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0-02 02:17:44

关于鸡的成语篇1

偷鸡摸狗

tōu——jī——mō——gǒu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几时是了;跟随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几时是了;跟随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

近义词

小偷小摸、偷鸡盗狗

反义词

光明正大、安分守己

英文翻译

steal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成语举例:成日家偷鸡摸狗,腥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狗,不能写作“苟”。

打鸡骂狗

打鸡骂狗——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

出自鲁迅《彷徨·肥皂》:“你今天怎么尽闹脾气,连吃饭时候也是打鸡骂狗的。”

其他鸡和狗的成语

呆如木鸡——呆:迟钝,不灵敏。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呆:迟钝,不灵敏。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呆似木鸡——呆:迟钝,不灵敏。呆得像个木头鸡的样子。指的是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戴鸡佩豚——佩:佩带;豚:猪。戴雄鸡形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指人好勇。

斗酒只鸡——斗:古代盛酒容器。一斗酒一只鸡,指简便酒食。以鸡和酒祭奠亡友。

斗鸡养狗——斗:使相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纨绔子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斗鸡走狗——斗:使相斗;走狗:使狗竞跑。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斗鸡走马——斗:使相斗;走马:使马竞跑。使公鸡相斗,使马赛跑。指的是旧时纨绔子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斗鸡走犬——斗:使相斗;走犬:使狗竞跑。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纨绔子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独鹤鸡群——独:单独。一只鹤站在鸡群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与外貌超群出众。

断尾雄鸡——断尾:断去尾巴。雄鸡因怕做祭祀的贡品而自残其身。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或装傻。

关于鸡的成语篇2

【标准发音】:jī fú hú luǎn

【繁体写法】:雞伏鵠卵

【鸡伏鹄卵是什么意思】:伏:孵卵;鹄:天鹅。用鸡来孵天鹅蛋。比喻才小难当大任

【鸡伏鹄卵成语接龙】:牛鼎烹鸡 鸡伏鹄卵 卵与石斗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jī fú hú luǎ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

关于鸡的成语篇3

【关键词】成语 六畜 中国文化 民俗

在我们国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当属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它的起源与我国先民的动物崇拜有关,将十二地支分别配以一种动物,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使十二地支形象化。而传统的“六畜”,即“马、牛、羊、猪、鸡、狗”,占了十二生肖中动物的一半;“六畜”在成语中也有丰富的表现,为我们研究成语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六畜”最早出现在《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猪狗;此六畜,人所饲。”而在《三字经・训诂中》更是对“此六畜”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飨宴速客”。

古人把“马”作为十二属相与“六畜”之一,应该与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在古代社会,马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两军交战的主要工具,因此欢快忙碌的田野、血雨腥风的战场,都会看到它矫健的身影,就连春风得意的游园、歌舞升平的节日也总会有它们轻捷的踪迹。

作为“六畜”之首的马,可以说是人类忠诚的战士:战场上纵横驰骋,冲锋在前,为帝王夺取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有“马革裹尸”、“厉兵秣马”、“金戈铁马”、“马首是瞻”、“汗马功劳”、“一马当先”、“招兵买马”、“老骥伏枥”、“鞍马之劳”、“鞍前马后”、“鞍马劳顿”、“千军万马”等成语。这些成语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马与战争的关系。

此外,马又是人类得力的助手,由人驱使,任劳任怨。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良马能够日行千里,不仅速度快,而且力气大。成语“一日千里”、“老马识途”、“马不停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马不解鞍”、“路遥知马力”、“快马加鞭”等就是马的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六畜”中的第二位是牛,这或许与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传统的小农经济讲求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过去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里,除了利用一些用石器打磨成的工具以及后来发明的青铜器、铁器来辅助耕作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体健力大的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因此在古代生产劳动中出现了铁器和牛耕相结合的动人场面。反映到成语中,就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牛高马大”、“汗牛充栋”等成语。

另一方面,对于渺小的人来说,牛可以算是庞然大物了,因此人们对于牛有了充分的联想,如“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用来泛指各种各样凶恶的人和妖魔鬼怪;“气壮如牛”、“土牛木马”比喻虽有其名但却让人觉得笨拙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马牛襟裾”等成语。

“羊”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八位,是一种本性温顺的动物。《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其中“善”字从羊,体现了古人对羊的性格的充分理解与认识,而在成语中羊也多表现为一种被欺负的形象。如“如狼牧羊”、“虎入羊群”、“顺手牵羊”、“替罪羊”、“十羊九牧”等。

而除此之外,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到:“羊,祥也。”古代和许多的民间艺术中,也多以羊代表吉祥,成语中则表现为“三羊(阳)开泰”、“爱礼存羊”等。

