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件范文

时间:2023-09-30 14:29:20

化石吟课件

化石吟课件篇1

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在学生层面中,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评价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这里的有效指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通过老师的评价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直接帮助,这一点大多数老师能够注意到;二是指课堂评价学生发言,应借助对个体学生发言的评价对全体学生产生作用;三是通过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个导向,也就是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本身体现出来的导向机制,它如同指挥棒一样,让全体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情况,学生就会在这种评价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上《一双手》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师问学生文章是怎样描写一双手的?第9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裂纹,关节缠线,表现奉献精神。师:她说得真好,一个人的精神要让人有感受,就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比如,有同学写母爱,常常是大而空的赞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我有个学生写自己与母亲发生冲突,不理睬母亲。早晨要出门了,母亲还叫着吃蛋、喝牛奶,“我”嫌烦,扭头出门,结果衣服给挂着了,扣子掉了,母亲立马拿了针线,单脚跪着缝补,“我”低头,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一时间感到自己不该和母亲拗着,母爱也就在这一细节中体现。

板书:具体可感的细节

教师这一段评价,在学生回答出细节描写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并举例进行阐释,借助对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进行概括与总结让所有学生明白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就产生了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

语文理想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发言要具有启发性。应通过评价,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到更好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比如对学生的结论性发言进行这样的评价:“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听听你的理由。”“你的想法很独特,谈谈你是怎样想的,好吗?”等等。这样的评价不是静态地对学生的发言作肯定或否定的论断,而是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原因,分析思路,从而引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无疑对全体学生是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这种评价不停留在答案的对与错上,而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对和错。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3:“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思考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教师借助“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这一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从“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这一表层理解上升至对“金钱至上,世态炎凉”这一社会问题的理解。

三、补充性原则

借助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的答案在某些方面得到充实,使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厚实。比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镂刻在我心中,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好,继续来。

生2:读过这首诗后,我就有想法,人生是一条大路,不可能一路畅通,总会出现绊脚石,当绊脚石真的出现在眼前,就要像诗中所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克服它,逾越它。当我们逾越过去回头看时,其实那些绊脚石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并且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奔流向前的。

生3: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条小船,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到达成功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生4: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

教师的每一次点评都是对学生答案的一次丰富与充实,学生的思维与对文章的理解随着老师的有效补充被逐步引向深入。

四、指导性原则

评价一定要有指导意义,否则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提高。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无原则地削弱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去除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比如教学《过故人庄》教师对学生朗读方面的点评。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学生在读诗时,有读错字音、读错节奏、读无感情的现象,老师对此进行逐一指导。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帷保凹摇薄靶薄薄盎ā笔茄涸系摹:茫勖窃倮匆魉幸淮巍?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

化石吟课件篇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系统将视频、音频、文字有效整合,其强大的交互性让教师可以自由操作各种学习资料。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用,可以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生平与诗歌的写作背景

古诗的写作内容,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关。有时候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古诗,是不能领略古诗的深刻内涵的。如明代于谦所作《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出古诗的大体意思,读懂了了石灰不愿安居深山,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的高尚形象。但实质上这仅仅是诗歌的字面意思,如果学生对于谦,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就不会明白这其实是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他不怕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读一读教辅资料上关于于谦的简介,学生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于谦的为人及其所处环境,更何谈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教师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难题。以《石灰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精选几幅明代贪官污吏当道,民不聊生的画面,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再从网络资源中截选于谦各时期的图像,比如他年轻时读书时的画像,他考中进士时的画像,他担任巡抚时的画像,他慷慨就义的图像,也配上文字解说或者画外音,按顺序播放,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对于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石灰吟》这首诗,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把所要呈现的关于古诗作者的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迅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即使是阅读现代文,部分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更何谈语句含蓄隽永的古诗了。教师一般是采取画面展示和朗读体会的办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但这两种做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怎么可能通过一幅图画就“真真切切”看到了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老师精心指导与示范下,学生可能会把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情感十足,但他们真的很难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有了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可以迎刃而解。“黑云翻墨未遮山”,学生没见过山怎么办?没问题,课件出示一段山雨欲来的视频就是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我们都没去过西湖啊!教师找来一段西湖风景片,里面还自带讲解呢!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亲眼所见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许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古代诗歌往往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学生朗读时要能正确断句,并通过语气的变化、声调的高低来表现作者在诗内蕴含的情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断句。例如宋代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其中 “兴尽晚回舟”一句,学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因学生语速较快,如果没有明确出示这两种断句方式,光靠耳朵听老师范读,学生都自认为自己的断句合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两种断句方式同时出示在屏幕上,并浅析两种读法的不同,读错的学生就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给诗歌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或婉约或昂扬,或低沉或高亢,使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还可以“请”来名家为学生范读,可以在学生读完后为他“鼓掌”。

