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耽美范文

时间:2023-11-09 01:31:37

古风耽美篇1

2014年热播剧《古剑奇谭》,堪称史上“颜值”最高的仙侠剧,收获了84.1亿次的视频点击量和6.3万条的网媒关注度,在同时段播出电视剧中名列第一,击败了厚重年代剧《红高粱》和爆笑喜剧《爱情公寓4》。《古剑奇谭》改编于国产电脑游戏小说《古剑奇谭・琴心剑魄》,主要讲述的是:乌蒙灵谷的少年韩云溪背负着灭族惨祸,后来失去记忆,改名为百里屠苏,相继与欧阳少恭、风晴雪、方兰生等人邂逅并开始了一段魔幻传奇之旅。该剧依托湖南卫视的强大平台,借助原游戏打下的粉丝基础,在互联网助推下引发了收视狂潮。但是,这部热剧火爆的最大亮点是剧中两大男主人公非同一般的兄弟情谊所带来的无限遐想,网友甚至将该剧戏称为“古剑基谭”,故事发展与人物走向让位于大师兄和屠苏之间令人浮想联翩的“基情”戏码,二人之间惺惺相惜、互相牵挂的亲密举动为众多腐女们津津乐道。

一、“腐”文化溯源

“腐女”一词源于日语,是由同音的“腐女子(ふじょし,fujoshi)”转化而来,为喜爱BL(Boy’s Love)的女性的用语[1]。“腐女”是耽美文的接受对象,“耽美”来源于日本文学,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沉溺于美”。 耽美派的原本含义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 [2]。耽美文学是读者按照自己的期望和想象臆造出来的男同性恋作品,而且阅读群体主要是“腐女”,她们本身是异性恋群体。实际上,“腐”在日语中有“无可救药”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却受到众多青年女性的热烈追捧,但凡关注过一点相关讯息的便以“腐女”自居。

二、“卖腐”现象产生的原因

1.女性的自我认同危机

在社会学里,认同被划分为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社会认同指群体认同和社会对于群体的分类。群体认同是主观上的归属感,分类是客观上社会对于该群体的定位。社会认同解决“我们是谁”的问题,与“他们是谁”相区分。个人认同包括自我认同与社会对个人的分类。它融合了个人的各种社会认同身份(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人身上的独特的综合[3]。“卖腐”从字面上讲就是一种虚构的假定存在,是自我认同的一种表象,作品中投射出来的是模糊不清和暧昧不明的幻想,因而腐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分不清幻象与真实。

2.追求纯粹、梦幻的审美体验

“在人类演化的过程里,视觉已经渐渐被其他官觉取代,而成为我们接受外来印象的第一孔道。[4]”《古剑奇谭》中的男性角色全是清一色的眉清目秀、高大挺拔,除了拥有令无数女性魂牵梦萦的外貌条件,还被赋予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过人的技能本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享受正是女性观众体验的一种来源。

“‘’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将骑士式的‘浪漫情爱’观念引入国门,成为日后对爱情的经典诠释。[5]”这种精神爱恋的特征为:爱情只在于追求的过程,而不在于婚姻,在意过程的苦苦追求;讲究心灵的沟通和个人的体验;无关;强调一见钟情,伴随着浓烈的自虐倾向。这种精神之爱高于肉体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众多女性心中的美好愿望,“腐女”们迷恋美少年并不代表她们有同性恋倾向,而重点在于追求这种美的享受。当满屏充斥污秽粗俗的场面时,《古剑》中简单质朴的感情,如同一股清风给炎热的酷暑带来一份平静和安详。当屠苏一次又一次被同门诬陷不容,只有陵越相信他、关心他、保护他;每次屠苏有危险,大师兄陵越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为屠苏解围。大师兄对于师弟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照顾,也正是每一个生活在冷漠、平淡生活中的“腐女”无比渴望的美好感情。“腐女”更愿意将这种超越生理性别和穿越重重阻碍的感情看作是真爱,这种一厢情愿的臆想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而且故事题材是仙侠魔幻剧,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的虚幻构思,这为“腐女”逃避不得志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臆想场所,在这里她们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自己代入到剧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获得一种忘我的体验。

3.反性道德下的另辟蹊径

“性”在崇尚克己内敛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忌。禁欲主义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位西方观察家曾经访问中国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的是一个禁忌的问题。极端拘谨的清朝传统被结合进了革命学说里,但不包括那种与官方的清教相悖的放荡的亚文化部分。不复再见,而性病已得到有力的控制;同性恋和不公开讨论;青春期和青年期性关系不受鼓励……[6]”

研究表明,腐女群体的年龄分布大致在14~25岁,她们对同性恋尤其是男性同性恋题材的各种小说、漫画或影视作品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从心理学异性关系的发展角度上来看,这一年龄段的人们正处于“异性接近期”和“异恋期”。“与异往”无疑是这个年龄段青少年重要的生活课题。然而国内的青少年性教育相当滞后,处于性成熟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第二性征的变化使他们对于异性萌发了兴趣和好奇,但是因为无法从正规渠道了解健康全面的性知识,他们对于“性”的态度一般在“不好意思”、“厌恶”、“痛苦”、“与我无关”等态度中徘徊。尤其是在父权制度下生存的女性,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剥削更为强烈,她们不愿也不敢去公开自己的好奇和情绪,长时间处于一种性压抑的状态中。然而在腐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描述或传达男性与男性的暧昧和甜蜜,使得青少年时期的少女们在观看的时候既能获得快乐、刺激的体验又能摆脱道德的束缚。因而此类作品能够对青年女性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男性作为“他者”而存在

