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范文

时间:2023-10-16 01:14:37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1

二、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2

关键词:以身作则锦上添花情感渲染扩展延伸

古代诗词,以它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邃的思想、形式多样的种类影响和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国是一个有着高度诗教传统的国家,让诗词走进孩子心里,让诗词浸泽孩子的心智,陶冶孩子的性情,激励孩子的人生,让诗词化为一种民族的热血涌流于孩子的脉管中,这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

如何让诗词真正走进孩子心中?我认为,教师的引导、示范、影响非常重要。怎样让诗词植根在孩子们心中,让诗词成为他们的心灵沃土,成为他们的情感家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学习上的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要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让孩子对诗词产生浓郁的兴趣,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如果老师时刻都有“诗教育人”的意识,重视以身作则的作用,以自己真正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学生就会被你对诗词的挚爱所触动,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效仿你,从而情不自禁地被古诗词所吸引。

利用读书课的机会,我有意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指导学生之余,我常常跟学生一起读书。因为朗读的内容是自由的,所以我经常会捧着《古诗词名篇》或唐诗宋词类的书籍,或放声吟诵,或掩卷深思,或埋首摘录。学生们看见,纷纷效仿,也拿出古诗读本,有摇头晃脑读得投入者,有手舞足蹈读得忘情者,有两人互背读得火热者,琅琅书声响彻教室,响彻校园。课间,课后,学生也经常可以看见我在改作之余念念唐诗宋词,唱唱古诗歌曲。学生会感兴趣地凑过来,要求我再念一遍或是再唱一遍。于是,这种兴趣就被带到了课堂,带到了课外。

二、课堂上的锦上添花

古诗词语言凝练、准确而神形具备,教学诗词,需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想像。倘若还能将古诗词教学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事半功倍。诗词艺术与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总是密切相关。诗中有画,如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致:或大川,或小桥,或白云,或烟雨,或渚清沙白,或孤帆远影,或“大漠穷秋塞草腓”,或“千树万树梨花开”,字字可入画;诗中有歌,或竹喧,或马哮,或雨打芭蕉,或渔舟唱晚,或“大珠小珠落玉盘”,或“未成曲调先有情”,句句皆成歌。在诗词教学中,以画展现诗意,以歌吟唱诗情,让诗、画、曲联袂结亲,通过绘画、谱曲把诗词的内容、情感再现。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我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我还喜欢尝试给古诗谱曲,或找到已有合适的曲谱,把古诗套上去,教给学生唱,虽非专业,却觉其乐无穷。学生普遍反映,唱成歌的诗词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三、语言上的情感渲染

运用语言,激起孩子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向往,从而产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渴盼。“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诗歌的超级大国,无论是诗人的数目还是诗篇的总量,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历代的诗界巨星灿若星河,像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 …他们以天才的星辉照耀着世界东方的艺术天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你们难道不对我们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倍感自豪吗?”

运用语言,让学生领悟每一首诗词美的境界。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利用儿童的联想、想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放射出千万道光芒,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橘黄色、淡紫色… …朵朵彩云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四、课堂外的扩展延伸

诗词可吟、可品、可唱、可画、可演。课外,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诗词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古诗朗诵比赛”,“唐诗故事会”,“古诗联唱”,“古诗小品改编会”等。像学生自编的《早发白帝城》的表演,以说唱的形式把李白历经政治上的灾难,忽闻赦免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口技模仿猿猴的啼叫声,欢快轻松的背景音乐,把李白的欣喜,意气风发表现得淋漓尽致,看,李白正站立在小舟上,极目远眺;听,李白正抑扬顿挫地吟出那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除了组织一些活动外,我还经常提示或引导学生在日常情境中感受诗词,运用诗词。如春游时目睹风景如画,便适时启发他们眼前的情景让你想到哪些诗句;看到满树翠叶时,问他们哪句诗最能表达;看到一些浪费现象时,可以用哪些诗句劝诫;看到某篇文章的情节时,会想用哪些诗句来感慨。一次科学课时带学生到树下研究动物,忽见两只麻雀穿梭树丛,一学生高声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学生立刻反驳:“错!应是‘两只麻雀鸣树丛’!”我肯定了前一个学生能引用诗句,表扬后一个学生能联系实际,然后我趁热打铁对他们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让我们大声念出来,送给这春天的校园。”学生们一句一句接得热闹极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科学实事求是,人文求善求美,两者缺一不可。让诗词走进校园,让诗词走进孩子心中。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背景;应用范围

一、小学古诗情境教学法的渊源和指导思想

1.介绍情境教学法的背景历史和应用范围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2.小学古诗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色彩艳丽,情景优美,是一首描绘浣花溪草堂前明媚春光和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在教学中,我采取整体、局部、个体的学习方法,先运用课文配乐录音和自制的多媒体整体显示,在声音、形象的烘托下,展现诗篇的情境美;然后分层欣赏,突出局部,让学生体会诗句美;最后再次欣赏古诗的整体美,激起感情的升华。

