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范文

时间:2023-10-10 22:59:13

渭城曲篇1

关键词: 通渭小曲 优势 传承 教学发展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民间民族音乐形式,据考证,通渭小曲在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到了清代,小曲发展趋于成熟,至于民国年间,通渭县马营镇有专门演唱小曲的业余团体,而且当地秦腔艺人大都会唱小曲。

通渭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小曲。耕读之余,唱奏小曲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味剂,他们用小曲表达着对生活酸甜苦辣的感受,抒发着喜怒哀乐的情绪。小曲已经与通渭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一、曲目的整理

通渭小曲源于民间,是学习音乐专业的人很少涉足的领域,而多数或全部民间小曲唱奏者都不识谱或半识谱(指有一些人虽掌握旋律的音高,但不知道旋律的节奏长短,而音高和节奏是旋律的两大骨架)。他们无法将所唱所奏的曲调记录下来,只能口传心授,这在传承上就有了很大困难,并且时间长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之前我看过一些通渭小曲的记谱整理存在一些误差。所幸从2012年4月开始,通渭县文化馆牵头组织专家,将散落在民间的小曲搜集、整理、记谱并出版发行,这就是通渭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通渭小曲》卷一和《通渭小曲》卷二。

《通渭小曲》卷一主要收集了通渭境内陇阳、马营、平襄、李店、襄南、三铺、义刚等地的四十六首曲牌,二百五十三首小曲曲调,并附带相应的曲调剧词。《通渭小曲》卷二以上世纪八十年代陇阳王登科、马营张兴贵、马鸿发等人的录音为重点收集整理记谱,编辑了三十一本附加文本的曲辞曲谱。

这次搜集整理是通渭小曲史上的一件盛事,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中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智先生凭借一份对家乡的感情,不计回报,率领他的员工与通渭县文化馆馆长姚子峰及全体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使该书得以顺利出版。这次出版的《通渭小曲》卷一和卷二,使今后通渭小曲的演唱与演奏有章可循,给小曲的学习和表演提供了规范的脚本。正如姜智先生在《通渭小曲》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竭尽全力,想把它做好,将原汁原味的通渭小曲留给后人。”因此这次《通渭小曲》卷一和卷二的出版及再版和三四卷的续编是通渭小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是通渭小曲得以传承的保证。

二、国家的重视

通渭小曲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如何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以师祖文化为核心的陇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区,将总体规划为十三个板块,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

通渭小曲在党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工作下,201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无疑是十三板块之一,在新时期被赋予文化建设的使命,它积淀着通渭历史文化精神,散落着通渭文明的碎片,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渭小曲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一角,通渭小曲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今天通渭小曲所处的历史时期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这样的政策调动了政府与民间的两种资源,官民并举,引导社会各类资源进入通渭小曲的发展领域,无疑是通渭小曲发展和传承的一大福音。

三、通渭小曲进校园

通渭县李店小学是通渭县李店乡的中心小学,李店乡民对小曲的兴趣浓厚,再加上学区、学校领导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他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通渭小曲引入校园,由此组织开展了通渭小曲学习班,在课余时间让学生通过二胡、笛子学习演奏通渭小曲,并且同民间小曲爱好者一道走上舞台,合作表演。

渭城曲篇2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短短的28个字,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送别图:送行的地点在渭城,友人将去的地方是阳关之外。小雨如酥,柳色青青,清新的风景,淡淡的离愁。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朋友啊,让我们再干了这杯酒吧,你应当知道,这酒中饱含了我的深情啊!

