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翻译范文

时间:2023-12-05 07:52:20

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1

1.《 》,春秋末期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2.傅雷,现代________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译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以________(作家名)的名著译作最为。

3.《哀郢》,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选自《 》(九歌/九章),写于公元前278年________国攻破楚国都城郢后楚顷襄王东迁、百姓离难的日子里。

4.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作家。其最为人所称道的诗是诗人第二次离开英国剑桥(又称康桥)大学时所作的《 》。

5.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_(唯心/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中的"徒"的意思是:( )

A、白白地 B、仅仅 C、徒弟 D、空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中的"遂"应解释为:( )

A、顺便 B、于是 C、索性 D、干脆

3.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文以志。"( )

(1) 此句中"为"应解释为:( )

A、充当 B、做 C、变成 D、是

(2) 此句中的"志"应解释为:( )

A、志愿 B、记录 C、标志 D、志士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唐诗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杜牧

5.分辨下列语句中"发"字的用法(将对应当答案编号填入括号内):

(1) 明朝散发弄扁舟( )

(2) 早发白帝城( )

(3) 当春乃发生( )

(4) 一发而不可收拾( )

A、发生 B、出发 C、发表 D头发 E、发展

6."天行有常"中"常"的意思是:( )

A、规律 B、常常 C、长 D、往往

三、翻译题(将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共计24分)

令既具(商鞅的新法令已经写好了),未布(颁布)。恐民只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民有能徙置(移到)北门者,予(赏赐)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立刻)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最终)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题思想。

五、鉴赏分析题(20分)

试分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六、作文(50分)

(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16分)

1.孙子兵法

2.翻译,巴尔扎克

3.九章,秦

4.再别康桥

5.唯物,荀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 B

2. B

3. (1)B (2)B

4. C

5.(1)D (2)B (3) A (4) C

6.A

三、翻译题(将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共计24分)

参考答案:商鞅的新法令已经写好了,还没有颁布。恐怕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便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起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民众有能把木头移到北门的,赏赐十金,民众觉得这事很奇怪,没有人敢去移动。于是又说:"能够移到北门的人,赏赐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移走了,立刻就赏赐他五十金,以表明不欺骗民众。随后就颁布了新法。(本答案仅供参考)

四、简答题(10分)

参考答案: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过记叙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传神的笔触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本答案仅供参考)

五、鉴赏分析题(20分)

具体视学生结合诗作的鉴赏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2

为此,我将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点心得介绍给同学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语段的阅读技巧

1.看文段的出处,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调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粗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初读文段。一字一句认真读,注意正确断句,边读边在心里将单音词译成双音词,了解句子大意。如果翻译不出来,要看是否是前面出现过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3.看第10题(以高考试卷为准)中对文段内容分析题中的四个选项,了解短文每段的大意,看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

4.再读原文段,就能基本上理解文言语段的内容了。

二、文言文考题的解题方法

做题时,一定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1.文言实词考查题

要将每个选项中的句子在原文中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意理解此句的大意,进而推断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Ⅱ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C)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是

与A项有关的原文语句是:“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趋做宰相的材料;后句写他善治家。C项,前句写他担任侍中时的功绩:后句写他“善治家”。D项,前句是太相对王昙首的感激之辞;后句写王昙首婉言谢绝皇上的封赏。经筛选排除,答案应为B项。

4.文章内容分析题

将四个选项所叙述分析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出原句,看选项所分析的与原文中所表述的内容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此题一定要细心辨读,将选项中所叙述的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一一落实核对,特别要注意细微处,方能提高准确率。

示例:(2008年全国Ⅱ第10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B)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分析:A项,“王弘对他评价甚高”的说法可能会干扰考生。其实,当王昙首率先写完诗作后,太祖问王弘:“你弟弟跟你比怎么样?”王弘说:“如果只是像我这样,家门还寄希望于谁呢?”言外之意是说王昙首比他强,能够振兴家门。B项,原文中没有提到太祖遇事咨询王昙首。因此此项理解分析错误。C、D两项的说法文中都有依据,正确。

三、文言句子翻译技巧

1.先看一下内容分析题中的4个选项是否有与翻译的句子相关的内容,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大意,但千万别原样抄过来,否则,只得一个句子大意分。

