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亭记范文

时间:2023-10-27 02:40:50

醉亭记篇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2.B(均译为“在”。)

3.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醉亭记篇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醉亭记篇3

论文关键词:《醉翁亭记》,译者主体性,翻译批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之一。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醉翁亭记》的英译本很多,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两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 的英译本。

一、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

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看,二篇译文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注重“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原则,语言贴切译者主体性,表词达意方面也是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译文,千百年来古往今来译者大都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英国汉学家Giles的译文则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译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语言文体上,采用逐层脱卸的方法,把所描述的对象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渐进地点出描述的中心对象;在语言风格上运用古典词汇和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在韵律中大量使用习语,使得译文有着音乐和诗一般的韵味。例如,二篇译文对亭子周围四季更替不同景致的描绘。

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者主体性,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杨译文:The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r seasons,You find wild flowers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with asecret fragrance,the stately trees put on their mantle ofleaves and give a goodly shade,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all with austerity,the water sinks low and the rocks at thebottom of the stream emerge.

Giles 译文:The wild flowers that exhale their perfume from thedarkness of some shady dell; the luxuriant foliage of the dense forest ofbeautiful trees; the clear frosty wind; 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torrent;—these are the indications of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见,杨的译文于属于原文的忠实再现;而Giles 的译文在语言的文体、风格和韵律方面见长,用语地道译者主体性,形象生动巧妙,活灵活现了原文的美感。但他的译文相比于前者,有误译之处。如:

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杨译文:In the distance,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is Mt. Langya.

Giles译文:…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confines of Shantung.(琅琊山在滁州而非山东)

译文中还出现多处漏译误译现象,如“水声潺潺”(gurgling)没有译出涓涓流水之声;“酿泉”译作“Wine-Fountain”不如“Brewer's Spring(杨宪益)”、恰当,因为酿泉非泉名(泉名实为让泉),而是酿酒之泉;“云归而岩穴暝”一句“岩穴”漏译;“非丝非竹”误译为“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忘却辛劳和烦恼)”;“颓然乎其间者”翻译成“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秃顶)”等等。

二、从非语言层面剖析原因

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指出:翻译最初开始于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不同的译者对源语的阐释过程一定是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码就从主观上影响了翻译批评。因此译者诠释这个主观因素影响了不同译本的产出。汉学家翟理斯虽然拥有文学天赋,能写非常流畅的英文,但他缺乏哲学家的洞察力。他能够翻译中国的句文,却不能理解和阐释中国思想。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缺乏和文化缺失使他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以上等处失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译者主体性,在肯定他的音、形、义以及表达方面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译文的不足。因为对古汉语散文的理解,需要译者具有古汉语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同质文化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典籍英译的主体应该是汉语译者,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所译完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润色和加工。

三、总结

翻译批评有无规律、模式可循。通过以上二篇译文的对比分析,正如赖斯指出:翻译批评既具有潜力又有其局限性。即既要看到语言层面(如语义、词汇、语法和语体)又要看到非语言层面(如语境、主题、时间、地点、源语环境的读者群、源语作者和感知因素 );译本既受到译者的主观因素(如译者诠释、译者个性),又受到非主观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群)的制约。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和各项因素,才能提出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翻译批评标准模式。

[参考文献]

[1]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2]贾秋彦.醉心于翻译美文-Herbert A. Giles 的译作《醉翁亭记》赏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宋聚梅.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J].西江教育论丛,2003,1.

[4]喻海燕.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翟译《醉翁亭记》简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醉亭记篇4

山上树林犹如绿丝带似得翠绿;沟谷如龙蛇似得曲折;十分优美。我与村民走过去看了看,村民说,那一座蔚然神秀的山峰就是琅琊山。

我们走在回旋的山上时,只见远处有一条白色的丝带,走近一看,原来是瀑布从山上倾泻下来,势极雄豪,村民告诉我,这瀑布,是一股山泉,水十分甘甜,所以村民们都叫它“酿泉”。一些村民跟我说,前方有一座亭叫醉翁亭,原来是山中的僧人智仙建造,他已经去世很久了,唯有这座亭经久不坏。

我坐到了这座亭上,看了看四周,发现酿泉就在我的身旁,我仿佛看到了人间仙境,我被陶醉了。

这时,很多村民纷涌而至,有的背着行囊,有的轻松着走,有的是老人弯着腰走,有的是小孩前者大人的手走,上来的人很多了,于是,我的宴会开始了。

我在小溪旁钓鱼,小溪的水很深很清澈,这里的鱼也很鲜肥。我把酿泉酿作美酒,这酒啊!很香,很清冽。村民们采集了一些山肴野蔌与我同享,我很高兴,又是一番陶醉。

后来,我们回去了,村民们连同鸟儿们,都很高兴。鸟儿因为我们走了很快乐,人们因为跟随我很快乐,我又一次为他们的事情陶醉了。

醉亭记篇5

阅读课文可以从段落入手。《醉翁亭记》共有4个自然段,每自然段具体写了几层内容,这似乎不必多加考虑。因为只要看看每自然段各用了几个“也”字就一清二楚了。《醉翁亭记》第2、3、4段各用了3、4、5个“也”字,就分别写了3层、4层、5层内容。第1段用了9个“也”字,也就具体可细分为9层内容:①开头一句勾画出滁洲的地理环境;②道出琅琊山之特色及方位所在;③续写酿泉;④“特写”醉翁亭,点题;⑤交待造亭者;⑥交待名亭者;⑦诠释亭名之由来;⑧点明全篇之核心命意;⑨指出醉、乐之关系。不难看出,文中的“也”字,就是全篇各文段的层次标志;“也”字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

