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4 08:46:35

好诗句

好诗句篇1

1、岁月静好的完整诗句是,岁月静好的完整诗句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自《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后常改作“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

2、意思是:男女相约而定下的誓言或约定后,两人永结同心,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

(来源:文章屋网 )

好诗句篇2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3、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译文: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译文: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译文: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好诗句篇3

2.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3.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4.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5.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6.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7.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8.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9.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10.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11.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12.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13.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14.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15.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16.立了秋,凉飕飕。

17.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18.立了秋,把扇丢。

19.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20.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21.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22.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23.立了秋,凉飕飕。

24.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25.立了秋,把扇丢。

26.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27.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28.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好诗句篇4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好诗句篇5

一是勤读。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见读书是下笔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多读书,读好书,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积累,才能学写诗词,写好诗词。然而老年人来日苦少,想要读的书又实在太多,因此,可以选读一些唐、宋名家,如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李清照等大师的诗词作品。当然,能再涉猎一些先秦散文、汉代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那就更好。建议大家还可读读经典读本,如《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唐宋家文抄》《古文观止》,以及宋代以来的诗话等。诚如先哲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帮助老年朋友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是勤学。学习一点旧体诗的基本知识,即旧体诗的体制、声韵、格律等,对习诗者十分重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但直到唐代,诗歌的体制才完备,呈现了律诗和绝句(称近体诗或格律诗)与古体诗、乐府并存。现在我们经常所写的诗一般是律诗和绝句,因而习诗者对“律”“绝”二体尤应熟悉。

律诗每首8句,每句5个字的称五律,7个字的称七律;双句押韵,一韵到底。律诗的第三与第四句、第五与第六句必须对仗成联,如杜甫的五律《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仗句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强,使作品增色不少。

绝句每首4句,也分七绝(每句7字)和五绝(每句5字);双句押韵,一韵到底。绝句一般不对仗,但也有诗人把4句合成两联,依然精妙绝伦。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两对仗,极为工稳。四句四景,美不胜收。

在旧体诗创作中,押韵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如俗话所说“无韵不成诗”。我们现在作诗用韵,仍然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所总结的“平水韵”。应该注意: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在创作时,不要忘记这点。

在习作旧体诗时,还会碰到一个困难,这就是声律,即通常所说的“平仄”。汉语有四声,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属平声,“上、去、人”为仄声。作诗用字构句,平仄交错,形成特定的模式,以规范体制,增强抑扬顿挫,使之更富乐感,读起来流畅上口,且易于记忆。

(未完待续)

好诗句篇6

【关键词】古诗;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优秀的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这些诗内容健康,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颇有美感。古诗的教学值得探讨,近年来,我就古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简单介绍,了解古诗

目前,有些年轻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古诗作者及古诗创作背景的介绍,认为对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没有必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诗中的人和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对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正确指导,朗读古诗

古诗短小精悍,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象鲜明,适合诵读。在教学中,我运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诵读。何谓“三读法”?三读法即指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读通诗句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扫除古诗中的文字障碍。要让学生朗读好古诗,必须学好诗中的生字。学习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自己学习,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学得扎实准确。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手、眼、脑等器官并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朗读时要注意古诗中字的音准。朗读时要读清字音、读准字音。遇有读不准的字时要及时查字典或请问老师。要力争字读的准确无误。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里面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斜”字就不读“qiá”或“xiá”,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ié”。再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十课古诗《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磨”字的音就不读“mò”,它的正确读音是“mó”。

2.读懂诗意

学生读通诗句以后,要指导学生读懂诗意,读懂诗意须理解古诗。理解古诗可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逐字理解

学生在利用字典、词典理解字义时会遇到一字(词)多义,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字义呢?这要将选好的字义放到具体的语意环境中进行确认,从而选出合适的字义来。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十课古诗《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见”,在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207页有七种解释,分别是:①看到; ②看得出;③(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④会见、见面;⑤见解、对事物的看法;⑥助词;⑦用在动词“听”、“看”、“闻”等字后,表效果。该选哪一个呢?通过把字义放进诗句中理解,发现合适的字义是“①看到”。

⑵逐句理解

把一句诗中分别理解出来的字(词)义合理地组合起来,得出该句诗的句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经合理组合理解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好顺江驶向渝州。逐句理解时要反复推敲,并能联系上下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整体理解(将每句意思串起来)

将理解好的每一句诗意有机地连接起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诗的意思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⑷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就可以发现诗人写诗的目的,体会其思想感情。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十课古诗《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3.读出韵味

朗读时,要力求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体现古诗的流畅美。要读好诗中押韵的那些字。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四课古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朗读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朗读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读出诗的韵味,能使人感受到和谐的美,从而对古诗爱不释“口”。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必须读出诗的语感来,除了在重音和停顿上面做一般指点外,还要着重注意“拖腔”的准确应用。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的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也可适当延长或作较大的停顿。如古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语感,表现了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才能进行熟练地背诵。朗读后,教师可指名学生叙述诗的大意(尽量用自己的话说),逐渐理解消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三、精读细品,欣赏古诗

让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观图片、听录音、听讲解等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将学生引进诗境中去体会感悟。欣赏古诗,体会古诗的和谐美、音韵美、节奏美、句式美、意境美等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欣赏、品评。

好诗句篇7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4.启发想象,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人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柳叶、柳条、柳树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裁”“似剪刀”等词的情感色彩,品味一个“细”字所蕴涵的精彩,从而走进文本,体验诗情。

好诗句篇8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每个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但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教师只是过分重视研究每年的鉴赏题型,然后分解知识点,教给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辨析文本中的表达技巧等等。而学生在答卷时又是什么情况呢?好多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诗词的内容,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重点生搬硬套,在答题时胡乱贴标签,答题术语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要想让学生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

因为古代诗歌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学作品,所以要想让学生读懂诗歌,必须让他们张大“慧眼”,发现诗歌中的文言现象。

一、调整倒装句式

由于受到格律的制约,倒装句式在古诗词中极其常见,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作者在这里把语序做了调整,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竹”和“莲”这两个高洁雅致的意象,倒装句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这首诗是回忆长安景物,这样一调整,表达的重点就成了“香稻”和“碧梧”,是在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2010年北京卷中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诗中的“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就是倒装句式,如果考生不能按照正常的语序调整成 “燕雀巢梧桐,鹓鸾栖枳棘”,就不能读懂这首诗,进而影响答题效果。

二、补充省略句式

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省略的字词,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词。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就属于省略主语的情况。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理解诗歌时就需要学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又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后两句分别省略“含”字和“作”字,这是省略动词的现象。2013年重庆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是钱继章的《鹧鸪天·酬孝峙》,其中第二题是这样的: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这个句子就属于省略介词的情况,如果考生无法还原成“折腰久矣(以)谢无能”,恐怕这个题目是不能拿到满意的分数了。

三、掌握词类活用

由于古诗是诗化的文言文,所以诗句中出现词类活用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红”和“绿”本来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成为了动词——“变红”、“变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2003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试题是这样的: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诗中的“诗眼”是“咽”和“冷”,而这两个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考生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在分析二者的表达效果时应该能更准确。

四、辨析互文手法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春”本来是名词,在这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又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又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2006年福建卷诗歌鉴赏题考到的是李商隐的《端居》,其中第二题是这样的: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三、四两句是“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考生如能迅速辨析出这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拿到高分应该是很容易了。

上一篇: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的历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