2.将每个要翻译的句子在原文中找出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正确理解,再字字落实翻译。

3.抓好得分点,注意每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省略的成分要补译出来,用括号括住,确保句子文意通顺,无语病。

示例:(2008年全国Ⅱ第ll题)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分析:这两句在内容分析题中都没有与之相关的句子,只好将它们放在原文去理解,去翻译。

(1)句中的关键词是“从”“自”,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参加”“自然”。

(2)句中的关键词是“衅难”,理解为“祸端”;宾语前置句两处。

答案:(1)既然参加了英明神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懦弱者具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以上从三个大的方面对文言文语段阅读和解题技巧作了具体解说和例析,希望能对文言文“学困生”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3

《圣经》(TheHolyBible,简称TheBible)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大书和文学巨著。《圣经》文本最早于唐贞观9年(公元635年)由景教传教士带入中土,“翻经书殿,问道宫闱”,可见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的记载。《圣经》最初翻译成汉语时,当时的译者按照我国把重要著作称为“经”的传统,取其“神圣典范”、“天经地义”之意,译为《圣经》(乐峰、文庸,1995:345)。实际上,“圣经”汉语书名曾有“真经”、“圣经”和“古新圣经”、“圣书”和“新/旧遗诏书”、“旧新约全书”或“新旧约全书”的历史沿革。如今“圣经”一词也成了华人世界对这部基督教的经典的专称。本文拟对汉语“圣经”书名的由来和演变做出综述性的探究,以厘清汉语《圣经》版本的历史脉络。 1、唐代的汉语“圣经”书名 《中国翻译词典》收录的“中国翻译大事记”(林煌天,1997:1134—1146),列举了从唐代至1919年间的汉语《圣经》翻译九大事件和主要版本。这份记录虽然涵盖了《圣经》汉译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1)对唐代的《圣经》译本表述模糊;(2)遗漏了两个《圣经》重要版本“巴设译本”和《古新圣经》;(3)官话和合本的出版时间有误,确切时间是1919年4月22日;(4)未收录1919年之后《圣经》汉译的重要事件和《圣经》版本,特别是中国翻译家的《圣经》单卷或片断翻译。(任东升,2007:114)有的学者(文庸,1992:31)根据唐代《圣经》汉语文本的卷数和音译名判断,景教士的翻译蓝本是古叙利亚语《圣经》。翻译出来的《圣经》书卷有《天宝藏经》(即《旧约诗篇》)、《多惠王经》(即《大卫王诗篇》)、《阿斯瞿利容经》(即《福音书》)、《浑元经》(即《旧约创世记》)、《牟世法王经》(即《旧约出埃及记》)、《启真经》(即《启示录》)等三十部(赵维本,1993:9—10;邹振环,1996:38)。可惜的是,迄今还没有发现景教《圣经》的正式译本,或可能早已失传。所谓“《圣经》汉译片断《序听迷诗所经》译成”之说,不够严谨。景教士初来中土,他们不懂汉语,协助他们翻译或撰述以《圣经》为主要内容的景教经典时,也像佛经当初传入中国一样,只能是西人口述、华人抄录、迻写。中国学者认为该书乃“补缀新旧两约圣书之文”(朱谦之,1993:118)。 2、明末清初的汉语“圣经”书名 17世纪耶稣会士来到中国时,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强盛文学于经典传统的社会,他们被迫融入这种环境。耶稣会士以“经”来对应基督教的圣典,借助于“经”这个字来表明西方也有经典之作的传统,同时把基督教的著述与这个儒家和佛教的“经”摆在同一个水平。耶稣会士在“经”字前加入了“圣”字,以表示他们的“经”具有神圣的启示,《圣经》乃“神启”的文本。1635年,艾儒略(GiulioAleni,1582—1649)取材于《新约》福音书关于耶稣生平故事的著作《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刊行,该书标题有一注释:“即万日略圣经大旨”。“圣经”一词最早公开的出现应该如是。1636—1642年间,阳马诺(ManuelDias,jr.,1574—1659)的14卷巨著《圣经直解》印行,应是“圣经”一词首次出现于书名,但该书不属于《圣经》的中文翻译。