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作文写景范文

时间:2023-12-04 08:45:55

四年级作文写景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雅思考试;情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H3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87—03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之具备在日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目标的改变使大学英语测试,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社会上不少用人单位已把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证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之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性英语测试,如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雅思考试等。作为拥有较高公共认可度的英语水平测试,国际性考试的测试理念和设计有不少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本文将针对测试内容,对比分析我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IELTS)以及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从而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可行的教学建议。

一、相关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模式的发展经过了三种体系的演变:科学前语言测试、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以及交际语言测试。科学前语言测试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现,语言教学和测试的设计全凭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20世纪40年代,以Lado[2]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言系统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之相配的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需分离处理,提出了分立式测试,主要题型是选择填空题。70年代,语言测试进入了交际语言测试阶段,情景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备受关注。90年代初,在交际测试的体系下,学者们设计出各种交际能力的测试模式,基于英国应用语言学家Munby的交际能力模式的语言测试模式较为详细。Munby列出了交际能力的六个维度,包括行为类型参数如获取信息、转换信息等,身份和情景参数,篇章类型参数,题材领域参数,篇章规格参数以及基础能力及促成技能参数[3]。在测试中,参数间的交叉组合便是交际性测试中所需测试的交际行为。

在测试发展的三个体系中,测试的具体实施需要考虑以下五个问题[4]:

(1)语言学习和测试的方式;

(2)对语言基础技能如何处理:综合处理还是分离处理;

(3)测试内容是否置于语境及真实的情景中;

(4)考试材料中的语言是否真实;

(5)以语码为纲还是以信息为纲。

本文将依据测试具体实施中所需考虑的五个问题,分析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以及剑桥雅思考试。由于在三种语言测试系统中,各测试系统还分有不同类别的测试,如剑桥雅思考试分有移民类和学术类测试;但在同一系统中,各类别测试的性质、题型和模式相同,因此,本文将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中级)以及雅思(学术类)考试为分析对象,比较三种测试系统。

二、考试分析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近几年的考试真题进行分析,包括2010~2012年间4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外语考试部编著的《剑桥BEC真题集第4辑(中级)》[5]与《剑桥雅思真题集第8辑》[6]。

1.写作试题分析

近两年的4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题要求受试根据某一主题进行120词的写作,题目以提纲形式给予了相应的写作信息,规定了各段落的写作内容。根据辜向东和杨志强对1989~200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试题分析,在二十年的考题中,提纲式的考题占了97.5%[7]。从题材上看,写作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题目要求中并没有说明情景中交际的目的、对象和身份,缺乏情景的交际性,未能真正体现交际性测试的特征。

与此不同,BEC考试与IELTS考试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较高的真实情景性。BEC考试的写作题设定了受试的身份,提供了明确的交际对象,如假定受试为公司的某员工,由于业务需求而写电子邮件和商业信函。情景的设置使试题的任务具有了交际性,并从题型、篇章类型和题材上规定了写作的内容、形式以及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交际功能,如征求意见等。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的受试一般都有从商的计划,而写作试题所设置的正是受试在商业环境中所会遇到的情景和需完成的类似任务。与此相似,IELTS(学术类)考试为母语不是英语而将赴英语国家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所设计的语言测试,写作试题把测试的对象作为将要进行报告或论文写作的学生。在第一部分的写作中,受试根据一个图表,以报告的形式,给一位讲师或教授写150词汇报图表所反映的真实信息;写作的第二部分要求受试就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用250词表达观点或争辩,篇章以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形式出现。

可见,由于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任务目的不明确,题型相对固定单一,因此,写作试题的设置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有可能促成应试套用模板的写作教学,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笔头交流能力。

2.听力试题分析

为机器阅卷方便,同时考虑到需在受试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保持试卷较高的信度,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主要采用了选择题。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35道听力题中,有25道题为多项选择题,约占71.43%;另外的10题以复合式听写的方式要求填空单词和句子。题型的多样化可更全面地考查受试口头交流的理解能力。在BEC考试和IELTS考试的听力题中,选择题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26.67%与35%,其他题目的形式包括信息填空与多项配对等。