阅读课文需要反复地朗读。但在朗读《醉翁亭记》文时,有无“也”字的参与,留给人的朗读感受是大为不同的。

正是因为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在朗读《醉翁亭记》时,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全文在整体上就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读之感可言。因而文中的“也”字,在全文的朗读中,极大地凸显出文段朗读时的美感,给人听觉上的享受。

阅读课文必须把握文章主旨。《醉翁亭记》乃欧阳修的抒怀之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从文中的绘景、叙事、议论、抒情中直接表现出来了,21个“也”字也起到了间接配合表现主旨的作用。由于全文连用21个“也”字收束句尾,一“也”贯通全篇,所以将全文有意转化为声情并茂的美声让耳朵去感受,循着那一唱三叹的“也”字声韵,一个形象鲜明的“醉翁”隐约浮现出来,神情悠然而自得。滁洲的山水之间、醉翁亭的路旁林中,乐景乐游,乐民乐饮,乐醉乐归,陶醉在独自享有的“乐其乐”中。就“声音再现重塑人物形象”这一点而言,全文21个“也”字的运用,其“配角”的辅助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连用的这21个“也”字,可以说是使用虚词的一个成功典范。

醉亭记篇6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大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翼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2)日出而林霏开 (消散)

(3)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陈设;摆开)

(4)余奉使契丹 (出使)

2.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山之僧智仙也 好奇之士也

B.而不知人之乐 闻而往游焉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D.醒能述以文者 归而以琴写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

4. 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5. 《醉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二、(2013·丹东)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8题。

【甲】《醉翁亭记》三、四段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①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杂然而前陈者 (摆放)

(2)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3)有风飒然而至者 (到(来))

(4)庶人安得共之 (怎么)

7. 翻译下列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人,是太守啊。

(2)玉之言,盖有讽焉。

宋玉这话,大概含有讽刺意味吧!

8. 【甲】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与【乙】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醉亭记篇7

一、研究背景及琅琊山简介

近些年,国外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使其免于破环,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在中国称之为风景名胜区)。国内风景名胜区雏形的出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如广西桂林、安徽黄山等。然而对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研究直至7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研究的成果大量分析研究,使得我国关于风景资源分类、适宜性技术评价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风景名胜区园林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阶段,但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尚未发现。

琅琊山风景区位于滁州市西南郊,主要的核心景区面积约115平方千米。琅琊山在古代时称作摩陀岭,唐大历六年(771),传说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寓居于此地后转运称帝,此山便由琅琊王司马睿更名为琅琊山。后因山川秀美和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琅琊山属于淮阳山地的东延余脉,含大丰山、小丰山、花山、关山、城西湖、清流关等。山体由砂页岩、石炭岩等岩石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非常险峻。景区内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鸿洞、琅琊洞、桃花洞等。区内有泉眼50多处,泉水清凉甘美,较著名的有紫薇泉、让泉、濯缨泉等,统称为9洞11泉。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城西湖、凤凰湖、深秀湖等,湖光山色,映成一体。琅琊山风景区地处北亚热带,雨量适中,动植物资源丰富。琅琊山有鸟类约有130种,其中著名的有白肩雕、黑枕黄杜鹃、金腰燕等。琅琊山不仅以其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色为游人所钟爱,更因其深厚的人文景观而著称于世。北宋时欧阳修在任滁州知州时(1045-1048)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为后人传诵。宋朝文学家苏轼手书《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石碑,欧文苏字,堪称二绝,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二、园林资源调查与分类

(一)园林资源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景源分为2个大类、8个中类、74个小类。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分类方法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景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琅琊山共有78处景源,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景源分类表对琅琊山景源进行如下表1分类:

(二)园林资源的分类统计

根据规范,琅琊山风景区内各景源被划分为2大类、8中类和49小类,其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2大类,人文资源包括园景、建筑、胜迹、风物4个中类,再下面可分为27个小类。自然资源分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4个中类,再下面为22个小类,对景点类型的统计结果,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75处景点中,人文景源景点66处,占总量的88%;自然景源景点9处,占总量的12%,说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结构中人文风景资源比重较大。

三、园林资源评价

(一)园林资源评价方法

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景源的评价采用定性概括的方法。

(二)园林资源定性评价

对琅琊山园林资源特色进行定性评价是依据旅游吸引力和风景名胜区景源的等级地位等综合因素。总结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特色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名人名亭;古树葱葱;崇山峻岭;道教圣地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如下。

1、名人名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著名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内,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在滁任知时,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便是为纪念此亭。醉翁亭曲折幽深,布局严谨小巧,极富诗情画意。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其中宝送斋,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现用来收藏宋代珍宝,斋内有携刻着坡手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的石碑。另一亭,影香亭,它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除此之外每一个亭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来由以及特点。