耽美作品备受青睐,但绝大部分的受众却都是女性,因此,女性是耽美作品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女性在耽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作为接受者,还时常扮演传播者的角色,为耽美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1.男性作为被观看者

不同于传统文学或影视中通常以男性视角作为审美出发点,耽美作品立足于女性的审美视点,通常都按照女性的审美标准来创作,从而满足女性的需求和喜好。欧阳少恭温柔体贴、优雅睿智;百里屠苏沉默寡言、善良敏感;方兰生幽默风趣、活泼可爱。剧中的男性角色丰富多彩,满足了电视机前不同女性观众的需求。李银河曾经提过:“同人女是一种基于本能的好恶来判断BL作品,标准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不是美型或有没有魅力。[7]”拥有不同性格特质的男性主人公们无一例外的都是颜值爆表的新生代奶油小生,传统审美认知中注重力量、勇猛、霸道的男性气质被削弱,男性形象中柔美的一面被放大。目前国内外对于男性的审美开始倾向女性美,无论是少女还是熟女都更加喜欢细腻、干净、精致等,带有某些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耽美作品中为了迎合女性的审美观,将男性作为欣赏对象,女性的思想和观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同时,故事的见证者是风晴雪,将女性作为叙事主体,通过女性的视角娓娓道来。

2.打破传统配对模式

在传统价值观中,女性的地位卑微低下,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耽美作品中,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谊作为重点来刻画。第三集屠苏跟姑苏鸟妖决斗负伤,欧阳少恭主动照顾屠苏,替屠苏解穴,屠苏半裸香肩不胜娇羞,脸侧向一边,而少恭则在一旁眼神深情。陵端进门撞见这一幕说道:“这大清早的衣冠不整,你们俩在做什么?”还有前世的太子长琴每日抚琴给悭臾听,悭臾承诺将来自己修炼成应龙,要让太子长琴坐在他的龙角旁乘奔御风看尽山河风光,以作报答。太子长琴回应道:“山中不知岁月,待得久了心如沉水,弹琴奏乐本是为了怡情,但若无你陪伴,未免也太过孤单,何来报答之说?”等诸多基情片段和台词。除了剧中腐味浓厚的桥段,戏外的李易峰和陈伟霆更是基情无限,耐人寻味。片方宣传时还推出与剧中角色相对应的Q版漫画人物,并将苏苏、陵越、晴雪打造成三角恋,同时片方还爆出多条基情拍摄花絮。不仅如此,粉丝们还各自划分了不同阵营,有支持屠苏和少恭在一起的苏恭党、有看好屠苏和陵越CP的苏越党、还有希望屠苏和晴雪幸福的苏雪党等,粉丝们还自己创作她们喜欢的配对视频、恶搞图、MV等。才子佳人的传统配对模式被摒弃,全民都参与到剧情的创作中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剧中人物进行任意配搭。

3.女性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百里屠苏和风晴雪、欧阳少恭和巽芳、方兰生和襄铃、大师兄陵越和芙蕖、师尊和红玉等五对男女虽然互生情愫,但最终都没有在一起。以往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缺失或弱化,而在该剧中女性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每个女性身上都闪耀着独立个体的光辉,《古剑》结局,巽芳毒发身亡与少恭在烈火中永逝;屠苏散灵之后,晴雪独自一人踏上了万里征途;襄铃告别兰生,跟随向天笑出海去遥远的青丘之国与家人团聚。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精彩纷呈,人物性格展现多样魅力,她们从来不依附于男性,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并善于对未来进行筹谋和规划。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女性观众想要在恋爱关系中减轻对于男性的依赖心理。

四、结 语

在“卖腐”蔚然成风的众多影视剧中,我们看到了作品中对于同性恋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在思想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人们对于同性恋群体的认同和宽容度越来越高,这是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此类文本中,或多或少地窥探出遵守传统男权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与女性主义的相互妥协。

古风耽美篇2

郑乃耽艺术成就及作品的市场行情:郑乃耽精花卉、翎毛、走兽、蔬果、时鲜,亦工山水、人物。工笔花鸟画善于涉猎前人画谱中闻所未见的四时花木,也不像古人所绘标本式的折枝花模式,倾注了画家对花木的深情,如梨花的含情、蝴蝶菖的幽雅、三角梅的热烈、紫薇花的浪漫、丁香花的馥郁、绣球花的缤纷、柱顶红的夺目……无不令人举目流连,喜爱非常。郑乃耽工笔花鸟画笔力苍劲,墨韵酣厚,表情态意言之有物,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工写结合、兼工带写、双钩重彩的创作手法,大大突破了前人藩篱,给人以艳丽雅逸、清新悦目的艺术享受。他笔下的山水画作品南北皆宗,墨色并重,心物交感,妙在意境。水墨山水酣畅淋漓,焦墨风景深沉静穆。他的浅绛淡彩清丽典雅,明畅和谐;他的青绿重彩,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作品无论巨幅屏障还是斗方小品,都能从细微处入手,曲尽其妙,幅幅生意盎然,气势恢宏。这一切与郑乃耽西安任教时多次登华岳、越秦巴、赴陕北、穿戈壁,受西部雄浑博大壮美山川的沐浴密不可分。西北古朴阳刚的文化与东南灵秀绚丽的文化泽惠于一身,使郑乃耽胸襟更为开胸,对山水创作的见地亦非一般。故李可染、何海霞等山水大师认为郑乃耽那韵味隽永独树一帜的写意泼墨山水画比他的双钩白描重彩工笔花鸟画更胜一筹。