交际系统中听力考试的真实情景性取决于听力材料的选取、语言发出的方式以及受试回应的方式。在BEC考试和IELTS考试中,听力材料来自于受试未来所要面对的情景。由于使用了真实的情景,语言发出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包括电话交流、课程讲授、访谈、一般性对话、多人讨论等,受试需要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题目的作答。针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题,题目的题材是受试所熟知的话题,但由于受试类型众多,所设置的不一定是受试需面对的情景;此外,为了规范听力材料,所选取的大部分材料都加以加工修改,多以阅读材料作为听力材料;同时,语言发出方式较为单一,均为两个人的对话和一个人的说话。对于对部分考题的回应,受试并不需要完全理解篇章中的信息便能获得答案,如完成复合式听写中的单词填写部分,由于受试只需要把听到的单词直接填写出来,因此,原本用于考查听力篇章理解的复合式听写便成为了词汇听写。经此分析可见,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题未能达到较高的真实性来测试学生的交际能力。

3.阅读试题分析

阅读测试主要考查受试对阅读材料理解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在三种测试中,阅读材料的语言都具有真实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阅读材料来自于报刊,内容涉及经济、医学、科技、家庭生活等方面,BEC考试的阅读材料来自于商业情景中各种商业资料,IELTS考试的阅读材料则来源于英语国家的杂志、书籍和报刊,所选择的内容受大众关注。针对阅读测试的目的,BEC考试测试了受试对商业情景中各种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雅思阅读考试注重测试学生在英语国家生存和学习时所需要的阅读能力,而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材料题材广泛,受试类型多样,阅读测试难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从题型上看,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考题采用了选择式题型;而剑桥的两类测试则采取了多种题型,全面考查了受试把握篇章结构、理解文章、获得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值得留意的是,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考试和BEC阅读考试中均设置了考查学生语言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综合性测试题型,如完型填空、改错、选词填空等。虽然选词填空在真实的情景中很少出现,但在真实性语言的语境中要求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能直接测试受试的综合理解能力。

4.考试其他部分分析

写作、听力、阅读是三种测试的必考部分。对于口语测试,BEC考试与IELTS考试均给予了与其他测试部分相当的比重;但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受试只有在笔试部分达到550分后才能报考口语测试。相反,翻译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必考部分但未出现在BEC考试和IELTS考试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共设置了五个单句,每个单句已给出了部分英文和需要填写部分的中文翻译,受试需要把所给出的中文翻译成英文,补全句子。可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比较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遵循了结构主义测试模式。

三、教学启示

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8],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目的是“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但通过试题分析,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仍处于测试发展中第二阶段的结构主义测试模式与第三阶段交际性测试模式的过渡期,具有部分交际性测试特征的同时含有缺乏真实情景的语言基础知识考查。BEC考试和IELTS考试同属交际性测试,而正是BEC考试和IELTS考试中所体现出来的交际理念对目前所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给予了一定的启发。

1.英语情景输入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对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由于受试类型众多,而所设置的情景和语境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作为社会化的英语教学具有广泛性。在改革过程中,需加强对各种真实情景的了解和输入,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情景,运用真实的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模拟真实的交际过程,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各情景中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技能。

2.系统设置任务

BEC考试与IELTS考试的题目均模拟或重现了现实情景,对受试所需完成的任务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规定了受试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以及写作形式,即在完成任务之前,明确任务的性质,获得相关的信息,然后再进行任务。这样的任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针对真实交际过程中某种技能进行专门练习。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考试内容涉及多个领域,这就需要受试熟悉各个题材,并能在完成任务前自我明确身份和任务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需要涉及各种题材,设置相应场景,并且在任何一个主题下,要以任务的形式在每个场景中明确交际的各要素,使学生在模拟真实情景中有目的地完成交际任务。

四、结束语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在教学的各环节注入更多的真实性元素。同时,作为考核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使之能更好地考核学习者的真实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Lado, R. Language Testing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1.