四、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更多古诗

化石吟课件篇3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在理解一些知识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晦涩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初中化学“一氧化碳的还原”时,由于实际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教师可以利用Flash制作虚拟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在模拟实验中拖动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化铜分子来点燃这两种物质,在反应结束后会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分子。学生可以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具体操作,仔细观察整个还原过程中每种物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而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一氧化碳分子是如何发挥还原性,将氧化铜分子还原成铜单质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实际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式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全体学生安排为一定的小组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在小组内部分工协作,合作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相应的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协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初中“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合作任务:二氧化碳有那些用途?这些用途主要是由什么性质所决定的?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目标的确定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会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此外,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途径完成:分析讨论――设计实验――操作验证――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论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然后鼓励他们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具体的结论。

三、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化学中有一些实验存在较大的危险性,还有的实验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相关的化学实验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不仅需要物质因素,即要有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种媒体,更需要体现技术的灵魂,即理性因素,它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更需要将本学科的特点与教材以及学生进行有机结合,设计科学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多媒体技术既能将知识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更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讲解初中化学“石灰石”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利用Flash播放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着教师再给学生播放有关石灰石用途的图片,紧接着提问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引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然后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做实验,归纳出碳酸钙的检验所需要的试剂,并写出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现象以及实验结论。在这节课结束时,教师再带领学生朗读《石灰吟》,让学生来分析诗中“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所包含的化学原理,使得整节课前后呼应,凸显出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石吟课件篇4

一、让学生走进书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话都说明了大量读书、背书的作用。

1.激发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阅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较困难的事,不仅因为他们刚学会拼音,还因为他们的理解水平有限。于是,他们害怕阅读,觉得看电视和影碟要轻松得多。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童话引路

低年级学生爱异想天开,热衷于看童话故事。所以我们可以从童话入手,让童趣引路,把学生领进书的海洋,再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如科幻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自然景观、散文小诗、古诗文等,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就积极鼓励其阅读。

(2)交流激趣

开展阅读成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法。办“词句银行”,让学生把积累的好词佳句输入电脑保存,定期展示给全班学生;搞“新语演播室”,让每个学生在课前五分钟主持一档节目,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成果汇报;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小品比赛、知识竞赛、小报展览等,都是交流的好办法。

2.培养阅读的习惯

查,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勤查字典;多问,扫除阅读障碍。另外,遇到意蕴深刻的句子要多与人切磋、品读。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能力。

思,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故事讲什么?哪些地方最感动?我该学到点什么?如果自己来编这个故事会怎样编?

摘,阅读时要勤作笔记,遇到好词佳句,不仅要划下来,还要摘录到“采蜜集”上。我们要经常开展“勤劳小蜜蜂”的评比,“背好词佳句竞赛”的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有人说,学理如筑沙,学文如积沙。这是很有道理的。学语文不像学习数、理、化那样,要循着严整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来。学语文重在积累,重在习得。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1.创设优美的校园生活

校园如果是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大染缸,那么在这儿浸泡过的学生将会是像模像样的小文人。校园的自然环境要优美: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要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教学楼的艺术长廊,不定期展出师生的佳作,红领巾广播定期播出学生的诗文;每个教室都有读书角,学生可以借阅、交流;人人参与小报编辑,欣赏、评论、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生活的内容丰富了,生活的积累增加了,并能自然地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2.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

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家庭读书角”,并经常为孩子买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家长要以身作则,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

3.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经常结合常规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元旦开个迎新会,三八节给妈妈的诗,国庆节对祖国妈妈说的心里话,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寒冬腊月“我为小树穿新衣”,六一儿童节写活动方案等等,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常规活动中运用语文,积累语言。

搞活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如开设信息实践课,经常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诗歌诵、产品推销、吟诗作画等活动。条件允许的学生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课堂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构建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三、让学生沐浴阳光“语”露

学生的语感素养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以良好的语感去影响学生,以敏锐的语感能力去对学生做正句润色。在中国小语界,贾老师有“语言大师”的美称。在课堂上,他常常以自己出色的语感能力,一丝不苟地为学生示范。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无疑会使学生的语感养成,使学生获益匪浅。