前几年,可能是一些福建有钱人力捧的缘故,郑乃耽画作价格多次飞跃,动辄以数十万计,尽管郑乃耽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坛地位很高,但不合规律地滥抬,难以持续。2005年春季艺术品拍会上,郑乃耽《松谷幽禽》、《孔雀》、《荷塘清趣》、《威慑山岗》、《雄鹰图》相继被上海朵云、北京嘉德、翰海等知名拍卖公司以11万元、ll万元、17.6万元、7.4万元和6.6万元成交,标志着郑乃耽画作已回落到较合理水平。也许是郑乃画作在西安流散较多的因素,郑乃耽的工笔花鸟诸如《芙蓉》、《月季》、《绣球》、《孔雀》之类精品多年徘徊在每平方尺0.5―0.7万元人民币之间,去年至今画价略有上扬,每平方尺仍在1万元以内。

伪假郑乃耽绘画作品有东南、西北两派,东南派为闽北宁德的陈氏兄弟,专造郑乃耽的山水及猛禽,九成神似,但题款盖章破绽明显;西北派系陕西户县从事农民画的妇女,精仿郑乃跳水仙、金鸡、牡丹、牵牛花、马蹄莲、青铜器皿、古瓷小钵等,常常在全国各地的画廊以高价位被人当作真画买走。

刘文西艺术成就及作品的市场行情:刘文西的人物画多以延安时期的中共高层领导、田间地头的耕夫村妇、歌舞欢腾的男男女女为题材,作品极具震撼力,将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表现出极厚的艺术功底,堪称前无.古人,深受美术界的好评和收藏界的追捧。刘文西画作驰骋拍卖场,自1994年深圳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以7.5万元成交他的《欢聚一堂》,连续10年都是陕西健在画家作品拍卖成交总额最高记录的保持者,至今尚无人赶上。

刘文西作品价格之高、涨幅之大已经出乎收藏家预料。去年笔者在《收藏界》12期拙文中所说“刘文西以新疆少数民族少女为题材的作品每平方尺直逼万元,后市一定会呈大幅上扬趋势”的一孔之见,事隔一年,此类作品如《塔合曼草原小花》每平方尺已突破2万元大关。在2005年8月28日山东恒昌书画拍卖会上,刘文西四尺整纸《陕北山花小姑娘》拍卖成交价高达17.6万元。拙文中提出的“《东方》尺幅甚大,一般人买不起,极其适宜文博机构典藏”的观点,现在看来也不完全准确。一幅落款刘文西的大画《东方》,在2005年6月某拍卖公司以385万元竞拍成功。尽管此画被刘文西指认为赝品,但至少可以说明刘文西描绘我党几代领导人的大尺幅真迹,只要画家和藏家愿意投放艺术品市场,不仅适宜文博机构典藏,而且颇受大收藏家的青睐,更为重要的是价格不菲。

收藏刘文西作品要讲究收藏艺术,要具备真、精、大三大收藏要素。真,是一切收藏的基础和前提。但要做到实在很难,在刘文西假画满天飞的年月,它不仅要求藏家有钱,还要有眼,否则必须找行家为您掌眼。精,就是真中选优,藏家必须要对刘文西作品了如指掌。刘文西的人物画最贵,山水次之,花鸟作品价格最低。人物画有写意与工笔之分,有民族少女与陕北小姑娘之别,前者通常要比后者贵出许多。大,就是指作品的尺幅的大小。刘文西是绘制大画的行家里手。根据现在的居住条件,收藏刘文西的作品应以六尺整纸为宜,最小也不要小于四尺整张,只有大幅精品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三开小画收藏价值不大,勿碰为宜。另外,刘文西的代表作品《和牧羊人》、《春天》、《同欢共乐》、《北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值得关注。

刘文西画价飞速上涨的一个最大恶果,就是招引一大批造假者摹仿他的画去坑人骗钱。《塔合曼草原小花》就出自刘文西曾教授过的一女学生之手。如果设色淡一些,线条少一点,题款再像一点,恐十白没人能辨出真伪。后来人们才知道河南郑州某画贩,经常请她吃饭喝茶,她推辞不掉,摇笔即来,一天就能伪造六七幅之多。

赵振川艺术成就及作品的市场行情:赵振川,1944年生于西安,自幼追随其父,没有间断过笔墨的锻炼,少年受教于石鲁、何海霞,并受师兄黄胄、方济众等人影响,经数十年美术创作,实践功力扎实,造型严谨,承袭传统而不息创新探索,是近年来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