[3]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外语考试部.剑桥BEC真题集第4辑(中级)[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SOL Examinations. Cambridge IELTS 8--Examination papers from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SOL Examination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7]辜向东,杨志强.CET二十年写作试题分析与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6).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2

摘 要:《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晚年的重要作品,对嵇康一生的研究十分重要,但是对其写作时间在学术界却存在异议。现在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景元二年(公元261)说,另一种是景元四年(公元263)说。但景元二年说实不可信。根据史料景元四年说合乎逻辑,相比之下更为可信。

关键词:《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 写作时间

作者简介:

朱 婧(女,1985―),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唐宋文学2009级在读研究生

罗 煦(女,1986―),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唐宋文学2009级在读研究生。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晚年的重要作品。对于此作品的写作时间的考证确乎关系到对嵇康生平及后期思想的研究。然而历史残存的史料碎片往往给我们的研究带来迷茫与误解,《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作时间的考证亦是如此。学界存在两种意见,不少学者认为作于魏景元二年,即公元261年。但是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作于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根据史料考证,后者较为可信。

一、景元二年说

陆侃如先生的《中古文学系年》以年为纲,以人为目,上自公元前五三年扬雄生,下迄公元三四零年卢谌死,共收录中古时期一百五十二位作家,详细考证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著作篇目及著作年代。在这部书中,他草草言说,景元二年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1]。同样王晓毅先生,认为“景元二年(261年),山涛由吏部选曹郎,高升为司马昭大将军从事中郎一职,选曹郎出现了空缺。于是山涛向‘朝廷’推荐嵇康出任吏部郎……景元二年之际山涛离职时推荐嵇康”。[2]( p144)另外一些学者根据《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裴松之注:山涛为选官,欲举康自代,康书告绝,事之明审者也。案《涛行状》,涛始以景元二年除吏部郎耳。注中《涛行状》所言“涛始以景元二年除吏部郎”,并认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于景元二年(261年)。后来从此说的人较多,诸如:刘汝霖的《汉晋学术编年》、韩格平的《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3]等著作。崔富章的《嵇康的生平事迹及〈嵇康集〉的传播源流》中也道:“公元260年(曹髦甘露五年,曹奥景元元年),太学生赵至在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东一里半)找到嵇康,‘至具道太学中事,便逐先君归山阳。’公元261年(魏元帝曹奥景元二年),山涛(字巨源)由尚书吏部郎迁散骑侍郎,吏部郎出缺,山涛举荐裕康,这实在是司马昭“辟康”的继续,嵇康为此宣布与山涛绝交,奋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4]他毫无疑问的引用此说。孙宏明《嵇康是在与山涛绝交吗?》中道:“约于261―262年,他在迁为尚书吏部郎时,想荐举嵇康代替自己的原来的职务,嵇康遂写了这封书信回答他。……”[5]也认为是山涛在迁为尚书吏部郎时,想荐举嵇康代替自己的原来的职务时,嵇康写了这封书信,但是他对于写作的具体年却避而不谈。

总之,这些学者在考察《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作时间时,一些学者仅注意《涛行状》所言景元二年(261年)山涛推荐嵇康一事,而忽视景元四年(263年)“荐康”之事或将两次举荐相混为一或根本没有作过多研究就说是公元261年。

二、景元四年说

今天有不少学者认为《与山巨源绝交书》作于景元四年。采此说的学者多认为山涛两次推荐嵇康:景元二年山涛初为选曹郎时第一次举康自代,到景元四年,山涛将去选曹,由尚书吏部郎迁散骑侍郎,又一次举荐嵇康。张波《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作时间考》首先根据史料确定确实有举荐嵇康这件事,再根据对《涛行状》中的“除”、“始”等字的理解以及《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恐”等词的理解来说明山涛共两次推荐嵇康,而《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作于第二次[6]。顾农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作年考》中也赞成此说,不过他根据嵇康卒年对此进行考察,并认为信中“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的提法,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其事已实施,而嵇康故意委婉其辞,着一‘恐’字,为老朋友留一余地;二是举康一事尚在酝酿之中,而史家记事未细加区别,径称为‘举康自代’……”[7]同时认为由《晋书・嵇绍传》谓绍“十岁而孤”推算嵇康此信作于他死前两年也不可取,认为“《嵇绍传》之“十岁而孤”不过举其成数而言,未足以作为考证的依据……”[8]。