是啊,阳关之内尚为故土,阳关之外即是异域。出关后的友人无论行至何地,也无论去的地方多么荒凉、寂寞,他身后的阳关就像渭水河畔的诗人自己一样,永远地守望着出关远行的友人。诗中所表达的情谊如此殷切深厚,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人们还为此诗配曲演唱,风靡一时,于是这首诗又有了《阳关曲》和《渭城曲》的称谓,而本名《送元二使安西》的名声反倒没那么响了。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西汉时期置关,在玉门关之南。宋代以后,因与西方的陆路交通逐渐衰落,阳关遂废。

渭城曲篇3

咸阳博物院、兰池大道、秦汉大道、枫丹丽舍房地产、秦汉新城管委会…… 27个单位被陕西秦咸阳宫博物馆点名违建。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秦咸阳宫遗址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在遗址保护区内,由于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先后有27个建设项目未经文物部门审批而上马,其中包括16个房产项目。这些项目多集中于横穿秦咸阳宫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兰池大道两侧。

就该保护区内违建问题,国家文物局于2016年两次下发行政执法督办单,要求陕西省文物局实施督办,将调查处理情况于2017年1月12日前汇报国家文物局。

文物遗址旁为何有如此多的违建项目? 遗址上的新城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迁都至咸阳。此后144年,咸阳宫一直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军事上秦统一六国的指挥中心。历经2000多年沧桑,咸阳塬上的秦咸阳宫遗址和汉王陵,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从1959年起,经文物工作者几十年的考古调查,秦咸阳城遗址中心位置基本确定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一带。该地先后发现宫殿遗址28处,探明秦咸阳宫城区、六国宫殿、手工作坊等遗址具置。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秦咸阳宫先后出土1万余件铜器、铁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36个国家考古遗址立项单位。

历经数十年的文物考古调查,秦都咸阳城址的范围被基本明确,大约东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沟,北到高干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无遗迹可寻。在渭河南岸,则是西安开发区草滩生态产业园。

根据陕西省政府2011年的文件显示,秦咸阳宫遗址保护范围17.67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为45.94平方公里。陕西省政府要求咸阳市政府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做好秦咸阳宫遗址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早在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签订了“西安─咸阳经济化协议书”,2011年5月17日,省政府又通过《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并正式成立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辖空港、沣东、沣西、秦汉、泾河五个新区。其中,秦汉新城的规划,就将秦咸阳宫遗址保护区囊括于中。

秦汉新城是西咸新区的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302平方公里,其中大遗址保护区104平方公里,包括绝对保护区32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地带72平方公里,南跨渭河与西安相望。因受到遗址保护区的制约,所谓302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里,可供建设用地仅有50平方公里。

对于建设开发而言,秦汉新城可谓遍地“雷区”,十分考验规划智慧和依法行政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触雷者”频频出现。 27处违建

中国《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也就是说,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以上作业的,除需正常行政审批程序外,还需要多一道手续――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的同意及省级政府批准。

2016年1月21日,针对秦咸阳宫遗址内项目违建情况,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向咸阳市渭城区文物旅游局做了详细汇报。违建项目汇总表显示,遗址保护区内违建项目多达27个。其中,地产住宅项目14个,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项目6个,行政办公楼项目2个,学校项目2个,博物院项目1个,现代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项目2个。

秦汉新城的管委会办公楼也位列其中。据秦汉新城官网介绍,秦汉新城管委会所在地是核心功能区,重点发展商务办公、总部经济、会议展览、金融保险、创意文化、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等产业。

由咸阳市交通局在2009年3月份实施建设的兰池大道项目,也在违建项目名单之列。这条全长16.76千米、宽65米、总投资5.05亿元的道路,是秦汉新城辖区内最大市政基础工程。

另一条核心道路秦汉大道也涉及违建。据西部网2016年8月10日报道,从2011年起,秦汉新城管委会在不履行报批手续、未进行任何考古发掘的情况下,在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区域内施工,严重威胁到这一区域地下文物的安全。

报道称,贯穿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区的秦汉大道项目涉及违法,在秦汉大道施工过程中,咸阳文物部门曾多次下达过停工通知,但没有挡住其建设的步伐。

2012年6月20日,陕西省文物局关于修建秦汉大道曾明确回复西咸新区管委会:该项目建设将对秦咸阳城等遗址的完整性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建议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采取绕行等方式通过。