赵振川继承“长安画派”重视生活与尊重传统的同时,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对自然和生命本体之美的颖悟,画风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运中更饶意趣。40多年来,他曾两赴神农崇山密林,三度西出阳关,重涉当年家父写生之路,十爬人迹不到的秦巴绝顶,六次溯黄河、长江而下,八攀五岳险峰。日则观山岚之气,夜则闻松涛之声,跋山涉水,经受盛夏烈日,天寒雨露,年深日久,积下画稿盈箱满筐。山水之魂,松涛之韵,尽积于胸臆之间,腕底笔端说不尽的磅礴大气。他创作的山水画气势磅礴,苍秀齐出,刚柔并济,意兴盎然。大幅之作气势雄浑,丘壑绵茂,墨彩华溢;小幅画更是任情挥洒,笔势纵横,妙不可言。尤其是《白云人家》、《山丹放牧》、《祁连放牧》、《岚皋》、《铁铸江城》、《松山幽居》、《高山仰止》、《戈壁春居》、《秦岭冬韵》、《延河之冬》、《汉江侧畔》、《陕北高秋》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的展出和获奖,博得了关山月、黄胄、何海霞等艺术大师的一致好评,国内主流媒体誉其为“长安画派传人”,张仃更是高度称颂“长安画派后继有人”。

由于赵振川作品中融汇着长安画派几大名家的笔墨基因,石宗何派方家兼有,已不是一个目光笔路狭窄的地区画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颇为市场看好。加之赵振川从来不搞过分包装和恶意炒作,画价多年来保持着

10%~15%的增值速度稳步健康发展,博得众多真正懂画的收藏家的青睐。90年代后期,在拍卖活动中每有作品出现,多以理想价位成交。近几年来,在艺术品市场上,赵振川作品偏少,偶有所见,多为三开小画,拥有其大作的收藏者不会轻易出手。2005年上半年,赵振川有10幅作品参拍,成交率为百分之百。目前,雅昌艺术网上公布的赵振川作品拍卖每平方尺为5326元,这个价格略低于民间交易成交价,此时也正好是收购赵振川精品的良机。购藏赵振川作品应侧重六尺整纸以上的大幅作品,以长线典藏为宜。四尺对开或三开小画低进高出也值得一试。笔者认为,赵振川作为正宗的长安画派传人,目前作品已达到了陕西诸多山水画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具备了画价上扬的条件,所以希望有财力或有闲钱的书画爱好者择精吸纳,从而得到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

王西京艺术成就及作品的市场行情:王西京绘画有几大艺术特色,就线而言,其作品线条遒劲细沉、银钩铁划,在“简易”、“自然”之中,以“内”胜“外”,以空实灵的美感,得到的是“画贵深远”,肆意,酣畅,独具咄咄逼人、才华外溢的风采。有些作品的线条就像从内心汨汨流淌出来似的,自由、潇洒、精湛。就用墨而论,其作品在墨色上守其墨,知其白,亦虚亦实,亦然亦浓,墨求墨气,画龙点睛,多以黑、白、灰三种色调为主,丰富了层次空间,主客观又得以神遇迹化,很多时候他落墨大胆泼辣,毫无顾忌,墨迹常变化莫测,异常美丽。从布局上讲,王西京将人物常置身于典型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山水花鸟来烘托人物形象,或凭石倚花,或啜敬操琴,或行吟山林,众大场面人物聚多,通过背景铺设情节,渲染形体动作,揭示身份、个性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达到深邃浩渺、传照写神、超尘拔俗、寄寓深遥的艺术境界。

王西京颇具领导艺人才能,引领了一大批迷阀者的思维,成就了艺术家的瑰丽梦想;他是开拓市场的能人,艺术圈内争议甚多;他个别作品有沽名钩誉之嫌,却一直深受收藏界的挚爱。现在他的作品已成为北京、山东等地拍卖市场的抢手货。2005年7月,王西京《竹林七贤图》、《松吟图》在北京相继拍出了13.2万元和35.2万元的高价位。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作品在西安书画市场并未走红,仍像前些年一样作品每平方尺价格难逾5千元关口。造成王西京作品北京、西安两地冷热反差较大的原因是,西安书画市场赝品太多。这对画家而言不能不说是遭鱼池之灾。落款西京的假画在西安已呈横行泛滥之势。它有乱真、高仿之分;它有画家造、同学造之别、它有长安造、碑林造之派。若以假画数量而言,至少能与仿冒刘文西的假画不相上下。西安的三学街、北院门、大小雁塔、古玩城内外、城墙上下制造销售王西京、刘文西假画者可谓多如牛毛,比比皆是。许多非法牟利之徒,为捞钱铤而走险,以假乱真,造假不惜运用高科技手段,极大地干扰了王西京书画的正常运作。如此恶劣的书画市场环境下求发展的王西京,眼下其作品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已实属不易。

崔振宽艺术成就及作品的市场行情:崔振宽山水画善引书入画,常以密线繁点表现大自然的无限情趣。评论家郎绍君总结崔振宽的作品为:“构图满、笔画密;弱化空间深远、强化平面构成;笔墨点画多波折、富动势、强悍、粗犷,远离一般文人画的儒雅秀美。”评论家刘骁纯则认为崔振宽的山水画与黄宾虹先生在艺术上有传承,有发展,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画脉”。尤其是近年来崔振宽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办的“气象苍茫・崔振宽山水艺术巡回展”和前不久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从艺五十年・崔振宽山水艺术回顾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被学术界誉为继赵望云、石鲁开创长安画派之后陕西画坛上又一个佼佼者。