这种说法仔细斟酌,详引史料。注意到了《涛行状》所言景元二年(261年)山涛推荐嵇康一事,也注意到了景元四年(263年)“荐康”之事。并根据相关史料说明《与山巨源绝交书》作于山涛第二次推荐嵇康。较为可信。

参考文献:

[1]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J].人民文学,1998(7)

[2] 王晓毅.嵇康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下册、卷七)[M].中华书局,1987

[4]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1997

[5] 崔富章.嵇康的生平事迹及《嵇康集》的传播源流[J]. 浙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8)

[6] 孙宏明.嵇康是在与山涛绝交吗?[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7] 张波、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作时间考[J] 西安: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3

中年级学生对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幼小,语文功底弱,基础词汇掌握的少,写起作文来还是会比较吃力。本文将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的研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式。

【关键词】

小学 中年级 作文 教学 指导

小学中年级一般是指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的阶段,这个时间段的同学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并且也已经拥有了一些语文写作基础。这时,进行写作教育便成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任务之一。小学写作的教育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加强训练的项目。经过一二年级略微的接触,此时的中年级学生对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幼小,语文功底弱,基础词汇掌握的少,写起作文来还是会比较吃力。本文将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的研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式。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育学家经常说到: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当年龄幼小的小学生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和学习,这对于老师来讲也是一件可以减轻负担的好事。在保证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因此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在此,我们将激发中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教育指导的第一位,既可以将前期工作做好,减轻老师后期教学的负担,又可以让同学们在更好的状态下进行写作学习,提高写作的水平和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呢。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中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是进行写作教学的前提,老师可以利用板报、手抄报、剪贴画等辅助工具来进行学习情景的创设。中年级的学生阶段,正是思维逻辑发生转变的阶段。由原来的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上的过渡,需要老师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正确可行的指导。创设情景作为一个引导手段,实行办法有很多种。例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板报、手抄报、剪贴画等等。

小学语文苏教版的教材中,三年级的作文题目有一个是《我的老家》,老师可以收集一些各地有特点的风景建筑的照片,张贴在教师的墙上或者分发给各个同学们轮流观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小学生们在图像的视觉刺激下,勾勒出自己家乡的风景画。除此之外,多媒体也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辅助工具,给同学们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幻灯片等资料,都可以激起同学们写作的兴趣,当然,激发兴趣的前提是创设好情境,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

二、重视平时写作积累

重视生活中的积累可以丰富同学们写作时的素材,还可以培养同学们发现美的眼睛。中年级的小学生们,年龄尚小,在生活方面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因此,在进行作文描写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对事物进行描写,作文写得也不够丰富,内容缺乏真实感。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平时的积累。注意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效率最高的方法――1.坚持记日记;2.坚持摘抄名篇佳句。这两种方法实行起来简单有效,对中年级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帮助。

四年级上册的佳句积累中,有很多可以运用在作文中的句子。例如与读书有关的句子: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这些句子流传时间久,且意义深远,如果中年级小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那么一定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不管是什么方式的积累,需要的都是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积累的东西再好也没有什么效果。在这个积累的阶段,老师要做好监督工作,将日常积累的任务布置下去,先强制性的让同学们去做,然后慢慢培养成习惯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自主积累,自主写作。积累名篇佳句是如此,坚持写日记也是如此。任何与学习相关的事情,都需要坚持,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