2012年10月25日,国家文物局在批复《关于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请示》时也表示,“涉及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区划范围内的道路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不过,秦汉新城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秦汉大道在西咸新区的总体规划内,开工前已完成文物勘探和发掘工作及道路遗址保护规划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未铺设地下管道,只是在原乡道基础上加宽了路面,南北两端为八车道,在穿越遗址保护区内为两车道。 秦汉新城依靠土地出让来推动城市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带动房地产发展,这种“文化旅游+商业开发”的模式,在陕西并非孤例。

在秦咸阳宫遗址核心区内,多年前就有违建项目存在。比如咸阳市渭城区内的个别砖厂,违法运行已十年,砖厂和取土面积达到百余亩,对遗址造成破坏。

紧邻秦咸阳宫遗址的汉王陵周边,也频现违建项目。在延陵遗址保护区内,当地村民认为王陵的风水好,就将祖坟建在遗址内。

据秦汉新城管委会的统计数据,仅延陵周边就有约2400座违建墓葬,对遗址的破坏由来已久。面对遗址逐渐被侵蚀,咸阳文保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感慨说:“至于能不能把这个事情拦下来,只能说尽我们能力去督办,经常去巡查。” 多个项目停滞

2013年10月17日,西咸新区进一步公布了“秦汉新城分区规划(2010-2020)”,将秦汉新城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不过,秦汉新城的许多建设项目此时已处于停滞状态。

秦汉新城管委会办公楼东侧、2013年7月26日开工的写字楼“立体城市壹号”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工地大门紧闭,无人施工。

秦汉新城挂牌四个月时,秦汉中学(清华附中)项目建设启动。官方称,该项目由秦汉新城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建设,是清华附中在北京以外的第一个合作办校项目,也是秦汉新城当时最大的民生项目。作为秦汉中学配套住宅的“佳莲学院里”项目,规划占地约372亩,建成一期项目后处于停滞状态,后期项目至今未建成。

《财经》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已建成的秦汉中学和佳莲学院里,均未办理文物审批手续。

一位知情人透露,秦汉新城管委会成立以来,逐级向各级文物部门上报审批材料,尽管对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做了勘查发掘工作,至今未有一个项目获批。 这意味着,这些项目均未批先建。

咸阳新闻网报道,在完成渭河防洪工程的同时,秦汉新城同步打造渭河生态景观带,利用较宽滩面修建运动休闲公园和湿地公园。该工程西起福银高速,东至西咸交界,南邻河堤路,北至兰池大道,全长15公里,绿化面积2040亩。

《财经》记者现场看到,所谓运动休闲公园和湿地公园,其实内含高尔夫球场,其草坪和果岭已完工。两年前,因渭河南岸高尔夫球场被曝光,导致北岸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放缓,后续工程迟迟未完善。

据此前媒体报道,西安市政府授意西安市水务局,将渭河滩4200亩土地交给开发商开发。最初以城市运动公园来规划利用,最后却变为规划27洞、占地近1600亩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中央纪委监察部调查组曾赴西安,对该高尔夫球场项目调查。截至目前,该投资2亿元的高尔夫球场,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在渭河北岸的高尔夫球场旁,则是两个地产项目,分别占地400亩、233亩,两个项目均以里联排、合院别墅为主,均未办理文物审批手续。 曲江模式难复制

2016年8月,国家文物局针对文物法人违法案件多发问题,决定从2016年8月起至2018年12月,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严防、严查、严办文物法人违法案件。随后,国家文物局两次对陕西省文物局下发了行政执法督办单。

2016年12月28日,就秦咸阳宫遗址上多处项目涉嫌违法问题,秦汉新城管委会表态,在秦咸阳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在建项目,立即全部停工,逐项核查相关手续,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秦汉新城依靠土地出让来推动城市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带动房地产发展,这种“文化旅游+商业开发”的模式,在陕西并非孤例,最具代表的是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成立13年,先后开发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项目。纵观曲江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调整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周边地区的价值等方面堪称先驱,也被众多城市所效仿。

