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范文

时间:2023-09-25 08:11:23

闻雁篇1

孤 雁

(唐)杜 甫

孤雁不饮啄①,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②

望尽③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④,鸣噪自纷纷。

重点注释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③望尽:望尽天际。④意绪:心绪,念头。

译文参考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在浩渺天空中与雁群走失、在云海弥漫中单飞的孤雁呢?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赏读提示

这首诗表面写一只孤雁,看似并无深意,但是一联系写作背景我们就会发现此诗意蕴深远。这首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接下来的颔联读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与“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着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出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边飞边叫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反映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作者笔锋一转,宕开一笔,从野鸦来着手:“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无忧无虑、喧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同伴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依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还要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首诗读来极为感人,它表现的情感是浓烈的,是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地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云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读后思考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颔联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突出了“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闻雁篇2

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在雁荡山的东大门。灵峰的夜景最美,移步换形,变化多姿。我们在灵峰可以看到“夫妻峰”“婆婆峰”“公公峰”“牧童峰”``````

“灵岩飞渡”是一个人在钢丝上骑自行车,荡秋千,在半空中撒下叶子,称为“仙女散花”。

大龙湫被誉为“ 天下第一瀑”。它以“峰奇,嶂险,瀑美”而名闻天下。大龙湫落差197米,它在空中,潭底幻成两条龙,腾飞翻卷,仪态万千,变化无穷。

闻雁篇3

1、适度的打扮,能让姿色平凡的人摇身一变,成为沉鱼落雁的大美女。

2、让一个天才去发现你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不费出灰之力,但如果是的话,我一定是才智过人了。

3、一个人如果心地不善良,纵使有沉鱼落雁之貌,也不算是真正的美!

4、你的美犹如沉鱼落雁。

5、张小姐长得沉鱼落雁,难怪追求她的人大排长龙!

6、有着天使一样的面孔,当然没有必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了,那是假的,()只不过正好赶上鱼下去了,雁飞下来了,月亮到云里了,是吧!

7、小美虽然生得沉鱼落雁,可惜打扮失当,反而失去原有的美。

8、久闻她美艳动人,今日一见,果真是沉鱼落雁之貌。

9、她有沉鱼落雁之貌,即使未施脂粉,仍旧美得自然脱俗。

闻雁篇4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赏析】

李涉(约766一?),唐朝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元和年间曾官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因事被贬,离开了京城。大和中又被召为国子博士,不久又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井栏砂宿遇夜客》传诵甚广。著有《李涉诗》,已佚。

@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绝句,意境高远,意态自然,耐人寻味。

前两句“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写诗人耳闻目睹的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今江苏镇江。“边声”,边塞上号角吹奏的曲调。诗人的船停泊在江边的润州城,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旅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家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进行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后两句“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借惊飞的鸿雁来表达自己的遭遇。海门,在镇江焦山的东北方向有互相对峙的两个岛屿,人们称之为海门。在这傍晚时分,鸿雁们本来已经聚集在江边沙滩上准备歇息了,忽然角声骤响,惊得鸿雁们纷纷飞起,成群结队地向海门外斜飞而去,越飞越远。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不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吗?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家,就是连借鸿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啊!“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包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闻雁篇5

一上车,我倒头就睡,我可是一大清早就起来了。中午,在爸爸妈妈的朋友家和一大帮人吃了顿饭,他们和我们是同路的。不久,夜幕就要降临,经过了山清水秀的雁荡山,旁边几栋豪华旅馆矗立在我眼前,我们期盼夜晚的来临,期盼着看夜景。

吃了晚饭,天空有了星星的点缀,加上明月,再美不过了,人们带着各种各样发光的头饰在山脚穿梭。各队导游早激情演说,小店的人叫卖着,一群孩子转眼间就把那里围的水泄不通。

走了一段路,导游让我们在一个方向站成一排,脖子往后仰,只见一直巨鹰像要扑下来似的,让我有一丝莫名的恐惧感。这就是雄鹰高高收起翅膀的样子。在夜晚,那黑乎乎的一片,还有旁边灯光的照应,真是栩栩如生啊!再绕到另一个方向,刚才的雄鹰咋一看成了******,叫做“双乳峰”,我们都明白它的含义。听导游说,这代表了一个母性的伟大,听了这话,让人不觉得多看几眼。