但是,在一片喝彩誉声的背后,还有不和谐之音。据雅昌艺术网公布的国画指数,崔振宽排名长安画派画家第14位,2004年11月至2005年7月其参拍作品成交4幅,《晨曦》(175×135厘米)以10.1万元落槌,《秦岭》(123×123厘米)以5.5万元成交,《山村烟雨》(68×136厘米)拍至3.85万元,《云山图》(了0×136厘米)成交价为3.85万元,作品每平方尺均价4505元,殊不知市场这每平方尺4505元已经是崔振宽作品几轮上涨之后的较高价位了。2000年其作品市场标准价仅为每平方尺1000元,若再回溯几年画价甚至更低。有人曾替崔振宽抱怨不平,说他是名画家落脚在了穷地方,如果崔振宽昔日从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调至北京,如今崔振宽画价至少与王镛不分高低。遗憾的是,王镛今日画价已是崔振宽画价的四倍以上。如果崔振宽当年从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调到南京,眼下崔振宽画价起码和萧平大致相等。现在萧平作品已成收藏界的抢手货,崔振宽画价仅为其画价的六分之一。好在崔振宽是陕西山水画家群体中最年长、功底最厚的资深画家,他的作品后市升值潜力巨大,估计每平方尺突破5000元关口指日可待。(未完待续)

古风耽美篇3

人们交友本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邻居、学校、单位,就是撞大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也是姑妈的女儿。可是一上网,就像蛤蟆跳出了井,外面居然有这么大的天地。不但跳出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城市,全世界神侃瞎聊,而且三教九流,什么样人都可以碰得上。有男有女,当然就免不了要有恋爱。

古来恋爱的样板就是才子佳人,男方要有才,女方要漂亮。这其实也是实惠,漂亮女人才能养出漂亮孩子,有才的男人才能养得起家。"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小姐一定很漂亮,公子一看就爱上了,上去搭讪。小姐最初不理,架不住公子巧舌如簧,就爱上了他的才气,私定终身。

在网上,谁也见不到谁,见到的只是对方打出来的字符。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文采、气质、风度,可是身材相貌却是一无所知。一个著名笑话就是:一只狗坐在键盘前,对另一只狗说,在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只狗。

这下就把网恋的男女摆到了极不公平的地位:女孩看不见男孩,她们也不大在乎,只要有才华,有情趣,模样倒是次要的。"美女和野兽"的故事不知骗取了多少女孩子的眼泪。不是有人对"西游记"在女孩子们中做民意测验,发现她们认为猪八戒比唐三藏更可爱,虽然丑,但是有情趣。古今中外,爱上才子的女孩不胜其数。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和他漂亮的小姨子偷情时写出来的。

另一方面,男孩总是为外表漂亮的女孩所倾倒。从妲己、西施、海伦,到陈圆圆、西太后、戴安娜,男孩崇拜的都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尤物。司马相如是看到了卓文君绝代风华,才以琴心挑之,一曲凤求凰,才子赢得美人归。而在网上,别人可以看到你的才华、修养、气质,甚至看出你是不是爱国,但就是看不到相貌身材。

所以,男孩玩网恋,就是玩玩而已,在见面之前,他绝不可能轰轰烈烈地投入进去。在生活中觉得"我爱你"三个字难以启齿的男人,在网上却可以轻松地说"爱你爱个日久天长,爱你爱到地老天荒"。另一方面,女孩可就惨了,因为网可以给人一种安全感,觉得一关机就可以全身而退,网上的女孩比在现实中要大胆得多。卿卿我我一阵之后,女孩就陷了进去,在聊天室就会爱得死去活来。"其实长相不是很重要的",女孩这样说,也这样想。

古风耽美篇4

借机普及下医学常识,男子夜间梦遗,俗称“跑马”。民间说“一滴精十滴血”,说法不确,这是古人不知成分的妄猜,但遗精不止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汉成帝刘骜就是这么挂的,见证人是赵合德,合德名不著,但她姐姐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其姊不是旁人,正是汉朝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飞燕。

假如花花公子是个行业,刘骜无疑是业中翘楚。在这行当中他有个亲密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他的同性情人,富平侯张放。张放身世显赫,著名酷吏张汤就是他的祖先。从张汤之子张安世那一代,被封为富平侯,袭爵到张放已是第五代。唐朝高适有诗,可作为富平侯这一爵位的显赫,“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

张放是个阴柔美男,刘骜也有美姿容,但刘骜属于壮美一款,属攻;张放是受,而且可想而知是总受;刘骜毕竟是皇帝嘛。话说刘骜与张放一见倾心,自此“与上卧起,宠爱殊绝”,搁今天二人绝对是耽美小说、漫画中的主人公。一般认为“耽美”一词是由日本舶来,其实是出口转内销,《诗经・卫风》中就有载,就是耽于美色之意,日本人学了去,又由此生发出了其他意思。

得到成帝宠爱的张放很知道投桃报李,经常带刘骜出宫“冶游”,斗鸡走马长安、出入风月场所,刘骜玩得非常HIGH,竟不顾帝王尊严,乔装改扮冒充张放的跟班。玩累了回到富平侯府,张放为皇帝举办“大趴”,艳姬俊男穿梭,衣香鬓影迷离,节目比皇宫里的开放得多,刘骜忍不住惊叹:想不到侯府风光曼妙至斯。此后刘骜钓上赵飞燕姐妹,也始自张放带他的一次串门儿。