但曲江新区重商业轻保护的做法,引发一些文物保护专家的质疑,过度商业开发使陕西文化单一化,还会伤了文化的魂。

不过,曲江新区进行商业开发时并未跨越“红线”,而是围绕遗址进行周边开发,推动新区发展。

秦汉新城的规划布局,类似曲江的“文化旅游+品牌房企”的模式,但两者之间差异巨大,秦汉新城很难复制“曲江模式”。因为曲江依托的是历史文化遗产,而秦汉新城依托的是历史文化遗址,前者仅是文化概念,后者则极易碰触文物保护红线。

此外,曲江新区成立之初,西安周边开发区较少,且处于房地产市场上升期,招商引资压力略小。如今,西安周边已被新区包围,新区之中,秦汉新城并不占优势。

而且曲江新区位于雁塔区东南,周边的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较为稠密。秦汉新城地处渭河北岸,所有基础设施从零开始,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很难聚集人气,从目前秦汉新城房企销售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偏离实际,在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内搞新城开发“不可行”。因手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审批权的是国家文物局,秦咸阳宫遗址核心区的商业开发项目很难通过审批。

渭城曲篇4

秦东渭南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的城市,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等多种美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城市之一,本文通过“非遗”的视角来关注秦东民间舞蹈文化,探讨秦东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非遗;秦东民间舞蹈;发展

一、区域优势

陕西渭南地处我国版图中心,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大门,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自古就是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贤能圣神辈出的地方,素有“戏曲之乡”、“鼓舞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多种美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城市之一,目前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国家级15个,省级96个,市级253个,县级370项;均名列全省前茅。这里历代创造的剧种和外域流入剧种近20 种,各种表演节目达260多个,这里流传的戏曲、民间舞蹈、民俗活动数量,均居陕西之首。从陕西省民间舞蹈公布表公布的流传于渭南地区的民间舞蹈数量有上百种之多。这些舞蹈节目按照其社会作用、内容性质、形式结构以及表演时使用的主要道具等综合特征社火游行;祭祀宗教类;民间小戏等三大类;具体的形式有鼓舞、祭祀中的仪式舞蹈、秧歌、杂耍技艺、船舞、灯舞、狮舞等。

二、发展现状

秦东地区的民间舞蹈,早在五十年代就有整理与创作,并不断进行群众性的舞蹈调演活动,促进传统舞蹈革新和现代舞蹈的创作。《华阴素鼓》1958年第一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会演,并获得优秀红旗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编的民间舞蹈和创作舞蹈《丰收乐》、《华县蹩鼓》、《棉田新花》等分别在全国或省的民间艺术调演中获奖。

之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前式表演上,韩城行鼓和潼关芯子,代表陕西省表演的《天地社火》,反映了陕特的民风民俗,将陕西民间舞蹈粗犷的原生态文化特质、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淳朴的泥土气息、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010年由韩城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国锣鼓大赛,影响广泛,规模空前,为挖掘和保护中华传统锣鼓艺术起到积极作用,不仅让大家目睹了韩城行鼓的风采更让韩城鼓舞走向了国内外的舞台。在大赛开幕式上,韩城行鼓以千人的壮观场面闪亮登场,再现“中华第一鼓”威猛雄风。并先后在香港回归盛典、北京奥运会、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

秦东渭南是一座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在从1996的撤县设市至今的20年里,社会的各项事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步。但同时渭南也是一座相对落后的城市,一是建设时间短,二是工农业产业结构滞后,三是文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大西北的开发和关东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速,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优势,陕西各区的经济和事业均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但是陕西以及秦东地区舞蹈事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更是远远落后于全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和领导以及当地民众对舞蹈事业的认识不够,对舞蹈事业发展观念意识相对薄弱。其次,是对舞蹈创作科研的投入与舞蹈实训平台的建设滞后,影响着秦东地区舞蹈事业的发展,更影响着陕西文化大省建设中舞蹈艺术发展的失衡。

