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韦应物范文

时间:2023-10-04 16:38:28

闻雁韦应物篇1

也许是受到刘熙载此语的影响,后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唐宋词中的点染艺术上,而对唐诗中的点染艺术鲜有解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前承后传,继往开来。

仔细品读唐诗,不难发现诸多点染密切配合的佳作。比如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起笔两句以极为平淡的笔墨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迎来了一个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第二联诗人笔锋一转,先是点,点出友人“诗思清人骨”;后一句则是染,用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渲染友人的诗情。诗的意境也由此而出。

唐诗中的点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先点后染

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的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落笔,写走马疾行,时过两月,既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又暗藏诗人绵绵的乡思之情。后两句“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前一句故意设问,是点,点明夜宿不定;后一句是染,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苍凉一片。点笔表情,染笔写景,融情入景,含而不露。

又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上联的一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这是点,点明归思题旨,“方”字透出归思之心切。三、四两句是染,是以淮南的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寂寂高斋、凄凄雁声,渲染悠悠乡情。“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再有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前两句写早起临水梳发,水边看到寒秋。深秋是最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而塘边梳洗,以水为镜,又暗含岁华将暮。楸木人老,加之漂泊异地,一触即发的自然是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乡心”句是点,点明身在客中,“无限”二字加重了其分量;“一雁”句是染,是以一雁飞过南楼而归,浸染人不得归的苦意。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二、先染后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发端两句直叙秋山经过一番秋雨洗涤之后一派清新之气。接下来先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有韵,一切和谐而恬淡。后写“竹喧”现“浣女”,“莲动”出“渔舟”,则更显淳厚之民风。这两联是染,是从“物象”和“人事”两个方面生动而具体地展现秋晚“空”山别样的魅力。结句点出诗人的“留”之情,诗人先以染笔营造出一个清新的山居环境,然后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景与情的结合自然而紧密。

再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描写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次句又以“桃花”“乱”、“李花”“香”,暗笔为明媚的春光添上嫣红、洁白两色,花枝披离、花气氤氲,使得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浓郁,此处是染。后两句是点,是以反笔出之,是以东风不遣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别样的愁绪。“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意的表现也显得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三、点染交织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船儿停泊在暮霭笼罩的小沙洲边,渲染了羁旅的特殊背景;第二句先写暮色茫茫,随即点出题旨:“客愁新”。三四两句进一步渲染: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沉落在近处的树木之下;明月高挂在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从渲染烟雾朦胧、暮色沉沉着笔,接着点出客子漂泊之愁,最后再以空旷原野、江上明月渲染,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点染穿插,情景交织。

再如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诗的起句先点出地点,然后用野草茁长,遍地青青来染。暮春之景,引发而出的自然是怨别之情。二句用问句点出“倚阑人”,人何以倚阑?三四两句再染:燕子未归,春光已逝;烟雨迷离,杏花失容。倚阑人无故的怅惘,不尽的哀愁便具体而又婉曲地传出。情景融合,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宋人点染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似乎在这首唐诗里也能找到影子。

点染,在唐诗中还有很多。一般说来,抒情、说理多用点笔;状物、写景多用染笔;叙事则既可点,也可染。它既可以用来写景状物、叙事明理,也可以用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闻雁韦应物篇2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就在一首《闻雁》的绝句中这样写道:“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短短四句,却情深意切。先言“归思”,故乡渺茫,究竟在何处?思家盼归之情萦绕心头。后写“闻雁”,深秋的雨夜,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鸣叫而过,大雁尚且都能按时飞回故地,而此时的诗人,却独处他乡。声声雁叫,更衬托出诗人的愁苦。寥寥数语,把那“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峤的《汾阴行》中,那最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诗人面对秀美河山,不禁感慨万千。人生的富贵荣华能有几时?你看就连当年汉武帝游览的盛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那些年年准时南飞的秋雁了。是的,那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读后依旧令人感慨颇多。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前,登上花萼楼,听到歌妓演唱这四句诗时,立刻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此外,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诗人沈如筠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闺怨》);以及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稹》)等佳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雁类主要有:灰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多种。在民间,人们总是习惯地将它们通称为大雁。它们都属雁形目,鸭科。为体型大、个体重的野生鸟类。它们还喜结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活动。

