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12-01 11:29:23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1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此在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很多的诗词作赋留下,因为诗句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端午节的诗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1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2.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

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4.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5.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来自于苏轼《六幺令》

6.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色彩沮。——刘禹锡《竞渡曲》

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京都元夕》

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10.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

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来自于朱翌《朝中措》

11.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来自于黄公绍《潇湘神》

12.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14.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和端午》

1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2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6.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7.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8.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9.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0.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1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1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1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4.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1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31.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2.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7.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8.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9.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0.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1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苏轼《浣溪沙》

1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祁《屈原祠》

1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41.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2.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5.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6.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9.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0.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11.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12.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13.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1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15.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16.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17.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18.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5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端午》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午日观竞渡》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杜甫《端午日赐衣》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碧艾香蒲处处忙。

——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4.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6.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褚朝阳《五丝》

1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舒頔《小重山·端午》

1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9.五色新丝缠角粽。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0.正是浴兰时节动。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1.细缠五色臂丝长。

——舒頔《小重山·端午》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舒頔《小重山·端午》

2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2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

25.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6.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赵蕃《端午三首》

28.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30.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2

在端午节联欢会上的讲话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版权所有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版权所有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3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于是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粽香之中的端午节,了解端午的由来及各种民风民俗,感受浓郁的端午文化,参与相关活动,积累各种知识。

同学们,在中国民间,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对此你有何了解?请快快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李 梅:我听说端午节的产生和屈原有关。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一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张苹苹:也有人说,端午节的产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遭人陷害,被赐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来人们在这一天纪念伍子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

虽然端午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千百年来,端午的粽香一直在中国人的心头飘荡。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是唐代诗人张建封的描写端午佳节宜人天气和竞赛龙舟的诗句。事实上,古代描写端午习俗的诗词还有许多,你能选择恰当的选项将下列古诗句补充完整吗?

[备填诗句]A.艾束著危冠 B.明朝端午浴芳兰

C.屈子冤魂终古在 D.榴花三日迎端午

①轻汗微微透碧纨, 。(苏轼《浣溪沙?端午》)

② ,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③粽包分两髻, 。(陆游《乙卯重五诗》)

④ ,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这里有一些各地端午习俗,同学们可以从中看出端午节有哪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民俗?

习俗一:端午这天,家家户户必食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可消病强身。许多人家还用大红纸剪成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的形状,贴于屋内镇压……

习俗二:五月,乡间农夫挑着成捆的菖蒲、艾草入城出售。民间艺人用菖蒲编成蚂蚱、青蛙、乌龟、螟蛉等各式草虫,小贩竹竿上挑着各式精心绣制的香包在市井售卖。香料是雄黄、艾叶和薰草,有辟邪的作用。

习俗三: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除了民俗,古代诗词歌赋中也蕴含了不少端午节的习俗,比如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习俗一”中,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被称为“五黄”,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被称为“五毒”,“习俗二”中的菖蒲、艾草都是药草。古代,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这种习惯。食五黄、贴五毒,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弘扬和传承的。

“习俗三”描写的场景是龙舟赛,这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端午赛舟,水上竞技与对抗激烈非凡,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的振奋民众精神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中国,传统节日往往都会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端午也不例外,好吃好喝的东西不少。

1.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但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什么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应有尽有,光看这名字,就令人口舌生津。

2.雄黄酒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4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25、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5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25、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6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欢迎借鉴参考。

端午节纪念屈原当每家每户的屋子里传来一阵阵粽香时,端午节便来临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吃粽子,忙得不亦乐乎。

吃着味道鲜美的粽子,读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我不禁想起了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人。他早年受楚王信任,任三闾大夫。后来因才高气盛,性格耿直,遭佞臣陷害,在楚王面前进谗,使屈原二次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其文笔委婉含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后继者又有宋玉、贾谊、东方朔等人。汉人刘向将这些“骚体”作品整理成书,这就是影响后世几千年中国人的《楚辞》。在文学方面,屈原产生的影响确实是无可比拟的。

屈原流放后仍不忘国家兴亡,日日思念着祖国和百姓。当得知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时,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汨罗江自尽而死。他这种爱国爱民、宁死不屈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这种人格又岂是那些争权夺利、搬弄是非、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所能相比?

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在两千多年前,一位怀才不遇的才子在月夜下孤单徘徊,一位忧国忧民的大夫在草屋中饮酒消愁,一位志向高远的诗人在江边独步吟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品粽子,品到的不只是粽子本身味道之鲜美,更品到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我读《离骚》,读到的不只是其中语句之优美,更读到了屈原等一批批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一颗忧国忧民的火热的心!屈原的名字将和他的作品一起,千古传颂,成为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执著追求于理想的精神食粮!

端午节纪念屈原时间过得真快,立夏一过,天气马上热起来了,而今年的端午节也踏着舞步轻快地来了。

走过乡村,每家每户忙碌着,欢声笑语。一阵水汽从锅里漫开,那种醇醇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嗯,清香、诱人,那是粽香,浓浓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叶儿的清香。

来到城镇,蓄满水的河道上,有节奏的哨声、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十几条龙舟荡漾在碧波里。龙舟上,十几个青壮汉子,挥舞着手中的浆,喊着号声,奋力向前进发。

众所皆知,端午的由来,起源于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又见龙舟,又祭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发留下千年壮举。