三、 发展的措施与方向

1、 结合国家、省市的非遗保护政策,加强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建设力度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条例,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并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渭南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出资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新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同时还将在2015年底出台《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将项目传承、保护预算、人才培训等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为秦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做到实处,为秦东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增力增速。

2、结合地方院校的发展与创新;建立基地协同发展

与地方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推进办学特色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技术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是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资源相对不足,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充分利用其所处区域资源,培育特色、追求创新。 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与创作机制的扶持

在实施文化强市的过程中,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而文艺创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又是重点,只有有了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引领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其次,建立民族文艺创作人才培养激励扶持考评机制。从当地长期稳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议有关部门重点扶持项目和扶持基金,并建立与先进发达地区合作培训文艺创作人才的长效机制。

4、结合非物遗产,建立艺术资源产业发展

近年来,渭南以“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为统揽,积极开发建设“朝山祭祖”、“拜水溯源”、“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以西岳华山、韩城古城和司马迁祠墓为依托的“风追司马、史记韩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

华州皮影、富平陶艺、潼关古城、澄城尧头窑遗址、华山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展示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已初步形成对外有影响、对内能拉动、市场份额高、能彰显渭南文化实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产业集群。

四、结语

近年来,渭南乘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站在历史的高度,着力推进“文化渭南”建设,致力于把渭南打造成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影响秦晋豫金三角、领先关天经济区的文化集聚区。但目前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民间舞蹈是一个地区民间艺术、文化水平综合展示的一个媒介,有广泛的民众参与和传承意义。秦东渭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愿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下,推进秦东民间舞蹈艺术事业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曦.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J].唐都学刊,1997(3).

[2]颜晓萍,东府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及突围思路《新西部(理论版)》 2013年08

[3]陈永久,话说渭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

【项目基金】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JK1228;2014年陕西省社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2014057;

渭城曲篇5

这就是唐朝的流行歌曲。

有不少唐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据文献所载,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诗谱曲后不胫而走,很快就成为饯别的名歌。白居易有诗曰:“高调管瑟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以及“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因为歌中有叠唱,第四声乃“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歌劝酒,其效率不言而喻。刘禹锡也有诗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何戡是唐朝著名歌唱家,尤以唱《渭城》曲知名。而今,这首古歌仍魅力不减。

说到刘禹锡,他被贬巴山蜀水时,写过一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竹枝词》,当时很流行,直到宋朝还有人传唱。南宋文献《苕溪渔隐丛话》有记述:“余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刘禹锡的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从唐朝到宋朝,从巴蜀到吴越,一曲竹枝数百年,无论时间和空间,就影响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朝诗人白居易,凡歌妓无不知其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谈到一件事:“……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可见白居易的知名度有多高。有歌妓讨价还价时自夸说:“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徐州名妓关盼盼,唱此歌也很出色,与白居易还有一段悲情故事。《长恨歌》是长篇叙事诗,共120句,一气唱下来颇有难度,所以歌妓以唱此歌为荣。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每每传唱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一时蔚然成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沙出土的唐代铜官窑瓷器上题有一首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诗一经出土便引起关注,不仅为《全唐诗补编》一类的工具书采用,更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竟被改编为通俗歌曲。文学史专家认为,“君生我未生”很可能是当时的里巷谣曲,所以才被陶工题在瓷器上。唐朝的流行歌曲,历经一千多年后再度流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渭城曲篇6

师励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吴建廖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张耀东 宝鸡凤翔戏曲艺术专业学校

呼延国沛 陕西省艺术学校

邓旭东 咸阳市干县新阳乡(业余)

张伟华 西安市韩森寨(业余)

房 霜 陕西省艺术学校

翟 波 蒲城县戏剧学校

舒征西 周至县剧院演员训练班

杨清焕 周至艺术职校

王 刚 陕西省艺术学校

李 旭 耀县城关南街小学(业余)