罗马教廷驻清庭的公使贺清泰(P.L.Depoirot,1753—1814)于1750—1800年间根据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译本》(Vulgate,382—405),用官话翻译了除大部分先知书和《雅歌》之外的《旧约》和《新约》内容34卷,取名《古新圣经》,但是没有刊行。不过,这是“圣经”二字首次正式用于《圣经》译本书名。《古新圣经》虽然没有刊行、流传,然而解答这部书的白话《古新圣经问答》在1862年刻印出版,遂使《古新圣经》的名望传播开来。 3、19世纪的汉语“圣经”书名演变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进入中国,便着手用汉语翻译《圣经》。1823年,马礼逊和米怜完成整部《圣经》的翻译时,取名《神天圣书》,共21卷为线装书。后来,麦都思、郭实腊等修订马礼逊译本和重译《圣经》,用过新/旧“遗诏圣书”和“遗诏书”。1843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2人在香港召集有关圣经翻译的专门会议,他们决定用简明的“圣经”二字来代表基督教经典的书名。传教士认为,“圣经”二字也可以指儒家的所有经典,等于在基督教传统与儒家传统之间设置了独特的平行。1853年至1868年翻译出版的“高德译本”,取名《圣经新旧遗诏全书》。这里我们查考一下“太平天国”推出的所谓“圣经”。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中国基督教会通用的主要《圣经》为郭实腊译本(谢雪如,1984)。郭实腊(K.F.A.Gutzlaff,1903—1851;又译“郭士立”)曾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第一位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马礼逊之子小马礼逊(J.R.Morrison)组成的四人翻译小组,重译过《圣经》,其中《旧约》差不多出自郭实腊一人之手,取名《旧遗诏书》。郭实腊后来对四人小组译本中的《新约》部分做过反复修订,取名《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陈惠荣,1986:16)。郭实腊修订的《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曾流传于太平天国军队中,太平天国政权的文告中引用的《圣经》经文大多摘自其中(梁工,1996:706)。洪秀全于1853年“钦定”推出了几部以郭实腊的译本为根据、经过删节的《圣经》版本。据说洪秀全手下有500人从事圣经的汉译和改编工作。太平天国使用的《圣经》,除了一部取自《新约》的《钦定前遗诏圣书》,其他均为经过删节的版本,名称多样。如《旧遗诏圣书》封面醒目的汉字“旧遗诏圣书”两边为一对飞舞的双龙,上方为一对凤凰,封面顶部“太平天国三年癸好初刻”字样。迟至1920年,周作人仍然把汉语《圣经》称作“圣书”。#p#分页标题#e# 4、和合本《圣经》的两种版本 最著名的汉语《圣经》,即1919年4月在上海出版的“官话和合本”,最初的书名即不叫“圣经”,也不叫“新旧约全书”,而是叫“旧新约全书”,这倒符合《圣经》中“旧约”在前、“新约”在后的文本编排。该译本在1939年更名为“国语和合译本”。1962年和合本《旧新约全书》的书名正式改为《圣经》。1962年推出的新版和合本“得到了热情的接纳和深深的赞赏”(尤思德,2002:346)。1988年,香港“联合圣经公会”推出了经过简单修订的《新标点和合本》,用现代通用的标点符号代替了旧的标点;将诗歌体裁的译文改用诗行排列;《新约》和《旧约》的用词得到统一,使用了更通用的地名,人称代词男性河同性用“他”,女性用“她”,动物用“牠”,指代事物用“它”,使读者更容易辨别。《新标点和合本》简体中文版于1989年由中国基督教协会在大陆推出。直至目前依然流行于中国大陆流行的和合本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分为“上帝”版和“神”版两种。这是由于《圣经》汉译史上对“造物主”名号译法的不同主张导致的。所以,“上帝”版的扉页或版权页上标有这样的阅读提示:本圣经采用“神”版,凡是称呼“神”的地方,也可以称“上帝”。同样,“上帝”版《圣经》也有相应的提示。 5、结束语 1968年以后,华人学者推出了几个汉语《圣经》全译本,均沿用了“圣经”的名称,如天主教推出的“思高本”(1968)、基督(新)教推出的“现代中文译本”(1979)和“新译本”(1999)。此外,鉴于中国读者阅读《圣经》全译本时会遇到语言和文化知识两大障碍,不少中国翻译家和学者精选《圣经》中故事性和文学性强、具有典故寓言性质的圣经片断,自取名称,出版发行。应该说,《圣经》汉译活动是世界范围内《圣经》翻译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活动。无数中外译者为《圣经》汉译付出了精力和心血,由此各种名称的汉语《圣经》版本是中国版本史上不可或缺的史料资源。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4