汨罗江边,残阳如血。一个高大的背影临风而立,矿野无边,孤怜而没落。蓦地,他仰天长叹“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犹记,那一刻抱石投江,哀伤犹如隔世。屈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为人民灵魂的觉醒与奋起现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仿佛传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呐喊!当纵身跳起的那一瞬间——雷为你而轰响、电为你而狂闪、江为你而咆哮……你没有泪水,没有拖泥带水,只有狂风、闪电、风暴般坚强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单薄的生体去抵挡与唤醒无边的黑暗。但,失败了。而在你身后仍然有无数同你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继你只后他们无不时时刻刻为着广大人民利益去与黑暗势力做着艰难的斗争。你手带刑具,颈系长链,脚套镣链,披散着头发,虽步行受限,担心早已随理想飞出九霄云外,飞到百姓的身边去了!你的感叹激起了世人奋起向上的波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并没有忘记你,你的洒脱离去,给爱你的人留下了伤心与难过,他们将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节,每年的那一天他们乘着龙舟用叶包上糯米煮好(粽子)撒到江里给鱼儿们吃,希望它们不要吞噬你的肉体。这个纪念活动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执行着这项“使命”。

渐渐地人们将吃粽子抛粽子形成一种习俗,每到这一天吃完抛完粽子,人们都要赛龙舟,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好了,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爱国人士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回首在望,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他为什么要跳江呢?因为他爱国,不希望看到国家的衰亡与百姓的痛苦,希望通过他这一跳唤起人们的无知。是啊!可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爱国呢?爱国是从心理发出实践于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看电影。爱国并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还有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礼貌待人使我们国家成为友谊之邦;团结奋进让我们国家战胜一个个大灾难。你捡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坏一片绿荫,这不都是热爱我们供用的家园——祖国吗?

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之后我们应当做点什么?学习屈原的精神,我们更要“爱国、明理、诚信。”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7

一、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及其特点

古代诗歌按其写作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且各有自身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写景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景物为描写对象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诗体。所写景物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和手段,诗人往往通过景物的叙写表达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或对人生的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这类诗歌的共性,多采用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鉴赏时要首先要把握所咏景、物的特点,其次要领悟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或哲思。如李商隐《蝉》这首咏物诗作者以蝉自喻。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暗喻诗人自己的真实处境;后面四句则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诗人借蝉抒发了自己心中不平之气,也是自命清高的表白。

2、羁旅诗:是表达因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的诗歌。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这类诗情真意切,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生价值。羁旅类诗词中常用“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词来表达情感。羁旅诗常抒写的大致有: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3、边塞诗:就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多表现古人卫国护家,热爱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有的则抒写战士的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但意境雄厚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盛唐时以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为主调(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宋代更多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哀伤(代表人物有范仲淹)。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歌以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役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

二、归纳古诗鉴赏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规范答题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常见的题型有: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1)意象鉴赏: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柔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题步骤及要点:

①找出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什么形象)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形象的基本特征)③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形象的意义)

(2)意境鉴赏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结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雄浑开阔等);③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见的题型有:解释词语的具体含义,指出意象的特定含义及语言风格等。

(1)炼字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想象,复原该字在句中描述的景象;③分析该字蕴含的表现手法(比拟、比喻、通感、以动显静等),揭示其表达效果。

(2)诗眼

小重山・端午([元舒顾]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指出该字(词)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③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3、“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常见的题型有: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有什么作用?等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柔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或拟人、借景抒情等)。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田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修辞);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③揭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对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传达主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参考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篇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中,汲取了很多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反映出了中华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中学生施以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素材。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民族文化,让学生们在民族文化的徜徉中感知文化的起源,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在杰出的民族人物中尽情享受民族文化对他们身心的洗涤。如“社戏”一课,这篇课文是描写解放前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民族文化,是对江浙地域文化浓浓的描写,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乡情”描述中去寻找江浙习俗,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地域特色词汇的寻找,在课文中,“鲁镇”、“归省”、“太公”、“本家”、“伊”、“渴睡”、“向午”、“中吃”、“包票”等等,无不透露着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找出来,以其来品读课文的内涵,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课文,并提升学习兴趣;其次是解读课文题目,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构课文的叙事手法,例如:第一部分(1~3),主要描写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一概念;第二部分(4~30),突出“看社戏”这一主题;第三部分(31~40),主要描写看社戏后的余波。那么,“社戏”是什么呢?它在少年鲁迅的心里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学生解读这些问题,则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题目,体会课文中浓浓的乡情,提升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发掘初中语文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主要汇集在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古诗文,其二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关的近现代课文。发掘这些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对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1发掘古诗文中的民族文化古诗、词、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古人的思想,表现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具有重要意义。古诗文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当代中学生来传承并弘扬的,因此,在教学的同时,发掘古诗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如《过零丁洋》一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发掘诗中的民族文化。一是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惶恐滩”、“零丁洋”、“丹心”、“汗青”,其中,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丹心是指忠心,而汗青则是汗竹,即史册。二是利用字句斟酌来感受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如“干戈”、“山河”,干戈是指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即抗元战争,而山河破碎则阐明了明朝所面临的境况。三是利用诗中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如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品德,等等。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取诗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2发掘近现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与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不同,近现代课文中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利用不同课文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向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如《端午日》一课,说起端午节,学生们都不陌生。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而这篇课文就讲述了湘西地区的节日文化,它的立意在于让学生对“民俗”的概念产生客观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湘西端午节的特点。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本地端午节的习俗与课文中描述的湘西端午节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间的差异;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利用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向学生介绍湘西端午节“用雄黄酒画字”、“赛龙舟”等习俗的由来,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3结语

总之,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更关系到了民族的延续,乃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利用初中语文来渗透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上一篇:祝父亲节快乐范文 下一篇:端午节寄语祝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