王 盈 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中心

二等奖20名(其中业余6名)

何彦武 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中心

李梦聪 西安市长安县马王镇(业余)

罗芳华 周至县艺术职校

和妮娜 陕西省艺术学校

田 丰 陕西省艺术学校

杜 娜 陕西省戏曲艺术学校

薛 静 咸阳市秦都区西阳村(业余)

杜伟再 咸阳市民众戏校

吉方兴 韩城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学校

郝青山 白水县业余戏校

高 宁 白水县尧禾镇(业余)

蔡 丹 蒲城县戏剧学校

周旦旦 铜川市师范附小(业余)

高孙剑 铜川市印台区政府(业余)

巨江鹏 岐山县西街初级中学(业余)

豆晓英 宝鸡凤翔戏曲艺术专业学校

齐亚亚 宝鸡凤翔戏曲艺术专业学校

王张艳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李 义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曹振华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三等奖31名(其中业余7名)

折腾飞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李建华 榆林艺苑艺术培训中心

柳亚妮 宝鸡市蓓蕾戏曲学校

侯小强 宝鸡市凤翔戏曲艺术专业学校

范 雪 铜川市秦腔剧团

赵军亮 蒲城县戏剧学校

冯 姣 蒲城县戏剧学校

郝李军

白水县尧禾镇(业余)

于小龙 白水县尧禾镇(业余)

班S波 华县莲花寺镇八一中学(业余)

屈建平 蒲城县苏坊镇(业余)

张 烨 渭南临渭区南七乡(业余)

王 虹 咸阳淳化胡家庙乡(业余)

王 凡 咸阳秦都区名人艺校

王 彬 咸阳秦都区名人艺校

朱 静

咸阳市民众戏校

罗登登 咸阳礼泉县艺校

岳小娟 咸阳市民众戏校

程 静 陕西省艺术学校

骆文文 陕西省戏曲艺术学校

冯影桃 陕西省艺术学校

关佩佩 周至县剧团演员训练班

张 盼 周至县剧团演员训练班

闫飞翔 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中心

康云飞 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中心

杨 力

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中心

武辽辽

周至县艺术职校

何利珍 周至县艺术职校

宋猛超 周至县艺术职校

陶慧玲 周至县艺术职校

张 晴 咸阳市秦都区二职中(业余)

演出奖60名(略)

优秀组织奖3名

咸阳市文化局

渭南市文化局

陕西省艺术学校

组织奖7名

铜川市文化局

宝鸡市文化局

榆林市文化局

西安市文化局

咸阳市戏剧家协会

铜川市戏剧家协会

渭城曲篇7

渭源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地带,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渭河和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气候类型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6大类。目前,县内森林生态系统总量较小,结构单一,人为干扰较大;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动植物种类稀少,结构单一,食物链过于简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湿地生态系统范围小,多为河流和水库鱼塘;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问题;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市场运作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能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总之要加快渭源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的文件精神,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负责,发改、财政、林业、水保、水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慎密的管理体系。确定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消费模式为根本手段,贯彻“环境促经济,经济保环境”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培育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保护自然生态安全的规章制度,开创渭源县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等五大方面进行建设。

1 生态保护与建设

北寨镇、大安乡等11个乡镇及会川、五竹、莲峰3个国有林场实施渭河源森林生态植被恢复工程,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云杉、落叶松、沙棘、柠条等为主的优势造林树种,在渭源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森林植被恢复与治理,主要实施项目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全县加大林草资源管护力度,进行开展封山禁牧草地、休牧,提倡发展舍饲养殖,进行森林火险综合防治和森林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林草资源的安全。在峡城乡、北寨镇、莲峰镇、上湾乡、麻家集镇等乡镇坡度大于25°的不宜耕作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2 生态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党参良种种苗繁育350 hm2,党参标准化种植