三、渗透学生写作技巧

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应当根据同学们自身对写作的理解,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进行。小学中年级阶段是一个过渡和转变的阶段,小学生们对于写作没有完整的定义,不知道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点滴渗透。从原来的学写字、造句,到学写一段话、写作文,这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渗透学生的写作技巧,需要老师的实时讲解和督促。例如在小学生上交作文之后,老师找几个典型的例子向大家进行讲解,以此来渗透同学们的写作技巧。

例如四年级的同学对玫瑰花的描写:我表姐的小花园里种了许多花,有海棠花、杏花、桃花……姹紫嫣红,它们迎着三月和熙的春风,徐徐摆动,有的含苞欲放,犹如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绽放开来,热烈奔放……那白的纯洁高雅,紫的高贵张扬,黄的轻盈典雅……一朵朵,一串串,在春天绚丽多彩的阳光下竞相展示自己的曼妙的舞姿,而那灼灼如火的玫瑰更是春天的宠儿。这位同学对玫瑰花的观察细致入微,并且利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作文写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老师可以以这篇作文当作优秀范文来讲解,给同学们渗透写作技巧。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上面所提到的是针对三到四年级的中年级小学生现状所总结出的建议。学习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无论是语文作文还是其他别的科目,想要进步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知识就像一片大海,我们就是海上的船只,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不到边际,但是却会见识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小学作文启蒙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01)

【2】任祥春.当前小学作文的症结及改变策略【J】. 科学大众, 2007(05)

【3】庞益菲.小学作文误区解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2)

【4】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作文教学研究, 2007(01)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4

一、设置情境、兴趣引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游记不久,写作水平不高,我选择身边的校园场景为教学资源,采取了小主人介绍校园的方法。在课前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隔壁幼儿园的小朋友快来我们学校上学了,他们想先来参观了解,我们要做小主人把校园美景介绍给他们,你可以只站在一个地方介绍前后左右各有什么景物;也可以从进门开始,带着客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介绍;也可从四楼、一楼、远处、近处等角度介绍同一个地方,你还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同一个地方的变化。

学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对这个任务欣然接受,想到要面对比他们小的小朋友,他们显得又热情又自豪又充满信心,将习作的热情燃烧起来,而对教师列出的几个通俗易明白的方向也胸有成竹。

二、交流总结,相机指导――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这一部分我采取了分类汇报――分析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方式,根据具体的学情和学习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一)定点换景

学生情况:班上有11人采用站在同一个地方介绍前后左右景物的方法。在指名回答的6名同学中能选择具体的观察点,如操场、宿舍走廊、课室门口等,但顺序表达有点乱,如从左到右讲过后,又兜回来讲左边,“换景”时容易走过场,前边后边、左边右边是什么讲完就无话可说。

对策1: 例文展示

四年级上册《观潮》:作者的“点”在“海塘大堤上”,从远到近,再从近到远描写潮水。“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远远看到“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开进,浩浩荡荡” ――浪潮奔腾西去。

对策2:理论认识

选定一个基点不变,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如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这就是定点换景的写法。

对策3:解决方法

1. 示右图,帮助解决顺序之难。选择观察点填于圆圈内,此点应是最佳视觉,再列举如从远到近顺序,以及在这种顺序下的景物。

2. 定其中一个方位作为主要景物,其他景物作为陪衬。

3. 11人分两组,组内的每个同学选择一个方位口述,如一名同学以植物园的凉亭为基点,详细讲述凉亭左边的假山水池。一名详细讲述凉亭右边的杜鹃花,再集中全组轮流发言,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详说,其余略说,最后连接成文。

(二)移步换景

学生情况:有22人用了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介绍。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这种方便直接的方法,但指名回答的6个同学中,都存在着一个问题:第一个地点介绍得比较清楚,当地点变换时就容易条理不清,言而无序、跳跃性大,如坠云里雾里。看来这是游记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方法。

对策1:理论认识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物,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方法叫做移步换景。

对策2:例文学习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以游客的身份,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颐和园景色的全貌及特征。我摘取了表示作者行踪的几个关键的句子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5