对于“鸡”,古人通常将其视为凤凰的前身,《尔雅》郭璞注说凤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因此在成语中,涉及鸡的成语也大多数为好的形象。例如,“闻鸡起舞”、“三更灯火五更鸡”等成语,用来劝诫世人应该勤学苦读,意志坚定,不懈怠,成就一番大作为。而成语“金马碧鸡”则是汉朝时用来祭祀金马神和碧鸡神,看来,在汉代时,“鸡”甚至上升到了神的地步。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鸡尸牛从”、“金鸡独立”、“鸡犬升天”等。除此之外,“鸡”由于身体弱小,因此不少成语体现了其被宰杀的命运,如“牛鼎烹鸡”、“杀鸡为黍”、“杀鸡吓猴”、“杀鸡取卵”、“杀鸡焉用牛刀”等。

有关“鸡”的成语在民间还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的含义。如成语“石上大吉”、“冠上加冠”、“雄鸡一唱天下白”等。

“猪”在成语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少,而在我国古代,猪多写做“彘”、“豕”、“豚”等。如,“行同狗彘”,指人,行为和猪狗一样;“豕突狼奔”,像猪那样冲撞,像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骚扰;“豕交兽禽”,像对待猪那样打交道,像对待禽兽那样不尊敬,比喻对人不礼貌,不尊敬;“狗彘不若”,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信及豚鱼”,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非常好。可见猪在成语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大多是包含消极或贬义的色彩。现代汉语中,“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死猪不怕开水烫”、“怕得老虎喂不得猪”等俗语,依然表现出人们对猪的不好的印象。

“狗”在现代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但它虽有忠诚的美名,在古代成语中它的地位却并不高。如常见的有“鸡鸣狗盗”,指偷偷摸摸的行为;“狗仗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些势力欺负别人;“狼心狗肺”比喻心肠像狼和狗一样残忍歹毒;“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的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痛打落水狗”比喻继续打败已经失败的坏人;“狗血喷头”指大肆辱骂,言辞刻毒,形容骂得痛快淋漓;“狐朋狗友”比喻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狗尾续貂”用狗尾顶替貂尾,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二者不相称;“声色犬马”指那些公子哥的生活方式;“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摸或小规模的抢劫。

综合以上得知,“六畜”与成语的结合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选择了马、牛、羊、鸡、猪、狗等动物进行饲养和驯化,经过漫长的时间的积淀,这些动物逐渐成为家畜,进而成为人类的朋友。六畜的各有所长,为闭塞的农业社会里的人们提供了基本生产动力和生活保障,他们的存在也充实了我国的成语,为成语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更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孙宏.古老的声音[M].天津:百花出版社,2011.

关于鸡的成语篇4

开始游戏了,我先说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来历是:祖逖和他的朋友不管炎热、严寒,一听到鸡叫声就会起床练武,最后祖逖当上了大将军。

姐姐说了“鹤立鸡群”,来历是:三国时的嵇绍,才华出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呆若木鸡”我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来历是:一个叫纪省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获胜。这只鸡只要怒瞪对手,呆呆地像一只木鸡,别的鸡一看到它都吓跑了。

姐姐想了半天,“鸡吉向上”我奇怪地问姐姐:“积极向上根本没有鸡啊?”“不要想这个,因为积和鸡的读音是相同的,极和吉的读音也是相同的呀。”姐姐回答道。

关于鸡的成语篇5

【用法分析】:鸡争鹅斗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争吵。

【成语来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争鹅斗,叫别人笑。”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使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jī zhēng é du

【成语声母】:JZED

【鸡争鹅斗的近义词】:鸡声鹅斗

【近似成语】: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

斗志昂扬:斗:泛指做事;昂扬:情绪高涨。形容做事的热情很高。

斗艳争芳:竞相比赛艳丽、散发芳香。

斗升之水:比喻微薄的资助。

斗筲之材: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成语造句】:

1、曹操所以能成大事,就在于他的及时觉悟,另谋出路,否则,他和那些鸡争鹅斗的诸侯,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2、鸡争鹅斗:形容为琐事而发生争吵。

3、日前刚刚播完的一些清宫后妃戏,把康乾盛世中那个承前启后的雍正,刻画成整天陪着女人鸡争鹅斗的花花公子,据说收视率很高。

4、但是,天灾一旦得脱,社会的劫后余烬复燃,人间便又名来利往、鸡争鹅斗,一切恢复故态。

5、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莎士比亚

【成语接龙】:

鸡争鹅斗 斗鸡走狗 狗尾貂续 续凫截鹤 鹤处鸡群 群空冀北 北郭先生

生动活泼 泼天大祸 祸福相依 依然故我 我武惟扬 扬武耀威 威风八面

面是心非 非昔是今 今是昨非 非池中物 物腐虫生 生死关头 头高头低

关于鸡的成语篇6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画画数数的解法及其升华――假设法,并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该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将画画数数解法抽象升华到假设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符号和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对应思想、优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了解有关的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将画画数数的解题方法抽象升华为假设法及模型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提炼,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鸡和小兔吗?