二、小学古诗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1.看一看(感知诗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的方法。

2.听一听(理解诗词)。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在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境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3.说一说(明晰诗意)。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的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白帝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体会是: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境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4.动一动(深化诗境)。把握一个意象,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鉴赏诗歌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切入口。

参考文献:

[1]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4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古诗文 诗歌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一)熟读成诵,陶冶情操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理解诗意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5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在1913年出版的《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人们发愤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诗歌是诗人们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渠道。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唤醒学生心中的兴趣,有情感地投入,细心地体味。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而在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渗透,让孩子们动手去搜集这两位诗人的信息,让他们有兴趣去理解,去比较。他们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位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都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学习相关的古诗词作了铺垫。

二、剖析时代背景

古诗文距我们遥遥千载,用现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取舍很难透彻理解古诗文内容和情感。“诗出有因”,剖析时代背景,探求成诗缘由才可以除去千载的隔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草堂为秋风所破,许多小孩扯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诗文表现了他本身的痛苦,“天下寒士”的痛苦,凸显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然而,怎样的环境使杜甫如此之“苦”?为求解决这些疑问,我洋细介绍了“安史之乱”和当时关中饥荒,民不聊生等情况,学生听后,对诗文理解得更加深刻了,惊呼杜甫感天动地的气节,感动杜甫博大宽广的胸怀,好一个“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三、适当进行点拨

教材中的古诗大人们觉得浅显易懂。但对小学生而言,全面理解并非轻而易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要适当地对作者,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适当就是抓住“点”来简介,切忌长篇大论,“点”是画龙点睛的意思,“拨”是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一首诗的产生,总有它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得了解时代背景。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我是这样点拨的,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唐朝皇帝的兄弟李要篡夺皇位,结果被镇压,李白当时正好在其手下做事,受到牵连,被流放,走到白帝城的地方传来了皇帝的赦免的命令,他非常高兴,随即坐船返回江陵,这首诗表达诗人返回途中的愉悦心情。由于教师的“点”学生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到白帝城,又为什么返回江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喜悦之情。这样适当点拨,使学生很快得就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四、逐步走进诗境

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渎,乐于背诵。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人诗的意境。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五、达到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小学生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触动孩子的写作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诗文进行改写,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加对古诗美的领悟。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还能借助诗句补充一下吗?就照教师这种格式: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样做就使他们对于的古诗的积累,古诗的意境,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6

如描绘春天的诗句: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等等。

爱国的诗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绘儿童的诗句: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阐述事理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等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等等。

人情关系的诗句: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写景状物的诗句: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二是在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归纳,还需要结合一些重点古诗词的复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略举《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学习环节,来谈谈学生学习一首诗词需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此处略去过程指导)。

总结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7

关键词:古诗教学;陶冶性情;展开想象;再现意境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脍炙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飒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二、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 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三、联系旧知,展开想象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有一位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口述诗意时这样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远远望去,瀑布就像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首白银’。瀑布飞快地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如烟、如雾、如尘’。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了。”

   四、抓住关键,再现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 ? ,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个关键。怎样再现诗歌的意境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赫,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使形象充满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辉,读来流利酣畅、气势飞动、欢情满纸。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五、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低年级的学生大量诵读古诗司,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容世界,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 

教学中,我作了引导学生见缝插针学古诗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从上学期的第五周开始,我利用早读的时间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我选好的古诗预先抄在小黑板上,小老师就到讲台上去,带领大家学古诗,先念诗,再讲讲大意,最后让大家把这首诗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在这一天中,只要是在本班教室上课,小预备铃声一响,全体学生就看着小黑板再把古诗齐读一遍。利用一些点滴时间,一首诗就差不多会背了。此外,我还让学生每天晨起将前一天学的古诗朗读、背诵一下,双休日将所学的古诗全部复习一遍。一首不起眼,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学生多背一些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很有益处。 

    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空间,举办古典诗词曲吟诵活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等各方面的普遍重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沉淀,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必将对今后的语文教改做出导向。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篇8

新郑,历史悠久、深厚、博大,在公布的“千年古县”名单中,新郑列在首批入选。

人文始祖――黄帝

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原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部落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在轩辕丘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黄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又一统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如《国语.晋语》所述:“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相传黄帝在位百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得姓者有14人,分为12个姓而后世各国,经过不断繁衍,并且与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

在黄帝后代的发展中,根据《世本》一书的统计,从传说时代到先秦时期,曾经有101个方国自称是他的后代。后来,这101个方国又进一步分化出10个氏。加上由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人而来的方国和氏,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相传都属于黄帝族系,都是黄帝的后代,大约有800多个姓氏。