有一次,贾老师在上海上课。某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粗听起来没什么大问题,可贾老师说有四处得修改一下。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想一想,品一品,果然发现四处不当:①“有幸”不当,“我”去杭州可以说“有幸”,但爸爸去杭州不会难得。所以应该把“有幸”一词调到“我”的后面比较贴切。②把“和”改为“跟、随”比较恰当,可以体现晚辈对长辈的尊敬。③小作者在上海说这句话,不能说“来到杭州”,应该说“去杭州、到杭州”。④到杭州去做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如果是奔丧、扫墓就不能说“有幸”,所以最好后面加上“游览”。

贾老师就是这样以自我表现垂范引领学生推敲、品赏、玩味祖国的语言,让学生沐浴在和谐的阳光“语”露中。

四、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感

古人读书常常是书声朗朗,余蕴缭绕。而今的语文课堂却极少能感受到这样的朗读氛围,其实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1.在吟咏中体悟语言的意蕴感

“吟咏”是一种低低的、带调的颂读方式。“吟”可随着读者内心的感受变化而变化,节奏可以因兴致随意延长,结尾时多用鼻音,用哼出来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含于内而不宣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的读,看重的是回归于心的自我感受与体验。所以,阅读课上的读书方式,应当以“吟”为主,边“吟”边“悟”,直至烂熟于心,再放声朗读,以检验自己感情和理解的水平。

如我在教《林海》一课中第二自然段时。初读课文后,我抓住“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追问学生“从中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研读,知道这些词语写出了岭的千姿百态,数量众多。这时,我及时点拨,要求学生读出岭的“多”来。课堂上,我反复试读,借助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表现岭的多姿多彩。随后,我抓住这句话从而明白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显得温柔。就这样一句话,学生经过反复吟读、揣摩、体味,深入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感受到林海的意境美。

2.在诵读中表现语言的情趣感

语文课要十分重视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察语感,充分发挥规范语言的榜样作用。如读《登鹳雀楼》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复读后我问学生:读到“楼”时是不是马上停呢?学生一试,都说要读得长些,而且还应读升调。这样一来,就把那种奋发向上、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好似绕梁之音,文虽尽,而意不绝。

化石吟课件篇5

以上是我校开展的“大经典美文诵读”活动的一部分。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我校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快乐阅读之路。快乐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校园生活品质,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在实施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阅读内容:

从无序到有序,体现丰富性

读有所依,开发读本。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为此,学校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以及所在年级段的图书漂流,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以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读有所序,划分层次。学校整合师资力量,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结合骆宾王、吴晗等家乡名人的作品,配上精美插图,合编成经典读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自由选读,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分阶段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指导。

读有所据,明确目标。每学年,每位学生以诵读一本书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

阅读方式:

从简单到多样,体现趣味性

在阅读方式上,我们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从学校、年级段、班级、家庭、个人几个层面展开,形式丰富,趣味十足。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阅读类型:有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

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照思读。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教师可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或事件,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效率。

游戏诵读。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边玩边跳,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如我校开发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梅花香又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拍三,我拍三,三月桃花连十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你拍六,我拍六,六月荷花满池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拍九,我拍九,九月初开放。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化石吟课件篇6

关键词:文言文;素质教育;学习兴趣;增强实效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初中语文知识结构中,文言文比重也越来越大。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凸显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地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笔者提出以下浅见。

一、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清楚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单元时,应准确把握这一教学理念,预习备课时将与本课有关的文化常识、事理放在重点。教师教学本课时心中应有一条主线,即“我要如何组织本节课―教给学生些什么―让学生从本课中明白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把握这条主线的同时还应清楚一个目标: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提高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况且,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更要求老师注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课文背景,抓住与本文背景相衔接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核舟记》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小小的一枚桃核,古时候的能工巧匠是怎样独具匠心,加以雕刻,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一幅当时游客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的?通过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泛读之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晰画面,舟首、舟尾的布局跃然眼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展示相关的图片画面,呈现细节,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定格苏、黄共阅一书卷、舟尾横卧一楫的精雕细刻,采用这种导入来开始文言文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通过各种形式朗诵让学生通晓课文大意,理解本文情感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做好这点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

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四、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举措。例如学习《石壕吏》,可以补充学习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概述杜甫所写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及《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著名的组诗。《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 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在设计教学形式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教师悲情阅读的示范等方式,再现当时官吏的蛮横和老妇人的无助,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情感方面引起共鸣,深刻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明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区分阅读语气等,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从课文的整体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插图,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拳拳同情之心,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共鸣。借此能完整掌握课文所表达的知识点、思想情感等。这种做法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所学知识,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方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就会取得突出成效,文言文也将不再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高学珍.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J].新作文:教学研究,2011(11).