生:喜欢。

师(放录像):我们先放一段有小鸡和小兔的录像,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只鸡和一只兔子各有几个头、几个身子、几条腿,一样多吗?

生1:一只鸡有一个头,一个身子,两条腿;一只兔有一个头,一个身子,四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

师:很好!可鸡和兔子的腿长在哪里呢?

生1:长在身子上。

师:鸡和兔的身子都像什么图形?

生1:扁圆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鸡和兔的身子有相似性,都接近于扁圆(椭圆)形,也就是这种 形状。

【评析:引导学生对鸡兔的头、身子、腿的数量及对应关系进行观察,提炼出身子的形状,为后面画身子、画腿做了铺垫。这有别于大多数教学设计“用圆或椭圆表示头,在头上画腿”的不合情理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展示):一天傍晚,小明去王阿姨家串门,发现阿姨把养的鸡和兔关进了一个笼子里。他就问:“为啥关在一个笼子里?”阿姨说:“家里只有这一个笼子,晚上把它们关在一个笼子里睡觉好管理。”小明又问:“您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只兔?”阿姨说:“笼子里的鸡和兔共有8个头,20条腿,你就自己算算吧。”“啊!这也需要数学?”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数学。为了方便,我们先结合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给它起个名字,然后帮帮小明吧。

生2:叫“笼子里的鸡兔问题”。

生3:名字太长,也没说明是同一个笼子。叫“鸡兔同笼”吧。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给它起了“鸡兔同笼”问题这个名字,既简短,又能反映其产生的背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评析:教者从创设生活情景入手,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问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三、诱导启发,主动探索

师:同学们都喜欢画画,看看能不能用画画数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当然,没有必要像美术课那样去画,只要简单地画出来,能体现题目中鸡和兔子的有关数量关系就行。可不知道各有几只,画多少个鸡头、兔头好呢?头的差异又比较大,难画,画错了改的时候也麻烦。怎么画好呢?

生4:一个头对应一个身子,身子都是扁圆形,先画身子,再画腿,确定了鸡和兔后再画头。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那就用 表示身子,用一道竖杠“|”表示一条腿试试吧。少画了补上好办,多画了擦掉麻烦,不多画当然最好。

(教师巡视,以便选择不同画法的学生回答)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画完了,也都画对了,而且画法好多啊!有的先全画成鸡;有的先全画成兔;有的先画2只鸡,再画6只兔;有的先画5只鸡,再画3只兔;有的先画4只鸡,再画4只兔;有的按一只鸡一只兔的顺序画;有的按两只鸡两只兔的顺序画;等等。结果都是――

生(齐答):6只鸡,2只兔。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下面请三位同学把画的过程说出来。

生5:我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考虑到多画了还得擦掉,就把它们当鸡来画,在每个身子下画2条腿,数一数画了16条腿,比实际的20条腿少4条腿,需添上4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画的每只鸡上添2条腿就改成兔,4条腿添到了两只鸡上,所以兔有2只,鸡有6只。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动脑,思路很清晰,表述得也很好。

生6:我也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我估计鸡应该多,就先在5个身子下画2条腿当鸡,在3个身子下画4条腿当兔,数一数画了22条腿,比20条腿多2条腿,就把画4条腿的一个身子擦掉了2条腿改成鸡,所以兔2只,鸡6只。

师:这个同学首先进行了估计,思路也很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生7:我也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我喜欢兔,就先在每个身子下画4条腿当兔,数一数画了32条腿,比20条腿多12条腿,就每个擦去2条腿改成鸡,擦到第6个时就一共擦去了12条腿,所以6只鸡,2只兔。可惜我喜欢的兔太少了。

师:这个同学从喜欢的角度出发开始画,思路也很清晰,表述也很好。老师也给出了多种画法,就包含这三位同学的画法。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画法,哪种最简单呢?(展示课件,让学生浏览)

生8:第一种画法简单,没多画腿,省了擦的工夫。

师:以后我们解题时,既要善于探讨不同的方法,又要比较哪个方法更好,争取掌握最好的方法。

【评析:不同画法的展示及优劣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渗透了数学优化思想。尤其是让学生把画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实际上是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以及方法的内化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抽象提炼,思维升华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种画法简单,我们一起把这种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用算式来表示一下。

师(课件展示过程):把8个身子当鸡来画,在每个身子下画2条腿,数一数画了16条腿,可以列成――

生9:2×8=16(条)腿。

师:比实际的20条腿少4条腿,可以列成――

生10:20-16=4(条)腿。

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可以列成――

生11:4-2=2(条)腿。

师:画的每只鸡上添2条腿就改成兔,4条腿添到了2只鸡上,所以兔有2只,鸡有6只。可以列成――

生12:4÷2=2(只)兔,8-2=6(只)鸡。

师:同学们真棒!写出画的过程太麻烦,我们把能用式子表示的语言替换下来,写成下面的解法。

解:全当做鸡,有2×8=16(条)腿,比实际少20-16=4(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兔有4÷2=2(只),鸡有8-2=6(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师:同学们看,简单吧?