黄帝族的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中国现今的120个大姓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上,或是从地缘上,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中原密切相关。据统计,在这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个姓,占总数的72%。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有些黄帝族姓氏还留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例如张姓,相传出自黄帝的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箭,担任弓长的职务,进而由“弓”“长”两个字组成一个“张”字,于是便有了张姓。传说西周穆王时,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马车夫,有驾御千里马的本事。周穆王在瑶池幽会西王母流连忘返,东方的徐偃王乘机作乱。周穆王听说后急忙赶回来,乘坐的便是他驾的马车,一日千里,及时平定了这次叛乱。事后,周穆王认为他劳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赵城,他的后代便姓了赵。所以,如今的赵姓人也是黄帝子孙。

从新郑国到新郑县

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往南不过百里,就是新郑。作为省会,郑州的知名度是高一些,郑州解放前叫郑县,这难免给人一种困惑,新郑不会是和老郑县相对应的吧?

这种概念上的偏差,相信会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闪过,事实上,新郑确实是新的郑,不过这个郑,指的不是老郑县或者老郑州,而指的是老郑国。所谓的郑国,是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一个诸侯。

西周末年的某一天,一个叫姬友的人走到了今天的新郑一带,停了下来,仔细查看着附近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情况。这个姬友可不是普通人,在周代,姬是王姓,姬友就是当时周宣王的弟弟,被封为郑伯(后改为公爵,史称郑桓公)。不过郑国最初的封地在陕西凤翔,后来迁徙到陕西华县一带。

姬友还是西周的中央官员,担任司徒一职。西周末年,内忧外患,政治嗅觉敏锐的姬友已经打定主意:举国东迁。

姬友一路东行,来到新郑一带,看到这里水草茂盛,非常适合定居。当时新郑一带有一个封国,是郐国。郐国在历史上属于打酱油的那种诸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毫无政治远见,也没有理想抱负。姬友就派儿子跟郐国国君谈判,买下了新郑这一大块土地,以便将来安顿封国军民。

祸事果然说来就来。公元前771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了――周幽王宠信美女褒姒,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犬戎杀向镐京时,诸侯们都不来救援,镐京被攻破,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看到王室衰微,国库空虚,只好把都城迁到雒邑(今洛阳王城公园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平王东迁”。

郑桓公姬友也实在是条汉子,他虽然早早为封国军民找好了退路,但自己并没有提前开溜――作为王室的司徒,他参与了抵御犬戎的抗战,结果战死疆场――所以,历史上对郑桓公的评价相当高,对外他作为王室司徒,以死报国,体现了一个忠;对内,他作为封国国君,为封国军民提前寻好退路,体现了一个仁,既忠且仁,不愧为一代英杰。

镐京城破后,王室东迁,郑国也随之东迁,由于姬友的高瞻远瞩,郑国举国搬家的工作非常顺利。郑国人告别了陕西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当年的黄帝故里,定居下来,开始建设新郑国的生活。

为了有别于原来陕西的老郑国,郑国人把东迁之地称为新郑(国)。

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新郑名称的来历。

白居易在新郑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郑……” 这句文学知识在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妇孺皆知。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编撰的《新郑县志》上对于新郑市东郭宅(今东郭寺村),有着这样的记述:“白居易所生,在县西十二里,宅今废。”

在东郭寺村完全小学院内,有一处残存的房基,其上竖着一块小石碑:东郭宅遗址。背面介绍这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生地。

白居易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白曾任巩县(今巩义市)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了新郑城西的东郭宅(今东郭寺村)。东郭寺村地势低洼,一度积水成患。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东郭宅出生时,家中的男人们都出去排水了。后祖父白给孙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孙子能得到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

白居易的祖父白、父亲白季庚和外祖父都是诗人,白居易半岁时母亲就教他念字看画。在家庭的熏陶下,白居易五六岁学作诗,九岁通音律,十岁能解读诗书。

白居易在新郑度过了他最美好的12年童年生活。白居易12岁那年,河南一带发生战事,其父白季庚便送儿子到符离避乱。从此,白居易就离开了故乡新郑,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童年是美好的,对于伟大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新郑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并被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中。据《新郑县志》记载,离开家乡44年后,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途中,56岁的白居易特地取道新郑,来到溱洧河边停留了很久很久,面对满天晚霞,无限乡情涌上了诗人的笔端:“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如云女,亦无芍药名。”他在东郭宅住了一个晚上,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儿时情景,历历在目,恋乡深情,溢于言表:“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此后,诗人虽然没有再回故里,但是,故乡的优美风光、丰富物产、历史名人、郑风名诗等熏陶了诗人,时时出现在思乡的梦中,并在他的诗篇中得到充分展现。在他的许多诗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关键词:轩辕、郑国、子产、东里、遗爱、张良、留侯、溱洧、郑风、东郭、枣树等,都留着故里的深深烙印。

会昌六年(846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居易写下了《醉吟先生墓志铭》,仍然不忘故里,郑重写下了“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的句子。

上一篇:卫星最多的行星范文 下一篇: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