2、古树葱葱

琅琊山风景区地处北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150年以上古树名木琅琊榆、千年古梅、50年以上的银杏和150年以上的青檀等古树。

3、崇山峻岭

地貌上琅琊山属淮阳山地向东延伸的余脉,山势西南高、东北低,并沿东北50?-60?方向展布。其中包括大丰山、凤凰山、小丰山、花山、赵家山、关山等。山体由石炭岩、砂页岩等主峰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险峻之势依然。景区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鸿洞、琅琊洞、桃花洞等。

4、道教文化

道教在琅琊山的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先于佛教的传播。自唐宋以来,山中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佛教,道教只有零星的小型活动。醉翁亭院山坡上的“玄帝行宫”;坐落在丰山顶“三茅行宫”、“三皇古殿”、“元君殿”等。

四、结语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特征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属于名胜古迹型风景名胜区,以名人名亭为主要特色。山体由石炭岩、砂页岩等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险峻之势依然。景区多洞穴,著名的有琅琊洞、雪鸿洞、桃花洞等,具有突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垄断性,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具有发展成为国家级5A级风景名胜区的潜质和条件。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景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开发不均衡、景源保护不够的等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风景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相应的保护培育规划,按照类型保护景源、不同的级别,提高景源的质量。在景源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利用景源的特色,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延长游览时间,增强体验感。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方式,使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与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醉亭记篇8

这是一首记游小令。词人追述了一次泛舟溪游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词一落笔。词人就直涉记游旨趣,将舟游的地点、时间告诉了读者,笔毫尖已带出一缕日暮的烟霭。“常记”一词,让人宛然想见青年李清照偏首微笑,忆丝缕缕的情状。早想记下“溪亭日暮”那段情了。一个“常”字,一片深情!

让我们沿着词人记忆的溪流,去重温她们的荷花惊梦吧。

“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承上写来,把溪游活动的画面,安排在暮色苍茫的背景下。试看那蚱蜢小舟,摇摇晃晃,舟中人兴高采烈,载笑载言;自亭而来,又挥桨远去……

“沉醉”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以为女词人谙于酒道,是她们在溪亭上喝醉了酒,乘兴挥桨远游,以至忘了回家的路。一种认为词与酒无关。在这首小令里,后一种解释似乎比较合情理。因为(一)那年代似乎还没类似今天我们男女郊游,觥筹交错的情景。(二)“溪亭”未必是饮酒所在,当是词人为她们舟行远游那一带亭阁而暂拟的名字;如“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杏花村”。(三)词人谙于酒道,正可拟酒入词,用于比物。

如果就如前一种解释未免过于坐实,且与下文“兴尽”一句也相悖忤。因为从“兴尽”这两个字里我们知道,姑娘们的游兴在上一句里不过才刚刚开始呢……

在词人幸福的记忆里,醉人的是“溪亭日暮”的迷人景色,是少女们如诗如画的浪漫情怀。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是一种在自然怀抱里的深深陶醉,一如酒后之酩酊。“不知归路”当“谁也不曾想到该掉转船头,走上归程”讲。这样“兴尽”一词意思也有了着落。

“兴尽晚回舟”。姑娘们忘情地游弋在水树乱莺啼的溪道上,不觉已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掌灯时分了。暮霭沉沉,来路模糊。由“暮”到“晚”,正可见她们舟行已远,误入歧途了。

胆怯的姑娘们真的急了,于是掉转船头,直取归途。然而姑娘们还是那样生性活泼,她们一边加紧划桨,一边却还在不时探手摘取那过人头的莲子,直弄得满河荡金……

此时此景,正和五代词作《南乡子》:“乘彩肪,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描写的一样……

真是的!想快点回家,又心神不一,瞧“误入藕花深处”了。这一句来得突兀,胆小的读者真要为她们捏一把汗了。

“误入”一词言其急不择路的心态:“深处”于笔外回应上一句之“晚”字,资证当时天色确已向晚;不然何以“误入藕花深处”却还浑然不觉呢?

四面荷花,一鞭残照;前无去路,舟行维艰。怎么办?怎么办?姑娘们真的急了,慌了。于是,“争渡,争渡”――你一桨,我一桨,“噼噼啪啪”打起桨来。

这里:“争渡”迭用,有意跟乱桨的节拍相应和,给人以一种动作的连续感。姑娘们慌乱的情状,桨击水溅的声响和白光,都尽在这“争渡,争渡”里了……无怪那一滩晚栖的水禽,要拍响起它们惊悸的翅膀,以示对这船不速之客的抗议了。

“惊起一滩鸥鹭!”。词篇在鸥鹭的一片惊叫声中戛然结束了,但读者眼里却仍翻动着鸥鹭那久久不肯歇落的翅影;而姑娘们是惊是喜,就只有鸥鹭们知道了。姑娘们最后自然还是回了家的;不过,那一定已经又是由“晚”至“夜”的大黑天了吧?

上一篇:祝福春节祝福范文 下一篇:矩形练习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