成语拾金不昧的意思

成语解释: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成语简拼:SJBM

成语注音:ㄕㄧˊ ㄐㄧㄣ ㄅㄨˋ ㄇㄟ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拾金不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昧,不能读作“wèi”。

成语辨形:昧,不能写作“味”。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贪得无厌、财迷心窍

成语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英语翻译:return the money found

日语翻译:金(かね)を拾(ひろ)っても猫ばばしない

俄语翻译:не присваивать себе найденные чужие деньги

出处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清·《歧路灯》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把钱还给了他。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活课堂;夯实基础;提高人文素养

没有文言,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主学习指导

文言文教学常见的方法是未经学生预习,课堂上老师领着学生一字一句去翻译(同时学生手捧《高中文言文翻译》教辅资料。)最终结果是学生翻开资料觉得都清楚,合上书本脑子却一片空白,考试中就算是教材中的文言知识也翻译不清楚,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搞好预习。学案教学中的学案为预习提供了很好的媒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防止了预习中的盲目性。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完成注音、辨字、句读三个任务,使用《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去解决阅读中的字词问题。

二、提高课堂效率

1.激活课堂,妙用诵读之法

几千年来,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已归纳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私塾时代,童子们摇头晃脑、趣味盎然、读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寿镜吾老先生吟诵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见传统教学中,诵读本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可如今的教学偏偏将这一经验丢弃一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而学生面对课文能不出声则不出声,非要出声朗读也多为机械朗读,结结巴巴,有气无力,破句连连,不见美感。因此,我们要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多样诵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非读不能感受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之美,非读不能体会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感之美。教学改革不能丢掉传统,不能放弃常规。

2.夯实基础,强化字词教学

文言文字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教师不得不进行着表面枯燥而实际有用的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能不能更“美”一些呢?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串讲或接力翻译式。串讲模式是:学生诵读第一段后,教师指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让学生解释和翻译;其他段亦类此。接力翻译式是指主要由班内不同的学生接力完成全文翻译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如下:学生诵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翻译—第一个学生翻译第一段—该学生指出本段的重点字词—教师补充—第二个学生翻译第二段—该学生指出本段的重点字词—教师补充。串讲式易于教师掌控课堂;缺点是预设性过强,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而接力翻译正好弥补了它的缺点。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可以在高一综合使用,它能进一步让学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为下一步更大范围的放手打下基础。

(2)自主合作式。自主合作式的环节如下:学生自主诵读全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一部分—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一个较大的段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解决所负责段落内的大部分疑难问题—负责第一段的学生介绍本段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负责其他段的学生就第一段的疑难问题向负责第一段的学生提问,负责第一段的学生解答—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点拨回答……其他段的教学亦如此。

自主合作式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课堂模式,它既节省时间,又能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言文合一式。言文合一式没有固定的课堂模式,其字词是在师生共同品味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解决的,也叫语境教学法。它可以避免纯讲字词带来的枯燥感,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文言知识。譬如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兰亭集序》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生:批判当前士大夫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的消极人生观,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以及要珍惜生命,“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崇高理想。

师:“士大夫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的消极人生观”体现在哪里?

生:“一”“齐”。

师:为什么呢?

生:“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士大夫把生死等同起来、把长寿和短寿等同起来的说法,作者认为是虚妄荒诞的。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乃令张良留谢。”为了帮助学生辨别“谢”的不同意义,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这样设计:

师:当项王称赞樊哙为壮士,并赏他一大杯酒后,樊哙应该怎么样?

生:当然应感恩啊。

师:是的,“哙拜谢”中的“谢”是“感谢”的意思。

师:沛公假称上厕所,离开宴席,没有向项王告辞就擅自离去,这样有什么后果?

生:当然会触怒骄狂的项王。

师:项王会眼睁睁看着沛公逃走吗?

生:会发兵去追赶。

师:做事谨慎的沛公离去时会怎样?