化石吟课件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重要性;系统的方法

诗、词、曲,在文坛上被称为“三朵姐妹花”,它们是文学百花园中绽放的奇葩。从广义上说,词、曲也属于诗歌。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其中诗歌成就尤其突出,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二千三百多位诗人诗歌近五万首。历来语文教材均本着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理念收录大量的诗、词、曲,要求学生学习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就7-9年级阅读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对自己的教学探索进行科学地总结,从而形成系统的方法,以待方家指正。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古代诗词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深受学生喜爱,主要是在于语言的音乐性。语言本身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有抑扬顿挫的。刘勰说:“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文心雕龙・声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5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这正是对语言形象性的说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富有音乐美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这就给朗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余映潮先生针对诗词教学提出反复式的思路设计:“就是以反复朗读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品析。”在此,我借鉴了他的部分做法,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是听读,感受诗的内容和旋律。教师可放录音或示范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二是吟读,掌握诗的节奏。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是诵读,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十分重视吟诵对于学习诗词的作用。通过吟诵,才能让作者感情涌进学生的心田。这样,学生在学诗当中,既获得美感,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能记住一些诗词的节奏类型。四是析读,品味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平淡,或欢快,或悲伤……五是背诵,采用多种形式竞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记忆力得到强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吟诵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认为历代文学精华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此处的“妙悟”“妙入”即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实现叶老倡导的“美读”境界。从而“不知不觉,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这种境界,便是反复吟诵达到的审美境界。

二、字斟句酌,体会古代诗词凝练的语言美

杜甫曾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曾为“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反复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字多次修改终得之……这些都能看出古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谨风范。既然古代文人如此重视炼字之功,我们今天学习时更不能忽略,应引导学生抓“诗眼”或关键字词,咬文嚼字,把储蓄在诗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体会诗词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知语言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句中“阔”“悬”“生”“入”均是关键字,只有分析好这几个字,全诗的意蕴才能把握住,诗的境界才能显现。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教材将“别枝”解释为“另一个树枝”,“另一个树枝”与“惊鹊”有何联系?“惊鹊”是因“树枝”作用吗?显然,这种解释不妥。在古汉语中“别”通“辩”,“别”即“辩”也,“判明也”(见《中华大字典》“别”注)。因此,“别枝”是(通过月光)可以看清树枝。全句意思是说:明亮的月光清晰地照在树枝上,惊扰了树上栖息的乌鹊。这样理解,用“别枝”表现月下较高的清晰度与下句形容能见度差的“半夜”从词义上相对比。通过这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的精神。当然,古代诗词教学不能像讲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地分析,一定要抓住关键。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三、诗画相融,以画驭情,欣赏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苏轼特别推崇“诗佛”王维。《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讲授古代诗词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再造想象,画出诗词中的风景。如讲授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学生熟悉诗歌的基础上,指名两位学生合作,一个用散文化语言复述诗歌的意思,另一个根据复述在黑板上画出所理解的景象。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评论。这样,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读诗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中考并不要求考生写诗,但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写一些诗歌,并适当给予指导。“诗言志”“歌咏言”,真情实感恰是学生写作的根本。叶圣陶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朱熹说:“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一方面则是说写,百炼成钢。学习诗歌,可以让学生练习口头及书面作文。如前面说的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观沧海》内容就是典型的口头作文,还可以将所学的诗词变换人称、角度等改写成其他体裁的习作。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法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让作者的形象思维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努力体现诗歌的审美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化石吟课件篇8

1.有关物理变化的古诗词、成语

(1)有关的物理变化古诗词: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李白有关的成语故事);⑥白玉为床,金为马(曹雪芹《红楼梦》);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2)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①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②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溶化现象。④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⑤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⑥沙里淘金:从泥沙里淘取黄金的过程。⑦飞沙走石:爆炸或大风中的沙石运动。⑧山崩地裂:地震过程中的山地变化。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古诗词

(1)有关化学变化的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这首描写爆竹中黑火药燃烧,引发爆炸。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①蜡炬成灰:涉及物质的燃烧现象。②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③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④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灭火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⑤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说明金属冶炼在生产中重要性。⑥水滴石穿:水中溶解的CO2生成了碳酸,碳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发生了化学变化。

3.同时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古诗词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写的是通过蜡烛燃烧和蜡烛熔化来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借鉴钙元素的三种化合物转化,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4.试题链接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

A.CaCO3=CaO+CO2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D.CaO+2HCl=CaCl2+H2O

(4)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

(5)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________。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上一篇:中秋国庆黑板报范文 下一篇:我真高兴作文范文