生:简单。

师:以后我们再解这类问题就没有必要真的去画,只要在自己大脑里展现画的过程,边说边写就行了。

【评析:首先,教者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从画法中提炼、抽象算式的做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把汉语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为升入高年级解数学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因为,解应用题的实质就是实现这两种语言的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其次,教者在画画数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呈现出了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过程。这一浑然天成的处理方式,既抓住了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又展现了假设法的实质就是画画数数解决问题的这一学前儿童都能掌握的方法,实现了两种方法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另外,假设法出而不点的处理方法还是很有新意的,既避免了不同方法的罗列,又避免了学生产生新的疑惑。】

师:同学们能仿照着老师写解法的过程,把第二和第三种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写吗?(课件展示画法及画图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让两个学生板演)

生13:写第二种。

解:5只当做鸡,3只当做兔,共有2×5+4×3=22(条)腿,比实际多22-20=2(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所以多了2÷2=1(只)兔,兔有3-1=2(只),鸡有8-2=6(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生14:写第三种。

解:全当做兔,有4×8=32(条)腿,比实际多32-20=12(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鸡有12÷2=6(只),兔有8-6=2(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师:同学们都写得很好(课件展示这两个解法)。大家都掌握这个问题的解法了吗?

生(齐声答):掌握了。

【评析:教者首先示范,再让学生去抽象、提炼解法,既发挥了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优势,又可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三种不同假设法的展现,打破了大多数书籍、教学论文中只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的做法。事实上,若鸡和兔共有n个头,可以假设有m(0≤m≤n)只鸡(兔)来解答。】

五、巩固拓展,建立模型

师:前面说过,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提出了鸡兔同笼问题。大约在1500年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课件展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雉就是鸡,足就是脚,几何是指多少。用现代话来说是“现在有若干只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帮古人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要边在大脑里画,边说边写解法。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自己的解法)

师:《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还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人们又仿照它编出了“龟鹤问题”、“人狗问题”等,这说明了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实,“鸡兔同笼”问题不是一个题,而是一类问题,画画数数的解题过程可作为一个模型用来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这个问题就属于“鸡兔同笼”类问题。老师买了两种不同的圆珠笔共16支,一种每支3元,另一种每支5元,共花了62元。问两种圆珠笔各买了多少支?

生15:这里没有鸡和兔啊?

师:不要紧啊,我们可以把每支3元的圆珠笔当成“1个头,3条腿”的“怪鸡”,把每支5元的圆珠笔当成“1个头,5条腿”的“怪兔”。这样,16支变成了什么?62元变成了什么?

生16:16支变成了16个头,62元变成了62条腿。真有意思!

师:那就在大脑里想象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写,把解法写出来吧。可要灵活啊!

生17:全当做是3元的圆珠笔共花3×16=48(元),比实际少62-48=14(元)。1支5元的圆珠笔比1支3元的圆珠笔多花5-3=2(元),所以5元的圆珠笔有14÷2=7(支),3元的圆珠笔有16-7=9(支)。3元的圆珠笔有9支,5元的圆珠笔有7支。

师:大部分同学解的都很好,只是个别同学把圆珠笔真的写成了“怪鸡”、“怪兔”。我们说可以当做 “怪鸡”与“怪兔”,但不要机械地往上套啊!

【评析:教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介绍,在传承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另外,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变式,使其解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既渗透了建模思想,又有利于学生的灵活应用。】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18: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会解这类问题了。

师:这类问题难不难?

生:不难。

师:这可是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才学的呀!

生:啊!

师:这说明只要我们勤动手、勤动脑,数学一点都不难。也说明同学们真棒(伸大拇指)!最后请同学们在大脑里再画一遍,嘴里默默地把过程再说一遍好吗?

生:好!