作为定期迁徙的候鸟,它们恪守时间,组织性强,有按季节性准确迁徙的行为。在通信手段落后的古代,人们渴望能够通过大雁来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借以表达四处漂泊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之意。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派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反复无常的单于长期拘留,并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竟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常惠,密见汉使,告之实情,并设计让他对单于说:“汉朝天子打猎时,射到一只北来的鸿雁,雁足上绑有书信,上写着苏武在某沼泽地带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便放苏武归汉。这就是“鸿雁传书”典故的由来,它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把恩爱夫妻的那种互相思念、彼此惦记的炙热情感,描写得情真意切。那“云中谁寄锦书来”道出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极度地渲染了一个月光满楼的美好夜景,然而,在美景背后,却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夜,盼望丈夫音讯的她,凭栏眺望许久,直到月已西斜却毫不知觉。那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雁足捎书”一个奇妙的遐想,一个形象的比喻,将那女主人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刻画得感人至深。

据野生鸟类学家研究,北方地区原来是大雁的故乡,那里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后来,地球上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使得北方地区一片冰天雪地。由于找不到食物,为了觅食避寒,大雁被迫迁徙,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方地区的严寒。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时期已经时过境迁,但大雁在其进化史上逐渐形成的这种迁徙习性,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正如明代诗人王恭所言:“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春雁》)

在迁徙途中,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它们依然义无反顾。它们的迁徙飞行是非常有序的,而且队列还会不断地变换。一会儿“一”字形、一会儿又“人”字形,边飞边叫。其队形的变换、领飞的头雁,这都与飞行的速度有关。当它加速飞行时,成“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则队形又变为“一”字形。雁群的这种交叉变化队形,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中的阻力,提高飞行速度,以便在长途跋涉时,能够持久地飞行,这完全是它们长期适应迁徙生活所形成的本能。

这些雁类,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以及湖泊、河流、沼泽等地。它们的觅食地,多在湖泊附近、水域岸边,水生植物生长比较茂密的地方,有时也会出现在山地平原、河谷地区和浅水处。它们的适应性很强,属杂食性水禽。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为食。繁殖季节,也吃少量的甲壳类和动物性食物。迁徙和越冬季节,亦吃散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则在湖中水面或岸边沙滩上休息,常用一只脚站立。虽说,雁类在迁徙途中,也在农田里刨吃一些农作物的幼苗,有时还会连根拔起,甚至影响粮食的收成。但我们许多的农民兄弟,也都知道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依旧爱鸟护鸟,真是可敬可叹!

不过,在野生鸟类的拍摄中,雁类的拍摄相对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它们的个头较大,鸿雁的个头最大,身长大约90厘米;而灰雁和豆雁的身长也有近85厘米。但它们都非常机警,对人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使人很难接近它们。当我们刚刚向雁群靠近时,在浅水处游弋的它们,就会警惕地向水面深处游去。假如我们继续行进,可能距离它们还有百米之时,雁群中便会突然发出刺耳的雁叫,水面上随即便是一阵急促、混乱的翅膀拍打声,以及脚蹼的划动声,它们突然起飞,而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再回到原来栖息的水面上。这就是机警的雁类,在它们休息时,雁群中常会安排一只或数只的“哨鸟”,它们不吃、不睡,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担当警卫,非常恪尽职守。一旦发现情况,则会发出警报,雁群闻声会随即而飞,边飞边鸣。

闻雁韦应物篇3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闻雁韦应物篇4

[关键词]青花瓷 玉溪龙窑 装饰图案 纹饰赏析

1381年(明代洪武十四年)前,云南仍处在元梁王统治下,在此时期以内,青花瓷的烧造依旧保持着元代陶瓷的风格特征[1],诸如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实心足以及圈足底心有乳突点,釉色厚薄不均,青花色泽浓淡不一,而且多见铁锈斑痕迹。这也正是玉溪龙窑在元明交替时期的青花瓷产品的典型特征。玉溪龙窑的窑址,位于现在玉溪市以东3公里的囡囡山瓦渣地[2],据发掘资料显示,玉溪龙窑是典型的民窑,烧造的器物大多属民用青花瓷,杂有少数青釉和仿龙泉窑瓷器。根据窑内外堆积的大量青花瓷器的造型、胎质、釉色、青花色调、图案纹饰和烧造技术推断,玉溪窑的烧制年代,上限应在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间,下限为明代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时期。