1.目标偏高,要求过难。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认识水平两者是一个同步发展的整体,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受自身知识水平限制,对作文教学的目的认识不足,常追随“考试”的指挥棒,讲求“近期效应”,作文教学中“超纲”现象极为普遍。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命题作文时,要求学生“面面俱到”等。过高的习作评估要求,使学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无可奈何,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甚至抄袭范文,生搬硬套,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2.指导乏术,脱离生活。部分教师由于忽视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懂观察生活,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等实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忽视了精心设计,授之以“渔”,而把指导重心放在研究如何出题、如何批改、如何评讲上,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生只能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泛泛的指导做“无米之炊”,照葫芦画瓢,选材立意、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严格模仿,小心翼翼”,学生作文豪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3.训练断层,缺乏系统性。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各个年级“各自为政”。首先由于小学低年级说话训练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使中高年级的“写”成了空中楼阁,导致训练上的断层。另外,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也缺乏系统性。比如在三、四、五、六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别要求学生进行写景的作文:三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特点按顺序写”;四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特点按顺序写”;五年级要求“写景,按顺序写出特点和人的活动”;六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同一写景的作文在不同年级,要求是绝对不同的。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同一内容的作文,却不能体现出“循序渐进”,使得作文教学处于一种随意、盲目的无序状态。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及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说话练习,提前起步作文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由说到写循序渐进的原则。“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小学语文大纲也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而且特别强调“这方面的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开始培养”。所以,我认为应打破从三年级开始起步作文的惯例,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加强低年级的说话练习。首先,要在低年级的课表上体现说话课的位置,每周至少要安排两节说话课;其次,将说话练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每篇课文、每堂语文课的教学中都要安排说话内容;再次,多渠道进行说话练习,如每天的晨读要安排学生说话、交谈、演讲的时间。在指导说话练习时,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要求不能过高。如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利用插图进行一课一句的说话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说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这样经过两年系统的说话训练必能夯实学生作文基础。

二、视听读记结合,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记日记,不但可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指导学生记日记,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当天发生的一件完整而有意义的事情;叙说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恩恩怨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心中怎样想,笔下便怎样写,要写真情实感。教师对其间流露出的不正确想法,要疏通引导,既教作文又教做人,从而实现从“无话可说”到“左右逢源”的飞跃。

三、增强范文意识,指导写法

充分发挥范文的引路作用,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增强范文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的,又是怎样揭示主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写法,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如结合课文学习中的解题释疑练习作文的审题和拟题;结合归纳文章中心练习揭示作文主题;结合给文章分段揭示段意练习拟写作文提纲;结合区分课文内容的主次详略练习突出作文的重点;结合品词赏句练习作文的遣词造句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范文,也可以人为地“制造”范文――下水作文。指导时,教师要以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进行具体描述,以吸纳学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创造成功机会,注重典型引路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6

一、练写“四素”句。

“四素”句即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记叙文的要素的句子(见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练写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使学生认识“四素”句。如:“一个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王冕学画》)教师将句子作如下分析: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了做什么?

夏天的傍晚 王冕 湖边 放牛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这样,学生一般就能理解什么是“四素”句。老师即可引导他们按照这样的形式写句子。学生会写后,又可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诸如“爸爸吃过午饭后立即赶到医院值班”(人、时、地、事)、“星期天,公园里有许多老人在下棋”(时、地、人、事)的句式,并且让他们练写。练写“四素”句,其内容依然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四素”句要素齐全,意思完整,内容比较具体,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练写“10句”。

即“看”“听”“说”“想”“感”“在”“是”“有”“被”“把”句。

例:

我看见一只小鸟落在草坪上。(“看”句)

李奶奶听到一阵敲门声。(“听”句)

李奶奶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说”句)

他想:我的笔哪儿去了?(“想”句)

我感到很高兴。(“感”句)

我在山坡上放牛。(“在”句)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句)

雨伞被哥哥拿走了。(“被”句)