【评析:通过回顾总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再次巩固和内化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揭示该问题是五六年级所学知识,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

七、课后作业(略)

总评:“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有名的古算题。由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人们常常拿它来考察一个人的智力状况,也成了小学高年级奥数的经典题型,现已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因此,让二年级的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是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当我的学生刘慧进行课外实践,提出想给二年级学生讲这堂课时,我为她捏了一把汗。没想到的是,她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还得到了任课教师的好评。总之,这是一堂出色的课,除了穿插的评析外,再指出以下几点。

1.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教学从画画数数入手,抽象与提炼解法时要求学生脑子里想象画法、边说边写,以及解法用语言与式子混合写出,没有只用算术表达式(含综合算式)等,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思维发展水平。

2.引导到位,放收合理

本节课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得比较好,教师始终有效地掌控教学,没有大撒把,避免了自主探究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

3.语言简练,亲和力强,不乏幽默感

语言表达通俗易懂,犹如日常交流谈话,具有亲和力但又不多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易被学生接受;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像怪鸡、怪兔等语言的出现又不乏幽默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关于鸡的成语篇7

关键词:宝鸡话 韵母 特点

宝鸡话隶属于中原官话区关中方言西府话分区,本文拟以宝鸡市福临堡村作为调查点,以汉语方言学、音韵学、语音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定性和定量、描写和解释、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科学地揭示出宝鸡话的语音特点。研究中使用了海柳文教授主持开发的语料处理软件,利用统计数据观察语言现象,结论的得出都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避免了举例论证的主观随意性。对立足共时层面描写出的宝鸡话音系的特点,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历史音韵的角度进行观察,深入探讨特点背后反映出的规律性特征。这样,一方面可以填补目前宝鸡话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为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事实。

一、宝鸡话韵母系统

二、宝鸡话韵母系统特点

(一)宝鸡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差异

通过以中古韵母系统为参照,用宝鸡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作比较的办法,我们发现宝鸡话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异:

1.介音方面。一方面,宝鸡话韵母A、e、ŋ、əŋ分别对应普通话韵母iA/uA、uei、iŋ/uŋ、uəŋ。另一方面,宝鸡话韵母ue、uəŋ分别对应普通话韵母ei、əŋ;另外,还存在少量宝鸡话韵母yŋ对应普通话韵母iŋ的情况①。这说明宝鸡话韵母系统的四呼与普通话韵母系统四呼存在差别。

2.韵腹方面。一是宝鸡话韵母与普通话韵母存在i与ei、o与ei、e与ai、e与ə、ue与uo的对应现象,这些现象发生在古入声字韵母的今读音值上。二是宝鸡话一部分韵母ʅ与普通话u韵母对应,这些现象的发生以部分中古合口三等韵与知系声母相拼为条件。三是宝鸡话韵母uo与普通话韵母ə对应,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阴声韵(特别是果摄韵)和部分入声韵阴声化韵母今读音值上。四是韵母发音动程方面,宝鸡话双元音韵母动程比普通话双元音韵母动程短,与普通话韵母ai、ei、au相对应的韵母在宝鸡话中记为ɛ、e、ɔ。

3.韵尾方面。前、后鼻音方面:宝鸡话韵母无前鼻音,分别以韵母æ̃、əŋ、iŋ对应普通话韵母an、ən、in。

(二)宝鸡话韵母特点专题研究

上节比较研究所揭示出的宝鸡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差异,在反映了宝鸡话与标准语韵母系统之间差异的同时,也揭示出了宝鸡话韵母系统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特点背后所反映出的宝鸡话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律性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宝鸡话韵母系统及其特点。因此,本节将针对这些特点做一些研究。

1.介音方面

根据唐作藩先生对中古韵母的构拟可以归纳出8种介音:i、ǐ、w、u、iw、ǐw、iu、ǐu。在演变到现代韵母时,复合介音(iw、ǐw、iu、ǐu)主要表现为合并、脱落或单介音化的发展模式,单介音(i、ǐ、w、u)表现为或继承或脱落的演变模式。在宝鸡话韵母系统的发展变化中,脱落和继承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北方方言的特殊变化。本节主要探讨这些特别的演化所形成的宝鸡话特殊的韵母音值。

(1)部分中古合口韵今读为开口呼

从上节统计资料可以看到宝鸡话韵母ŋ有156个例字,其中有25个对应普通话韵母uŋ,215个韵母æ̃中有26个对应普通话韵母uan,118个韵母ʅ中有67个对应普通话韵母u。这些中古合口三等韵字在与知系声母相拼时,宝鸡话中今读音值转为开口呼。这种现象主要是三等韵的复合介音脱落造成的。

复合介音的脱落可以从其自身的语音特质与声母发音特点两方面进行考察。知系声母其发音位置由舌面前前移至舌叶再到舌尖后②,在前移的过程中会对复合介音(iw、ǐw、iu、ǐu)产生影响,其中超短音ĭ或因自身发音轻而短的性质极易发生脱落(如在大部分北方话[包括普通话]中,此类复合介音演化为u,如止摄合口三等字“吹”,普通话韵母为[uei]),或像i一样与w、u一同随着声母发音位置也向前移动,并逐渐融合,最终至舌尖后,形成后圆唇元音ʯ,之后ʯ的圆唇逐渐弱化,形成ʅ(如遇摄合口三等字“猪”在凤翔话(宝鸡下属一个县区的土语)中读[tʂʯ], “猪”在凤翔年轻人中已经读为[tʂʅ],与宝鸡话读音相同),最终与其发音位置相同的声母发生声介合流。