刘骜跟张放解着恨地玩了几年,王氏外戚担心了,怕张放做大,就到王太后处告状。太后认为皇帝还年轻,正是荷尔蒙分泌旺盛之年,发泄下也没啥坏处,因此按下不理。外戚们就撺掇丞相和御史,以“骄蹇纵恣,奢淫不制”的理由把张放告了罪,外放北地都尉。

张放左迁的原因很值得一说,这是一次人为导演的劝谏,目的未必纯正,效果却上佳。某日刘骜与张放等人在宫中饮酒赏舞,至高潮时,刘骜无意间瞥见一堵屏风,上面画着一幅春宫,纣王正趴在妲己身上嘿咻嘿咻。刘骜越看眉头愈紧,问侍从班伯:子受辛就是这幅德性?班伯回答,子受辛最多是耳根子软,可也不至于在金銮殿上乱搞,只是亡了国,天下的屎盆子都扣在了他一人头上。“既然没那么坏,那这幅画是啥意思?”刘骜问。

他得到的回答是张放等人最不愿意听的。班伯说,还不是因为酒,子受辛沉溺酒中,才把微子等贤人都气跑了,所以秽乱宫闱啊亡国灭种啊,都是因为贪恋那二两黄汤。刘骜听了面色凝重,毕恭毕敬地起身施礼,说:好久没听您教诲了,今日有幸,再听善言。张放等人色变,借口上厕所,纷纷然尿遁。这次不欢而散的酒局不久,刘骜去王太后宫中问安,太后见儿子瘦得嘬了腮,心疼得不行,就说,别让妈担心了,班伯是王凤指派服侍你的人,为人可靠,听他的话,收敛收敛吧,至于张放,不必让他呆在京师了,让他回封地去吧。顺便提一句,王凤官至大司马,刘骜的娘舅,也是王莽的大伯。

古风耽美篇5

(一)题董真人

(咏三国庐山神医董奉)

宋・张景

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①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②,栽成红杏上青天。

【注释】

①刘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莲花峰下客:指道医董奉。

【作者】生卒不详,里籍乏考,南宋文人。

(二)太乙观

宋・余崇龟

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①。

葛往今来共陈迹,空余松桧暮风号。

【注释】

①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意思是过去听说太乙宫的杏就像天宫中的仙桃一样灵验。意指道医董奉运用杏的根、茎、叶、花、果、实,妙手治诸病。

【作者】余崇龟,字景望,生卒不详,南宋官员、藏书家,浙江仙游人。

(三)太乙观

宋・王溉

遥想苍崖几万重,何如亲到宝莲峰。

垂垂平野云初合,濯濯阴崖雪已封。

梅弄疏花明老眼。杏高仙种阿芳容①。

蕊宫绛阙山深处,声咽霜林闻古钟。

【注释】

①杏高仙种阿芳容:指医仙董奉植杏,并用杏治皮肤病及美容。见《敷浴治疠》、《杏丽胡君》。

【作者】王溉,生卒不详,南宋官员,江南石埭(今安徽太平西北)人。

(四)杏林①

明・胡奎

匡庐西望大霞边,种杏仙翁不计年。

花坞日高闻虎啸,芝田云暖借龙眠。

活人何惜千金药,积谷全胜万顷田。

回首紫薇山下路,万株团雪照晴天。

【注释】

①杏林:在庐山山南般若峰下,一说在山东北莲花峰下。据说三国时董奉为人治不受谢,惟令病好后种杏,数年成林,后仙化。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作者】

胡奎,字虚白,号斗南先生,海宁人。生于元末至顺年间,著有《斗南老人诗集》。

(五)匡山杏林图

明・谢晋

闻说匡庐杏,春风别有涯。

仙林张锦绮,人世委泥沙。

卖实凭驯虎①,培根任病家。

愿为园药叟,来此度年华。

【注释】

①卖实句: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董奉传记载:董奉于杏熟时,置仓树下,让人用谷换杏,若有人纳谷少而取杏多,虎随后逐之。

【作者】谢晋(生卒年不详),一作谢缙,字孔昭,号葵邱,又号深翠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画山水。有《兰庭集》。

(六)杏林清隐

明・练子宁

传家三世总能医,不独长桑授上池①。

董奉林香丹杏熟,苏耽井在绿苔滋②。

城中卖药人同识,谷口行春鹤惯随。

我亦欲传丹鼎诀,洞天石扇拟同窥。

【注释】

①长桑授上池:长桑即长桑君,战国时的神医。传说授禁方于扁鹊。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②苏耽井:相传苏耽得道仙去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见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

【作者】练子宁(?-1402),名安,以字行,新淦(今江西新干)人。著有《练中丞集》。

(七)烧药图

明・唐寅

人来种杏不虚寻①,彷佛庐山小径深。

常向静中参大道,不因忙里庆清呤。

愿随化雨之春泽,未许云间一片心。

老我近来多肺疾,如另紫雪把烦襟。

【注释】

①种杏:“董奉与人治病不取钱,使重病愈者,使植杏五株,轻病愈者,使植杏一株”,事见葛洪《神仙传・卷十》

【作者】 唐寅(1470-1523年),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著《六如居士集》,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八)杏林春燕

明・唐寅

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作者】同上

(九)杏林

明・李时勉

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

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

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

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作者】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安福(今属江西)人。著有《古廉集》。