妈妈把我的书包补好了。(“把”句)

爷爷家门前有一棵大树。(“有”句)

以上10句的练写,指导方法也同“四素”句的练习:

先认识,后仿写,再以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训练时务必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通过一段时间练写“10句”,优等生便可以逐步进行“连句”训练。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说,可继续强化练句,到二年级可进入“连句”的训练。

三、进行连句

二年级“连句”,从写好一句话到写好一个句群。“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是大纲对二年级作文的主要要求。毫无疑问,一年级的“练句”为此已打下良好的基础。“写”的前提是“观察”。“连句”的关键就在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因为“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思维,有了一定顺序的思维也才会有按一定顺序的表达,即意思连贯的表达。

如何在一年级“练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连句”训练呢?

1.引导学生向课文学习。在讲读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句群,体会其内在的联系,在头脑中积累一些句群的范式。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简单事件,按事件的变化过程写话。

3.出示图画,提示观察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等),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写话。

4.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会儿……一会儿……”“有……有……有……”等进行“连句”的训练。

5.开展“续句”游戏:请两组同学,每组四五人,以同一句话开头,分别续说,每人说一句,看哪组续得好,再把好的句群写下来。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7

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最基本的训练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见中低段小学生的习作训练要求只是愿写、想写、爱写、乐写,会用基本的标点符号就行。在写作中能感受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写景描写是小学中低段训练最多的写话习作题材,从一年级的几句话到四年级的成篇作文,都在训练,只是要求语言表达上升提高了。写景片段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观家乡美景,累写作素材

(1)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我们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我们以家乡的美景为主要素材。比如:好汉坡,四门通天,三江映月,紫阳公园,步行桥,我的一家-铜塑像等身边熟悉的美景作为观察对象,这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更亲切更容易下笔。

(2)不同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

我给孩子们欣赏的是市民公园中央的雕塑――四门通天。“这是同学们常去的地方,四门通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个词来说说。”学生很快说出了:“高大”。“能不能用你知道的成语来形容?”“庞然大物。”“你怎么感受到它的高大”。有的说,它有我家楼房那么高。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来说,特别欣慰。借机告诉他们具体的数字有23.4米高。有的说,人站在下面就像小蚂蚁。让学生联想一下这座雕塑的名字“四门通天”,学生立刻想到如果能爬到顶上,就可以到天上去玩了。更有孩子从形状想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钟。

请看一位同学写的《四门通天》。

市民公园的中央矗立着一个庞然大物――四门通天。它高达23.4米,是由四个繁体“门”字组成的。

四门通天是由铜铸成的。它身上有许多花纹,有代表着吉祥的祥云,有奇形怪状的古文字,有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腾云驾雾的龙……四门通天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啊!

在我眼里,四门通天就像庄严的天安门!四门通天如果走完这四个“门”,说不定就能通上天呢!上饶有这么精美的建筑物,我作为上饶人,感到非常骄傲!

除了写出了“高大”的特点,这位同学还抓住了“古色古香”的特点,从建筑的材料“铜”、各种古典的花纹来体现。

写景,要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就必须突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此景与他景的不同。

(3)孩子写不出内容来,问题就出在他们的看只是浮在表面,而没有观察各个细节。多角度的图片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同一个景物,我们找从不同的角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呈现在他们面前就有了更为立体、丰富的画面。

观察步行桥时,先出现整体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桥的长,再出现桥面的画面,仔细观察桥面上铺的是什么,扶手是怎样;接着观察桥身两侧,种了植物;最后观察桥下的河面。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中间到两边,从上到下。

通过丰富的画面,让孩子懂得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

2 发挥无边想象,写动人字句

如果你们是一位设计师,你们想不想让龙潭湖变的更美?说着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用蓝色画碧绿的湖水,又在湖中间画上一朵盛开的莲花。寥寥几笔,一副美景便展现在大家眼前。

让学生讨论讨论,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添上什么景物?孩子们思考片刻就纷纷举手。有画荷花,荷叶,有画杨柳,有画小鱼

……

为什么要画上这些景物?你能抓住特征,发挥想象说一说吗?