宝鸡话与普通话的中古合口三等韵的复合介音演变沿流不同,如上举例,“吹”在宝鸡话中读作[tʂe11],其中古复合介音*ǐw完全脱落,这种演变沿流的不同造成了宝鸡话这类韵母独特面貌。

此外,普通话以u为介音的韵母与零声母相拼时,在宝鸡话中转为开口呼。如:晚[van3]、挖[vᴀ1]等。这也是一类中古合口韵今读为开口呼的现象,这种现象与介音有关,但却与上述原因不同。

在宝鸡话的声母系统中存在一个v声母,其产生条件是:中古影母、微母、云母以及部分匣母、以母、晓母在与合口韵相拼时,如果介音为u,则由u浊化形成v声母。正因为u转变为声母,于是出现了此类合口韵转为开口呼的现象。(可参看第二章声母特点研究的量化资料分析中对v声母的分析,和本章韵母量化资料分析中对ua、uan、uang韵母的分析。)

(2)部分中古合口三等韵今读撮口呼

据上节统计数据,宝鸡话韵母yŋ共39个例字,其中对应普通话韵母uəŋ的有4例,对应韵母un的有2例,对应韵母iŋ的有2例;宝鸡话韵母yɛ的23个例字中对应普通话韵母iɛ的有1例;宝鸡话韵母y有107个例字,对应普通话韵母u的有2例。

这些对应虽为非主要对应,但同样表明了介音的不同演化沿流在宝鸡话韵母特点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上一小节我们讨论的现象反映了复合介音在宝鸡话中脱落的情况,现在提到的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复合介音合并的情况。

以“容”字为例。“容”通摄(钟)合口三等字,中古韵母构拟为*ǐwoŋ,宝鸡话读作[yŋ24],普通话读音为[ʐuəŋ35]。很明显,复合介音在普通话走的是ĭ脱落的演变模式,宝鸡话走的是ĭ与w合并的演变模式。与“容”字情况类似的还有9个字,分别是“蓉、融、荣、嫩、论、劣、俗、倾、顷”。

(3)部分中古合口韵今读保持古音特点

宝鸡话韵母ue对应普通话韵母ei的共有8个字:“类累累连累垒累积累儡内雷”。其中“雷、儡”的中古拟音为*luəi,“累积累累连累”的中古拟音为*lǐwe,“类、垒”的中古拟音为*lwi,“累”的中古拟音为*luɒi,“内”的中古拟音为*nuɒi③。可见,在普通话中这些字的介音在演变过程中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鸡话韵母保留着比普通话韵母更古的语音层次。

宝鸡话韵母uəŋ对应普通话韵母əŋ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同样也反映出宝鸡话韵母保留着比普通话韵母更古的语音层次。

2.韵腹方面

从上节的对比分析,宝鸡话韵母uo与e与普通话的对应一致性最差,下面我们将以这两个韵母为考察对象,探讨宝鸡话韵腹的一些特点。

(1)根据统计资料,宝鸡话的韵母uo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中古果摄,占uo韵母总例字数的57.25%;二是入声韵,占到总例字数的42.75%。

1)果摄在中古音构拟中其主要元音为*,在宝鸡话中有三个音值:[uo][iɛ][o],其中[uo]是主要音值,[iɛ]只有一个例字“茄”,音值[o]以果摄与帮组声母相拼为条件。根据张维佳先生对果摄中古演变到现代语音层面的过程作出的推测(张维佳,2002),宝鸡话果摄演变的主要沿流应该是元音的高化。

在与普通话的对应比较中,我们看到宝鸡话uo韵母果摄这一来源的例字总数有71个,其中有21个在普通话中音值为[ɣ]。根据张维佳先生的推测图式,可以明显地看出普通话果摄主要元音的发展进程比宝鸡话更快,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宝鸡话中滞留了较普通话稍古的层次。也正是这个原因,产生了宝鸡话韵母的这一特点。

2)对于宝鸡话uo韵的第二种来源,首先,我们看一下山、宕、江入声在中古时期的构拟读音和宝鸡话今读及普通话今读的比较:

当中古韵母的塞音韵尾脱落后,上述六类入声简化为四类:a、u、ĭa、ɔ。这四类演化至宝鸡话今读的模式与果摄的演化途径相近,完全可以用果摄的沿流模式图进行解释。根据“a>ɔ>o>uo”的演化,宝鸡话中*at>ᴀ/uo、*uat>o /uo、*ak>o/uo、*ĭak>yo/ uo、*uk>uo、*ɔk>yo这些演变都能给予充分的解释。