生:留下张良来表示歉意。

师:故“乃令张良留谢”的“谢”是“道歉”的意思。

3.挖掘人文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学文言文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掌握写作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就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在李密催人泪下、力透纸背的情辞中体会他的感恩报效之情;在文天祥“谈高地迥,号呼靡及”的呼唤中感受他的为国尽忠之义;在林觉民“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理想中了解他的豁达、宽广之爱。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文言文是古代思想的精华,中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明从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开始。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6

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他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富详实的论文、资料。可以说,比尔・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数以千万计中国大学生的毕业。

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他们的搜索功能强大、快捷又免费。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文的同学,没有一位不曾借助过它们。那些日子,我们启动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一定是它们中的一个。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外文的。正是靠着这些“论文材料”,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的“百衲衣”论文。更感谢Google公司增设了翻译功能,它的翻译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功能强大,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我们的外文文献,全赖于此。

感谢那些免费的站。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一种“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站,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变收费为免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感谢我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他告诉我如何搜集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地教诲。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是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么?看了――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他们是如此伟大而平易近人。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7

[题型解析]

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辨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所述之事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上要有新意。

[答题误区]

1 字词的理解方面,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 翻译文言句意方面,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 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 解答开放性试题上的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应对策略]

1 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 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 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 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但切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例题透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2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解析及答案]

第1题考查的两个字一为通假字,一为多义字,注意了实词的覆盖面。(1)“仓”同“苍”,青色(2)道歉。

第2题为翻译句子,选取的句子是秦王的话,也是文章的结局,也就是说,选取了文中的关键句子。译为: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可安陵国却能够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3题结合文章故事,考查对人物含蓄性、双关性语言的理解,题干说是“外交辞令”,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阅读文章时,人物的语言往往含义深刻,要透过表面品味出其他内容,对此类句子,一定要结合故事和语境认真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其潜台词分别为:(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故事的把握,要理清其情节与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敢于献身的人。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8

常熟虞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宋清如聪颖秀丽、清新脱俗,又特立独行的气质,让她与众不同,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却懂得读书是个“好东西”,十一岁时,她就向母亲提出:不要嫁妆要读书。

之江大学位于杭州秦望山头,门对钱江大潮,卧览六合月色,极富诗情画意。宋清如爱上了这里的一切,入之江诗社、泡图书馆、赏桂香秋色,她快乐得像刚出巢的雏燕。初次参加诗社活动,她应诗社要求,认认真真作了首新诗供交流切磋。当晚,诗社上交流的诗作大多是古体诗词,她的新诗引起了诗友们的关注。更特别的是,她的诗,一行一行字数由少到多,排列成漂亮的三角形,有人好奇地问,这是谁写的,什么诗啊?她清脆地答道:“宝塔诗!”顿时目光齐聚,满室惊诧。最后,“宝塔诗”传到一位瘦长个儿的男生手里。这个脸色苍白、尚带稚气的男生,在激情澎湃、笑语喧天的诗会上,始终安静腼腆,略带羞涩和淡漠。他拿到诗稿,仔细读了一遍,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又读了一遍,嘴角噙起一缕笑意。小心翼翼地把诗稿折成小方块,放进口袋里。宋清如的心,微微一颤。

那个男生叫朱生豪,是学校有名的才子。他的诗写得极好,英文水平也高,又特别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家都叫他“莎痴”。他沉默寡言,有时一天说不上一句话,也不合群,同学们私下称他是“没有的才子”。

那晚,朱生豪给宋清如的印象是混乱迷离的,一会儿腼腆羞怯,一会儿孤傲率性,一会儿又亲切温和。

第二次诗社活动去西溪赏芦花,她和他都去了,朱生豪仍寡言少语,但心思细腻的少女诗人不难感觉到,朱生豪偶尔瞟来的眼神,满带柔情蜜意。宋清如心底暗暗喜欢上了这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她常写些现代小诗,主动请他指教,朱生豪也不吝赐教,大胆评改。有了朱生豪的指点,宋清如的诗写得越来越好,她的新诗陆续发表,当时著名的《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读了她的诗稿后,竟回了一封长信,称她“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