我说白鹅吧,我说杨柳吧。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表述着。通过情景的教学,兴趣的引导,让孩子们活跃起来,让画与想结合。我指导他们运用一定的写景知识――按一定的顺序把景物有层次的连起来。可以按时间的顺序,从春到冬,也可以从重点景物到次要的景物。

学生作品:

我的家乡公园可多啦!有庆丰公园、紫阳公园、龙潭湖公园……但最美丽的还是要数龙潭湖公园了。龙潭湖公园位于龟峰大道上。

公园中心有一个湖,那就是龙潭湖了。春天,那里树木茂盛、空气清新。湖面很大,大得一眼望不到边。夏天湖水很绿,绿得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一阵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湖面泛起一道道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闪起了一个个五彩的光环,美丽极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湖中心的那座栈桥了,它是用红木做成的,走在上面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冬天, 一场鹅毛大雪之后,大地铺上了一层雪毯,白茫茫的,四周像结成了硬邦邦的冰块似的。龙潭湖公园成了冰天雪地。

湖面雾气蒙蒙,犹如铺上一层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咦,湖面怎么有一块银白色的手表?原来是湖面上的一座栈桥。淘气的雪娃娃把桥面刷白了,扶手也刷白了。一座小房子像一艘船停泊在湖畔。房顶洁白像戴了白帽子,栏杆像白玉雕出来的,房前的一丛竹子像老爷爷一样白了头发。啊,这里怎么蹲着一头北极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周的树都换上了银装,有的树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四季常青的松树堆满了蓬松的雪球。

是谁让龙潭湖公园变得这样美丽的呢?

四年级作文写景篇8

第一曲: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生乐于写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过亲身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介绍一次活动》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吹泡泡比赛,先分组进行初赛,评出选手再决赛。要求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的场景,观看同学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写的习作非常生动,有的写泡泡形态、颜色变化万千,美丽无比,有的自己比赛时心情激动、紧张、扣人心弦,有的写热闹欢乐的比赛场面,学生自拟的题目更是精彩纷呈,有《吹泡泡》《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我是魔术师》等。

第二曲:不拘一格,科学指导

笔者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要点,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收集有关写作素材,有意淡化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角度去反映生活,表达见解,抒感。在《介绍家乡的景物》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制作了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南部风光:美丽的桂博园,迷人的升钟湖,霓虹灯闪烁的嘉陵江大桥,笔者以桂博园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写。学生有的写秋天桂花飘香的美景,有的写文化路夜晚璀璨的灯光,有的描述了春天一群孩子在池塘抓蝌蚪,有的写大人肆意践踏桂博园草坪、采摘桂花的一幕,作者在文中发出呼吁:请保护我们的家园。试想,如果针对这一题目作具体指导,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南部风景优美,哪来如此鲜活的描写、深刻的思考?

第三曲:行笔成文,巧妙引导

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对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指导。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头脑中的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1.丰富学生的词汇

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文章就生动感人。笔者在作文前要向学生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并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2.提供仿写的阶梯

起步作文教学仿写是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的阶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模仿,模仿什么。比如,学生初写作文《家乡的景物》时,指导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初写后挑选优秀的习作在班级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作文引导学生要把认为最美的风景点写具体。描写的时候用上比喻句、拟人句等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第四曲:指导讲评,交流展示

1.集体讲评

作文讲评时,笔者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评讲时,出示习作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作文的重点、难点就一一道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握重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作文展示台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譬如可以在教室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展示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升华了成功的体验。

3.作文专辑

鼓励学生自编个人作文书或者班级作文专辑,让学生自己设计作文封面,自己拟个好听的名字,如《新芽》《起航》《少年时代》,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习作编入自己的作文书中。通过班级图书角或读书活动展示作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热情。

上一篇:我跟表姐范文 下一篇:钓鱼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