一、种类题材广泛。从玉溪龙窑出土的青花瓷器物看,种类有瓶、盆、罐、壶、碗、盘、杯等日用生活器皿,图案纹饰自明清至民国年间以来,题材十分广泛[3],涉及到山水、人物、仙释、花鸟、鱼虫、走兽、建筑以及吉祥、喜庆等各种门类。图案纹饰与内地装饰风格颇有差异[4],绘画技法以写意画为主,偶见兼工带写的笔法,经由大胆的变形取舍,超前的打散构成等,这些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出心裁的巧妙构思,使其纹饰在青花装饰纹样中独具一格。

二、装饰手法多样。玉溪青花纹饰的处理手法,是古代窑工根据青花瓷器有限的创作条件,利用碗、盘外壁和内心仅有的空白地带适形造型,表达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艺术形象。由于窑工之间的性格、气质、文化修养、思维方式、生活经历、师承关系和技巧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需求存在差异,虽是同一造型,其纹饰却不尽相同。有的造型和纹饰相似,但构图和表现手法大不一样。如“鱼乐图”中鱼儿欢乐腾跃的姿态形象,即是以运动透视取代固定透视,表现“海阔任鱼游”的奔放感觉,令人联想到鱼儿在空阔无垠的大海里奔放自由的欢畅神态;又如“琼楼玉宇图”却是利用有限的瓷碗外壁创造着无限的空间,时空观念任凭窑工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创作意识任意驱使,尽管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但当时画工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理念依然能够沟通今天观众的心灵,从而使其青花纹饰所传达的意境得以展现。

三、瓷器装饰鉴赏。鉴赏本身也是一门艺术。鉴赏者的学识、修养、品性、情操不同,其理解的浓度和广度也大相庭径。陶瓷艺术的造型装饰可借鉴其绘画和造型自由重合的思想,将自然形象和联想有机融合,创作出风格独特并能引人入胜的陶瓷艺术品。若从另一角度纵横鉴赏,神游其中,浮想联翩,你也许将不知不觉地进入瑶台碧云瑞,沿锁闼朱扉迤逦而行,但见飞涧晴虹、紫凤飞翔、玉树苍翠、青鸟争鸣。玉宇亭榭雕梁画栋,斗昂枋金碧辉煌,其建筑结构与人世间大不相类。也许阁内仙乐阵阵,一队束翠鬟,披霓裳的羽衣仙子正在按音乐的悠扬节奏轻盈回环……如此引人入胜之青花瓷画艺术,使欣赏者主观幻觉的情感形态超越现实中的自然形态,引发观者的种种联想,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诗,任你吟咏,画,含蓄典雅。梦由神思,幻从心生,令人一看三叹,爱不释手。

这种修养与幻想相融合的思维方式,大大突破了对实用青花瓷碗的感受性,使这种突破性感受延伸到主观主义的幻想世界,客观与主观、生活与虚构、现实与幻想交融形成视觉幻象:捧此碗即如捧明月。古代玉溪窑的画工何等智慧,令凡夫俗子亦可九天揽月,其艺术思想和创作技巧如此登峰造极,今天的人们在造型创作方面,亦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四、代表纹饰赏析。玉溪窑所产的青花,图案纹饰丰富多彩,此文不过略举较为典型的几例,且管窥蠡测,仅为抛砖引玉而已。对玉溪青花纹饰的研究,到今天仍能起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积极意义,产生特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并且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潮流中起到促进陶瓷艺术和学术研究的作用。

翔雁图:玉溪窑大量的青花瓷片中,目前仅发现两个内心描绘青花翔雁纹饰的青花碗[6]。翔燕,即翱翔于天际的大雁。青花碗口虽然残缺,但碗内心纹饰完整,碗的釉色黄中泛绿,碗心以青花大写意技法,描画大雁右向展翅飞翔,姿态飘逸轻盈,两朵云彩在空中徐徐缓慢的伸卷,平稳的布局中显出空阔无边的意境。

明洪武太祖朱元璋迁百工充实云南,百工中就有不少窑户,因此玉溪窑户大多来自中原,并在此组建了一个碗窑村。根据青花碗的造型和翔雁图的描绘纹饰推断,其烧制时间大约在明代永乐晚期,即郑和下西洋时,当时内地用青花料画大雁的纹饰也不少见。玉溪窑绘画工匠画的翔雁,技法已极为纯熟,毛笔描绘的线条潇洒飘逸,出神入化,实为青花瓷画艺术中的精品。青花翔雁图推测为戍边军户中的窑工所画,他们携带家眷随军远征云南,落籍玉溪后以烧造陶瓷为生,故乡远在千里关山之外,翔雁图也寄寓着窑工们眷恋故土的情怀。