(十)杏林

明・罗汝敬

董仙学仙种杏树,杏树成林董仙去。

锦霞地五更风,玉颗垂空半秋雨。

药炉丹灶封绿苔,虎卧林间呼不来。

空山何处寻行迹。东风惟见杏花开。

蹇予亦有寻真意,书癖年来苦憔悴。

明当借取麻姑鹏①,相从一问长生秘。

【注释】

①麻姑:神话中仙女名,传说曾见东海三为桑田,能掷米成珠。事见晋葛洪《神仙传》。

【作者】罗汝敬(1373-1439),名简,以字行,号寅庵,江西吉水人。著有《寅庵集》。

(十一)书扇赠戴春泉医士

明・严怡

旧家医业鸣州里,世泽绵延在海隅。

难疗莫如婴幼疾,禁方应与圣神符。

拟看玄圃芝三秀,好种匡山杏万株。

何自千金酬敝帚,市楼同醉洞天壶。

【作者】严怡(?~1575),字士和,江苏如皋人。

(十二)杏林诗

清・征士放

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

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

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

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古风耽美篇6

先看第一首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这是讲赤壁,当时是曹操带着战船跟东吴的孙权作战,后来周瑜跟诸葛亮联合,说是“借东风”,火烧战船,就把曹操给打败了。所以他说“折戟沉沙”,“戟”是一种武器,当年赤壁大战的时候的兵器都折断了。是后汉三国时代的折戟,沉在长江水底的泥沙之中;虽然沉在沙中,但是因为戟这种兵器是铁做的,铁没有销蚀,所以等到过了几百年之后,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人从水底的泥沙中挖掘出一块废铁,说那就是当年的戟。“自将磨洗”,于是他自己就拿了这个折戟把它磨光,洗去上面的泥沙,“认前朝”,认出来这是后汉时候赤壁之战的折戟。“东风不与周郎便”,他的意思就是说当时曹操带着八十万大军来攻打东吴的时候,本来在军事上东吴是很难抵挡的,而东吴居然胜利了,所以历史上说这次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借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赤壁之战本来发生在秋冬之际,秋天是西风,冬天是北风,那时没有东风,刮的应该是西北风,而那个时候居然有东风来了,所以他们要说这一次的胜利是幸运的胜利,历史上把这个神话归之于诸葛亮,说那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在这首诗中,杜牧的意思是说:周瑜是东吴带兵的领袖,如果当时东风不给周郎这个幸运的方便,那就“铜雀春深锁二乔”了。“二乔”是孙吴的两个美丽的女子――大乔跟小乔,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而铜雀台是曹操所筑的一个台,台上的楼里边居住的都是曹魏的妃嫔。所以杜牧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有东风给周郎幸运的方便,那么孙吴说不定就亡国了。孙吴要是亡国了,那周瑜的妻子和孙策的妻子这两个美人,就都会被曹魏俘虏去,关在铜雀台里。他所讲的是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有幸有不幸,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就是说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有的是由一种时势的机运所造成的。这些话他没有说出来,而他的意思是如此的。

我们再看第二首《泊秦淮》,秦淮就是秦淮河,南京城里现在还有这条河。南京是中国古代六朝的名都,从孙吴开始,历经东晋、宋、齐、梁、陈,都是在建康这里建都的。到唐朝的时候杜牧来到秦淮,他说“烟笼寒水月笼沙”,那秦淮河一片流水,在秋天的时候,寒冷的水面上有一层迷的烟霭,月光笼罩着水边的岸沙。“烟笼寒水月笼沙”说的是烟月在水上的那种迷的景色。接着,“夜泊秦淮近酒家”,他晚上将船停在秦淮河上,而秦淮河附近有很多歌伎酒女。“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就是那些歌女,卖唱的女子,她们不知道亡国的痛苦,所以在秦淮河的那一边,隔江仍然在唱《花》的歌曲。《花》是一首歌曲的名字,刚才我说从东吴、东晋到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建都在建康的,南朝最后的一个君主是陈后主,陈后主作了一支曲子就叫《玉树花》。他整天耽溺在歌舞的享乐之中,所以陈后来就亡国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朝廷中的人都耽溺于歌舞的话,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不过他杜牧之有时也是耽溺于歌舞的。

(节选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

古风耽美篇7

明朝中晚期,随着美洲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发现,各种商品及农作物开始流入中国;继元之后,饮食风俗有了新一轮的融合与创新,众多因素的加入,使明末饮食种类变得极为丰富,饮食种类也更加朝精细化、多元化、情趣化发展。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的引入,以及胡椒、丁香、肉豆蔻的进口瑏?瑦,扩大了食物品种和人们烹调的多样性。朝万历年间人黄正一编辑的《事物组珠》就记载了许多美味的少数民族饮食,如“回回食品”,“女真食品”,“蒙古食品”等等。这些带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食品,丰富了大众饮食生活。在士大夫群体中,对饮食颇具研究的非张岱莫属,他不仅各处搜寻美味,“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瑏?瑧。他还自己动手制作食品,组织“蟹会”。其祖父张汝霖更是组织“饮食社”,以食会友,并写《饕史》以传世,张岱在此基础上整理而成《老饕集》。明朝中晚期作为中国古代史轴上的末世王朝之一,各种总结、整理类的著述颇为丰富,饮食著作也不例外,尤其在士大夫群体中盛行。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家、饮食理论家,如宋诩、高濂、袁宏道等人,以及众多饮食文化论著问世,最具代表性的有《宋氏养生部》《觞政》《饮馔服食笺》等饮食著作。中国饮食审美思想因此更趋向丰富和系统。