最美的就是那个睡美人了,只见她上半身靠在山上,长长的头发披下来,手中似有一枝玫瑰花,月光沐浴着她,像一层薄薄的羽纱。最浪漫的是一位昂首仰望天边,等待着出远门的丈夫,换个地方,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各穿欧式婚礼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能想象得出来。最像的就非白发老翁莫属了,他严肃的坐着,在夜幕下,他俨然像一位作家或画家,只是想不出叫什么名字罢了。

闻雁篇6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 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 “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闻雁篇7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集体备课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大雁归来》集体备课发言稿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新授课

(一)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

作者籍课文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朗读课文、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三、拓展训练

1、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2、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四、课文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五、作业 布置:

《大雁归来》集体备课发言稿2一、导入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展示大雁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自己眼中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A 给下列红字注音。

迁 徙 (xǐ) 雾 霭 (ǎi) 窥 (kuī) 探 缄 (jiān) 默

狩 (shòu) 猎 凋 (diāo) 零 滑 翔 (×iáng) 顾 忌 (jì)

B 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

利奥波德 (1887 ~ 1948) ,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 ? 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它问世于 1949 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讨论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五.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法。

七、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 .征蓬出 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

3 .乡书何处 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张若虚

八、作业布置

1.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尝试仿写。

2.拟人修辞手法的写作尝试:写写家里的小动物。

3.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4.寻找关于大雁的诗歌阅读。

《大雁归来》集体备课发言稿3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学习使用最合适得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雁,飞翔在秋季的蓝天上,也飞翔在古人的诗篇里。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展示大雁的图片(人字形群体高飞图,单只栖息特写图)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说说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2、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以这样的句式说:读 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的大雁。

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很强的联合观念。

3.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三、研读探究本文是翻译作品,有些句子长而且难理解。

不妨设计一个品读语言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找出问题,合作讨论。

教师作学法指导:

(1)用缩句的方法理解。

(2)联系上下文解读。

四、拓展延伸

《大雁归来》集体备课发言稿4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滑翔 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每当肃杀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业,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关于大雁的记忆?

二、简介作者: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享誉世界的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影响深远的作品是《沙乡年鉴》,这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春天,大雁归来的情景)

2、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写了大雁归来、觅食集会,突出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大自然的诗意

四、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①作者是一个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仿写句子: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 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3、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大雁归来》集体备课发言稿5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通过学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训练概括、理解能力。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珍爱野生动物。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蓄的句子。

教学设计思路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读课文,把握独特的写法,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理解难句,增强语感;延伸拓展,阅读相关课外文章,沟通课堂内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窥探(kuī):暗中察看。狩猎(shòu):打猎。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提问:阅读上面的材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学生明确: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三段话的深刻含意?

学生思考,明确: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3)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

1.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风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摘自《辞海》

提问:把这一段文字与课文进行比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明确:这一段文字,重说明。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2.教师点拨: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抒情性是本文最明显的特征。

请同学们自主选例评析。

(1)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2)感受抒情性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多媒体显示)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4)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5)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自由发言,任选一句来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师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涵泳体味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如有小组成员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以纸条形式向教师提问。

2.教师选择较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代表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3)作者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1)课文是译作,理解起来有困难。联系上文,“坚定信念”是指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之时。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的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说“先知”。“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2)联系下文,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存疑:对有损无益、损益兼有的动物,我们也要与它们和谐共处吗?

教师不必急于给予回答,引导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两周以后上交研究性报告。

闻雁篇8

盛夏的傍晚,天朗气清,我们乘船,开始了期待已久的雁窝岛之行,温书记热情地当了我们的向导。早在小学的课本里就学过“清水盈盈,弯汊绕绕,一望无际三棱草,疑怪白鹭争相告,年年大雁归来早”的句子,那时雁窝岛的大雁就深深在我的心中落了脚。初进雁窝岛,映入眼帘的是万顷湿地,一望无际;沁人心脾的是习习和风,清波涟漪。雨后的清新空气一瞬间就钻进了我们的口鼻,整个呼吸都充满着小叶樟、三棱草的自然气息。沿雁窝岛向南行十余里,有一大湖,色若蓝玛瑙;湖岸边绿草铺毯,野花摇曳生姿,溢香舞影,与滚滚绿浪遥相呼应。温书记说:“这里大雁颇多,盛产雁蛋,美称‘大雁湖’。”正当我沉浸在温书记的徐徐讲述,感叹这天高水阔,云淡风轻时,突然之间,受惊的雁群结队起飞,振翅声和鸣叫声疾风一样掠过芦苇荡,很快它们就排成“一”字形,飞走了。看着它们翱翔于碧空,我想“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大概就是此情此景了吧。