3 500 hm2,全膜马铃薯种植推广3 500 hm2,建设白条党参研发检测中心、党参种苗繁育温室和党参交易信息中心,实施渭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检测实验室,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站、种子质量检测控制站,配套病圃试验田等。组建渭源县马铃薯信息网络服务中心,马铃薯研发中心等,更进一步提高了渭源县马铃薯知名度。积极推广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日光节能大棚、塑料大棚、蔬菜标准园、蔬菜批发市场等,解决产运销的瓶颈障碍。

3 水土保持与水源地保护

认真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大整村推进建设,进行坡改梯、土壤改良、开发补充耕地、同时配套田间及村组道路。新建河流堤防工程、拦砂坝,拦挡坝等;实施渭源县城镇道路及排水工程项目,新建道路排水工程,配套建设管网埋设,绿化、照明等附属设施;实施渭源县山洪灾害防御项目,给全县人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态生活环境。

4 生态文化旅游

渭源县突出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三大特色,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力争将以首阳山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打造成4A级景区,打响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了一批星级酒店、会务接待中心、生态园、“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区一处,内部建设3个2 000 m2的带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钢架玻璃日光温室,在园区内栽植各类果树和蔬菜等特色接待场所,切实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生态观光旅游、感悟渭河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组建专门团队对渭河源文化、秦长城文化以及花儿、小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开发整理,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

渭源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习俗丰富多彩。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对生态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新建民俗博物馆、渭河源影视基地、美术馆、秦剧团,进行生态文化挖掘、整理。加强文物保护,对灞陵桥的维护、秦长城保护、禹王庙、庆坪二郎庙、八卦楼、首阳山陵园、陇右工委地下印刷所等的抢救维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助、举办非遗传习班、扩大活动规模、发动学术机构和个人开展非遗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使渭源县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源远流传。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渭源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走在省市前列,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渭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全县森林面积将提升4.7 %,达到19.3 %;林草覆盖率将提升14 %,达到55 %。境内河流水质保持在I~II类水平,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综合治理率超过82 %。通过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综合整治,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8 %以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进一步净化、绿化和美化,城乡环境质量同步得到改善。

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渭源县的经济进入持续发展过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不断上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医疗等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城乡贫富差距缩小,城乡结构、城镇布局日趋合理。