另外,从宝鸡话uo韵的中古入声这一来源我们可以看到入声舒声化的一些演化模式,即塞音尾韵脱落,其主要元音与相近的阴声韵发生共变。

(2)宝鸡话韵母e对应了普通话的ei、uei、ai、ɣ等韵母,其中对应uei韵母的情况在上面讨论介音的特点时已经涉及到了,其余的三个对应韵母反映出了两种现象:①从e对应ei、ai来看,宝鸡话韵母发音动程短;②从对应ai、ɣ来看,宝鸡话古入声韵尾对韵腹还存有影响。

宝鸡话韵母发音动程较普通话短,在调查记音中笔者根据发音人的嘴形和发音时长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ai、ei、au三个韵母记为ɛ、e、ɔ。笔者也是操这种方言的人,认为这种记音是与语感相一致的。

宝鸡话韵母e共有116个例字,其中对应普通话韵母ai、ɣ的共有34个例字,33个来自中古入声韵,一个“厕”来自止摄。这些来自入声韵的例字(除了“涩”),在发音时存在一个十分细微的喉部紧缩动作(在韵尾的讨论中会进行进一步说明),这一动作十分微小,但对于主要元音发音的动程却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喉部的紧缩同时也引起舌头的稍微紧张,于是就不会出现普通话中的ɣ音值(ɣ在语流中通常音值弱化ə),这个元音是舌头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发出的。

发音时喉部的细微动作可以认为是入声韵尾的一种余留,但因为这一动作十分细微,之前的研究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普通话的普及加速了入声韵尾这一残存动作的消亡,在宝鸡年轻人中,这种细微的发音动作已经消失了⑤。

3.韵尾方面

中古音有两套韵尾:阳声韵尾-n、-ŋ、-m和入声韵尾-d、-k 、-p。在宝鸡话中,这6个韵尾只剩一个-ŋ,这是宝鸡话韵母系统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类中古韵尾的角度探讨宝鸡话韵尾。

(1)宝鸡话韵母系统没有前鼻音韵尾,普通话中的前鼻音韵尾,在宝鸡话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与后鼻音合流,另一种表现为主要元音的鼻化。

1)主要元音鼻化――æ̃、iæ̃、uæ̃、yæ̃

从上节的统计资料看,iæ̃、uæ̃、yæ̃整齐地对应普通话的iɛn、uan、yɛn;æ̃稍微复杂一些,对应了普通话的两个韵母,分别是an、uan。从对应的字数来看,æ̃总字数是215个,对应的an有189个,为主要对应;uan有56个。

æ̃对应uan的条件是声母为中古影、微、云母。我们知道,宝鸡话声母系统中,中古影、微、云等声母与今读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声母为[v],是由介音u产生的。如此,æ̃与uan的对应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2)与后鼻音合流――iŋ、əŋ、yŋ

根据上节的统计资料,宝鸡话韵母iŋ共有220个例字,其中有87个对应的是普通话的前鼻音韵母,əŋ的236个例字中有94个对应普通话的前鼻音韵母,yŋ的39个例字中有27个对应普通话的前鼻音韵母。

北方方言韵尾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没有入声韵尾。阳声韵尾在经历了-m并入-n的变化后在不同的次方言或土语中继续发生着三种演变方式:合流、弱化和分流。合流表现为 -n>-ŋ和-ŋ>-n两类;弱化情况复杂,主要表现为主元音的鼻化和鼻音尾的脱落⑥;分流指方言音系中存在鼻尾韵之间的对立,但不同鼻尾韵字的归属发生了变化。

可以看出,宝鸡话阳声韵尾的发展变化有两种演变方式,即合流和弱化。合流主要是-n>-ŋ的这种类型;根据张维佳先生研究的弱化演变模式,宝鸡话韵尾的弱化应该是第三个阶段,即:(VN>ṼN>)Ṽ。

通过上节统计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普通话阳声韵尾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化规律性强,中古咸、山、臻、深摄韵尾今读为-n,宕、江、曾、梗、通摄韵尾为-ŋ。这说明普通话阳声韵尾在经历了-m并入-n后,保持稳定,未继续演化。宝鸡话的阳声韵尾则在-m并入-n后继续演化,因此形成了韵尾的这些特点。

(2)宝鸡话没有入声韵尾,但中古入声韵有少部分字在宝鸡话中发音时有一个不易被发觉的细微的紧喉动作,这应该是入声韵尾消失前的残余发音动作,这个动作十分细微,且在宝鸡青年人中已经完全消失,因此没有记录为韵尾的必要。但这个残余的发音动作对韵腹和声调还是存在一些影响的。这也是入声韵尾给宝鸡话韵母系统带来的一个特点,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起,更具体的说明将放在声调特点讨论的部分。