“渊默如处子”的朱生豪,内心早已爆发出炽烈的爱火。宋清如清丽淳朴、优雅娴静,却又独立自信,在他的眼里像天使一样可爱。他讷于言辞,感情的闸门却在笔端打开。一天,宋清如接到了朱生豪填的词:“忆昨秦山初见时,十分娇瘦十分痴,席边款款吴侬语,笔底纤纤稚子诗,不需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他对宋清如的爱慕之情呼之欲出。两天后,她又收到他的信:“我的野心,便是希望和你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羞涩的他,爱情表白却这样大胆又直接。

杭州的春天是人间最美丽的季节。一个早春的拂晓,他们相约去苏堤春晓。走在坡留在人间最长的诗句――苏堤上,朱生豪突然说:“小青,要是我死了,请你亲手替我写墓志铭,不要写在碑板上,请写在你的心上,你肯吗?”宋清如听后,心头掠过一丝不安不祥,可年轻的心,怎肯往坏处想,她点了点头。从此,两人开始了鱼雁穿梭。诗,让他们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彼此相知日深,心心契印。即使木讷如朱生豪,恋爱起来,也变得活泼有趣,以笔说话,他的“话”特别多。他写给宋清如的书信,激情四射、摇曳生姿,光称呼就生动率性,多情有趣:好宋、宋宋、无比的好人、宋家姐姐、澄儿、傻丫头、青女、青子、昨夜的虞山小宋……

浓情蜜意中时光飞逝。一年后,朱生豪毕业了,他要到上海世界书局从事翻译工作。临行前,宋清如写诗赠别:“假如你是一阵过路的西风,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朱生豪读完她的诗,泪流满面,回填了首《蝶恋花》:“不道飘零成久别,卿似秋风,侬似萧萧叶……”此后,在书信往返时,他们就常以“秋风”和“萧萧叶”自称。

宋清如大学毕业后到湖州民德女校任教,而朱生豪已在上海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每译出一剧,便寄给她征求意见,并请她誊抄一份作为副本留念,她成了朱生豪志同道合的知音。但因战局动荡,朱生豪又埋头翻译,两人天各一方,婚事一拖再拖。一天,朱生豪终于写信向她正式求婚,他说:“小清,我一无所有,只有将那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稿作为礼物献给你。如果你答应了我,因为有你,我又无所不有。”结婚那年,宋清如31岁,朱生豪30岁,他们相恋整整十年。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八个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婚后,朱生豪仍沉浸在译莎事业中,对周遭世界不管不顾。宋清如当起家庭主妇,帮工做衣,补贴家用,为一日三餐奔波。上海沦陷后,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他的译稿一度在日军炮火中被毁,而她又怀了身孕,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回到她的常熟老家,专事翻译莎剧。一张榉木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女用美国康克令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词典就是他全部的工具。他足不出户,不到两年,他就译出31部莎剧。当翻译到《亨利四世》时,他突发肋间剧痛,痉挛,被确诊为肺结核晚期及严重并发症。临终前,他对日夜守护的宋清如说:“莎翁剧作还有5部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朱生豪走了。十年漫漫相思路,两年短暂相守,留给宋清如的是一个13个月大的儿子和5部半没译完的莎剧。

痛断肝肠,她却没时间和精力去流泪,他的墓志铭只适合写在她的心上。那年月,独自抚养雏儿已耗尽她的心力,可当夜深更静,孩子睡了,她用冷水冰醒困倦的眼,又坐到昏黄的灯下,拿起笔纸,她要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将他未译完的莎剧译完。这是她对他最好的纪念。这一刻,她不孤单,他和莎剧是一体的,而她和他,也不可分割,就算死亡,也不可以。可惜在那“西风扫落叶”的日子里,一群穿墨绿色军装、戴红袖章的小将闯入她的居室,将她殚精竭虑潜心译成的5部剧本席卷一空!她哭了,号啕大哭,好像与他第二次生离死别。至死,她都没勇气再碰莎剧,她怕了那撕心裂肺的痛。

后来,终于风平浪静了,她回到了朱生豪的嘉兴老家,她睡在他曾睡过的床上,他的画像在她眼前,陪伴她,与她一起,一封封编写他写给她的书信,编写他们的旧时光、好日子。

上一篇:国庆节快乐范文 下一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