言区,前后鼻音不分,韵母en与?n、eng与??混用。据《汉字古今音表》,“胜”字,自上古、中古至近代、现代,其韵母发音一致,而在汉语方言中,出现分歧,在湘语中“胜”音[s?n],赣语中音[s?n],客语中音[s?n],韵母均发[?n]音,与“甚”韵母发音相同。这个词在日常交际用语当中使用频率较高,加之受方言发音影响,两词发音相近,出现误用情况便可理解。

关于读音,“胜”字释作“能承担,禁得起”时,延续了古代汉语读音,读为平声。1885年,在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胜”音统读作shèng。1986年出版的《古汉语异读字》中,“胜”释为“能禁住,能忍受”,仍读作shēng,为平声;《古代汉语词典》中,“胜”释为“经得住,能承担”,读作shēng,为平声;《古汉语字典》中,“胜”释为“禁得起”,为平声。虽词义解释用语稍有差异,读音却一直未变。但自2003年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7版中的“胜”作此义解时,均读作去声shèng,并注“旧读shēng”。

声调的变化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密切相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教材对“胜”的读音仍延续古汉语保留的平声读法。“胜(伲”在释作“尽”与释作“禁得起”时音同为平声,且仅作此两种释义时读为平声。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也”,注释别指出“胜”,“尽”义,音shēng。既然作“尽”解时读作平声,那么作“禁得起”解释时也应与其保持一致,读作平声。但是无论是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陈情表》中,还是在苏教版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陈情表》中,对“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均未在注释别指出“胜”字读音,默认读作去声。即同一版教材,“胜”的读音亦作两读,使人困惑。若延续古汉语字音,便与现行辞书有冲突,如此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日常使用带来很大困扰。

其实,如若保留其平声读音,既尊重了语言发展的事实与规律,同时对识记也不会产生太大不便,不妨保留“胜”字在且仅在作“禁得起”“尽”解时的平声读音。

综上,“不甚感激”为错误用法,“不胜XX”已成为固定结构,可释为“非常XX”,不妨保留“胜”在且仅在作“禁得起”“尽”解时的平声读音。

参考文献:

[1]朱健.小乘客突然昏迷,公交车变身“救护车”[J].人民公交,2014,(9).

[2]晓生.明珠信箱[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1993,(1).

[3]畎采.“船舶经营人”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文静.成都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袁良贵.“不胜感谢”与“不甚感谢”[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3).

[7][美]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Z].北京:中华书局,1993.

[8]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9]蒋彰明.古汉语异读字[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6.

[10]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潘晓龙等.汉语辞书大系古汉语字典[Z].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1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13]原著者王力等,增订者蒋绍愚等.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上一篇:民用飞机吊挂系统布置方法探索 下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