琼楼玉宇图:青花碗外壁“琼楼玉宇图”纹饰,是青花装饰中的神来之作。古往今来与月亮有关的民间神话不少,“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关于描写传说中月宫景物的绘画作品却不多见,而以青花纹饰表现月宫景致的瓷画艺术更为鲜见。玉溪窑出土的青花瓷碗纹饰“琼楼玉宇图”则弥补了这类题材的不足。通常之碗皆为圆形,但圆形之物并不都似月亮,偏偏此碗却似月亮,为何?因此碗外壁所绘纹饰乃神话传说里月宫之琼楼玉宇,故此碗便寓有月亮之象征。窑工通过夸张、变形、联想、想像、幻想、巧合、虚构的相互交织、相互组合之手法,利用碗的圆形和传说中月亮上的景物相互依存,在极为普通的事物中注入主观意识,超现实地表达其心灵意象和主观意识的视觉虚构,给人以深刻的感觉和梦幻般的刺激,使观者产生幻觉,感觉转化为联想。

“琼楼玉宇图”环绕碗壁描绘了一幅通景屏。图中云雾缭绕,月亮中的琼楼玉宇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旋转玩赏,时见彩云飘摇,时见三重檐庑殿顶之楼阁高耸云际,奇花异树随风摇曳。楼阁虽宏伟开阔,楼阁外边却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嫦娥或吴刚也许禁不住“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不知何处访友去了,只剩一片清幽雅致的境地。

结带宝杵图:青花碗心“结带宝杵图”纹饰:杵,原是舂米之劳动工具,军事上根据杵的形式制作兵器,长短类剑。器身为四方形,有节,呈锥形。杵首为圆柄。佛道中称其为宝杵。又称金刚杵或降魔杵,为护法神韦驮手持之武器。“结带”,指系于宝杵手柄上的红黄绿紫等彩带,构思巧妙,含意明,即作饰件,也增强了宝杵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肃穆感。宝杵正中螺旋状纹饰巧妙地运用共用线,作为宝杵旋转的中轴,它超越了视觉常规,使人们的心灵意识通过视觉感受到宝杵闪烁变化的意念。杵柄和杵刃相互配合的四方连续图案以其螺旋状中轴为联接环,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视觉效果中产生旋转运动,给人一种变化无穷的神异感,突出了护法金刚的无穷神威,以震慑企图扰乱佛法的魔怪。

持宝杵的神将名叫韦驮,常见雄纠纠立于寺院前殿神龛内,是为保护佛法之金刚神,他威力无比,百战百胜。韦驮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韦驮菩萨的形象传入我国较晚,大约在宋代才出现于寺院中。韦驮一手执杵,一手立掌,则表示伽蓝为子孙庙,不欢迎外方僧众;如韦驮双手合掌捧杵,则表示伽蓝为十方庙,接纳各地云游僧俗入内修行。

龟背锦图:青花碗外壁纹饰:“龟背锦图”。龟背锦图案为玉溪窑青花瓷器中独特的装纹饰样之一,常用于碗外壁作连续纹饰,颇具华丽祥瑞之感。龟背锦即指龟背之菱形纹饰。殷商时代,龟甲是占卜的主要工具之一。以火灼龟甲,视其裂纹以预测吉凶,凡狩猎、祭祀、征战、农事、生养、出行、疾病等皆以龟甲为卜,事后结果或解释事前原因即用象形文字刻于龟甲上,称为契文、卜辞,为盘庚迁殷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

汉代以龟为至尊至贵之物,丞相、列侯、将军都用龟钮金印。唐诗中有“无端嫁得金龟婿”的名句,因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皆佩带金龟,以示地位显贵。宋以前,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还有识途之本领,古人入山林,常携一龟,若迷路,即将龟放于地上,随龟而行,即可走出迷境。因龟总是朝有江河的方向爬行,民间有龟寿千年之说,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一子,形似龟,好负重,庙中殿堂石碑下龟趺石座即其形象。