渭城曲篇8

通渭县第三中学,位于通渭县城西北一角,天公路以南,背靠巍巍笔架山森森,南临浩浩牛谷水湍湍。这里山环水绕,风光旖旎,农田溢香,民风淳朴,校舍虽在城区,然不改园田闲适。学校布局新颖别致,建筑美观迷人,校园里松柏苍翠葱茏,摇曳多姿,奇花异草,四季争艳,楼台亭阁,熠熠生辉,园林式的环境,成就了雏鹰腾飞的伟业,是附近县镇儿女读书和成长的幸福乐园。2008年,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科教兴县”战略,落实把高中办在县城的布局调整目标,积极筹建通渭第三中学。2009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并临时作为通渭县第一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2011年5月县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通渭县第三中学。通渭县第三中学是一所新兴的全省重点高级中学。建校以来,学校以“明德博文”为校训,坚持“以德立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质求存,争创省级示范高中”为办学目标,新校新人新气象,让学校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莘莘学子,喷涌而出;桃李芬芳,谱写新章。学校继续加大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教学工作有序展开,教育成果不断涌现。短短两年,先后获得了省市县授予的“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单位”、“通渭县交通安全文明单位”、“甘肃省文明交通示范单位”、“定西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在通渭三中这块热土上,一百八十多位教师安于清贫,乐于奉献,他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不求闻达,默默秉承着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德范,追求着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之恒的厚朴,教书育人。在这群人多英杰的教师之中,在这块地凝灵秀的热土之上,活跃着一个勇于创新、富于活力而又屡创辉煌的特殊团体,这就是由三十一人组成的通渭县第三中学语文教研组。她就像八月桂花把独特的幽香散洒在这“中国书画之乡”,那馥郁而厚重的气息传播着沉香的希望。这个团体,有老中青不同的年龄层次,有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差别,有高级和中级职称区别,也有男女异性之别,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具备了一个大同小异的爱好和情趣,那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担负着学校五十四个教学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他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敢于拼搏,奋发有为,“敬业修德,笃学善教”成为这个团队鲜明的风格,也是学校教风的真实体现。两年来,教研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转方式,促教改;转观念,提效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无论会考、阶段检测,还是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成绩一直处于全县领先地位,语文教研组一直是学校教学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是一支被人赞羡的优秀团队。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组的全体成员,都是从本县农村完职中学校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来的佼佼者,是通过层层考核进入通渭三中的精英分子。他们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每一位老师足可称得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能力突出,工作认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是这个团队的精神风格之一,只要来到这个团组工作的教师,就会全身心的投入热情,倾注心血,尽忠于自己的事业,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将自己的形象雕琢得光彩夺目,灿烂辉煌!他们不求非分之想,亦无升官之梦,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们中,有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的高级教师马成忠主任,作文教学的行家里手冯彦老师,有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霍彦武,“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徐悲文。有文雅和蔼、大巧若拙的高彦红老师,身正令行的儒士李瑞华,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学者张文臻,他们相继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引领着团队,攻克了一道道教学难关。郭雄鹰老师诙谐幽默,文采飞扬,李宏老师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还有一班娘子军,不让须眉:热情开朗的闫国兰,激情似火的丁娟玲,锐意开拓的杨爱红、董艳红,奋勇当先的年轻教师王科、杨婉玲。他们中不乏鲁迅式的机智深邃,朱光潜的学者风度,朱自清背影式的深沉情感,藏克家老马式的刻苦辛劳。他们团结协作,奋战在语文教学这块圣洁的阵地上,在工作中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谊。不但能在工作中磋磨研讨,取长补短,携手奋进,更能在生活上相互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笃学是语文教研组的又一特色。语文教研组紧跟时代节拍,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完成新时代的使命,组内成员勤奋好学,开拓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给团队注入新的活力,补充了丰富的营养。首先,教研组非常重视组员基本功底的训练,每学年要举办一次普通话表达能力,粉笔字,硬笔字的书写以及电脑课件的制作等基本功夫的大比拼,通过作品竞赛,相互借鉴学习,努力提高组员的表达功和书写功。其次,教研组及时派遣组员参加省地县各类教研活动,听取或观摩语文教改专家的理论讲座及课堂示范,积极主动的参与市县优质课竞赛及说课评课等活动。第三,组内实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借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第四,要求组员勤于阅读探讨,督促组员坚持订阅两份语文教学杂志作为案头读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如《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师博览》等,他们把阅读当做一种休息,博览百家,或眉批加注,或摘抄要领,陶醉其中,乐而忘返。第五,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思考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两年来,已有二十余篇教育教学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第六,加强校内的教研活动。普通高中推行新课标教材已达三年,近年来教研组确立了两个研讨方向,第一个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特色,提高课堂效益,教研组长时期展开了理论探讨,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通过课堂听,课后评,达到了共识;第二个探讨方向是怎样展开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这方面,善教是语文教研组的第三个特征,在这个团队中,个体成员都是功底比较扎实的实干家。在教学中,他们践行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古训,奉行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时代精神,他们激流勇进,知难而上,拼命地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深深地吸引着学子,感化着学子,熏陶着学子,让他们能够展翅翱翔,成就大业。短短的两年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几乎每一个组内成员都有县级奖励,省级奖及国家奖项也不少。在教研组组织的第十一、第十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有多名学生获得二等以上的奖励。

回顾过去,充满着探索的艰辛,但硕果累累令人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担负着光荣的使命,令人信心百倍。在未来的征途上,一代又一代通渭三中语文人,将会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谱写出一曲曲更加动人的乐章。

牛野,张文臻,甘肃通渭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责任编校:李凤兰

上一篇:珍爱生命范文 下一篇:五角星的剪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