二、饮食趋向享乐化,更加注重养生

明朝中后期,随着陆王心学的进一步传播,社会风气大开,传统礼制开始受到挑战。追求享乐、展现真性情成为一股潮流,其中,当属袁宏道最有代表性,他倡导“真乐”,即要“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瑏瑨?。与其交相呼应的是李贽倡导的“童心说”,倡导人的真情性,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了人们进行物质享受的合理性,并在舆论上进行宣扬。除此之外,饮食享受更多地表现在与饮食相关的外在的形式方面。据《明宫史》所记载的宫廷内的螃蟹宴:“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更令人惊叹的是各色小吃的做法,如夏季的西瓜膏的做法:“取五月桃花汁、西瓜汁一瓤一丝,洒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瑐瑠?通过对这些食品制作过程生动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饮食活动中体现着启蒙思潮中所蕴含的追求真乐人生的情致,这在提高了烹饪的技艺的同时,饮食的文化品味也相应提升。同时,饮食器具也趋于多样化、精致化;宴饮中地点选择、歌舞技艺更加挑剔,“妓鞋行酒”在当时蔚然成风。

士人们充分意识到了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孔子曰:“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样之道,贵在有度。”管子亦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明人在此基础上认识得更为深刻。高镰认为,“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行,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毅气充,毅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察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须以为用者也。”何良俊也认为,“故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饮食”,并说出了自己对美食的认识和看法,认为其并非仅为佳肴美味,而是饮食观念上要注意一些规范和禁忌,如果饮食无所顾忌,就会生病甚至伤及生命。明朝中后期道教思想也颇为盛行,人们对传统的饮食保健理论颇有心得,在养生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参悟。

三、“虐杀”与反“伤生”

明中晚期士大夫中不乏饕餮之徒,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而不惜杀生、虐生。如嘉靖、隆庆年间,无锡安氏家巨富,有“安百万”之号。他专门在家筑一庄,饲养家畜以供膳食。平常养有鸽子数千只,每天宰杀三四只。有时夜半想吃鹅,来不及宰杀,就让厨子割鹅一肢,以供食用。吃毕,鹅还婉转未绝。“…至于宰杀牲畜,多以惨酷取味,鹅、鸭之属皆以铁笼罩之,灸之以火,饮以椒浆,毛尽脱落,未死而肉已熟矣,驴羊之类皆活割取其肉,有肉尽而未死者,冤楚之状令人不忍见闻。”,“今酒席中之羊背皮所谓荐体在元谓之拿,设上宾用之或马背皮爵,宾用前手后手,鹅则敬胸,今俗敬首,在北人则否也,若贵戚之家有名曰割牲者,以数十金骏马奚入当堂呈过,一厄丁特利刃飞取其臀肉一商而献之,以夸豪奢也。”等类似的描述不胜枚举。这一“虐生”行为,也遭到了一些仁爱之士的痛斥:“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同时他们从朦胧的环境意识方面论述了反对虐杀的必要性。“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

就像刘志琴所认为的,反对“虐生”的提出,是明代的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价值的思想之一,也是明清初期启蒙思潮在社会风俗领域中的反映。他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满足口腹之欲。同时,饮食伦理中的人文关怀,也从人和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动物的关系?。像大多数王朝一样,明朝中晚期社会进入比较宽松的时代,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商业城镇的兴起与繁荣,交通运输新航路的开辟,佛、道、陆王心学的盛行、礼法制度的崩溃等等都为饮食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土壤;养生、伤生、反虐生交互存在,反映出明朝中晚期复杂的社会现象;腐败盛行,宴饮无度同样折射出末代士人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追名逐利,耽于享乐,置修齐治平的追求于不顾的末世情怀。但如果从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来看,至明朝中晚期,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化。正如滕新才教授所认为的,明晚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更加发达以及商业贸易的日益频繁,从而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结构模式,使得社会各阶层都与商品市场结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奢能致富”思想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古风耽美篇8

河水因为天气的寒冷,已经冻结成冰。也许,我们为了自己的心情,可以做出任何发泄心情的事情,可是在这一瞬间,似乎内心的火气也随着天气的寒冷,开始变得不值一提。

那些关于大自然的美,又能如何才会被人的记忆,写成诗篇,流传下来呢。

想起了古代的诗人,古代的风流才子,也许他们在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想要流芳百世,根本就没有想过,成就自己的也许只是一瞬间酒后做出的诗篇。就如同蒲松龄,他大半辈子努力考取功名,可是到最后,却是他用茶水换来的《聊斋志异》成就了他。

难道这不是天意吗。

我看到无数的人,他们生前总是挣扎,不满足于自己现在所经受的一切,只是在临走的那一刻,恍然大悟。

可是,这样不都已经晚了吗。

我们也许一直都路上小心翼翼,根本既不敢说太多的话,不敢走太多的道路,只是一直以来,因为这种外在的缘分,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够指点你县最真实的自己,才突然看懂,原来这些都是不一样的。

上一篇:爱的勇气范文 下一篇:三好学生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