后来龟却背上怯懦无能的贬意,究其原因,始于元代。元末明初陶宗仪撰《辍耕录》,书中的社会风俗类收录有金方嘲弄一故家大姓之打油诗“宅眷皆为撑目免,舍人总作缩头龟”。此概念一出,使龟声名狼藉。不过,今天仍然有“龟鹤遐龄”等祝寿的吉祥语流行,龟背锦仍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 施倩;王一伟.元青花装饰纹饰风格及其形成背景[J].中国陶瓷.2010(2)

[2]. 苏伏涛.云南玉溪元末明初龙窑的发掘.考古.1987(8)

[3]. 葛季芳.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收藏界.2006(1)

[4]. 黄萍.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5]. 彭文君;鲁荷花.浅谈现代陶瓷青花装饰技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03)

[6]. 韩祥翠.浅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审美特征[J].陶瓷学报.2006(02)

[7]《青花的世纪―元青花与元代的历史、艺术、考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1日,第一版,上海博物馆编著

闻雁韦应物篇5

一、阅读《采桑子》,回答问题。

采桑子

[宋]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词中“好梦频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晚春》,回答问题。

晚 春

[唐]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注]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杨花,诗中指柳絮。

1.这首诗歌在写作上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行香子》,回答问题。

行香子

[宋]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r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请你分别总结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咏路》,回答问题。

咏 路

[宋]邹 浩

赤路①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予独何为②,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赤路:南方称“赤”,又多红土,广西多赤土,道路蜿蜒曲折。②伊予:即“予”,我。伊:语气助词,无义。何为:为何,为什么。

1.“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对比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之松江

[宋]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注]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松江渡送人

[唐]许 浑

故国今何在,扁舟竟不归。

云移山漠漠,江阔树依依。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

此时兼送客,凭槛欲沾衣。

[注释]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这两首诗歌的作者送别的季节《送人之松江》是 季;《松江渡送人》是 季。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拓展训练

六、阅读《塞下曲(其一)》,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一)

[唐]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请你赏析“宵眠抱玉鞍”中“抱”字的妙处。

2.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七、阅读《菊》,回答问题。

[唐]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咏菊诗用的是一种 手法。

2.结合全诗,请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八、阅读《夜读兵书》,回答问题。

夜读兵书

[宋]陆 游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1.诗的开篇描绘了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唐]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两首诗歌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歌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 江上

[元]张可久

蘼溲闫缴常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1.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不同,马致远的词表达了 心情;张可久的词表达了

心情。

闻雁韦应物篇6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齐己《闻落叶》

4、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孔德绍《落叶(一作孔绍安诗)》

5、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

6、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孔绍安《落叶》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8、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0、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王周《落叶》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2、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13、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14、今朝君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

15、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题落叶。司空曙

16、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齐己《落叶》

17、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韩愈《落叶送陈羽》

18、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

19、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子西语录

20、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21、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2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23、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24、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25、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王建《落叶》

闻雁韦应物篇7

反思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备战2015年高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懂诗歌是前提

(一)充实文言知识库,从字面上读懂

阅读诗歌首先应调动文言知识库,逐句翻译,了解大意。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词,更应该结合上下文认真分析推断。如天津卷中“阑珊”为“将尽,衰落”之意,“濯”为“洗”之意,理解了这些实词,也就读懂了诗歌。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典故,江西卷直接考查了“舞雩风”这一典故的出处,重庆卷也间接考查了“王谢堂前燕”的典故。

(二)把握古诗词类型,从内容上读懂

常见的古诗词有:

1.借景抒情诗。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如新课标Ⅰ卷、辽宁卷、四川卷等。

2.赠友送别诗。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往往抒写离情别恨,或激励劝勉友人,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如广东卷。

3.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或表达美好春光无人欣赏的孤独惆怅。如天津卷、安徽卷。

4.羁旅行役诗。游子所见所闻所感,包含着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乡的无穷思念。如新课标Ⅱ卷。

5.山水田园诗。诗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如大纲卷、福建卷。

6.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如重庆卷。

7.闺怨悼亡诗。表达男女之间的幸福生活,抒写爱慕之情或离别相思之苦。

8.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9.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0.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三)抓表面隐性信息,从感情上读懂

读诗不仅要善于抓住直接表达感情的表面信息,还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注释、典故等隐性信息知人论世,推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二、知识储备是基础