三、结语

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宝鸡话韵母系统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宝鸡话与普通话韵母之间的差异上,如韵尾的差异;中古合口三等韵与知系声母相拼时在普通话中仍是合口呼,在宝鸡话中转为开口呼;普通话ai、ei、au在宝鸡话中发音动程较短等。其次,表现在韵母系统的变化速度和方向上。正如在探讨宝鸡话声母特点时指出的那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普通话正加快步伐走向全国各地。在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中,更多的使用场合、更广阔的交际空间使得方言迅速向普通话靠拢。从中古合口三等韵与知系声母相拼时的开口呼来看,这些字是否转为合口呼读法是判断一个人说话“土”与“洋”的标志。宝鸡话新派读音这部分字的读音正在向合口呼转变。

语言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演变沿流和同一沿流不同的演变进程形成了宝鸡话韵母富有特点的面貌,但在与普通话的接触中这些特点正在消亡。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一些人们口耳相传的原本押韵的儿歌、顺口溜都因不再押韵而逐渐失传,小孩们现在口中的儿歌都是以普通话的押韵规则制成的“标准儿歌”,这种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快宝鸡话韵母特色消亡的速度。

注 释:

①宝鸡话韵母yŋ所对应的普通话韵母iŋ的情况发生在中古梗摄字上,

根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这些字的中古韵母拟音为*ĭweŋ,上古拟音为*ĭwɛŋ。为可见在*ĭweŋ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韵腹e/ɛ弱化脱落了,现代语音中的韵腹y或i是古介音演变来的,宝鸡话中表现为复合介音ĭw的合流,普通话中表现为复合介音ĭw中w的脱落。因此,笔者将宝鸡话韵母yŋ与普通话韵母iŋ的对应放在介音方面的差异中。

②关于知系声母从中古的“知”[ȶ]、“章”[ȶɕ]、“庄”[tʃ]合流

为现代卷舌音[tʂ][tʂʰ][ʂ],唐作藩先生(2002)结合不同的材料作出了两套不同的演化图示:1.“章”[ȶɕ]、“庄”[tʃ]首先合流为[[tʃ]再与“知”[ȶ]合流出[tʃ],最后演化到[ȶɕ];2.“知”[ȶ]、“章”[ȶɕ]先合流为[ȶɕ],再与“庄”[tʃ]合流出[[tʃ],最后演化至[ȶɕ]。但不论哪种演化途径,都是发音位置由舌面前前移至舌叶再到舌尖后这一过程。详见唐作藩先生所著《音韵学教程》(第三版)2004年8月第4次印刷版的第125页。

③以上拟音来自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④中古音采用唐作藩先生的构拟。

⑤在调查记音时,笔者对这几个字进行过专项调查,后文将有讨论。

⑥张维佳先生以关中各次方言的语音材料总结出弱化的演变模式,

即:VN>ṼN>Ṽ>V。

参考文献:

[1]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唐都学刊,2002,(4).

[2]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王军虎.陕西关中方言的ʯ类韵母[J].方言,2001,(3).

[6]任永辉.陕西凤翔方言的语音特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7]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关于鸡的成语篇8

黄鼠狼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关于黄鼠狼的歇后语: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来者不善

黄鼠狼给鸡送礼——不怀好意

黄鼠狼给鸡做笑脸——没安好心

鸡吃黄鼠狼——怪事一桩;怪事

黄鼠狼戴缨帽儿——自命不凡

黄鼠狼钻鸡笼——想投机(偷鸡)

黄鼠狼过闹市——人人喊打

黄鼠狼泥墙——小手。

黄鼠狼打喷涕——烧喷

黄鼠狼赶集——里外一张皮

黄鼠狼掉进烟囱了——没一根值钱毛了

黄鼠狼骑胡芦——拽大蛋

黄鼠狼骑石磙——大蛋拽不起来

黄鼠狼等食——见机(鸡)行事

黄鼠狼烤火——爪干毛净

黄鼠狼戴花——臭美

黄鼠狼吊孝——装蒜

黄鼠狼见了鸡——眼馋

黄鼠狼借鸡——有借无还

黄鼠狼烤火——爪干毛净

黄鼠狼的脊梁——软骨头

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

黄鼠狼进宅——来者不善

黄鼠狼泥墙——小手小脚

黄鼠狼过水田——拖泥带水

黄鼠狼戴尿罐——晕头转向

黄鼠狼拉骆驼——不识大体

黄鼠狼拉小鸡——有去无回

黄鼠狼过泥塘——小手小脚

黄鼠狼过闹市——人人喊打

黄鼠狼的脾气——偷鸡摸蛋

黄鼠狼顶草帽——装文明人()

黄鼠狼钻烟囱——越钻越黑

黄鼠狼偷鸡——专干这行的

上一篇:下雨天真好范文 下一篇:鳞次栉比造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