再往前行,水中有两只大雁正在嬉戏,然而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了它们身后的一组雕像上。温书记向我们介绍:“这是为了纪念任增学老前辈潜水挂钩的英雄事迹而建造的。”望着水中的大雁,我的思绪也沿着它们游过的痕迹回溯到了五十年前。在北大荒的土地还在沉睡的时候,王震将军就带领131名转业官兵踏上了开发雁窝岛的征程。我想,这些转业官兵不就是飞到北大荒的第一批奋斗雁吗?他们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落脚于雁窝岛,扎根于黑土地。一块沼泽,六台机车,七名战士潜水挂钩,永载史册。一方水域,两个油桶,十位青年水上运油,千古流芳。都说雁窝岛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些落脚在这里的奋斗雁给了它最好的诠释:艰苦奋斗在八五三,勇于开拓在雁窝岛。《雁乡铭志赋》里这样说:“雁去来兮,斗转星移……公元一九五六,将军雁阵排头。举杖剑指清河畔,选址建场。笑谈风雪极目处,沃野平畴。是年铁道兵千余八百壮士位列前阵,挥别鹰厦,北上冰滩险途。进岛先遣,筚路蓝缕。荒原无情却有情,雏雁黎明啼。”雁窝岛怎会无情,绵长清澈的挠力河就是对这些大雁最好的哺育。

如果说这些含泪脱下朝夕相伴的戎装、重归草莽的英雄是落脚于雁窝岛的第一批大雁,那么知识青年就是从北京、上海飞来的又一批大雁。他们携齐鲁乡音,传古仪之风,落脚于莽原雁窝。这是一批建设雁,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有许许多多的知青像当年的转业官兵一样英勇牺牲。有为保卫农场上千亩大豆和猪棚、房舍以及人民生命安全而葬身火海的北京知青张梅玲、李晓军;有先锋战士张德信;还有党的女儿陈越玖……我不知道有多少英雄长眠于此,永远守望着这片广袤的芦苇沼泽,这片洒满他们青春的处女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这片热土上,播撒的不仅仅是上一代人的青春、汗水、理想;更重要的是见证并镌刻了上一代人在这里践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这批建设雁在雁窝岛落脚,将北大荒建设成了北大仓。天空中有大雁飞过的痕迹,黑土地上有英雄流过的血泪。

从雁窝岛回来,已经是夕阳西斜。落日隐归处,兴尽晚回舟,听湖水拍岸,看鹤舞雁飞,闻荷摇藕香,只觉心旷神怡。站在雁窝岛码头,眺望夜色下的雁窝岛新村错落有致,朦胧中别有一番风味,发人深思。我回想着这几天的行程,所见所闻还历历在目:从万顷良田到农机博览园;从全国最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到“四季有风景,三季有花看”的华瑞园新区;从现代化的学校建设到开阔的红兴隆广场;一排排别墅式的楼房鳞次栉比,一亩亩碧绿的试验田茁壮成长。退耕还林,保护雁窝岛湿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群致富雁,紧随先辈足迹,又落脚在了雁窝岛。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老一辈革命前辈到垦荒二代,如今我们是耕作在广袤的田野里,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中;过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苦耕耘,现在是大机器、大生产、大建设、大繁荣。我感动于燕窝岛人的勤劳,震撼于雁窝岛人的执着。感动之余,回望着挠力河,它蜿蜒缠绵地依偎在雁窝岛静谧而广阔的怀抱。我想:挠力河就是雁窝岛土生土长的英雄泪,九曲十八弯,那是老一辈们不舍的怀恋,精神的积淀。英雄泪,滋润了河水,也哺育了万物。大雁依水,水养大雁,生生不息,衍衍环复。那些今天依旧战斗在这里的北大荒人,我们在这里落脚、扎根的新一代雁群,只因为深深热爱着这土地并且要把它装扮得更美丽。因为热爱,所以无私;因为热爱,所以充满了建设北大荒的雄心壮志。也许这才是大雁在这里落脚的真正缘由吧。

远远地看见几只大雁在低空盘旋,随后又不知落脚何处,只剩下它们高亢的鸣叫声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都说大雁是一种热烈而深情的动物,它们在飞翔的时候不停地用叫声呼唤、鼓励自己的同伴。天空中的大雁渐飞渐远了,我想这鸣叫应该是落脚在这里的老一辈雁群对我们新一代的召唤与期待吧。

上一篇:新郎新娘范文 下一篇:日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