(一)把握常见意象的内在意蕴

杨柳、南浦、浊酒、长亭等意象多见于送别诗;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多见于边塞诗;月亮、鸿雁、双鲤、莼羹鲈脍、捣衣等意象常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梧桐、芭蕉、流水、斜阳、猿猴、杜鹃等意象常渲染凄冷、悲凉气氛,表达忧愁、悲伤心情;红豆、莲、连理枝等常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五柳、三径、、东篱等多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黍离、草木等常抒发盛衰兴亡之感;梅花、、竹、松柏等意象多表现坚强、高洁、坚贞的品格。

(二)把握常用表达技巧及作用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2.描法: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工笔、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通感、双关等。

4. 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赋、比、兴等。

5.结构模式: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铺垫、照应、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三)把握常见语言风格的特点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华丽、幽默、辛辣、自然、口语化、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寓庄于谐、富有情趣等。

三、规范答题是关键

(一) 描述画面型。描述画面+意象特点+表达的情感(画面作用类的需答出情感)

例如广东卷第10(1)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杪:树梢。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一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描述画面)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意象特点)

(二) 炼字型。释义+句意分析+手法+表达效果

例如湖北卷第14(2)题:

早发

[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释义)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句意分析)用返乡的雁反衬(手法)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效果)

(三)鉴赏表达技巧型。点手法+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例如新课标2卷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点手法)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举例分析)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表达效果)

(四)分析抒情形象型。概括形象特征+举例分析

例如山东卷第14(2)题: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概括形象特征)“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举例分析)

(五)分析主旨情感型。主旨情感+诗句分析(运用表达技巧的应点明)

例如新课标1卷第9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主旨情感)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表达技巧)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诗句分析)

(六)鉴赏语言风格型。概括语言风格+结合诗句分析

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12(2)题:

示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闻雁韦应物篇8

一、鉴赏主题,品味诗人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本,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言志”、“缘情”的艺术载体,还因为我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大都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即突破性或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历史时代,必定有很多诗人对同一创作题材或者同一创作主题产生极其浓厚的创作兴趣,各位诗人都在努力追求古典诗词权威文本的突破性抑或独特性境界。然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能够在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歌艺术创造领域中,创作出相对于权威文本而言具有突破性抑或独特性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以“秋”为题材或者以“秋”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意境大多悲凉,诗人寄寓的情感也往往凄美甚至悲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大概是深受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名句影响的缘故吧。但是,刘禹锡的《秋词》却能打破悲“秋”的主题,赋予秋天灵动壮美的艺术魅力,表现诗人无比热爱秋天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境。故此,教学《秋词》时,我曾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主题和诗人寄寓于诗歌中的不同心境,体味二者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鉴赏意象,品味意象的深刻内涵

“意象”即“兴象”,是客观世界中的“象”映入诗人的脑海中,再渗透到诗人主观的“意”(主观情思)中的能动反映。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故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相同意象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作品中具有的相同抑或不同的内涵,品鉴诗人在古典诗词作品中巧妙运用意象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技巧。

以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在引导学生读顺、读懂其大意的基础上,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王维的《使至塞上》、韦应物的《闻雁》等展示出来。在学生基本理解这两首古典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探究意象“雁”在上述三首古典诗词中所具有的相同抑或不同的深刻内涵。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热烈探讨之后,一致认为:三位诗人均是借“雁”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雁”意象往往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三、品鉴创作手法之妙,鉴赏诗人的创造技巧

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很多,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创作方法。

1.乐景写哀。就是诗人以美丽景物烘托人物的悲哀心绪的反衬手法。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安史之乱中,诗人看见娱人之物的花鸟本应心情愉悦,可是却因为安史之乱导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产生的感时别恨之情而更加落泪惊心,以此突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哀景写乐。就是诗人以凄凉的景物来烘托自己愉悦心情的反衬手法。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典型的以哀景写乐情的佳作。诗歌首句写前人逢秋每每感叹“寂寥”,次句写诗人与众不同的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与自己的坦荡胸怀互相辉映,更有那一鹤排云飞上万里晴空与诗人旷达的心境和绵远的诗情相互融合,从而烘托出诗人无比旷达和愉悦的心情。

总之,教学古典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比较鉴赏。上述三种方法只是笔者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笔者相信,在语文新课改潮流的强烈推动之下,将会有更多的同仁探索更多的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比较鉴赏古典诗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供广大同仁学习与借鉴。

上一篇:柳亚子诗词范文 下一篇:我们班的新鲜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